信息管理绩效管理论文

2022-05-0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信息管理绩效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领域的各种体系制度正在不断地完善。我国医院形成的医院绩效管理制度,为医院长远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但是在医改下医院绩效管理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通过系统地分析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作出贡献。

信息管理绩效管理论文 篇1:

国家治理背景下的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审计协同推进研究

【摘要】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与国家审计中的绩效审计紧密相连,两者的目标统一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认真研究二者的关系与现存的问题,协同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审计,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文章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与审计协同中出现的全口径预算、信息系统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出发,提出了应加强全口径预算绩效管理自身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设置能够评价部门与单位整体绩效水平的全面指标体系、为绩效审计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信息管理的数据共享平台等三个对策。

【关键词】   国家治理;预算绩效;绩效审计;协同推进

一、问题的提出

财政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石和支柱,是我国治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现代预算制度来组织与管理财政收支,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预算集中反映了政府活动和宏观政策方向,是规范政府行为的有效手段。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是预算绩效,预算绩效管理是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不仅仅是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健全政府财政制度的重要举措,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将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全过程,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着力解决财政资金在配置和使用过程中的低效和无效问题,有助于巩固各地区各部门的绩效主体责任,推动政府效能提升,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何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完善预算绩效衡量指标体系,发挥预算资金效用,提升预算资金使用效率效益,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至现代化水平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绩效评价体系、激励与约束体系、监督体系、分权制衡体系和信息披露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依法以权制权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国家治理内生演化的结果是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或缺。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关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求的加强,预算绩效审计的呼声越来越高。审计署《“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要将绩效理念贯穿审计工作的始终,全面分析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笔者认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与国家审计中的绩效审计紧密相连,两者的目标统一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认真研究二者的关系与现存的问题,协同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审计,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审计协同推进的意义

(一)协同推进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山东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19)认为,目前的预算绩效管理面临着重支出而忽视绩效、重投入而轻视管理等问题,绩效考核的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变化的协调联动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在实践中,各地区部门暴露出体系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不是绩效预算也不是一般的预算改革,预算绩效管理追求成果和效率。绩效审计是整个绩效管理流程的把关者,它通过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的监督,能够促进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善政府服务的质量,提升政府执行力与公信力,进一步推动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二)协同推进有利于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党的十九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指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在2014年新修订的《预算法》中,“绩效”二字也多次出现。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强调“审计机关要依法对预算绩效管理情况开展审计监督”。《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从小范围尝试变为全面推广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2018年《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由赤字规模和预算平衡调整为支出预算和政策的审查监督。《意见》指出,要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基于此,审计机关应紧跟科学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发展的步伐,密切关注现代财政制度的发展,探索新的预算绩效审计方式,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效能,推动预算管理绩效体系建设。

(三)协同推进有利于推动绩效审计自身体系的完善。过去,财政审计过于强调审计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对于效益性的强调和绩效审计项目的开展并不多。在国家审计实施的所有项目中将绩效审计的理念贯穿始终,有利于促进财政预算的法制化、透明化和科学性,更主要的是有利于促进预算绩效标准体系的完善,从而促进绩效审计不断趋于完善。

三、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审计协同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全口径预算尚未完全实现,导致绩效审计难以实现全覆盖。审计全覆盖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2015年1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强调要全面履行审计的监督职责,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审计全覆盖是指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全面审计监督,涉及到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资源的分配、管理和使用的各个方面。审计全覆盖通过合理选择审计方法,科学安排审计计划,能够使监督对象均在一定时期内接受审计监督,因此审计全覆盖是一个动态概念,是周期性的动态的审计全覆盖。对所有项目实施绩效审计,就是要覆盖所有全口径预算。全口径预算的概念是全面取消預算外资金,将政府收支纳入预算管理中,形成覆盖所有收支的预算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全覆盖绩效审计应以政府全口径预算为基础。而事实上,全口径预算还没有向地方政府和基层单位推广,这些部门也没有形成全口径预算编制体系,使得部分资金仍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陈翔宇,2017)。很多基层政府的预算编制与全口径预算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预算编制方法采用简单的基数加增长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影响预算规模变化等各种因素,难以合理配置地方财政资金,且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很多都是临时制定的,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管理标准,这就使得绩效审计的基础数据不科学。从实际情况看,预算绩效管理的深度和广度都难以使得全覆盖的预算绩效审计得到有效实施。

(二)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标准缺乏导致绩效审计评价难度增大。审计是讲究标准的。西方最早关于审计的定义就是标准与现实之间的遵循程度。从审计的角度看,审计评价有赖于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指出,要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设置部门和单位的整体绩效目标、政策,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估,从而加强绩效目标管理。鉴于政府财政的公共性,预算绩效目标的制定受社会、政治与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客观、科学、可量化是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可以说,预算绩效管理目标与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关乎整个绩效管理的成败。当前,财政预算的绩效评价已经开展起来,但最大的难点还是缺乏统一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问题。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受质疑的原因在于缺乏统一的绩效标准,同一个项目,不同的机构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绩效评价结果。现有的绩效评价大多停留在定性层面,缺少定量的评价。而且仅仅停留在评价层面,评价的结果没有得到有效运用。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的缺乏最终造成了审计的难度,标准的不统一,使得绩效审计的结果往往难以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可,进而影响到整个预算绩效管理决策的行为,影响政府管理者的科学决策判断。

(三)预算绩效管理数据的信息化程度影响绩效审计信息化的应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无法离开信息系统和工具的支撑。由于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工作,如绩效理念、员工素质、绩效法律法规、绩效文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等需要完善,导致预算绩效管理数据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多数地区还没有成型、完善的模式,并且提供的信息技术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支持作用也不强。加之,政府部门现有业务系统的“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现象十分严重,不同系统的业务功能和后台结构也大不相同,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业务、财务、资产等信息的互联互通不足,共享数据库与沟通平台尚未形成。不同财政部门间信息衔接工作职责的划分不清,不同业务间的数据缺乏关联性,与理想的预算绩效信息化管理还有不小的距离。如实际审计中发现,同一项资金的各级财政预算数据不具有可识别的关联性,无法通过串联分析评价对下转移支付资金的各级分配使用状况。这些使得预算绩效审计的信息化应用面临无的放矢的尴尬境地,在审计中更无法实现横向和纵向数据互联共享,造成审计成本较大,审计资源浪费严重,审计风险较高,建立符合绩效管理审计统一标准的数据资源的探索还不成熟。

四、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和绩效审计协同的对策

(一)实现全口径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首先,有效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审计的基础和前提是全口径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刘小川(2019)认为,部门预算绩效目标要遵循各部门层次的差异确定,中央部门应重视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国家行业政策的落实,地方部门应重视地方区域的均衡发展和政策落地。省级及省级以上政府应该将预算绩效目标集中于社会经济发展及政策绩效等方面,而省级以下的政府预算绩效应该将目标放在促进民生、稳定社会等方面。单位预算绩效目标应重点关注单位自身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按照部门战略、职责和预算项目逻辑,建立绩效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一般公共预算应从收支结构优化角度考虑设置绩效目标;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建立资本稳定调价资金池,按照经营效益和保值增值等制定目标;对于社会保险经济预算,要实现保收控支,按照收支平衡、保障水平制定目标;对于政府性基金预算,要加强统筹,使征收标准的确定规范化、合理化,按照专有成效制定目标。其次,要科学界定政府收支的范围与口径。对利用国家权力、资源和信用依法取得的收入,一律视为政府收入;对依法履职、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形成的支出,一律视为政府支出。按照这一标准,明确各部门和地方收支,将属于政府收支的纳入预算管理,对不属于政府收支的,要明确管理办法。另外,利用政府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夯实全口径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基础与数据基础,实现不同口径预算绩效信息全面比较和反映,促进财政预算与政府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再次,要将绩效理念融入到预算管理的各个方面,加强对内部工作流程的管控。袁月和孙光国(2019)认为要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的一体化,应做好编制、执行、监督等全方位的工作,形成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评价有反馈、反馈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与控制机制。将绩效信息用于部门预算编制与决策,使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成为战略实施的有力工具。最后,相应的职能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从预算編制、绩效考核、绩效目标管理与结果运用方面稳步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明确工作流程和权职划分,建立全预算绩效管理链条,以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完善部门与单位整体绩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绩效审计评价提供科学标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构建。要形成科学有效且符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预算绩效表达的一致性和协同性。根据职能划分,形成不同层面的绩效指标,根据形式和预算框架的不同,制定不同类别可考核、可度量的指标体系。《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规范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框架,细化各行业个性绩效指标体系,增设各地绩效指标共享机制。《意见》指出,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绩效指标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审计机关依据这些指标进行再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审计建议,推动被审计单位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完善自身的预算绩效管理。马蔡琛和陈蕾宇(2019)指出,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起步相对较晚,当前各地区和部门的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很少关注非一般公共预算绩效指标的构建,财政预算收支综合绩效指标体系的推广程度低。此外,目前各地方构建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不科学、评价结果缺乏约束力,其指标体系没有依据时间维度进行合理划分,仍集中在预算绩效的事后评价方面。基于此,应进一步拓展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范围,在全面性、客观性、公平公正、定性定量和结果导向性原则的指导下,构建以部门、功能和经济分类为一体的全过程预算绩效指标体系,使考核结果具有可比性,规范共性指标框架,尽快建立个性指标的共享平台。

(三)建立预算绩效评价的数据共享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实施预算绩效审计工作包括两个重要部分,一方面是预算绩效管理本身的信息化,其实质是数据化。另一方面是绩效审计如何利用大数据审计技术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和结果实施审计的信息化。对此,刘小川(2019)认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信息管理平台系统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目前,我国绩效管理的技术性问题,主要是绩效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的标准数据库构建和绩效信息收集、公开及共享问题。而预算结构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领域,且各个层级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评价指标往往很难量化。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大数据平台有利于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针对项目预算、政策预算和部门预算进行试点,及时反馈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效果,实现预算绩效信息化管理和绩效数据资源的共享。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处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涉及的大量预算收支、政府资产负债、社会经济状况等数据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它能够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分类、判断。因此,借助相关技术可以有效推进基于绩效目标分析的逻辑框架模型的构建。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为实施基于大数据审计技术的预算管理审计奠定了重要前提。为此,审计机关应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数据采集和整理力度,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对业务数据进行采集,利用审计部门多年积累的被审计单位数据和已采集的信息数据,加大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挖掘的力度,有效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审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 1 ] 山东省审计学会课题组,黄利明,苑小巍,孔帅,王涛,王丽丽,侯欣蕾,张镟,范庆光.预算绩效管理审计探索[J].审计研究,2019,(03):20-26.

[ 2 ] 陳翔宇.全口径预算中的绩效审计现状、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17,(09):104-107.

[ 3 ] 袁月,孙光国.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9,(04):70-76.

[ 4 ] 马蔡琛,陈蕾宇.我国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发展演进与实践探索[J].理论与现代化,2019,(02):84-92.

[ 5 ] 刘小川.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难点与应对之策[N].中国财经报,2019-03-30(007).

作者:金晓北

信息管理绩效管理论文 篇2:

如何在医改中进一步发挥医院绩效管理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领域的各种体系制度正在不断地完善。我国医院形成的医院绩效管理制度,为医院长远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但是在医改下医院绩效管理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通过系统地分析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作出贡献。
医院绩效管理概况

医院绩效管理的含义

我国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发展顺应国际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发展的潮流,不断探索并实施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途径和方法。医院绩效管理是指为了提升医院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的各级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共同进行参与的一种持续循环的管理过程。医院的绩效管理包括医院(部门)绩效计划的制定、医院(部门)绩效辅导沟通、医院(部门)绩效考核评定、医院(部门)绩效结果应用、医院(部门)绩效目标提升。在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运营效率,推动公立医院的持续发展。

医院绩效管理的主要成效

医院绩效管理对医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医院绩效管理可以通过对医护人员的绩效评价,合理地对医护人员的绩效进行分析,通过与奖惩制度的有效结合,充分地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其次,在绩效管理对医护人员绩效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发现医护人员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并监督医护人员进行改正。在这样的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工作能力会与共同得到提升,形成医院与医护人员双赢的美好局面。最后,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还能够提升医院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和医院管理流程的科学性,处理好医院改革、经济效益和公益性之间的关系。医院通过科学的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保障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医院的工作环境和医院文化得以提升,凸显公立医院的社会效应及保证公益性,推动医院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医改中的医院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医改中医院绩效管理情况介绍

随着我国当前医改的不断发展,绩效管理理论体系也逐渐成熟。我国的医院绩效管理逐渐产生了以下特点:

首先,医院的绩效管理与医院的发展战略制定结合更加緊密。医院战略是对医院长时间发展的总体规划,绩效管理与战略制定的结合表明:绩效管理服务于医院的整体发展,并需要契合医院的发展方向;其次,医院的绩效管理逐渐表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在当前医院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绩效考核、激励等工作的方式逐渐多元化,这是由当前医护人员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导致的,为了提升不同各个岗位、不同职责的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多样化的绩效管理势必成为绩效管理方式的主流;最后,医院的绩效考核逐渐产生多维度化的特点。因为在当前的医院发展过程中,要想全面地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样貌,除了对其业绩成绩进行分析之外,还要对其他维度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比如医护人员的个人状况、医院的发展现状、行业的稳定程度等。通过多维度的绩效考核,能够有效地对医护人员进行全面了解,进一步促进医院的稳步发展。

医改中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绩效管理作为医院内部管理的主要管理制度,需要医院管理者对其不断的进行更新和修改,以达到能适应医院发展、提升医护人员工作效益与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

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医院绩效管理实行中,仍有较多困扰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问题出现,如绩效管理有时无法与医院之前制定的战略规划相适应、很多医院管理者对绩效管理手段并不重视、某些管理者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定义相混淆、很多医院无法制定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等问题。这些是绩效管理手段在实践中屡屡出现的问题,只有仔细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才能科学地制定出更加有利于医院发展的绩效管理规划,才能更好地推动医院健康长久的发展。
医院绩效管理在医改中的作用

医改中提高医院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医改的战略目标明确,需要具体落实,完成上级目标必须逐层分解落实任务到具体医护人员执行时。二是对医改实施过程中的诸如病案首页质量、电子病历的应用水平、医联体的组建涉及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时。三是向差异化激励转化时,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水平是推动医院内部规范管理,引导公立医院落实公益性的功能定位,进一步规范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水平,也是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竞争实力,促进医院稳步发展的科学手段。

医院绩效管理在医改中的作用效果

医院绩效管理有效地提升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规范服务的工作意识,让医院的员工管理更加科学、舒畅,减少服务问题和工作失误问题的发生;医院绩效管理大大提高了医院在行业中的形象,建立了良好的服务口碑,推动了医院的经营发展;绩效管理通过导向性的绩效考核指标能有效地降低病人住院费用、药品耗材占比、检查化验费用占比以及住院率指标。因为绩效管理手段的实施,医院能够更好地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医院的决策管理能力,推动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

医院绩效管理与医改的互为影响

医院绩效管理可以让医院工作人员人员更好地意识到新医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出精准的自我价值判断,提升责任感和归属感。而医改项目之一的收付费改革(C-DRG)在绩效分配角度,科学的评估医疗服务的内涵和工作难度系数,不仅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学科水平的提升也有促进作用。在绩效评价角度,有效了提升医疗水平,缩短平均住院时间,还能对同一病种不同诊疗组进行横向对比确立优劣。同时,及时的绩效沟通反馈也进一步加强了C-DRG与实施医院的契合度。
提高医院绩效管理的对策

提高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对医改重要性的认知

强化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对绩效管理的重视度是促进绩效管理制度在我国快速推广、实行和完善的重要举措。通过在医院内部举行讲座、召开内部会议等方式,使医院管理者与广大医院医护人员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医院发展和医护人员利益的重要性。通过及时的绩效管理反馈,让医护人员切实体会到绩效管理对医护人员发展的重要帮助作用。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医院高层管理者对于绩效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可以定期派出医院管理人员去国际先进的医院学习管理经验,加强管理者平时的理论研究,通过短期绩效管理实验进行新的绩效管理制度革新。

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服务质量

通过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服务质量,能够促进绩效管理工作更顺利的展开。医院对员工的绩效管理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的互相提高的过程。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虽然是医院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考核与监督,但是医院也需要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对员工的有效指导,最大限度的激励他们,让员工产生归属感并提供其成长的平台,推动员工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医护人员的共同进步。

完善医院绩效管理监督考核体系

我国医院当前的绩效管理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清晰的奖惩措施和体系来约束医护人员的行为。没有规范的奖惩制度,医护人员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就无法意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也起不到恰当的激励作用。

通过进一步细化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病患负担、发展能力及满意度建立完善的医院绩效监督考核体系,对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作出有效监管。监督考核体系是进一步規范医疗服务行为、提升医疗效率及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有力手段,监督考核工作的严格执行,奖优罚劣,保障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

提高医院绩效管理信息质量

通过提高医院绩效管理信息质量,推动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展开。医院绩效管理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来提高管理水平。绩效管理因为医院部门数量繁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导致绩效管理信息的整理和归纳工作压力非常大,而且在进行信息调用时非常麻烦。通过提高医院绩效管理信息质量,有效地提升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管理水平,推动医院绩效管理工作更好地展开,推动医院的稳步发展。
结 论

随着医改的不断进行,我国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对绩效管理工作不断地优化,强化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将其作为公立医院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经费核拨、医保政策调整等的重要依据,可以很好地提升病患满意度,规范并保障医保基金的使用与稳步运行、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医疗保障事业的稳步发展。

(福建省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中心清流管理部)

参考文献:

[1]岳文静,杨敬宇.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医院绩效管理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1,41(08):573-576+580.

[2]贺婷,牛琨,洪伊敏,明诗滢,韩振龙,李东纯,练康潮,袁勇.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J].现代医院,2021,21(07):1046-1048.

[3]郑函,蔡宇晴,蔡媛青,王文娟.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公立医院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1,11(04):51-56.

作者:马涛

信息管理绩效管理论文 篇3:

国库工作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策略研究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高效、责任、透明政府的重要措施。国库作为预算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服务职能的升级是绩效管理全面发展的助燃剂。本文通过SWOT模型从国库角度分析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与发展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预算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它是为了控制国王的征税权,限制政府支出而产生的一种政府资金管理制度。随后,美国引进该制度,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被一些大公司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因此预算分为政府预算与企业预算。其中,政府预算指的是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编制与执行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家配置公共资源的重要工具。

绩效管理作为专业术语由奥布芮.戴尼尔斯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它是指针对组织预期目标所实施的兼具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的业务循环管理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绩效目标制定、绩效实施(沟通、考核、评估)、绩效反馈、绩效改进。

预算绩效管理是将绩效管理理念引入政府预算管理中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它将预算目标编制、运行跟踪、绩效评价、绩效改进等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管理模式。

(二)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为解决传统公共管理中官僚主义、浪费、腐败三大难题,展开了一场以政府绩效管理为中心的革新。

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目前经历了初创期与成长期两个阶段。其中,初创期为2003年至2011年。党的16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设想,财政部又分别于2005年、2011年出台《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规范试点运行,确立全过程管理机制。成长期为2012年至今。为增强实际操作性,对预算绩效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财政部陆续发布《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2014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强调要将绩效管理渗透到预算实施全过程中。2015年财政部制定《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预算绩效目标管理。2018年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求,财政部将持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发展至成熟阶段。

二、国库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中的角色

(一)执行。预算执行是预算绩效管理的中心环节,国库作为预算的实际执行者参与到政府绩效管理中。国库作为财政与预算单位的桥梁,秉持客观、独立原则,执行预算拨付业务。当预算编制和审批完成后,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与结果的保证就依赖于精良的国库制度。国库支付手段分为财政实拨支付、财政授权支付与财政直接支付。其中,财政实拨支付属于传统的国库分散支付制度;财政授权支付与财政直接支付属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二)监督。在执行预算拨付过程中,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库监督管理基本规定》等相关要求,比照经审批的财政预算,对支出业务进行严格审核,杜绝一切不合规、不合法的资金流出,确保国库资金安全,防止预算执行偏离轨迹。由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组成的国库全过程监督体系,为国家预算支出任务顺利完成提供有力支撑,严防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的“权力寻租”行为。

(三)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顺利运行的关键,通过信息传递把各环节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循环管理体系。而国库承担着向财政部门反馈信息的责任,财政部门通过与国库对接的系统及国库提供的各种报表可以了解到预算执行的进度及资金运转情况,对财经形势做出及时、准确研判,再对预算单位进行精准跟踪,得出最终的绩效评价。

三、从国库角度基于SWOT模型分析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SWOT分析法就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全面、准确、系统的分析,以便制定发展策略的态势分析。本文站在国库角度分析预算绩效管理现状,sw主要分析国库在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中自身的优势与劣势,OT主要分析预算绩效管理外部环境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一)优势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深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三大制度创新之一,于2001年3月正式拉开改革的序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价这场改革的意义在于“加强对预算支出的总体控制,改进公共资源分配,减少浪费和预防腐败”。2014年新编的预算法中首次加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明确界定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范围,并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从国际经验上来看, “国库集中支付”是推進预算绩效管理不可或缺的配套制度,它有利于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强化财政预算执行。目前,集中支付改革基本实现全覆盖,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制度+技术”保障,便于对预算执行进行动态监控管理。

(二)劣势

国库分散支付方式依然存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深度改革的当下,通过财政实拨支付方式执行预算拨付的比例大幅减少,但此种支付方式依然存在,形成了预算单位实拨资金银行账户与零余额账户并存的“双轨制”。传统的国库分散支付方式导致资金拨付环节过多,层层拨付到预算单位需要一定时间,拉低了预算执行效率,并易造成资金脱管现象,财政不能实施有效监督。

信息系统不健全。信息有效传递是预算绩效管理循环运作的基石,现阶段未能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是建立在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间的桥梁,但目前仅能提供简单的支付功能,及按功能分类的支出科目明细流水,还不能按科目汇总统计支出数据,无法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及确保预算额度有效控制。而且现在的国库数据只是单线传送,没有来自财政的信息输送及预算单位的信息反馈,无法形成完整的信息链,不能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机会

战略上重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要求,将其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有力举措。从提出绩效评价体系设想至今,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已取得显著成果。2017年我国财政支出已突破20万亿元,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成熟化迫在眉睫。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顶层设计的指导性文件,并结合指导文件出台一系列补充制度,促进中央与地方政府落实全面预算管理要求。

国际经验借鉴。预算绩效管理在欧美国家已实行多年,在法律环境建设、信息系统构建、财政支出管理、监督体系设立、预算编制及评价等发面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可以提供给我国参考。目前,我国已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借鉴外国成熟经验,解决现实问题,寻找中国特色绩效管理发展道路,能够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四)挑战

法律依据缺位。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有关预算绩效管理的单行法律,财政部颁发的《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等文件只能作为部门规章,政府绩效依据缺乏权威性,无法保障绩效工作高质量运行。虽然各省级财政部门已出台相关预算管理办法,个别省份更是颁布有关地方性法规,但是没有顶层设计的统一法规指导,使得整体绩效管理口径不一致,无法进行跨区域比较。

绩效观念薄弱。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执行,轻跟踪;重争夺,轻计划”的理念造成预算执行与预算评价存在脱节,导致预算单位产生财政资金不要白不要的思想,花费大量精力争夺项目资金,而忽视资金管理,以至于产生财政悖论现象。另外,公众对于政府预算的监督意识也比较薄弱,对每年出具的预算公开情况关注度较低,起不到公众监督作用。

评价体系不完善。广义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手段及评价结果。其中,评价主体方面为财政部门等具有相关职责的单位;评价客体为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评价手段为以评价指标为基础,评价方法为中心的科学化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为预算单位对预算资金的运用效率等形成的最终结论。目前,我国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缺陷。一是评价主体主要依赖于财政部门,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尚在探索。二是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范围受到限制,基本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三是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略显单一。四是评价结果应用程度不高。

四、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法律建设

明确的法律支持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强力保障,使得财政等监管部门有法可依,助力绩效管理有序执行。一是出台相关单行法律,全面、系统的对预算绩效管理进行阐述与规范,提升绩效管理的法律地位,削减钻法律空子的可能性,如美国的《政府绩效成果法》。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地方性法规指导地方政府进行绩效管理,提高地方预算执行效率,避免多标准约束下的监管错乱,方便中央对地方的评价及地方间的相互学习。在全国经济一体化,跨省项目层出的趋势下,统一地方性绩效管理制度尤为迫切。三是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执行环境法律体系,如出台明确国库在绩效管理中监督职责及具体范围的条例,为国库工作提供指导与保障。

(二)健全预算绩效管理配套制度

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是我国财政支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预算绩效管理运行的三驾马车。目前,我国的这些配套制度仍不健全,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其中,编制部门预算是基础,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手段,采取政府采购制度是保证。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部门预算与政府采购制度的最终实现形式,需要加快其改革进程。一是逐步扩大集中支付的覆盖面,将全部的预算收支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中,实现预算资金全面管理。二是基于集中支付制度下完善国库对财政拨付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链,优化国库的服务职能。

(二)改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是连接预算管理全流程的桥梁,向预算管理参与各方反馈有效信息,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源利用低效。改善现有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在于补充数据库内容和重设数据库传输端口。一是实现数据库内容全覆盖,建立预算单位基础数据库、预算绩效管理数据库、专家及第三方信息数据库,以便获取预算绩效管理全流程数据,及时掌握项目进度及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国库也应该肩负起信息传导的重任,升级现有国库集中支付等系统的功能,加快国家金库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国库服务职能。二是将国库端口接入预算绩效管理数据库中,实现预算执行全作业链信息管理,保证国库监管职能的实施,并为财政部门提供有力的预算绩效运行分析报告。目前的预算绩效管理数据库板式全国尚未统一,由各省自行建立,并且未接入国库端口。如河北省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平台,跳过国库仅直接连接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有待改进。

(四)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全方位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增加评价主体,在以财政部门为主体的基础上,探索专家评估、第三方評估新模式,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公正性。二是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资金纳入绩效评价中,达到绩效管理全覆盖。三是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丰富评价方法。由国家制定“预算绩效个性指标制定规则”结合已有的《预算绩效共性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可衡量性的立体化指标体系。目前评价方法主要为横向比较法,日后还需根据具体情况熟练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评价方法。四是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提高评价结果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地位,强化绩效问责。

(五)树立预算绩效管理正确观念

正确的观念可以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一个健康、有利的环境。绩效观念作用于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的政府、单位与社会公众两个群体。各级政府与单位要将“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理念贯穿于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监督和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效益最大化。社会公众增强国家主人公意识,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时刻关注预算公开情况,起到公众监督职能。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多渠道传递明确理念,树典型、传经验等多方式宣传正确观念,持续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

作者:冯丹 靳红霞 张瑞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参与公共管理论文下一篇:新课程下学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