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蛋雕民间艺术论文

2022-05-0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工艺蛋雕民间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蛋雕是逐渐兴盛起来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并且多处申报非遗成功。如何通过体验馆的形式将非遗蛋雕文化在大众中推广发扬,值得深刻思考。关键词:蛋雕体验馆创新蛋雕是在鸡、鸭、鹅、鸵鸟、鸸鹋等蛋壳上进行刻琢,融合了绘画和雕刻,以浮雕、阴雕、阳雕、透雕、镂空等雕刻手法体现出不同符号组成的精美图案。

工艺蛋雕民间艺术论文 篇1:

蛋雕方寸匠心独运张大厨的小蛋壳成就了大世界

小蛋壳,大世界。受祖辈技艺熏陶,张晓贺很小的时候便能在小小的蛋壳上雕琢出精美的图案。今年39岁的他,20年来从事厨师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雕刻技术,一直致力于传承蛋雕这一民间非遗文化,其作品多次在国内顶级蛋雕艺术专项展览中获奖。张晓贺接受采访时讲述了他的蛋雕艺术学习和成长的经历,并表示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民间艺术,他愿为有耐心的学生免费提供教学服务。

蛋雕方寸匠心独运

在石家庄市张晓贺家客厅一角的展示柜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用鸡蛋壳雕琢而成的工艺品。其图案有人物、山水、祝福语等等。有部分作品镶嵌进了灯饰,光线从镂空的蛋壳内折射出来,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从事我们这行一定要有耐心!”手拿雕刻工具,眼瞅鸡蛋壳的张晓贺说,他长期从事厨师工作,做一手好菜是他的主业,每天除了工作,脑子里总是在构思如何将一个完整的画面,在小小的鸡蛋壳上完美呈现。

张晓贺说,蛋雕是门神奇的艺术,它融蛋雕与绘画于一体。蛋雕有阴刻、阳刻、线刻、影刻、点刻、拼雕、浮雕、蚀雕、套雕、襯雕、镂空、镶嵌等多种技巧。蛋雕作品一般不点任何颜料,作品通常完全依赖本色体现,不仅把世间万物浓缩于方寸之间,而且其独特的装裱工艺也衬托出作品的无穷魅力,是一个具有较高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

“我所了解到的是已经保存长达500年历史的蛋雕艺术品。”张晓贺说,鸡蛋壳的厚度在0.2到0.3毫米之间,本身为钙质,尤其是做镂空雕刻的时候,必须平心静气,手要稳,否则极容易破碎,只要不是人为破损,成品可以保存相当长时间。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在鸵鸟蛋上雕刻作品。”张晓贺称,鸵鸟蛋个大,雕刻空间更大,看起来很美观,有好多市民朋友从市场上买来鸵鸟蛋,找他定做他们想要的图案。“这是一位天津的朋友找我定制的,共38个鸵鸟蛋掐丝蛋雕。”张晓贺说。

会厨艺的蛋壳雕刻艺术家

今年39岁的张晓贺,是晋州市桃园镇纪庄村人,在省会石家庄做厨师已经有20年了。说起在鸡蛋壳上雕刻的艺术,张晓贺表示这么多年工作的同时,从没有放松对这门非物质文化传承手艺的钻研,朋友戏称他是“会厨艺的蛋壳雕刻艺术家”。

“我做蛋雕艺术是受祖辈的熏陶。”张晓贺介绍,他爷爷是一位木匠,小时候他经常在爷爷身旁,看他用木匠工具在鸡蛋壳上雕琢。张晓贺的父亲继承了他爷爷的手艺,后来还当了兵,平常喜欢雕刻一些精美的蛋雕送给亲朋好友。受他们的影响,张晓贺从小就耳濡目染了民间手艺,很早就能在蛋壳上雕刻出像模像样的作品了。“我9岁时,在鸡蛋壳上刻了一只大公鸡图案,并当作礼物送给了妈妈。”

张晓贺说,他上学时学的就是厨师专业,2000年来到省会石家庄,在一家大型饭店做厨师工作,一干就是20年。但这么多年,他的蛋雕技艺不仅没有落下,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在网络上寻找名家作品,反复观摩,研究那些获奖作品的特点以及雕刻手法。后来,通过学习积累,得到了同行业老师们的指点和肯定。

“我做的蛋雕已经有了收入了。”张晓贺高兴地说,经常有人联系他定做一些作品,比如“十二生肖”,还有祝福类、生日礼物类的蛋雕艺术品的订单。记者在张晓贺家里的工作台上看到,摆放着4枚鸵鸟蛋的半成品蛋雕,上面的图案分别有4种生肖,并有家和万事兴字样的一组全家福蛋雕作品。张晓贺说,这是一位孩子的母亲专程拿过来为孩子定制的生日礼物。

他打算为北京冬奥会创作一个作品

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张晓贺经常跟业内同行一起做推广活动。张晓贺还先后加入了河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河北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委员会、石家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我在石家庄市桥西区申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走进申请程序了。”张晓贺介绍,为了有效推广蛋雕类艺术,相关部门为他们提供了很多支持。说起作品,张晓贺最得意的是《美丽河北》,他说,2019年10月1日,在参加黑龙江省蛋雕艺术专项展中获得了铜奖。张晓贺介绍,那次参展活动是蛋雕类国内第一次正规省级蛋雕专项比赛,共有来自全国23个省、直辖市的蛋雕爱好者参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他说,那次比赛共有100多位选手参赛,琳琅满目的作品让他再一次开拓了视野,他的作品获得铜奖的好成绩,并被鸡西市博物馆收藏。

他的鸵鸟蛋雕刻艺术品《中国梦燕赵情》目前已入围第十五届山花奖(灯彩类)。他打算为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创作一个作品,在蛋壳上雕刻奥运吉祥物及会徽。张晓贺说,每一项作品的获奖,都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让他更加有自信在这条民间技艺的道路上走下去。

只要有耐心学,他就会免费教

“做这行,爱好和毅力耐心最重要!”张晓贺说,每一件作品都需要耐心打磨,有时雕刻一件成品需要很长时间。在小小的蛋壳上雕琢,有时一坐就是一上午。张晓贺告诉记者,为了将这项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他平时一直在坚持免费教学,免费授课,他对学生只有一点要求,那就是“热爱并坚持,守住本心,持之以恒”,只要学习者有恒心,他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

对于如何能更好地发扬蛋雕这一民间艺术,张晓贺希望能够跟院校合作,开设一些非遗课程,向学生培养艺术兴趣。张晓贺认为这个“小蛋壳,大世界,方寸之间尽显民间绝技”的民间艺术充满美好的前景,他表示会继续努力提高技艺,不仅要在国内将蛋雕艺术发扬光大,还希望蛋雕作品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有燕赵文化特点的民间技艺。

据《燕赵晚报》整理

工艺蛋雕民间艺术论文 篇2:

非物质文化遗产蛋雕新视野

摘要:蛋雕是逐渐兴盛起来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并且多处申报非遗成功。如何通过体验馆的形式将非遗蛋雕文化在大众中推广发扬,值得深刻思考。

关键词:蛋雕 体验馆 创新

蛋雕是在鸡、鸭、鹅、鸵鸟、鸸鹋等蛋壳上进行刻琢,融合了绘画和雕刻,以浮雕、阴雕、阳雕、透雕、镂空等雕刻手法体现出不同符号组成的精美图案。蛋雕工艺品种类繁多,其中一种是用雕刻刀在表面颜色较深的蛋壳上雕刻出各种山水、花鸟、静物等图案;另一种是选用质地较厚的蛋壳作为材料,以浅浮雕或镂空的手法进行雕刻;再或者结合上述两种方法共同进行创作。

现如今,随着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各个国家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欧洲受基督教影响的国家均有蛋雕手艺的传承,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创造的豪华风格,与民间彩绘蛋艺术相结合,形成今日欧美地区装饰蛋的独特风格与流行。蛋文化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也有百年之久的历史。在俄罗斯博物馆的收藏品中,蛋文化占到了4%。美国蛋雕艺术大师艾伦,进行装饰艺术二十多年,并且在绘画和珠宝设计方面颇有研究,美国蛋业协会在每年都会评选出复活节的蛋雕送进白宫作为永久收藏,艾伦的作品也曾入选。于2012年在上海特别举办国际白宫级稀世艺术蛋展,展出的作品都曾在美国白宫进行过展览,是国家级艺术瑰宝,这也是将蛋雕从国外带到国内大众视线里的一次里程碑。

近年来,在国内各地从事蛋雕创作的艺术家们对我国蛋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少蛋雕艺术传承人都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创新。此外,国外对我国的蛋雕艺术非常重视,像韩国MBC电视台等一些国外媒体也多次对我国蛋雕艺术进行过报道。世界蛋艺术家联盟的刊物也刊登了几位中国蛋雕艺术家的作品,并两次刊登黑龙江非遗项目蛋雕,向世界各地介绍中国的蛋雕艺术家及其作品。现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不断提升,蛋雕近几年也不断地进入大众的视线。不少蛋雕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表现雕刻者艺术手段的高超,更是承载着对某一事物、人物的美好祝愿,记录着一段又一段故事。然而蛋雕工艺的传承依旧是一个相对严峻的问题。

一、蛋雕的历史渊源

在明清时期,民间在喜庆婚娶、祝寿得子时,常有赠送红鸡蛋的习俗来表示吉祥如意,这在北京一带相当流行,带动了一部分商贩开始摆摊设铺,专门卖染过的红鸡蛋,并称其为“彩蛋”。后来,这些商贩在彩蛋上画一些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来祈祷生意兴隆,因此,鸡蛋有了吉祥如意、顺心顺意的寓意。而雕刻作品只有在明末清初朝廷贡品中才偶有一两件,雕刻工艺并不前卫,多停留于刀在薄脆的较深色红皮鸡蛋上雕刻,雕刻难度极大,因此,当时的鸡蛋雕刻工艺品是少数人才有的奢侈品。在中世纪的欧洲国家,基督教传入以后开始有人在蛋壳上做彩绘,取其具有“新生”“重生”之意义,使它成为复活节的装饰品,这一习俗至今仍流行于欧美各国基督教地区。可当时的彩蛋绘画大师并不满足于彩绘这一单一的表现形式,便开始了蛋壳雕刻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就当时而言,蛋壳这一易碎的载体雕刻并不简单,其质地与其他雕刻载体不同,因此,雕刻的工具和雕刻技法也较为严苛。蛋壳雕刻相比于蛋壳彩绘所表达的手法也更加地抽象和简洁,要求创作者要通过一定艺术手法表达相应的内容。在表现宗教或者历史事件时,多是以符号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态度。而后经历了文艺复兴,蛋雕艺术也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中,其中的题材等各方面也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突破。

二、蛋雕的发展状况

蛋雕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喜爱,关于蛋雕手工工艺创新,现在不论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都相对较少,收集资料也比较困难。国内从事蛋雕创作的艺术家比较分散,纵观国内蛋雕艺术家的作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有了不少传承人。刘会群是世界著名蛋雕艺术家,也是世界鸸鹋蛋精雕第一人,人称“蛋雕刘”。他创作精研蛋雕20余年,成绩斐然,位居世界蛋雕艺术前列,是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蛋雕艺术家。闻福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蛋雕第一人、外交部国宾礼品专家、中国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其蛋雕已作为国之瑰宝享誉国内外。还有各地不少蛋雕艺术传人,都在为传承蛋雕工艺做贡献。在2018年9月举行的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山东展区中,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济南蛋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单孟渤受邀前来向人们展示蛋雕作品,介绍蛋雕中的趣事和其中的技艺,展品中题材多样且贴合新时代的精神。即便如此,蛋雕与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相比较来看,其艺术理论研究也明显滞后,没有专业的理论文章,一般看到的都是以个人感受为主的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蛋雕艺术水平的提高和蛋雕工艺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也正因为从事蛋雕行业的人数较少,所以较难有新的启发,也说明了这一领域需要有更多新鲜的血液注入。近年來,蛋雕工艺逐渐发展,蛋雕雕刻工具也从早期的刀发展到电钻,卢天壮的国家发明专利“天然蛋壳腐蚀镂空透雕”技术的诞生,开创了传统手工作坊向产业化发展的新道路,同时,这项技术的诞生也将蛋雕工艺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细、精美水平,达到了几近极限的艺术境界。在薄脆的蛋壳上镂空极其细微的线条的同时也可让深色红皮鸡蛋的色彩渐变效果更加地细腻,层次更加地丰富。虽然蛋雕技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雕刻大师们不断精进地提升,然而就目前而言,蛋雕仍偏小众的民间手工艺品,甚至于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知,给人一种难以学会的感觉,只有惊叹,少有尝试。所以开班体验,便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在贴近生活的方面运用蛋雕,比如打造小家具:台灯、效果灯。寻找合适的蛋运用蛋雕工艺,将其融入生活层面。使蛋雕不仅仅局限于观赏送礼的作用,还可让蛋雕工艺真正地走入大家的日常所见中。进行蛋雕教育,开创蛋雕体验馆,可以使蛋雕技法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体验,并且去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作品,让蛋雕不再只是看看而已,变成自己也可以做出来的手工艺品,由相关擅长蛋雕工艺的老师们进行手工的教学,进一步地宣扬蛋雕文化。

三、体验馆模式

蛋雕是一门需要一定美术和雕刻功底的艺术,如若依旧保持以往“师带徒”的模式,这门手艺将很难把影响力扩大。因为蛋雕手工工艺传承有局限性,如若没有美术功底,第一步起稿便有困难,因此,需要打破这一传统带徒弟的模式,去通过体验馆模式来达到弘扬蛋雕艺术精神的目的。体验馆简而言之就是以体验为主,引起人们的兴趣,同时更大程度上让蛋雕进入大众的视野。现当代各类体验馆如春笋般,例如陶艺、银饰、烘焙、绘画、剪纸、版画等,不乏有十分成功的案例。这也让蛋雕体验馆的实施有了一定底氣,当代人好奇心强烈,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也愿意花钱、花时间去尝试新事物,这是一个切入点。通过展示蛋雕作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用较少的花费邀请他们体验亲手做一件蛋雕作品,感受其中的趣味性。以原本一两百元买一个成品蛋雕作品,变成体验过程的同时还获得一个自己动手的成果,这会更加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同时体验馆可以根据不同动手能力的体验者来定制不同的体验课程,如动手能力稍弱的可以帮助其打型、帮助其挑选适合的针型,同时指出哪些地方需要磨白或者镂空,哪里需要保留;动手能力强的则可以以自主创作为主,引导为辅。以第一次就能让体验者做出一个较满意的成品为目标,让体验者感受其中的趣味性为目的。开展体验馆首先要从选址开始,蛋雕是需要静下心去做的事,自然得选在僻静的位置才更利于体验者有良好的体验感,再者是整个体验馆的环境风格需要偏典雅简单舒适,蛋雕是一种传统艺术,与环境相呼应会更有韵味。提供的蛋壳也是需要经过严格挑选的,一般常见的分为红皮鸡蛋壳、鹅蛋壳、鸵鸟蛋壳,蛋壳的表面要光滑,形状以水滴状为佳。提前将蛋的底部画上小圈,用刻刀轻轻刻出小洞,再利用针管往蛋壳里充气将蛋液挤出,这一步骤要稳要慢,否则容易因气太足而导致鸡蛋破裂。当蛋液全部流出以后再用清水清洗干净,并且提前阴干半个月左右,这样才是适合提供给体验者的完美蛋壳。准备工具(电钻、各类钻头、护目镜、口罩),让体验者有一个完整的动手过程,同时要注意到新手接触蛋雕时会遇到的各种情况。例如手劲太大容易捏碎蛋壳;雕刻设计的图案在蛋壳上难以实现或是蛋壳分离;雕刻时选用的钻头不合适或是手抖无法控制线条等问题都需要指导老师耐心地辅导。只有通过良好的体验感才能让更多的体验者对蛋雕这一工艺感到有兴趣,从而达到扩大蛋雕影响力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蛋雕作为一个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技艺立足于社会,灵感多来源于民众的生活之中,在不同的时代精神下引领着蛋雕手艺人雕刻出与时代相符的作品,这样才算真正体现蛋雕技艺的内在价值。为了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那便需要通过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体验馆模式。自主动手创作的作品并不完美,但却能让人们体验到买一个成品所没有的成就感,从而引发对蛋雕的兴趣,再进一步地从中培养出兼具一定理论知识与高超技艺的新时代传承人,从而不断为蛋雕技艺注入新鲜血液,传承蛋雕文化。

参考文献:

[1]郑天皓.浅谈蛋雕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J].人文天下,2019(09):63-67.

[2]卢天壮.蛋雕技术的传统秉承与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69.

[3]王剑.融入中国元素的蛋雕技艺[J].科教文汇,2014(01):179.

(作者简介:郑晏赉,女,本科,上饶师范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作者:郑晏赉

工艺蛋雕民间艺术论文 篇3:

厦门蔡氏漆线雕时代转型的探析与思考

内容摘要:分析厦门“蔡氏漆线雕”在历史上的几次转型,以它在转型发展中的传承与时俱进的成功例子来探究一个艺术文化现象。通过这一实例来揭示民间艺术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应该是继承与创新。民间艺术只有继承与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同时让自己获得新的生机。只有这样,才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最有效的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漆线雕;转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

“蔡氏漆线雕”是闽台漆工艺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目前保存较好的传统漆艺装饰形式。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蔡氏漆线雕”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愈久愈散发着古朴庄重的独特韵味,2006年“蔡氏漆线雕”技艺被国务院确认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家族的漆线雕作品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证为“杰出手工艺品”,其第12代传人蔡水况先生亦被授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技艺传承人”。

厦门“漆线装饰漆器”是我国髹饰工艺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早期的“漆线装饰”工艺只是“妆佛”全套工序中的一道装饰工序,用来装饰佛像神像的服饰。厦门“蔡氏漆线装饰”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时期,当时宗教信仰不受约束,民间住宅庙宇神像尊奉自由,民间漆器生产遍及南北各地,为塑像与漆线装饰的结合提供了先决条件,1796-1820年间,漆线装饰艺术种类体系已经成型。

清代至民国时期,漆线装饰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没有发生较大的变革。至解放前,厦门已经有了专门经营漆线装饰神佛像的店铺,产品销往南洋一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陆的政治环境与意识形态发生较大的改变,破除迷信,“妆佛”成为一种被批判的“封建迷信”的行业。但由于厦门是侨多和外贸口岸这一特殊的身份,“妆佛”还被允许生产出境创汇,为了合法生存下去,当时“妆佛”之旧称被改为新名“金木雕”,而漆线装饰也相继迎来了几次风格的演变和产业的转型。

一、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厦门漆线装饰的转型

1.漆线装饰从“妆佛”到“历史人物”的第一次转型

1955年,以蔡氏家族成员为主成立了厦门市雕塑合作社(后来改为集体所有制的厦门工艺美术厂),以个体经营的方式生产厦门金木雕。1956年初,厦门金木雕出口至东南亚,厦门的漆线装饰技术得以流传。蔡氏家族打破“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广收学徒,将家门绝技公开于世。为适应新的形势,“蔡氏”第十一代传人蔡文沛先生首次将漆线装饰运用到历史人物身上,并创作了一批以历史英雄人物为形象的主题性漆线装饰彩色雕塑作品,蔡文沛先生的艺术变革在当时并非单纯为生计而产生的,是为适应新的政治气候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的艺术创新。蔡文沛先生并不自觉地创新在事实上进行了一次“艺术转型”,漆线艺术的生命形式开始蜕变。这次“转型”可以说是在“不许制作神像”的现实中,为求政治气候中的生存的转型,例如为配合“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而创作的《郑成功收复台湾》。

2.漆线装饰新名词的诞生“漆线雕”——第二次转型

“漆线工艺”的第二次转型始于1972年。文革一开始,工艺美术的发展受到政治思潮的冲击,原来工艺美术厂的产品因“封、资、修”而取缔,工厂被迫关闭,艺人另谋生路。停产6年后,1972年蔡文沛、蔡水况父子重返工艺厂,争取外汇和政治宣传。1973年33岁的蔡水况先生首创了用漆线在蛋、盘、瓶上盘绕出“龙”“凤”的传统形态(图1),在广交会意外地得到大量订单,为国家大量创汇。与此同时蔡水况先生将这一新品种命名为“漆线雕”,他认为传统“漆线装饰漆器”工艺的四道工序中,“漆线”这道工序最能体现这批工艺品的特色。“漆线雕”一词沿用至今,并成为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专用名词。

蔡水况先生在这“第二次转型”中的功绩除了让“漆线装饰”独立成为“漆线雕”艺术品之外,他还将各种不同工艺美术的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吸收运用到“漆线雕”里面。在创作过程中,蔡水况先生把原来作漆线装饰的“平面”改变为“浮雕”,使龙头的造型更加立体、坚实、饱满,作品最具代表性的“龙”就是取材于龙袍纹样。

1979年至1988年蔡水况先生先后利用了大约10年的时间闭门研究这门家传技艺,创作了《民族英雄郑成功》《闹天宫》《哪吒》《华容道》《红楼梦》等古典题材的艺术精品,在他从艺总结性的十几件力作中不但力图在题材、形象、立意的创新,更在坯体的用材上做了大胆革新。这批作品采用大漆脱胎的形式,解决了传统木雕、泥塑坯体重,搬动、保存诸多方面的缺陷,这对于后人选择用材搞创新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但在圆盘、方板、器皿等上面以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为内容的漆线雕,三十年不变的表现形式,模式化的产品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蔡氏漆线雕”再一次面临着挑战。

3.商品经济形式下的沿革创新——第三次转型

2002年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是将厦门市工艺美术厂改制成立的,作为“蔡氏漆线雕”技艺直接继承的单位。2002年公司专门聘请了厦门资深画家庄南燕先生作为公司的艺术顾问。如何把现代审美意识融合到传统技艺中去是庄南燕先生与蔡氏子弟兵这个创作团队共同的科研课题。改变就要面临着创意观念、题材和表达形式和材料的改变,他们为能解决这个问题,迫切寻求理论依据——用传统漆线与创新形体的相结合、用传统寓意与现代的手法相结合。从现代审美基本元素点、线、面的角度实现传统技艺与内容的情趣的完美交融。

2005年由庄南燕推出了具有划时代创新意义的作品《英雄》(115×85cm)。该作品的构思用铠甲与京剧脸谱的组合,首次将传统底部衬底一层分为两层,一层用来表现铠甲,一层用来表现京剧脸谱。铠甲部分沿用了传统的漆线雕铠甲鱼鳞甲的表现手法,但在材料上为了体现古代铠甲的陈旧与厚重感改传统金线为铜线,这样作为背景的铠甲不会与主体的京剧脸谱争艳;而在表现京剧脸谱部分,作品沿袭了漆线雕的线的魅力,为了解决胡须太长漆线不好着力的难题,流苏般的胡须被分成两部分,增加了线与面的对比,透过金光闪闪的胡须的间隙呈现出铠甲的部分,使作品多了个层次,加上表现京剧脸谱的红、黑、白的色块,既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又增添了艺术的情趣(图2)。《英雄》作品较完整地保留了民间的艺术特色,在传统的躯体上完全的脱胎换骨,焕然一新。《英雄》因此获得2005年福建省工艺美术“争艳杯”大赛金奖,同年庄南燕先生获得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2006年《英雄》在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6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目前《英雄》悬挂在厦门市政府新的会客厅,成为厦门工艺美术的一个象征,这也标志着“蔡氏”的第三次转型的成功。

成功的转型还在于后继有人。“蔡氏漆线雕”的传承团队里,蔡氏家族的“第十三代传人”的代表有:蔡水况之子蔡

士东、蔡水况侄女蔡彩羡、侄子蔡富国以及外姓“入室弟子”王志强。他们是当今“蔡氏”的中坚力量,同时又肩负着对新人扶持的责任。“第十四代传人”已崛起,从艺几年后“学徒工”里的新人涌现了:蓝梅卿、李小苹、吕建文、龙飞、颜春明……。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承继“蔡氏漆线雕”以来,在庄南燕先生与蔡氏子弟兵共同努力下,从2002年至今获国家级的金奖作品11个、银奖6个、铜奖5个、优秀奖9个;作品还在省、市的各种展览会上获取殊荣。2006年6月公司被授于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厦门漆线雕技艺”项目唯一申报和保护单位。

二、厦门“蔡氏漆线雕”成功转型的启示

传统的民间艺术在面临现代工业文明的猛烈撞击下,大多是每况愈下,而“蔡氏漆线雕”却在这场产业化的变革中脱颖而出,成为福建传统民艺的佼佼者。厦门“蔡氏漆线雕”在历史的几次时代转型中,以其特有的姿态迎合了社会的需求,并为当今中国的民间艺术所面临的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们从中得到以下的启示: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目的是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首先要意识到民间艺术的原生意义具有生存的需求。笔者认为民间艺术存在的基础之一,最主要的因素应该是生存状态,重视民间艺人的物质利益需求,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的是发展。民间艺术存在的基础之二是发展,发展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除了在题材、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材料的选择和利用亦可因材施艺地创新。

创新还可以是旧的题材用新的表现语言表达。不管如何创新,创新必须保持民间艺术自己的艺术语言,技艺的精华部分不能遗失。如果只有更新,缺乏传承,那就会将民间工艺美术变得面目全非,也就失去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例如线条艺术是漆线雕的灵魂,多样性的线条表现形式是其最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它的团块、纹样全靠线条的盘结来组织,层次分明精致细腻,来龙去脉有条不紊,对繁复的装饰性的画面最具表现力。如果漆线雕用面来表现或用体来刻画,用翻模来批量生产,再贴上金,丢失了线塑,漆线雕艺术就没有意义了。如果民间美术不再是千姿万态的地域个性,不再是手工的,不再拥有浪漫而炽烈的审美形态;如果它变成商品化的、机械制造的,民间美术就是真正的精神失缺。“蔡氏”的创新不是仅仅对传统艺术式样的丰富、发展,他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产生了创意性的变革。唯美与精致共存的民间绝技,不断演绎着厦门蔡氏漆线雕一次又一次光辉。

2.发展民间艺术需要引进人才,打开门户

历代民间艺术的艺人传承民间手艺的方式大体上是“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一是师徒关系,二是家族关系。如今,民间艺术后继乏人的现象较为严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年轻一族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淡漠,大多不愿从事这个行业,优秀匠师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这就迫使许多民间艺人重新思考传承的问题。“蔡氏漆线雕”早已打破了家族界限,以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承方式来弘扬漆线雕艺术。作为画家的庄南燕介入“蔡氏漆线雕”,使其从创新理念、选择主题、表现形式到材料革新等诸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工艺大师与画家的强强联手,双方都得到启迪和进步。民间艺术吸纳其他学科的长处,既能解决生存问题,又能保护与培养民间艺术人才,较好地保存传统手工艺的精髓。近年来,厦门及外地不少原从事漆线雕的技术人城纷纷自立门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蔡氏漆线雕”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靠的是适时而变,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年总产值从2002年至2009年增长了10倍。漆线雕日益为社会所注目,说明这一文化遗产已得到最有效的保护。

3.民间艺术要发展必须要有自觉的企业文化意识

民间艺术要发展,需要创新的欲望促进了企业的兴旺,企业文化的建设变得尤其重要。当代民间艺术的观赏、消费、经营方式在改变,如何应用新材料、新技术设计开发出适应当今经济、文化、市场、理念、审美等综合要素的品牌产品显得至关重要。如今决定产品开发是否成功不仅在于产品设计,产品研发,创新思路,还包含前期的市场调研、工艺设计、商品化设计和销售设计等诸多环节,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受到日益关注。如何树立品牌意识在民间艺术企业文化建设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承继“蔡氏漆线雕”以来,担当起维护、保护和发扬传统技艺的责任和义务,公司定时聘请专家举办不同讲座,以提高公司员工的素质,

“蔡氏”的产品设计与营销是依靠团队的力量使其在多家产品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蔡氏”以现代审美意识创作的作品成为产品中的高端产品走进市场。

厦门“蔡氏漆线雕”的成功转型表现在弘扬文化多样性、体现民族精神上不断散发着她的价值和艺术魅力,她是社会和文化全断发展之路上的一面闪亮的旗帜。厦门“蔡氏漆线雕”的历史发展轨迹是中国民间艺术发展的典型性代表,在现今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模式和方向上更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黄曾恒、庄南燕.蔡氏漆线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9)

2何绵山.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

3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陈 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水电站机电设备论文下一篇:形象思维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