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天净沙秋范文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赵各庄第一小学

王振伟

教学目标:

1 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2 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 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说一说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季节。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有关秋天的诗句。

大屏幕出示有关秋天的诗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走进元代曲作家白朴眼中的秋天。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元)白朴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介绍元曲:

天净沙:曲牌名

秋:题目

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这首元曲属于小令

三、学习《天净沙·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小令,读熟读通顺。学生齐读

个别读

读完这首小令说说你的感受。诗人都写了什么? (1)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白朴巧妙地运用了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萧瑟冷清的画面: 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萧瑟冷清的秋景图

我们应该怎么朗读,语气语调要低沉,缓慢 (2)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

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活跃,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我们要读出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人以无限的生机,乐观向上的情绪,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3)一点飞鸿影下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映着夕阳的余晖,一个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习而下。

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语速要稍微加快,显示出大雁飞行的速度之快,表转折。

作者先写萧瑟之感,一句转折之后又写美景,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这么写?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生平。

四、介绍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五、这首曲子总体给人的感觉是虽有凄清之情却无悲伤之感,重点表达作者的达观态度和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给你一支画笔,你能把秋天的景象描绘出来吗?

六、拓展积累

我们再来欣赏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 萧瑟 冷清 明朗 绚丽

第二篇:天净沙

《天净沙•秋》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2 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 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教学用具:课件,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导入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从音乐,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画面中感受到秋天美丽的景色。 生:我感受到秋天有多姿多彩的颜色。 生:音乐很优美,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师:你能回忆起有关秋天的诗句吗?试着说一说。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一年好 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师:同学们课下积累了很多诗句,现在我们来看看老师找出的诗句,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师:秋天,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又有多少才子佳人为之惆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走进元代曲作家白朴眼中的秋天。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元)白朴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出示大屏幕

师读介绍: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三、介绍元曲:

师:我们以前接触过宋词,我们知道,卜算子,渔歌子,水调歌头,这些都是什么? 生齐答:词牌名。

师:对,今天我们学的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是题目。这首元曲属于小

2 令。

四、学习《天净沙·秋》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小令,读熟读通顺 生:自由读

师:我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请同学们认真听 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慢,有一定的语调,但是没有把后来的感情色彩杨上去。

生:他读得很流畅,但是一点飞鸿影下,应该读的要快一点。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让我们在理解了诗句之后,再来进一步的朗读,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师:孤村 落日 残霞 轻烟 老树 寒鸦 这都是什么词语? 生:都是名词,而且有六个词语。

师:再仔细看看,发现他们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生:写景的词语。

师:这六个词语是并列的词语,没有谓语,只能靠我们的想象来填补诗句中的空白,请同学们试着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生: 太阳西下,霞光笼罩着一个孤零零的村子,旁边有一棵老树,树上栖息着寒冷的乌鸦。

师:我们注意看,霞是什么样的霞,残霞应该怎样理解,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

3 师: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息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师: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生:萧瑟冷清的秋景图 师:我们应该怎么朗读? 生:语气语调要低沉,缓慢。

师:老师这里找到几张秋天的图片,你们来感受一下秋天寂寥的情景。看着这样的画面,我们再来朗读这两句诗。 生读: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师:我们了解了这是什么样的画面? 生:寂寥,萧瑟的画面。 师板书:萧瑟

师:一点飞鸿影下怎么理解?我先问一下,一点指什么? 生:一只

师:仅仅是一只吗?一是一只的意思,那么这个点呢?你应该怎样理解?

生:我认为是说大雁飞的速度非常快,离我们很远。

师:很好,说明大雁从空中飞下的时候,速度是非常快点。那么影下呢?

生:只看到大雁的影子飞快的朝天边飞去。

4 师: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不同的语言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我。老师这里有两种解释,请同学们来朗读。

生;(1)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2)映着夕阳的余晖,一个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习而下。

师: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师:语速要稍微加快,显示出大雁飞行的速度之快,表转折。 板书:飞鸿 生读

师: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色泽非常鲜艳

生:在远处,有青山有绿水,在近处有皑皑的白雪,红的枫叶,黄色的花。

师:有皑皑的白雪吗?应该是霜白的小草。他谈到了一点是什么?青山绿水与白草红叶黄花有什么区别? 生:“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 生:“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

生:给人以活跃乐观向上的力量,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师: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出示大屏幕 板书:绚丽

5 生读

师:我们要读出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人以无限的生机,乐观向上的情绪,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出示画面,感受秋天的美景,配画朗读,配音乐朗读 生读

师:这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四、诗配画

师:给你一支画笔,你能把秋天的景象描绘出来吗? 学生绘画

师:这位同学的,有青山,绿水,红叶黄花,很好。这是第二幅画面。下一位同学的,在青山绿水上又加了大雁,虽然画的还不成熟,但是表达了诗中意思,也不错。

师:我们再来看一位同学的,红色的半圆,表示落日,上面的虚线表示残霞,右边是老树,上边栖息着寒鸦,左边是孤村,我们是初学者,已经画得很不错了。

五、写作特色

全曲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

6 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作者用一点飞鸿影下,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使赏心悦目的秋景成为曲子的主旋律,第三句的意境转换,显的更加清疏、清和了。

六、拓展积累

师:我们再来欣赏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读

七、作者简介

师: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八、理解小令的含义以及写作特色

师:我们比较一下这两首小令一样吗,白朴的题目是秋,而马致远的是秋思,尤其马致远的小令在最后一句表达了游子之心,断肠人在天涯。白朴写的是秋景,而马致远则是写了游子在外的乡愁。出示画面 师:马致远在前面写景,后面抒情,这就叫写景抒情。抒发了思乡之情。让我们用这样一种愁绪来朗读这首小令。 生读

7 师:我们会不会背诵这两首小令,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诵。 生背诵

八、对秋思的改编,现代诗

生读:小桥流水已带走多少承诺与牵挂, 秋叶落尽你会不会期待一抹晚霞。 疲惫的身影牵着思绪长大, 历尽沧桑总是听不够羌笛琵琶。 千年古道已留下多少足迹与年华, 倦鸟归处你会不会想起以前的家。 遥远的伤愁已随西风飘进了神话, 何必再为那残缺的梦肠断天涯。 如果还想追问一句由衷的回答, 就让我在老树下为你守侯到夕阳西下。 作业:

1背诵《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 2根据《天净沙·秋》写一首诗或者写景散文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 萧瑟

静 对比

飞鸿

绚丽

8

9

第三篇:《天净沙》赏析

《天净沙》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下面是关于《天净沙》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第四篇:天净沙_春

《天净沙·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感情,想象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过许多古诗词,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学生自由背诵)看来我五年级同学积累的古诗词可真多,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天净沙·春》(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是著名散曲家,杂剧家,代表剧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三、结合注释,自读古诗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词?(指名读)然后齐读。

2、这首词大家能读准了,那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己试着说说词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或讲不清的地方记下来。(学生自学)

3、谁来讲讲你读懂了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说词意)

4、那还有那些地方不懂的,请提出来。(同学间互帮互助)

5、带着大家的理解,一起来读读这首词。(齐读)

四、理解感悟,体会感情

1、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啼、舞、流、飞)

2、是呀,作者就是抓住了春天的这些自然景物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明丽的春景图,那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想象到的美丽景色吗?

3、确实,春天就像同学们描述的一样美丽、盎然,充满朝气,使人向往。就让我们一起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

五、课堂延伸

其实,在《越调·天净沙》曲调之内,分别以《春》《夏》《秋》《冬》为题写了四曲。我们学习的只是其中的一首,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其它三首。

天净沙·夏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冬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 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淡烟衷草孤村。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西吉县实验中学 马维清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掌握有关作者马致远的文学常识,了解元散曲的文体知识。

3、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多媒体),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文本背景

(一)、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意思是秋天的愁绪。

2、我们对刚才了解的知识小结一下:“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元曲可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可分为套数和小令。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又名“叶儿”,只有一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唱的文字,故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

(二)、了解作者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三)、了解写作背景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

三、文本内容。

(一)诵读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

(1)读出节奏。前几句是二二二拍停顿,最后一句是三一二拍停顿。

(2)读出语调。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

(3)读出情味。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们在歌唱时,常把带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诗句反复吟诵,因此,我们做一次尝试,把“夕阳西下”读两次,第二次读出日暮思家的喟叹。学生配乐诗朗诵。 (4)同学背诵这首小令。

(二)、景物分析:

1、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2、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行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马儿都瘦了,哪人呢?诗人以此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3、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4、课中一练

(1)、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异同:

第一句的3种景物写出一片萧杀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羁旅之苦。

第三句三景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作用:第

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

(2)、绘一绘,并朗读。

几根 枯藤 缠绕着一棵棵 秃树 ,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 秋风 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 寒鸦 ,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 小桥 ,桥下小溪潺潺的 流水 ,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 农家小屋 ,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 古道 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 瘦马 ,向远方踽踽(jǔ )而行。

5、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 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这时候,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诗人用了哪个词?“断肠!”。“断肠”,点睛之笔,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6、课堂一练

(1)、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背景之下呢?

夕阳西下

我们看到,时间愈来愈晚,光线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氛围。

(2)、结句点明了什么?

结尾句让我们体会到,处在这种环境下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

(3)、绘一绘,并朗读。

此时此刻, 太阳 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人“ 在天涯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 柔肠寸断

!

(三)、问题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写景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抒情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写景的句特点:苍凉,恬静,荒凉。抒情的语句抒发了:思乡之情。

3、综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 游子思乡图。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烘托关系。

5、第二句写景与

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对比,反衬。

五、课堂检测。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天净沙是 秋思是散曲的 。

2.《天净沙·秋思》作者 ,是元代著名 、 。他与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

四、课文小结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2、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3、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六、拓展练习

1、把小令改写成一小短文;

2、阅读比较本小令与《天净沙〃秋》(白朴)。

天净沙①〃秋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比较《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的异同,填写下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的记忆范文下一篇:童心无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