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

2022-04-2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人文精神”是二十一世纪东西方世界共同关怀的社会科学体系中举足轻重的课题。东西方对“人文精神”的阐述和表征上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所以,在中外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内涵也就各有千秋。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是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 篇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措施研究

【摘要】语文本身就是具有审美特性的,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审美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有效凸显,它不仅能够体现出学生对阅读素材的学习情况,还会对学生的的德育品质起到润物无声的影响。基于此,文章首先探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意义,然后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常见误区进行系统分析,最后给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以供业内同人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素养

引言

审美素养是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它是对美的接受和感知能力的有效体现,将其渗透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挖掘文学作品,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意义的进一步深化。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成的关键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養其审美素养,强化对其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挖掘和剖析文章,提升其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还能够有效契合素质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实际的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强化对于美的感知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措施予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意义

(一)适应新课改的进程和要求,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中国基础教育正在迈向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符合新课改的特点,合乎时代的需要,使得全面发展要求所推行的美育教育原则得到有效落实。所谓审美教育,并不是独立的个体,也并非在课堂教学中单独进行的教育环节,而是要将其贯彻落实到教育全过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将审美教育融入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阅读知识,使得学生对阅读内容形成透彻的感悟,继而深化阅读教学意义,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学习知识和积累审美经验两者兼顾,使其能够将知识素养和审美素养有效结合,进而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培养学生对外界的审美情感,促进全面发展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即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自然、社会和艺术,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逐渐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得学生在今后生活学习中能够具备体验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才能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才会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意识,而语文阅读正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教师向学生灌输文学阅读中美的意境、美的词汇和美的辞藻,能够使得学生文学素养和道德情感意识得到进一步升华。故此可见,培养学生对外界的审美情感是语文阅读审美教育重要的教学目的,其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美的感悟。法国诗人儒贝尔说过“审美观是人的文学悟性”,审美素养,也可以称为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是人思想意识形态的升华。而高中生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都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个时候培养高中生的审美素养就尤为重要。新课改提出,高中语文强调审美教育功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渐地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从而陶冶情操,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要格外重视高中生的审美观。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常见误区

(一)急于求成

“欲速则不达”,审美教育作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其特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这使得学生不能快速地吸收和理解审美内涵。若教师还是沿用灌输式教育模式,将审美教育强硬地灌输到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审美意识,还会适得其反,会极大程度上抑制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即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需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层层渗透。但是从目前来看,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并没有清楚地掌握审美教育的真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没有细化审美教育的实施流程和实施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存在拔苗助长的不良现象,这也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最终弱化了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意义。

(二)统一规划

审美素养是一个抽象化名词,是文化的综合表现形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审美素养的理解上,学生基于年龄、认知以及思想的差异,对于审美素养的理解自然也就各有千秋,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正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体现,故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绝不能求同存异,按部就班地为学生做统一规划,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这种个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避免规定单一的答案或者对学生的审美标准做绝对要求。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可行途径

(一)鼓励课堂讨论,深化审美感受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教材、学生以及教师三者互相对话、互相交流的教学模式,也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形式。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学模式依然呈现于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为主,课堂缺少必要的互动和交流,难以突出语文阅读审美教学的实效性。通常情况下认为,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要传递给学生基本的鉴赏能力,也要鼓励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要让学生敢于开口,经常思考。过程中,并不是让学生仅仅去思考老师的答案,而是结合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去进行评价和讨论。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教师更真实、更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实际状态,然后再在学生真实状态的基础上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其间,如果教师只是单一地向学生传递阅读知识,那么不但达不到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目的,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起到反方向作用。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将课堂讨论充分地融入语文阅读审美教育中。即当教师给出一个命题后,可以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营造出一个活跃的氛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可以进行辩论,最后再由教师通过适当的言语予以解答。

(二)给予学生朗读机会与方法指导培养其应用能力

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就是教师要对于文学作品,不断地给学生渗透美的定义,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美文、好文,摘抄一些优美的文字,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之后,教师要充分给学生朗读和表现机会,切实做到学为中心为学而教。不同的作品会有不同的形象,学生通过朗读,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有利于带给学生情感的促动,这样使学生升华了感情,并且激发了对于语文学习的认知。例如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有很多优美的词句,让高中生多朗读这些经典的千年名句,去感受到阅读的美感,比如里面的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教师在给学生做朗读的时候,就要声情并茂,要在朗读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美丽的秋天,诗人站在滕王阁上,望着浩瀚的江边,看着美丽的孤雁在夕阳西下的晚霞中飞舞”。通过教师营造这种美妙的意境,使学生能够在朗读时体会其中的美感,最终使得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学习中提高审美素养。

(三)拓展语文学习时空,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某种程度上来说,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正是学生生活的外延。因此,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过程中,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可以进行延伸和拓展,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进而能够推动高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灵活性、创造性地开展。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推荐学生富含人生感悟和审美教育意义的作品。例如,引导学生去阅读《人生》《我与地坛》等等作品,使学生能够从文章作品中进一步体会审美、领悟审美,实现审美教育渗透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座谈会和交流会,引导学生能够立足于审美教育为基础,开展交流和探讨,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审美意识有效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有效适应现代化社会现实需求,迎合高中生的实际身心特点,并能够和新课程标准的德育教育相契合,实现语文教学意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从多方面出发来引导教学,进而有效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为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万瑶.基于审美素养下优化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2019(30).

[2] 余文森.論核心素养导向的三大教学观[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2).

附  注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读思达教学法在农村中学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简月芬,女,1973年生,福建南靖人,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阅读。

作者:简月芬

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 篇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外国文学作品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摘要:“人文精神”是二十一世纪东西方世界共同关怀的社会科学体系中举足轻重的课题。东西方对“人文精神”的阐述和表征上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所以,在中外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内涵也就各有千秋。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是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从现今中学生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的情况来看,进一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和强调外国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人文精神 外国文学 高中语文 教学

0 引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一种自我关怀。它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与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的价值和精神表现。现今的中学生存在人文精神缺失、感情的荒漠化、责任感的缺乏、主体意识不强等状况。现在、有些学生不论是对地球上的动物,还是对自己的生命乃至对自己的父母,都缺少亲情、温情、同情、友情等。一部分中学生,过分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不考虑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该有相应的回报。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人文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工具性遮掩,素质教育被应试教育所挤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将充满人性、人格魅力和最具审美趣味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和应试训练。这样的课堂忽视了人的精神的存在,忽视人文价值、人文积淀对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这样不仅使语文教学沉闷乏味,而且其最大恶果是使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极其不利于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文”这个词语从古至今一直被广泛应用,虽然每个时期代表的意义不同,但是却证明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中西方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虽有不同,但是对人文精神领域研究的重视却是始终如一的。

1 中西方人文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西方人文精神有共同之处:体现在团结互助、勇敢善战、坚强乐观、爱国意识、嘲笑爱慕虚荣、赞美诚实勇敢、赞美友情,批判奸诈贪婪等。例如、《最后一课》中展现的阿尔萨斯人强烈的爱国意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同时中西方人文精神也有着不同之处:西方民族更喜欢那些发扬个人才智、积极进取、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等充满个体自由精神的品质。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大多看重自己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表现出一种温文而雅、谦恭礼让的群体性人格特征。《三字经》中就记载了许多这样的道德训条。

2 西方人文精神内涵及在文学作品中的突出体现

外国文学作品描绘了他民族具体繁多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各种思想情感。无论作品的主题框架,还是细节,都包含了珍贵的思想理念。外国文学是异质的文学,它是在异国的自然、宗教、历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给我们展示了独特深厚的人文精神理念和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优秀的思想文化是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有句古话叫“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应该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是西方文化的传统意识,在这种自我意识中,注重身心快乐,尤其是精神快乐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把西方的人文精神概括为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尊重人类理性,倡导精神自由,追求秩序和谐,主张民主平等,注重逻辑演绎,勇于开拓进取。西方个体自由精神还包括更丰富的内涵,如张扬个性、主动进取、勇敢冒险、灵活多变等。《老人与海》中体现的一种人类精神—勇于面对失败,勇敢冒险、积极进取。《堂吉珂德》中人对理想的信仰和追求,精神自由。根据西方人文精神的传统,可以把人文精神的内涵解释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力、人的自由以及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等。②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引导人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拓展精神生活空间,建构其完美的人格,展现人类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③当代人文精神在强调对个人自身关注的同时,也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是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了人文性,语文课程将失去生命的光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弘扬人文精神将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目光更加敏锐。突出和重视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学指导思想的确定,也遵循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所选外国作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时代意识。外国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教材中的外国作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反映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结构。语文教材与其它教材相比,有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塑造学生以个体发展为前提,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结合的健全的人格,也是时代的需要。而且、目前初中生又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父母的加倍呵护,所以被动和依赖的心理很强,缺少独立生活、独立应对突发事件、独立处理生活琐事的能力。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也相对较弱,这些心理品质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开拓创新型人才很不利。因此,很有必要用西方个体自由精神来弥补学生这些方面的欠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属于世界的中国,未来的青年也必将驰骋全球。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青年人的人文意识就像开拓未来的柔美且锋利的宝剑。那么,外国文学作品正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人文精神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和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洪涛.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问题[J].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

[3]陈家彬.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精神[J].南宁:广西教育.2006(5).

[4]黄淑琴.人文精神:当代语文教育的盲点[J].广州: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3).

作者:冯 彤

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 篇3: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背景知识学习

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地把握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内容与教学方式、更好地发挥背景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背景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课文正文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但除此之外,背景知识在其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尤其重要,也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把握住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课文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或者与高中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背景知识来介绍和学习,往往就能调动其兴趣与好奇心。例如在古文《鸿门宴》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古文兴趣不高,但如果能适当地介绍一些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的故事,就可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

其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增长学生的人文、科学常识。高中语文课文的篇目都是一些经典之作,它们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内容往往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时代思潮或科学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些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无疑会增长学生的人文科学常识,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例如鲁迅的许多文章,都与当时的历史事件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类背景知识的介绍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拓宽其对人文、历史知识的了解。

再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课文本身的魅力。高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处在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无法领会作品的魅力,甚至发出“我根本看不出这篇课文好在哪里”的质疑。这固然与其欣赏水平有限有关,但也与其对作品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有关。例如《小雅·采薇》一文,涉及较多历史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才能明白作者的用意何在,才能领略文章的魅力所在。

二.背景知识介绍与学习的主要原则

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不能盲目随意,而应根据高中语文教学本身的目的与规律,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具体来说,以下几个原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首先,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与语文教学目的和课文内容相结合。如前所述,语文课文的背景知识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可能与学生兴趣相符合,但不能因此就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身的目的与课文内容,而应与后二者相结合。教师应该始终牢记的是,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目的,课文正文应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其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相结合。高中生有其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也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在介绍与教授背景知识时,应充分理解与尊重这种独特性,并使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其真正起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

再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该把握时间与尺度。既然介绍背景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正文,那么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而应该把握好介绍与学习的时机。例如古文中的典故,如果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那么在课文的讲授中穿插就可以了,不需要提前作大量的背景介绍与解释。同时,由于授课时间有限,因此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应该把握尺度,不能花费太多时间。

三.高中语文中背景知识的主要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课文的背景知识往往涉及很多内容,例如上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时代思潮、作者生平、科学发明等等。但出于时间限制及教学目的等方面的考虑,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应分轻重主次,一般来说,背景知识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作者对于理解作品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首先包括了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了解,除此之外,作者的主要思想、创作风格、主要成就、后世影响等等也是作者介绍的重要内容。

第二,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介绍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另一重要帮手,它既包括了作者本人创作该作品时所经历的一些事件背景,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大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思想背景等等。例如《〈人间词话〉七则》的创作既涉及到作者王国维本人的经历,也与中国词发展史有着密切联系,这些都是该课文的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应给予一定的介绍。

第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高中语文课文,尤其是一些古文、外国文学作品等等,其内容往往会涉及一些学生不熟悉的背景知识,例如古文所涉及的古代典故、典章制度,以及外国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外国风俗习惯等等。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课文,是教师应给予充分重视的。

韩斌,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作者:韩 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区服务运营商物业管理论文下一篇:低碳生活意识下中职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