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

2022-10-07

第一篇: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

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

新华社6月21日电 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6月21日在北京结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德江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领导,准确把握政策,精心组织实施,认真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新农保扩大试点工作。

张德江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新农保试点以来取得的显著进展,进一步强调了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件大事,是中央惠民利民的一大德政,标志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初步形成,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改革发展稳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和重要推动作用。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两项试点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张德江强调,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要准确把握政策要求,抓紧制定配套文件和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好五个关系,即:统筹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参保的关系、居民意愿和调动居民参保积极性的关系、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关系、当前工作和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要加强个人账户管理,加强政府补贴资金管理,加强经办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基金安全管理,为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好局、起好步。要坚持和完善新农保试点的政策,坚持行之有效的做法,扎实做好新农保扩大试点工作,切实把两项试点工作做实做好。

张德江要求,两项试点工作关系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涉及面广、工作复杂、任务艰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精心安排,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加强督促检查,加强舆论宣传,把党的惠民利民政策落到实处

第二篇:以试点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李铁

“小政府大社会”应是未来县以下行政机构改革的重要方向。行政能力越强,对于土地财政越依赖,它的资源获取过程中就更多的依靠等级化的权力,而这必然导致发展受到严重约束。

现在各个城市在竞争过程中招商引资越来越困难。招商引资必须降低土地成本,还要解决拆迁和基础设施配套问题,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得不开发房地产弥补招商工业企业带来的损失。

去年底,中央召开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今年三月份又公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我们参与了文件起草工作,深知很多改革的内容,都来自于发展改革试点的实践经验。这些年,虽然试点政策不多,但是在试点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所存在的种种体制性的矛盾,或者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都已经作为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成为政策制定的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通过试点寻找户籍、土地改革出路

第一,户籍制度改革。1996年户籍制度改革就开始了,从最初的56个试点到700多个试点,试点所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和遇到的问题,曾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这次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进程,户改是重要的一项内容。

我相信,户改问题政策的提出,会通过各地因地制宜的实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怎么解决?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怎么办?已经在城镇打工的或者包括城镇中低收入人群的危房改造问题怎么处理?三个一亿人问题,以及整个2 .5亿农民工的问题怎么办?等等,都可以通过试点找出答案。

第二,土地制度改革。对于土地制度改革,各地试点也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比如,我们提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很多地方的实践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天津华明镇增减挂钩经验的推广,影响到全国政策的实施。再比如,北京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公租房问题,一些试点允许农民自行改造城中村,对于

未来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制度性变化有直接的影响。还有各地农村土地的确权,农村集体兴办产业园区节约土地利用资源等。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要通过试点来推动土地制度改革,都是很重要的方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

第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国有很多特大镇,这些特大镇改革往哪里走,中央已经做了宏观战略部署,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首先是加快推动设市的改革。1997年以后设立县级市的工作就停了,最近又有所放松。国家城镇化规划颁布以后,设市政策有了相应的调整,这个调整意味着达到一定人口规模的镇就可以直接设市。设市涉及到行政管理问题,机构和人员编制等问题,在这方面,浙江做出了很好的探索。浙江小城市改革试点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在中国城镇化改革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我们将其总结为“小马拉大车”。

过去认为特大镇进行改革是不是要解决相应的机构和编制问题?我们认为情况未必是这样,这种“小政府大社会”应是未来县以下行政机构改革的重要方向。这么少的人员管理这么庞大的规模,这么多的经济总量、企业、外来人口,不但没有给国家增加负担,而且上交了大量的财政,提高了管理效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其中的重要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如果这种制度性的问题得到破解,将来一些特大镇设市的障碍将逐渐化解。

其次,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很多发达小城镇、中小城市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已经走到前面,一些原来政府负责的基础设施已经逐渐市场化了。大城市在这些领域的改革却严重滞后,特别是地级市、省会城市,地方债务问题非常突出,导致经济发展不得不靠房地产来推动。

如果我们及时调整政策,把那些有收益的基础设施直接转化为民营和外资来管理,政府是不是就不会承担那么多的债务,不会有那么多的负担,地方城市也不会趋向于“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呢?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但是在走过很多中小城市、小城镇,和一些地级城市后,我们发现,“摊大饼”的现象在小城市比中等城市少得多。这说明行政能力越强,对于土地财政越依赖,它的资源获取过

程中就更多的依靠等级化的权力,而这必然导致发展受到严重约束。所以,怎么纠正城市发展的模式,调整政府的利益机制,来支持市场化改革,更多的还是要吸取小城镇在这些方面的曲折经验。

涉及到城镇化的改革,在试点中还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比如说河北白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完成了十几万人口聚集。浙江龙岗发展三十几年,形成了各种要素的积累,形成了整个城市发展的活力。这些改革试点大多数属于中小型城市,现在改革面临问题最多的是特大型城市、超大城市、大城市,不仅仅是资源浪费的扩张,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在这里进行非常艰难,行政体制改革也遇到层层阻力。

现在改革到了深水区,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说,虽然制订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总方向,但是据我们了解,没有哪一个大城市愿意放开户口让农民进城,特别是放开外来农民工的户口。土地改革面临种种压力,如果真正允许农村土地以平等的价格参与城市的发展,地方财政可能会面临严峻危机。如果地方财政面临财务危机,未来债务怎么解决?债务一旦崩盘带来什么后果?如果不解决,房地产无限蔓延也会导致一些地方财政崩盘。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农村宅基地是不是财产权,是否能交换,是否能抵押,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是否能正常的流动,对于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未来如何在中央政策框架下更好地发挥中小城市的作用,给他们和大城市更多平等的发展权限?城市应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在同样的竞争条件下,更有效的配置资源,发挥这些城市的活力,更多的获取中央的政策支持,在未来承接人口转移、农民进城,推进城镇化空间合理配置上发挥更重要作用。

挖掘服务业蕴藏的巨大潜力

第四,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很多城市在推进城镇化的时候,把工业作为唯一的发展途径。不过也要看到,现在各个城市在竞争过程中招商引资越来越困难。招商引资必须降低土地成本,还要解决拆迁和基础设施配套问题,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得不开发房地产弥补招商工业企业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看,工业企业一家独大,带来环境问题、污染问题也是十分突出。传统工业发展必定带来资

源浪费、污染问题、碳排放问题。不调整工业结构,地方财政发展、农民就业问题怎么解决?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从国际上看,服务业发展在城镇化后期占据主导地位。可是我国一些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已达到60%、70%,工业还占主导。服务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作为无烟产业在城市管理过程中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城市为了自己的形象缺少一些包容性,对于传统的最能够容纳服务业就业的机会采取了严重的排斥。如果我们想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调整产业结构,而调整产业结构的前提是城市要降低发展成本,要给服务业增加更多的空间。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只是希望更多地改变城市的面貌,但是忘记了城市是为了让人生活更方便。

第五,什么是低碳、生态、绿色城市?很多地方提出低碳、绿色、生态城市的发展路径,但他们没搞清什么是低碳,什么是生态,什么是绿色,最重要的生态、绿色还是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只有增加人口密度才能真正减少碳排放。要调整当前的发展观,增加服务业的比重,使得城市资源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减少粗放型发展。

对于最近提出的智慧城市的概念,很多人认为政府大量投入解决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就行。事实上,现有的政府人力资源远远不能适应这种技术的需要,真正的智慧取决于政府的管理能不能和社会的服务进行广泛的衔接,能不能用IT等各种智能方式改变决策过程,使我们更多的利用高技术、利用市场化的机制增加对市民的公共服务。如果把整个城市发展方向矫正到和社会市场化需求结合时,可能我们的智慧城市更具有推广价值,也会有很多的经验总结。

第三篇: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行动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以“十大行动”为重点,围绕8项牵头任务60项配合任务,制定了《全县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6年工作总结

(一)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放开市县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督促企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率先在×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试点基础性工作。出台了烟花爆竹禁燃、秸杆禁烧、取缔小锅炉、城市街道除尘等4个大气污染防治具体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了城乡环境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和农村各方面环境监管治理。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资武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分工模式,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万亩,总流转面积达到**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制定了《×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开展。

(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改建各类渠道**多公里,完成宅前铺装**平方米,农村宅前铺装率达**%。建成和提升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个,总数达**个,占全县的**。深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完成景观带绿化水源改造项目和上海路、延安路等道路树池下沉式改造。制定了《×高标准公厕建设及改造方案(2015-2017年)》,在武水湖、武川公园、紫武苑、×镇等地新建旅游厕所**座。大力推进×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工作,完成下双路、陈武路部分路段太阳能路灯架设、绿化灌溉管道铺设工程,集中供热升级改造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中心村便民服务中心、小城镇便民农贸市场等项目开工建设。

(三)公共服务进一步均衡。深入推进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改薄”工程,完成双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双中学室外运动场、东四沟小学水厕改造建设工程,建成并运行教育“四通两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健全校长和教师交流任职机制,严格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各项政策,推进各类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完成了全县27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实现乡村舞台100%全覆盖。县中医院迁建项目动工建设。出台全县城乡全面推进社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方案,将社县服务管理延伸至村。全面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系统全覆盖,全县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

(四)产业支撑进一步强化。制定了《×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考核评选办法》及《×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截至2016年底,全县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新增**家,认证家庭农场**家、新增**家,申报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个,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县)**个。加强科技引领,建成科技示范点**个,培育科技示范户**户,开展技术及品种试验**项(次),示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项。推广露地蔬菜无纺布覆盖栽培面积**万亩,微喷灌面积**万亩,垄膜沟灌、膜下滴管、葡萄水肥一体化等高效农田节水**万亩。制定出台了《×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两镇分别建立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围绕重点行业和特色产业,建立×特色农产品线下体验馆,入驻商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家,产品涵盖双西瓜、糯玉米、灰枣、马记瓜子、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余种,进一步拓展了×特色产品展示和销售渠道。双镇初步确定创建双镇为特色旅游名镇,被省建设厅确定为香草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在“千里花海”车窗景观带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与×县宏源生物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合作社形式,种植万寿菊**亩。

(五)政策保障进一步落实。完善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政策保障,认真落实住房保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方案》,发放贷款**笔、**万元。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调整个人创业贷款额度统一为**万元,截至2016年底,共为**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万元,间接带动**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切实提高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根据市场和求职者的需求,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人,完成创业培训**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人,同比增长率均超过**%。举办各类电子商务培训班**期,培训人员**余人。优化与武川公司、×公司等县内大型企业合作,并依托“紫武花海”景县、×乡村生态旅游建设等项目,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输转城乡劳动力**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亿元。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开发性和政策性融资机制,争取到近**亿元政策性贷款用于西坡二期、白家嘴新村、昌达花园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尽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方面我们做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村居民总体素质还不适应高、精、尖产业的就业需要,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二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大就业信息系统“仅延伸至乡镇一级,未能延伸到各个行政村;三是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依然较弱,农民增收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四是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不够、知名度不高;五是农业转移人口的成本分担机制缺乏具体操作手段。

下一步,我们将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激发乡镇自身发展潜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就地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建成一批带动效果明显、科技含量高、适于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兴产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强做大做好“紫武家园”品牌,促进发展旅游、物流、商贸、餐饮、房地产、外包服务、社县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二是创新建制镇投融资机制。引导、支持武融机构丰富和创新武融产品。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范围,加快推进农村房屋产权、林权、设施农牧业产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建立“土地合作银行”。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的作用,不断增强城镇化建设资武支撑。三是集聚自身优势主动寻求合作发展。借助旅游业加强和巩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创造更大就业空间,以更多就业促进城镇化。积极推动建立现代经营制度和产权关系,进一步打破镇、村、组界限,促进土地流转、产业分工,鼓励成立大型农业合作社,集聚自身优质资源,主动寻求对外合作,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度培育职业农民和新型产业工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新型城镇化向纵深发展。四是进一步改革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城镇管理体系,强化社县自治和服务功能,实现全县城乡社县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着力配合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提升应用智能化管理水平。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发展,推进绿色城镇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环境卫生管理等长效机制,推行“有偿服务、收费管理”模式,让农村的事“有人管、管得住,有钱管、管得好”。五是实施好双镇国家级建制镇试点工作。我县将高度重视双镇国家级建制镇试点工作,把它作为我县重点工作之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加大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规划,对各项工作任务倒排时序,制定工作进度计划,扎实推进,确保各项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同时,及时总结工作推进中的各类经验教训,形成可供参考复制的经验做法,为推动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进步做出贡献。

第四篇:浅析新型城镇化的标准化试点建设

潘盛南 齐凯 宋颜香

关希凤

(威海市技术监督信息研究所 山东 威海)

摘要:2015年,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发【2014】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国家标准委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2960号),明确由山东省威海市等10个地区人民政府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中开展标准化试点。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将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中,很多试点单位找不到思路,目前仍然停留在国家层面的大的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下开展标准的收集整理、标准制修订以及标准的实施推广等工作。因此,文中以山东省威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例,论述威海市如何用标准化手段推进新型城镇化规范、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标准化试点 建设

1引言

众所周知,标准化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便利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将其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可是全新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山东威海市结合当地特色项目,采取标准化手段,使得新型城镇化的项目建设更加规范,并通过总结试点经验,形成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支撑和促进新型城镇化规范、有序发展。因此文中以威海市为例,提出利用标准化试点推动新型城镇化开展。希望这些研究能够为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工作的单位提供参考素材。

2威海市新型城镇化及其标准化现状

2.1威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立足威海本地特色和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创新、丰富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模式,推动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威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2013年威海在全市率先提出实现“全域城市化”把全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发展,重大产业项目全城统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全域统筹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同城化设计,彻底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走以城市化带动市域一体化的城镇化新路。为提升威海市城镇化品牌建设,威海市将城中村改造作的重要抓手。威海市按照“拆一片旧村,建一片新城,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把群众利益放到首位,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最大范围动员群众参与,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办群众自己的事,成功破解城中村改造的难题,提升了城镇化建设品质,为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模式。2011年以来威海完成了城市建成区范围内77个城中村7.46万户的拆迁改造,惠及群众10多万人。威海城中村改造工作走在了全国、全省的前列,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威海市城中村改造的先进经验。为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威海市按照“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融得进”的目标思路,着力破除市民化的政策体制障碍,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的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订了《威海市居民户口迁移管理办法》对本地农村居民户口迁移到重点区域、小城镇等实行“零门槛”,进一步放宽县城和中心城区的落户门槛,让本市更多农村居民及外地高层次人才自愿、有序地进入城市生活。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使农业转移人口住得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域农村居民进城住房保障工作的意见》,将新落户到城镇的农村居民纳入到城镇住房保障范围,解决了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问题。

2.2威海市新型城镇化标准化现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其相关的标准化工作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较多,其中与资源配置类相关的基础性、综合性标准共有500余项。主要分布在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资源环境等领域。威海市历来也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在国家、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威海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围绕着公共服务、城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制订了一批地方标准,为威海市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支撑和保障。2015年国家发改委、中央编办、财政部等11部委下发《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确定2个省、62个城市(镇)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威海市成功入围。威海市在全面落实《威海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威海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基础上,围绕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推动经济社会市域一体化、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等主要板块和重点内容搭建了威海市新型城镇化标准化体系框架,编制了《威海市新型城镇化标准规范汇编》并进行统一推广实施。围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威海市选取了汪疃镇、成山镇等城镇化工作走在前列的小城镇作为突破点进行标准化试点打造,汪疃镇美丽乡村标准化项目、成山镇和赤山集团的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3个项目获山东省质监局立项。同时《威海市城镇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改造规范》等3项地方标准规范也正在完善中,这些都将为威海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3威海市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工作要紧紧围绕当地的城镇化工作开展。但从目前威海市标准化工作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还存在明显不足。具体原因一方面体现在威海市新型城镇化工作进度缓慢,试点工作人员标准化意识不强,各成员单位沟通不畅,缺乏资金支持,部分乡镇对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工作态度冷谈,积极性不高,个别乡镇领导对试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整体联动有所欠缺。另一方面体现在现有的城镇化标准覆盖面不够,威海市目前搭建的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文化传承、农业现代化五大领域,涵盖了139个方面。从现有统计结果来看,标准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而基本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领域标准相对较少,文化传承领域标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再就是部分标准水平不高。现有城镇化标准,尤其是涉及城镇规划及城市面貌建设的标准,标准统一性与地方差异性方面不够协调,标准的制定过程忽视了地方差异性,不利于保护城镇化发展的多样性,部分标准没有充分体现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4威海市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的工作内容和做法 4.1强化标准,建立符合威海特色的标准体系

一年多来,威海市结合当地特色,围绕威海市政府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推动经济社会市域一体化,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内容,搭建了威海市新型城镇化标准化体系框架,编制了《威海市新型城镇化标准规范汇编》,将威海市特色乡镇及特色文化等内容都纳入到标准体系中,编制了威海市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表,完善了框架图和标准明细表,配备了标准文本,该标准汇编收录了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共756项,向社会和有关部门发放《威海市新型城镇化标准规范汇编》1000余套,基本能满足目前威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标准支撑。 4.2加强宣传,发挥标准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为进一步加快威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市民对标准化的认识,威海市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利用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等媒体,进行现场采访、专题报道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员单位的工作人员标准化意识淡薄,对试点过程中标准化工作不够重视等问题,威海市举办了多期专题培训,威海市各乡、镇、街道办分管负责人,各区市、开发区住建局、市场监管局相关科室负责人都参加了威海市新型城镇化标准化知识培训,进一步提升了相关人员标准化知识水平,充分发挥了标准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4.3注重示范效应,打造当地特色城镇化建设经验

为强化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建设经验,威海市在三个领域确定了牵头示范带动。一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威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正在进行中,围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项目的内容牵头搭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实现以威海市、区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馆、美术馆为中心,在城乡基层设立分馆,并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了镇级、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二是农业现代化领域,文登区作为现代农业花生标准化种植试点牵头部门,围绕农产品开展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制定了一套标准体系,正在广泛推广使用,已初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地方特色文化传承领域,成山镇打造的海洋文化、民俗文化、海权文化和赤山集团的荣成盛泉养老标准化示范项目为牵头,深入挖掘威海市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目前,养老标准化示范项目已通过验收,初步建立的标准体系正在辐射带动其他新型城镇的养老产业发展。 4.4加强调研,开拓新型城镇化试点新思路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走访调研,根据威海特色和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威海市不断完善试点目标任务,选取了威海市张村镇和成山镇两个具有特色的乡镇,围绕着市民化行动标准化、产城融合行动标准化、县域城镇化行动标准化、绿色城镇行动标准化、文化传承行动标准化、设施建设行动标准化六个方面开展试点项目展开工作。坚持“以点辐面”的工作思路,结合张村镇的便民服务中心、农村厕所改造项目,成山镇的集观光旅游服务一体的茅草房式渔家乐一条街等项目作为“基点”,总结并规范该“基点”在实施过程中涉及的优势做法以标准的形式规范,通过实践检验,已初步转化为有关标准,建立有效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4.5围绕试点工作,自拟评估指标

以下是威海市自拟的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总体考核评估指标,可供全国各试点单位建立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一是人员配置情况考核指标。政府高度重视,有相应的文件规定,建立了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工作机制,各有关人员分工明确。二是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情况考核指标。有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的牵头单位,并配备标准化技术机构的技术支撑,按照要求定时组织成员单位召开协调会议,落实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确保各项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三是具体工作完成情况考核。(1)对建立的标准体系考核,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层次分明、适用性强,并对体系的有效性、系统性、协调性进行考核。(2)对标准体系内的标准覆盖率进行考核,涵盖的标准是否齐全完整,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及山东省地方标准的数量。(3)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建设经验或模式,考核辐射带动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情况。 四是项目保障措施情况考核。对从事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项目的人员和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要有专职标准化人员,对上级拨付的经费使用规范合理。五是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经验模式的可推广和实用性进行考核,对试点的单位和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化建设情况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

5加强威海市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由于新型城镇化标准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议承接项目的试点单位应积极的向上级部门申请经费保障,确保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现就如何加强威海市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在威海市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大框架下,结合各试点乡镇当地状况,对标准体系进行补充完善。要加强宣传发动,加大力度开展标准培训,加快推进标准的实施,同时,开展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围绕特色产业或特色做法制定一批威海市地方标准,及时将试点乡镇的好方法、经验以标准的形式纳入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中,用于指导试点建设,依靠标准推动试点项目的实施,发挥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作用。二是要加强各部门联系沟通。要充分发挥标准化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畅通互通联动渠道,积极推行新的经验和做法,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通过局部点的项目实施带动整个体系的运行,建立一个简化、统

一、协调、优化的标准体系,依靠标准化推动城镇化试点工作的有序发展。三是要认真做好体系评价。围绕标准化基本要求、标准体系建立、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标准的实施和持续改进、试点工作的推行实施等方面的内容,结合当地特点,按照有关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试点工作开展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不足,按实施方的时间安排,做好试点验收准备工作,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

潘盛南 威海市技术监督信息研究所

电话:0631-5897037 手机:13863090505 邮箱:pansheng0535@163.com

单位地址:山东威海市统一路416-A号

第五篇:总报告: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经验总结

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经验总结:总报告

2013年04月22日 15:01来源:城市中国网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编者按:由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的服务于城镇化工作的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已进行了近十年,在国家发改委领导和各司局的大力支持下,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试点城镇围绕我国城镇化特别是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特大镇行政体制改革、绿色低碳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央制定有关城镇化的政策,推动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试验、研究、咨询和示范作用。本网推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经验总结系列报道,以期为全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经验总结之一:总报告

党的十八大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李克强同志也多次强调,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

由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的服务于城镇化工作的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已进行了近十年,在国家发改委领导和各司局的大力支持下,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试点城镇围绕我国城镇化特别是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特大镇行政体制改革、绿色低碳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央制定有关城镇化的政策,推动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试验、研究、咨询和示范作用。

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国家行政学院2012年秋季开学典礼暨省部级领导干部和市长“推进城镇化建设”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指出,国家发改委一直将城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抓,抓了几批试点,总结了一些经验,为我国城镇化进行了研究和政策储备。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总结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经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抓紧研究制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高度重视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牵头组织开展了第三批试点工作,将中小城市纳入试点范围,并多次就试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徐宪平副主任指出,要认真做好试点工作,出一批可推广的城镇化试点成果。

一、从小城镇试点到中小城市试点的基本情况

2004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公布并确定了两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从2011年开始的第三批试点的范围从小城镇扩大到了中小城市,第三批试点确定了64个中小城市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三批试点共确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试点单位711家,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

试点的内容包括:农民工市民化,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三旧改造”与土地管理制度,城镇投融资体制,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城镇规划体制与三规合一试点,绿色低碳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发展改革探索和试验。

二、试点为城镇化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咨询

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为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城镇化的各项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咨询,试点城镇的探索实践及其经验推广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

1、推动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是推进城镇化的核心任务。近年来,在全国户籍制度改革进展不大的情况下,部分试点城镇围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居住登记、积分落户、农民带地进城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为解决人口城镇化问题积累了一定经验。试点镇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积极探索“农民带地进城”的户籍制度改革,以“权利两地共享、义务两地共担”方式建立了居民“双向”管理服务制度。试点城市新疆库尔勒市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13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在就业、医疗、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权利。试点城镇江西省双林镇实施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将28058名农业户口和1710名非农业户口一次性转为居民户口,并实行按居住地划分的人口统计制度。试点城镇吉林省九台市卡伦镇规定本镇农民在镇内取得城镇户口,在农村的一切权利义务不变。201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公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首次放开地级市户籍,试点城镇的改革和探索推动了此项政策的出台。

2、进行了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试点。2006年,试点城镇土地整治经验得到国土部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国土部同意在有条件的发展改革试点镇进行增减挂钩试点。到目前为止,全国几个较为成功的模式,如天津华明镇的“宅基地换房”、浙江嘉兴姚庄镇的“两分两换”等都出自试点的实践和探索。由于试点的成功及其示范效应,试点成果进入国土部挂钩政策实施工作手册,部分成果已经转化为相关政策。近年来,部分试点城镇还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一是探索进城农民的宅基地退出机制,广东佛山市北滘镇试点的宅基地固化和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有偿变性的做法有益于解决城市近郊农村宅基地的退出问题。二是对失地农民的补偿考虑其长远生计和社会保障,试点城市河南省新乡市将农民自愿拆迁复垦后节约的土地更多地用于村集体自身产业发展。三是城市用地空间逐步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变,试点城市广东韶关市对城镇内部的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进行了“三旧改造”,将该市14000多亩低效废弃用地整理复垦成为优质高效的

耕地资源,以此置换建设用地。四是多种主体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参与城市开发建设,如试点城市广州市番禺区的华创动漫产业园,由民营企业家租用农民土地,开发工业园转租给中小企业,农民不仅可长期就业,还可获得土地租金,保障了农民长期分享城镇化的土地收益。

3、开展了完善农民工管理和服务的试点探索。完善进城农民工的管理服务是试点的重要内容。2008年,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在全国大城市郊区,选择了11家试点城镇实施农民工社区融入计划。例如: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通过加强出租屋管理,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完善对农民工公共服务,建立了“以屋管人”的工作机制;浙江诸暨市店口镇将“外来流动人口”统一为“外来建设者”,实施聘请输出地干部管理外来人口的互动式亲情管理。

4、进行了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2007年,扩权强镇,培育小城市的政策研讨和经验交流会在浙江绍兴市召开,会议总结推广了绍兴等地扩权强镇的经验,直接推动安徽、吉林、山东、上海、甘肃等省市出台相关文件,支持小城镇扩权。如浙江省选择了27个强镇,作为培育小城市试点,每年给予10亿元的小城市培育试点专项资金,并由设区市政府出台试点镇领导职级高配、行政区划调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政策予以支持。苏州市吴江区在对试点城镇汾湖镇实行“扩权强镇”过程中,结合实际工作,梳理并下放了124项与镇级政府管理相关的权限。

5、进行了城镇规划的创新和探索。在试点过程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强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2005年以来,部分试点城镇进行“三规合一”、“三规融合”的改革探索,统一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突出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导向性作用。通过“三规合一”试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难以“落地”、空间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不够透彻等问题。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等试点镇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外来人口全部纳入公共服务。

6、推进了绿色生态智慧城镇建设。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在建设绿色、低碳、生态、智慧城市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试点城镇广州市大岗镇在保持经济健康增长的同时,大力践行绿色生态理念,千方百计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全镇有镇级公园11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30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9.5%。试点城市江西省鹰潭市以智慧城市为抓手,推进“数字鹰潭”平台建设和社区电超市建设,实现百万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缴费、购票、购物等便捷服务。试点城镇江苏省阳山镇按规划“搬迁”,选择性“整治”,针对性“包装”,推动改善村庄环境面貌,达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效果。

三、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经验和做法

自2005年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开展以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试点工作得到了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委领导和相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试点工作按委党组和分管领导的部署和要求,围绕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试点城镇不断改革创新,试点取得的经验也得到了有效的总结推广,在更大范围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健康良性发展。

1、委内各司通力合作,共同推动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得到了发改委各相关司局的全方位支持。正是在全委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才有可能为城镇化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有益的咨询。

2、联系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中央编办、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部委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给予了支持,并对如何开展试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意见。2006年,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与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部分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开展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为部分试点城镇提供了增减挂钩周转指标,项目区涉及十几个省区市。

3、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试点工作。各地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许多省市发改委整合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支持试点镇发展。浙江、吉林、甘肃、陕西、安徽、福建、上海等省市,在发展好全国试点镇的基础上,选择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小城镇作为省级试点镇,予以重点支持。吉林省出台了支持小城镇发展的十强镇政策,在财政、规划、土地、项目、管理权限等方面给予支持。北京市在市政府的引导下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支持重点小城镇发展。

4、召开现场会,进行经验交流。云浮经验交流和研讨会对试点城市云浮市以云安县为先行先试示范点,率先实施县域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乡镇政府职能,改革政绩考核体系,引导乡镇转变发展观的经验进行深入研讨和总结推广,这对推动各地相关改革探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经验交流会”总结了部分地方政府运用微博等新媒体形式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对城市运用先进技术,改善管理和服务,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2012年8月和12月,以都市圈中小城市发展和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的专题论坛在河北崇礼县举行,积极联络和动员企业、媒体、政府等各方力量关注和参与试点城镇建设。

5、开展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2012年5月3日,国家发改委筹备召开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李克强同志亲自到会发表重要讲话,并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签署了《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在发改委徐宪平副主任和规划司、外事司的推动下,中欧双方同意成立伙伴关系联合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秘书处,并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这将对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和试点的深入开展产生积极影响。我委还将与世界经济论坛在中国共同选择城

镇化发展试点城市,利用全球500强企业和国际专家的智慧,支持中国试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6、规划先行,明确发展思路。到目前为止,我委有关单位已经为试点城市和小城镇制订和编制了上百个发展规划,通过发展思路的调整,指导试点在实现集约发展,低碳排放等方面进行实践。2011年10月,“以发展规划引导促进小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经验交流暨研讨会”在山东临沂召开,研讨会对社会管理创新,小城市培育等经验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试点经验。

7、深入开展调研,总结推广经验。我委在试点城市和小城镇大量开展调查研究、评估和追踪中央城镇化政策落实情况。近几年来,170多篇有关城镇化和试点城镇的调研报告刊发于《城乡动态》、《试点通讯》供领导和试点城镇负责人参阅。每年都有多篇调研报告被发改委《通讯》等摘发,其中多篇调研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和委领导的批示。

8、以会代训,拓宽试点思路。分地区召开试点城镇工作座谈会,进行分类指导,2012年召开了五个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工作座谈会。部分试点城市及小城镇介绍了各自做法,提出了当前城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建议。五个座谈会共汇编并印发了地方典型经验介绍80份,供各地在发展改革实践中参考。

9、联络各类媒体,加强试点宣传。以传播城市、小城镇以及城镇化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中国网”已发展成为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领域的大型门户网站。以服务城市和小城镇为宗旨的《城市舆情》也通过适时跟踪监测试点城镇舆情动态,及时以专刊形式向试点城镇提供舆情信息,给予试点城镇舆情处置建议。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十分关注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有益的探索和经验,仅2013年以来,新华社内参部就组织开展了对八个省市试点城镇经验的调研,央视也多次深入全国各地试点城市和小城镇进行实地采访报道。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展改革试点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全国金融系统公众号下一篇:青春之火在这里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