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厌学原因及厌学矫治对策的研究

2022-09-10

1 关于厌学原因

从80年代以来, 我国就有许多学者对城乡学生厌学做过一些调查, 认为学生厌学相当严重。并做了成因分析, 从研究的重点来看主要集中在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和防治策略方面。有研究者专门研究农村高中生厌学问题, 农村高中生的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厌学以致辍学的现象大量存在, 其原因主要为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有研究者主要城市学生网瘾造成学生厌学来研究, 得出学生厌学的原因。有的学者把厌学原因归结为:一, 自我导向的偏失;二, 自主学习动机被替代;三, 相关心理需要被忽视;四, 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困扰等等[1]。

综合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 笔者把学生的厌学原因归为四种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其中社会因素主要表现为:一, “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二, 低俗文化因素的影响;三, 重成绩轻能力等。家庭因素主要表现为:一, 家庭教育方式不良;二, 家长的不良榜样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等。学校因素主要表现为:一, 教学内容陈旧和课程繁、难、深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 片面追求升学率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三, 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四, 刻板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厌烦;五, 片面的教学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等。学生自身因素主要表现为:一, 学习动机不明;二, 自卑感较强;三, 自制力较差;四, 学业负担过重产生逆反心理。可见, 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的哪一方面出现问题都能为学生厌学情绪的发展滋生土壤, 所以根治厌学将是一个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系统工程。

2 关于厌学矫治对策

关于厌学对策的研究虽然在不同的文章中呈现的方式不同, 但是基本上都没有偏离产生厌学原因的四大要素。有的学者认为应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一, 端正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二,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做好的几项工作;三, 学校应该做好的几项工作;四,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优化学生学习系统[2]。有的学者则归纳为以下六点:一, 转变教育观念;二, 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三, 发现学生发展的潜能, 提出合理的要求;四, 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五, 实施鼓励性评价;六, 把学习与愉快地情趣体验结合起来[3]。

经过分析整理笔者把矫正厌学的途径总结为:一, 优化社会环境, 全社会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 端正社会风气,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二, 更新教育观念, 修正学校教育目标,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要更新, 要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三,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特点, 针对性地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四, 加强家校与家长联系, 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 家长与教师共同分析学生厌学原因, 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达成共识有机配合形成合力,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五,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消除负面影响, 指导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锻炼, 塑造健全的人格。

3 结语

厌学作为学校教育中一种普遍的现象, 因研究者侧重点不同, 通常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大一样。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 我们不难发现, 以往的研究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采取的是把班级的学生看成是一个整体来研究的, 通过数据整理分析整个班级或年级的厌学比率, 并没有把他们根据学生所处的背景来分类研究, 而按照学生背景来研究学生厌学成因和实施矫治对策在以往的研究中却很少。

以往的研究对象要么选取城市中学, 要么选取农村中学, 要么选取一部分城市中学和一部分农村中学为研究对象, 而实际上对介于城市与农村性质之间的中学研究较少。介于城市与农村性质之间的中学一般尚处在发展和变革中, 学校发展理念不明确, 教师师资性质差别较大, 师师、师生、生生沟通困难, 学生层次背景复杂。而事实证明, 由此造成的学生厌学现象也是非常严重, 枣庄市十八中学就是鲜活的一例。

对高中生厌学的成因一般简单归类为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 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以往关于厌学成因的研究虽然各有侧重点, 而实际上不同的学校和学生一般都有其关键的影响因素, 研究者应该抓住学生厌学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研究, 并就此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治对策, 这样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摘要:文章对中学生厌学现像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并作了相应的总结。

关键词:厌学,厌学原因,厌学矫治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 山亭教研.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2~2003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4] 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中学英语情感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下一篇:地图集符号色彩库建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