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2023-01-22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15*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品味诗词的意境。 朗诵并背会。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品味。 启发式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诵。体会诗歌意境。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如何鉴赏这璀璨的明珠,是传承这一文化的关键。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更能让人回味,引发人的无限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

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诗人意中之象,是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它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今天,我们通过赏析《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来了解一下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观沧海》赏析:

1、朗读:

(1)先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读《观沧海》 (2)同学们听音乐朗读。

2、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谁能讲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杀死华佗”“煮酒论英雄”“乱世之枭雄”。 师:曹操(155.2.24-220.1.15),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壮大军事力量。建安元年(公元196)迎汉献帝到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东征乌桓,彻底消灭了残存北方的袁绍残军,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挥师南下,意图一统天下,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对决,被击败。政治方面,曹操统一了北方,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 写作背景:《观沧海》是他征乌桓时所作。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袁绍残部又与乌桓勾结,屡次骚扰边境。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北征乌桓。途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大战将即,身为主帅的曹操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下《观沧海》

4、赏析:

(1)诗人站在什么地方观景的?(碣石山)。

(2)统领全篇的文眼是?(观)。

(3)曹操都看到了那些景观?(请用原句回答)。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诗人亲眼看到的吗?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若:好像)

• (生:诗人是在比喻,比喻沧海之大,能装下日月星辰。) • 师:有一句熟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啥意思? • 生:是宽宏大度的意思。

•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什么?(江河湖海)

• 师:由此看来《观沧海》中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襟的?(沧海)所以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不是诗人眼见的实景,那又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 师:诗人借助沧海吞吐日月星辰想表现什么的?(博大的情怀,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5)诗人所见的实景?(水何澹澹……洪波涌起。)

(6)分析诗人所看到的实际景观,这些景观就是诗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即诗歌的意象。下面就让我们寻找这些意象:

(微波荡漾,波澜壮阔的大海;高高耸立,屹立不动的山岛;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草木;秋风拂来,掀起的惊涛骇浪。仿若在大海中升起落下的日月星辰。)

(7)我请位同学大声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想象之景也是景物描写。其它的同学闭上眼睛,调动各种感官,如同身临其境去感受、倾听、想象。然后请描绘一下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苍苍茫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水连天,天涟水,日月星辰仿佛都从大海里升起,又回归到大海。这是一幅多么壮观,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8)请用四字词语概括诗人笔下景物的特征。(雄浑阔大,气势磅礴,包容万物) (9)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要透过景物描写来了解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所在。(诗人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然后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诗人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以坚定倔强的感觉;大海那种波澜壮阔,包容万物的胸襟,又何尝不是诗人博大胸怀的自我写照?)

(10)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展现出曹操心系天下,渴望统一,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整首诗营造了一种雄浑苍劲的意蕴。

5、再听诗朗诵。

三、归纳把握诗歌意境的方法:

1、反复朗读

2、找出诗歌意象,运用想象联想分析情和景交融的特点。

3、知人论世。

四、赏析《次北固山下》

师:过渡语。我们学习了《观沧海》,初步了解了欣赏古典诗歌的方法:把握诗歌的意境。《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律诗的有关知识。

(一)律诗的有关知识:

1、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根据每局势的字数来定)

2、共八句,分成四联。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3、偶句押韵,第一句可入韵。

4、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 我们刚刚总结过,把握诗歌意境要知人论世,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湾,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登先天进士第。开元初,为荥阳主簿,终洛阳尉。湾词翰早着,代表作《次北固山下》各《唐诗三百首》选本多有辑录,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当时称最,张说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诗十首(见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一十五)。

背景:王湾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三)朗读诗歌。

1、听配乐朗读。

2、学生配乐朗读。

(四)赏析:

1、整体感知:读完这首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感觉?(抒发乡愁)师:乡愁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

2、我们先看一下首联,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客路、青山、绿水、行舟)

师:大家展开联想想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请把你脑海中的画面描述出来:(青山,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客路,即驿道。“次”,停驻,表明北固山只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路过的地方。客路还在北固山之外,诗人是看不到的,可见是诗人的想象。诗人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已经暗含了旅途奔波之意)。

3、颔联写船上所见之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请同学们找出颔联中诗歌的意象:(潮平,阔岸,船帆、微风)

师:想象一下诗歌所展示的画面:

(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船帆高高的悬挂着,小船顺风而下。)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正”字很妙,包含“风顺,风和”,“帆”才能悬。这句诗还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语),一“风正一帆悬”之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传达出来了。

4、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形容景物,绝妙千古”为什么?

( 当残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江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春意。时序匆匆不可待,怎不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日”“春”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并切用“生”“入”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以人的意志和情绪。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写景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请描绘诗中的画面: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绿水,继续前行,此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使人想到了大雁传书,想请大雁飞过洛阳时,替诗人问候一下家里的亲人。尾联紧承颈联,照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愁。

五、比较阅读:《乡愁》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人在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课后习题

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第二篇:古代诗歌四首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2.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 “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第三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诵读﹒意象﹒联想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5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观沧海》是四言乐府诗,诗中通过描绘大海的辽阔壮丽,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抒写了羁旅乡愁,尤其《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被誉为“秋思之祖”。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则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这五首古代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古代诗歌四首》。

【设计意图】感受曹操诗歌魅力,激起学习兴趣

二、明确学习目标(略)

【设计意图】明确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观沧海》

(一)背景介绍

由解题“沧海”,切入诗歌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

(二)读准字音

(三)具体赏析

1.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 划分层次,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3.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4.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四、《天净沙 秋思》

(一)作者介绍略

(二)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听读,范读,整体读,个别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知诗歌内容,把握感情基调

(三)具体赏析

1.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2.写景的句子写出了景物(意象)什么特点? 3.主旨

【设计意图】从景物(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情感,主旨。 第二课时

一、背诵《观沧海》《天净沙

秋思》

二、《钱塘湖春行》学习

(一)一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精彩片断实录:

师: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

领略诗之韵。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两分钟后请学生读) 生1:读

师:师:指导“谁家新燕啄春泥。”句末虽然是句号,但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这位同学读的很好。请大家齐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本诗节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生2:注意“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师:很好,这位同学诗歌敏锐度很高,这也是我接下来要和大家探讨的:探游踪——抓特点——知感情。

(二)介绍律诗知识

(三)再读:读懂内容

1.探行踪——抓特点——知情感 2.探究问题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四)三读:读出感情

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两句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明确: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五)诗歌赏析方法总结

1.朗读法 2.联想法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课不仅要赏析诗歌,还要学会赏析诗歌。

三、自学《次北固山下》

(一)简单介绍作者、背景

(二)合作探究,你说我说

自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

2.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

3.诗中有一句诗揭示时序交替的生活哲理你能找出来吗? 4.为什么作者会起思乡之情? (三)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再读《古代诗歌四首》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评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指导学生的诵读为重点,以意象品读为亮点,以内在思想感悟为难点,呈现了高效、丰富的课堂积累。

二、 读诗三步曲

古诗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 古诗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 古诗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 古诗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古诗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流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无数英雄伟人、仁人志士就是在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能背诵三百余首古诗。从他16岁写的《咏蛙》一诗可看出,古诗词对他成长的影响之早,之深。从立志成才到走向天安门城楼,这个伟人一生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首《沁园春、雪》气概天下,成为千古杰作。“诗言志”、“歌永言”。

吟读古诗词如在花海中徜徉,其色、其香、其味熏陶着人的心灵。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含蓄稳重的个性,质朴豪迈的情怀,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壮烈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吟读古诗词能培养造就一个人的性格,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升华。

所有说诗,一定要多读,为了层次深入我将读分三步曲,第一步: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第二步,读懂内容;读懂感情。

三、 品意象:

“意象”乃承载主观情感的物象,诗歌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那怕再常见,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映射,都不再普通,对于意象的品味,直接决定对诗歌意境的体悟,很重要。比如《天净沙

秋思》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鸭”“西风”“瘦马”等一系列意象,共同凝造了一种悲凉的意境,为表现游子思乡的情怀张本。

四、 重感悟:

诗歌的教学与其他文体的教学不一样,诗歌更重在学生自身的感悟,学一首诗歌,不在于老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会了什么。我认为尤其忌讳将某种看法强行灌输给学生,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重在学生读,学生感悟,对于思想感情的把握,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鼓励,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至于主流看法我只是作为其中一种参考呈现给学生。

第四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家作品;

2、 学习文言字词句;

3、 理解是个内容;

4、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5、 欣赏名句;

6、记忆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是个内容及体会作家情感、名句欣赏。 教学难点:

作家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ppt课件

第一课时 《观沧海》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内容,能根据诗句中的词语,理解诗人的抱负。

2、 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4、 激发学生对古体诗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点: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诗人的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了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而我们学习的诗歌中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离骚》是一首楚辞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曹操简介

3、写作背景 4. 板书课题。 5. 朗读诗歌

二、 赏析诗歌

1. 学习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 注释: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百度图片搜索碣石山上的情景。

2) 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3) 这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 学习第三至五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 注释: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2) 译文: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海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3) 这几句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波涛汹涌,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写草木,仍然是静态,再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宏伟气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些是实景。

3. 学习第

五、六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 注释:

日月:太阳和月亮 星汉:银河。 2) 译文: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3)写作手法:互文

4)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4. 学习第七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注释:幸:庆幸。至:极。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2) 译文: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整体感知

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

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四.朗读诗歌

朗读提示:如果你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你该如何朗诵这首诗。 五.

质疑。

1、 按板书小结。

2、 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七.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借景抒情:

景:

实景:海水 树木 草

秋风

洪波

虚景:日月

星汉

情:开阔胸襟

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理想

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介绍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子规鸟儿在不住地啼叫,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五、诗歌赏析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参考答案: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参考答案: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⑴ 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⑵ 整体把握:

①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明确:

①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第三课时 《天净沙•秋思》

1、解题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朗读 补充解释:

⑴ 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 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

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

作业:

1、 背诵并默写之; 2、 练习册。

第五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准确朗读并默写。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情感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2. 写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 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 内容简介。《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学生借助注释,解释词语。

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②东临碣石。 临:靠着

③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④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⑤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5.边欣赏边听课文录音,听准读音,体会感情。

6.合作探究:(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7.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2. 听录音,注意把握五言诗的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 合作探究

①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

提示: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拓展延伸

①“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 写了怎样一幅景象? ②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提示:①“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②清晨江上行舟,当残夜未全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时光流逝,岁月无情,怎能不叫身在“客路”,时当岁末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历来为脍炙人口、“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明·胡应鳞语)的名句。唐时,张说为宰相时,亲笔将此联题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为楷模。5.学生背诵诗歌

5.课外拓展:写出你所知道的思乡的诗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2.预习后两首。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优美的杭州图片,配《琵琶行》音乐欣赏

二、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先由学生简介,之后出示多媒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诗作简介: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3.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可以放两遍录音,让学生跟读。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 整体感知

①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风光? ②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景物来描写呢? ③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①水面初平、争暖书、啄春泥、没马蹄 ②因为这些都是初春景象

③诗人通过对西湖早春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5. 质疑探究:你对诗作会提出哪些质疑?

如:“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提示: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6.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三、指导学习《天净沙》

1. 简介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题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 元曲的分类:可分为:散曲和杂剧,其中散曲又分为:套曲和小令。 3. 《秋思》作者简介及解题

作者简介: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一起并称“元曲四大家”。其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解题:“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4. 听课文录音,并注意节奏。 5. 整体感知:

①曲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②直接写羁旅之思的是哪句话?你认为羁旅之思是怎样一种感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③前三句作者将这九种景物组合在一起,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这三个句子,十八个字,却写出了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另外,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

④名句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空间说,那充满人物感受的景,不是“断肠人”故乡的景,而是“天涯”的景。就时间说,那不是早晨活中午的景,而是日落黄昏的景。远在“天涯”的景,增加“断肠人”的多少愁死;而日落黄昏之时,“断肠人”还有今夜宿谁家的问题。由此可见“断肠人”的乡愁,是何等浓重!

6. 比较阅读白仆的《天净沙》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7. 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地食品安全工作汇报下一篇:供电所所长是什么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