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正桩基单桩承载力

2022-10-02

第一篇:理正桩基单桩承载力

理正力传递总结

理正深基坑软件使用难点21-2

理正深基坑软件使用难点;; 1.嵌固深度,一般按何经验取值?抗渗嵌固系数(1.2),整体稳定分项系数(1.3),以及圆弧滑动简单条分法嵌固系数(1.1)的出处?

答:如果桩是悬臂的或单支锚的,嵌固深度一般大约可取基坑底面以上桩长,当然还要结合地层情况、有水无水、支锚刚度等其他条件综合来看。抗渗嵌固系数(1.2),和圆弧滑动简单条分法嵌固系数(1.1)在程序界面的黄条提示上都有标明所参照的规范依据,整体稳定分项系数(1.3)是根据经验给用户的参考值,用户可根据自己的设计经验取用。

2.冠梁的水平侧向刚度取值如何计算?

答:采用近似计算; 公式如下,具体参数解释可参照软件的帮助文档 冠梁侧向刚度估算公式:k = [1/3 * (L*EI) ] / [ a^2 (L-a)^2 ] 3.土层信息,输入应注意哪些内容?避免出错。

答:土层信息中交互重度(天然重度)与浮重度两个指标,软件会根据水位自动判别选取。水上土采用天然重度,水下的土计算根据计算方法采用浮重度或饱和重度(饱和重度=浮重度+10)

4.支锚信息:支锚刚度(MN/m如何确定? 答:有四种方法: ①试验方法 ②用户根据经验输入

③公式计算方法(见规程附录)

④软件计算。具体做法是先凭经验假定一个值,然后进行内力计算、锚杆计算得到一个刚度值,系统可自动返回到计算条件中,再算;通过几次迭代计算,直到两个值接近即可,一般迭代2~3次即可。

5.护壁桩的桩径,配筋多少在合理范围,好像理正算出来钢筋配筋太多,桩钢筋多了不好布置,理正配筋量一般比PKPM软件要多三分之一。

答:桩钢筋多了不好布置,用户在设计时可自行调整,更改界面等。 与pkpm对比配筋量时内力是否一致,如果一致的情况,用户可核查理正的配筋计算公式与PKPM是否一致,两个软件分别做了哪些折减,如果条件一样的

1 情况所算结果差别较大,可与理正市场部联系,提供您的例题我们来核查软件计算的正确性。

计算m值时,输入的“基坑底面位移估算值d”的含义是什么? 答:“基坑底面位移估算值d”是指基坑底面的水平位移。

该值影响m值的选择;对于有经验地区,可直接采用m值;对于无经验地区,m值采用规范建议公式计算。 一般采用水平位移为10mm计算,当水平位移大于10mm时,应进行适当的修正,不能严格按规范建议公式计算。否则,计算的基坑底面处水平位移会增大,计算的m值会更小,导致水平位移更大,m值更小,结果不一定收敛。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建议不要进行迭代计算。

如何输入锚杆(索)数据?

答:锚杆和锚索数据输入的方法相同。设计采用锚索时,只需在支锚栏里输入锚索的参数即可。 界面交互的各参数含义如下:

支锚类型--可以选择锚杆、锚索和内支撑;

水平间距--锚杆的水平向(沿基坑边线方向)间距;

竖向间距--本道锚杆距上一道锚杆的距离,对于第一道锚杆指到基坑顶面的距离;

入射角--锚杆与水平面的夹角,以顺时针为正; 总长--锚杆的总长;

锚固段长度--锚杆锚固段的长度;

预加力--锚杆上的预加力,对于锚杆和锚索指预加力的水平分量,对于内撑为内撑的预加力;

预压力方向--指向基坑外侧为正;为单根锚杆上施加的预加力; 支锚刚度--锚杆的水平支锚刚度;

锚固体直径-- 锚杆锚固段的直径,用来计算锚杆的抗拔力;

工况号 --上面栏中的工况号,指本道锚杆发生作用的工况区间,根据本界面中的“工况表”输入的工况顺序自动生成。

工况顺序的确定:

在全量法计算中,由软件自动生成,用户不可修改;

2 在增量法计算中,软件自动生成工况后,用户可对工况设置进行调整。 锚固力调整系数 -- 锚固力的调整系数,用于计算抗倾覆和整体稳定计算,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计算的锚杆锚固力用此参数进行调整;

材料抗力--用于计算抗倾覆和整体稳定计算。 对于锚杆(索):

抗倾覆计算中,支锚点抗力取锚杆材料抗力和锚固力中的小值进行计算; 整体稳定计算中:取该锚杆材料抗力和滑弧外锚固段与土体摩擦阻力二者之中较小值进行计算;

计算前用户根据锚杆的材料输入材料抗力的初始值,如果进行了锚杆计算,程序根据锚杆配筋结果自动计算抗拉力作为锚杆的材料抗力;

对于内撑:

抗倾覆和整体稳定计算中:都取用户输入的材料抗力进行计算。

材料抗力调整系数 --材料抗力的调整系数,用户可对材料的抗力进行修正。 锚杆的刚度如何取? 答:有四种方法: ①试验方法 ②用户根据经验输入

③公式计算方法(见规程附录)

④软件计算。具体做法是先凭经验假定一个值,然后进行内力计算、锚杆计算得到一个刚度值,系统可自动返回到计算条件中,再算;通过几次迭代计算,直到两个值接近即可,一般迭代2~3次即可。 注:

进行刚度迭代时,有可能会出现不收敛的情况。 排桩中的冠梁水平侧向刚度如何取值? 答:采用近似计算; 冠梁侧向刚度估算简图: 图2.2.2-5 冠梁刚度计算

3 冠梁侧向刚度估算公式: 式中:

K —— 冠梁刚度估算值(MN/m);

a —— 桩、墙位置(m);一般取L长度的一半(最不利位置)。 L —— 冠梁长度(m);如有内支撑,取内支撑间距;如无内支撑,取该边基坑边长。 EI —— 冠梁截面抗弯刚度(MN.m2);其中I表示截面对x轴的惯性矩。

注:

冠梁的截面惯性矩I为IX,《软件说明》中对此值的说明有误,后续将纠正。

内支撑的支锚刚度如何计算?

答:桩计算时采用的刚度为分配到每个桩上的刚度。软件计算中自动用交互的“支锚刚度”先除以交互的“水平间距”再乘以“桩间距”(如是地下连续墙乘1),换算成作用在每根桩或者单位宽度墙上的刚度,进行支护构件计算。 在单元计算中需要用户按照如下方法输入,在整体计算中软件可以自动计算。

①方法一:可以输入按《基坑支护技术规程附录C》方法计算的刚度,此时在“水平间距”栏需输入“桩间距”(如果是地下连续墙输入1)。

《基坑支护技术规程附录C》对水平刚度系数kT计算公式为: 式中:

kT —— 支撑结构水平刚度系数

a—— 与支撑松弛有关的系数,取0.8~1.0; E —— 支撑构件材料的弹性模量(N/mm2); A —— 支撑构件断面面积(m2); L —— 支撑构件的受压计算长度(m); s —— 支撑的水平间距(m);

sa —— 计算宽度(m),排桩用桩间距,地下连续墙用1。

4 ②方法二:可在“支锚的水平间距”和“桩间距”都输入实际的间距,此时交互的支锚刚度就应是整根支撑的刚度;即采用公式的前半部分,

理正软件用户常见问题及解答集锦》(第六期 2009-4-24) 岩土:

问题1:排桩计算时,桩弯矩的计算值和设计值是什么关系? 答:桩配筋计算采用弯矩设计值;

设计值 = 计算值 * 弯矩折减系数 * 荷载分项系数 * 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

注:软件实际采用的是内力实用值;

默认对应用户选择的弹性法或经典法的内力设计值,用户可对其进行调整。 问题2:深基坑计算中预加力的方向是怎么规定的?

答:预加力指向坑外侧为正,在软件界面的黄色提示条中有相应说明。 问题3:挡土墙软件中,“防滑凸榫被动土压力修正系数”、“防滑凸榫容许弯曲拉应力”以及“防滑凸榫容许剪应力”该如何取值?

答:防滑凸榫被动土压力修正系数,需要用户根据经验输入。

“防滑凸榫容许弯曲拉应力”以及“防滑凸榫容许剪应力”为旧的指标体系,可从旧版的圬工砌体规范中查到。

即将推出的岩土5.6中,将采用新规范的标准值、设计值指标体系。 问题4:深基坑排桩的冠梁水平刚度计算中,示意图中的L和a是什么含义? 答:软件帮助附录中有冠梁水平刚度计算的详细说明,参数含义如下: L - 冠梁长度;如果有内支撑,取内支撑间距;如果无内支撑,一般取该边基坑边长; a - 计算冠梁水平刚度的位置;一般取L长度的一半(最不利位置);

问题5:在土钉墙基坑支护设计中,土层为粘性土,内;请问前面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答:出现上述提示,只是说明外部稳定无法继续,不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为c值过大;《理正软件用户常见问题及解答集锦》(第五期200;问题1:深基坑6.0单元计算中,计算m值时,输入;该值影响m值的选择;对于有经验地区,可直接采用m;问题2:深基坑5.41整体计算中,如果网格划分时;

5 问题5:在土钉墙基坑支护设计中,土层为粘性土,内聚力较大,计算结果显示:“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规定,按库仑土压力理论计算,由于土层c值相对过高,所计算土压力为负值,土压力结果不合理,外部稳定计算无法继续。”

请问前面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答:出现上述提示,只是说明外部稳定无法继续,不影响其它计算。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为c值过大。

问题1:深基坑6.0单元计算中,计算m值时,输入的“基坑底面位移估算值d”的含义是什么? 答:“基坑底面位移估算值d”是指基坑底面的水平位移。

该值影响m值的选择;对于有经验地区,可直接采用m值;对于无经验地区,m值采用规范建议公式计算。一般采用水平位移为10mm计算,当水平位移大于10mm时,应进行适当的修正,不能严格按规范建议公式计算。否则,计算的基坑底面处水平位移会增大,计算的m值会更小,导致水平位移更大,m值更小,结果不一定收敛。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问题2:深基坑5.41整体计算中,如果网格划分时基坑侧边网格间距与桩间距有出入,网格节点与护坡桩不在同一位置,则代表锚索的弹性支座的锚杆位置将不与护坡桩对齐,此时是不是锚杆的力就加不到排桩上?

答:只要有腰梁就可以。锚杆加到腰梁上,由腰梁对桩产生作用。 问题3:理正岩土软件中的岩质边坡稳定分析软件中,锚杆(索)支护设计中的“每沿米所需锚固力”是指什么?

答:在岩质边坡软件 “简单平面稳定分析”中选择的“锚杆(索)支护设计”计算项后,在计算书中有“每沿米所需锚固力”一项的输出。该结果的意义是:在无锚杆(索) 的情况下,岩体稳定需要的锚固力,也就是用户设计锚杆(索)要达到的效果。由此设计锚杆(索)的长度、配筋、间距等。每根锚杆(索)提供的锚固力除以间距,就是锚索每沿米所能提供的锚固力,要求每米提供的锚固力大于计算的“每沿米所需锚固力”。

问题4:挡土墙设计里面圬工容许应力怎么确定!

答:“容许应力”的概念是旧规范设计体系,在旧的《路基手册》中可以查到。现行规范材料都是采用标准值和设计值。

如果采用“容许应力法”设计,一种方法是查旧规范中的指标;另一种方法(变通方法)取新规范中的设计值除以综合荷载分项系数。

在即将推出的岩土5.6中,已经采用极限状态设计体系。望大家关注。

6 1. 计算稳定时,所画的*.dxf图,坝前取一定的长度4米,坝后取一定的长度2米作为边界条件是否合适? 答:合适。

一般坝前取得长一些比较好,尤其是地层不均匀情况,一定要长一些。 分析哪侧的稳定,那一侧要交互长些。

2. 理正岩土-边坡稳定分析-锚杆的设置里面,“法向力发挥系数”是一个什么概念?

答:“法向力发挥系数”不是具体哪本规范的内容,是根据实践工程总结出来的。

“法向力发挥系数”是指:考虑锚杆力法向分力产生的抗滑摩擦力发挥程度的系数。

不考虑锚杆力法向分力产生的抗滑摩擦力时,该系数可取0。 全考虑锚杆力法向分力产生的抗滑摩擦力时,该系数可取1。 对于锚杆力较小时,该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不大。 《理正软件用户常见问题及解答集锦》(第三期 2009-3-10) 1. 扶壁挡墙中附加荷载的集中力是什么含义?角度是如何定义的? 答:附加荷载中集中力表示沿挡墙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线性均布力。 力的角度方向以水平右向为0度,逆时针旋转为正。 荷载输入后在图形界面上有相应图示。

2. 理正有哪个软件可以计算水位降落期、施工期的土石坝稳定问题? 答:采用理正边坡稳定软件。

其中选择《碾压土石坝规范》计算稳定渗流期及水位降落期的稳定。 1. 问:深基坑软件中的土钉设计和岩土软件中的超级土钉设计有何不同?还有,岩土软件中的边坡设计仅仅指土质边坡吗?

答:深基坑软件中的“土钉设计”和岩土软件中的“超级土钉设计”的区别在于:超级土钉软件中可提供更多的设计规范设计土钉。

边坡稳定软件中,主要指土质边坡。

7 理正也有岩质边坡设计的专用软件--理正岩质边坡软件。

2. 问:在理正基坑土钉计算(外部稳定计算结果)会出现------“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规定,所计算土压力为负值,外部稳定计算无法继续”的提示信息,一般是什么原因?

答: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为输入的土层粘聚力较大。

1. 问:1.用有限元法计算土坝渗流时,所要求输入的点边界条件指的是什么?

答:

点边界条件指的是:在土坝的指定点的边界条件是已知的(水头、流量、可能浸出点)。

2. 问:深基坑的土钉支护计算,假设有六道土钉,想把其中的两道换成锚索(软件只能选择锚杆),通过计算发现:在支锚栏里,无论输入锚索的总长,锚固段长度以及抗拉力怎么变化,只要位置不变,计算结果都没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答:

软件计算中锚杆(索)未参与抗拉计算,只参与整体稳定计算。因不易确定锚(索)分担土压力的比例。 设计采用锚索时,只需在支锚栏里把输入锚索的参数即可。

第二篇:承载力复检证明

根据武汉科正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湖北芳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河西工业园新厂区低应变及静载试验报告»,经复核其桩身完整性及承载力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同意下步施工。

设计单位负责人: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三篇:松木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工程建设场地地基采用松木桩挤密加固处理,松木桩、桩间土及碎石挤密层(含褥垫层)构成复合地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上部结构荷载将场地松木桩施打区域大致分为油罐区、站房区、加油棚柱下独立基础区、行车范围区和招牌及围墙区。 对于松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依据广东佛山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佛山市禅西大道加油站A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同时参考国家现行行业规范中的相关条文及参数对本工程松木桩进行设计。取各分区计算情况如下所示: (1)油罐区计算

油罐区桩顶设计标高相对于±0.000为−4.600,取松木桩桩长L为5.5m,桩端尾径d为0.08m,采用正方形布桩。考虑一定深度的负摩阻力(取ln/l0=0.4,ln为中性点距桩顶深度,l0为桩周土沉降为零处距桩顶的深度;此处ln取2.20m),参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1.2.4式,则有

参考《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附录G及4.2.1条表4.2.1-1,确定松木适用的强度等级为TC13B,不考虑松木桩在自身及使用条件下的设计指标调整,由表4.2.1-3查得,fc=10×103kpa。

参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1.2.4,按松木桩自身抗压强度确定的单桩竖向承载力为

综合以上两个条件,取松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kN15aR。

取桩顶范围控制荷载为100kpa。参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9.2.5式,则有

第四篇:标准贯入法检测地基承载力报告

#奥克兰风情小镇F00楼强夯地基

检测报告

定: 审

核: 项目负责: 技术负责:

****有限公司 二零一一年一月

文字部分

一、 工程概况

二、 检测目的

三、 检测依据

四、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五、 检测方法及技术要点

六、 检测结果分析

七、 结论

图表部分

轻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表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

土工实验成果表

奥克兰风情小镇检测点平面布置图

一、 工程概况

奥克兰风情小镇F00#楼位于鹿泉市大李庄村南,奥克兰风情小镇别墅区内,交通便利。由于天然地基土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具有湿陷性,故采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采用点夯夯击能不小于1000kN·m,夯锤直径2.2m左右,击数为5-7击,点夯夯点间距为4.2m×4.3m的梅花形布置,边角处有调整。采用普夯夯击能不小于400kN·m,,夯锤直径2.2m,击数为1-2击,普夯为满夯。强夯地基面积为523.3m2。处理后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不小于140kPa。

按照规范及设计要求,我单位对奥克兰风情小镇F00#楼进行了检测。检测方法为轻型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探井取Ⅰ级试样进行湿陷性试验。其中轻型动力触探试验6个点; 标准贯入试验3个点;探井3个点。本工程的现场测试取样工作于2010年12月29日完成。

二、 检测目的

检测处理后的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140kPa的设计要求,是否消除湿陷性。

三、检测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3、《河北省建筑地基承载力技术规程》DB13(J)/T48-2005;

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

5、该工程的《夯点布置图》;

6、该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四、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详见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五、检测方法及技术要点

1、本次试验采用轻型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及探井取Ⅰ级试样进行湿陷性试验。

2、轻型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采用自动落锤装置,探井采用洛阳铲人工挖掘。

3、轻型动力触探杆及标准贯入器最大偏斜度不应超过2%,锤击贯入应连续进行;同时防止锤击偏心、探杆倾斜和侧向晃动,保持探杆垂直度;锤击速率每分钟宜为15~30击。

4、对轻型动力触探试验,当N10>100或贯入15cm锤击数超过50时,可停止试验。对标准贯入试验,贯入器打入土中15c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的试验锤击数N。对探井,自0.5m开始,在井壁上每1.0m人工采取Ⅰ级土样一个,并对探井所取得Ⅰ级试样进行浸水固结试验。

六、检测结果分析

此次对奥克兰风情小镇F00#强夯地基工程进行了6个点的轻型动力触探试验、3个点的标准贯入试验及3个点进行探井取Ⅰ级试样进行湿陷性试验。对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对探井所取得Ⅰ级试样进行浸水固结试验,并编制对应的轻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表,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土工实验成果表。根据《河北省建筑地基承载

力技术规程》DB13(J)/T48-2005中的6.0.3条表明奥克兰风情小镇强夯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40KPa,满足设计要求。根据土工实验结果显示,地基土已消除湿陷性,满足设计要求。可以进行下步施工。

七、结论

经检测,奥克兰风情小镇F00#楼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40kPa,消除湿陷性,满足设计要求。

第五篇: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

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浅析

【文章摘要】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对旅游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近些年的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曾被誉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旅游高峰期交通拥挤、景点人满为患、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旅游体验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呈现升温趋势。本文就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一般概念与构成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阐述,以期形成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 旅游经济旅游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形成和旅游业的发展,各种对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而产生的消极效应也开始出现: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的无序建设,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等等。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旅游市场的合理运行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它是衡量旅游环境与旅游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通过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能分析评价区域旅游开发潜力并掌握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关键性限制因素,并能为区域旅游部门制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分别用“旅游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容量”等来表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意思。本文采用的是“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一表达方式。

一、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性话语而深入人心的。1990 年,在加拿大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业界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在国内外众多的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中,对旅游业实践中所遇到的旅游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 of Environment)的概念是从生态学中发展起来的。旅游环境承载力(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of Environ- ment)的概念则是由Lapage 在1963年首次提出的。真正深入地研究是到1977 年, 由Lawson 等人写了《旅游和休闲的发展:旅游资源评价手册》,其中专门探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问题。

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旅游环境承载力定义为: 在不会引起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发生恶化以及旅游质量的出现不可接受下降 1

的同时, 能够容纳旅游者的最大数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的概念众多, 但旅游环境承载力尚未有统一的表述, 表述最多的是“在发生不利的环境影响之前能够承载的旅游者数量,在游客满意度下降之前的承载程度。”

一般地说,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既定的管理目标为约束,某一旅游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系统不发生对该旅游地和旅游者的现实利益与未来需求产生不可接受的改变时,该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本质上是旅游环境系统组成与结构特征的综合反映,它通常分成自然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环境承载力三个分量,每个分量都从不同侧面反映旅游环境对人类旅游活动承受能力的大小。

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构成体系

既然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旅游地理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包括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破坏、环境污染、适宜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由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那么可以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构成体系分为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心理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四部分。具体分析如下:

(1)生态环境承载力

生态环境系统本身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这种自净能力是有阈值限度的,一旦超出了这个限度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就是指在维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条件下,某一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在现实中通常转换为旅游人数加以衡量。

(2)资源空间承载力

旅游者消费旅游资源,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空间场所的占有。为了保障旅游者的消费质量和保护旅游资源,就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旅游者的数量加以限制。资源空间面积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人数,即为资源空间承载力。

(3)居民心理承载力

心理承载力是指居民和游客所能忍受的拥挤程度,实际上心理承载力与资源空间承载力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开展旅游活动必然会对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传统文化等带来一定的冲击,还可能造成交通拥挤、物价上涨、治安不稳定、环境污染等问题,因而,过多的旅游负面效应会使旅游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排斥心理。居民的心理承载力反映了当地居民对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为了获得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支持,可持续地发展旅游业,就要求旅游目的地接待的游客数量必须限定在居民心理感知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对于远离居民点的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承受

力,可视为无穷大。

(4)经济承载力

经济承载力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外部条件,是指满足游客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物资供给,主要包括酒店床位、副食供应、水、电、交通及通信等诸多方面的供应水平所能承载的旅游者人数。

三、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度法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度法有多种,如环境容量测度法、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法、限制性因素分析法和生态足迹法等。这里只简单介绍环境容量测度法。

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最多能容纳的游客数量,它是游客数量与环境规模之间适度的度量。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线路容量法、面积容量法、瓶颈容量测度法三类。

(1)线路容量法

①完全线路法:适用于游客进出口在同一位置,其计算方法为:

C =M/m•D

式中,C 为环境日容量(人次);M为游路全长(m);m 为每位游客占用合理游路长度(m);D 为周转率(D =游路全天开放时间/游完全游路所需时间)。

②不完全线路法:适用于游客进出口在同一位置,游至终点必须按原路返回。其计算方法为:

C =M/m(m•E /F )•D

式中,C 、M、m 、D 为同完全游路法;E 为沿途返回的时间;F 为游完全程所需要的时间。

(2)面积容量法

计算方法:C =A /a •D

式中,C 为环境日容量(人次);A 为可游览面积(m2);a 为每位游客应占有的合理面积(m2/person);D 为周转率(D =景点开放时间/游览景点所需时间)。

(3)瓶颈容量法。

计算方法:C =D •A

式中,C 为环境日容量(人次);A 为每批游客人数(人);D为日游客批数(D =t l/t , t 1/H -t 2);t 1为每天游览时间(min);t 为两批游客相距时间(min);t 2为游完全程所需的时间(min);H 为每天开放时间(min)。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容量测度法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等同于旅游环境容量,从景区全域、旅游线路或特殊瓶颈点着眼,测算游客数量和调查游人感受,分析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这种方法直观简便,易于操作。但是,环境容量测度法仅从游客密度角度出发,忽略了游客人

数增长所带来的景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经济承受力等问题,评价指标较为单一。环境容量测度法分析结果是一种理想的静态结果,很难反映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演变轨迹,也无法比较旅游区之间的优势与劣势。

四、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的解决对策

旅游景点与设施的超载运行不仅会降低旅游者的游览质量,还会使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甚至导致旅游生态环境系统失衡,。因此,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提升旅游地的旅游综合环境承载力,平衡“纵与横、热与冷”的不协调现象。加快旅游开发和扩建工程,扩大新旅游景点的宣传,对热点景区实行严格的日旅游人数控制, 实行景点差价和季节差价,用市场手段来调节旅游者在景点之间、季节之间分布不均的问题。还应加强旅游淡季的市场促销力度, 尤其是加强会议旅游、文化旅游、节庆旅游等季节性不明显的旅游产品的促销,将开发重点向淡季倾斜, 努力缩小淡旺季之间差异, 实现景点之间、季节之间的均衡发展。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旅游环境承载力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很诱人的概念,但如果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简单地理解成数字问题或数学计算的话,在实践中往往得到失败的结果。因为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个数字来讲,变量太多,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至少有4个原因使得确定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数据变得很困难: (1) 旅游环境承载力体系很复杂,几乎不可以计算出一个准确或者较为准确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数据;(2) 游客的旅游目的不同,而不同的游客体验需求会产生不同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数字;(3) 只要有使用,旅游地环境就会产生变化,困难在于一个静态模型公式很难确定“多大的变化是太大的变化”;(4) 应用游客人数作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唯一指标是有问题的,因为即使是在游客人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游客行为、小组规模、游客素质、资源状况、时间和空间等因素对资源的影响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总之,旅游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系统承受人类旅游活动强度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实现旅游环境的可持续承载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利用、科学保护旅游环境,通过建立自然环境系统的维护机制、发展经济环境系统的保障机制、建设社会环境系统的和谐机制以及完善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配套机制等举措,使旅游开发强度和发展规模控制在旅游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需要指出的是,旅游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复杂系统,旅游环境承载力也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多、尚无定论的旅游研究问题,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有效路径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旅游地旅游环境的时空特征来确定。因此,对于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评价指标的建立及其量化分析、旅游环境承

载力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其技术支撑等问题,还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和修订。

【参考文献】

[1]李淑娟,孟芬芬,李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青岛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3

[2]王建军, 王叶峰, 迟国泰. 大连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

[ 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8

[3]梁智, 王碧含. 旅游目的地社会心理承载力的实证研究[ J]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09

[4]王静,李辅斌.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0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乐在其中前面是什么下一篇:免费营养餐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