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改后信息技术

2022-09-11

第一篇:高中课改后信息技术

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思考

信息技术组徐静

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我想就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抓好当前教学谈一些想法。

一、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来自书本、老师、家长和学术权威的观点、意见、看法和学说等产生不同的见解,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这种理解。况且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任何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都难以做到了如指掌、面面俱到,因此课堂上有时出现学生知老师不知、老师这么认为学生却那么认为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及清醒、冷静、正确、客观、理性和辨证的认识。

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1、 教学过程充分遵守教学心理,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每新学年,对新生现有水平进行调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如对已学过windows基础的同学,在其它同学学习windows基础时他可以自学flash或其它他感兴趣的东西,上机时他必须完成要求的windows任务,再进行flash制作或其它制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得多花些精力,在顾及大都数同学的同时,留心引导先行一步的同学更上一层楼,这是在现在的分班体制中较好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2、 对“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深刻领会与贯彻、注重培养学生有创造性

3、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把握基础兼顾广度与深度

教师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讲解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如病毒的讲解在上课时讲清其概念、特点、传授、防治,至于当前出现的一些病毒以及防病毒软件则可让学生搜集、用少

量时间供其发布,这样既拓宽了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再如一些基本制作可精讲基本的,更多的让学生上机时发现,老师可以适时总结同学的发现,这样用利于学生对本知识点广度的掌握。

4、以学生为中心, 合理组织学习

有一位学者在一次报告中说了这样一种现象,学习相对紧张的高中学生只要某节课或某个晚自习,没有教师安排的作业或分发的试卷,马上就会无所事事不知该干什么了,得出如不进行改革,将会制造出一代怪胎。虽然该学者有点偏激,但也反映了一点实际情况。本课程纲要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教师给予恰当的组织引导,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5、在应用教学过程中,本着不求甚解,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信息课走在改革的前沿,使我们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在学科中的应用这种能力,这是完全可能的。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应用软件的80%的功能是为20%的人设计的,20%的功能是为80%的人设计的”,我们的大部分高中学生正是这80%的人,所以在讲解时就要不求甚解,能用就行,着重要他们学会如何触类旁通,快速了解一个软件的优势,对一项任务知道去选择工具,知道变通。

6、以兴趣小组为依托,营造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所带的平等班,有兴趣小组成员的几个班上课的气氛、学习的效果远比另几个班要好。于是从去年开始我就比较重视兴趣小组成员的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我在合适的场合会给他们进行各方面的展示,这对大家都是一种促进。

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

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已经由灌输转变为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难题,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一些新的学习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1.探索式学习

探索式学习的实施过程是:由教师设置一些适合由学生来解决的问题,通过校园网发布给学生并要求其回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资源信息(如参考文献、网址等)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和借鉴。教师还要负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提供启发或提示式的帮助。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2.协作式学习

协作式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协作式学习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协作式学习的基本模式一般可分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四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序设计与算法”的课程设计部分的教学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或综合使用其中的几种教学模式。

3、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是建立在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抛锚式教学

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抛锚,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探索、上机实践、总结,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并逐渐缩小新知识范围,直到“心求通而未得”时再由老师讲授。

4、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支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课改总结

通过认真学习《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后对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这段时间的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 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实施,我们必须对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改变陈旧的备课观念、方式和方法。

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备课标、备教材、备目标、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备过程、备教学反思。备课时教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进行认真解读,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放手去改组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倡导在个人钻研基础上的集体备课,人人参与,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备课方式从单纯的课前备转化为课前备、课中备、课后备三个环节。课前备要围绕三维目标,关注学生差异,预见动态课堂;课中备要注重教学艺术,提高课堂驾驭能力;课后备要注重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备课时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教师促进自我发展的途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对备课有新的思考,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勇于探索、敢于超越。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信息素养的学生。

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

(1)创设情景,吸引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理解信息技术,同时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体现信息技术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倡导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适当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5、尝试“做中学”(目前中、法合作的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做中学”的基本流程是“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和猜想→分组讨论→调查和研究→得到并介绍自己的成果→结论→学生能力评定”,它与课改的思想观念是不谋而同的,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优秀的考试成绩,而是学会如何应付未来的挑战。

新的课程标准更强调促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在这里,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就是一体化事件。教师与学生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与教学实现了整合,课程成了一系列的教学事件,而教学则成了课程的生成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即课程。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这一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要跳出技术培训的束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审视其技术教育本质。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适当对技术应用方法和思想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思想,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理解和掌握过程与方法,这样才能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乃至学会生活,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要,成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公民。

作为一名新课改时期的教师,只有勇敢面对,不能逃避,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并应用于教学课堂,才能是真正贯彻执行。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一起获得新生。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新课标的学习不仅只是一两次的大规模的学习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继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深入理解其先进理念及精神实质。同时,它也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前所未有、施展才华的发展空间。因为我们在新课程上看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希望,我们比任何一个学科教师更加珍惜课改的良机。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抓紧机遇,知难而上,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

第三篇: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体会

周 娣 面对新教材、新课改的大气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该如何作出相应的改变呢?我对“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反思。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教师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给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因此,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

一、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几个途径

由于信息技术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多、知识广、理念新,为了尽快调整我们的教育观、课程观和学生观,以及提高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途径。

1、从教师培训中获得专业成长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除了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之外,我们还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教师科组内部互相培训。做法是:先通过科组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需要进行内部培训的内容,并根据给每位教师的特长布置相应的学习和研究任务,然后我们再利用晚上或节假日的时间进行科组内部教师培训,有时我们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来参加我们的培训活动。

2、从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成长

互动交流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捷径。我校一直很重视外出交流学习活动,新课改之后,我校要求每个学科组每学期必须到市内外的一些兄弟学校交流学习。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我们重点对新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每次的交流活动都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3、从集体备课中获得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我校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全体任课教师参加,

备课组长组织落实,并做好集体备课情况记录。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课时积极发言,集思广益,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集体备课时要求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以及做到“四个统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综合练习。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基本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体现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我们现在还在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多校之间的集体备课模式,更大范围实现经验共享和优势互补,让更多的教师从中获得专业成长。

4、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

同时,我们每堂课下来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深入的反思,反思该堂课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通过反思去吸取精华,直面缺点,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改进、借鉴的资源。

5、从案例剖析中获得专业成长

为了更好地让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老师经常互相听课,年轻教师每学期要上两节汇报课,老教师每学期要上两节示范课,课后必须进行评课,在平等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实践了一种“以教学案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的教师成长模式。

另外,在到兄弟学校交流学习时,我们会要求兄弟学校尽量给我们安排听课的机会。同时,兄弟学校来我校交流时,我们也尽量安排课给他们听,课后我们都要进行评课,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从中领悟其教法、学法之精华所在。

6、从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面对新课程,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我们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通过课题研究开发教师潜能,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课堂教

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7、帮助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力军,是未来办好教育的希望。青年教师有着精力充沛、勤奋好学、工作认真、事业心强等优点,但也因教学时间短而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我们要求让青年教师多听课、多学习、多交流,同时,我们还对青年教师实施拜师制,要求有经验的老师多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二、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及在和同行们的讨论和交谈中,发现了一些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来说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放下怨言,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我们在参加一些信息技术工作会议时,发现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多数在发牢骚、吐苦衷、抱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最后会议不了了之。我们认为,能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命运的只能靠自己,放下怨言,通过主动的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2、专业成长应该是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并重

信息技术教师中不少这样的教师,专业技术很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这种情况的男教师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比较差,这情况的女教师比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注重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我们认为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既要掌握好专业技术更要精通教学技艺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教师集体学习效果好于个人独立学习

现在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靠自己的自觉和兴趣去学习和研究,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这样教师花的时间多,也容易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全面、不系统,更会造成教师之间的差异悬殊过大。我们的做法是:科组统一安排教师培训,系统性地学习,有针对性的研究。我们这样做学习效率高,学习内容多,大家都很有收获。

4、建议教育部门多组织一些实质性的教师交流活动,少做一些报告

在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培训者利用讲授的方式,把所谓的新思想、新观念传递给教师,教师接受培训的过程是忠实的听和记,然

而真正认真认的教师却不多,这种培训不但失去了培训的意义,还增长了教师的疑惑。其实,每个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的实践知识。教师培训应当是,让教师之间多些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通过交流增强教师的力量,给教师以智慧和信心;通过交流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培训者就要从传授者、教导者、训话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让自己成为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者,教师内在思想的激发者、培训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讨论的协调者和引导者。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应以科学的精神,以研究的姿态,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反思中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探索教育规律,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促进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才能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第四篇: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析究

文/宋连昌

摘 要:论述了高中新课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注意要点,并从PBL、学案导学、学习系统、交流评价等方面阐述了高中信息技术常规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及原则,最后给出了一种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关键词:教学模式;PBL;学习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日常工作是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在电脑室或普通教室中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课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常规课。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质量。

一、围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开展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信息化、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即信息素养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高中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生活上发现信息、捕获信息,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表现。但是,能不能,会不会,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就要看有没有信息能力。能不能在利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遵守信息伦理,这体现了一个人信息道德水平的高低。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因此,科学有效的教学将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在设计和实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要将信息技术“狭义工具论”

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成为必修科目时间短,且本身发展速度飞快的特点,再加上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水平相差大,从而导致课时与内容上矛盾,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难以把握。当前,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堂就是高科技工具,计算机和信息络被看作高科技工具,教师上课就是教学生学会软件工具,学生纯粹就是为学习这种高科技的工具,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怪现象,出现了“狭义工具论”的现象,“点这里点那里”成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科学理论发明技术,技术生产工具,任何技术都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支撑着,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多了解学科所依托的科学理论,不要将信息技术“狭义工具论”化。

2.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传统科学一般从底层学习起,即从原理开始学起: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行不通的。高科技的信息技术课程是要从顶层学习起,即从应用层开始学习,也就是说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应用为主。当然,也要接触到一些初步原理和技术。技术的应用与工具的使用是需要亲历的,只有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学会、掌握,所以,信息技术学科强调实践性。同时,技术产生工具,工具是帮助人们解决实践问题的,信息技术涉及众多的学科,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上课时要注意整合学科课程。信息技术不会像机械和电力技术那样,经过半个世纪高速发展以后,就变成以增量改进为主的传统产业技术,而是面临一次新的信息科学革命。技术的本质在创造,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过程中,给学生展示创造提供一个平台空间。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要让学生有时间静心实践,要让学生有空间发挥想象力,在此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及原则

1.基于问题解决来设计教学

问题解决(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rning”)。此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而不只是纯粹的探索和发现,同时也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等。此模式归纳为四个基本环节: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后续行动和活动汇报;问题后的反思。这一方法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特点非常吻合,它可以成为我们常规课堂的基本模式。举个例子,VB循环程序设计for„ next,do while„loop结构时,老师先分好组,给所有同学简单的知识讲解后,接着提出编程问题:如,求100内不能整除3的数是多少?让小组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创建一个学生小组交流表达的平台,让小组最终形成结论,最后让学生的反思结论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种方式能极大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有效形式。

2.基于学习系统、学习主题、学习资源、学案导学来设计教学

信息素养需要学生在学案导学指导下不断实践体验中提升,这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新课改对学生要求不再是以技能应用为主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布置一些操作性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同时最好将软件工具的使用提供技术参考即技术支持给学生,方便学生查阅使用,最后一个环节,重视交流和评价,它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一来,信息技术课堂设计将是一个大量信息资源有机整合的过程。资源整合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必将费时费力,而效果并不见得高。这时,基于络学习系统的使用必不可少。

在线学习系统是随着络技术发展而出现的。这种在线学习方式是由多媒体络学习资源、上学习社区及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学员应用络进行在线学习的一种全新方式。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在应用学习系统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在常规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在线学习系统:在一个校园局域服务器中运行着学习系统,教师学生在此系统的框架内构建更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课堂模式,学习系统实现了以下功能:学案准备、学习资源控制、互动讨论、作品提交互评、学分统计、实践考核、反思反馈、笔记提问、量表核定、数据管理等。它的作用显而易见:容易实现一对

一、一对多、多对

一、多对多的学与教之间交流,激发

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评价更加规范快捷。实践证明,学习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各种类型的内容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值得大面积推广。

3.基于多种教学方法和交流评价来设计教学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教学法、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同步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协作法,多种方法有机整合,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正确使用。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少或太容易,则容易造成时间浪费;而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就无法完成,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汇报交流与评价这一环节在主题学习活动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让学生上台讲演自己的作品是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督促,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能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评价方法可以是自评、他评、互评、师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点评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意要点和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归纳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如下:确定学习主题→准备学习资源,登陆学习系统,书写学案导学(目标、过程、任务、讨论、技术参考、调查、反馈测试)→强调作业要求,作品评价量表→电子教室小窗口呈现学习主题及目标并签到→学生登陆到学习系统,浏览学案导学,明确任务→情境创设,激发兴趣→PBL(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学生实践完成任务、提交作业→PBL(后续行动和活动汇报,交流分享,展示评价)→PBL(问题后的反思,梳理总结,拓展延伸)→课后批作业。

历经多年的探索,归纳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它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归纳、抛砖引玉的陈述中,期待同行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刘洪宇。我们的25周年·展望:中国计算机报,2010(10)。

作者简介:宋连昌,男,广西百色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

第五篇:浅谈如何上好课改后的信息技术课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如何上好课改后的信息技术课

区县:和平区

单位: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学科:信息技术 姓名:李 悦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内容提要] 在新一轮课改中,信息技术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随着信息技术新课标颁布、新教材发行,天津市作为课改实验区也开始使用新教材。在几年的课改中,我自己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有: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归纳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以“工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分组合作、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在此提出,请专家指正。

浅谈如何上好课改后的信息技术课

在新一轮课改中,信息技术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随着信息技术新课标颁布、新教材发行,天津市作为课改实验区也开始使用新教材。作为天津市信息技术教育战线的一员,非常有幸能够在第一时间使用新教材。纵观整套高中新教材以后,我一方面为新教材中涉及到众多的新理念、新知识感到欣喜,另一方面也感到新教材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对上好新的信息技术课有了一些想法,在此将我的不成熟的想法提出,供大家商榷:

一、认真学习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从“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中公民应该具有的素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高度出发,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其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因此,教师在常规的教学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不再是针对个别工具软件的使用进行培训,而是为提高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进而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技术广博的社会、文化内涵,为学生搭建终身学习的信息技术平台。

二、反复研究信息技术新教材

高中阶段的整套信息技术新教材把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以及必修、选修两部分,其中《信息技术基础》为必修,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紧密衔接,成为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继续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好各选修课内容的前提。

我市目前正投入课堂使用的信息技术新教材《信息技术基础》,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非零起点的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原有水平、个性诸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自己今后的信息技术的个性化发展有一个基本明了的定位,为后续的选修模块的选择、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学习乃至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品质。教师是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的指导者,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教学时开放时空,优化过程,形成交互、开放、多元、自主的教学运行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索教学、讲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解决问题。事实上,很多科学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所以教师开展创新教育要以设计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解疑、释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促进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指导学生归纳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根据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具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可以对学生今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有所帮助。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如下的过程:

1、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技术的需求。

2、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4、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5、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

6、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

五、以“工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

工作不仅包括任务本身,而且指活动,比如信息获取、加工、管理、交流是教材的主线,这些既是任务也是活动;像其中的加工,又可以细分为文字信息处理、图像信息处理等等。因此以“工作”为主线并不排斥工具的使用,而且注重工具共同属性的提炼与实际应用功能的综合与归纳,更不排斥主题活动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教学方法。主题活动仍然可以在课程局部乃至整体中发挥作用,如新教材中“拥有我的计算机”就是一次主题活动,但是该活动仍然服从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这一主线安排,迎合主线需要,作为与整体相关联的部分,没有喧宾夺主,既符合“贴近生活”的要求,又易于发掘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内涵。

以“工作”为主线容易确认并构筑起丰富的课程内涵与范畴体系,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走出工具论、技术论的误区,使信息技术的教学的工作意义和工作价值得到较好的体现。新教材的必修模块就是以“工作”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以“信息加工理论”作为构建体系的主要理论支撑,在贴近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既有文化价值的提炼,又有教育价值的创造。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为每一单元设计一项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相吻合的“工作”,然后再考虑每一节的教学设计。

六、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

新教材在很多章节里都以完成一件电子作品为一项“工作”。而创作一件作品不仅需要丰富的素材,更需要良好的技术环境的支持。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想使全体学生在体验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时,能够不因为素材的匮乏或者技术的局限致使作品难以较好地实现,从而不影响创作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应该围绕作品创作的主题,做好两手准备:一是为学生准备支持创作的素材,这些素材不应只包含素材本身,还要包含素材来源线索、获取方法和一些难以获取的素材等,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收集、积累媒体素材,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分类齐全的、便于利用的素材包;另一方面是,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其中至少提供包括完成“工作”的基本技术、相关技术、某类技术涉及到的不同软件与不同软件完成此类“工作”的优缺点、异同点,让学生获得更多技术的途径。

七、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网络教学已经是一个不很新鲜的课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每天都在网络教室进行着这样的教学,但是,这是真正意义的网络教学吗?我们的教学利用网络充分吗?

对于网络的利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各项功能,能够为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服务。

2、利用网络开展教学

开展教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轻视的,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课前精心组织教学资源,以便课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协作学习,让学生自主交流、相互协作,直至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成功的满足感,激发学生进入新一轮学习的求知欲。

再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网络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网络资源里应该有一条主线时刻引导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偏离学习的主方向,使网络教学“形散而神聚”。我认为,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一个较容易的办法就是——任务驱动。教师可以在恰当的地方提一些问题,把问题当作任务,让学生解决、完成,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任务的设定又需要我们费一番脑筋,关键是如何让任务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探究,从而实现自主学习。

另外,网络教学的一个较大优势就是使分层教学的实现变得轻而易举。我们知道,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全体学生是由每个学生组成的,学生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差异性,有不同的基础、程度、水平。因此,我们的学习资源既要设法使教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同时要为优等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适合个体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每个学生都齐步走,而网络教学恰好可以面对不同的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自己的程度、水平,从而选择对自己最为适合的内容来学习。这样,学习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对于适合自己的内容、形式也易于接受,易于学会,能够较迅速体会学习成功的满足感,这正是所说的成功教育。成功的学习,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进入下一轮学习的兴趣,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继续自主学习的动力。

3、利用网络资源

如前所述,网络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或提供资源的渠道,都要通过网络给学生;当然,最好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以供学生随时访问Internet,让学生感受信息社会中网络的魅力。

八、采用分组的形式

新教材中,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某项“工作”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在学生经历信息技术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时,引导学生依据任务分解情况,进行适当的分工、合作。分组时,每组以3-5人为宜;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也可以把兴趣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工作,应该注意分工明确、合作和谐,让组内每一个成员都能积极投入学习、创作之中,这对有效保证学生经历好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在组织引导中要特别关注分组学习,及时排除各组影响分工、合作的障碍,积极参与到分组活动中来。必须明确每一组的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的具体工作,并且让每个学生都亲历“工作”的全过程,不能让有的学生只负责任务的某一环节;如果那样,就不能对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有一个科学、准确的评估。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求教师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工作进程,同时进行具体指导,以保证组内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达到学生正确地把握“形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散而神聚”工作过程,使每一个组员都能积极、没有偏差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九、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说到评价,我们经常使用的是结果性评价,如进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测试。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仅仅有这种评价显然不完善、不科学。上好新教材就应该引入多元化的立体评价体系,至少应该除了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评价外,还要包括对完成“工作”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

其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可以采用我们熟悉的客观性试题问答的方式;鉴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也可以通过网络,用在线考试的形式完成。

过程性评价彻底转变了过去只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是非常适合信息技术新教材的一种评价机制。它既改变了以往评价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还发挥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就是说,这种评价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软件“博客”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完成过程性评价,因为它可以如实地记录学生工作过程中的所有成果,使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过程就做到有据可查,并且可以根据实时记录,制定相应的量规进行评价。在评价时,如果教师自己对过程性内容进行评价,笔者认为,更应该提倡发动全体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可以课堂上逐步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看问题,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的意识;它也体现在通过学生学会与同伴的学习过程的相比较,来对自己进行评价。久而久之,就把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意识蕴含、贯穿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把这种评价转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当然,这并不表明结果性评价不重要,可以这样说,过程性评价起到了一种“水到渠成”的作用,它始终规范、指引并保证学生能够完成整个“工作”,让学生对于最终的结果性评价具有知情权,可以更为科学地评价最终的工作成果。结果性评价仍然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教师在组织这样的课堂教学时,可以以一位主持人的身份出现,营造一种民主、活跃的课堂情境,鼓励每位或每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新启示,打开许多新思路,汲取许多新营养,继续完成、完善自己的工作,这更容易激发学生下一轮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继续自主学习的动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全局的重大改革,任重而道远;对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产物——信息技术高中新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的探讨,只不过是个人粗浅的尝试,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指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生经典毕业感言下一篇:高中生毕业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