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管理专业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管理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管理工作繁琐、毕业设计过程难以跟踪等问题,提出一套集制度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网络平台管理于一体的毕业设计管理体系。该体系在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计算机系的规范运行,规范了毕业设计的流程,提高了毕业设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一篇:计算机管理专业论文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

摘要:学科交叉与融合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源泉,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阻碍,最终重点从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科融合;发展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系统维护、软硬件组装、网络运行与维护以及信息统计分析与管理等能力的从事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各个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大大加快,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扩大。本文将围绕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合作共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的学科体系等问题展开探讨。

1 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

学科交叉融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科从简单的学科认识交流到材料、概念群、方法论和认识论、学科话语的互通有无,乃至研究路径、科研组织方式和学科人才培养的整合。简言之,学科交叉融合即为通过不断的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深入渗透和交叉,且通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可能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学科。

在当今时代,学科交叉融合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可以促进科学成就的产生。学科交叉融合因具备交叉、融合等特点,所以更有助于科技创新成果产生;二是,有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学科融合则为广大学子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提升自身创新能力问等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三是,学科交叉融合是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关于跨学科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普遍关注,且一些世界名校已经开设了跨学科研究计划、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共识。

2 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阻碍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对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科交叉融合相关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受到一些观念、体制、师资队伍等层面影响,高等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受到了阻碍。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2.1学科交叉融合观念淡薄

目前,学科交叉融合观念淡薄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科交叉融合的主要原因。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大多数是将研究的内容局限在某一学科之内。这些研究者普遍缺乏学科交叉融合观念,这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正是由于长期进行单一学科的研究,使得这些科研人员形成了学术屏蔽,影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此外,受到一些学派壁垒影响,更是缺少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高职院校跨学科人才的培育。

2.2尚未建立学科交叉体制

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学科交叉融合的配套管理体制。目前,高职院校学科交叉融合受传统管理体制及单学科组织体系的影响发展缓慢,这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交叉学科建设的巨大障碍。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科边界明确,缺乏交叉;二是,教师编制明确,隶属不同学院;三是,符合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尚未形成。建立学科交叉体制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的可靠保证。高职院校必须尽快建立起行之有效地学科交叉体制。

2.3学科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下,学科建设与学科体系势必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新兴的学科或交叉学科也会随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为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就近专业共建学科体系,必须建立起一支能够满足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需要,能够承接学科融合的大型项目,善于运用多种科研方法的学科队伍。这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3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的探索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应从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建立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平台,强化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完整的机制支持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具体如下:

3.1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

高职院校科教人员必须树立起交叉融合的自觉意识,并在这一意识的引导下自觉参与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的交叉融合之中。同时,科教人员必须打破传统学科观念对自身思想的束缚,转变思想,去深入挖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和潜在联系,将二者各自的优势相互渗透到彼此之中,在交叉与融合之中形成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此外,科教人员应积极参与一些跨学科的学术活动,加深自身对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解,不断地接触和掌握一些学科交叉融合中应具备素质与能力,将一些成果的学科交叉融合经验引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之中。

3.2 加强高职院校多学科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在深入挖掘各专业教材内容基础上,寻找不同专业在课程上存在的相关性,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等多个层面进行建设。具体如下:一是,教材编写。高职院校科研鼓励具备一定跨学科研究能力或潜力的教师参与多学科交叉教材的编写。也可以引入其他高职院校运用较好的多学科教材,在结合本校实际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二是,教学方法选择。任课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重不同学科知识合理安排和融入。例如,可以选择项目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以及一体化教学法等。此外,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必须兼顾学生不同学科能力的考核。

3.3建立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中心

对高职院校而言,独立的交叉科研中心是其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落实学科交叉科研中心,保证其的独立性。我国高职院校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并未刚刚起步,一些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早已在校内设立了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单分属于不同的院系,彼此之间缺少相互的交流与共享。为发挥学科交叉科研中心的作用,必须在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下,立足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就近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地交叉和渗透。

二是,制定有效地运行政策。在保证科研中心独立性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以资源共享、师资力量共享为宗旨,打破传统的院校之间的固有形式和学科之间的边界,鼓励院校之间进行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同事科研通过人才流动、资金投入以及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科交叉科研中心的具体运行。

3.4强化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的保证。多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应从高职院校和科教人员自身两大方面入手:

一是,从高职院校角度讲,应定期组织不同学科的科教人员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和跨学科研讨活动,通过术交流提升科教人员的血水水平,同时通过不同学科人员之间的思维碰撞促进创新思想的产生,为学科交叉融合以及新学科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报告,或者定期安排科教人员参与学术会议等。

二是,科教人员自身应注重多学科发展。科教人员应丰富自身学识,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在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营养的基础上,提升学术发展的高度。

3.5给予完整而有力的机制支持

高职院校必须构建完整的支持机制,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提供机制支持。完整的支持机制应涉及跨学科招生机制、激励机制、交流机制等三方面。具体如下:

一是,建立跨学科招生机制。高职院校在进行招生时,可依据跨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跨专业招收一些学生。这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多学科交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可适当给予政策倾斜。

二是,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制定灵活的激励机制,从职称评定、个人收入分配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教师进行多学科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为一些优秀的科教人员提供进行深入研究软硬件条件、创造参与一些学术活动的机会。

三是,建立多学交流机制。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使得思维的碰撞成为可能。高职院校通过定期开展计算机信息管理与其他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科教人员进行跨学科交流提供机会。同时,可以以一定的多学科融合型项目作为牵引,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引入项目之中,使科教人员在项目实践中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并自觉参与到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当中。

4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立足本校办学特色,深入挖掘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各子学科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实现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对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进专业教学科研进步,乃至相关学科人才的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满足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服务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本文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展开的研究,仅为抛砖引玉,此方面的研究有必要在后续阶段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元峰,廖黎莉,赵敏涯.跨学科的计算机信息类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票务管理》为例[J].福建电脑,2013 (4):32-34.

[2] 陆莹,苏晓东,何泽恒,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1):48-48.

[3] 王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促进学科交叉融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14-15.

[4] 王娟,卢花.学科交叉融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挑战[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23):21-23.

作者:柳惠秋

第二篇: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管理研究

摘 要: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管理工作繁琐、毕业设计过程难以跟踪等问题,提出一套集制度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网络平台管理于一体的毕业设计管理体系。该体系在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计算机系的规范运行,规范了毕业设计的流程,提高了毕业设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毕业设计管理;过程管理;ASP.NET

1 问题的提出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能否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近年来,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毕业设计期间面临考研和就业等情况,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到充分保证,缺乏对毕业设计过程的跟踪、检查、指导,毕业设计质量有所下降。毕业设计包括选题、开题、过程跟踪、撰写论文、答辩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需要提交的文档种类繁多,目前主要是依赖人工进行管理,存在工作量大和工作程序繁琐等问题,给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

计算机专业除了提交毕业设计相关文档外,大部分课题涉及到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还需提交系统需求说明、系统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文档,期间老师还需跟踪每个阶段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完成情况。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计算机系在多年毕业设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了一套适应本三层次毕业生的管理体系。2012年本专业申报“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编号2012JSSPITP3017),组织教师、学生开发了一套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并将该管理体系融入其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 毕业设计制度管理

建立健全毕业设计各项管理制度是保证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前提,计算机系成立以系主任为首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教务处强化宏观管理,贯彻落实学院有关毕业设计工作的要求,制定了《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及相关规范化文件。计算机系专门制订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设计工作实施细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大纲》,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保障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

3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计算机专业严抓毕业设计过程。毕业设计分解为选题审题、任务书下达、毕业设计指导、论文评审、答辩五个过程和开题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设计成果验收三个监控节点,如图1所示。

3.1 五个过程控制

(1)选题审题过程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选题能够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专业要求指导教师提前一个学期准备毕业设计课题,由专业教研室和系部进行两级审核,对其性质、难度、分量及综合训练等情况进行把关。以保证所选课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同时,计算机专业的课题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数课题是工程技术类或软件开发类课题,且多数面向企业,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任务书下达过程

确定选题后,由指导教师依据毕业设计工作规范拟定毕业设计任务书,提交教研室严格把关和审核后下达给学生。指导教师向学生明确课题的具体要求,并指导学生如何完成毕业设计。毕业生在此阶段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开发平台,需要提交的技术文档包括:需求分析报告、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等。

(3)毕业设计指导过程

该阶段毕业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任务书的计划进行课题的研发。期间要求每位教导教师每周与毕业生至少辅导二次,学生可采用电话、Email以及见面等多种形式与指导教师沟通,向指导教师咨询相关技术问题。所有指导教师及时解答学生们所提的问题,并辅导学生完成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调试、运行。

(4)论文评审过程

本专业要求毕业生在毕业答辩前15天提交研究成果和论文初稿,由指导教师进行预审,对设计成果和论文初稿提出整改和完善意见。指导教师从论文格式到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对相关的软件系统做最后的验收、测试,并根据学生论文完成质量给出成绩。通过指导教师审核的学生论文,由系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指定教师互评,并根据完成质量给出互评成绩。

(5)答辩过程

审核通过的毕业生可参加答辩,答辩按时间顺序分为:公开组观摩答辩、正式答辩、补答辩。其中观摩答辩是对各组推选出来的优秀毕业生进行公开答辩。通过观摩答辩,使学生熟悉规范的毕业答辩过程。答辩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最终由答辩委员会给出答辩成绩。

3.2 三个监控节点

(1)开题报告与开题

在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后组织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完成开题。该监控节点不仅要求学生给出书面开题报告,而且要求学生在教研室组织的开题报告会上介绍和展示,教师着重就其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进行把关,然后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对不符合要求者要求限期修改,重新开题。设置该监控节点的目的在于监控学生课题调研、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完成情况。

(2)中期检查

在学院规定的期中教学检查期间,完成毕业设计中期检查。中期检查主要对毕业生前半阶段的设计情况进行检查,包括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如何,评估学生能否正常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是否需要调整,对一些差生要制订帮扶措施。

(3)设计成果验收

在学生毕业答辩前,由答辩小组组织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最后的验收,主要从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运行界面和功能模块进行验收。

4 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严格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纪律组织体系,在毕业设计工作期间,督导组专家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发现问题后及时与指导教师和有关部门反馈,保证毕业设计工作的正常和有效进行。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本专业实现系主任-指导教师-互评教师三级审查制度。还通过毕业设计过程跟踪表对于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和阶段的质量要求和任务完成的时限做出明确规定,并对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督导。特别是对毕业生提交的计算机专业的设计文档和程序进行严格审核和把关,由各审核人签字确认。

在毕业答辩前10天提交毕业设计的成果和设计论文初稿,由答辩小组教师进行验收和初审,然后提出整改方案和意见,让毕业生在答辩之前进行最后的完善和修改。在指导教师和论文评阅教师都同意提交答辩后,由教研室对学生的毕业答辩资格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学生方可进入毕业答辩。由于各个过程都能严格把关,学生毕业设计的论文质量逐年提高。本专业2008届-2011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成绩统计如表1。

5 网络平台管理

为了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跟踪和电子文档的规范化管理,本专业基于B/S架构、ASP.NET平台开发了一个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系统具有学生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课题信息管理、选题管理、过程跟踪、文档管理、角色管理等功能。系统在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得到应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毕业设计交流和管理的平台。

系统分为学生模块、教师模块、管理员模块。学生模块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维护、学生选题、上传文档、提交进度、讨论区留言等功能;教师模块包括教师基本信息维护、上报课题、查看学生进度、管理成绩等;管理员模块包括发布公共、审核课题、上报成绩、设置权限、文档归档等。

6 结束语

经过近几年的研究探索,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计算机系已经逐步建立起一套特色鲜明、适合本三层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管理体系。该体系提出的五个过程和三个监控点规范了毕业设计管理的流程,利用网络化管理平台减少了繁琐的工作量,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的成绩和研究成果有了明显提高,并在2011年顺利通过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毕业设计的抽查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秀娟.基于B/S模式的毕业设计管理开发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20(3):239-242.

[2]段华斌.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南大学,2008.

[3]张卓.基于JSP的MVC开发模式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11):1671-1819.

作者简介:丁勇(1980-),男,江苏泰州人,教师,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库、数据挖掘;储久良,男,江苏泰州人,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张飞(1990-),男,江苏淮安人,20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学生。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江苏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2012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JSSPITP3017。

作者:丁勇 储久良 张飞

第三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研究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以工学结合为理念的专业建设实践,从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就业促进机制和教学团队4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给出了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 专业建设;工学结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05 . 051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信息系统管理方面基本理论,具有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知识、从事行业信息系统应用、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二次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从专业培养目标来看,IT技术和管理软件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我们在专业建设中以工学结合为理念,围绕能力培养重点在课程建设、实训教学、就业措施和师资建设4个方面开展了全面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1课程体系建设

1.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概述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中,要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的技能要求,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确定的工作过程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作有规则的排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完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是根据典型工作过程中工作任务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性来构建课程体系并界定课程内容的[1]。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真实的职业能力,步骤是从职业工作过程出发,根据职业岗位群职责,分解该岗位包括的典型任务,分析典型任务对应的行动领域技能,推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组织和确定课程。

1.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行动领域分析

表1是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课程开发时得到的行动领域分析表,表中列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岗位群、典型任务、行动能力及其学习领域。

从行动领域分析表看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有信息系统维护、网站建设和维护、网络维护和企业管理。每个工作岗位都包括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完成每个工作任务都可以需要2个或更多的行动能力,为了获得这些行动能力,需要一个或多个学习领域。从学习领域可以构建出专业的全部课程。

1.3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总结学习领域包含的课程,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图。其中操作系统和网络技术是各个工作岗位的行动能力基础,数据库技术是课程体系的核心,计算机信息管理各个工作岗位都涉及数据库方面的技能。在课程体系结构图的最上端是由编程技术和管理软件组成,对应了信管理专业的两个能力培养重点“IT技术 + 管理软件”。

2实训体系建设

2.1顶岗 + 技能 + 考证的实训体系构成

实训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构建与课程体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2]。我们在实训教学中,重视与企业的合作,积级引入企业资源,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训教学,建立了顶岗 + 技能 + 考证结合的实训体系。

顶岗 + 技能 + 考证结合的实训体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训的目的是培养技能,同时获得专业技能证书;二是指实训的形式包括在企业的生产性岗位进行顶岗的实习实训,也包括针对岗位的技能培训。

图2是“2 + 1”人才培养模式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训体系结构,由课程情境实训、课程综合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组成。根据实训的地点,可以分为校内实训、校内虚拟实训和校外实训3种。其中,校内虚拟实训是指在校内模拟企业生产环境进行的实训,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实训时空限制的新型实训方式,也是当前高职实训教学的发展方向。

2.2课程情境实训

课程情境实训是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课一般都在机房进行,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一般专业课的实训学时都能达到50%以上。因此,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就要进行情境实训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要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完成情境任务,训练职业岗位的单项技能。对于一些证书课程,课程情境的设置可以结合考证的要求进行,将考证内容融入实训教学。

2.3课程综合实训

课程综合实训安排在每个学期的课程教学结束之后,一般选取2 门较为核心的课程进行,每门课有1周的集中实训时间,用于训练学生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的技能。课程综合实训以培养技能为主。这两项与课程相关的实训是在校内进行的。

在“2 + 1”人才培养模式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前两年每个学期都设置了2门综合实训课程,见表2。

2.4生产性实训

和课程综合实训的时间安排类似,生产性实训是安排在课程教学结束之后。但是生产性实训的时间有两周。生产性实训原则上在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岗位进行,也可以在校内虚拟实训基地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熟悉高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生产性实训是实训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生产性实训的开展需要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可以发挥内涵优势,从实践IT技能和管理软件应用两个目的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建立多个校内外的实训基地,落实实训项目。同时在专业设计中要结合课程体系对生产性实训进行整体设计,让各个学期的生产性实训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由于生产性实训时间不长,学生难以全面介入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和考证训练相结合的实训项目,有效利用生产性实训的2周时间。

表3列出了“2 + 1”人才培养模式下前4学期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安排。每学期都安排了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的选取也凸显了“IT技术 + 管理软件”的两个能力培养重点。表中有3个实训项目与资格证书挂钩,在2周的实训结束后,可以安排学生参加证书考试。通过生产性实训不仅延伸和扩展了校内的课程学习,训练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考证工作。

各个学期的生产性实训,既为学生在毕业前增添了宝贵的从业经验,也有助于企业对学生的了解,能直接促成合作企业安排就业或推荐就业。因此,有必要认真规划和组织生产性实训,使之成为实践技能培养的有力手段和促进就业的助推器。

2.5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实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顶岗实习更是促进就业的有力手段。教育部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中指出,“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采用的“2 + 1”人才培养模式下,第5个学期就是顶岗实训学期,将安排学生参加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尽早体验岗位工作环境,零距离对接岗位工作实际以便于毕业时及早适应社会,适应工作。

3就业推进机制

3.1以赛促学就业机制的意义

就业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在专业建设中要充分进行以赛促学的规划,建立以赛促学的就业推进机制,使技能竞赛成为学生的经常性活动,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通过举办多种技能大赛或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和全国级技能大赛,既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又可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竞赛,可以选拔出技能强手,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同时获奖者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的进步。

3.2实施以赛促学的几点建议

举办竞赛可以有针对性,如结合课程教学、实训教学或考证进行,既可以由专业或学校举办,也可以校企共办。通过举办和组织竞赛,还可以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企业也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学生,寻找合适的人才。

要注意加强竞赛的宣传和策划,保证学生的参与面。我们在专业建设中,围绕“IT技术”和“管理软件”两方面,开展了数据库设计大赛、管理软件应用大赛、网页制作大赛和电脑组装大赛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教学团队建设

4.1教学团队的组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通过校企合作,由本专业的教师和来自企业的专家共同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4.2现有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途径

现有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3]。一是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训项目中锻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三是通过校企合作科研,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同时,锻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四是选派教师到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或企业进行短期培训,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五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获得高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技能,也有利于开展学生的考证培训工作。

4.3兼职教师队伍的组建途径

选调企业的能工巧匠充实师资队伍是建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一个直接措施。但这往往受到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时学历结构的限制,企业的能工巧匠未必达到高职院校的师资学历要求。引进兼职教师是建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技术、技能人员作为兼职专任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

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的一个难点。可以采用两种做法化解难题:一是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由企业推荐合适人员,学校考察后,通过企业聘任其承担专业课程,以保证其授课时间。另一方面是根据兼职教师的时间安排特点,安排不同形式的课程。不能保证整学期授课时间的,可以安排其承担专业课程中实践性强的部分内容,形成双师授课模式。或者可以安排承担课程综合实训的教学任务,因为课程综合实训一般只有1周的时间,兼职教师的授课时间相对能得到保证。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物色兼职教师时,也可以从IT技术和管理软件两方面寻找。设有培训部门以及包含培训工作的企业,相对能够提供较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深圳黎明网络有限公司和中科红旗有限公司是两家著名的IT公司,金蝶软件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管理软件供应商之一,这三家公司均有专设的培训部门或培训分公司,通过与这些公司的全面合作,我们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有力地促进了实训教学以及职业证书的考证工作。

5结语

专业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力和持续发展力的核心命题,同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依赖路径[4]。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围绕“IT技术”和“管理软件”这两个能力培养重点,加强校企合作,大力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建立全面系统的实训体系,搭建多样化的技能竞赛平台,建立以赛促学的就业推进机制,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稳定的教学团队,全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 何燕.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J]. 计算机教育,2008(20).

[2] 潘陆益, 胡燕燕.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与实训体系的构建[J]. 职教论坛, 2005(6).

[3] 孙宁玲. 基于就业导向的专业建设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8(6).

[4] 董圣足, 马庆发. 基于专业建设的高职发展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08(26).

作者:张德芬 耿 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消费者行为论文下一篇:消费者权益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