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教案范文

2022-05-26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诸葛亮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诸葛亮教案范文

诸葛亮教案

《诸葛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诸葛亮的生平,搜集诸葛亮的相关材料。

2、理解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书信。

3、学习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意。 难点:诸葛亮生平介绍, 收集诸葛亮的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的文材料、了解诸葛亮的品质、精神。 教学准备:

收集的与诸葛亮相关的材料 。 诸葛亮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6—37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诫子书》。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理解文章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4、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介绍诸葛亮的故事、资料。

六、活动广角:“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启示。

(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

七、成长阶梯:第3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附:《诫子书》释意: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及。

第二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罗贯中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 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

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 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 (即退守夏口与“惧”无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

“大言欺人

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

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 “实学 二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

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

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给生字注音、注释

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麾huī古代指挥用的旗子。翳yì遮盖。衽rân衽席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lãi瘦弱。骧xiāng马抬着头快跑。 齑jī细、碎。骘zhì排定。皓hào白色。

二、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三、实词的多义 幸得先生幸:幸亏。 幸勿见怪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幸:宠幸。

四、上讲台,就下列话题进行辩论

(一)如何面对挫折

1、面对挫折,要放大痛苦。

2、面对挫折,要缩小痛苦。

(二)如何看待广告

1、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2、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 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 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口语训练:

(一)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互相矛盾。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变,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其他一些文献,罗贯中是元末“有志图王者”(明人王圻《稗史汇篇》),而且与张士诚有一定关系(据清人徐渭仁、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题跋》)。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

说,有《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传》等数种。也有些资料提到《水浒传》是罗贯中作(王圻《续文献通考》),或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明人高儒《百川书志》)。罗贯中还留下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摘自《中国文学大辞典》 二故事背景

公元208年秋天(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统帅80 万大军南征,意欲荡平控制着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团,统一天下。当时,他已先后镇压了青州黄巾军,迎汉献帝居许昌,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又先后在北方战胜袁绍、袁述、吕布等军阀,占据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大片土地,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取得了军事优势。曹军南下,刘备首当其冲。而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在一些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却终究无力阻止曹军南进,正节节后退,面临着灭顶之灾。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操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孙权本人则既不愿降曹,又恐曹军

人多势众,难以抵敌,正在犹豫观望。

第三篇:《诸葛亮和小皮匠》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积累有关的词语。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读好有关描写乌江特点的句子。积累“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民间谚语。

3.读懂课文,能根据板书和图片用几句完整、连贯的话来简单介绍课文的部分内容。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引读法、自我探究法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介绍诸葛亮

师:今天,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请你借助拼音来读出他的名字。(指名) 2.诸葛亮姓?名?

3.你们瞧,图上的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4.诸葛亮是谁呢?下面让我们来听记一句句子,仔细听,用心记: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师,他足智多谋、聪明过人。

5.交流,理解“足智多谋”“聪明过人”富有智慧,善于谋划,比一般的人聪明的就是足智多谋”“聪明过人

介绍小皮匠

1.就在诸葛亮生活的那个年代,还有一些人,他们整天穿街走巷,忙忙碌碌,让我们 也来认识一下。(拼读音节,出示:小皮匠)

2.学“匠”:看笔顺框书写。匠指的就是有手艺的人,了解“木匠、花匠、皮匠”。 3.皮匠和刚才我们提到的木匠、花匠一样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再普通,再平凡不过的老 百姓了,所以人们也把他们叫做?(小皮匠)(出示:平凡普通)。 引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聪明过人的诸葛亮和平凡普通的小皮匠之间。而且就因为这个故事,民间还流传下一句话呢。(出示: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 2.赛过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换个词语,但句子的意思保持不变呢?

过渡:有什么问题是聪明过人的诸葛亮解决不了,而平凡普通的小皮匠却能解决的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和疑惑走进今天的课文。 3.揭题、读题

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红围裙”的照片和小故事,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积极性,体现了兴趣先导。]

二、新授

(一)自读课文。 检查自学效果

学生轻声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我们一起在课文里找找答案吧,请小朋友们翻开课本,读一读。

1.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本课生字词,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课文,听听谁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和不同需求,选择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二) 学习生字,识记生字。

1.播放生字,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初读中或平时中已识记了哪些字,学生试读生字。其他学生可提出意见,如:易读错的字音。

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学生当小老师带读,齐读,开火车读。(各种形式读) (三) 指导写字,巩固识字。

1.指名认读要求会写的字。(指名回答)

2.相互议议,怎样才能记住这些生字,并为这些生字组词。

3.播放生字书写。 4.学生描红,掌握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5.写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交流易写错的生字,老师板书于黑板上,并把易错的部分用其他颜色的粉笔表示出来,带领学生书写

(四)初读第一段课文,把握内容。

自由轻声读,读读想想:诸葛亮领兵打仗,在乌江边,遇到了什么困难? 1.汇报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出示句子:乌江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 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2. 分组学习第一段中出现的生字:士、兵、击、礁、挡。 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3. 引读第一节,结合插图理解:水深流急、礁石。 启发想像,感受危险,指导读出语气。 4.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练习 1.我会填空

三国时,诸葛亮带领士兵追击敌人,一直追到乌江边。乌江水深流急,江里还有礁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2.我能写生字

3.我能认一认 筏——竹字头

四、总结

1.部首查字法

定部首,数几笔,部首目录找到它; 部首外,再数数,检字表中找门牌; 快快快,快快翻,找到正门找到家。

2.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究竟想出了什么办法过乌江呢?结果怎么样呢?

五、作业

1.完成第二课时学案。

2.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究竟想出了什么办法过乌江呢?结果怎么样呢?

尝试阅读课文并解答。

六、板书

38 诸葛亮和小皮匠

聪明过人

平凡普通

水深流急 架人桥乌江(架不成) 还有礁石 用木筏(撞坏了)过江失败

第四篇:诸葛亮三番五次识破周瑜计谋教案[范文模版]

诸葛亮三番五次识破周瑜计谋,并将周瑜气个半死,周瑜气愤难平,誓要与诸葛亮拼个你死我活„„

气氛一片祥和之中,一名小卒进来说:“都督该吃药啦!”“滚,我根本没病,我现在要出院!”周瑜咬牙切齿地说,“诸葛和荆州才是我的心病,不干掉孔明,夺回荆州,我是好不起来的!”

周瑜起身唤鲁肃说:“子敬,你上次不是和刘备签了个什么协议吗?说刘备得了西川就把荆州还给我们。”“是的。”“那好,你去跟刘备说由我去帮他攻打西川。”

鲁肃暗想:“咦,都督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好,难道受刺激过度了?”

周瑜摆了个POSE窃笑道:“我其实是借打西川之名,让诸葛亮和刘备放松警惕,在途经荆州时乘势夺取荆州!”

刘备同意了,周瑜得到鲁肃回报后,自以为得计,于是亲自率领水陆大军五万直奔荆州而来。

“这回连你也上当了,诸葛亮,我要新仇旧帐一起算!哈哈„„”

这时,周瑜打开了电视机:“各位观众,欢迎收看荆州新闻,近日我市查处一特大制假窝点,当场缴获劣质食品五十吨。另外,由刘备州长亲自领头的灭鼠专项斗争也取得重大胜利。全州共计捣毁鼠窝五十五万个„„”“刘备,诸葛亮现在还做这种事,看来他们真的上当了。”

“报,都督,刘备派人来犒军了。”

“犒军?这些笨蛋居然还给我们送吃的,正好让我们吃饱了来干掉他们,哈哈„„”

“周都督远道而来,这是我们主公的一点心意。”

“兄弟们,吃啊!”周瑜一声令下,顿时一片狼籍。

“唔,好吃!好,全军向荆州进军!”

此时,在荆州城下„„

“我是周瑜,帮你们去取西川,还不开门迎接。”“周瑜,你假借取西川为名,实欲夺取荆州,你当我不知道吗?”“哼,被你知道了又怎样,现在荆州已被我军围住。给我上,打下荆州。”“是,呃„„”

“唔,我的肚子也开始痛起来了,怎么回事?难道诸葛亮在刚才的饭菜里都下了毒?”“下毒?这么卑鄙的事,我们是不会去干的,我们只不过是将收缴的假冒伪劣食品和捣毁的老鼠窝中的陈年老米再加上珍藏了二十年的地沟油烹调而成的美味送给了你们,废物利用吧!”

“诸葛亮,你实在太狡猾了,呃,呃„„诸葛亮,我今天不杀你,我誓不为人!呃,呃„„”

“不好了,都督。诸葛亮派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四路兵马从四面杀来,都说要活捉都督。” “什么!”“都督!”“都督!”“既生瑜,何生亮„„”周瑜长叹,口吐鲜血,气绝身亡,享年三十六岁。

第五篇: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不被理解的、孤独的、正直的、务实的大政治家。就因为他伟大,所以他孤独。

但是我却看到有人是这样评价的:“诸葛亮是失败的一生,从其择业工作开始就注定其悲剧的一生,因为他违反了太多管理常识,虽然他会在微观上玩一些小聪明:

1,诸葛亮其第一笨: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其本躬耕于南阳,却被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出来了,放弃了自己原本的人生信念和处世态度。

2,第二笨:不能审时度势,利用优势资源,做出正确的选择。

诸葛亮出山之际,天下大乱,不出山就算了,出山的时候选择了资源处于最劣势的刘备,逆势而为,苦苦经营,不仅阻碍了历史的进程,而且这个错误选择的阴影伴随其一生,导致其最后的病死,阳寿早尽!

3,第三笨:用人有疑,疑人还用

一个是当初魏延加入时,他就根据其脑后一根反骨断定其以后必反,毫无任何证据和先兆而且是人家投奔的时候这么判断纯属臆断!而且后面还大用特用。还有一个就是马谡,马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怪马谡,我觉得其根本原因是诸葛亮这个管理者没做好,事先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是疑人还用,最后沉重的后果他也自负了,直接导致出兵失败,从此一蹶不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个管理者最基本的常识都做不到,所以不能说其不笨!

4,第四笨:一生求稳,过于呆板,不懂得变通

我记得没错的诸葛亮是六出祁山,姜维是九出祁山伐魏,每次还都是同样的粮食问题最终撤回。不但自己笨,还把姜维这个天才也教得和他一样笨,姜维跟他之前做了不少有名得事情,跟了他之后基本没啥出彩得地方。六出九出,说明不是一般的呆板,而且每次都是断粮,一个管理者六次同样的方法还因为同样的原因失败,还把下一任管理者带成和自己一样,不能不说是笨到极点!笨得可气!如果能象玩空城计一样,来一次不一样的出兵,直捣魏都,说不定效果比空城计还好(书中魏延有抱怨提及),直接拿下,历史改写。真让人痛心啊!

5,第五笨:不懂放权,活活累死!

诸葛亮凡军中二十两银子以上的事务都要亲自过目,这样不累死才怪!司马懿抓到小兵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感叹诸葛亮命不久已。做为一个管理者,不懂得放权,把自己活活累死,这不能不说是笨得经典;虽然当时五虎上将已不在,但是当时人才还是很多,姜维张苞之类的人才并不比其他二国少。

6,第六笨:愚忠,抱有私人感情,而置多数人利益不顾

诸葛亮从最开始的被刘备有目的骗出山之后,到刘备死后托孤,叫其可以废其子自立,他都愚蠢的不可救药,反而更加死心塌地扶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结果自己命都搭上了,刘备那个家族企业最后也是衰败。诸葛亮只顾自己的私人感情,置广大蜀国员工的利益而不顾,这是不能容忍的,早就该废了那个扶不起的阿斗自立为王,可惜其没有,立个傀儡样的,虽然还是他管事,但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加上那么多笨的地方,连累广大蜀国百姓,哎...他要是自立为王,我想吴魏绝对心存畏惧,士气肯定受影响,而且不可能出现什么出山断粮的问题!

综上所有,只能感慨一下,诸葛亮你一代人才,虽然有小聪明,但是实在太笨了,不懂管理,

以至笨死,可惜啊!

我也是觉得诸葛亮应该要不就是不问世事,做个世外高人,人间隐士,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疯狂著书,然后遗泽百世,要不然就是辅佐曹操,意气焕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笑看乱世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之前也是看到过得,当时我就很不满这个答案的,现在我就来说为什么不满。

驳诸葛亮的第一笨,

躬耕于南阳真的就是诸葛亮的人生信念和处世态度吗?错!这出现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魏略和九州春秋也有记载过诸葛亮自荐的,是他自荐还是刘备去请,又或者两者都有就不知道,不过他常自比管仲、乐毅,像这样的人他会待着隆重吗?他必定会出山!诸葛亮是一个无双国士,国士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如果说诸葛亮没有这个志向,那才是贬低了诸葛亮呢。有一个叫许是的人去找程登,程登见了他之后自己睡大床,让他睡小床,这个人耿耿于怀跟刘备说,刘备说‘你是个士人,士人是什么,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的,现在天下大乱,就是要等着你们出来,报效国家,拯救人民,你们都不肯出山,乃天下苍生何?你在干什么,你在求田问世,不要说程登瞧不起你,就算我刘备也瞧不起你,程登还客气让你睡小床,你来到我家里我让你睡地下!’要是诸葛亮真的是这样的人,刘备是绝对瞧不起的。

驳诸葛亮第二笨,

诸葛亮看中刘备,是因为刘备那里有着诸葛亮的理想,诸葛亮一生都是在为复兴大汉做奋斗的,只有刘备才能实现诸葛亮这一个伟大的理想,就入郭家当时不在强大的袁绍手下而跑到弱势的曹操那里是同样的道理,他们要为自己找一个好老板,刘备就是诸葛亮的好老板。刘备是什么人,天下枭雄,谁不认识刘备的?说刘备差,有道理吗?没道理。

驳诸葛亮的第三笨,

马谡失街亭,真的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吗?确实是诸葛亮的责任,当时所有人都阻止了,但诸葛亮却还是要用他,结果酿成大错,本来应该是能够成功的。再说马谡是人才,跟诸葛亮在思想上都能同步,而且杀马谡的时候不仅仅是诸葛亮哭了,全部的人都哭了,用马谡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诸葛亮万万没想到马谡还不善实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三国志记载,马谡是下落不明,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被诸葛亮杀了,一种是病死在狱中,一种是逃跑了,这个顺便提一下。诸葛亮是伟大的政治家,他份管理绝对没有问题的,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军事家,对于军事诸葛亮并不是精通的,而把军事当成是政治,那是不了解军事政治的人才说得出的。

驳诸葛亮第四笨,

诸葛一生为谨慎,他一生都是求稳的,这是他的做人立场,改变不了的。他每一次出征,那是他不想的,打战就要军粮,军粮从哪来,农民身上来的,对蜀国的人民来说这负担是很重的,实在没有太多的军粮给予诸葛亮北伐。但蜀国一定要出征的,只有出征才能保全他的领

地,这个了解蜀国的地理就知道了。再说空城计,诸葛亮真的有空城计吗?没有!这是罗贯中给他的,空城计是曹操的发明权,吕布在攻打曹操的时候曹操就是用这招打败吕布的,在此就不多讲了。

驳诸葛亮第五笨,

诸葛亮大权独揽,那是因为他效忠于蜀国,一个效忠国家的人你说他笨到极点,那是对他最大的侮辱!

驳诸葛亮第六笨,

诸葛亮真的存在私情吗?如果真的有,那么他就自立为王了,还用得着刘禅吗?刘备临终前是这样说的:“若自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还有其他的儿子,他那句话更确切来说应该是说如果刘禅扶不起,就让诸葛亮自己在他其他儿子中选一个,而不是让诸葛亮自立,历来哪有一个皇帝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其他人的?再说刘禅真的是弱智吗?答案是否定的,刘禅并不弱智,刘禅聪明得很呢。如果诸葛亮自立,那么他的形象就此毁了,让他自立,简直就是想要毁了诸葛亮的一生。

所以说诸葛亮笨到可以,那简直就是毁谤诸葛亮。诸葛亮总其一生都是孤独的,就连他死了这么多年,依旧有着那么多不了解他,在这里毁谤他的人存在,真是为诸葛亮感到悲哀呢,这才是诸葛亮真正的悲哀!

再说一次,诸葛亮是一个高风亮节的人,他不是笨死的,而是累死的,希望这个答案你能接受,也希望不要再有什么人误解了诸葛亮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祝福类短信范文下一篇:中国人民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