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项目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17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网络课程项目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内容较为前沿,融合了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理论知识较为抽象,传统的课程教学偏向基础理论,忽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网络课程项目教学研究论文 篇1:

高职《网络技术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

摘要:《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应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基础课程。受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该课程的教学存在许多弊端。本文分析了高职《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是了解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出源于生产工作实际的项目任务,同时,要设计出适合于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高职;网络技术基础;项目化教学;工作过程;过程性评价

《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金融、政府、教育、国防、科研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快捷、方便的交流与协作平台。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高专大多数专业学生应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具有初步的认识,同时,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理论,学会应用网络技术的相关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理论与技能基础。

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对《网络技术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把能力培养放在了主体地位,但是,受普通高等教育方式的影响,高职教育还没能形成自己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使高职教育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在教学中,多数教师还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践的比重,但这种实践往往是内容孤立的,学生很难形成整体概念。因此,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就是一个适合高职高专教育且值得尝试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所设置的“项目”通常包含一门课程的多个单元的知识甚至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在教师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完成该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了解相关理论,掌握相关技能。其主要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

《网络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高职理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的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总目标及理工科专业的技能型特点,课程体系总体上包括:公共文化课、公共技能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而在具体设计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职业性原则、选择性原则以及发展性原则等。就目前来看,高职各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并不高,大部分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就业岗位不一致。因此,课程体系必须考虑学生今后岗位迁移、深造的需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网络技术基础》课在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上可分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两部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又可分为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特定能力培养三部分。在通常情况下,对于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教育主管部门有统一要求;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则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网络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以及职业特定能力的基础。

《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不同专业《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差异性 目前,很多专业都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课程名称大同小异,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等等。这些不同名称,主要是想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在内容取舍上,符合该课程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这种同名称课程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的具体体现。只有明确了这种差异性,才能很好地把握《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要领,才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明确了该课程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之后确定的。如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总体上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部分。能力目标又分为职业特定能力目标、行业通用能力及核心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为了解网络技术的最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职业特定能力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学生岗位拓展能力;核心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的依据 项目设计的依据总的来说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范围内;(2)项目必须是源于社会生产和工作实践;(3)学生对所确定的项目及其结果有着较强的兴趣;(4)项目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内容符合行业的最新理论,且学生有能力完成;(5)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项目设计的方法 项目设计的方法是结合课程的特点来设计,不能局限于某种形式。项目设计要注意以下原则:(1)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2)项目必须包含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3)项目必须以实际操作为主;(4)项目能让学生感兴趣,激励学生操作,激发学习的自觉性;(5)项目内容要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具体设计项目时,可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进行设计。

高职《网络技术基础》课程项目设计案例 我院高《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如前所述。在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后,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进行项目设计。组建一个小型企业局域网络的工作过程是:网络初步规划→网络硬件选型→网络施工→配置网络和架设网络服务→接入Internet→网络安全与运维管理。根据这一过程,设计一个小型网络,再根据网络工程将其分成7个子项目:小型企业网络规划初步;网络硬件选型;网络施工(虚拟网络环境/架设部分网络);架设网络服务;接入Internet;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系统设计。

如何实现各子项目呢?我们同样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基本思想,将每个子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单项任务。具体划分是:小型企业网络规划包括使用Visio软件绘制网络拓扑图、思科模拟器(Packet Tracer)的安装及使用、用思科模拟器配合抓图软件绘制网络拓扑图三个任务;网络硬件选型包括双绞线的制作、网卡的安装与配置、路由器与交换机三个任务;网络施工(虚拟网络环境/架设部分网络)包括Virtual PC安装及服务器端及客户机端操作系统安全、架设两机互联网络、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VLAN的划分与实现、架设WLAN五个任务;架设网络服务包括Active Directory安装与配置、DNS安装与配置、DHCP安装与配置、WWW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FT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邮件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六个任务;接入Internet包括网络命令及网络故障诊断、常用的局域网接入Internet方法两个任务;网络安全与管理包括系统自带的安全管理工具、计算机网络安全措施两个任务;网络系统设计包括初级网络设计、小型企业网络设计两个任务。

《网络技术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考核目标 在进行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前,首先要明确该课程的考核目标。课程的考核是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接近程度,而课程目标是由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来决定的,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决定课程的考核目标。

过程性评价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针对所给出的项目,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出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使其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出评价。评价方法可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目标性评价相结合,分阶段、分目标地给出评价结果。除了对学生的学习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外,教师还应在教学项目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对项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及时完善项目内容及考核方法,为下次教学积累经验。

高职《网络技术基础》课程过程性评价案例 根据以上设计的项目及课程目标,设计高职《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方案如下。第一,在评价内容方面。(1)各单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这里的单项任务应来源于生产工作实际,并能体现本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如绘制实训室网络拓扑图;双绞线制作(交叉线)一根;CIDR的实现;路由器基本配置操作;DNS服务安装与配置;通过路由器接入Internet;安装配置CCProxy代理;ACL设计与配置;初级网络设计等。(2)到课率。到课率是大多数学校经常强调的指标之一。它反映的是学生参与本门课程的时间度量值,但它并不包括学生参与本门课程时间的全部,最明显的是自习时间。此外,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的社会活动中,都有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因此,对到课率的评价应采用相对比较宽松的尺度,在评价量化时,比例不宜过大。(3)任务完成率。任务完成率是从统计的角度考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它是对到课率评价中不合理部分的纠正。因为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各种不可避免的原因而不能到课,但是他可利用自习时间或其他可利用的时间完成任务。只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课程中设计的各项任务,则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实现了。此种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说该生这门课程不合格。(4)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表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生思想品德的直接表现。因此,此项评价是课程评价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第二,在评价方法方面。评价方法是对评价内容的检测方式。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评价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设计应能反映评价内容的掌握程度。高职《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评价方法可采用由该课程的专家、教研室成员等组成考评小组,制定单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细则,由任课教师具体执行评价的方法。评价可采用百分制,将分值按某种权重方式分配到项目评价(具体到各单项任务,权重可取70%)和基本素质评价(包括到课率、任务完成率、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表现等,权重可取30%)。第三,在课程成绩认定方法方面。课程成绩的认定,可直接取百分制的评价结果,也可将评价结果折合为学分或优、良、及格和不及格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应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基础课程,由于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的差异,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高职高专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就是较合适于高职高专教育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应用该方法,需要了解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出源于生产工作实际的项目任务,同时,需要设计出适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教学实践证明,只要项目任务设计适当,考核方式合适,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15.

[2]李霁.谈职业技术学院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3):64-65.

[3]胡建华.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1-5.

[4]吴光林.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74-75.

[5]唐晓文.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Flash教学中的应用[OL].[2011-06-10].http://hjc.sdedu.net/jyw/Article.asp?ID=2191.

[6]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OL].(2009-09-07).[2011-06-15].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09090700028&cata_id=N124.

[7]李学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OL].(2008-10-08).[2011-06-15].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08100800003&cata_id=N124.

作者简介:

尹建璋(1957—),男,湖北大悟人,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网络技术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高职教育教改。

作者:尹建璋

网络课程项目教学研究论文 篇2: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与探索

摘 要: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内容较为前沿,融合了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理论知识较为抽象,传统的课程教学偏向基础理论,忽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结合笔者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体会,阐述了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的应用及相应的考核体系的建立,希望抛砖引玉,对职业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改革;教学手段;教学内容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感知设备,如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各种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实时地对物理世界进行信息的采集,并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达到信息的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地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现代互联网的延伸。目前公认的物联网体系结构可以分为3个层次:泛在化末端感知网络、融合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与普适化应用服务支撑体系,也就是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其中感知层负责底层工作,感知真实世界的物理数据,并将数据上传给物联网网关,其关键技术是传感器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速度越来越快,网络带宽越来越宽,这时候制约信息链的瓶颈出现在了数据的获取手段上。传统的传感器不具备数据处理能力,更不能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与节点组网。这时候无线传感器网络就应运而生。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它是随着嵌入式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及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诞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通过各类微型化、集成化的传感器,如MEMS传感器,网络内共同协作,完成对各种监测对象的信息实时监测、采集和传输。数据以无线自组网、多跳路由的方式被传送到用户终端,从而实现物理世界、计算世界以及人类社会这三元世界的连通[1]。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近些年来不断教学改革实践,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门和应用高度相关的课程,它本身的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能够让学生自行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并实现组网等功能应用,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它的理论又涉及各类复杂的算法,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异常困难。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认真进行了思考,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教学方式。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淡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动手的培养,根据高职教育的这种特点。我们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精选课程内容,设计课程任务。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教学中,采取了“项目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笔者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改革建设的主要负责人,经过在物联网應用技术专业中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以下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特点

1.1 知识覆盖面广

该课程是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产物,既有嵌入式技术、又涉及无线通信技术及传感网协议栈。涉及的内容知识面较广、有一定难度,并且发展更新很快。所以在高职当中开设该课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课程相关的知识主要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IEEE802.15.4标准、ZigBee技术、物理层设计、nes C语言、Tiny OS操作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无线传感器节点定位技术、网络时间同步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与数据融合、无线传感器网络仿真平台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发环境等。

1.2 理论抽象、实践要求高

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如:网络拓扑结构、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WSN节点定位、目标跟踪、网络数据融合、信息安全等,这些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论知识由于涉及大量复杂的算法研究,超出了高职学生的认知范围,显得抽象难懂。从历年教学的反馈情况看,学习难度较大,不少学生在此失去学习信心,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对网络的部署、节点的设计等,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嵌入式开发实践能力。因此,有必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项目案例,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没有统一标准

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标准有待统一。目前国内高校基本上以ZigBee技术为主进行讲解。对于其他技术如蓝牙、WiFi技术等则一带而过。而ZigBee本身并不能完全等价于无线传感器网络。针对不同的应用,要选取合适的无线通信技术。因此,有必要在课程中加入一些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予以介绍。

1.4 教材缺乏

目前已有的相关书籍中,大多偏向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础理论、算法研究、仿真等内容,实践性不够,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相符合。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现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的一大重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要在教学中引入具体项目使学生从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脱离出来。以各项目任务为单元设置课程,以任务为中心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用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2]。

2 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内容偏向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按照知识的前后关联性,内容选取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逻辑性较强。课程理论和实践项目往往分开,先有理论讲解,再过渡到实践应用。这种传统的教学体系比较成熟,但跟现代高职教育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有偏差。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应用人才为目标,因此,我们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大力开展了项目教学法。将“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离散化,并有机地融入各个项目当中。实践发现,伴随项目的完成,学生往往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对学习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无线传感器网络涉及的相关知识很多,但职业教育的重点在应用,淡化其理论教学。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尽量淡化了基础理论的讲解,着重讲解如何通过软硬件开发,构建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目前本课程基于TI公司所提供的ZigBee硬件平台CC2530芯片、软件平台Z-Stack协议栈。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实际项目,由浅入深,一步步带领学生掌握如何构建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网络。

目前教学重点在两个方面:(1)CC2530嵌入式基础编程,(2)Z-Stack协议栈开发。其中CC2530嵌入式基础编程类似于单片机,包括GPIO、定时器、串行通信、模数转换、系统时钟、功耗模式等教学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已经开设过单片机课程的同学,可以简單一带而过。Z-Stack编程基于协议栈,必须了解协议栈的基本架构,各层提供的API函数。要掌握基于Z-Stack协议栈的编程思想[3]。

为了使学生更快地掌握Z-Stack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方法,我们针对Z-Sack应用,开发了六大任务项目,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全部教学内容,完成了任务和相关教学知识点的深度融合(见表1)。

3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我们把理论和实践分离,相关课程单独开设,知识点显得抽象而孤立,学生掌握效果也不太理想。鉴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合适,因此,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笔者提出了具有层次性的阶段性教学,并将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分成4个阶段。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讲课之前通过实物演示、视频展示等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恰当地引导、启发,建立一种直观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论课程比较抽象,为了加深学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概念和主要技术的理解,需要安排学生自主实践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再反馈,进行理论的探讨,加深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所用到的基础知识。

这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脱离传统的教室,走进“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环境。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不是原先老师的单向讲解。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角色,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旁观者。项目的设计也更加强调应用性和综合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模拟实际项目的开发流程,以工程的理念来推进课程的进展。学生要能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所有这些都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4]。

实践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加具有了趣味性和实用性,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学习,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

4 结语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作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较为前沿,课程理论抽象、实践性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合理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手段,将传统的抽象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反应良好,教学效果明显,希望能对广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同仁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文光,刘士兴,谢武军.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416-1419.

[2]李晓维,徐勇军,任丰原.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吴迪,朱昌平.“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63-64.

[4]吴迪,朱金秀,范新南.无线传感器网络实践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Key words:Wireless Sensor Network;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作者:徐华军

网络课程项目教学研究论文 篇3:

高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文章概括介绍网络课程建设平台理念与构建,归纳总结基于平台创建的网络课程、培育的精品课程和教研教改项目,展示基于平台所实施的教学应用、教学成效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职 网络课程 平台建设 创新 实践

[作者简介]邓果丽(1962- ),女,湖南长沙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网络课程及教务管理;孙晓华(1966- ),女,河南郑州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网络课程。(广东 深圳 51802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6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高职高专类教改项目“高职高专网络课程建设及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粤教高[2007]154号,一般类19号)

随着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推进,教学载体、手段、方法也在发生质的变化。网络课程建设平台,是集网络课程培育模式、管理形式、建设评价、培训方法、推广应用、硬件平台构建于一体的系统。其独特的平台建设理念,具有鲜明IT特色的建设指标体系,已成为推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学信息化、特色化的孵化器。随着成果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极大提升了教师网络化教学水平;快速推进了我院大规模网络课程建设速度;有力促进了学生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执行;有效培育了一批院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在高职网络课程建设上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平台的创建,我院的专业、课程、教研教改、精品课程建设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高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2003年启动平台建设调研规划,2005年实施网络课程建设应用,我院在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指标体系建设、应用建设、资源建设、培训模式建设及教学模式探索上,进行了创新和实践。主要内容是:系统分析调研,形成网络课程建设平台的构建理念;组织严密规范,成立专题项目管理机构;自主研发,基于平台的网络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自主设计,基于平台的师生培训方案及培训课程;批量实施,基于平台的大规模网络课程及资源建设;建设培育,基于平台的精品课程建设;优化培育,基于平台的教研教改项目建设;辐射带动,基于平台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及对进一步开展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构想。

二、高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1.系统分析调研,形成网络课程建设平台的构建理念。网络课程怎样建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专业教师如何参与,大规模网络课程如何实施,教师如何培训,如何创建一个软硬结合,集建设、评价、培训、应用、培育于一体的网络课程平台,这是项目必须解决的问题。本项目实施前,采用虚实结合的调研形式,纵向横向进行比较演绎,实地走访了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华南理工、武汉理工、深职院、番禺职院等十几所大学,了解重点院校、一般院校、职业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及使用情况,并通过网络了解国外职业教育培训及高校网络教学的现状。发现,高职院校相对本科院校较落后,普遍停留在申报省、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的水平上,还没有树立建设网络课程平台的意识,更没有基于课程平台培育精品课程和教研项目的理念。

我们对国内外网络教学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平台发展趋势。项目组成员通过网络及实地考察,对国内外网络教学现状、网络课程开发情况、课程平台的种类、平台的建设标准、发展趋势、使用状况等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使我院对网络课程建设平台的定位、开发、建设和使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从系统规划和专业技术的角度把握平台建设的精髓和关键。之后,系统分析设计,构建网络平台。一个完整的基于Web教学的支撑平台应该由三个系统组成:课程开发系统、教学支持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根据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结合网络教学的工作实际,我们规划设计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基本模式,并对平台模式的通用部分及个性化部分进行了定义。通用部分由素材题库管理中心、课件资源点播子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教学质量评估子系统、应用接口管理组成。个性化部分由授课教师基本信息模块、课程用户管理模块、通知公告管理模块、课程内容管理模块、作业试卷调查管理模块、交流协同交互管理模块组成。

2.组织严密规范,成立专题项目管理机构。成立由院长亲自挂帅的建设委员会,下设建设办公室,成员包括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教务督导、系部主任,组成相应的技术组、教学督导组、教学管理组、项目实施组及专家评审组,分别负责技术支持、实施培训、遴选验收及推广应用,在实践中不断研讨,在研讨中不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提升。各组在办公室统一安排下,形成完善的、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保障网络课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3.自主研发,制定网络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见107页图所示)。2005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先进技术平台特点,综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指标体系,我院自主研发了高职网络课程建设指标体系第一版,从定量指标到定性指标、静态指标到动态指标、特色创新指标到规范标准指标等不同角度进行设计,包括课程遴选、建设、验收、优化指标等。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结合教育部16号文及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08年初,推出了网络课程建设指标体系第二版,完善了建设指标和应用指标,增加了教学模式、工学结合、虚拟技术、形成性考核、过程性考试、成效性评价等课程建设要求,强化了网络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确保了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于网络课程的建设,形成了平台自身的特色。

4.自主设计,基于平台的师生培训课程及培训方案。网络课程物理平台的构建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主讲教师及学生是否能深度参与到网络课程建设中,是决定网络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网络课程建设办公室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培训方案:普及型定时培训、专业型预约培训、周期型循环培训、个性化特色培训、师生同参与的共享型培训等。个性、特色、灵活的培训方案,极大地促进了学院师生参与网络课程建设的积极性。项目组成员同时将培训内容开发成一门基于平台的网络培训课程,课程以十几个功能项目贯穿其中,从课程设置、栏目设计、多媒体运用、论坛开讲、题库构建、试卷组装,到特色创意设计、双语教学,处处体现了专业级、人性化的培训理念。

5.批量实施,基于平台的大规模网络课程及资源建设。开发几门网络课程并进行网络教学并不难,如何推动几个专业、若干系部或整个学校的网络化教学工作,就有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了。创建一个集组织管理、建设标准、培训模式、硬件平台于一体的网络课程建设平台,不失为开展规模化网络课程和资源建设、培育精品课程的好方法。我们通过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创建课程建设标准、制定培训模式、组织大规模建设网络课程、培育精品课程、研究评价实施效果、推广应用等工作,解决了开展大规模网络课程及资源建设中的系列问题。从2005年第一批百门网络课程建设,到2008年第二批百门网络课程验收;从课程遴选,到学习效果评测;从师生交互式课题设置,到虚拟课堂设计;从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设计,到学生能力训练作品展示;从网上练习,到网上考试的组织,处处都体现了大平台的理念和设计。课程建设中涉及的各种技术,都由学院统一在平台上完成,公共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源,由专门的部门在平台上统一提供。课程之间、专业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平台相互交流;学生同时在不同的课程网站听课,教师在平台上同时开设不同的网络课程;学生进入不同的论坛、参加不同的网上小组活动,教师组织不同的虚拟课程,查询不同的班级学习记录,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

6.建设培育,基于平台的精品课程建设。近三年来,我院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院级精品课程27门,这些课程都是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孵化产生的。在平台上建设网络课程、打造专业核心课程、培育精品课程已成为各专业的共识。网络课程建设已成为各专业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平台已成为院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培育和孵化基地。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专业开始走向企业,以市场定专业、以岗位(群)定课程,项目也顺应改革的要求不断完善网络课程建设指标体系,推出网络课程建设及优化的方案。通过教学平台,学生在校外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虚拟课堂、专题讨论进行网上交互式的学习,完成在线测试和在线作业,展示自己技能训练作品,与班上同学共同探讨学习内容。使课程学习训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顺应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实施。

7.优化培育,基于平台的教研教改项目建设。构建网络课程建设平台、开发建设网络课程,其目的就是借助网络的跨时间、跨空间、跨地域的优势,彰显学院IT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倡导一种全新的动态的教学模式。经过三年多对平台的建设、优化、应用,我们进行了系列教研教改的探索和实践,省级教改项目“高职高专网络课程建设及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院级教改项目“网络学习平台的模式设计”、第八届高交会参展项目“网络精品课程版式设计”及获得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的平台培训课程,无一不是大平台的背景下进行着优化培育。我们开发了面向全院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训练系统、各专业题库系统、教师网络课程培训系统。通过平台,实现了课程之间、专业之间、部分教学资源之间的共享共建。

三、高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创新点和特色

理论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先进的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体系。平台融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培训模式、课程培育、项目培育、推广应用、硬件平台于一体。理念的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彰显,具体体现在:加快了大批量不同专业的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应用速度,顺应了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就业实习等课改的需要,培育了一批院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和教研教改项目。近三年,我院培育了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8门,院级27门。第三批20门院级精品课程、30项教研项目将再次借助完善提升的平台进行建设。创建了灵活的教学与考核形式,教师通过平台,可以设计动态学习模块、自主学习路径、虚拟课堂内容,让学生根据课程学习所需,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完成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借助课程提供的项目式、交流式、题库式等考核方式,提交课程学习过程及结果作品,获取相应课程学分。

四、高职网络课程平台的应用情况及推广价值

1.实施过程科学规范、力度大。整个平台应用实施规范有序,从2003年调研规划到2005年正式实施,我院先后投资近三百万,34个专业共同参与建设,历经6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从平台构建、硬件平台的形成、组织管理、研发课程建设指标、制定特色培训方案、开展大规模网络课程建设、培育精品课程和教研教改项目到应用推广和交流合作。出台规范性院级文件达8个、各类建设标准4个。平台建设实施过程不断与国家相关教改文件规范进行融合,确保了大规模教学教改活动的科学规范。

2.成果应用覆盖面广、惠及面大。我院的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工学结合课题组成员、重点课程主讲教师等近280人参与了课程和项目建设,全院师生近6000人享用课程建设的成果。基于平台建设的200门网络课程涵盖了我院的34个专业的不同类别的课程,优化应用了45门网络课程。独创的网络培训课程获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

3.实施成效显著,应用前景广泛。平台的应用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高职院校同行、BB公司的高度认可及省信息化评估专家的高度肯定,先后被教育科研网、全国网络教学工作会议、《中国教育网络》多次报道,此项研究获“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08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于2006年、2007年分别成功申报为院级、省级教研教改项目。项目实施,使学院以最快的速度开发了两批百门网络课程;在网络课程的基础上培育了一批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师资队伍;孵化了8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成果应用成效显著,受培训教师制作的网络课程获首届Greenhouse优秀课程设计大赛综合设计优秀课程奖。成果应用以来,有四十多所高职院校专程来我院交流学习,其中三所学院与我院签署了共建课程的协议。基于平台的培训课程也被作为Blackboard公司的培训课程向全国200所高校用户进行展示。本成果被兄弟院校多次作为范例加以推介,成果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极高。

五、对进一步开展高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一些构想

1.基于平台,构建网上虚拟实训中心。随着虚拟工艺、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实训在高职教改中的出现,如何建设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可实施的虚拟实训中心,我们做了大量探索。首先从项目实训开始,直至专业实训中心,具体做法:其一,研发个别专业个别课程的项目虚拟实训,形成项目实训组;其二,实现部分专业部分实训课程的虚拟实训,形成课程实训集;其三,创建特色专业的网上虚拟实训基地,形成专业虚拟实训中心;其四,建设网上虚拟示范实训基地,供师生实训、交流与共享。

2.基于平台,开发教学管理学习模块。开发面向师生的有关信息化、数字化方面的培训模块;开发面向教师的教务教学管理学习模块;开发面向新教师的“教学做”过关考核模块;开发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示范基地的网上展示模块。

总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创新和实践,取得的系列教研教改成果已在实际中得到应用。随着应用的深入,我们必将迎来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茅云杰,董亚波,朱淼良.数字电路网上虚拟实验实时连续仿真技术[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11).

[3]王会霞,代朝霞.高校网络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信息化,2005(10).

[4]张嘉辰.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作者:邓果丽 孙晓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维修电子中的电子教学论文下一篇:机械故障诊断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