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工作坊的研究方案

2023-04-25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戏剧工作坊的研究方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戏剧工作坊的研究方案

戏剧艺术论文:关于《窦娥冤》的研究述评文章3650字

【摘要】在中国戏剧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家作品。《窦娥冤》作为关汉卿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堪称元杂剧之极致。历代研究者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随着人们对窦娥冤深入研究逐使其成为了一个体系。很多学者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总结,成果丰硕,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基于前人的基础,本文对近二十年来对它的研究情况也做一个整理和总结。

【关键词】窦娥冤关汉卿元杂剧

一、基本状况

回顾《窦娥冤》近二十年研究史,仅从数量上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主要报纸期刊发表涉及《窦娥冤》研究刊论达144余篇,硕士论文6篇,博士论文2篇。值得注意的是,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迎来了《窦娥冤》研究的全面繁荣时期,在这期间我国涌现出来了大批的研究《窦娥冤》学者,他们运用新思想、新理论作为支撑,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窦娥冤》,其研究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二、研究特点

综合而言,近二十多年来涉及《窦娥冤》的研究具有这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对悲剧价值的研究。近二十年《窦娥冤》这部戏剧的悲剧价值的研究所占比重最大,占到了将近四十篇。陈蕾《浅谈〈窦娥冤〉的悲剧美》(2008)、温斌《〈窦娥冤〉经典价值初探》(2005)等都是立足从悲剧价值方面对《窦娥冤》这部剧本进行深入分析。“悲剧”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美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通过分析得出造成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当时的社会背景,封建时代的传统的伦理道德观,顽固的恶势力,封建经济关系,以及窦娥多重人性特征等。她淳朴、善良、孝顺、贞节等种种人性的真、善、美在与现实的假、丑、恶的对抗中走向了毁灭。最后是通过父亲的权利使得冤案得以平反从而使整体上得到圆满。从大多数研究者的论文里可以看出这样的结局意在倡导善恶终报的一种观念,旨在引导人们向善的美好愿望。

近二十年来《窦娥冤》研究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主题思想的探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文本研究这方面大约占到了五十多篇。

第三,《窦娥冤》与其他作品的比较性研究也相对较多有十三篇。而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与《金锁记》、《哈姆雷特》与《奥赛罗》的多方对比性研究。明代袁于令《金锁记》是受《窦娥冤》影响改编比较成功的作品。在主要故事情节上有一定的继承性,亦存在一些差异。从文本角度来考察,《金锁记》与《窦娥冤》在情节、主题和戏曲文学所承担社会功能上具有差异性;与《窦娥冤》相比其悲剧意识有淡化的倾向。另外《窦娥冤》与《哈姆雷特》、《奥赛罗》对比研究的论文也占有一定比重。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是中西戏剧史上的大家。通过《窦娥冤》与《奥赛罗》中主人公的对比研究,展示了关汉卿和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迥异。《奥赛罗》里的苔丝狄蒙娜与《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不同时代和国度的女性,有着不同经历,生活体验和生活追求,展示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信仰和生活差异,及独具韵味的戏剧魅力。同时,在当时男权社会的控制下,她们面临着同样悲惨的命运:“这两位女性符合男权文化所规定的女性性别特征,是理想女性的范本。苔丝狄蒙娜由依附父权转向依附夫权,而身为寡妇的窦娥始终依附整个男权,二人都自觉地扮演着他者的角色,她们缺乏独立意识,没有自我意愿自我决策权,直到悲剧来临时,她们也只能做无力的反抗,挣扎于男性世界的边缘,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在世界这样的大背景下了解中西文化对创作的影响。《窦娥冤》与《哈姆雷特》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悲剧的审美艺术价值层面。都强调了逆境中的悲壮及对人格的考验,以及复仇的灵光及主题的锤炼。虽然他们运用的表现手法、故事情节、人物身份地位有着一些差别,但是他们却出现了极大地共通性——

审美效果的殊途同归,都是把情感的和谐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

第四,随着视野的拓展,学者们对《窦娥冤》关注的角度也不断地拓宽。“民俗文化原本是戏曲具有原生态性质的存在基础”戏曲作品则成为民俗文化的艺术载体和思想宝库。通过对《窦娥冤》的民俗文化的解读阐述了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和民族信仰。近二十年来研究者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有王馗的《〈窦娥冤〉的民间品格与祭祀功能》、刘曼的《〈窦娥冤〉的民俗解析》、梁珊的《从〈窦娥冤〉看元杂剧与民俗文化关系》等。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窦娥冤》进行解读,让我们了解到祈雨观念是以孝妇故事得以成型的基础。“宋明以来《窦娥冤》中的孝妇故事的戏剧化的呈现,并惯之的祭祀功能也展现了我国古代祭祀演剧的特点。清代的《东海记》的搬演也从中体现了东海孝妇祭祀仪式的雩祭功能。”刘曼的《〈窦娥冤〉的民俗解析》从童养婚、接脚婚、高利贷、鬼魂信仰等习俗这些外部原因分析探讨构成窦娥悲剧命运。“元杂剧作为古代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窦娥冤》的创作同样遵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可以说它既是艺术表现,也是民俗表现,它与民俗文化关系极为密切。它从民俗文化的四个层面,即民间传说、民俗语言、民间信仰、民间礼仪与《窦娥冤》的文本创作之联系,来具体阐述这样一个主题——作为元代时代精神的元杂剧,它的出现是由民俗文化整合的结果,是由民俗文化赋予这个时代以鲜明个性,并以元杂剧这种文学体式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在民俗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绩。

第二篇: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戏剧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生大多对中国古代戏剧较为陌生,学习古代戏剧作品较为困难,因此在上古代戏剧作品课时,笔者探索并采用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复述法、影像呈现法、课件展示法、情景再现法、“创设意境”法、角色体验法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戏剧;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已成为大学里增强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而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大学生大多对中国古代戏剧较为陌生,学习古代戏剧作品较为困难,因此在给他们上古代戏剧作品课时,笔者探索并采用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复述法、影像呈现法、课件展示法、情景再现法、“创设意境”法,角色体验法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撰为此文,以期分享。以下笔者就以杨胜宽、陈晓春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中的精选课文《牡丹亭惊梦》(游园)[1]150-151为主要教学案例,并适当借助自己所教大学语文中的其他相关戏剧作品,探析上述教学方法。

一、故事复述法

笔者在给大学生们上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游园)之前,提前布置了作业———阅读汤显祖《牡丹亭》,并复述故事。因此,上该课时,首先让学生自愿复述《牡丹亭》的故事。从上课情况来看,一般都会有学生主动站起来按教师的要求(重点突出、简练、清楚、详略得当、流畅的复述故事),抓住《牡丹亭》的主要线索复述故事。这里就不再重叙学生的复述了。只是强调一下教师除对复述提出一般要求以外,还应提示复述必有的一些要点:

(一)复述故事以情节为主,但应注意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和规定的典型环境,以及经典文词。

(二)复述故事,关键性的节点必须有,这样才能完整而精要。《牡丹亭》故事的节点大致是:

1.严父迂师,管教甚严。

2.私出游园。

3.梦中幽会。

4.相思成疾而亡。

5.柳生得画像,与丽娘幽魂欢会。

6.丽娘复生,杜柳结为夫妇。

7.杜父以柳为盗墓贼,拒不认婿。

8.遵旨大团圆。当一位同学形象生动的按上述主线与剧本相关情节和老师的要求复述后,其余同学会予以适当的补充,此时,学生们会沉浸于充满传奇性的戏剧里,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古代戏剧的积极性,又使大家熟悉了剧情,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讲授该教材中马致远的戏剧作品《汉宫秋》时[1]148-149,由于王昭君之事,年代久远,流传过程中说法不一,一说昭君是因为爱国爱民,自愿出塞和亲的;一说昭君出塞和亲是被迫无奈的,在汉朝与匈奴的边界投江自尽的。因此,采用故事复述法十分必要。课前,让学生查阅昭君出塞的相关资料,熟悉昭君出塞的两种不同的故事,比较两种故事的异同,理解昭君出塞的情怀,并阅读《汉宫秋》原文。在课堂上让他们按《汉宫秋》关键性的节点,对其故事加以形象、生动的复述。这样,学生们对《汉宫秋》的故事,昭君出塞的复杂情怀就会有较为全貌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材里所节选的《汉宫秋》的文本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不会是抽象空洞的了。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的记忆、概括、理解、逻辑思维等能力。这样的方法也可用于《西厢记》《长生殿》等其他的古代戏曲作品的讲解与理解。

二、影像呈现法

大学语文教学应更多地介入多媒体教学。其中形象、生动、直观的影像呈现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将戏剧作品以影像呈现。当这种方式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以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可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笔者教授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游园)时,在学生复述故事之后,即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许珂导演,梅兰芳、言慧珠主演的昆曲电影《牡丹亭游园惊梦》,影片中,演员扮相靓丽,服饰典雅,唱腔优美,配乐和谐。旦、贴、生配合默契,将杜丽娘“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的美貌“,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赞叹,“恰三春好处无人见”的遗憾,“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的哀叹,梦中生(柳梦梅)“一片闲情爱煞你”的深情表白,生旦携手的缠绵,巫山云雨的欢梦等都完美地展现出来了。学生通过对影片的观看,不仅可以具体地感受到戏剧中角色之美、人物之个性、剧情之离奇、情节之动人、唱腔之悦耳动听等,更能体味到封建时代闺阁小姐被封建礼教禁锢的痛苦、对自由的渴望、对爱情的期盼、对封建礼教的婉曲反抗等。在讲《汉宫秋》时,也为学生适时播放了黄梅戏《汉宫秋》的视频。影像呈现法,能让学生目视耳听、身临其境地进入古代戏剧的场景中,去领略中国古代戏剧的特别之美。以此铺垫后,再讲文本就不会让学生感到陌生和疏离了。

三、课件展示法

对相关作品的作家的介绍只用文字叙述,不够形象、直观,其阐释、讲解一般是纵向贯穿、横向展开、纵横交叉、错综复杂,与作品形象性内容比较,更具理性思考,不易把握与记忆。教师借助详细的板书又较费时。而课件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使问题得以解决。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来表述并构成课堂要件。它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使用多媒体课件,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条理清楚、图文并茂的作家生平介绍,使单调的线性化陈述与阐释变得形象可感,宜于学生把握和记忆。如介绍《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可运用课件:第一张课件图片,用米黄色作背景,然后用深蓝色、楷书、加粗三号字体,在背景色与模版上方居中处,推出汤显祖及生卒年,蓝色沉静、庄重、醒目,易于记忆。在模版的左上方放入汤显祖富有特点的古代画像———头像。

在模版的右上方用深棕色写出:

一、汤显祖生平。提行,宋体、深紫色、加粗小三号字写出:汤显祖,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早有才名,他精通古文诗词、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接着第

二、

三、四张,图文并茂地介绍汤显祖的坎坷仕途与其戏剧创作及代表作品,这样,学生通过汤显祖的画像和老师结合课件对其生平的形象、生动、有力度的讲解及师生的互动,就能够具体、生动地感受其形象、气质、精神风貌等,了解其坎坷的人生、复杂的情怀,理解其创作的艰辛,从而在自己的心中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作者形象,这是传统的文字描述式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容易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较快地理解与接受所讲内容,同时缩短古代作家与当代大学生之间的心距。接下来师生进入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游园)的欣赏、理解、审美,就是水到渠成了。课件不仅具有生动性、联想性、直观性,补充性等特性,还有其特别的色彩美、意境美、画面感、情景感等优势,对戏剧作品中那些含蓄、跳跃的唱词有较强的补充性。这就使学生随之产生一定的联想、思考,深思其意蕴,进入戏剧作者所表现的特定情节,感受戏剧唱词的特有内涵,走进戏剧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其不同阶段的特有情感,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畅游于其特定的意境之美,因此,教师在讲授唱词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课件配合教学。笔者在讲授《牡丹亭惊梦》(游园)的一些唱词时,因其具有较强的含蓄性、跳跃性与较深的思想意蕴,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与欣赏,所以主要制作、运用了一些符合唱词剧情、内容、情感,学生容易看明白,易于联想、思考、理解、欣赏的幻灯片介入教学过程。如唱词【皂罗袍】的讲解。【皂罗袍】是脍炙人口的名曲,文词精美,抒情经典,影响广泛,《桃花扇传歌》和《红楼梦》第23回都曾引用。

教师作了上述提示后,便推出第一张幻灯片。第一张幻灯片,用白色作背景色,在左上方插入开放的粉红色桃花,右下方插入灰色的废井与隐约可见的破败的院墙,居中的上方,用深紫色、二号字、隶书写出原唱词

一、二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唱词隐含深意,含蓄、跳跃,因此使用了深紫色。紫色是矛盾色,具有双重表情性,既蕴含戏剧主人公所处时代的黑暗,被封建礼教桎梏失去自由的痛苦,青春虚度,如花似玉却无人欣赏、无人爱,情怀悲忧、抑郁;又透露出杜丽娘对春景春光之美的惊异与赞美;色彩的运用正隐喻式地表现了杜丽娘的矛盾情怀。画面上怒放的桃花,充满活力,如青春美貌渴望爱情的杜丽娘。但姣美的桃花等花儿却不幸被迫把自己都交付给了废井、颓垣,这样不和谐的画面,显现其含蓄性,连接其跳跃性,容易引领学生进入悲凉的意境,引发学生的相关联想、思考,这时,伴随着画面是教师的讲解与分析,然后教师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则斟酌时机给出合于情理的答案,并放映有答案的第二张幻灯片。接着,根据教师继续讲该解唱词的需要,有序放映以下相关的既有诗情又具画意,又能表现戏剧特定情节,使人感受唱词的特有内涵、情感的课件图片,配合教师的教学。笔者讲解教材节选的《汉宫秋》第三折里“灞桥送别”的【七兄弟】【梅花酒】【收江南】等唱词,仍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唱词里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予以生动、形象的展示。如讲解【收江南】时,先放映相关幻灯片。这张幻灯片用黑色作背景色,在左上方置入昭君的美丽画像,右下方插入汉元帝黯然神伤、独坐空宫的图片,居中的中上方,放置烛台与流泪的红蜡烛,居中的下方用白色、二号字、华文行楷书写出原唱词中的:“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在学生充分感受课件画面后,教师依据原唱词结合课件予以讲解:画面里的黑色暗示出昭君出塞后汉元帝的绝望。悬挂的美丽的昭君画像,表现皇帝对昭君的爱恋、牵挂与不舍。独坐的汉元帝,以此反映他痛失爱妃后内心的孤独、寂寞、忧愁、痛楚等情怀。课件中的唱词,充分表现了汉元帝此时此刻难言的各种感情……唱词里的愁泪透露出他无限的哀伤与万般的眷念。到此,学生便会融入凄清悲凉的意境,深思皇帝无奈痛失爱妃的复杂情感与深层次的原因等。从上可知,具有画面、色彩、文字、意象、意境等要素的多媒体课件在古代戏剧的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教师进行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有层次、有深度、有力度、多视角的有效教学;还可以创造活跃、丰富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形成生动、主动、快乐学习的局面。

四、情景再现法

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产生的年代较为久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与当代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距离,而古代戏剧作品中的唱词,其意象的丰富性、含蓄性、意境的审美性等都一定程度地使大学生们感到赏析、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情景再现教学法,收效较好。所谓“情景再现”教学法即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想象与联想,运用吻合作品实际的语言,把作品中蕴含的意象、意境、含蓄性、跳跃性、空灵性,甚至多义性等通过情景交融的描绘与展示“再现”于课堂,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景、境界,在如同身临其境中,正确欣赏与理解作品,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再现法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条件。即应在教师讲解、师生互动后,学生对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角色、情节等较为理解与熟悉的情况下,教师主讲、学生配合,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对其中的意象、意境、艺术特色作有效的探析与概括后,教师方可使用情景再现教学法。也就是说,这是在对作品有一定的理性把握之后,再一次进入感性体验,在感性与理性的连接、交融中,实现审美的又一次飞跃。因此,使用情景再现教学法,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作品的意象、情景、内容等为蓝本,引导学生展开相关的联想与想象,运用吻合大学生心理、思维与情感等的艺术语言,融合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象、意境、含蓄、空灵、跳跃性,多义性,情景交融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有真切的身临其境之感。在讲《牡丹亭惊梦》和《汉宫秋》的“灞桥送别”时,笔者都采用了情景再现法。这里试将《牡丹亭惊梦》的一段唱词【醉扶归】的“情景再现”展示如下:春天来了,幽禁深闺、孤独、寂寞、春愁满怀的杜丽娘迷恋春光春景,在春香的游说下,准备瞒着桎梏自己自由的封建家长偷游自己家的花园。游园前杜丽娘精心打扮自己,对自由充满向往之情,加之春香对其漂亮的穿戴的艳羡与赞叹,杜丽娘的心中充满自喜自赏自信而又自怜、惜春又惜人等复杂情怀。她深情款款又意味深长地唱到:你(春香)说是色彩鲜艳明丽衬托得我衣裙更加艳丽吧。我又戴着嵌有各种珍宝、光彩灿烂而又漂亮的花簪子,你以为我今日才如此呀?你长久把我陪伴侍候,其实你应该知道爱美是我的天性啊。唉,我正值春光般美丽的容颜却无人看,无人赏呀。你瞧,一不提防呀,我美丽的容貌,就会使鱼雁因惊异于我的美艳而沉落,鸟儿也因我的美貌而惊叹,发出叽叽喳喳的欢鸣声。我只怕啊,只怕我姣美的容颜呀,使姹紫嫣红的花儿也羞愧,使皎洁清丽的月儿也躲藏,花儿也会因为没有我美艳而忧愁得颤抖啊。哎,我这样青春、姣美而又多情,却被不理解我的父母呀,幽闭在深闺,只剩下满怀令人痛苦不堪的绵绵春愁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思春忧绪呀!这样的情景再现既符合唱词之意,其间的想象和联想又合于情理,并充溢着动人心弦的诗情画意,将原唱词的裙衫、花簪、沉鱼、落雁、鸟、花、月等意象与杜丽娘美艳的容貌、自喜自赏自信而又自怜、惜春又惜人的情怀有机交融形成可以让学生具体感受与沉浸的情景画面。唱词“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里的色彩、情态、情感、微妙心理等在情景再现里得到了形象生动地呈现。“恰三春好处无人见”的幽怨、娇羞、无奈、痛楚等情怀与其中的空灵、含蓄的丰富意蕴,“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的自我肯定,难以言传的良好的自我感觉、感动,也通过富于画面、易于感受、能够共鸣的情景,有声有色有意境地再现出来,使学生感同身受。笔者在对《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唱词[正宫端正好][2]205进行讲授时,因这一唱词,体现了审美移情的原则,即“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3]597如唱词中所写景物总是蕴含着人的情感的,是情与景的有机融合。唱词里,也有紧扣秋季富有特征性的景物进行描绘、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笔者采用了情景再现法,对作品中所描述的情景予以生动的展示:“天上,淡淡的云彩,轻柔地漂浮在蓝色的天空,秋意横亘;地上,枯萎的菊花,十分憔悴,惹人伤感;此时耳畔又响起阵阵凄厉的撕裂人心的秋风声;北雁列队成行,相依相随,一路艰辛,向遥遥的南方飞去。是谁一夜未眠情染霜林,情醉霜林呢?总是那即将离别的离人的凄清悲泪染红了霜林。莺莺我心已碎啊!”这种延伸、扩展的情景,渲染了北地萧瑟冷落的悲秋气氛,强烈感染着学生。让他们更易体验和理解作者所运用的以“染”致“醉”的拟人手法。作者将枫叶上欲挂还滴的朝露与离人的愁泪叠印、融化为一体,凸现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悲愁之情。使学生在再现的情景里,自然而然地完整、深刻、诗化地理解唱词的内涵,体会文词的华美和表现手法的力度,在审美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审美的能力。

五、创设意境法

创设意境教学法,是笔者在长期的古代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结合“意境论”的美学观点总结出来的一种可行性的教学方法。“创设意境”教学法,即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作品里作者所创设的意境,运用一定的相关联想与想象,以形象化、情感化、色彩化、画面化的语言,创造出与作品特定意境相联系、可互通的相似或相类的课堂意境,并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这种特殊的审美境界,从而进行相关教学的方法。它包括“背景创设意境”“色彩创设意境”“特征性景物创设意境”“特定时空创设意境”“多角度创设意境”教学等多种方式。创设意境教学法也适用于大学语文中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教学。“意境”是中国艺术特有的美学范畴之一,是情景有机交融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中也认为“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4]60。中国古代戏剧作家在他们创作以韵文为主体的戏剧作品时,自然而然地、精心地创造了许多精彩的动人心魄的意境。在《牡丹亭惊梦》(游园)的讲授中,笔者采用了“创设意境”教学法,如唱词【皂罗袍】,即采用“色彩创设意境”“特征性景物创设意境”进行教学。因为在此唱词中,作者巧妙运用了能表达主人公情感的特定色彩与春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并使之有机交融,形成特殊的艺术境界。唱词里,首句“姹紫嫣红开遍”中不仅用了春天特定的色彩———紫色、红色,还写了春天特定的景物———春花。紫色、红色,配以“姹”、“嫣”二字,呈现出繁花似锦的艳丽之美,不仅为春天抹上了亮丽的色彩,暗示了如花一般的杜丽娘之青春美艳,还透露了杜丽娘对春光的赞赏之情,并与烂漫绚丽的园中各种春天的花朵、春景相交融,构成明丽的意境。紧接着“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则用带有残破特征的景物———断井、颓垣,即无人问津的废弃之井与破旧、坍塌的花园之墙,以及它们陈旧、暗淡的色彩,与杜丽娘浓郁的惜春情怀交织出悲凉的意境,从而深入地表现了惜花更惜人感伤、忧愁、痛苦、无奈的悲怀。在此悲凉的意境里,学生们理解大家闺秀杜丽娘“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忧怨、无奈、矛盾情怀等就较为容易了。而后又以朝飞的白色流云,暮卷的淡灰色细雨,轻柔的风,绿色的小轩,淡青色的烟波,五彩缤纷的画船,这些颇带春天特征的景物、色彩和杜丽娘赏春的情感相交汇,构成清丽空濛的意境,又与其“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的遗憾、无奈、惋惜抑郁、忧伤等情怀相聚集,呈现清冷之意境。学生在教师结合唱词着意创造的或明丽或清丽空濛或清冷的意境里徜徉、沉浸、体味……就会自然进入特定的审美境界,感受唱词的意境美,提高其欣赏、理解作品的能力。在讲洪昇《长生殿》第二十四出“惊变”[5]235时,笔者采用了“特定时空创设意境”的方法,即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借助一定的事物,创设出吻合教学内容的特别之意境,使人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从而进行有效教学的方法。因为古代戏曲中的人物、景物必然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其教学,就可以采用“特定时空创设意境”的方法,以便学生在特定的时空与特有的氛围里,更好地学习作品。“惊变”一开始写道:(丑上)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咱家高力士,奉万岁爷之命,着咱在御花园中安排小宴。要与贵妃娘娘同来游赏,只得在此伺候。(生、旦乘辇,老旦、贴随后,二内侍引,行上)从其中的“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可知是一个清风明月的夜晚,因此,笔者在上大学语文课时,特意将“惊变”安排为烛光课,白天上课可以拉上遮光布和窗帘,晚上可以利用自然的黑夜,使教室变暗。然后在屏幕上放映有银河与月亮、云彩为背景的幻灯片;再让学生把早已准备好的蜡烛放在课桌相应的位置上,然后点染,此时教室烛光盈盈。银河、月亮、云彩、烛光交融,就会使学生自然沉浸在美妙的夜晚,在老师相关教学语言的导入下,进入清幽的意境,感受下文皇上与妃子美宴小酌、沉醉于爱情、贵妃醉酒的极乐场景与情怀,从而深刻理解“惊变”里所揭示的乐极生悲的客观规律与警示作用。其余的“背景创设意境”“多角度创设意境”等教学法在大学语文中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教学中也可适当加以运用。创设意境的教学方法,能创造出有多种意境的特色课堂,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中的意境美,给学生以艺术的审美享受。

六、角色体验法

角色体验法,在此一指教师让有表演才能的学生扮演戏剧作品中的相关角色,在课堂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们体验特定角色的心理、情感、行为。二指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本的相关唱词,以体验剧中人物的心理、情感、行为。使学生进入戏剧所规定的场景,对戏剧艺术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从而更深入、全面地把握戏剧艺术作品。在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讲解,师生互动默契,学生对戏剧作品有正确、深入、细致的理解,对角色有准确的艺术定位,对人物情感的体验与把握较好时,教师可采用角色体验法,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以下仍以《牡丹亭惊梦》(游园)为例介绍角色体验法。教师在学生自愿或推荐的基础上,选出两位有表演才能的女同学(若是男同学愿意反串角色也可以),并让她们在课前背好相关台词,充分酝酿情感,练习好戏剧舞台动作,并装扮成《牡丹亭惊梦》(游园)里的旦角杜丽娘、贴角春香。上课时,由班上的报幕员同学报幕后,在同学们的期盼与热烈的掌声中“演员”出场,并以讲台为舞台,舞台周围有适当布景。“演员”按剧本的规定与要求进行生动形象的表演,可唱也可说,辅以动作,还可用一定的多媒体音乐适时伴奏,“演员”要尽量把春香的天真、诙谐、机智,杜丽娘的美丽、青春和她惊喜、无奈、忧怨、感伤等情感表现出来,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演员”学生和观看表演的同学,都身临其境,充分体验角色的心理、情感、行为,并强化对戏剧作品的欣赏、理解与感悟,学好相关作品;同时,认识古代社会女性的悲惨处境与复杂情怀。再者,教师可以让学生一对一分角色声情并茂地朗读《西厢记》(长亭送别)的相关唱词与说白;也可将1小组规定为莺莺的角色,2小组为张生的角色,3小组为红娘的角色,4小组为其余角色:老夫人、长老。根据剧本中的提示,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西厢记》(长亭送别);而后再互换角色,相互配合,进行有效朗读等;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在特定的情景与氛围中用心去体验杜丽娘、春香的不同心理、情感、行为,进而充分理解戏剧中人物的特点,把握作品内涵,获得审美价值。角色体验法的有效运用,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力亲为,具体感受与体验戏剧角色的思想、情感、心理、行为等,深入理解、欣赏作品,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综上所述,大学语文里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因材施教,上述教学方法,既可以综合运用,也能够独立使用,还可以有主有次交叉使用,从而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积极主动完成大学语文中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审美能力。并“通过艺术体验去把捉生命的价值,通过艺术活动,去穿透生活晦暗不明的现象,揭示生命的超越性意义”[6]149。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运用于大学语文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教学,而且还可以运用于其他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杨胜宽,陈晓春.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4.

第三篇: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课程介绍2013春季学期

1. 艺术学课程:

跨文化艺术交流概论与案例分析 (授课老师:王伯男)

本课程是针对研究生相关专业开设的有关跨文化交流和艺术方面的理论、案例分析课。通过理论讲授和典型案例的讲解和分析,采用教师讲解和师生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明白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艺术怎么样更好地为交流服务;在交流过程中,怎样艺术地使用交流手段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从而使艺术院校的学生在掌握自身优势专业的同时,能学有所用,更好地国际接轨,让艺术在交流、尤其是跨文化交流中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

判 断 力 批 判 导 读 (授课老师:吴爱丽)

《判断力批判》 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康德的代表作,1790年出版问世,是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另二部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中最后一部。在美学史上是除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黑格尔的《美学》之外最重要的美学著作之一。

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分别探讨了理性认识和道德意志的先天法则,《判断力批判》则着重讨论审美情感能力的先天法则。《判断力批判》除序言和导论之外,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两大部分。前一部分,重点分析美和崇高两个范畴。后一部分则从审美判断力的“主观合目的性”转向对自然界有机体组织的“客观合目的性”的探讨。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它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读康德的书是不容易,你必须非常小心,每当你自以为颇有心得和豁然开朗的时候,你都需要仔细辨明你的理解的范围和界限,否则你就会在另一个问题上陷入困境。希望真正有心研读康德的同学们一起逐章逐节,深入美学经典的世界。

2. 戏剧与影视学课程

世 界 当 代 纪 录 片 研 究 (授课老师:吴保和)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讲授世界八十年代以来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各国当代重要的纪录片导演如美国的迈克·摩尔、埃罗莫里斯、德国的维姆·文德斯、法国的克劳德·朗兹曼、尼古拉·菲利贝尔、智利的古兹曼、英国的麦克唐纳、日本的原一男等人。通过大量有影响的纪录片代表作品,介绍世界当代纪录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类型,如观点纪录片、历史文献纪录片、人物传记纪录片、社会问题纪录片以及音乐纪录片、学术纪录片等。授课内容主要是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与美学价值,创作规律与创新手法、对国内纪录片创作的影响等方面。通过课堂讲授、观摩讨论、学生作业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世界当代纪录片的现状、主要类型与创作规律,使学生在宽阔的视野中对世界当代纪录片的最新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清楚的了解和掌握。

综 艺 编 导 (授课老师:付小萍)

《综艺策划与创意》与《综艺编导》是一门课程的两个阶段。意在将大型综艺晚会或综艺活动的操作性课程和理论课程分开,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好的认识本门课程的操作性和审美意义。

“策划是综艺晚会的生命线”为题经行阶段性专题考核。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综艺策划的深度理解和掌握。节目策划是一台节目的蓝本,所以策划对晚会的整体运作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基本掌握综艺策划的关键点,有比较好的侧重点和研究思考。并能够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加以操作上的再认识。本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可操作性。“大型综艺晚会编导”主要面对晚会编导的审美意识研究与思考。从宏观上把握综艺的性质与艺术创作规律上的探讨。课程主要内容:综艺活动概述、性质/综艺晚会结构、铺排/综艺编导宏观把握与研究、策划文案写作既要等。

戏 剧 符 号 学 (授课老师:宫宝荣)

戏剧符号学是一门将符号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戏剧研究之上的学问,其最大特点在于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因而一度风靡欧美戏剧学界。本课程除了系统地学习戏剧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之外,更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具体戏剧文本与舞台演出,就文本与演出、演员与人物、文本空间与舞台空间、话语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讨。课程内容:

一、文本与演出

二、演员与人物

三、文本空间与舞台空间

(一)

四、文本空间与舞台空间

(二)

五、文本空间与舞台空间

(三)

六、文本空间与舞台空间

(四)

七、文本话语与戏剧话语

(一)

八、文本话语与戏剧话语

(二) *另:本课程需要观摩若干部戏剧演出,费用由学生和研究部共同承担。本课程拟从相关研究生中招助教一名。

新 中 国 电 影 导 演 史(授课老师:厉震林)

《新中国电影导演史》是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它兼有史学 分析、文化阐述和修辞细读三者融合的教学特点,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文革前“十七年” 电影导演、以“第五代”为标志的八十年代电影导演、“第六代”艰难生存的八十年代电影 导演和新世纪的青年电影导演群落的出身情况、美学风貌和文化成分,以及与新中国政治、 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经济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新中国 电影导演的发展历史有着较为系统的全面了解,而且,可以深入地理解电影和电影导演背后深刻的电影生产动机,即电影与新中国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经济之间的搏弈、妥协和合谋关系,是新中国史学的另外一种阐释通道。

当 代 英 美 戏 剧 研 究 (授课老师:胡开奇)

本课程着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英美戏剧名家名作的介绍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英美当代戏剧最新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名剧片断观摩与讨论,加深学生当代英美戏剧现状的认识和了解,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研究与借鉴英美当代戏剧的兴趣、能力和素养。

在学生精读名剧原作基础上,课堂讲解、百老汇名剧片断观摩、讨论与书面研学小结,期末完成学期论文。

课程分为八至九讲,1990—2012英美戏剧概况与名家名作:英国剧作家品特、邦德、斯托帕、邱琪尔、弗雷恩、尼尔逊、凯恩、麦克多纳,美国剧作家米勒、阿尔比、谢泼德、马梅特、威尔逊、库什纳、沃格尔等,英国戏剧导演豪尔、布鲁克,美国戏剧导演泰默、威尔逊、博加特;英美戏剧奖、英国剧院、美国戏剧节等。

3. 设计学课程

舞 台 绘 景 技 术 基 础 (授课老师:傅建翎)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本院非影视美术设计类的同学对舞台美术绘景有比较基本的了解,对舞美绘景的一些常用基本技术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对绘景常用材料的性能功效有一定的了解。以使同学能够在各类影视演艺布景制作的实际工作中基本能够了解如何完成制作,对复杂的绘制能够了解基本方法和技术。教学基本要求: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作业练习,了解美术基本知识,了解风景画的基本知识,了解和练习舞台绘景的一般布景绘制的基本方法,了解各类常用绘制材料的性能。课程内容为:

1. 讲授:舞台绘景的基本介绍(何谓舞台绘景。绘景工作的基本范围。绘景在舞台和影视艺术中的具体应用。绘景基本方法和技术。)

2. 讲授:绘景和绘画的联系,绘景师的基本能力。绘画一般基本知识(构图关系,明暗关系,平面与立体关系,色彩学基本知识,光色原理,冷暖色原理)

3. 讲授与教师示范:绘景与风景画关系;(透视学基本知识,风景透视原理,风景画一般基本方法示范画。) 4. 讲授与教师示范画:绘景一般基本方法与技术;(单元景的绘制,天幕场景图绘制) 5. 练习作业:简单风景画的基本画法练习,单元景绘景练习。

第四篇:戏剧进课堂方案

“戏曲进课堂”活动实施方案 在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教育厅 “传承经典、共享文化”活动中,我校以培养学生体艺素能;以书香校园建设为推手,引领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育德艺双馨学子为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发展学生潜能,为学校实施“戏曲文化进课堂”积淀了厚实的基础。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特色,让传统文化经典在我校发扬光大。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戏曲进课堂”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湖南省教育厅“传承经典、共享文化”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湖南省“电子阅览室暨传统文化进校园”文件精神,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化经典”为主题,大力开展“戏曲进课堂”活动。让学生受到传统经典戏曲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从而实现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全面推广和普及。

二、实施原则

1、教育性原则。坚持育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练,引领学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培养,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2、学习与欣赏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动力,注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戏剧曲艺学习和经典名段欣赏结合起来,在审美愉悦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步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在普及戏剧曲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特长学生和有浓厚兴趣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戏剧曲艺表演水平。

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原则。戏剧曲艺的知识普及要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特长学生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专题讲座、示范观摩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推进戏剧曲艺艺术教学和欣赏活动。

三、目标任务

目 标:感受经典戏曲魅力、学唱中华经典戏曲 主要任务:

1、戏曲文化学习课程化。开设戏曲学习课程,将戏曲文化融入学校艺术课堂教学中,戏曲文化作为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

2、戏曲文化学习普及化。营建校园戏曲学习氛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校园戏曲文化知识推广和宣传,让戏曲文化深入师生心中;

3、戏曲文化学习常态化:戏曲文化推广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融入学生校园生活中;

4、戏曲文化学习特色化:将“戏曲进课堂”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办学品牌的特色。

四、活动对象和要求

对象:3―6年级学生。 要求:

1、我校“戏曲进课堂”活动的对象都要学习《中国戏曲经典》中的相关戏曲文化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戏曲种类。争取人人都能传唱1―3首经典戏曲。

2、学校制定有效的实施管理办法,保证活动的推进。

3、广大教师都要参与到戏曲文化的推动工作中来,学校组织力量对各班主任及各科任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学习戏曲基本知识,学唱中华经典戏曲,有效保证活动的全面推广。

4、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戏曲文化传承和学习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形成科学、系统的学校戏曲文化课程体系,建立激励评价标准,让戏曲文化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特色。

5、要结合小学生特点,通过环境的渲染、课堂的教学以及开展形式不一的活动,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戏曲文化教育,使学生学习中华戏曲文化的知识、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戏曲文化的兴趣。

五、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开展“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有效载体,是探索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学校提供经费支持,为此项活动创设必备的条件。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校园广播、网络、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戏剧艺术,让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以学校艺术教育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实施成果,鼓励学生学习戏剧曲艺艺术和有关知识,提高演艺水平。

(三)加强指导,促进特色创建。

学校将组织专门人员,定期不定期对各班级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与指导,为促进艺术特色学校的创建和地方戏剧曲艺艺术的振兴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实施步骤 现将学校“戏曲文化进校园”(2016年9月―2016年12月)活动做如下安排:

共分三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2016年9月―10月。根据《湖南省“戏曲文化进校园”工程实施方案》精神,成立学校“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实施方案,结合日常工作,重点做好宣传发动、氛围营建和培训等工作。

2、师资培训阶段(10月份):根据实施方案,采取分批、分级的培训方式,选取有特长的教师积极参加戏剧曲艺知识培训班,提高音乐教师和指导教师的戏剧曲艺素养,掌握戏剧曲艺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奠定师资基础。

3、组织实施阶段(10月―次年7月):学校组织开展戏剧曲艺专业指导与教师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4、阶段成果展示阶段:2017年7月―8月。根据本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学校“戏曲文化进校园”阶段工作进行展示。

牧野区王村中心校 2016年9月

第五篇:中学生戏曲戏剧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方案

前言

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影视、戏剧、舞蹈等艺术类课程被教育部要求开设成为全国普通高校艺术类公告必选课。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艺术类课程上升为美育课程,艺术学也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独立的一个学科门类。2015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要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意见》明确要求,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增设舞蹈、戏剧、影视、戏曲等地方课程,而普通高中(各类中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美育实践活动也纳入教学计划,《意见》要求,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观看优秀电影等情况与表现,要作为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内容。

戏曲艺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创造的瑰宝。广泛的开展传统文化普及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高中学校课堂开设戏曲鉴赏等艺术课程常态化,规范化。是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继承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力的必由之路。

基于此,并在广泛调查实践中我们设计了这套教学方案,以期为我国百年教育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些许贡献。

一.教学理念、思路与教学目标

艺术类课程,尤其是戏曲、戏剧课程,不同于以往普通类文化课,由于多种现实原因,戏曲戏剧等舞台艺术已经距离普罗大众的生活渐行渐远。因此,在中学开展戏曲戏剧教学必须要紧紧贴合高中学生的生长生活学习实际,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方案,以期达到好的效果。

坚持艺术求美,艺术涵养人性的原则。使学生通过戏曲戏剧课程的学习,在学习戏曲戏剧史论知识与艺术鉴赏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领略到舞台艺术的魅力,体会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所蕴含的独特审美情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感、人文情怀、社会认知和艺术审美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准确有趣地传授知识。

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与高中语文、历史等学科有一定的交叉,教学过程当中注意要有意识的与这些课程进行关联互补。同时,教师要坚持本课程的特点,准确地把握课程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思想,讲解时力求浅显、具体、切合实际。

2.课程应当以鉴赏观摩品读为主,重视实践教学。

要保证稳定的时间来观看优秀经典剧目,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深入剧院演出单位,充分利用教材中和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进行直观的感受熏陶和探究,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3.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

注意各种媒体教材所担负的特定任务和功能,相互配合使用,帮助学生在多媒体教材引导下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4.注重课外实践教学

可以指导学生成立戏剧戏曲兴趣社团,由学生自己排演或者改编一些经典剧目。

三.课程内容设置

以陕西本地流行已久的传统戏曲剧种为主,再适当的加入京剧、昆曲、话剧、歌剧等其它影响力较大的中国戏剧作品。 润物无声的伟大母爱——秦腔《三娘教子》鉴赏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秦腔《玉堂春》鉴赏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秦腔《十五贯》解读 仁义千金,生命几何——秦腔《周仁回府》鉴赏 西京城里的美丽故事——秦腔《西京故事》解读 锦绣麟囊的美好际遇——京剧《锁麟囊》鉴赏 千古流传的孤儿传奇——京剧《赵氏孤儿》解读 穿越生死的旷世爱恋——昆曲《牡丹亭》解读 庄子试妻2.0——越剧《大劈棺》鉴赏 当年海上惊雷雨——话剧《雷雨》解读 远东戏剧的奇迹——话剧《茶馆》解读 实验戏剧的滥觞——《思凡·双下山》鉴赏 暗恋永远的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解读

四.教学课时安排与学分考核

本课程共10课时,每课时4小时,安排在10周内结课。

本课程共20学分,每个课时2学分。考核以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为主。

五.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推荐教材:

2.教学参考书: [1].周安华《戏剧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2].张晋元《秦腔艺术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教师安全培训讲话稿下一篇:县纪委监察局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