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界职责管理论文

2022-04-3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社会科学界职责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博士生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角色。上海交通大学聚焦导师队伍,将导师队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创新性地采取博导动态遴选制度,提高导师队伍的竞争力和学术活跃度;推行常态化岗位培训,促进博士生导师成长、成熟。

社会科学界职责管理论文 篇1:

续志社会团体篇目之议

为研究续修志书社会团体的篇目设置,笔者查阅了12部已出版的市县(区)志,它们是《泰安市志》(1985-2002)、《龙岩市志》(1988-2002)、《三门峡市志》(1991~2000)、黑龙江《阿城市志》(1986~2005)、浙江《建德市志》(1978~2005)、上海《奉贤县续志》、河北《正定县志》(1986~2005)、黑龙江《呼兰县志》((1991-2003)、山东《利津县志》(1986~2002)、山东《宁阳县志》(1985-2002)、浙江《天台县志》(1989~2000)、《福州市台江区志》(1991-2005)。

上述12部志书社会团体的篇目设置有两种情况。一是合设:《利津县志》第十六编《政党群团》,群众团体与政党合设一编,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呼兰县志》第八编《民主党派与群众团体》,群众团体与民主党派合设一编,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设为一章;《阿城市志》第十二编《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社会团体与民主党派合为一编;《台江区志》第十一篇《民主党派 社会团体》,设法和《阿城市志》相同;工商联含在社会团体章里;《天台县志》第十九编《党政团体》,人民团体和中国共产党天台县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合为一编,工商联含在人民团体章里;《三门峡市志》第二十一篇《民主党派 工商联 群团》,民主党派与工商联合为一章;《奉贤县续志》卷十一《民主党派 工商联 人民团体》,民主党派也是和工商联合为一章。一是单设,《泰安市志》第二十四编《群众团体》,《建德市志》第三十编《人民团体》,《龙岩市志》第二十六编《社会团体》,单设“社会团体”的还有《正定县志》、《宁阳县志》。

从篇目名称来看,篇一级有三种称谓:群众团体、人民团体、社会团体。《正定县志》最高层次为章,其第二十七章为《社会团体》。篇章下一级层次名称有所不同的是简称与全称,如有的称“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社科联”等,全用简称;有的称“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全用全称;还有的简称全称均有,如、工会、共青团是简称,而妇女联合会、社会科学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等是全称。

从篇目所含内容来看,所有12部志书,篇目中都有工会、共青团、妇联。取名群众团体的,《三门峡市志》还含科协、文联、侨联、残联;《泰安市志》和《三门峡市志》比多了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呼兰县志》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各设一节,第七节为《其他群团组织》,含关工委、侨联、台联(去台人员家属联谊会)、红十字会;《利津县志》和《三门峡市志》比少了侨联,多了工商联。

取名人民团体的,《奉贤县续志》只设奉贤县总工会、共青团奉贤县委员会和奉贤县妇女联合会三节;《建德市志》除工、青、妇以外还有科学技术协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天台县志》人民团体章下和《建德市志》比多一工商业联合会。

取名社会团体的,《龙岩市志》设工会,共青团、少年先锋队,妇女联合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残疾人联合会,其他团体。其他团体含归国华侨联合会、台湾同胞联谊会、客家联谊会、扶贫基金会与扶贫开发协会、老区建设促进会、计划生育协会、老龄工作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消费者委员会、红十字会、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宁阳县志》也设了其他社会团体,含计划生育协会、红十字会、消费者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正定县志》与工商业联合会、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并列设计划生育协会、个体私营企业协会、残疾人联合会各节;《台江区志》则按工人组织、青少年组织、妇女组织、科技团体、工商业团体、其他团体设节,其他团体含台江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台江区红十字会、台江区卫生工作者协会、台江区消费者委员会、台江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台江区私营企业协会、台江区计划生育协会、台江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台江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台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台江区老年人体育协会、台江区黄埔军校同学会、台江区残疾人联合会,共13节;《阿城市志》八节为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学技术协会、工商业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第九节为《其他社会团体》,记述了私营企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基督教协会、收藏家协会、档案学会、哈泰华药业持股会、集邮协会、教育协会、计划生育协会、外商企业投资协会,还有文化、会计、珠算、足球、旅游协会,满族联谊会及道教、驾驶员、城建村老年、黄土岗条帚、武术、酒业、标准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等。

针对各种篇目安排法,笔者学习了《宪法》、几本社会学著作及相关资料,经过研究,有以下的认识:

一、关于社会团体是合设还是单设,取决于全书取大篇、中篇或者小篇模式,以及内容的多寡。无论采取合设还是单设,都只是形式问题,关键问题是标题是否准确,统辖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充实,编写是否科学。

二、要明确群众团体、人民团体、社会团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到团体的地方有七处。其中《序言》两处:一处说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一处说:“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处说:“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其他五处是:《总纲》第五条说:“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第二章第三十六条说:“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第三章第七十一条说:“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的时候,一切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它提供必要的材料。”第九十一条说:“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一百三十一条说:“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宪法》是从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角度指称人民团体的,人民团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按照其各自特点组成的从事特定的社会活动的全国性群众组织,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历届全国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群众性人民团体工会、共青团、学联、妇联和界别性人民团体工商联、侨联、台联、科协、文联、社科联、记协、对外友好团体等。这些人民团体,既是人民群众自己的组织,又是中国共产党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有的还是一种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它们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团结、代表、教育各自的成员,为完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项任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人民团体在人民政协中,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社会团体”在《宪法》中是集合性概念,包括所有团体的,与人民团体有包含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团体包含人民团体。社会团体除人民团体之外,还有行业性团体,如中国地方志协会、中国乒乓球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等,它是由同行业企业、特定社会群体为维护本行业、本群体利益而建立的协商、协调团体;学术性团体,如中国写作学会、新闻工作者协会、全国《红楼梦》研究会等,是学术界或专业人士为加强学术交流而组成的团体;公益性团体,如公益会、慈善会、志愿者协会等;信仰者团体,如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等;社区性团体,如早期的会馆、现今的社区业主委员会等;联谊性团体,如包括同乡会、校友会等。还有志趣性团体如集邮协会、依照传统习俗成立的龙舟会、舞狮会等。从民政部门社团登记管理角度,是不把人民团体算在社会团体之内的,但从《宪法》涉及社会团体的条文来看,显然社会团体的概念是涵盖所有团体的。

辨析了群众团体、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的概念之后,我们就会正确地把握篇章所包含的内容以及统辖关系和篇目标名。如果以群众团体标名,下辖的团体应该是工会、共青团、妇联。如果以人民团体标名,下辖的团体除工、青、妇之外,还应包括界别性人民团体科协、文联、社科联、侨联、台联、残联等。《奉贤县续志》的人民团体卷只设工会、共青团、妇联,缺少界别性人民团体,若以群众团体名之还可以。群众团体是政协组织成员,有的志书将关工委、红十字会纳入是不对的。如果以社会团体标名,下辖团体除人民团体之外,还应纳入其他所有团体。上述以社会团体名之的志书,存在项目不全和记述不足的问题,将人民团体和其他社团混编,也是不合适的,应将人民团体和其他社团分开编排。

三、工商联要特殊处理。工商联按性质说,属于人民团体。但是与工青妇和其他界别性人民团体相比,有其特殊性,它归统战部管,而工青妇归党委管,除人民团体之外的社会团体归民政部门登记管理。工商联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经常与民主党派一起活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在报道工商联活动时,经常是和民主党派放在一起报道。《奉贤县续志》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卷统战工作章第二节《多党合作 政治协商》记:“1985~2001年,中共奉贤县委举行座谈会、通报会、协商会,邀请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进行协商共34次,及时通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和统战工作文件、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江泽民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八项主张’,通报上海市和奉贤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草案、重要人士安排、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等工作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说明工商联和民主党派有相同的政治地位。南京《鼓楼区志》记述工商联时更明确地说:(工商联)“1995年3月恢复活动至今。区工商联和民主党派一起参加参政议政活动,充分发挥其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为发展经济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由此来说,工商联应该和民主党派设在一起。上述志书有的把工商联作为商业团体,倒不能说是错误,但还是按其政治地位将其与民主党派列在一起为好。

领导的,按照其各自特点组成的从事特定的社会活动的全国性群众组织,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历届全国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工会、共青团、学联、妇联等群众性人民团体和工商联、侨联、台联、科协、文联、社科联、记协、对外友好团体等界别性人民团体。这些人民团体,既是人民群众自己的组织,又是中国共产党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有的还是一种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它们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团结、代表、教育各自的成员,为完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项任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人民团体在人民政协中,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梁滨久

社会科学界职责管理论文 篇2:

工科领域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 博士生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角色。上海交通大学聚焦导师队伍,将导师队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创新性地采取博导动态遴选制度,提高导师队伍的竞争力和学术活跃度;推行常态化岗位培训,促进博士生导师成长、成熟。多措并举,形成具有工科特色的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体系,助力于落实导师的岗位职责和导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导师队伍建设   博士生导师   动态遴选   导师培训

博士生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也是博士生培养的关键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随着博士生导师队伍的逐步壮大,博导岗位管理面临着新形势,导师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新的任务。2020年,随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强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1],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2]等文件的出台,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这一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再次被推上热点。如何做实做细导师队伍建设工作,形成德艺双馨、名师荟萃的卓越导师体系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前沿。

近年来,教育工作界的学者聚焦博导遴选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总结我国博士生导师聘任制度的历史[3](17-21)或者对比国内外导师队伍机制、制度[4](78-84)[5](73-77),对博导遴选体系的构建、博导制度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如何制定可选的博导遴选制度、如何保障博导队伍的长期健康发展、如何全面建设高水平博导队伍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国家首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多年来聚焦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问题,多点发力、多措并举,创新性地实施了博士生导师动态遴选和常态化培训举措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将聚焦学院的实践举措,对工科领域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进行探究。

一、博士生导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通过梳理现有研究[3](17-21)[6](7)[7](19-20)[8](1-4)[9](27-32)并结合学院博士生培养现状中暴露的问题,发现国内各高校在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中不同程度存在以下不足:

(一)学术能力参差不齐,导师队伍竞争力差。

受当前遴选制度的影响,博士生导师资格获得后,有效时间较长,以终身制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只要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出现重大问题,博导资格就能一直延续。但实际上,有的教师在获得博导资格后失去了进取心,不再有动力学习提升,创新性课题研究工作日渐减少,学术水平和竞争意识逐渐下降。最终导致某些博士生导师虽然学术活跃度不够,但仍然占用招生资格,拉低了导师队伍整体竞争力。

(二)部分导师对学生的学术指导不够用心。

有的博导脱离育人本位,要求博士生完成各类课题,花费了大量时间,不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思考的能力;导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没有充分落实,对学生的学术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足。

(三)博师生导师的岗位属性不够突出。

博士生导师在西方国家只是一個流动的工作岗位,能否成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取决于是否具备指导研究的能力。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博士生导师在我国被视为一个固定的层次和荣誉称号,博士生导师存在队伍职级化、功利化现象,博导的内涵显然被扭曲了。这种异化导致不少教师只在乎如何获得博导资格,获得博导资格后如何在岗位上指导博士生、应该履行怎样的职责并没有得到重视,学术风气问题日益彰显,博士生的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四)博士生导师重资格遴选,轻培训养成。

随着新晋博导群体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加入博导队伍。刚刚加入导师队伍的“新”博导,虽然有着过硬的业务能力、远大的学术抱负,但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手”对如何育人树人缺少丰富的经验。一些高校对于新晋导师缺乏培训机制,一些新晋导师连博士学位要求、如何指导博士生、学院政策导向等都不太清楚,“口口相问、口口相传”的现象屡见不鲜。

导师作为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唯有博士生导师们践行言传身教,用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研究生,用严肃的工作态度对待研究生,用严密的科研过程培养研究生,用严明的规章制度约束研究生,用严格的学术标准要求研究生,弘扬科学精神,回归学术本位,方能全面提升博士生导师的学术影响力和传播力,才能培育出更加有学术追求和学术担当的博士生。充分发挥博导博士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立德树人作用、建立科学的博士生导师动态遴选办法、构建新晋博导培训制度,将是提高博士生导师队伍水平的有效着力点。

二、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博士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科学研究潜力的重要标志,更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教育思想大讨论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同志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海交通大学林忠钦校长在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部署会上表示,“一流大学最根本的使命是要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导师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10](21-24)招生方式、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导师指导几项博士生培养模式要素与培养质量呈显著正向关系,其中导师指导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起到的作用最大。提高导师指导质量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将培养出优秀的博士生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以建设一支追求卓越学术精神的博士生导师队伍为目标,通过修订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办法,淘汰学术不活跃的博士生导师,杜绝博导终身制;构建博士生导师培训机制,将导师职责、各类博士生培养最新政策和制度、学院研究生价值引领现状、优秀博导经验等分享传达给各位导师,为导师们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导师之间互帮制度的形成和博士生导师学术本位的回归。

(二)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架构。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通过构建研究生导师动态遴选机制、研究生导师常态化培训机制等,全面提升博士生导师队伍的指导能力(详见图1)。

(1)制定科学的博导招生资格动态遴选办法。

为建立导师“新增—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试行科学的博导招生资格遴选办法,淘汰学术活跃度低的导师,学院制定了《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关于教师申请招收博士生的规定》。办法从导师队伍建设的各方面综合考量,着重突出对导师“师德师风和育人质量”的考核与评价,对博士生导师的研究能力、综合素养、指导学生的要素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于在学术道德、个人品性、师生关系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者实行一票否决。其一,在对申请者的职称与年龄、培养经费、学术成果和科研项目要求、负面清单等方面对博导招生资格做出了具体规定,并创新性地将综合考评结果纳入考量依据。如在师德师风、教书育人、学术活跃度、科研工作、教学公益等方面综合考评获得优秀的教师,可免申请获得招收博士生的资格;对于综合考评为良好的教师,如在学术和科研方面超过学院教师平均水平,可申请招收博士生的资格。其二,为了保障导师有足够的精力指导好每一位博士生,学院根据历年来导师指导博士生的规律,对老师指导博士生人数上限进行了合理测算,限定了不同职称教师同时指导在校博士生的人数。其三,为了充分激发青年教师动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学院对于青年教师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对进入学校长聘体系的教授和副教授直接认定博士生招生资格认定且第一个博士生免交注册费。其四,为了强化导师育人意识并加大精力投入,办法明确了导师有责任做好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工作,在培养研究生学术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同时,融入对研究生思想状况、生活学习等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其五,为了督促导师指导学生按时毕业,规定中对导师指导在校全日制博士生数计算方法做出了进一步修订,对处于不同延期阶段的博士生人数实行加权计算。

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的遴选工作使博士生导师能上能下,保障更多的博士生指标向学术活跃的导师倾斜。

(2)常态化开展博士生导师培训。

刚刚加入导师队伍的“新”博导,虽然有着过硬的业务能力、远大的学术抱负,但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手”可能对如何育人樹人缺少丰富的经验,对于博士生培养过程及管理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如何帮助新博导快速进入导师角色,承担起高层次人才高质量培养重任是学院和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机动学院在博士生导师培训方面的工作可以作为有效的经验参考。

针对博导培训缺失的弊病,学院构建了博士生导师培训机制,并将博士生导师培训纳入学院常态化工作。博士生导师培训内容包含如下三部分:首先,通过介绍学院的人才培育目标定位及学院研究生价值引领现状,帮助博导们从学院大局观的角度认知学院人才培育定位,了解学院在研究生学术追求、就业导向、人格养成、博士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学校未来就业引导方向。第二,通过解读政策和规章制度,系统性地介绍招生政策及流程、培育与学籍工作、学位申请工作的流程及政策、学位申请和授予政策、教育部关于博士论文抽检办法、学校学位论文管理办法、盲审异议处理办法及博导遴选、缴纳培养费、参与新生选导等实际操作流程,帮助新晋导师们全面了解博士生培育要求和过程。第三,通过邀请在博士生培养方面有着卓越成就和丰富经验的博士生导师代表进行经验分享,为新晋博士生导师们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导师之间互帮制度的形成,推进导师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职责的落实。

三、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举措的实施收效

(一)博士生导师队伍结构优化,向学术活跃度高的教师倾斜。

通过近三年的博导动态遴选,博士生导师队伍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自2018年博导动态遴选政策实施以来,副高职博导的人数缓慢增加,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截至2020年,已有118名副高职老师获得博士生招生资格,占博导总人数的44.2%(见图2)。导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向学术活跃度高的教师倾斜。

(二)破除终身制,使博士生导师能上能下。

通过实施动态遴选制度,近年来学院淘汰了一批综合考评不合格、缺乏学术成果和科研项目、存在学校或学院认定的负面清单行为等问题的博士生导师,其中不乏正高职老博导,平均淘汰率约为16.9%。博导动态遴选的举措强化了博导竞争机制,一改以往“一日博导,终身博导”的思想,切实做到了博士生导师能上能下,保障了导师队伍的高水平、高质量,强化了博士生导师的岗位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博导终身制造成的学术风气问题和社会功利问题。

(三)常态化导师培训形式多样,激发教师回归学术本位。

近年来,学院组织了多场博导培训活动,参加的教师累计近200人,不少已经担任过多年博士生导师的“前辈博导”主动选择参加培训活动,给自己“充电”。一方面,面向新入职的博导和5年内首次担任博导的老师,学院组织了专题培训会,内容包括系统且全面的招生政策及流程、博士生培养管理规定、学位申请规定及学位评审条例,等等。同时由资深博士生导师分享博士生培养的经验及感受,营造了人才培养的交流环境。另一方面,面向刚刚入校的新教师,学院组织了综合培训,探索性地将博导培训和学院层面的其他教师培训交流活动进行融合,培训形式相比往年更加丰富多样,培训内容结合学院各项政策展开,学院各部门都参与到导师培训的组织工作中,全方位、多角度为新晋博士生导师筹备了一场“培训盛宴”。常态化开展软性培训,激发了导师回归学术本位的意识,成为助力博导快速“成长、成熟”的重要举措。

四、结语

博士生培养质量是国家人才培养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博士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科学研究潜力的重要标志。博士生的培养离不开博士生导师,导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导师队伍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现,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导师队伍管理迎来新任务、新挑战。通过建立科学的博导动态遴选制度,有助于缓解博导队伍功利化、形式化的现状,导师队伍的竞争力和学术活跃度不断提升;通过常态化推行贴合导师岗位职责的培训,为年轻博士生导师的成熟提供了“生长空间”和“生长力”,有助于落实导师的岗位职责,使博导队伍“永葆活力”。

未来,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导师动态遴选和动态考评的机制,重视遴选的前馈控制,同时加强上岗后的进度和评估;设立反馈调控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导师和学生三方的监督作用,全面推进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教研〔2020〕9号[A/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2]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 教研〔2020〕11号[A/OL]. [2020-09-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7_491838.html

[3]張淑林,裴旭,方俊,朱玉春.我国研究生导师聘任制的历史沿革和未来走向——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聘任制改革探索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

[4]王海迪.英国高校博士生导师制度及其启示——基于四所一流大学的经验[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1).

[5]张俐,李祖超,黄杨.英国高校博士生导师队伍质量保障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5).

[6]邹志强,王艳萍,路福平. 动态管理模式下研究生导师上岗考核机制研究[A].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挥社会科学作用 促进天津改革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7.

[7]顾少轩,祝振奇,王攀,雷丽文.关于材料类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

[8]高策理,郭钊,崔艳萍.强化导师职责 统筹资助体系 稳步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

[9]顾丽娜,刘家骥,蔡继红.研究生导师遴选体系构建与实践——天津大学基于学术自治的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6).

[10]张国栋.博士生培养模式各要素与培养质量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2).

基金项目:教育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作者:倪霓 张晓旭 张洁 蔡小春

社会科学界职责管理论文 篇3: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摘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话语权的争夺,实质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善于总结中国经验,用中国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国特色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看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得如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今天,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激扬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活力,使之成为不断引领社会变革的时代先声。

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

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的理论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构成的有机整体。激扬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活力,关键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继承性、民族性;二是原创性、时代性;三是系统性、专业性。这彰显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胸襟与理论品质,为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指明了基本方向[1]。

(一)继承性、民族性

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原创性、时代性

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三)系统性、专业性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傳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说明了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的思想之源、精神之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已成为中国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保障。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在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事关能否捍卫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事关中国能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实现其统治世界的霸权,大力推销其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谋求话语霸权,不断对中国的各个领域和各类群体进行渗透,妄图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中国进行西化和“和平演变”,并不断地用西方的价值观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和非理性化的特点。中国理论界却无法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抵御西方意识形态,这无形中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功能,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需要探索一条在价值多元化、社会分层化背景下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道路。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当今国家综合国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政治、经济等传统指标可以衡量的硬实力,软实力已经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不可小觑的概念。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中国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任何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总是在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当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在[3]。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在话语体系的创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科学要体现当前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即体现中国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要体现出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中国精神,展示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方能在软实力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有利于积极主动地了解世界,宣传中国,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三)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孤立的民族性现象,而是一个与世界历史发展相关联的世界性现象。因此,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也不能局限于民族话语的狭隘范围,而是应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有话语实现有效对接,广泛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所有优秀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下进行本土性转化和超越性发展,提升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普适性;才能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話语体系构建自觉地与人类创造的所有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从人类创造出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中汲取丰富的理论营养,使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更加包容开放的人类文明关怀[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话语权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可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在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更要处理好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只有这样,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真正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总之,坚持话语体系由中国到全球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要求,也是全球化时代,构建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现实要求。

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途径

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要把话语体系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建设,更好地彰显和发挥其资政、导向、育人、辐射的功能,要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善于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必须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和灵魂。因此,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

第一,要从巩固和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党始终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成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基础和主导。当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最重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第二,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要通过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正确把握现实,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积极斗争,树立正确的思想理论认识。

第三,要从建设“什么样的文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应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时代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也应与时俱进,只有那些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趋势的学术话语,才会有生命力,才有无穷的创造力。

(二)必须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一个只会使用别人话语的民族在世界上是没有分量的,中国崛起的过程也必然是中国话语崛起的过程”[5],用中国的理论学术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动力。在当前的改革与发展中,要更加强调人民至上,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更加重视依法治国,更加着力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从而使改革得到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保持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展现中国话语体系的来源。在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尊重群众实践创造,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并善于理论概括、总结和提升;另一方面要致力于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突出中国话语体系的视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时代特征,还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讲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创造。我们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三)必须善于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一定要符合民族的文化品格,深深打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烙印,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其中积淀的厚重的精神基因和永恒精神追求,成为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根基。

第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不断提升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相契合,从中汲取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元素和话语表达,根据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形成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和现实解释力的现代话语体系。

第二,要在深入研究阐释和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要立足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倍加珍惜和维护民族思想文化特色,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和学术传统的优秀成果。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讲清楚”方面用心思、下功夫,在接续中华文化上不仅能够“照着讲”还能“接着讲”,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话语的现代转换。

(四)必须坚持民族话语和世界话语的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孤立的民族性现象,而是一个与世界历史发展相关联的世界性现象。因此,当代中国哲學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也不能局限于民族话语的狭隘范围,而是应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有话语实现有效对接,广泛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所有优秀成果,提升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普适性[6]。

第一,要从根本上消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态度,把其构建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自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优秀的话语体系资源,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以提炼和改造,使其转化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使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更加扎实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第二,要从心态上消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民族文化优越主义倾向,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自觉地与人类创造的所有优秀文明成果相合,从人类创造出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中汲取丰富的理论营养,使之转变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内容。

第三,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既要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出发,又要积极关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发展现状,认真借鉴世界各国哲学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努力吸收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资源,实现话语视野由中国到全球的转变,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要求,也是全球化时代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现实要求。

总之,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而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一项重大工程。

参考文献:

[1]齐卫平,姜裕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思考[J],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2):36-42.

[2]李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1-17(02).

[3]冯旺舟,李春梅.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5):89-93.

[4]王伟光.建设中国特色的析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20(02).

[5]张维为.中国触动[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江应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2016,(1):17-24.

责任编辑:邓小龙

作者:任福全 薄利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低碳背景下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积极心理学特殊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