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教育论文

2022-05-15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中学德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分析了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对提高中学生德育教育质量提出了对策。

第一篇:中学德育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德育教育

摘要:目前中国的德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表现出繁多、过量而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完整、在应该予以重视的地方没有给予注意的问题,例如,德育课程经常因为它是隐蔽的或无形的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而各种旨在德育的活动在多数情形中常常会变成各种单纯的道德行为训练的活动,使得实际效果不强。而在中学的这一类德育课程中,存在脱离学生实际情况与发展水平、接受愿望的现象,并且知识性德育课程的内容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缺乏自身的稳定性、逻辑性与科学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理解。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在多数国家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属于社会意识教育范畴。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代学校德育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从中国德育工作的最近几十年历史与现状看,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有如下三类:1.各种正规德育课程,如公民课、思想品德课。我们将这一类课程称作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2.课外与校外各种班、团活动及其他校内外德育活动。我们将这一类称作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3.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即有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作用。这种德育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其积极作用,而且现在仍在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中学学校德育教育应强调如下几点。

第一,加强师德教育。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学校应定期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从而加强学校思想教育。要结合当前形势,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启发他们对学习必要性与目的的认识,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人生道理。让学生建立最根本的道德标尺。

第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个性发展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容易情绪化,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培养坚强意志、锻造良好性格等,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创造性地全面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第三,抓好常规、抓好细节。中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在常规教育上,而效果则体现在细节上。养成教育在学校德育中是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常规教育应以《中学生守则》为基本要求,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再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做法。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教育如果没有细化,没有可操作性,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是没有效果的。这种细化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符合基本的行为规范,并使它落到实处,产生实际的效果。对此,可根据《中学生守则》制定学生一日常规、课堂常规、自习常规,将要求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上。

总的来说,中学时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始时期,这个时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对此,学校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以素质教育为总体目标,提高学校教育的效能,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把德育研究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作者:王喜红

第二篇:中学生德育教育探讨

摘要:分析了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对提高中学生德育教育质量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教育质量

文献标识码:A

德育教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和谐发展的人,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

1 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中学生所受的教育当中,绝大多数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时间(主要指受教育时间)有近二分之一,是在校园中渡过的。这就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比较起来,德育是灵魂,它是学校培养德才兼备学生的重要保证。

其次,放眼我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我们会更清醒的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其中一些错误的观念也不可避免地诞生了。集体观念缺乏、极端个人主义、是非观念淡薄、缺乏责任心、诚信缺失等等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与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四有”培养目标相去甚远的错误观念在青少年中开始有不断蔓延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德育,重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渗透,加强远大理想英雄事迹等教育,树立中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

国际环境相当复杂。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引进了技术、资金、管理方式等好东西。同时也带来了腐朽的生活方式,反动的思想。某些反华势力对我国虎视眈眈,欲腐蚀改变青少年思想,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学阶段的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使中学生具有拒腐蚀、辨是非的能力。

最后,中学达所处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也表明了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犹如一张急待着色的画纸、容易成为艺术品的瑰宝,也易成为艺术品中的败笔。中学生性格上的这种极强的可塑性决定了德育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 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中,我国德育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 德育教育目标脱离现实、过于抽象

首先,目前的德育教育目标乏力。以班级为主体,德育教育的目标往往是固定统一的,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道德个体。在以年龄为基本年级、班级划分依据的分班制度下,道德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却接受相同的德育教育目标,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对于道德个体,这种德育目标的设定是乏力的。

其次,德育教育目标设计上过于抽象,脱离生活实际。道德教育本质是塑造完全的健康人格,而实际德育教育实践,由于目标价值取向过高过于抽象,脱离生活实际,没有靠近学生的思想基础,忽视了理想性与实践性的结合,缺少实践和体验,没有抓住德育的本质,也没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要求与人性的丰富和发展,偏离了德育目标。

2.2 德育教育方法过于单向、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缺失

选择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方法,就选择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德育教育方法是将社会道德的规范要求、标准和理想转化为教育对象主体的需要、准则和信念,用来支配受教育者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教育方法要与教育内容和教育主体的需要相适应,教师必须不断探求新颖、灵活多样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决不能仅将学生简单的视为只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方法上往往为了应付形势的需要,以一律的内容、形式去进行一律的活动。

3 提高中学生德育教育质量的对策

3.1 德育教育目标的制订要合理

我国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改进和增强德育实效,就要重视德育目标素质化。在德育目标设定上,要具有现实性,促进德育目标内化为品质。学校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确立德育的目标既要立足于学生的在校表现,更要考虑到学生终究要步入社会,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学生能否清醒地分辨真假、善恶、美丑,这才是学校德育效果的客观检验。要依据学生不同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确立德育目标,使德育目标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科学院的曹树真曾撰文说:“德育目标——低起点、高目标、分层次,贴近生活,从伟大走向平凡。”

3.2 德育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进行熏陶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其中不乏可以用做思想道德教育的题材,合理地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仍然是教育学生的好方法。首先应当从小圈子中进行突破,用传统文化中的“修身”谈起,让学生明白是修身为了“显亲”、“扬名”,其实质是为了有尊严的活着,要运用大量的身边事例加以阐述,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信心,接着给出修身的若干准则予以方向上的指引。当学生能够将这些感于心、显于行时就可以把圈子再放大一些进入家庭。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用父母的辛苦和对儿女期望引出儿女应该承担的责任,利用身边的事例论证并结合法律说明“显亲”就是给父母以慰籍、就是让父母放心、让父母骄傲,引导学生意识到至少不能让父母因自己的言行而蒙受耻辱,从而树立起学生的是非观、责任心和羞耻心。在发现他们已具备基本的是非观和羞耻心后就可以利用情景或身边事例让学生感悟良好集体的益处,认识到集体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的重要基石,脱离了集体的个人是无法进步的,个人利益只有在集体利益不被损坏的前提下才能保障。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学生在逐步了解当代世界的一些国破家亡的重大事件后当然就能够认识到个人与国家是怎样的利害关系,危机感和使命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就会使学生有所作为。以时代特点重新注解“修身”、“齐家”、“安天下”,使它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具體操作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当地条件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避免因强调形式而忽略了实效。

3.3 德育教育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

德育教育方法是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实效的关键。德育教育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凸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弘扬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实质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而内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学生以主体的资格主动参与德育活动接受价值观、道德情感和秩序,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批判意识,形成一种主体性与独立自主的品格。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让学生被动服从,而要聆听学生的种种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善恶、美丑、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道德情感,学生不再怕老师,师生关系融洽,既提升了教师,又改变了学生。

3.4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的对象是学生,但实施者是教师。搞好德育工作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但主渠道是学校。因此,要做到以学校、教师为主导,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德育工作。

首先,建立强有力的德育领导机构和德育队伍。校长、党支部书记和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是学校一级的德育领导成员,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政教处负责人,年级主任是德育工作的管理队伍,班主任、政治教师及科任老师负责班级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组织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要把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基本要求,通过宣传、检查、评比等方法推动落实。

可以通过“家长学校联系卡”、“家校通”、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使学校、老师、家长互相了解学生的表现,交流教育的方法,共享学生进步的喜悦,分担对学生教育的责任。

要把街道办、居委会、村委会、公安、工商、税务和学校周边的居民代表请进来,成立共建文明单位的机构,请有关人员讲法律知识、讲职业道德、介绍学校周围情况。打击腐蚀、拉拢青少年的犯罪团伙,维护交通秩序,保护学校、学生安全,必要时请他们帮助解决德育工作的疑难问题。

参考文献

[1]秦长会.中学生德育教育之我见[J].河北企业,2010,(1):62.

[2]董耀会.当代教育教学论文集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541.

[3]周仁宏.初探我国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J].文理导航,2010,(5):59-60.

[4]高存升.中学生德育的探索[J].宁夏教育科研,2008,(1):39.

[5]刘萍萍.重视中学生的德育工作[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90-92.

作者:赵炎珂

第三篇:中学德育渗透生命教育探析

摘 要: 生命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中学德育的一个空白区,在中学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生命教育的内涵、中学德育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出发,分析目前部分中学生命教育缺失的情况,从而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中学生 德育 生命教育

我国大多数青少年成长于父母和长辈的溺爱环境中,经受不起困难和挫折的打击,心理素质十分脆弱。中学生自杀的比例逐年呈几何倍数递增,中学生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加强对中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德育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学德育中实施有关生命的教育,引导中学生珍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概述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作为应对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最早是由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提出。1979年,“生命教育中心”在澳大利亚成立,生命教育的概念逐步明确化。

生命教育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怀着感恩的心认识生命,珍爱、关怀、欣赏和敬畏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1.认识热爱生命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中学德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起源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形成、成长、衰老、死亡等知识,引导学生接受痛苦与困难是生命的一部分、苦与甜是辩证存在的,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苦与甜。

2.欣赏尊重生命

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轻视、蔑视任何个体的生命。德育工作者要教育、引导、协助学生去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告诉学生如何去尊重生命,教会学生用爱去经营生命。

3.珍惜敬畏生命

许多人认为得到生命是轻而易举的,完全没有考虑到生命的艰辛与伟大,更有人把生命当儿戏。这是他们缺乏敬畏生命意识的表现。中学德育工作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死观教育,注重情感教育,引导他们用积极、乐观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二、中学德育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的发展呼唤中学德育渗透生命教育。

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让不少中学生迷茫、无奈和消沉,应试教育模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忽视引导中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中学生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最终导致了对生命价值的怀疑与蔑视。

(二)这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需要。

中学生的德育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中学德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利于激发中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发图强的志向;有利于培养他们勇敢、自信的品格;有利于增强广大中学生应对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三)这是德育本质的决定性要求。

德育的本质是让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命是德育的载体,没有生命,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不讲生命教育,德育自然也会落空,要改进中学德育,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

(四)这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迫切需求。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中学生的生理发育落后于心理发育。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学德育必须渗透生命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向积极的、健康的方向转化。

三、中学生命教育缺失的现状

(一)观念意识淡薄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生死的问题,其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我国大多数学校均未把生命教育课纳入学科教学计划中,生命教育还未得到学校的重视。此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不足,对生命教育的开展往往持消极和无所谓的态度。

(二)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生命教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研究层面,实际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不能操作,也就不能实施;没有针对性,也就没有效果。

(三)实施主体不明确,社会支持系统薄弱。

由于师资的短缺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生命教育的实施主体不明确,不能在实践中很好地施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社会普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没能为他们提供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吞噬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

(四)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引导者,就要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但大多数学校没有重视对师资的专业化培训,缺乏“高、精、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教师本身就缺乏对生命教育的理解,那么德育的实效性肯定不尽如人意。

四、中学德育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以德育为主体,渗透式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

生命教育也即心灵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式与渗透式教学来实施,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表演,在情景交融中感受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将生命教育渗透其中,达到情、意、行的完美结合,从而感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理念,帮助学生构建生命的远景,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培养高、精、尖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提升教师的内在素质,尊重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积极的、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三)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哲学上讲,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必须遵循规律,违背规律必然遭受惩罚。青少年成长的自主性要求教师必须尊重他们,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性,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规范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服从安排。只有在开明的、自由的环境下,中学生的生命才能够真正获得健康的发展。

保尔·柯察金曾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灵魂,促进生命的成长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要让学生领悟生命的珍贵,体验生命的快乐,品味生命的幸福,做学生生命成长的领路者、促进者,和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程红艳.寻找元基点——生命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02.4.

[2]邓涛.教育视野中的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2002.16.

[3]罗楚春.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4]徐亚芬.中学政治课生命教育要义浅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3.

[5]陈丽芳.浅谈生命教育[J].教育艺术,2009.6.

[6]简虎.中小学应加强生命教育[J].基础教育,2004.4.

[7]王学风.中小学生命教育论纲[J].教书育人,2003.1.

[8]刘世漪.珍爱生命教育的探索和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5.5.

[9]高锦泉.青少年生命教育基本理论探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

[10]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5.

作者:邵彩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家经济形势论文下一篇:商务英语英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