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生活论文

2022-05-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社会学与生活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让他们获得良好的个人素养。但单纯的说教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讨厌此门学科,这样不但达不到学科应有的教育价值,更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一篇:社会学与生活论文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呼唤“回归儿童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这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基本思想,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关于课程与生活的关系,大致可以理解为: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儿童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更好地生活。那么,体现“回归生活”理念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里,教师应该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教师主要面对的是教材和儿童,教师在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的儿童。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的真实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用美好生活目标去引导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更加有意义的过程。这也体现了品德课强调的对生活的回归,对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的回归的理念。

一、贴近生活,模拟生活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和成人世界不同的世界,教师只有了解这个世界,才能真正进入这个世界,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尊重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心理感受,尊重他们在儿童世界的主人地位,才能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才能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教学活动才能有效、高效,我们才能成为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选取本身就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是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方式就更要灵活、多样、有艺术性、富有生活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在成长中也会碰到很多烦恼,有来自学习上的学习烦恼,有来自规则纪律上的束缚烦恼,有来自同学交往中的交往烦恼等。他们有的给别人起外号、淘气的孩子不受欢迎、被人冤枉误会、为小事斤斤计较……情况虽然比较复杂,但仔细一想,也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往往因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没有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烦恼。教师仔细观察和体会这些儿童心中的烦恼、困惑和不满,就能找到教育的规律和法则。

二、接触生活,沟通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教学,缺少开拓精神,在单一、被动、灌输的方式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乐趣。随着课改的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已成为一种必然,特别是对于品德课程而言,“课外的事情比课内的事情更重要”。因此,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把握、寻找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的结合点,打破教学场所的限制,让学生去接触实实在在的生活,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

三、体验生活,再现生活

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儿童重视、关注、观察、体验、反思和提高他们作为社会人的生活,而不是让儿童成为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或模仿者,逐渐引导儿童“过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受众”、“观众”或“听众”,而应该把学生当作“主角”,甚至“导演”。在引导儿童关注自己的生活时,鼓励儿童以主体的身份实践自己的生活,积极主动地观察、体验、调整和发展自己的生活。

四、感悟生活,学会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吸引了学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体现了生活的教育价值。但是,这还不是教育“回归生活”的全部意义。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意义还在于:要高于生活,要以未来的视角引领生活,要帮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尊重儿童和积极引导的统一。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会好好地吃》一课时,老师先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许许多多孩子们爱吃的零食,精美的画面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老师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这些食品,让孩子们上来拿自己爱吃的食品,孩子们拿了很多,还是拿不够。接着老师用一个小气球来演示,假如小气球是我们的胃,一直吹气球,结果会怎样?结果是气球爆炸了,那么我们吃东西也不能一味地吃,而是应该合理搭配,既要吃饱又要吃好。然后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模拟消费的情境实践活动:请你用8元钱给自己设计一份经济合理的午餐。接着老师出示了部分商品的价格表:火腿肠2元,矿泉水2元,牛奶2元,面包3元……由于活动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大家兴趣盎然。有的说:“我买一个面包3元钱,一根火腿肠2元,再买一瓶矿泉水2元,正好7元钱,还剩1元下次用”。面对诱人的食品,孩子精打细算,买了一个面包和一根火腿肠,显然,填饱肚子是没问题了,而且还买了一瓶矿泉水来解渴,这当然是一份既经济又合理的购物清单。有的说:“我买2个面包6元钱,还买一袋牛奶2元钱,因为牛奶很有营养,我最爱喝。”这样一次尝试购物活动,不但使学生学会了合理消费,而且帮助他们树立了健康的消费意识和经济意识,让我们的品德教育真正地走向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实效性和针对性。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最富有活力的儿童。他们对教材、观点、道理肯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不同的理解,对与之相联系的实际的生活问题肯定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鼓励儿童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让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在课堂生活中呈现出来,把自己的困惑亮出来,这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真实起来,与学生亲近起来,与生活接起轨来,这样的德育课堂才会更具吸引力,也真正体现品德课堂回归儿童生活的理念。

作者:史东梅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如何生活化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让他们获得良好的个人素养。但单纯的说教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讨厌此门学科,这样不但达不到学科应有的教育价值,更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基础学科,它本身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我尝试把生活中的现象与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乐趣转化成志趣,从而潜移默化的达成了学科目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新课程改革;品德与生活(社会);

前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将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特征相结合,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策略,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摒弃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懂得自我,从而感恩社会,敬畏生命,创新生活,从而推动人类更加和平、和谐、健康的发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化教学提出一些思考与教学建议,共享读者。

一、将真实的生活带进课堂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因此,在教育方式和手段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孩子更加亲近自然,亲近生活,亲近社会。

(一)走进生活,开启真、善、美的视野

生活是儿童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因为儿童品德的形成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觉悟开始的。只有将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才能唤起主体积极参与体验的欲望,通过体验感知大千世界的缤纷多彩,感知人类的伟大与智慧,给孩子开启一扇“真善美”的窗户,从而让自己愉快积极、健康安全地生活。比如,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家乡的特长多有多》,我充分利用社区宝贵的特产资源,让学生走进超市购买特产,走进文物店了解家乡物产。通过看、查、问等多种方式,调动听、闻、触、尝等感官加深对家乡物产特点的认识;通过开家乡特产展示会,让学生介绍特产,推销特产,品味特产,让学生充分感知家乡特产的丰富多彩,为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感到自豪,从而产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课堂教学之后,我还让学生思考:如何让家乡更加美丽,为家乡的未来尽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通过走进生活,进一步打开了学生视野,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立体化,真正实现了在生活中发展学生的美育水平。

(二)亲近学校,构筑“志、勤、礼”的天堂。

学校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乐园,一所好的学校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我充分挖掘本校校本资源,把学校中的真人、真事、真物提供给学生们作为重要的学习素材,丰富和完善了国家课程和教材的不足。例如,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们班里故事多》一课中,我除了让孩子讲班上同学和同学之间发生的故事,同学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我还带学生走进“校园橱窗”认识了解学校的先进教师,还带领学生参观教学楼廊道定期张贴的“校园之星”,给他们讲述学校里感人的点滴故事,通过每天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浸染,促进每一位学生从小勤奋、立志,文明,做一位积极高尚受人喜爱的人。

二、将广阔的社会引进课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寻找教育”。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教师要主动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一)开展自主实践性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生活世界是生动的,更是最鲜活的教科书,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世界紧急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乐趣和价值,增强《品德与生活(社会)》的信心和动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行路和问路》一课,课前,我安排学生将社区周围的生活环境做了认真细致的考查,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通过开展多种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行路的基本常识和常用交通标志,引导学生在对周边环境的认识中,学会人路和识路。经验证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開展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孩子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不和烟酒交朋友》一课的时候,我聘请当地看守所所长给学生讲酒后驾车给他人和家人带来的危害,通过血淋淋的教训告诉孩子们,远离烟酒;同样在教学六年级第二单元《不能忘记的屈辱》后,我请当地一位老红军为学生讲战争年代的真实故事,结合教材中的人物事迹,让学生了解到: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不怕牺牲,勇于献身,他们是令人尊敬的人民英雄,我们永远怀念他们。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自2011年以来,新课程改革再出发,促使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的不断进步与更新,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只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更加深入融合,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充分挖掘生活实际以及社会生活热点,并将这些生活因素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勃勃生机,学生主动发现、探究以及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尚志.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湖南教育,2010.11.

[2]韦辉梁.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与实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1

作者:杨梅

第三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

我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在课文教学中找切入点联系社会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比如文言文教学,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其中蕴涵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二、 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三、 引导和鼓励学生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刚升入高中时,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三股文”盛行。这使我焦虑并深感紧迫。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大多数学生能改变文风,写出反映社会、思考人生,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卖西瓜》中,写农民“老忠”家的遭遇:寄托全年希望的西瓜熟了,雨却无休止地下,买瓜的老板难觅,老忠只得忍痛签订了亏本的卖瓜合同。作文最后一句“农民的出路在哪里?”问出了现实中的农民问题,我也被这篇作文深深地感染了。

是啊,“老忠”一家是我们周围,乃至整个中国许许多多农民的一个缩影。文章反映的社会问题太复杂了——农业经营方式问题、农产品市场问题、农业基础建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农民素质问题……写作的学生未必能考虑到这些,但其中的关注民生,思考社会,同情弱者的情怀等,不正是当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吗?

我将这篇作文打印出来作为范文,在评讲课中热情地介绍给学生,在学生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应和良好的影响。

经过以上这些努力,我们班的学生对社会的视觉变得敏锐起来,人文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也大大增强,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社会生活,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遵义县第一中学)

作者:王兴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环境保护主题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