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文化政治理论论文

2022-04-1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传统道德文化政治理论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传统家风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涉及重德养性的修身之学、孝悌勤俭的治家之法、崇学尚正的教子之方、与人为善的处世之则等方面。传承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对完善个体成员的道德人格、改善社会环境的道德风气、筑牢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传承发展传统家风文化需要高校、家庭、社会以及全媒体四位一体,共同努力。

传统道德文化政治理论论文 篇1:

中国传统商业文化融入高校商科专业外语思政教学探析

【摘要】中国传统商业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优秀商业理念值得为培养当代商业人才所借鉴。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融入高校商科专业外语课堂符合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培养民族商业文化自信和提升我国在全球商业文化中的话语权。中国传统商业文化融入高校商科专业外语课堂的内容选择应立足时代、取其精华,突出与西方商业文化的对比,并注重选材的启发性、故事性、趣味性。此外,本文还探讨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融入高校商科专业外语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传统商业文化;课程思政;外语教学

【作者简介】李姗姗(1986.08-),女,汉族,山东枣庄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助教。

一、引言

在悠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传统商业文化在我国商品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精神内核的角色,其丰富的知识智慧、经营理念与商业精神规范并促进了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其所遵循的“义利合一、诚信为本、‘和合’为贵、创新为径”等商业理念中所涵盖的现代商业人才所需素质,如爱岗敬业、忠诚守信、团队意识、创新能力等,仍是当前企业人才招聘中所看重的。

近年來,商科类专业的外语教学越来越多地涉及商务外语谈判、商务外语写作、财经外语语篇阅读等专业内容,以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商业人才的需求。这些教学内容多偏重于语言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且教材多为以外语为母语的作者撰写的材料为主,缺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另外,在西方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商科学生的商业价值观受到较大冲击。

本文拟探索提炼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中的精髓,将其融入山东高校商科专业外语思政教学中,从而为带领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商业文化,批判性的思考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思想的碰撞中历练商业职业素养提供思路。

二、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涵盖:

1.义利协同。“利,义之和也”“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等儒家商业思想既肯定合理之利的正当性,也接受“因义得利”的客观效果,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义利协同的基本思想。

2.诚信为本。“市不预贾”,“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通财”,“好利多诈而危”等从商品价格的制定、从业人员的准入、商品质量的保证、他者信任、贸易交往等方面集中展示了“信”的品质在商业实践各环节中的价值与效用。

3.“和合”为策。古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 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在近代被商业文化充分吸收,使近代商人秉承“和合大同”的价值准则,于危难时互扶持,于利益前共发展。

4.“创新为径”。“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等从物价波动、商业素质等方面阐释了传统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商业智慧。

三、高校商科专业外语思政教学现状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全要素、全方位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立体的教育理念和“育人大格局”(高德毅等,2019)。

外语类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语言,都以外国语言文化为主,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学生可能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西方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忽视对中国国情、文化和历史的正确认知。而外语类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要强调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学习借鉴,同时要坚守中国立场,使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采取的方式就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他们最熟悉的语言,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更入心。

在当前很多高校商科专业的外语教学当中,教学内容已从以往传授基础外语(如基础语法、日常生活交际英语、报刊英语等)向传授商科专业外语转变,如在综合英语课堂上涉及金融外语、会计外语、商务谈判外语、商务外语写作等内容,甚至部分高校还开设了英汉双语经管专业课程。

上述专业外语的教学内容多取自西方商科教材和论著,体现西方的商业价值观。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商业文化及职业道德则鲜少介绍。这导致一些商科学生可以用外语对西方的商业体系或商业理念侃侃而谈,对于本土优秀的传统商业文化却知之甚少。传统商业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学生对于西方商业价值观产生盲目崇拜的心理,且认为本土的、本民族的传统商业文化价值乏善可陈。更有部分学生在西方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其人生价值观受到较大冲击。因此亟需在高校商科专业外语教学中引入思政内容,融入优秀的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在一个有着浓厚传统商业文化沉淀的省份里求学,山东高校的商科学子对于本省的传统商业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2018年对山东省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对于优秀鲁商文化非常感兴趣的占45%,比较感兴趣的占33.87%,不感兴趣的仅占1.2%,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非常感兴趣的学生集中在经济管理类专业。

尽管高校商科学生对优秀商业文化的学习意愿比较强烈,但是各高校商科专业课程中涉及传统商业文化的内容不多,而当前作为文化冲击前沿阵地的商科专业外语课程对于传统商业文化则很少有所涉及。

四、传统商业文化融入高校商科专业外语教学的内容选择

尽管先前的研究对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历史和基本理念进行了提炼整理,但哪些文化内容更具启发性、故事性、趣味性,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之下哪些内容更适宜于融入高校商科专业英语课堂,这些问题仍值得探讨。我们认为,中国传统商业文化融入高校商科专业外语课堂的教学内容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立足时代,取其精华。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中的“义利协同”等商业理念对于现代商业思想具有借鉴意义。在教学材料的选取过程中,应注重选择符合现代商业社会需求、在大浪淘沙中沉淀下来的优秀中国传统商业文化思想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商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商业思想品质。而对于不适合时代的思想,如古代儒家思想中轻视利的论点则予以剔除。

2.突出与西方商业思想的对比。西方商业思想往往片面推崇工具理性,如韦伯认为唯工具理性论“成为衡量、规范和裁判人类行为合理性最权威的标准,甚至逐渐取代了价值尺度,成为一种崇拜或信仰的对象。……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排斥,正是现代科学危机的症结之一,也是现代社会陷入精神危机的根源之所在。”

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主张义利兼具、义利合一,强调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通过借鉴优秀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可以为我国避开西方商业思想造成的社会顽疾,以及为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道路提供思路。

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突出中西方商业文化各自的特点,强化相似商业案例不同价值取舍之间的对比性。这样,学生将不仅能够了解中西方商业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而且能够通过批判性思考、结合中西方商业思想各自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商业文化价值。

3.注重选材的启发性、故事性、趣味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首要推动力,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可以通过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体现生动人物形象、富有文采的古诗文等调动起学生对于民族商业文化的热爱,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欲和创作欲,进而能够通过翻译、作文、辩论等形式进行外语练习和输出。同时,学生也将有兴趣在课余更多的涉猎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相关书籍和资料,其丰富的知识使得学生未来对外进行传统商业文化输出成为可能。

五、传统商业文化融入高校商科专业外语课程的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当今,在西方商业文化思潮影响和互联网大数据导向下,学生较容易形成倾向于西方商业文化的固化商业思维模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分别对传统商业文化和西方商业文化进行价值对比和评判。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头脑风暴、辩论、情景剧角色扮演等容易展现价值冲突的方式,促使学生自发对中西商业文化的不同价值理念展开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这样,学生在接收互联网时代的大量商业文化信息时才不会容易被“带节奏”,从而形成正确的商业文化理念。

2.培养学生对于民族商业文化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于民族商业文化的自信是对于教育部课程思政“育人”要求的贯彻。学生对民族商业文化的自信不仅来自其对于历史史实的思考和理解,还来自其对于传统商业文化在现代商业社会能够成功应用的了解和实践。我们可以通过采访、座谈的方式将语言能力较好、秉承优秀传统商业文化的企业家邀请到课堂中来。在企业家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锻炼语言能力,同时也可以了解传统商业理念在现代商业中的实践应用,

3.培养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传统商业理念的能力。外语课程的立足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亟需能够将中国文化理念传播出去,带着深厚文化沉淀走向世界的外语人才。而在商界,我们也需要以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为基点,包容博纳、能够抓住全球契机的商业人才。因此在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融入教学的过程中,我們应不仅使学生了解优秀中国传统商业理念,还应强化语言输出,培养学生讲好中国商业故事的能力,在未来的商业活动中展现中华民族优秀风貌。

4.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与现代商业文化相比,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对道德品质更为看重,这也是奉行功利主义的现代商业文化所亟需借鉴的。同时,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中所蕴含的“和合为贵”“诚信为本”等职业道德理念与现代商业社会中所崇尚的团队精神、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素养不谋而合。传统商业文化的呈现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由古鉴今,强化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以便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提升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价。

六、结语

中国传统商业文化源远流长,可借鉴之处甚多。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融入商科外语课堂有助于提升商科学生对于中西商业文化的理解水平以及思辨能力,改变商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态度,提升其民族文化自信。并能够培养学生用外语解读和推介中国文化的能力,提升我国在全球商业领域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徐国利.传统儒商义利观及其近代转型与文化取向[J].学术界,2020(9).

[2]徐瑛瑛.传统商业文化:发展历程、特征及其以文化人的启示——以高等商科院校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6).

[3]李斐斐,王兴元.近代山东商业文化核心价值阐释及其启示[J].理论学刊,2014(2).

[4]成艳娜,宗胜春,丛晓光.优秀鲁商文化在山东高职教育中传承路径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8(12).

[5]黄金花.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商业价值理念[J].商业研究,2005(9).

[6]陈杰.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理路[J].学科与课程建设, 2021(4).

[7]刘建达.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外语课程改革[J].外语电化教学,2020(6).

[8]孙有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 2020(6).

[9]王骞,邓志勇.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J].江苏高教, 2021(5).

[10]李欣,冯德正.商务英语专业课混合教学的“课程思政”行动研究[J].外国语文,2021(3).

作者:李姗姗

传统道德文化政治理论论文 篇2:

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价值与实现路径

摘 要:传统家风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涉及重德养性的修身之学、孝悌勤俭的治家之法、崇学尚正的教子之方、与人为善的处世之则等方面。传承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对完善个体成员的道德人格、改善社会环境的道德风气、筑牢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传承发展传统家风文化需要高校、家庭、社会以及全媒体四位一体,共同努力。

关键词:家风;传统家风文化;传承价值;道德根基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在长期延续过程中形成的由祖辈、父母提倡并身体力行,用以规范约束家庭成员的稳定持久、世代相传的生活作风、价值准则和道德品质。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家风的目的在于“整齐门内,提撕子孙”[1]1。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家风文化,其传承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德养性的修身之学

《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先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先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古人特别重视子女德性的培养与发展,故在传统家风文化中渗透着重德养性的修身之学。例如大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子女对“诗”和“礼”的学习,认为这是修身立世的关键。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此外,传统家风文化强调,立志守志是个人修身的基础。郑玄认为:“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3]但如果胸有大志而不思进取,同样无益于自己的人生;只有意志坚定、不断奋进,才能认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仅如此,传统家风文化在个人的德行修养方面也有明确要求,提倡以静修身,以俭养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只有保持内心的清静,不为名利所困扰,才能立身端正,溫良敦厚。另外,保持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也是传统家风文化的重要内容。明清时期,江苏的庄氏家族绵延不衰,成就突出,与其良好的家训家风分不开。毗陵庄氏族谱中收录有《鹤溪公遗嘱》《鹤坡公家训》《声鹤公遗训》《丹吉公家训》《董太夫人家训》等家训,这些家训的核心就是“读圣贤书,做豪杰事”。一个有骨气的人,不管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抗拒不公平不合理的压力,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操守。在“遇大变,处大节”之时,不随波逐流,秉持正直仁义,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风骨与节操。

(二)孝悌勤俭的治家之法

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蕴含着孝悌勤俭的治家之法,不仅有利于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而且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5]孝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一切美德的源头。每个家庭成员只有形成“入则孝,出则悌”[6]的品性,整个家庭的氛围才能和谐融洽。勤俭持家是传统家风文化中治家之法的又一重要理念。颜之推告诫子弟要“稼穑而食,桑麻以衣”[1]64,勉励子孙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丰衣足食。朱柏庐在其《治家格言》中也开宗明义地强调:“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7]既表达了对人民劳动的尊重,也强调了勤俭节约作为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此外,一直流传至今的“简葬”思想也是清正简朴的充分体现。西汉时期的杨王孙,崇尚黄老之术,家累千金,却认为厚葬无益于死者。临终,嘱其子将其裸葬,以矫世人“竞相攀比、越礼厚葬”之世风。其死后裸葬于终南山,成为我国提倡“简葬”思想的著名人物。

(三)崇学尚正的教子之方

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教子之方。一是勉励子孙重视读书修身。孔臧《与子琳书》中云:“顷来闻汝与诸友生讲肆书传,滋滋书夜,衎衎不怠,善矣。”[8]陆游、苏轼也经常写诗勉励子孙勤奋学习,但是,他们要求子孙读书的目的并不是登科及第,而是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二是教导子孙要有忧患意识,“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9]古人认为,家国同构,面临的危机有共通之处,具备的忧患意识,也有相通之处。忧患意识就是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即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处境和现状,要时刻抱有警惕之心。身处顺境,不掉以轻心;身处逆境,也要坚持信念,争取改变现状。三是告诫子孙要谨慎交友,慕贤亲贤。“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10]一个人要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益友,努力学习朋友的懿行嘉言,使自己立德端正。

(四)与人为善的处世之则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成员不仅需要处理好家庭关系,还需要参与到社会活动,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关于接人待物的处世之则也有非常全面详尽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做到睦邻友好。比如“六尺巷”的典故就体现了邻里之间谦和礼让精神。此外,曾国藩还引用俚语来向家人说明睦邻友好的重要性:“‘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戒富贵之家不可近远亲而慢近邻。我家初移富坨,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宜松,礼貌易恭。”[11]二要做到诚信待人。人无信则不立,古人把诚信作为修身立命的根本价值信条。曾子杀彘的故事就是教子以信的典范。另外,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宋朝,一些较开明的家长在要求子女抓农业的同时,还要广开财路。叶梦得在《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中强调:“治生非必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防人,非谓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胜言者矣,此其善治生屿。”[12]要求子孙诚信经营,取财有道,反对依靠损人利己的手段谋取利益。三要乐善好施,要有关怀民生疾苦和社会安危的胸怀和气魄。如《郑氏规范》教育族人要“以‘仁义’二字铭心镂骨”。很多家训家规中都强调要以己之力救难怜贫。


     二、新時代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价值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传统的家族式家庭逐步向小型化、独立化的方向转变。不少传统家风文化日渐流失,传统家风的规范约束作用也日渐式微。但是,“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13]

(一)有利于完善个体成员的道德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13]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受某种特定家风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无形的家风文化具有很强的持久性、稳定性和渗透性,它会深深植根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的价值判断、处世原则、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家庭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和思想成果。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传统家风文化深深凝聚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去教化人、启迪人、感化人。传统家风文化可以使重孝悌、讲诚信、读诗书、立明志等美德在一个稚儿心中生根发芽,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更加根深蒂固。而且,经过传统家风文化熏陶的个体,易于形成更加完善的道德人格。面对同一个道德困惑,未经传统家风文化熏陶的个体,需要经过自己理性的思考,趋利避害,然后采取行动。而经过传统家风文化浸润的个体往往会依据自己心中早已树立的道德准则去做出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根据“首因效应”,后者作出利他行为的概率要大于利己行为的概率。因此,传承传统家风文化有利于完善个体的道德人格,使其受益终生。

(二)有利于改善社会环境和道德风气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14]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作为家庭的精神内核,不仅可以折射和反映社会风气,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发扬传统家风文化,有利于改善社会环境和道德风气。一方面,优秀的家风可以对家庭成员起到正面的督促规范作用,促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千千万万的家庭倡导并发扬好优秀家风,则会从整体上改善社会环境和道德风气。另一方面,每个家庭中的成员作为社会人,需要在社会中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才能维持其生存发展。在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受过良好家风文化熏陶的个体会在一言一行中将自己的个人素养表现出来,与其有社会联系的其他个体将会在不自觉中受其影响,循序渐进地提高个人素质,养成良好的习惯。相反,如果一个人常年累月受不良家风的影响,积重难返,不仅难以形成美好的个人品德,而且可能将自己不良的品性通过一言一行传递给其他人。所以,传承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不仅对个体来说受益终生,而且对改善社会环境和道德风气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家风文化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无论是耳提面命的谆谆嘱托,还是提笔家书的殷殷希冀,或者是口耳相传的严规家训,都倾注着先人对其子孙后代的勉励与期望。从最早的《家风诗》到汉代孔臧的《庭训》再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从张之洞的《与子书》到李毓秀的《弟子规》再到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等等,都积淀着家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一方面,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伟大民族精神的资源宝库。我国传统家风文化中囊括了忠孝节义、礼义廉耻、齐家守业、睦邻慕贤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为后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我国传统家风文化还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表达。叶梦得在其家训中勉励子女:“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故孝必贵于忠。忠敬不孝,所率皆非其道。是以忠不及而失其守,非惟危身,而辱必及其亲也。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15]岳飞从军抗金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勉励他要心怀爱国报国之情。另一方面,传统家风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做出基本的价值要求,作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思想结晶,发扬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植根于传统家风文化这片沃土。
     三、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路径

如上所述,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民族道德根基的筑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承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需要高校、家庭、社会及新媒体平台四位一体,共同努力。

(一)纳入高校教育体系,规范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播路径

将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纳入当代高校教育体系之中,是弘扬发展传统家风文化的重要路径。高校应增设与传统家风文化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并辅之以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线上答疑与线下教学相补充的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传统家风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努力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理论功底,为学生做好表率。同时积极倡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颜氏家训》《诫子书》《曾国藩家书》等优秀的家风文化作品,以考察、讨论的形式取代考试,注重启发和灌输相结合、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传统家风文化,在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认同传统家风文化,增强传统家风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此外,高校可组织专家组将传统家风文化内容编写到教材中,使传统家风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增强传统家风文化传播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最后,将传统家风文化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也是可行措施。比如:定期围绕“家风建设”的主题,举办学术论坛、开展文明评选活动。也可以通过诗朗诵、演讲、小品、文艺演出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传达传统家风文化的精神意蕴,增强传统家风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对传统家风文化在思想上自觉认同,在行为上自觉遵循,在信念上自觉守护。

(二)父母躬行身教,營造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播氛围

家庭环境是我们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于子女道德品质的塑造、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16],只有将积极正面的“躬行”和“身教”真正落实到家庭教育中,才能帮助子女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促进每个家庭形成好家风。所谓“躬行”,既不是知而不行,也不是知行不一,而是父母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认知,并且把这种道德认知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道德行动。所谓的“身教”,就是父母用自身的道德行动去引导感化子女,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效仿学习,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在现代社会,为人父母者应该自觉学习传承名人大家优秀的家风文化,并吸收其精髓以指导自身的行动。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互动,使子女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和感染,自觉认同并养成传统家风文化中所传达的与人为善、注重孝悌、勤劳节俭、爱国忠诚等优秀品质。此外,传统家风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因此,父母在吸收传统家风文化精髓的同时,还应立足时代语境,剔除传统家风文化中男尊女卑、家长独裁、封建专制等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内容,同时引导子女树立如公平正义、遵纪守法等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

(三)整合社会资源,拓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播视野

社会是个体自我发展的主要场所,也是家风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应当立足社会,充分整合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拓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播视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传承发展传统家风文化应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寻常百姓的家风文化,并传播其符合时代性的合理内容,以点带面,使普通家庭的优秀家风文化在全社会起到正面引导作用。社区、单位、团体等有关组织应积极开展与“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发展”内容相关的活动。比如:在社区举行“听爷爷奶奶聊家风”的主题活动,既可以使“90后”“80后”深入了解所谓的“家风文化”,同时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可以缩小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代沟,推动良好家风文化的形成。还可以通过定期放映有关家风文化题材的电影、纪录片等形式,增强传统家风文化对人民群众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此外,我们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7]。明确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地气”工程的价值定位,加大传统家风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教育引导,创设有利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传播的生活氛围和社会环境。使人民群众在传承发展传统家风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立足全媒体时代,创新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18]作为一把“双刃剑”,新媒体平台如果运用得好,就会造福人民;如果运用的不好,则会带来难以预测的危害。所以,作为强有力的现代传播载体,新媒体平台只有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主动承担起宣传发展传统家风文化的责任,才能真正发挥其正面引导作用。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新”的特点,创新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播方式。比如:通过打造一批富有时代感的、涵盖传统家风文化内容的网站来向大众宣传优秀家风文化;利用微信平台,围绕“家风建设”的主题创建微信公众号,并定期推送历代文士大儒的优秀家风家训供读者订阅浏览;也可以建立关于“家风”话题的微博“超话社区”、微信群、QQ群等平台来实现线上广泛实时的讨论与交流。此外,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应选择不同的传播载体。例如:针对幼儿,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片的形式对其进行家风的启蒙教育;针对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的青少年群体,可以向其推广有关“家风”题材的微电影、宣传片、小视频等;针对中年群体,可以利用下载量较高、受众较多的直播软件、微课、轻课等方式来传播家风文化;针对老年人,可以通过FM、家庭温情网剧等形式向他们普及家风文化。最后,各级政府及媒体平台的工作者,应立足全媒体时代,切实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构建传统家风文化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在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新媒体平台的同时,正确把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牢牢占领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营造风清气正的全媒体环境。总之,要努力创新传统家风文化传播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家风故事。

参考文献:

[1] 颜之推.颜氏家训[M].檀作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大学中庸[M].王国轩,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 7.

[3]后汉书(张曹郑列传)[M].范晔,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 1210.

[4]颜之推,等.中国家训精粹[M]. 陈俊才,注译.北京:海潮出版社,2011 ∶ 53.

[5]曾振宇.孝经今注今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 1.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 6.

[7]陈延斌.中华十大家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 6.

[8]傅亚庶.孔丛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1 ∶ 452.

[9]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103 ∶ 138.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 249.

[11]唐浩明.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1 ∶ 465.

[12]叶梦得.丛书集成续编·石林治生家训要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 445.

[13]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

[14]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2.

[15]叶梦得.石林家训[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 488.

[1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8.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 106.

[18]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 ∶ 4-8.

【责任编辑:黎 峰】

作者:陈慧敏

传统道德文化政治理论论文 篇3:

基于山西传统壁画文化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价值

摘  要:山西传统壁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优秀分支,利用壁画载体记载历史,传递文化精神。本研究基于对山西传统壁画的研究,不断发掘其文化内涵,并探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使得思想政治领域不乏味、不枯燥,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本文通过探讨山西传统壁画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和影响意义,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省外行的“双循环”模式价值。

关键词:传统壁画;文化;思想政治;“双循环”模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和渊源。山西传统壁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优秀分支,将山西传统壁画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既是对山西传统壁画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本文基于山西传统壁画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价值进行探讨。

一、山西传统壁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

山西境内有诸多壁画遗存,是我国古代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存的山西壁画中可看到许多著名画家和画派的风格,如唐代吴道子、张萱、周昉青绿山水画派,宋代李成、郭熙水墨山水画派,范宽和武宗元等。許多寺观神庙壁画的艺术水平十分高超,如高平市开化寺北宋画师郭发绘制于绍圣三年至四年(1096—1097年)的壁画,繁峙县天岩村岩山寺金代宫廷画家王逵完成于大定七年(1167年)的壁画等。这些壁画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思想道德等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手段。

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为重要。将山西传统壁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可以不断发掘文化内涵,探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使得思想政治领域不乏味、不枯燥,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实效。

(一)山西传统壁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

山西传统壁画中有寺观壁画、民俗壁画、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等。通过描绘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风俗习惯、劳动特点、审美情趣、统治信仰等来抒发情感,传递文化思想内涵。比如秦汉壁画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了封建统治的威严;新绛稷益庙壁画以农耕稼穑为题材反映了古代农业发展[1];太原现存北齐娄睿墓表现了儒释道的统一思想。从先秦的威武、汉唐的包容到宋元明清的气节,壁画仿佛家训一般,成教化、助人伦的劝导性,超出了绘画自身应当具备的审美愉悦,发挥着无形的教育作用。由此,传统壁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较强的一致性。

(二)基于山西传统壁画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的可行性

从考古发掘资料和古代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建筑壁画伴随着人类步入文明的脚步,逐渐融入现实生活,成为宫室、神庙的重要装饰,成为历代统治阶级思想宣传的重要手段。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讲到,“我们对于这些古代思想家的美学思想往往了解得不具体,因而不深刻,我们应该结合古代的工艺品、美术品来研究。例如,结合汉代壁画和古代建筑来理解汉朝人的赋,结合发掘出来的编钟来理解古代的乐律,结合楚墓中极其艳丽的图案来理解《楚辞》的美,等等。这种结合研究所以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壁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工艺品时的高超技巧,还表现了社会现实和艺术思想,让受众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而这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不谋而合,把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得以传统壁画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可见可行。

二、山西传统壁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意义

山西传统壁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性、民族性与时空结合,透过建筑的气息表达出来,展现了人们对善、美的追求,对人的精神世界和历史文化进行了全新的阐释,甚至蕴含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将山西传统壁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增加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本质的探讨,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面,使其理论层次不断深入。

同样,山西传统壁画文化内容丰富、复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传统壁画文化的时代感,更好地将传统壁画文化之精髓流传下来。山西平路汉墓壁画、太原市徐显秀墓室壁画《牛车出行图》、山西繁峙岩山寺壁画、永乐宫壁画等,通过山石、树木等连接各种人物故事,吸取了儒、道、佛文化,采用当时社会素材展现了各种生活细节和生活气息。通过近距离接触,不断追寻壁画中的艺术意义和文化价值,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可以使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更具有时代意义和教育价值。

三、基于山西传统壁画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探索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自觉地将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这样能更深入地了解教育价值的目标,培育和发扬民族精神。本研究基于山西传统壁画文化思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结合新时代发展理念,建构内省外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特征

1. 以学为上,内省修身

高平开化寺西壁是依据《大方便佛报恩经》绘制的,讲述了须阇割肉充饥以保全父母生命的故事,这种孝道思想是与传统道德伦理结合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礼记·祭义》记载: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这是人文精神的亲情之道。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壁画集中了唐、宋道教绘画精华,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也颇具影响力。《朝贺三清图》《钟离权度吕洞宾》以及王重阳等七位弟子修仙成道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心无旁骛、不屈不挠才能成功。《大学》中记载: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主要方式,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修身的要点。

所以,挖掘山西传统壁画文化精髓可以提炼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以学习教育为主,以人文环境为保障,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实证主义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进而从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情感到行为规范,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促进大学生内省与德行平衡发展,引导大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达到由内到外的内循环效果。

2. 以德为师,外化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判断依据就是个人的德与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贯彻并落实重行和力行的教育方式,重视学生的行为素质养成和社会实践[2]。山西传统壁画研究为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另一种实践环境,让大学生通过壁画学习融入社会生活和人文环境中,在实践中提高自我修养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形成通过行为检验内省程度的外循环模式。

基于山西传统壁画文化建构的“双循环”模式牢牢抓住内省与行为的关系,以知导行,以行验知,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提取内涵,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搭建了桥梁,使得知识有了画面感和时代感,更有利于高校在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价值

1. 哲学价值: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的内涵本质

山西传统壁画中以寺观壁画居多,内容充分地体现了儒释道哲学思想,而这恰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部分。传统哲学思想包括儒释道思想,而中国传统壁画又与儒释道哲学思想密不可分[3]。在山西传统壁画中,稷山青龙寺是集儒释道图像为一体的水陆画;山西绛县金墓壁画绘有郭巨、孟宗、董永等行孝事迹;芮城永乐宫壁画、五台山寺庙壁画、云冈石窟壁画、新绛稷益庙壁画、洪洞水神庙和广胜寺壁画等都体现了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极其看重对人进行内在修为的培养和行为的善恶,既注重居心,也注重行为效果。道家哲学天道思想阐述了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通,“道法自然”的思想影响深远,与壁画紧密结合。自印度佛教思想由汉代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不断融合,“不立文字,明也见性,见性成佛”指通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和身边常见常用的小物中归纳出真理,以求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3]。山西传统壁画中所展示的哲学思想,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中的重要思想。这不仅是壁画文化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的部分,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 美学价值: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的精神追求

壁画美学一直是艺术的瑰宝。山西壁画技法娴熟、故事生动,每一笔每一画都很传神。在云冈石窟壁画中,罗汉形象入木三分,人物姿态各异,生动有趣,有的捧书,有的摇扇,有的合十,体现了罗汉不同的性格。石窟壁画在制作工序、颜料运用、艺术造型、装饰上都具有独特的色彩装饰美,这不仅提供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美学依据,还体现了石窟壁画艺术的教化意义。很多人研究墓室壁画的形式美和现代美学价值,是由于古人墓室绘制壁画的目的并非出于对墓室的装饰,而是一种情感寄托[4]。

从山西传统壁画中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崇尚美、讴歌美、追求美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人发展中的本质力量。在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循环”模式中,美育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外化到个人行为上力求做到真善美,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信仰价值: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的作用功能

壁画运用丰富的题材通过叙事情节来传递思想,凝聚民众思想,加速形成统一信仰。例如,历代帝王推崇以关公为代表的崇尚勇、忠、义为中心的信仰,在繁峙公主寺关帝殿、繁峙大李牛文殊寺西寺关帝殿、定襄阎徐庄关帝庙、定襄崔家庄关帝庙等都有体现,通过关公形象来引起民众共鸣,更易于形成民众统一的思想[5]。而当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其拥有信仰[6]。基于山西传统壁画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的构建,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较强的思政性和凝聚力。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探索

其一,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内涵式发展,探寻山西传统壁画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中,内省和外行是大学生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是大学生自我统一性的真实展现。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理论水平有限,知识多元,知与行的发展处于失衡状态,构成了认知矛盾和行为矛盾,自然不能树立良好的信仰和信念,更有甚者会做出错误判断和表现出错误行为。对此,大学生文化的辨识度有待提高,弘扬正能量,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朝元图》作为永乐宫壁画的精华,描绘了拜谒最高尊神元始天尊的画面。长寿成仙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暂且不分析道教的宗教内涵,就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也印象深刻。道教所追求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思想,完全取决于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与当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坚定信仰,练就过硬本领,培养高尚品格”思想品质紧密结合。山西传统壁画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更持久、更深远的方向发展,加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的内涵研究。同时,还可以为探寻山西传统壁画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提供有力帮助,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新视角。

其二,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渗透式发展,营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素养逐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时代新人,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领域得到拓展[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也在逐渐丰富。教育环境的营造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本要素,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条件,但会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基于山西传统壁画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循环”模式中外化于行的重要环节。

山西传统壁画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往往把现实美与理想美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想奇特,夸张大胆,创造出奇特的幻觉空间效果,给人以强烈的美学享受。在题材上,有的取材于古老的民间习俗、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的取材于农村、农业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春耕秋收、打井修渠、养鸡养鸭、采桑捕鱼、休闲娱乐等生活与劳作场面,有的取材于历史事件,不同的题材在画家的笔下有了灵性,透露出真挚而热烈的感情。例如高平开化寺、繁峙岩山寺壁画不但较好地诠释了佛教故事的细节,而且将本地风土人情移植于壁画中。通过这种视觉感官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形成一种渗透式教育。在浓厚的文化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更好地汲取文化精髓,规范言行;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行动的能力,进而达到教育与环境的和谐状态,使大学生成为真正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 叶磊. 山西晋南寺观壁画艺术价值探析[J]. 美术观察,2021(02):61-62.

[2] 張韩,闫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09):5-7.

[3] 孙涛. 浅析山西寺观壁画的线条之美[D].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

[4] 葛易航. 浅析辽代墓室壁画的美学价值[J]. 美术观察,2021(03):66-67.

[5] 李玉福. 五台山寺庙壁画本土化审美趋向探究[J]. 五台山研究,2021(02):33-37+45.

[6] 刘洪. 传统文化的思政要素在永乐宫壁画中的体现[J]. 文化产业,2021(04):134-135.

[7] 佘双好. 新中国70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展的内在理路[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03-114.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李颖,吕长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会展经济之互联网技术论文下一篇:数据加密技术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