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管理论文

2022-04-27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自20世纪80年代电子档案袋在国外的教育领域逐渐推广应用以来,教师电子档案袋成为促进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有力工具。目前,个别学校正逐步打破个人随意制作电子档案袋的局面,建立各种电子档案袋服务平台,制作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师电子档案袋,使教师电子档案袋更合理、更充分地用于教学和个人学习,推出了类似教师电子档案袋的“教师成长记录”。

语文基础知识管理论文 篇1:

基于质性分析的慕课建设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类MOOC逐渐应用于教师培训,为更好地进行教师教育类MOOC的迭代与优化,文章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慕课为例,采用质性分析的方法对课堂讨论区学习者的学习收获与课程建议两个版块进行研究,来探究课程对学习者的帮助程度、学习者对课程的需求情况,最终得出课程的相关建设策略。

关键词:质性分析;学习收获;课程建议;课程建设策略

一、引言

MOOC,在国内又称“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用,在“互联网+”强大的驱动力下,“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推动了MOOC建设。2014年5月,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正式推出,为使MOOC更好地为教师的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服务,“爱课程”网启动了“教师能力提升类MOOC建设项目”,面向全国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师范生,并委托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的汪琼教授团队,在开展教师能力提升类MOOC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负责项目的整体组织、规划和管理工作。[1]2016年至2019年4月,已经开设53门慕课,由十几所高校建设,主要分为5类,其中教学方法类10门、教学能力类12门、信息化教学类16门、职业素养类10门、班主任系列类5门。[2]慕课是“互联网+教育”催生出的新形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是国家线上“金课”,2018年11月24日,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中指出: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学、用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变轨超车”的关键。[3] 2019年4月9-10日,中国慕课大会在北京召开,以识变、应变、求变为主题,传达中国慕课精神。[4]随着MOOC的发展,教师教育类MOOC成为MOOC发展方向之一,建设更优质的教师教育类MOOC,为课程建设提供策略与方法,更好地迭代与优化课程。

二、研究背景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慕课建设策略进行了研究,有着丰富的成果。总的来说,此方面的研究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采用問卷调查来获得学习者的数据,通过分析问卷数据来提出慕课建设策略。王钱永等以UTAUT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探究MOOC学习的影响因素,为慕课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5]二是通过对MOOC平台的数据或学习者日志行为数据的分析来提出慕课建设策略。D.F.O.Onah利用学习分析来激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以期改进数字MOOC资源。通过分析有关MOOCs的学习分析文献,本文汇总了几门课程的结果和分析,探讨了与学习分析相关的基本因素以及改善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由学习分析的四个因素组成的初步模型,以及如何在MOOC环境中应用这些因素的建议。[6]曾嘉灵等以《游戏化教学法》课程为例,对影响MOOC合格学习者学习效果进行了行为特征分析,对如何提升MOOC学习质量及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7]毛照道采用学习分析技术,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MOOC平台的数据,探究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以此提出课程的建设策略,包括课程宣传、课程设计开发、课程管理、学习环境构建、学习评价、平台改进等方面。[8]王敏采用统计分析法基于学习者的日志行为数据,对学习者的特征、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并聚类出四种类型的学习者,最后提出对MOOC平台建设的建议,包括从学习者的角度、课程设计方面、课程评价机制方面、运营商和政府方面。[9]戴心来等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参与“中国大学MOOC”平台课程学习者发放问卷,运用结构方程分析软件AMOS17.0,构建MOOC学习者满意度模型,并对其进行修正、拟合等。最后提出MOOC建设的相关建议:强化课程内容建设,吸引学习者持续参与;增强互动设计,提升学习者体验;应用学习分析技术,提高学习成效。[10]

以上研究都是以量的研究为主,量的研究主要是以数据作为支撑,而数据的变化也影响着结果的变化。本研究为更加深入地探究学习者的真实想法和主观体验,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讨论区的帖子进行分析,从而以量的研究作为补充,完善课程建设策略的理论部分。[11]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学习者在第一期与第二期课堂讨论区的课程学习收获版块与课程建议版块的发帖内容为数据来源,学习收获版块为197条与71条,课程建议版块为165条与61条,接着剔除与清洗重复、灌水、不相关内容的帖子。

2.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采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MOOC讨论区学习收获与课程建议两个版块的帖子内容,按照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核心类属,编码分为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

扎根理论是由美国学者Glaser和Strauss共同提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主旨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与理论。“编码”是理解扎根理论最为关键的词语,也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是“借由对文本资料逐字逐句的裂解,规律地检视资料彼此间的关系,对琐碎的资料规律地进行归纳、整合与再意义化,以便将原始资料转变为抽象概念”。[12]质性研究方法,是把“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通过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3]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1.课程概述

《“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慕课属于信息化教学类课程。本课程六周的框架设计围绕未来教育与知识的相关概念以及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收集、管理、加工与深化、教学融合、经验分享,为一线教师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系列工具与平台。通过相关案例的介绍与分析,帮助教师利用基于互联网的相关平台、工具去快速建构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本课程的目标一是增加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目标二是掌握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与工具,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与模式,最终整合应用于教学以促进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路径集成模型,如图1所示,与根据SECI模型设计出《“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慕课课程内容结构,[14]如图2所示。

2.课程讨论区的学习收获

笔者遵循学习者使用的“本土概念”的原则,在反复阅读与分析讨论区中学习者发的帖子内容基础上,将其进行初步的概念化处理,从而形成了16个自由节点(表1第1列)。在二级主轴编码中,笔者对一级自由节点进行了范畴化处理,最终形成NVivo的4个树状节点(表1第4列)。最后在NVivo软件里,回到资料来源处,仔细审查自由节点间的关系,经过反复的分析与比较,对二级主轴编码进行类属化,使4个二级主轴编码形成3个三级选择编码,即核心类属,也就是研究结论(表1第5列)。

随着学习收获水平的不断提高,学习者的数量减少,符合DIKW(D数据-I信息-K知识-W智慧)模型,即依据DIKW模型建立了课程学习收获的模型,如图3所示。

(1)浅层学习收获

浅层的学习收获是一个静止的状态。通过对课程讨论区内容的逐级编码发现,学习者的学习基本处于浅层学习的状态,“知道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与平台”在参考点中的计数最多,返回资料来源处对其进一步解读,列举部分讨论区内容,从学习者表达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最多的就是“知道了/了解了/学习了”很多工具与资源,但仅仅只是达到识记,也就是知晓的程度,还没有达到使用工具与资源的阶段。“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与路径”的内容也是如此,只是达到知晓的程度,并没有达到使用的程度。而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与路径”,从学习者所表达的情况来看,是“知道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与平台”的一半,“知晓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与路径”也是课程目标之一,所以要提升学习者对个人知识管理方法与路径的知晓程度。

学员1:真是学到了太多知识,了解了很多工具,如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novamind思维导图等等工具。(覆盖率0.92%)

学员2:学会了很多知识管理软件的使用,对自己知识管理更有思路了。(覆盖率0.60%)

学员3:知道了各种软件的功能,即使有一些虽用不上但是在脑海中也有印象,提到名字知道是要你过来做什么的,也有些软件对我今后的学习和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覆盖率1.27%)

学员4:学到了很多平时可以用到的软件。(覆盖率0.26%)

至此,反思我们课程内容的设置,在课程内容的表达方式上有所欠缺,让学习者误以为“运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成了个人知识管理,而忽略个人知识管理应该是一个实践和不断总结的过程。为了纠正学习者对知识管理的误区,课程建设者应该调整课程内容的表达方式,把基于问题情境的个人知识管理摆在首位,继而再去介绍,在此问题情境下可以用哪些工具解决该问题。而不是介绍工具能做什么,应该是这个问题能用什么类型的工具来解决。通过调整课程内容的表达方式,一方面纠正学习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误区,一方面也将“知晓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与路径”进一步深化到学习者脑海中。

“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的经验分享”并没有给大部分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方面也从参考点的计数可以发现。同时也反思我们课程个人知识管理的案例,是否存在“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象,或者说与实际教学关联不大,再或者是因为案例太少的情况。这一点将在课程设计建议部分对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的经验案例分享”加以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究。

(2)中层学习收获

中层的学习收获是一个运动的状态。对于学习者的中层学习收获,定义为学习者在浅层学习收获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收获,也就是在“了解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与方法”的基础上,使用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与方法,从知晓达到使用的阶段,还包括“个人知识管理内容带来的改变”。同浅层学习收获中的一样,“使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与平台”的比“学会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与路径”的多。从资料来源看,“使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与平台资料”来源数是2,而“学会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与路径”是1。分别点开这二者的资料来源内容,发现资料来源数为2的学习者是第一期与第二期的学习者,资料来源数为1的学习者是第一期的学习者,说明第一期的学习者学习收获的深度比第二期学习者的深。不过从两期的选课人数上来看,第一期的选课人数多于第二期的选课人数,学习者基数小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个人知识管理内容”带来的改变参考点的计数比“使用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与方法”的多,说明随着学习收获层级的逐渐深入,学习者人数也随之减少。

为了将学习者从浅层学习收获往中层学习收获迁移,扩大中层学习收获的学习者,建议将每周的单元作业改为实操性的内容。在课程的第三期已经对单元作业进行了调整,而在第三期课程的基础上,建议降低单元作业的难度。如图4、5所示,第三周的内容改为暂时不涉及深层学习收获的范畴,将中层学习收获的内容限定在“使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与平台”和“学会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方法与路径”上。

(3)深层学习收获

深层的学习收获是一个循环的状态。深层学习收获是建立在浅层与中层收获的基础上的。从静止的浅层收获上,到运动的中层收获上,最后到循环的深层收获上,个人知识管理在经历静止地接收知识、实践地运用知识、不断地摸索与总结,到循环往复地内化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与方法,建立适合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的体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即内化成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与模式,深层的学习收获最后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下面介绍具体资料来源。

学员5:多年以来,我是丰常注重教育教学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的,但是,随着我教育教学任务的不断加重,一方面承担着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另一方面还主持着一个拥有2548名学生的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平时工作节奏很快,信息的捜集量丰常大,存储量巨大的移动U盘都用完了好几个,知识管理让我倍感困惑。

今年六月份,当得知中国大学MOOC上将开设《“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这门课程时,我有一种久旱逢甘霖之感。经过这五周课程的学习,过去的困惑消除了,更重要的是,让我认识到知识管理如此重要,“捜商”如此重要,这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必由之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技能,同时我也掌握了一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知识管理方法和工具,并准备在此基础上形成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和模式, 建立起自己科学的知识体系,便于快速检索、关联、加工、集成、分享,并灵活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和研究之中。(覆蓋率1.47%)

学员6: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相信每个人每天都接收很多信息,有用的无用的一大堆。信息和知识不能混为一谈,有用的信息才能转化为知识,有些知识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因此如何保存和管理知识,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不可轻视的素质。在《 “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课程中了解了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学完该课程之后,感觉以前没有明确的“个人知识管理”对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获取知识,通过搜索检索工具来获取;可以保存知识,使用云盘和云笔记等工具对知识进行梳理;可以使用知识,通过有道云笔记等工具实现;还可以分享知识,通过微信、微博、Evernote和Wiz等工具实现。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另外,教师给出的众多工具、APP、技巧等等,都非常好用、实用,在这些不同的软件或工具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合理地选择使用,提高知识管理、分享能力,從而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中。教学需要信息管理,不仅是使用简单的方法、技巧或工具,还应该结合学科、学情综合地优化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现代化、信息化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覆盖率2.98%)

学员7: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

①将自己原来比较零碎的想法和做法全部理了一遍,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梳理和整理的过程。

②课程虽然介绍了很多软件,但我想工具只是起辅助作用,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自己,自己要不要做、能不能坚持做是关键;软件一定要用,但要少而精。目前确定:

A.云存储肯定是需要的(选择了微云,目前要做的是资料的整理工作);

B.有道云笔记还是要继续使用的,这个软件将作为自己文档资料的汇集中心,方便通过搜索功能及时查找到自己所需的文件;

C.时间管理软件不想再用,感觉专门用一个软件来处理这些事情有些麻烦,借用有道云笔记建立一个任务单文件来记录要做的事情,并对每天做的事情进行记录和整理,也挺有效的,工作记录等也存放在这里面,便于及时查找;

D.番茄钟还是要用的,主要是为了提供自己的单位时间效率,统计每天的工作情况;

E.协作平台暂时用有道云协作吧,毕竟目前主要是文档的协同管理,时间安排比较麻烦;

F.幕布确实给自己带来了非常好的体验,准备使用,但不作为知识库管理平台,而是作为记录和思维整理的工具;

G.教学软件还是蓝墨云和雨课堂,别的不说,免费且功能强大;

H.资源收集方面的各类工具各有长处,准备全部接受和使用,资源收集是第一位的;

I.分享后知识才是自己的,虽然微信和微博等都不错,但近期还是要用好自己的工作室平台。

③每次看完视频和资料后的讨论环节让自己有了一个自我思考和总结的过程,同时从同行的交流中也吸取到很多精彩的想法和知识。

④知识内化需要自己不断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享,这也是互联网带来的新思维。(覆盖率4.08%)

3.课程讨论区的设计建议

笔者遵循学习者使用的“本土概念”的原则,在反复阅读与分析了讨论区中学习者发的帖子后,将其进行初步的概念化处理,从而形成了31个自由节点,(表2第1列)。在二级主轴编码中,笔者对一级自由节点进行范畴化处理,最终形成NVivo的12个树状节点,(表2第4列)。最后在NVivo软件里,回到资料来源处,仔细审查自由节点间的关系,经过反复的分析与比较,对二级编码进行类属化,将12个二级主轴编码形成4个三级选择编码,即核心类属,也就是研究结论(表2第5列)。

(1)课程内容的设置

①工具软件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课程内容的实时性,课程涉及大量网址、软件、APP,需要不断检测是否变更和是否停用。其次,对于工具软件方面太多的问题,解决的措施是简单的软件介绍即可,不用对其安装和下载、进行过多的介绍。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前提下,增加一个工具软件的综合对比评价表,针对不同的群体列出软件的优缺点,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或者表格的形式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展示。接着是部分工具软件讲解部分太快的问题,排查出这些工具,细化其讲解。最后是提供更多免费的资源平台与工具软件,课程团队则一直致力于此。

②增加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增加知识管理思维与策略方面的内容、知识管理的深度阐述与理念、实操性的教学内容,在保证课程广度的基础上,增加课程的深度。在强调教师实践的同时也要指出知识管理的误区。

③增加教学案例。如何增加教学案例,一方面是由学习者提供优秀的案例,学习北京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案例,建立丰富多样的实时交流资料汇总,让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介绍“个人知识管理科学”方面成功的经验,供广大学习者借鉴,同时这些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所遇到的困惑,让广大学习者、课程团队教师共同来探讨,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完成课程内容的修正与迭代;另一方面是课程团队还应继续增加具有实践性、代表性、先进性的教学案例。

④检查课程内容错误的地方。对课程视频、文档,以及测试题中出现的错误还需仔细排查,确保无误。

⑤视频制作技术的问题。检查大小不一致、语速过快、普通话不标准的视频,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导读部分,课程团队已经做了相应的替换,替换成其他的表现形式。

(2)教学资源的设置

①增加思维导图文档。在课程内容的前面,增加思维导图对课程内容的罗列,让学习者知道这周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课程内容的后面增加思维导图的总结,即对整个内容的总结概述,帮助理解和记忆。二者选其一,课程团队已将此事付诸实践。

②平台或工具配一个互动讨论话题。每介绍一个平台或工具软件,配一个讨论互动话题,这样能帮助学习者开展互帮互学,提高学习效率,也使讨论内容务实有益。课程团队已将此事付诸实践。

③配备视频内容的相关文本或演讲稿。考虑到大部分教育者更加偏向学习文字性的知识,课程团队已经着手同步出版配套的相关教材。

④增加相关内容书籍的推荐。针对不同学科和教学年龄段能够推荐有关教学的一些优秀书籍。

⑤检查其余是否都附上了官网的软件下载地址。有部分学习者希望提供软件安装包的网盘链接,鉴于软件的版权问题,课程团队只能提高官网的软件下载地址。

(3)考核机制的设置

①对学习者明确考核要求。平台和工具的介绍,应该保持这样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要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明确要求,每个种类的平台和工具,要求学习者选择掌握一种或者两种,并将应用痕迹截图体现在大作业中,同时给出作业范例。这样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家的难题,又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避免迷茫,已付诸实施。

②提前给出考核要求。提前给出作业要求,教师/助教及时关注讨论区,对相关误操作的学习者提供补救的机会。因为学习者反映,期末考核只有一次机会,进入考试后再处理文档,需要不少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一旦出现断电、断网、误关窗口等都会使作业不能正常提交,导致没有成绩。

③增加实操性考核。每周的作业可以让学习者选取1~2个工具或者平台进行学习,作业结合工具的使用。

(4)互动机制的设置

促使学习者间积极答疑互助,鼓励积极学习的学习者,以其为核心,加大教师与助教在讨论区的参与度,保证及时的答疑和管理讨论区,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学习。

学习其他课程团队的互动机制,对课程建设提供有利的帮助。

课程QQ群/微信群、课程直播等其他的互动交流方式,会在课程团队建设有余力的情况下进行。

五、研究结论

(1)课程对学习者的帮助程度是不同的。①学习者学习到的内容,通过分析学习行为数据、交互行为数据,得出学习者学习到的内容和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主要是通过视频资源来学习课程内容,另外还有文档、讨论、测验等。②学习者的学习深度,从讨论区中学习者的学习收获可以看出,分为浅层(了解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与工具)、中层(个人知识管理内容带来的改变,使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与方法)、深层(内化成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与模式)的学习收获。

(2)了解学习者对课程的需求情况。从学习者在讨论区提出的课程设计建议得知学习者对课程的需求情况,包括对课程内容的需求(工具软件、知识管理、教学案例、课程内容的正确性、视频制作技术)、教学资源的需求(资源类型、其他资源类型)、考核机制的需求(考核要求、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互动机制(讨论区的管理、其它互動交流),为课程的迭代与优化提供相应的参考建议。

MOOC建设者作为推动MOOC建设的一员,应多进行课后反思或者建设后的反思,继而在实践建构时,调整课程内容,促进慕课开发的迭代与完善。慕课设计开发在教师与学习者共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推动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凡妙然.我国MOOC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解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7(3):34-40.

[2]爱课程.关于项目[EB/OL].http://tMOOC.icourses.cn/.

[3]广州大学新闻网.头条广大[EB/OL].http://news.gzhu.edu.cn/info/1002/18569.htm.

[4]中国大学MOOC.中国慕课大会——识变 应变 求变 [EB/OL]. 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icourse-1205948801?winzoom=1.

[5]王钱永,毛海波.基于UTAUT模型的MOOC学习行为因素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6):43-48.

[6]Onah D.F.O.,Pang E.E.L.,Sinclair J.E., Uhomoibhi J.(2019)Learning Analytics for Motivat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Fostering the Improvement of Digital MOOC Resources. In: Auer M., Tsiatsos T. (eds) Mobile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MCL 2018.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mputing, vol 909.Springer,Cham.

[7]曾嘉灵,欧阳嘉煜,纪九梅,王晓娜,乔博,曲茜美.影响MOOC合格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行为特征分析[J].开放学习研究,2018(6):1-9.

[8]毛照道.基于学习行为分析的慕课建设策略研究——以《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29).

[9]王敏.基于行为日志数据的MOOC学习者学习行为分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10]戴心来,郭卡,刘蕾.MOOC学习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大学MOOC”学习者调查问卷的结构方程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2):17-23.

[11]张刚要,李紫衣.基于质性分析的MOOCs高退学率归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1):29-35.

[12]郭玉霞,刘世闵,王为国等.质性研究资料分析:NVivo 8活用宝典[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

[13]陈向明.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J].教育研究,2008(5):30-35.

[14]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著;李萌译.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1-12.

(编辑:王天鹏)

作者:刘艳闽 杨上影

语文基础知识管理论文 篇2:

知识管理:教师电子档案袋建设的新视角

自20世纪80年代电子档案袋在国外的教育领域逐渐推广应用以来,教师电子档案袋成为促进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有力工具。目前,个别学校正逐步打破个人随意制作电子档案袋的局面,建立各种电子档案袋服务平台,制作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师电子档案袋,使教师电子档案袋更合理、更充分地用于教学和个人学习,推出了类似教师电子档案袋的“教师成长记录”。随着教师电子档案袋功能的不断开发,其潜力也不断被挖掘,教师电子档案袋的发展和应用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推动着理论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但从目前教师电子档案袋的现状来看,其设计、开发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目的不够明确,难以促进教师个人成长;其次,结构不够完善,难以体现档案袋的功能属性;再次,内容不够全面,难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最后,功能不够充足,难以反映档案袋的本质属性。因此,如何客观认识当前教师电子档案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怎样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建构教师电子档案袋,是教育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工具论的片面认识是存在问题的根源

对国内外教师电子档案的发展现状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电子档案袋的应用之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人们把工具论作为其应用的理论基础,而不注重档案袋的本质属性,影响了电子档案袋的健康发展。

1.仅被当作教学成果管理工具,过分关注评价,忽视其他相关发展。笔者曾经阅读过的近300篇文章,其中,超过2/3的文章都是主要聚集在档案袋的评价研究上。而我们看到的档案袋,也多以评价型为主。评价只是档案袋的功能之一,过分强调了其评价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这从宏观上势必会对整个档案袋的研究使用造成困难。正如海伦·巴莱特(Helen Barrett)所说:“在过分关注档案袋评价功能的研究中,我们正丢失了一个用来支持深层次学习、‘故事’(案例)学习的档案袋应有的强大功能,结果造成了电子档案袋仅仅是罗列学习技巧等方面的评价工具。”

2.仅被作为教学管理的工具,不能共享交流,缺少互动讨论。目前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使用具有满足使用者个性需求的特性,但实际上,档案袋的内容、栏目等都体现了某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规定、要求,成了他们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工具。由于太强调档案袋的教学管理功能,自主式和互动性学习在教师电子档案袋中就很难实现。而实际上,电子档案袋的学习和工作都需要和别人进行讨论并获得指导、帮助,因此,电子档案袋的互动交流性急需加强。

3.仅被看作是课程管理的工具,不注重学习过程,没有学习指导策略。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很多机构和使用者把档案袋当作课程管理系统。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的受益主要来自于作品的取得、主题的研究、信息的分析以及自己的观察描绘等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过程。而很多档案袋没有一种学习过程的指导策略,造成了许多教师不能更好地学习并取得有效成绩,教师在使用这些过程性策略时如果没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也不可能采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学习。

为了使我们的分析更具直观性,不妨以一个具体实例来说明。常州市田家炳中学“教师成长记录”是国内不多的准教师电子档案袋。在栏目设计上,一级分类由公共分类和学科分类组成;二级分类从学科分类衍生出来,由各个教研组内容组成,有语文、电教、数学、英语等,各个教研组自己的栏目设计以公共分类为基础,即在教学反思、教师论文、教学案例及教学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教研组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添加。但在该“教师成长记录”中,教学反思、教师论文、教学案例、教案交流都是教学工作的罗列。教学反思只是教学心得,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没有形成规律性的可值得推广的经验。而教学案例缺乏典型案例,没有进行深刻的剖析,从教学中的小事得出教育教学规律,形成动态的教育资源。教案交流只是在校内交流,缺乏广泛的交流,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成长记录只是把纸质的文字变成电子文本而已。另外一个缺点就是缺乏学习方面作品的累积,导致内容不全面,难以论证他们的能力,反映他们的成长过程。

根据美国电子档案袋协会(ePortConsortium)白皮书(Electronic Portfolio White Paper)对电子档案袋的描述,其本质是档案袋被长时间使用在一些学科来组织和呈现作品,提供前后讨论,从教师、指导者、同事和朋友那里获得回顾与反馈,随着时间来逐步论证进步和成绩。因此,过分强调电子档案袋的工具性,势必会造成如反思、交流等功能的缺失。而电子档案袋的建设应该是一个互动、连接的过程,如反思、交流、评价等方面的系统运动过程。在运动过程中,使档案袋的内容不断被提升,作品不断被优化。从这一点来说,应该寻求其他理论的指导,从教师电子档案袋系统的宏观角度来思考问题,彻底改变这种不利于教师电子档案袋发展的状况。

从工具论走向知识管理论

在知识管理中,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我们能看懂并且能够记录的,是指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等形式清楚表达的知识,是可以客观运用概念加以捕捉或呈现的知识。隐性知识一般存在于人们的思想、经验和实践之中,隐含于过程和行动中的知识,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不容易运用结构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日本知识管理的先驱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出极富创见的知识转化之螺旋理论(如图1)。

他们认为,知识转化有四种模式:(1)由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同化。由亟验或心得的分享,这是一个知识社会化的过程,是人们通过和他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了解彼此的思想与感觉,交换和分享彼此的经验、心得、价值、行为模式等隐性知识,进而达到创新隐性知识的过程。(2)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化。将隐性知识由结构性的概念化,明白呈现为外显知识的过程。(3)由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连接。将许多外显的观念或知识加以系统化的连接,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之过程。(4)由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化。将显性知识转化成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一定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然后为组织所共享。

由此,我们可以根据知识的转化过程构建出电子档案袋的理论框架:通过评价对档案袋中的作品、案例凝聚的大量的隐性知识,和别人交谈和评价作品案例的心得看法时,一定能获得新的体验,即形成了新的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间的共同化;通过反思对评价中后产生的新的隐性知识通过可以表达出来的记录,实现隐性知识的外化;通过交流将零碎的显性知识整理、组织和连接,使之整合为新的整体性知识,从而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整个组织的知识,实现显性知识的结合化;最后通过实践对全新的显性知识让档案袋使用者接收并消化吸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将其应用到工作中去,进而内化为有利于指导自己教学、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开展工作,从而再次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这样实现了显性知识的内化。我们对照档案袋聚集、评价、反思、交流和实践的功能,依次设计相应的系统,并将各系统连接形成知识管理视野下的教师电子档案袋(如图2)。其中,教学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和教师知识库是内容模块,评价系统、反思系统、交流系统和实践系统是功能模块。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教师电子档案袋的核心结构。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根据美国电子档案袋协会白皮书的描述,认为对电子档案袋的本质应该从聚集作品、反馈学习过程、连接学习资源、合作学习、评价学习几个方面来把握。以下框架图(如图3)能够形象直观地说明其本质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从功能框架图我们不难发现,电子档案袋的作用不仅仅是学习作品的聚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这些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分类、整理、储存和有效的管理。教师电子档案袋对作品的管理并不是静态的管理,而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对于学习成果和作品,档案袋的使用者要经过自身的思考和回顾,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如Blog)与更多的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形成有价值的成果集、结构性的知识体系。

如果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审视整个档案袋工作过程的话,实际上它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是组织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和传递的过程。知识管理的过程可归纳为以下四步:第一步是信息收集;第二步是积累并整合信息;第三步是快速地分析信息;第四步是快速提供信息即允许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快捷、方便、移动地存取其应得信息。对应于电子档案袋的实现过程,作品的聚集实际上就是知识管理中信息的收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对作品即信息进行有效的识别、获取,加入到档案袋的作品集中,并对聚集的作品经自身和他人的判断,提出反馈意见,这实质上是对作品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作品信息的整合、开发、储存,通过交流,除了判断其价值外,提出更好的改进办法,对作品的作用是进一步的完善;而档案袋中作品的连接,是在实践层面上对作品即知识信息的快速分析,鉴别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最后档案袋中作品的发表,是作品即知识信息传递的过程,通过更多人的传递,尤其是专家的判断和传递过程,对作品进行知识管理意义上的创新,进一步不断完备档案袋的作品集,使其更具有实际价值。

知识转化的应用:教师电子档案袋构建的独有特性

教师电子档案袋构建中以知识转化作为其理论指导,通过知识转化过程的介入,把电子档案袋的功能、目标完全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好的整合,使其具有了教师电子档案袋独有的特性。

1.教师电子档案袋以时间轴维度记录作品,更有利于隐性知识挖掘、转化。

2.与Blog、Wiki相比,教师电子档案袋中设计了多类型的系统,因此,对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的挖掘和转化,其范围要大一些。而且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档案袋还能够分类进行储存管理,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转化和储存。

3.与传统教师电子档案袋相比,知识管理下的教师电子档案袋不仅具有传统教师电子档案袋的基本功能、属性,最主要的是还具有知识转化的作用,因此功能更强。

4.与传统教师电子档案袋相比,设计了教学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评价系统、反思系统、交流系统、教师知识库(达成共识系统)、实践系统共七个系统,内容更全。

知识管理思想可以促使教师电子档案袋更好发展

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研究教师电子档案袋,比在工具论的视野下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知识管理思想可以更好地促使教师电子档案袋的发展。

1.把档案袋的开发过程当作系统的知识管理过程,强化了管理的功能,有利于知识的创新;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知识创新,可以增加知识总量,提高专业知识的实践价值,藉以提升教学效能,增进教师的学习成就。

2.把电子档案袋当作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动态的管理。我们知道,知识的传递和创造等管理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螺旋上升的运动过程。知识管理系统有利于对知识形成动态管理,符合知识的运动过程。

3.知识管理思想为教师电子档案袋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现有的电子档案袋应用来看,由于缺乏有效理论的指导,电子档案袋中的知识仅仅停留在个人认识、经验层面,没有形成新的系统知识,达到新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不能很好地将知识组织、分类储存、交流共享,阻碍了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将知识管理的思想应用到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之中,通过电子档案袋这一信息技术媒体,有效地对档案袋中各种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开发、储存、传递、交流和共享,使得档案袋真正服务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并以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专业发展,使电子档案袋的发展有一个系统的指导思想。

4.知识管理下的电子档案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通过知识管理的过程,可以对有关教师的知识进一步挖掘和转化,形成系统化的新知识,这样知识的总量迅猛增长,周而复始,从而更有力地指导个人的行为,促使教师的成长,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能力。

5.知识管理思想更容易体现电子档案袋的本质属性。实际上,知识管理下的教师电子档案袋是基于网络的、使用电子媒体和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交流形成一个知识开发的过程,达到了聚集作品、反馈学习过程、连接学习资源、分享作品、评价作品、合作交流进行深层次学习的作用,完全地表现出电子档案袋的本质属性。

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对教师电子档案袋进行重新构建,不仅能有效克服目前教师电子档案袋中的一些缺陷,而且更能完全体现档案袋本质功能。对教师而言,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竞争能力,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说,知识管理思想为教师电子档案袋的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作者:石钰峰 张义兵

语文基础知识管理论文 篇3:

博客及其引申知识管理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探讨博客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中的应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从隐性知识、知识共享、文化氛围的角度探讨了博客中引申的知识管理,同时提出了基于博客的知识管理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中应用的几种方式和策略,最后总结了当前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让博客及其引申的知识管理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博客;知识管理;信息化教育;应用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Blo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formationization Education

Zhao Chengling, Bai Xinguo, Liu Qingtang

ledge,sharing in knowledge and culture atmosphere, at the same time , it 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 and strategy to apply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based on Blog to the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iz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several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and also provides a proposal for them, in order that Blog and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based on it can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iz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Key words Blog;knowledge 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education;application

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430079

1 引言

当前对博客应用的研究随着它的普及而进入不同的领域,尤其对博客偏向于知识管理工具这一特点的挖掘与研究不容忽视。博客本身具有知识共享与相互交流的特点,再引入知识管理的思想,博客完全可以成为中小学师生必备的知识管理工具,可以解决中小学师资培训所带来资料不足的问题;解决教师只根据个人的见解进行讲解,而不参考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的问题;解决学生盲目进行学习,而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问题;培养学生间进行知识辨别和知识评价的能力;同时由于中小学相同科目间教师有必要经常交流他们的经验、资料等,利用博客平台在中小学教师之间构建所谓的学习型组织更可行,真正让博客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有益补充,适应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要求。

2 博客与知识管理

2.1关于博客

博客被认为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甚至有人把它比喻为“互联网的第四大里程碑”。博客集文章、记事、交流、新闻、个人主页为一体,同时还能满足群体交流的需要。博客是一个私有性较强的平台,面向的是个人或具有共同目标的群组,群组中的人员是一批为了共同目标或情景聚集在一起研究和探讨问题的人员。

从内容组织形式看,博客是以日历、归档、按主题分类的方式来组织文章,并且博客的使用者可以自行对文章分类,或者将属于私人的信息隐藏起来不对外公布。博客的内容也是经过使用者的思考和精心筛选组织起来的,博客的主人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很好的管理它,使得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交流,是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从信息检索和共享看,博客平台中使用了RDF(资源描述框架)标准来组织信息,我们可以同时在多个博客内检索信息;同时通过RSS,博客可以向Newzcrawler这类新闻聚合工具提供“News Feeds”源,实现信息的共享,这样在博客中检索和共享信息更加迅速方便。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体会到博客不仅具有个人性还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同时它自身具有的个人性和公共性又充分体现了博客所隐含的知识管理思想,如果运用此思想指导中小学师生经营博客是非常有价值的,会引导中小学师生更加有效地利用博客为中小学教育服务。

2.2关于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知识等一系列过程使每个组织成员在最大限度地贡献出其积累的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简单地说,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包括资料、思想、经验等等,然后进行共享供别人参考、评价,目的是力图使组织中的群体或个人,能在最恰当的时间获得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能的帮助,以便做出最好的决策,从而提高个人与组织的快速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管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过程。理论上讲,知识转化包括4种模式: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综合——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以上4种知识转化模式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共同推动组织的知识创新,知识库的储存量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加[1]。

可见,知识管理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实施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因此中小学师生在使用博客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博客中知识所处的环境是否能让其充分发挥其特性[2]。

2.3博客中引申知识管理

博客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技术平台,而知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思想观念。下面将从3个方面探讨如何由博客引申知识管理。

1)博客中的隐性知识管理

多数学者认为隐性知识不能用文字表达,因为隐性知识与它的所有者没有分离,所以只有通过人员之间的交流才能得到传播和共享[3]。但实际上交流就是对隐性知识在某种程度上的表达,所以隐性知识不是不能表达出来的知识,能用口头表达就能用文字记录下来,只是说表达起来不像显性知识那样系统、逻辑严密、一目了然,而往往是零星、破碎、主观感受,甚至可以说是随意的。博客就可以创造一个虚拟的交谈情景,哪怕很多时候交谈对象是作者自己,但总可以把交谈的语言用文字表达出来。博客聚集了各种零碎的思考,这些思考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对教师而言,他可以得到有关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的真实状况以及学习经验;对学生而言,他可以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思路、其他学生的经验和教训,并且经常阅读这些博客能帮助他建立一个专家咨询系统。

2)博客中的知识共享

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知识积累、交流、以及共享积累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而只有知识共享才能使知识创造价值。在博客的定义中,我们获知知识共享是博客的功能之一。当我们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观点和看法时,我们需要将其共享,供其他浏览者阅读和评论。可见,知识共享是博客与知识管理的共同特征,这样通过知识共享便可更好的在博客中引申知识管理。

3)博客中的文化氛围

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一个博客要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引起他人的参与及讨论,需要在博客中组建一个虚拟的团队、虚拟的学习型组织,这样才能有固定的浏览者和固定的评论者。当在博客中建立这种虚拟的人际关系时,必须组建一种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保证大家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知识爱好和共同的奋斗目标[4],组建文化氛围是知识管理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博客的经营方式就是依靠知识管理中文化氛围的创建来进行的,组建一种虚拟的学习型组织才能让博客更加具有影响力。

3博客引申的知识管理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博客个人性、公共性特点所引申的知识管理的分析,中小学博客及其引申的知识管理具体的应用如下:

3.1 中小学师生个人的知识管理

1)学生个人的知识管理

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建立某门课程或知识领域的博客,在其上可以更精细地记录自己学习、思考的片段,并可以不断回溯、反思自己的思考。这就像另一个“你”处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你过去的思考历程,这样就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管理、调整,发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对自己的整个学习进行元认知水平的思考。因此,有助于学习者冷静、批判地发展思想,整理成体系,并为自己在未来的学习指明前进的方向和制定计划、策略。同时,在博客中一起学习的共同体可以有很广泛的人群,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处理复杂的问题,在交流与讨论中发展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2)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

如果是教师个人的博客,基于职业特点和规律,对其个人来说,把知识管理纳入自己日常工作与学习中去,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善于做好工作总结,善于学习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善于对隐含性的知识进行捕捉和学习。此时可以把博客充当自己的“教后记”,记录自己教学中的所得所失,也可以把自己好的教学经验给大家一起分享。

3.2 中小学中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

学习型组织的思想存在已久,在现代组织理论中曾提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人们得以由工作中得出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望的新型组织”。它强调建立组织的共同愿望,强调以重视整体互动替代传统的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强调把发挥人们的创造力作为组织的重心。在这样的组织中,个人的生命空间得以无限拓展, 大部分人能不断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培养全新、前瞻而又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望并持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5]。学习型组织的内涵也从最早的“组织学习”逐步扩展到知识管理,我们由此结合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的思想设计了3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1)学科教师小组的创建

教师在具体教授某一科目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难点和一些独特的经验,如果能及时分享并与同科教师一起进行讨论,这样就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相同科目的中小学教师之间尤其需要经常地交流教学心得,一起探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共同解决教学上的疑难问题,在相互交流中学习与提高,如此一来,组建一个学科教师小组的博客就显得很有必要。

例如,将高一、高二的数学教师分为一组,并激励他们能及时在博客上记录他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思想,并将其中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来进行讨论,同时也积极参与评论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训。

2)师生互动小组的创建

教师在讲授具体学科时,通过组建博客,鼓励学生参与到博客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参加讨论。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一起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师生沟通更加方便,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也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教中学的效果。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将本学期所有的作文题目都拿到博客上进行讨论;学生的作文可以直接放到博客上,供老师和同学一起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修改任务,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学生也可以随时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供大家评论。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就某次考试在博客上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分析考试内容,分享考试的经验教训。

3)学生兴趣小组的创建

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不一定要跟着教师的步调进行,可以根据同学间的兴趣自发地组建博客空间。利用博客组建学习兴趣小组这样的学习型组织,学生相互间可以取长补短,在相互帮助与激励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共同提高。

例如,数学竞赛小组中的学生可以组建博客空间,大家把平时遇到的好的题目放到博客上共同交流,把平时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好的思路一起分享,把遇到的有疑惑的题目共同讨论。这样的课外学习想必会深受学生的欢迎。

3.3 中小学E-Learning中的知识管理

所谓E-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博客的出现完全可以创设它所需要的网络环境,在博客里可以组建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其知识共享的特性又可以汇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而且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开放。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共享到这个资源库中。

例如,目前在国内已经有一些高中利用博客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学校为学生和教师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博客,教师将教学要点和家庭作业公布在博客上,而学生将其家庭作业和学习心得写在博客上,从而实现了无纸教学和教学上的互动。

4小结

当前,博客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中的应用还处在一个适应阶段,虽然很多中小学教师都在尝试运用博客进行辅助教学,很多学生也都注册有自己的博客,但博客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所期望的价值,还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首先,博客平台自身的缺陷。目前互联网上已经有很多博客的专业提供商,任何人通过简单的注册就可以拥有一个博客。但现有的博客外在环境有待提高,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要么功能不完善,要么不够稳定,要么速度慢,特别是有信息价值的博客不多,短时期内还很难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教育博客群,很难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此外,目前的博客还不具有良好的分类、查找功能,因此,怎样组织和完善当前博客的功能是值得大家考虑的。

其次,博客使用者对知识管理的理念认识不高。中小学师生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清楚,一些实施方法欠妥,比较单一,这就使得在经营博客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不能很好的组织自己的博客,导致混乱无序、没有深度、没有特色,更不能充分挖掘隐性知识,无法吸引他人参与到自己的博客中来,以致无法开展学习的交流与知识的共享。

因此,有必要建设一个专门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具有更强管理功能的“校园博客”。“校园博客”更有利于在校园内开展网上学习,组建学习型组织。这种“校园博客”平台要求易于安装和维护,校园网内的教师和学生只要申请都能拥有自己的博客。同时进一步探究博客中知识管理的策略,让使用者体验到知识共享的甜头,有愿意让自己的知识共享的愿望,才能充分调动使用者的积极性。博客的主人也只有不断用自己的思想去丰富博客的内容,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参与者,才能真正体现资源共享的优势。虽然博客自始至终只是一个教学的辅助工具,不能指望它解决教育中所有的问题,但只要真正发挥博客的优势,博客完全可以成为信息时代中小学师生终身学习和进行知识管理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知识管理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2.3,182(3):17-21.

[2]刑 冰.知识管理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J],天津电大学报2003.12,7(4):11-13.

[3]卢 锋.博客技术及其对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的启示[J],福建电脑2004.9:22-24.

[4]杨松耀.Blog在《科学》中的整合应用案例[J],基础教育2005.3,158(3):62-64.

[5]杨 斌.案例教学的知识管理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3(1):96-99.

作者:赵呈领 白新国 刘清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学变式教学毕业论文下一篇:语文专题研究管理论文

热门文章

语文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