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策略论文

2022-04-19

小编精心整理了《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策略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不仅是学生了解历史和提高史学素养的阵地,还因为集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成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的重要平台。教育改革把德育放在了首位,要求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学校课程改革实践当中。德育教育的实施不能够只是通过道德课程主平台,还应该向其他学科拓展延伸,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助推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融合。

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策略论文 篇1:

春晖中学“文化德育”界说

关键词:文化德育;教育策略;架构

文化德育,即以学校文化的“四大”功能与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以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与内涵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和德育架构。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内核。文化德育的理念,强调通过创建先进的学校文化来实施对青少年全方位的德育,强调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四大功能”(陶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教育功能)。在开展有形的学校德育活动的同时,更注重无声的贯之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学校文化对学生品质的深度浸润;在实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品质产生有效的物化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意识自觉,实现学生品质在学校文化环境中的主动建构;在致力培养青少年一代在学生阶段的行为习惯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他们贯之于生命全过程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意志品格。

教育策略是教育思想实践前的计策与谋略,是教育者实施教育时的行为指导。文化德育的策略,强调德育行为的文化性,即德育行为应立足于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立足于对落后文化的抑制与批判,立足于对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再造。文化德育的策略大到学校校长的决策,小到班主任乃至每一位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每一次个别谈话与其自身在谈话时的风格、形象、方法等。这种策略产生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德育行为人必须具有现代德育观念,领略学校文化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及传承发展学校文化的基本途径。必须拥有新课程的理念,应敏于观察、善于发现德育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从小事抓起,乐于把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在师生高尚品质的自然性生成、科学性发展上下功夫,应勇于牺牲时间,花费精力,接纳在实际德育过程中许多难以接纳的人和事。

德育架构是教育思想统领教育过程并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德育行为的一种总体构想,这种构想并非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德育运作模式,但又为学校与学校教师具体实施德育行为提供了原则性框架,点明了工作时的思路。说德育架构不具有固定的模式,理由有三:其一,学校文化本身具有特定的历史性与地域性。同一学校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文化,包括文化基础设施、群体思想观念、学校精神、师生价值取向等;不同学校除了一些学校文化的共性外,更多地又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尤其是组织文化。其二,德育行为本身与一成不变的行为模式不相容。心理学告诉我们,求异求新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教化式的僵化了的德育方式只会让人感到厌烦以至厌恶,不可能使人较长时间、机械地去接受。社会文化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可见,有效而且常新的德育内容、德育方式是师生品德主动建构的基本要素,业已形成了的.在正、反两方面已被多年的学校德育现实所证明的教化式的德育行为方式,已被无数德育志士所摒弃。其三,文化与德育之间存在着互动、互补、相互的关系,这种依存关系源于文化德育本身,优秀的学校传统文化,可让学生心灵浸润其中,师生完善的人格又反作用于学校文化,对学校文化来讲是一种新的生成、新的取舍,最终必将使学校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师生人格之间达到一种动态适配,这种动态适配,决定了学校及学校教师德育行为的非固定模式。

文化德育并非德育文化,但作为德育文化的新内容,丰富并将实践着德育文化的新内涵。从教育理念上看文化德育,文化德育十分明确地表明,德育就是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灵的过程,学校的一切资源都是文化,一切活动都是课程;从教育策略上看文化德育,文化德育即要在学生与周遭文化(主要是学校文化)经常性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品质的主动建构,有效整合物质和精神,传统和现代,静态和动态的各种文化,使学校德育完全置于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构架之中,并强调通过学校文化主体的共同努力,让学校文化的“四大”“功能”达到最优化,让学生品质的建构达到最佳化;从德育架构来看德育,文化德育十分强调学校德育必须以课程化为基本途径,将学校的一切资源、一切活动纳入课程范畴,通过在人文环境中滋养心灵,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在学科教学中熏陶品行,在闲情逸致的阅读过程中铸就品质。努力形成和谐大气、民主宽松、团结友爱、互尊互助、追求真知、昂扬向上的新型学校文化,并积极实现学生品质在这样一种学校文化环境下的主动建构!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此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

编辑/于洪

作者:李培明

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策略论文 篇2:

知史明德

【摘 要】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不仅是学生了解历史和提高史学素养的阵地,还因为集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成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的重要平台。教育改革把德育放在了首位,要求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学校课程改革实践当中。德育教育的实施不能够只是通过道德课程主平台,还应该向其他学科拓展延伸,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助推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融合。初中历史教师要树立大课程教育观,让学生知史明德,保证德育在历史教学实践当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习总书记曾经强调:学史使人明智。通过对部编版历史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涵盖了大量引人深思的历史事件,众多让人敬仰的优秀历史人物,还有很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隐性德育教育要素,这些都给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渗透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范本。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切实意识到这一情况,了解历史教学,在渗透德育教育方面的突出优势,对传统的教育策略进行一定的改革和调整,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传递教学知识,加强德育熏陶,让学生在提高历史素养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德育素质,实现知史和明德的统一。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优势

初中生正处在人格发展和道德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必要保障,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指导。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选好教育载体,选择学生可接受的途径与方法,改变过去的机械灌输和片面说教。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着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既能够达成历史教学目标,又可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已然成为了历史课程的重要教学任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包含着诸多有助于德育渗透的素材。首先,历史学科是以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规律的一门科学,本身就蕴藏着大量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德育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其次,历史教学的重要特征是让人们在学习和了解历史的过程当中,主动吸取历史上的教训,吸取前车之鉴,找到最佳的发展道路。另外,历史学科的学习当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信息,这些材料对于初中生来说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可以被这些有血有肉和有情节的内容吸引,在吸收其中历史知识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吸纳其中渗透着的德育内容。由此观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是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因此历史教师有着担当德育教育的责任。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利用教材德育要素,累积德育教育素材

德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情感教育,需要有一定的德育材料作为学生思考和品悟的参考。初中历史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教材的合理化利用,而且会把教材内容作为根本依据,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方法和基础知识。事实上历史教材当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加强对教材的深入剖析和挖掘,并利用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把这些德育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既能够感知历史的独特魅力,又可以深入品味历史学科当中蕴含的道德精神。

例如,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胜利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当中针对于反法西斯联盟构建原因、重要战役与会议内容进行认真阅读和思考,让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初步分析并掌握二战战场的形势变化,并通过挖掘这些教材内容的主题思想,让学生意识到是因为各国间的通力协作才最终获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国际意识与团结精神。再如,在教学抗美援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当中讲述的与抗美援朝相关的历史故事,了解与历史人物相关的代表性事件,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閱读过程当中获得的感受与受到的启发。这样学生既会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又会在自主品位的过程当中看到其中闪耀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国家之间团结协作的品格,让学生被这些战士的精神感动,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熏陶。

(二)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保证德育渗透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始终沿用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再以教师的知识灌输为主要形式。因为这样的做法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根本无法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更无法满足道德教育渗透的要求。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要注意根据历史教学内容和德育渗透的具体要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升华学生的道德认知,完善学生历史素养。

例如,在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考虑到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复杂难懂,于是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当中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在读完教材之后,在小组内探讨并思考以下问题:一战当中产生了大量新式武器,也由此带来了诸多灾难,这些新式武器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和战争有怎样的关系?一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科技在造福人类方面的重要性,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和反对战争的正确价值理念。

(三)积极组织历史德育活动,获取德育实践体验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与宗旨就是让学生铭记逝去的历史,坚持以史为鉴,并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把历史精神与爱国情感付诸行动。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培育学生道德情感,教师要经常性的组织融合了历史和德育内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当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悟,丰富学生道德情感,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结合国家纪念日组织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将德育知识渗透和道德指导相结合。

例如,在国庆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观看阅兵仪式,让学生对于军人的风采和我国军事武器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看到国家的繁荣和强大,产生身为中国人而骄傲自豪的情感。在八一建军节时,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体验军人实践活动,比如练习军姿、踢正步等,让学生感知军人的辛苦,也让学生了解到正是有了他们的辛苦付出,才有了如今幸福安逸的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新课程改革倡导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过去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智力教育上,忽略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殊不知德育是教育的精髓和本质,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还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动力与保障。所以在全新的历史阶段,要确立起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为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要注意在学科实践当中渗透德育。其中初中历史学科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爱国教育的重要平台,要求历史教师担负起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任务,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与历史素养的发展。知史明德,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苏州市工业园区景城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作者:张俊达

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策略论文 篇3:

新时代初中历史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摘要:历史学科是初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快速推进,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发挥初中历史德育教育的功能及作用,从而深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及质量。本文探讨了新时代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及意义,以深化历史教学,提升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爱国主义;课堂教学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推进伟大祖国复兴的重要思想武器。联系当前的国际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显得十分必要。在历史教学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把握及应用,注重挖掘历史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及思考,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度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深度学习,为初中生全面发展及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一、以教材为基础,挖掘爱国主义题材

在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渗透及应用,要以教材为教学基础,对教材中的爱国主义题材进行有效地挖掘,从而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度的学习及思考,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教师要注重对历史素材进行有效的应用,并联系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特点,引导初中生进行学习及思考,对历史素材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有效地感知,从而对初中生产生更加积极、正向的影响[1]。

例如,将爱国主义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对历史学科中的爱国主义素材进行有效应用。如结合初中历史爱国主义素材的内容来看,一些爱国主义素材是显性的、一些爱国主义素材则是隐性的。教学中,教师联系爱国主义素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如联系抗日战争中,敢于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烈士,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等等,引导初中生联系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使初中生感受历史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挖掘爱国主义题材,联系人才的贡献,培养初中生爱国主义精神,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影响,培养初中生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及质量[2]。

二、创新教学方法,感受爱国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及应用,要注重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变讲授式教学方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活力,带给初中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使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及质量得到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要联系时代发展形势,对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有效的应用,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从而指引初中生感受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激发学生爱国斗志,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及质量[3]。

例如,在开展历史教学中,关于《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一些历史资料、影视资料,使学生感受列强侵华战争中,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伤害。又如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的影视剧,使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环境进行深刻感知,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使学生能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争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开拓者。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渗透爱国情感,对初中生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有效地培养。

我国历史悠久,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爱国人士。教师教学中,使用这些素材可以带给学生直观感受,我国的历史剧大多喜欢描述这些英雄人物的伟岸,教师大可利用影视资料教学,呈现直观印象,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感受。教师需要用生动形象和带有感情的语言描述爱国人士的爱民族、爱祖国事迹,发掘这些爱国人士的爱国主义思想完成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介绍到李大钊的时候,教师除了可以介绍李大钊的生平事迹,还可以使用李大钊所著文章进行说明。教师配合视频、音乐歌颂与传达李大钊的思想感情。再如《马关条约》的讲解,教师可以将其和《南京条約》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二者的不同。学生在深入研究中了解到,自《南京条约》后,我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马关条约》的签署,则加深了我国半殖民地化的问题。学生在比较中明白了,如果社会落后,就会遭到侵略与挨打。学生明白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了爱国主义价值。学生渴望认真学习,从而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与美丽。

三、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初中生历史思维

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要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地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初中生结合历史事实,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度的学习及思考,强化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4]。同时,借助合作学习,引导初中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度思考,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联系历史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和思考。如在开展《辛亥革命》知识教学的时候,联系历史事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百年辛亥革命如何传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生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和交流,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演讲比赛。这一过程中,通过演讲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查阅历史史实,并围绕“辛亥精神”对课本中爱国人物的爱国事迹进行学习,使爱国主义教育得到更加有效地渗透及应用。通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演讲比赛,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实践性,使初中生加深对《辛亥革命》知识的学习及理解,有效地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及质量。

四、结合时代开展爱国教育

当前国内大力开展的爱国教育为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祖国的伟大,了解先烈为我们美好生活的付出与贡献,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形成爱国主义意识,才能带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借古鉴今,明白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救星。我国近代史已经充分印证了这一道理。鸦片战争后,我国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到救国救民的道路,不断探索,林则徐等人展望世界,渴求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式救国救民。洪秀全通过太平天国运动希望创造没有官府欺压,没有洋人侵略的中国。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带领发动的戊戌变法,为的是从上到下革新,改变清朝孱弱局面,和西方列强建立平等关系。由农民发动的义和团运动最初同样也有好的出发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获得了短暂的成功,但是从后续的表现不难发现,仍旧无法改变中国的落后挨打局面与社会性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带领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数十年的奋斗终于成立了新中国,让中华民族真正的屹立于世界。历史教育中,教师需要结合时代因素,通过翻阅历史,让学生了解我国从崛起到取得成功的艰辛历程。学生明白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学生意识到了必须为了伟大民族复兴而努力,形成了奋斗的内驱力。学生自觉地形成了报效祖国的斗志,产生了雄心壮志之情。

五、利用乡土实践教学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各地均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爱国人物。这些爱国英雄为我国谱写了全新的文化篇章,推动了我国历史文明的前进与发展。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这些乡土英雄与历史文化同样是非常具体、生动的教学意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之情。家乡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从小成长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梦想的起航的地方。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观察与听闻各种当地的文化遗址、英雄事迹、历史人物。学生听闻这些熟悉的事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形成光荣感与自豪感,形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乡土教材中有着许多热爱家乡与建设家乡的内容。乡土历史教育能够拉近爱国教育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讲亲了爱国人物、讲近了爱国斗争。学生在认识家乡历史的同时,研究家乡现状,学生的思想感情同祖国、家乡建立了更紧密、切实的联系,能够培养学生顽强奋斗的意志。

六、巧妙穿插渗透爱国事例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悠久,是文明历史的古国。我国有着众多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近代史中,帝国主义侵略我国,这些历史素材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使学生形成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例如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慈禧太后为了巴结八国联军,让清军调转枪口屠杀帮助清军的义和团。许多清军将领甚至带着各种慰问品欢迎八国联军。学生对这样的画面与视频非常气愤。教师可以使用大屏幕播放八国联军在北京城的屠杀、劫掠,学生此时的激愤之情溢于言表。历史教育中,虽然教师不能将所有的材料都像中国史一样,直接传达爱国主义教育,但教师仍旧可以让学生学习其他国家的杰出爱国人物,让学生明白,爱国不分国界,每个国家都有爱国人士。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意义和价值。

七、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初中阶段学生正从朦胧的少年变成渐渐成熟的青年。此时学生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急剧变化,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学生拥有明显反抗意识。教师需要用合适的方法渗透,才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达成塑人、育人目的。教师所用的教学语言必须拥有足够感染力,传授历史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爱国主义真切的精神。初中生喜欢听故事、看电影。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征,教师讲解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方式,使用直观的教學工具。例如在讲解我国历史时,不仅可以讲解近代人民对侵略者的抗争,同时也可以展示四大发明、陶瓷、长城等我国的伟大发明。学生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产生强烈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教师讲解书本知识的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置身处地的思考,明白了国、家、个体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渗透爱国主义精神的时候,要联系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变化,关注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特点,有效激发初中生学习及探究兴趣,对历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深刻感知。通过这一方式,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更加积极、正向的影响,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爱国主义精神,为初中生日后更好地成长及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龙布加.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7):284.

[2]张长鑫.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5+49.

[3]丁水清.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J].重庆与世界,2018(10):73-75.

[4]张观娟.在历史教学中应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重庆与世界,2018(8):80-81.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规划课题——新时代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研究——课题号(GS[2020]GHB0300)系列论文】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海石学校,甘肃 兰州 730084)

作者:王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高职旅游英语情景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