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体育和谐社会论文

2022-04-2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城市体育和谐社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通过对石家庄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剖析,探析和谐社会下构建社区体育文化的观点和想法,以期为创建文明社会、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和谐社会城市社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所体现出来的最本质的内核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城市体育和谐社会论文 篇1:

和谐社会视域下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本文通过分析和谐社会视域下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社区体育;建设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健身场地与设施也在逐渐的增多,全民健身运动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我国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正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根据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与看法。

一、和谐社会视域下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体育事业管理是由政府直接利用行政方式来管控体育事业的规划与发展的。在政府的直接参与下,城市社区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区、街、居为框架的管理体系。在该体系下,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以政府主导开展,居民被动的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体育事业发展缓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二)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不明确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仍是由政府领导的公益事业,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的社区涌现了民间体育团体,这些团体是由民众自发组织的团体,没有明确的制度管理,这样自发形成的团体仅仅是由于爱好集结到一起,主要的体育内容有太极拳、广场舞、毽球等。在缺乏足够管理负责的情况下,很难全面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三)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硬件发展滞后

通过现阶段的城市社区体育硬件情况调查中发现,目前的硬件设置处于滞后的情况。首先是人均运动场地不足,在目前的大部分城市社区中,规划出来的运动场地不足以满足社区居民的运动需求。在大部分城市社區中,只有简单的健身器材,缺少室内场地设置,只有少部分社区规划了篮球场地。据调查,利用社区设施进行锻炼的社区居民占了四分之一左右,大部分的居民只能利用街头巷尾、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锻炼,还有少部分居民选择到健身房锻炼或不锻炼。硬件设施的落后严重影响了社区居民的锻炼方式,休闲场所锻炼会干扰到其他居民的娱乐休闲。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策略

(一)尝试民营公共体育服务

随着社区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提出的更高需求,由政府主导的公共体育服务已经无法及时的满足居民需求。因此政府可以利用市场经济,尝试运用民营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这样的方式能够打破传统的由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单一格局,形成一个由政府为主导,整合多元化社区体育服务资源的格局,推动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多元化局面下,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能够更好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多元化的优势,满足社区人民对体育服务的需求。例如政府可以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多元化体育服务内容,如网球运动、室内羽毛球运动、乒乓球运动等,通过民营企业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运

动需求。

(二)加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管理

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在居民体育运动中遇见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例如公共设施得不到及时维护修理;没有正确的体育指导;缺少体育活动安排等。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打造一支稳定的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管理队伍,加强社区服务管理。只有在完善的服务管理下,才能够更好的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的体育健康锻炼方法、组织居民体育文化活动等。例如社区可以以社区委员会为组织方,通过居民投票的方式共同选出合适人选,组建管理队伍。管理队伍需要负责社区内的公共体育服务,如筹资维护公共体育设施、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与其他社区管理队伍联系,共同组织活动等,丰富社区体育运动内容。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社区居民能够更好的利用体育场地资源,获取正确的体育知识,拥有更为丰富的体育活动安排以及体育竞赛等,让社区居民的体育运动变得更为丰富健康。

(三)推动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

在目前的社区建设中,许多社区建设为了展现小区更好的绿化程度,在公共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压缩运动场地的建设,忽略的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社区建设应该从居民的多方面需求进行设计,考虑大部分居民的合理需求,建设多样化、便民的城市社区。在满足社区绿化的条件下,为居民提供充足的运动场地与运动设施。根据社区居民的数量与需求,设置足够场地的广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多样化的运动场地。例如针对中学学区房,在该社区中的少年比较多,更加喜欢打篮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对健身设施的需求较少。因此在该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可以规划更多的球类运动场地。对于安置区的社区建设,以中老年人居多,在进行这类小区建设时,可以更多的考虑建设广场与健身设施以及更好的步行道路,满足社区居民对广场舞、健身活动、散步等健身需求。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的公共体育服务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政府可以尝试民营公共体育服务、加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管理、推动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等方式,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参考文献:

[1]姜大勇,王玉珠,张蓉等.山东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与改进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

[2]郭玲玲.社区治理视阈下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10-14.

[3]刘玉兰,张明.公共投入对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6):36-38,47.

作者:王翔

城市体育和谐社会论文 篇2:

论和谐社会中的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摘 要: 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通过对石家庄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剖析,探析和谐社会下构建社区体育文化的观点和想法,以期为创建文明社会、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城市社区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所体现出来的最本质的内核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即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要求。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新时期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体育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体育、鉴赏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社区体育文化是指社会共同体所反映的有关人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心理习惯,隶属社会文化范畴,是共同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们的物质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表现(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爱国精神等)和意识形态组织机构、制度的总和。因此,和谐社会下如何构建社区体育文化,探索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规律,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群众丰富多样性的体育文化需求成为开展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的重要问题。作为河北省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我就社会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些想法和大家进行探讨。

1.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参与意识

大多数社区居民不能把自己放在主体地位,对丰富和完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不积极,只是有时间就来参加社区体育活动进行健身,缺乏主人翁意识。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功能认识不足,是致使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缺乏主动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营造良好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如社区的居委会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的形式大力进行宣传,定期与居民交流,动员他们参与健身活动,提供和设置体育设施,提高居民的体育文化参与意识和自身素质,培养社区成员的责任感,推动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

2.完善社区体育管理制度

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人只注重抓社区体育的硬件建设,如场地设施的改善、运动器材的引进和更新,未制定长期的体育目标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区体育文化氛围薄弱,尚处于自发状态。另外,多数社区体育组织以街道办事处为基层,一般有街道体协,晨、晚练辅导站、点,体育俱乐部,等等,管理机制还不健全。

3.丰富社区体育组织形式

通过走访石家庄一些群众体育活动站,了解到人们参加体育锻炼以个人、自发组织为主,说明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零散性、随意性很强,常常会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健身效果系统性差、健身效果不理想,等等,有的居民不知道分管自己体育活动的健身职能部门,有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因此应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组织的作用,成立一些健身队,如秧歌队、健美操队、体育舞蹈队、篮球队、毽球队等。每年市、街道、社区可举行各项体育比赛,如和谐社区智力比赛、羽毛球比赛、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家庭趣味运动会等,通过比赛增进邻里的友谊,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石家庄市裕华区开展较好,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平均每月一场,全年12场左右,但以文化活动居多,全区上下大大小小的文艺活动可达1000场左右。

4.加大城市社区体育文化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城市社区体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的资金投入,近几年政府资金的投入主要依靠体育彩票的发行;二是靠市场调节和企事业及个人的捐赠,但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拓展社区体育经费来源渠道,设立群众体育基金,应成为今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政府应加快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一方面促使社区居民充分利用户外运动资源,另一方面必须提高现有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增加体育场馆开放的范围和时间。

5.增加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内容

目前,石家庄健身场所共624处,社区体育以增强人民体质、增进社会健康、延长人的寿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美、消遣、娱乐、休闲、保健、医疗、康复、社交等多方面的需要为目的。资料显示,石家庄市社区居民参加的活动项目主要有太极拳、健身走、健身秧歌和腰鼓,这些项目活动强度小,具有保健性能,适合老年人,主要分布在公园,如开展好的有长安公园、文化广场、民心广场、西清公园、世纪公园和绿荫广场等。球类(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游泳、健身操等项目具有竞技性、健身性和表演性,同样受到中青年居民的青睐。如高营活动中心的游泳、新世隆健身馆、乙十九球馆的乒乓球和羽毛球,西部羽城的羽毛球,省体馆、全民健身中心健身超市的游泳、体育舞蹈、乒乓球等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应增加一些社会流行的新型项目,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6.挖掘社区体育文化的指导者

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乏会阻碍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如果没有统一加大力度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社区体育活动就会失去社区体育群体的特性,进而影响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因此要提高街道、社区、居委会分管文体负责人的业务水平,深入了解居民的特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协同居委会搞好体育活动;充分开发小区的人力资源,动员各项专业人员参与小区建设,配备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志愿服务队,指导社区全面健身活动持久、深入地开展。也可以聘请有关的体育与保健医生、专家进行专题的养生、护身、保健知识讲座,使居民懂得保健卫生的基本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此外,要密切和高校的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实现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任海,王凯珍,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产生原因,现状及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8,19,(5).

[2]董杰.体育运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的思想精神资源论析[J].体育与科学,2005,(2).

[3]汪凌,于可红.社区体育文化概念初谈[J].浙江体育科学,2004,(5).

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一般项目,课题编号 09WH21。

作者:李敏 郑彬

城市体育和谐社会论文 篇3:

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体育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体育融合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缺乏认识;社会排斥;体育设施匮乏以及经济基础薄弱是影响他们与城市体育融合的主要因素。文章提出:完善政策、法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体育公共设施的均等化以及营造平等、和谐的城市体育文化氛围。为进一步改善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状况,实现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融合及与城市体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城市化 新生代农民工 体育融合

基金项目:陕西省体育局课题(1208)。

前言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体制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产物,是无法回到农村,也难以融入城市的特殊群体,他们处于“半城市化状态”。随着老一代农民工的“解甲归田”,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喷涌而出”。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并明确指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1],传递了国家对这一特殊群体的高度关注。2013年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9亿人,新生代农民工占46.6%[2]。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中坚力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社会基础。在城市体育中,因为他们被“边缘化”,成为城市全民健身开展的瓶颈。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頒布,新生代农民工能否与城市体育融合是全民健身实施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难点和重点。西安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城市,有着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研究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与城市体育的融合状况具有重要的的意义。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011年5月西安市服务业、建筑业、餐饮业以及商业的600名农民工(1980年出生以后)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查阅了有关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等领域的文献资料,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和要求设计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8份,问卷回收率为94.7%,问卷有效问卷532份,有效率为93.7%。

(3)数理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结果与分析

1.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体育融合的影响因素

(1)缺乏认识

通过调查,西安市42.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识到体育的健身功能,但是仅有8.9%的人认识到体育特有的沟通、包容、整合社会的功能。文化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其内容丰富,参与门槛较低,有天然的亲和力,具有任何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广泛社会参与性。它为农民工和市民之间的交往提供支撑点,他们进入城市中的社会组织,就是进入了以体育为载体的城市社会网络。通过体育参与,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搭建平台。

(2)社会的排斥

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仅占6.3%;初中占47.4%;高中占33.1%;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3.2%。与传统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将进城务工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更希望得到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但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往往只对本地居民免费开放,并没有将农民工纳入到开放的群体中。城市社会对农民工所形成的经济、制度、社会组织以及地域空间等强大的社会排斥力,限制了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以平等、自主的身份参与城市体育。

(3)体育设施的严重匮乏

体育公共设施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实施对体育设施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全民健身的进一步推进,社区体育设施迅速普及,并相继投入使用。但随着农民工进程数量的增多和城市生活区域的聚集化和郊区化,公共体育设施的均衡化和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调查结果表明:西安市有74.8%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附近体育健身场所“非常缺乏”和“缺乏”,仅有2.1%的人认为体育设施“充裕”。可见,西安市公共体育设施的覆盖程度不够,农民工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体育设施仍旧是一个梦,使农民工体育成为体育盲区,成为城市体育的边缘人群。不能平等地享受城市的公共体育设施,是制约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体育融合的突出问题。

(4)经济基础薄弱,体育消费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相关农民工政策的出台。近年来,西安市农民工工资水平有所提高,但仍与城市在岗职工工资差距较大。2014年2月20日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办公室主任杨志明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到2013年底,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2609元。调查显示: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在1000-2000元/月占28.8%;有52.3%的农民工收入在2000-3000元/月;每月3000元以上的仅占18.9%。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中有82.5%的人参与体育消费,每月用于体育消费在10元以下的占15.1%;10-20元的占32.3%;21-30元的占总人数的30.7%,在30元以上的占21.9%。体育消费多用于购买体育器材、运动服和投机性的体育彩票。受经济条件制约,社会所提供的以“花钱买健康”的形式出现的活动场所让他们望而止步,开放性健身场所、免费健身设施是他们的首要选择。经济基础薄弱,导致他们缺乏与城市体育融合的必要物质基础,也是实现融合的重要障碍。

2.对策研究

(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维护农民工的体育权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问题逐渐显性化,尤其是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入问题,成为政府、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意见》等文件,但在农民工体育政策上没有明确的文件。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提出:“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3]。由于农民工处于城市与农村双重边缘化状态,既享受不了农村的体育公共设施,又不能与西安市居民享有同等的体育权益。政府应根据西安市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一些可行的政策,将农民工体育纳入到全民健身的指导纲要中,明确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权益,并积极推动农民工与所在社区的体育融合,只有增加其开放性和包容度才能让城市人口众多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体育生活。

(2)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民工市民化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4]。目前,农民工居住地和户籍地的位置错位,以户籍为基础的管理制度,使他们对一些基本权利不敢奢望,是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的一道围墙。缺乏场地设施、缺乏组织管理等,使得农民工的体育权益被忽视,他们甚至遗忘了自身的体育权益。西安市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西安城区落户条件,降低落户门槛和与户籍脱钩并行,有序实现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市民化,使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他们参与城市体育提供一个平等的平台。

(3)推进城乡体育设施的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十二五”规划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5]。西安市政府应根据农民工的特殊性,在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将农民工体育服务纳入到公共服务的范畴,市民享有的体育公共服务场所和設施,同等条件下也向农民工开放,弥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这也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保障西安市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体育公共设施,是实现农民工体育与城市体育融合的必然要求。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平等、和谐的城市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为广大农民工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可融式空间,提供了一个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平台,使他们走出彼此隔离的狭小生活空间,摆脱孤独感,建立友好、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其社会价值远远大于体育价值本身。“组织是农民工体育顺利开展的平台和载体,农民工体育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和参与程度,反映他们融入城市体育的水平”[6]。西安市相关部门、企业应加大宣传,以地域为纽带建立农民工工会。以农民工工会为依托,组织社会、企业、社区组织和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营造平等、和谐的城市体育文化氛围,使他们融入到城市体育中,建立起与城市居民相融合的生活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1/31/content_1524372.htm.

[2]国家统计局. 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2/24/content_1809557.htm.

[4]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jrzg/2014-01/19/content_

2570454.htm.

[5]董克伟.农民工“入市”需多方合力推动[N].中国改革报,2012,2(13):11.

[6]张文宽.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体育的困境与消解[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5(28):555-558.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延安

作者:张红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医疗保障问题论文下一篇:体育舞蹈课程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