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

2022-05-08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在21世纪全球一体化及跨国教育需求的增长趋势下,各国政府为应付各种各样的挑战,不得不筹谋对策去化解激烈竞争,而其重点大多放在加强人才培育及挽留高素质人才的考虑上。当世界各地的高校致力于建造国际级大学形象的同时,各国政府亦希望能藉此提升国际竞争力。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 篇1:

基于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策略研究

摘    要:文章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出发,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国际化理念的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发展;策略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稳步发展,影响范围也不止于经济领域,其带来的一系列结果被称作“全球化”、“国际化”的产物。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动向,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国际化的潮流已经影响到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教育领域,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领域最敏感的触角,更容易受到其影响。加之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不断孕育出新科技成果,其产出率为各个教育层次之首,因此,高等教育更要做好迎接国际化挑战的准备。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国际上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为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an internation dimension into the teaching, research and service elements of the university,即整合国际上大学教学、研究和服务元素的过程[1]。国内学者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莫衷一是。但是,总结国内学者的普遍观点,“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摆脱地域国界限制,跨文化交流。

2.求同存异。不同地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主导因素不同,并且发展理念模式也存在差异,如何进行有效融合需要因地制宜。

3.强调同化。有激进者认为“国际化”是文化入侵的方式。事實上,“国际化”确实强调一种同化的过程,各地争相效仿先进经验与理念,但最终,还是以发展各地方高等教育为最终目标。

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的对象不仅限于人才,还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经验等。各个地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要素不同,这就要求学习者不能止于照抄照搬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制度、模式,还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先进经验内化,从而形成独特适宜的自主发展路径。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区域发展

根据《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得知,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北京、上海、黑龙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位居前三,为第一个层次,且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天津、江苏、浙江、吉林、辽宁为第二个层次。云南等其他省市低于全国国际化平均水平的为第三个层次[2]。全国各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相差较大,东部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国际化水平都在前两个层次之列,且有近70%的省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需要提高。事实上,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与区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随着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全面扩张,新一批的新建本科院校、专升本院校以及高等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提供了大量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在教育国际化的影响下,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到中国学习工作,这些来我国进行国际交流的外国师生,本身也是一个消费群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宣传媒介,对于经济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国内高校也积极派出优秀学生出国交流学习,为所在区域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更好地促进本地企业与国际接轨,同时也提升了高等教育服务地区,尤其是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功能。

另一方面,地区发展水平制约着国际化水平。

其一,地区高校的发展水平是吸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的重要因素。高校人才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交流新技术、先进经验,有利于开拓新兴产业。国际交流有利于先进知识、技术的传播。

其二,经济发达的地区国际化水平较高。经济合作是国际化的重要领域。地区经济发达,国际交流合作的项目较多,高校人才成为这一交流的观摩者、参与者自然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与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是一个协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地方提供有利于培养高校人才的条件,不仅是财政政策、资金投入的支持,还需要有具备先进理念、成熟运行机制的国际型企业为基地,开阔高校学生的国际型眼界。地方国内高校也应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并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最终目标,因地制宜地发展高等教育,融合先进教育经验,培养卓越人才。

三、基于国际化理念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息息相关,而地方高校成为连接两者的重要纽带。地方高校可以在致力于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利用国际化这一浪潮,有效推进人才培养,加强自己与区域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立足产业发展,参与区域决策

中国目前的教育投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政策,但相比其他教育大国明显不足,并且呈现中部凹陷现象。目前,高等教育正在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过渡,意味着更大的投资需求,所以仅靠国家财政的单方面支持不足以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因此,寻求更多的社会办学力量是大势所趋。以美国的“人民的大学”为例,他们以扩大受教育范围为手段,提升地区受教育水平,以促进地区发展这一途径得到了地方力量的支持[3]。

寻求地区力量办学是个互惠互利的过程。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国家的财政支持有限,多元的地区力量可以多方位地支持高校发展。并且,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更强。在2010年,高校专利授权数浙江、江苏、北京位居前三,三个地区的总和占全国授权总数的40.9%。并且,高校的技术转让合同金额以北京、江苏、上海为首,并共占据全国技术转让合同金额的47.8%。

(二)发挥区位优势,增强国际合作

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本身就有很强的优势,相毗邻的国家多是教育大国,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处于中国的最北方,并非经济发展中心,且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相距较远,联系并不紧密。但在地理位置上,与俄罗斯毗邻。一些地方高校凭借这一独特优势多开发特色专业,例如黑龙江大学的俄语语言专业。因其不可比拟的良好语言环境,市场贸易需要大批人才,使得黑龙江大学的俄语专业得到高效发展。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居于全国第三,其主要原因离不开依托与俄罗斯的交流合作。

另外,随着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很多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且城市设施建设完备,交通便利,自然成为很多外国企业、国际型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如此便为当地高校的国际型交流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典型的城市便是上海。拥有大型外国企业数量位列中国排行榜榜首,同时上海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位列全国第二,这并不是偶然的。

(三)内化国际教育理念,实现服务地区功能

在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公布的2013—2014年世界最佳大学排行榜中,前50名高校,中国共有5所学校入围。通览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拥有一定数量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不可或缺的[4]。就目前国内多层次高等教育水平现状来看,内化国际理念,使高等教育融入区域发展,更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1.提升教育效益,助推产业发展。近年来,校企合作成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平台。“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等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说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注重高校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并加强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努力更好地实现产学研合作。在政、企、校的合作模式之下,需要三方的通力合作,而这三方都与区域发展紧密相连。

目前,国家积极扶持区域创新大学工程项目,促使大学与企业合作,但国家扶持的项目范围很有限,不足以覆盖更广阔的区域,更多的高校并未享受如此的“福利”[5]。因而,各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自己的实践道路,加强与地方区域企业合作,进一步实现教育产业与经济产业融合。

2.特色专业接轨企业需求。目前,在国内院校当中,各个高校仍以全国重点院校为导向,并按照其学科专业的设置来规划建设自己的专业学科布局。但是单纯按照国家重点院校的学科专业模式,只会增加专业的同质性,使得学科专业趋于雷同,缺少特色。

东北石油大学凭借其独特地理位置,一直以大庆油田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致力于服务石油产业,为其提供科学技术支持。2013年,沃尔沃汽车生产制造公司进驻大庆,这对于大庆产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股新生力量。面对这一机遇,东北石油大学新增车辆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汽车及工程车辆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检测维护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企、跨国企业会逐步深入到更多的城市。

3.适时引导就业趋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高校人才大多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稳定、高薪”依然是很多学生及家长衡量工作合适与否的主要标准。这就致使大批高素质人才不顾专业对口与否,首选国企、事业单位等相对稳定的工作,因此浪费了大量技术人才。目前,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大学生强调“就业难”,强调薪资水平和待遇不够;另一方面,企业称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过关,缺乏经验,无法胜任工作。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提升高校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且适时引导学生进入地方性企业,国家和地方能够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校企合作的双方给予优惠政策或奖励支持,不仅有助于平衡高校人才供需,也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应对教育国际化趋势,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奠基石。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有助于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蒋凯.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市场的挑战[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13.

[2]袁振国.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13.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高等教育与区域:立足本地,

制胜全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马陆亭.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9).

[5]张象林.地方高校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

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4,(3).

作者:郎海凤 马云阔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 篇2:

推展国际化高等教育的诱因及障碍

【摘要】 在21世纪全球一体化及跨国教育需求的增长趋势下,各国政府为应付各种各样的挑战,不得不筹谋对策去化解激烈竞争,而其重点大多放在加强人才培育及挽留高素质人才的考虑上。当世界各地的高校致力于建造国际级大学形象的同时,各国政府亦希望能藉此提升国际竞争力。不同地域的高校对推展国际化教育的动机及目标,往往因自身资源及所处地的相关教育政策而有所不同,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国际化 市场竞争 国际学生

在21世纪全球一体化的环境及跨国教育需求的增长趋势下,各国政府为应付各种各样的挑战,不得不筹谋对策去化解激烈竞争,而其重点大多放在加强人才培育及挽留高素质人才的考虑上。因此,知名的高等院校及大学,自然成为各地政府最重视的合作伙伴。在面对全球化带动的经济转型及全方位国际竞争的挑战下,香港极需大量高素质及具环球视野与流动适应力的人才,而单靠本土的培植已不敷应付。故此,向亚太区甚至全球吸纳和培养优秀人才,留港建港,才足以提升香港的软实力及持续发展竞争力(郑燕祥,2009)。而当香港的高校致力于建造国际级大学形象的同时,香港政府亦希望能藉此提升国际竞争力(Fok,2007)。

一、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化教育

参阅美国方面的文献(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及冷战时期的国防及对外政策档案),不时会发现“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被视为“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的同义词(de Wit,2002)。但由于近半世纪以来,环球航运的发展、科技及媒体的发达,令跨国界及跨地域的国际学生流动性增加,市场经济主导,及英语的世界主导性地位增强等各方面,都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灌注了新的内涵,亦提供了新的诠释。自1979年从英国及澳洲开始招收海外全额自费生以来,高等教育已被视为其中一种可大量吸纳外汇的出口商品(Smart、Ang,1996;de Wit,2002)。自此,“教育国际化”便逐渐变成以利润为诱因及以创造市场独特性及市场主导为潮流(Altbach,1999)。近期,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演化成一系列策略性的手段及发展,包括推行国家层面的全面性高校评核,藉此增强国际竞争力(如英国、澳洲及台湾等)、缔结院校之间的策略性联盟及提供海外课程或异地办学等(Altbach,1999;de Wit,2002)。亦因此,“教育国际化”已蜕变成“国际化教育”,以突显其丰富及坚实的内涵及教育发展策略的特征。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广受关注

2012年初,于伦敦举行的“迈向全球2012”高等教育会议中,逾50个国家过千名教育家及代表,就他们最关注的大学国际化议题作深入讨论。与会者之一,香港中文大学学校长沈祖尧教授,曾为该国际化议题作出如下总结(沈祖尧,2012):背景原因:在“为什么高等教育需要国际化及建立大学网络”的议题上,综合与会者的讨论结果,原因林林总总,包括:社会急速变化、经济全球化、资讯科技进步、全球气候变迁等等。现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际进展如何呢?当前,英国只有6%的高中生出国留学;在日本和台湾地区,出国念书和毕业后出国工作的人,过去10年也有所下降。香港地区的调查显示,83%的本地大学生不愿毕业后到外地发展。这些情况的可能原因是:对于离开他们感到安逸的家园欠缺准备;对外面的世界感到茫然沒有把握;不敢冒险和未懂把握机会。危机:有人担心独特文化和种族身份会随着教育国际化而丧失;有人忧虑教育国际化会令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也有人担心教育界盲目追求名牌效应等问题;而许多人内心顾虑的是西方大学认为自己提供的教育最优越,自诩是世界教育的明灯;担心“高等教育麦当劳化”,会使文化和民族特色湮灭。可能缺失: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应着意把弄国际师生人数的数字游戏,来提高学校的国际排名,更不应独尊英语为唯一的授课、学习和研究语言;应避免不问其是否更优胜而盲目学习和采用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三、国际学生的留学考虑

国际学生市场的发展预测性已愈趋多变,院校需要更多具策略性的创新思维来吸引留学生,更需整合及照顾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以强化协同效益(Lasanowski,2009)。对正在致力发展教育服务输出或力图吸引国际留学生的国家或地区,以下各项国际学生流动的特点都具启发作用(姜丽娟,2010):在全球高等教育扩大需求的情况下,学生的跨国流动仍会持续增长;新兴留学国的形成,在市场上提供国际留学生更多元化选择;毕业后的就业机会,逐渐成为留学生愿意投资国际教育的重要诱因;质高价廉的国际化教育服务,将会成为学生的关注重心;多元语系比单一语系的学习环境,对国际学生更具吸引力;学生国际流动的方向已呈现新发展:出现从西方国家往东方国家的逆向流动,以及在东方国家之间的跨国性流动。

据2007年OBHE的报告调查所得,国际学生认定的最重要考虑事项包括:留学国的学费、生活费及学习经验。主要留学动机则包括:留学国未来就业与居留的机会,换句话说,留学消费者愈来愈重视前赴特定国家留学会带给他们的前景(就业或居留)。因此,要是某国或某地可以同时具备相对便宜的学费及生活费水平并可为留学生提供毕业后就业及居留机会,则其高等院校对留学生的吸引力,将会有极大的优势(Verbik、Lasanowski,2007)。澳洲高等教育部长博文(Chris Bowan)在2013年初一个公开场会就曾经表示,为维持澳洲的国际教育竞争力及国际学生的市场份额,该国准备成立一个由高等教育部长主持的部长级国际教育协调委员会,来领导及监督未来五年国际教育政策的实施,而重点要做的,除了保证国际教育业的质量和国际学生的福利安排之外,也会简化学生签证的处理过程,及为国际学生提供有吸引力的工作机会。

四、推行国际化教育的诱因

大学及高等教育机构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可提高改革动力,使高等教育机构更加完善及成功。现在全球的公营大学 (包括美国、欧洲、中美等)普遍都在进行这样的市场化竞争机制的变革,主要是推行国际化教育的大学,会得到下列的激励(卡罗琳·霍克斯比,2012):第一,扩展教育经费来源及增加大学自主权。大学的生产力在不同的国家有非常大的差异。对公立院校而言,他们的教育经费、行政管理及物资供给都由公共财政支持。但生产力比较高的院校,通过市场化竞争的机制,可获得更多资金,使自主权更高,享有更多自主权以实践教育理念、做研究、招生及决定教研人员招聘水平及薪酬。第二,促进研究效率及机构生产力。市场化比较强的大学,其研究的生产力也较高,所以这是一种正向关系(市场化愈高,生产力也会愈高)。第三,增加教学及课程透明度让学生作选择。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改革的成败,建基于其参与市场化竞争的实力,如果不参与这样一个市场化竞争,不足以创造改善的动力。如要参与市场化的竞争及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生产力的话,就需要增加大学的透明度,公开发布各科目的教学方法、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及薪酬情况等信息,让学生做一些聪明的选择。大学要参与市场化竞争,就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他们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课程,并提供灵活及多元的教学方法以满足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第四,其他诱因。近年以国际化闻名的诺定咸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不仅是第一所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引入了国内的英国大学,亦是全球兴办海外校区潮流的开创者(分别于2000年在马来西亚及2004年在中国宁波建校)。其校方高层透露,该大学在以下三方面取得国际化成果(新华网,2012):提高国际生比率及拓展本地生国际视野;通过海外交流培育科研专才;建立跨国科研合作以吸纳国际科研经费。

作者:林惟良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 篇3:

基于酒店国际化背景下酒店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酒店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体系中发展速度最快、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酒店的国际化对酒店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酒店高等教育同国际接轨,培养素质全面,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酒店专业人才。

【关键词】酒店国际化;酒店高等教育;酒店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6JB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国民旅游需求旺盛,已形成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态势。酒店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旅游业收入的主要来源。2016年底,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2327家,年营业收入2000多亿元。酒店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体系中发展速度最快、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战略目标的转变,我国酒店业的发展需要具有扎实基础,素质全面,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酒店行业人才。

一、酒店国际化趋势

我国旅游业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局面。其中,酒店业国际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持续高涨,国内旅游人数达40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136.5亿美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将越来越多的兴趣集中在旅游与休闲上。在旅游活动中,对酒店数量及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我国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是酒店业,人们对酒店业要求的多样化、独特化及人性化促使酒店业国际化发展的加快。酒店国际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酒店市场的国际化、酒店业相关产品的国际化、酒店服务的国际化、酒店信息服务体系的国际化、酒店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的国际化、酒店业市场秩序保障国际化等。

二、酒店国际化背景下的酒店专业人才

国际化酒店业对酒店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酒店行业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良好的身心素质。酒店业的国际化对酒店业从业人员的身心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酒店行业人才应该具备优良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气质、积极的情感、坚韧的意志品质、开朗向上的性格等。

第二,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国际化酒店行业人才要具备丰富的外语语言知识和较强的运用能力;具备流畅的双语表达能力;具备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熟悉旅游业务;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外语知识从事酒店相关工作。

第三,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化的酒店服务活动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酒店客人跨越省域、国界,进行不同的文化活动,感受不同的文化内涵。国际化酒店行业的专业人才应有国际视野和意识,从全球视角看待文化差异,能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并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四,创新能力。酒店业的国际化使我国酒店企业在国际酒店市场上面临更加复杂的变化。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化人才需要有洞察国际酒店业发展趋势的敏锐目光,要能够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根据国际酒店业发展动态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以适应这种国际趋势。

三、酒店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一)酒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第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培养国际化酒店行业专业人才是酒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所在。因此,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知识结构,能够适应国际环境,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酒店行业专业人才是酒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第二,国际化不仅是酒店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也是一个综合的、多渠道的优化过程。它以国际化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国际间的学生交流、学者访问、信息交流、联合办学以及科研合作等途径,学习国际上酒店教育的优秀经验,促进本国酒店高等教育的不断优化,进而提高本国酒店高等教育的水平。

第三,酒店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单单是全盘西化,更不是直接与国际酒店教育接轨。在各国酒店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酒店教育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借鉴发达国家酒店教育发展相对成熟的办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育技术,引进优秀的教育资源等,进而为本国的酒店高等教育发展服务。

最后,酒店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够一劳永逸。酒店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把整个酒店教育放到国际化大舞台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而久远的过程。

(二)酒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內容

1.教育理念及办学模式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国际化意味着从国际视角审视酒店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政府、学校等相关教育部门以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来考量酒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义和实践操作。酒店专业教师需要了解国际酒店教育的前沿问题,并向学生传达最前沿的世界酒店学相关知识和信息。办学模式的国际化意味着借鉴国外著名的酒店管理类院校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实现我国酒店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2.学校教学方式及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教学方式的国际化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以课堂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借鉴先进的国外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趣味性、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课程设置国际化意味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增加国际性课程,同时在已有的课程中增加相关的国际知识内容,通过引进国外原版的酒店专业教材将单语课程转变为双语课程等。

3.师资结构及学术科研的国际化。教师国际化程度是判断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想要实现酒店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需要提升国际化的师资力量,建立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以及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酒店专业教师队伍。学术的国际交流和科研的国际合作是酒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校快速接触专业前沿,交流专业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术科研国际化,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推进世界酒店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4.学生构成的国际化及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学生构成的国际化是测量酒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又一项重要指标。在酒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的同时,为本国学生创造到国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双向沟通的过程中,逐渐融合,逐步建成国际化校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自学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提高心理素质与提升身体、品德、文化、技能等素质结合起来。

在酒店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过程中,应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全方位、循序渐进地推进国际化,而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酒店业的发展,酒店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内容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贺小荣,罗文斌.特许经营或管理合同:酒店国际化扩张的战略选择[J].旅游学刊,2012(12):54-59.

[2]陈幸.关于加快本土酒店管理国际化进程的思考[J].饭店现代化,2009(03):50-52.

作者:宋杨 林朝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金流企业投资论文下一篇:研究生图书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