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知识共同体建构——基于杜威与陶行知的师生关系启迪

2022-09-18

杜威与陶行知分别对世界和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陶行知把杜威的思想“翻了半个个儿”。事实上, 陶行知的思想是对杜威思想的继承和结合本民族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创新。由此看出, 杜威与陶行知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对如今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有何启迪?尤其是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的这种知识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从杜威和陶行知的身上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一、杜威与陶行知思想的异同

首先相同点方面都是强调教育的延续性杜威提出人是不断生长发展的, 那么教育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人应该在生长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教育。陶行知指出无论是学生、工人、商人都应该时刻学习, 要“活到老, 学到老”, 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第二, 两者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生学习的教材要从生活中去找寻, 他认为儿童生活中的各种社会活动才是联系各门学科的重要枢纽, 而不是所谓的科学和文学等学科。[1]陶行知提出学生学习的教材应该源于生活, 反对以往“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第三, 两者都重视“做”的作用。杜威提出“做中学”, 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 一切想法开始于行动, 提出“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教。”[2]强调“做”的重要作用。第四, 两者都重视儿童的主体性。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以反对传统教育压制儿童主体性, 抑制儿童思维的发展。陶行知“主张任何人都不能以强迫和命令的态度对待儿童或者其他人。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学会做一个完整的人。即要有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工作。”[1]

其次不同点方面在于两者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认为教育在其自身以外没有其他目的。其本质是培养为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人才, 教育达到改造经验的目的。陶行知结合当时社会背景认为教育应该改造中国人民生活。其教育目的落脚点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人们需要什么就提供怎样的教育。第二, “做”的主体和范围不同。杜威提出“做中学”, 其“做”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范围是手工活动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而陶行知提出“做”的主体较为广泛, 有学生、教师、工人、农民等。“做”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学校学习, 还有各种生活中的实际操作, 如种稻、种菜、烹饪、建校舍、庶务、会计等。第三, 不同点在于所倡导的教育内容不同。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 把学校当成一个特殊的环境, 认为“学校环境的职责, 在于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现象, 以免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学校要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3]把教育限制在学校环境中明显缩小了教育的范围。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 认为学校中能学到的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不要做书呆子, 不能“死读书”。学生应该深入一线, 从生活中寻找教材, 这样才能面对社会纷繁复杂时能够处变不惊。

二、杜威与陶行知师生关系解读

陶行知在出国求学时面对国外相对国内较为先进思想的冲击, 并没有迷失了自己, 去一味追求西方思想。陶行知没有对其老师的思想一味接受, 而是有所思考并结合本国当时时代背景加以创新。陶行知注重生活教育和平民教育, 认为教育要本着为农民“烧心香”的原则。学习的主体较为广泛, 可以是学生、教师、农民、工人等。而杜威注重的是儿童的教育、学生的教育,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但杜威与陶行知都提出教育应该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杜威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 教师应该起着引导作用, 对如今的提出“四个引路人”颇有启发。作为其学生的陶行知认为教师要成为一流的教育家, 应该具备“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2]的素养。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杜威思想“翻了半个个儿”, 陶行知对其老师的思想有肯定有否定, 事实上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 彼此的思维都将打开、心灵得到交互, 双方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杜威与陶行知之间的诤友式的师生关系对于知识创新的共同体而言, 尤其是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的这种知识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是有积极价值的。

真正的师生关系不是单纯的授受, 而是一种主动、积极地创新和建构。从杜威和陶行知身上我们知道新时代的师生关系, 应该是怎么样的状态?事实上, 如今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已经一改本科阶段老师“满堂灌”的现象, 不再是教师在上面说把知识说完, 学生只要不说话、不扰乱课堂秩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都是平等对话, 思想的相互审辩、批判和超越。导师对学生加以引导, 指明方向, 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以及创新出新的东西, 促进师生之间知识共同体的建构。

三、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知识共同体建构的策略

要想在倡导审辩思维、关键能力、核心能力的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师生之间知识共同体, 就要实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创造性的对话。换句话说, 促成师生之间创造性对话是师生知识共同体构建的前提。笔者提出以下几条策略, 以助于师生之间创造性对话和知识共同体的构建。

(一) 开展读书讨论或者沙龙

定期开展读书讨论或者沙龙是一个营造师生创造性对话的机会, 也有助于师生之间知识共同体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水果、茶点, 导师和研究生们坐在一起相互交流近期所看的书、讨论自己的思想感悟, 可以自由发言, 可以相互质疑、肯定或否定。在这相对放松的环境中, 导师和研究生是一个相互激发的知识创新共同体。可能老师说的不一定全对, 学生提出的质疑也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但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之间彼此的思维都打开了, 激发智慧和知识的碰撞。另外, 在交流的过程中, 可以录下当时讨论的内容, 等到读书沙龙结束后可以让小组成员轮流整理成文字稿, 以便会后查阅并有效指导下一步学习工作。事实上, 师生双方都有效促进了思想的提升。

(二) 经常组织读书交流会、研讨会

学生可以自由组织读书交流会、研讨会, 邀请导师参加进来当评委或裁判。学生自己组织的读书交流会、研讨会, 其本身能更加积极主动和充分地准备, 每个学生讲述自己近期所读书目, 交流心得体会, 教师也可谈谈感想或者做总结, 观察学生近期思维走向和发展情况。在此过程中, 彼此可以看到对方关注点在哪一方面, 了解研究领域最新发展状况, 发现问题和不足, 为自己的研究打下基础。在这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听取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而且还能学习小组成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方法。当面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学生也不再仅仅依赖教师的帮助, 而且可以从小组成员那里获得启发。与此同时, 教师和学生也能够得到充分交流, 师生关系越发和谐。

(三) 学生体验上课, 教师评价

以往都是教师上课, 学生在座位上听着, 老师问问题几乎都是鸦雀无声。新时代的教育呈现新状态, 学生尤其是作为职前教师的师范学生也应该走上讲台, 让同学和老师批评指正。学生在课下根据要上课的内容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精心磨课, 再到走上讲台正式讲课, 然后老师同学提出建议。事实上, 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如“涅槃重生”, 体验作为教师上课过程的不易, 学科素养、教学技能、教学机制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思想如注入了新的血液。

综上所述, 从杜威与陶行知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可以见之其诤友式的师生关系对于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有所启发。这种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师生创造性对话的过程, 在这创造性对话中, 师生之间并不会因为思想的和或者不和影响师生关系, 反而彼此之间心灵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师生之间知识共同体建构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因此, 想要建构师生之间知识共同体, 就要促成师生之间创造性对话的机会, 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便可以向这诤友式、亦师亦友式师生关系的方向发展, 需要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促成创造性对话以及为师生知识共同体而努力!

摘要:杜威和陶行知是两个不同地域的人, 然而他们却是师徒关系。其师生关系对如今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知识共同体建构颇有启迪。通过对杜威与陶行知师生关系进行解读, 对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有所启发并且对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知识共同体建构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师生关系,启迪,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知识共同体建构,策略

参考文献

[1] 周琴.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之比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6) :26-27.

[2]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 杜威著,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平台的搭建研究下一篇:J2EE在通信运营商计划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