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传媒产业的新经济论文

2022-04-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基于现代传媒产业的新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内容提要】针对激烈变化的国际形势,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根据这一决策,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路径也应当做适当的选择和调整,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应积极谋求转型升级,努力调适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深耕本土用户和本土市场,挖掘本土用户的场景,抢抓“经济内循环为主”时代的机遇。

基于现代传媒产业的新经济论文 篇1:

旅游传媒课程纳入MTA培养方案的现实意义

摘要:传媒产业与旅游产业都属于新经济时代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并且传媒学科、旅游学科方面存在较为紧密的跨学科关系。因此,以实践型高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应将旅游传媒课程纳入其培养方案,开设《旅游传媒》专业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此举的现实意义在于:提升MTA研究生的媒介素养,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在研究生层次展开传媒学、旅游学的交叉研究,增加MTA研究生在传媒产业深入实践探索的机会。

关键词:旅游传媒 MTA 培养方案

今天的传媒产业与旅游产业同属于朝阳产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卓越贡献。传统的旅游产业曾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形象示人,现在却越来越与新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旅游专业媒体的出现说明旅游资讯成为传媒产业内容建设的一部分,并且传媒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宣传推广作用愈加明显。随着这两大产业相互融合的深入,对于从事旅游传媒工作的人才需求量增加,也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高端人才,是产业融合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硕士学位分为学术型学位、专业学位2种类型,二者处于同一层次。其中,专业学位的培养更加侧重实践教学、应用型研究。专业学位硕士毕业后往往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也有部分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学术型硕士。“旅游管理”的硕士学位也分为学术型、专业学位两种,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被称为MTA(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重在培养实践型旅游高端人才。其入学考试与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考题完全相同,都是全国管理类联考,并且考生必须具有至少3年工作经验。目前我国已经有近100所MTA院校,均依照全国MTA教育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指导性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置。如果能将《旅游传媒》作为一门课程纳入MTA培养方案,必将塑造出能力更加全面、适应新经济发展潮流的复合型人才。

一、传媒与旅游的学科关系

传媒、旅游的学科关系,体现在理论、实践两方面。无论是传播学与旅游学的理论比较,还是传媒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实践融合,都说明两者具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

1.传播学与旅游学。“传媒学”也称为“传播学”,其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即“传播媒介”。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是指使得双方产生联系的中介,对于“媒介”的研究属于传播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就旅游学而言,其研究对象主要包含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这三大要素。旅游业作为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双方产生联系的中介,也被称为“旅游媒介”,与传媒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它不仅在业务上起着沟通旅游主体、旅游客體的桥梁作用,而且在两者之间很容易发挥信息传播的作用。因此,对于旅游业的研究,可以同时成为旅游学、传播学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点内容。

跨学科研究是指将不同的学科专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获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作为旅游学三要素之一的旅游业,一向以“无边界产业性质”而闻名,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消费环节。如何将旅游学科研究的这些旅游消费链借助传播学的方法与手段进行包装与宣传,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是值得关注的旅游传媒课题。此外,如何围绕旅游与传媒的跨行业活动进行融合发展,如设计影视旅游线路、出版旅游电子书、开发旅游网站、借助抖音开展网红旅游营销、吸引游客参加电影节、进行赛事旅游推广等,也是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交叉学科研究内容。

2.传媒产业对旅游产业的重要作用。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当今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产生了“影响力经济”这样的词汇。人们已经习惯于到携程网、去哪儿网、飞猪、驴妈妈、蚂蜂窝等旅游网站查看最新的旅游信息,山城重庆近年更是被抖音捧成了众多年轻游客向往的“网红打卡地”,传媒业对其旅游业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反之,2015年国庆期间的青岛“38元大虾”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网民的热议,对山东旅游局精心打造的“好客山东”品牌形象造成巨大威胁。传媒的影响力,愈加明显地影响着大众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由于传媒产业兼具文化属性与传播平台功能,而“文旅融合”不仅体现在国家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合并为国家文旅部,也体现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因此传媒产业自然与旅游产业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甚至一个城市的旅游形象,很大程度上也已经离不开传媒的塑造。中国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孙小荣就明确提出:旅游即媒介,流动就是经验传播、差异互动传播,消费就是体验传播。旅游不仅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更是一种综合性的媒介,能被讲出来的好内容都可以成为旅游要素。旅游是城市传播最理想的载体。

二、旅游传媒课程与现有MTA课程体系的关系

旅游传媒课程要融入MTA课程体系,必须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具体而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导和认定的MTA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MTA教指委)制订了基础性的培养方案,必须对其方案包含的课程名称、课程设置方式进行研究,才能将旅游传媒变为MTA课程的一部分。

1.MTA教指委核心课程与硕士点自设课程。MTA课程体系必须遵从全国MTA教指委的《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按照方案的要求,核心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专业英语》这2门公共必修课,还有《旅游产业经济分析》《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旅游营销》《旅游规划与战略》《旅游投资与财务管理》《服务管理》《旅游信息系统》这7门专业必修课。目前,全国大约有近100所高校开办MTA,每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都是这7门课。《旅游传媒》虽然暂时不能作为MTA专业必修课出现在培养方案中,但其内容与《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旅游营销》关系密切,可以作为这两门课的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进行讲授。例如,通过旅游传媒的策划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进行包装,或是旅游目的地遇到负面新闻时及时做好危机公关舆情处理,都可以纳入《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课程内容。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抖音等自媒体进行旅游景点的网络营销,则可以纳入《旅游营销》课程内容。

此外,各MTA硕士点可以根据全国MTA教指委的指导意见,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对选修课程自行加以设置。选修课程与7门核心必修课不同,属于硕士点自设课程,课程名称可以自由设定。因此,各MTA院校可以让《旅游传媒》作为一门独立的选修课出现在培养方案中。

2.旅游传媒课程设置方式。MTA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旅游传媒》具体是设在专业选修课中,还是设在公共选修课中,要根据各MTA院校的实际情况决定。

专业选修课是依据不同的研究方向设置的,每个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各不相同。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中心为例,专业选修课分为三个方向:“文化旅游”方向设有《旅游文化创意研究》《民俗民族文化与旅游特色开发》等课程“休闲度假旅游”方向设有《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度假酒店管理》等课程;“海洋旅游”方向设有《海岛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等课程。传媒产业因为文化属性较强,与“文化旅游”的联系相对较为紧密。所以,可以考虑将《旅游传媒》作为“文化旅游”方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则是面向所有方向的MTA研究生的课程,上课的学生数量比某个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人数更多。当大多数学生意识到《旅游传媒》是一门新兴的重要课程时,可以采取投票的方式,选择它作为全体MTA研究生都上的公共选修课。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每名学生所参与的实践训练学时应不少于总学时的1/3,所以可以在《旅游传媒》课程中安排1-2天的实践课,让学生前往开展旅游业务的传媒公司、电视台等实践基地。学生不仅可以现场感受其业务氛围,还可以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或业务骨干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确实有兴趣投身旅游传媒工作的MTA研究生,也可以选择在这些课程实践单位进行时间更长的毕业实习。

三、MTA设置旅游传媒课程的意义

旅游传媒课程的设置,对MTA研究生的帮助体现在多个方面。无论是在读期间的研究能力、素质的提升,还是为在旅游新业态中从事传媒工作做好准备,或是产出更多旅游传媒交叉型研究成果,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提升MTA研究生媒介素养。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与本科生相比,不仅意味着专业知识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媒介信息,如何正确进行理解、判断、选择,并具备自身的媒介信息创作能力,体现出MTA研究生的媒介素养水平。MTA设置旅游传媒课程,能够让研究生正确认识旅游媒介的基本特点与优缺点,对旅游媒介信息持有理性客观的态度。同时,对媒介形成较系统的知识储备,掌握基础的媒介技术,并能运用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必要的道德操守,不发布虚假和有害的信息。

通过安排旅游传媒的课程内容,可以让MTA研究生熟悉权威的旅游相关媒体、识别国内外旅游新闻的真伪、寻找最全面的旅游目的地介绍、掌握旅游消费的最新价格信息、了解游客的旅游体验及满意度,并熟练使用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发布信息。理论课程结合实践教学,必然能让MTA研究生的媒介素养得到普遍提升。

2.拓宽就业渠道。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几乎是这个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与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以前的旅游业大多数从业者学历水平与收入水平都不高,吸纳了不少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低端劳动力。随着旅游主体的变化,早期仅靠“观光游”就能获得满足感的老一代的游客比重持续下降,追求高品质、个性化、多元化的年轻一代的游客比重持续上升,不仅对旅游业提出了新要求,也创造了新机会。不少资金看好新的旅游业态的发展,加大投入,促使旅游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变。这对旅游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媒产业一直秉持着“内容为王”的理念,对从事脑力劳动的高端劳动力需求旺盛,也给予了较高的薪酬待遇。传媒产业中的电影、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站、广告、会展都与旅游业融合度很高,例如影视旅游、广播电视的旅游频道、旅游报刊杂志、旅游网站、旅游广告、会展旅游,都非常愿意吸纳熟悉旅游的高端人才。学习过旅游传媒课程的MTA研究生,无疑更有机会融入传媒产业,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

3.增加创新性研究成果。截至2019年12月1日,在中国知网,以“传媒”为篇名,查到2千余篇硕博士论文。以“旅游”为篇名,查到2万余篇硕博士论文。以“传媒”或“旅游”为篇名的期刊论文,其数量更为庞大。但以“旅游传媒”为篇名,查到的硕博士论文只有2篇,甚至期刊论文也只查到5篇。

这说明传播学、旅游学都已产生了大量学术论文,但成功将传媒、旅游结合起来研究的学术论文还非常稀缺。比如,四川师范大学的缪谦2008年发表的硕士论文《旅游传媒发展及其对游客影响研究》,已经在中国知网被累计下载1200多次,引用10多次,说明旅游传媒研究并不缺乏关注度。但是既熟悉传媒又熟悉旅游的研究者太少,所以造成目前相关学术论文数量严重不足的局面。

创新性研究成果往往出自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而“旅游传媒”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已经出现了一批传媒与旅游结合得较好的企业,并不缺乏良好的实践基础与研究素材,是MTA研究生写作创新性论文的重要研究对象。此外,以“旅游传媒”为题的中文专著、教材、博士论文至今还未出现,这也是MTA研究生打算进一步深造时可以考虑的选题方向。

四、结语

传媒与旅游,不仅在产业上相互融合发展,而且在学科上存在相通之处。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立的MTA,目标在于培养旅游及其相关产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还能同时颁发硕士毕业证与学位证,含金量较高。MTA研究生至少需要3年实践工作经历,还必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管理类联考,才能被正式录取。这说明他们不乏社会工作经验,也已经具备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素质。因此,让MTA研究生对旅游业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与新趋势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具有較强的现实意义。

旅游业是旅游学、传播学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实践依托,早已在会展旅游、旅游卫视、影视旅游等多个领域体现出这两大学科的深度融合。但仅靠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没有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可能造成思考问题深度不够,也缺乏前瞻性。接受旅游传媒教育的MTA研究生,正是传媒、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需要的人才类型。

作者谢镕键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校内导师、副教授邢洪飚系三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校外导师

本文系2018年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信息共享的MTA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njg2018-6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缪谦.旅游传媒发展及其对游客影响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2]杨东,蔡光裕,路紫,聂学东.旅游传媒专业初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8).

[3]温芳,贺丽青.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传媒人才培养刍议[J].中国市场,2014(51).

[4]王梦晗,甘畅,尹建军,侯贵宝.MTA培养模式创新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3).

[5]卓娅.旅游传媒创新形式发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06).

作者:谢镕键 邢洪飚

基于现代传媒产业的新经济论文 篇2:

“经济内循环为主”背景下传媒产业的路径选择

【内容提要】针对激烈变化的国际形势,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根据这一决策,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路径也应当做适当的选择和调整,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应积极谋求转型升级,努力调适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深耕本土用户和本土市场,挖掘本土用户的场景,抢抓“经济内循环为主”时代的机遇。

【关键词】内循环  传媒产业  本土用户  转型路径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全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率先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经济、社会活力得到恢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内循环经济模式已全面启动。在转型压力和机遇红利并存的形势下,中国传媒产业亦须作出正确的发展路径选择。

一、传媒产业继续面临挑战

“经济内循环为主”背景下,传媒产业发展压力来自于以下方面。

(一)后疫情时代传媒经济全面恢复仍有压力

疫情爆发之时,传媒经济遭受较大冲击——电影产业损失惨重,广电媒體内容生产面临挑战,文化演艺、大型活动屡遭腰斩,广告行业遭遇严峻考验……以电影产业为例,停业、现金流难以为继、租金等运营成本高企、网播竞争加剧和产业整合力度加大,构成了影院生存的巨大压力。从2020年年初至6月,大量影视企业“消失”——据统计有13170家影视公司吊销或注销,大大超过2019年全年注销影视公司数量。①国家统计局对全国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2%,但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3个行业分别下降30.2%、11.8%和6.9%。②

在后疫情时代,传媒经济的恢复、生长和繁荣需要一定的产业周期。“传媒经济也将在较长时期里持续受到疫情的影响。”③传媒产业的诸多环节、诸多要素和大量活动,与实体经济的关联程度较高。在世界经济遭受整体性冲击之后,传媒经济恢复健康与活力尚需时日。

(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带来风险与不确定性

随着中美在政治、文化、贸易、科技等领域博弈的不断升级,各种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加,使得中国经济包括传媒经济的发展面对着各种压力和不确定性。

以国际文化贸易为例,我国以文化传播、文化投资和文化进出口为主导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日渐显现出影响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一带一路”战略在国际文化市场上也带来了积极的效应。中国国际形象得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增强,中国文化贸易发展态势良好。

但是,受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双重影响,文化产品出口正遭遇压力,传媒与互联网等多个产业亦受波及。2020年,印度政府宣布,正式禁止59款中国应用,原因是有损印度国家主权、国防、国家安全和公众秩序。这个禁止清单上,还包括了一些国民级应用:抖音、快手、UC浏览器、百度地图、微信、微博、QQ等。然而,有报告指出印度互联网用户数每年新增超过1亿。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市场潜力巨大。④

二、“内循环为主”背景下传媒产业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国家战略布局背景下,亦可将“主动内循环,促进双循环”作为传媒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做好顶层设计,开创传媒产业发展新阶段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分工,获取全球化红利,与世界经济共同成长。当下中国面临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亦有各种势力企图阻止中国的崛起。中国在大力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同时,发展的动力也将更多地从“对内改革”中获得,进一步加大国内改革的力度,释放出创新发展的活力。

当今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其国际政策反复多变,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其负面影响。因而,经济内循环发展模式可以成为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战略选择。⑤一方面,国内市场和资源具备内循环的条件,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带来的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消费等都是经济内循环发展可拓的“蓝海”,而这些“蓝海”市场恰恰与传媒经济紧密相关。

近些年来,我国传媒产业通过文化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做好传媒产业在新阶段的顶层设计,有利于我国传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保证传媒经济在“经济内循环为主”背景下的运行畅通并持续做大,一方面要降低和消除传媒文化产品出口的不利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必须通过“主动内循环”,做大做优传媒业消费和传媒业投资两大主体,通过优化体制和技术升级来带动传媒产业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19年中国传媒产业总规模已经达到2.26万亿元。⑥传媒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国民的文化自信、民族的身份认同、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改革开放发挥着难以衡量的作用。

(二)主动调整,适应“经济内循环为主”新格局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极端社会场景,不仅催生和同构了“经济内循环为主”的新格局,而且发起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技术革命、财富革命和分配革命,催生了新的朝阳产业、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疫情期间,国民经济增长最明显的就是互联网领域,在线娱乐、在线游戏、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领域出现爆发式增长。以直播电商为例,直播产业、网红经济、粉丝经济、电子商务、MCN产业的整合带来了直播电商产业井喷式的成长。疫情引致正影响的行业,就包括与传媒经济直接和间接相关的游戏行业、远程办公、在线音频、在线教育等行业。⑦

当下,中国正在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内循环经济模式已经开启。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运行稳步复苏。2020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59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⑧在互联网持续创新、影视传媒产业走出寒冬、文化旅游行业回暖的带领下,传媒文化产业正在复苏。以电影行业为例,国庆档过后,202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已达120亿元。⑨在全球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之下,2020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达到200亿,超过北美位居全球第一。⑩2021年中国电影春节档票房达78.45亿元,超过2019年。11

(三)深化供给侧改革,推进传媒产业高质量发展

传媒产业深化供给侧改革,必须重构传媒产业形态、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完善传媒产品供给体系、创新传媒商业模式、畅通传媒产品的供给通道,才能影响满足传媒产业的需求变化,最终达到传媒产业转型重构的目的。

以用户市场为例,在互联网的技术赋权下,用户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呈现出个性化等新特征,这将持续引发传媒产业的重构和升级。在“经济内循环为主”背景下,用户的传媒需求被进一步释放,对传媒行业供给侧改革形成了“倒逼”之势,对于传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显著增强。

在“经济内循环为主”语境下,压力与活力相互角力,阻力与动力相互博弈,机会与风险相互交织,构成了当前传媒业发展的新语境。如前所述,2021年春节电影档在严格进行疫情防控的形势下获得优异的票房成绩,除了消费回暖、传媒产业经济规律逐渐回归等原因,也是基于优质电影作品的强大吸引力。这说明,传媒文化产业要努力深化供给侧改革,重视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渠道创新和营销创新,激发产业活力。诚然,越是在充满挑战的时代,人们越需要具有价值的文化内容,社会越需要具有引领力和创新力的内容产品。对于传媒产业而言,这也是加快媒体融合、创新内容产品、优化产业生态、调整产业结构的时机。正如上报集团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语境下坚持创新,既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担当,又推进了融媒阵地和智媒矩阵的建设,实现了经营业绩的增长。

(四)深耕用戶,挖掘本土用户的场景

在坚持导向正确的前提下,传媒业发展和转型的核心理念是“用户为中心”,这一理念在“经济内循环为主”背景下尤为重要。媒体融合时代,用户和技术、资本等要素共同构成驱动传媒业成长的关键力量。当传统的受众演变成用户,传媒产业应该深入研究和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是当前传媒业发展和进行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问题。

因此,传媒产业必须深耕用户,挖掘本土用户的场景,根据用户场景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并且深度转化用户价值。传媒业在互联网时代,必须以用户为产业发展的逻辑起点,通过进行平台化构建,建立用户数据库;深刻洞察用户场景和市场需求,高度关注用户体验,不断优化用户互动流程;运用数据分析,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建立新的商业模式,有效开发用户价值。

以垂直类媒体产品的发展为例,通过精准的用户场景挖掘和细分,以营销定位的理念和工具铆定目标用户和场景,结合体验不断提升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卓越的本土化传媒产品。比如,当下新闻类、游戏类、在线教育类、在线办公类媒体APP使用率整体攀升,不仅借力于疫情的催化,也源于产品本身的优化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五)转型升级,抢抓“经济内循环为主”时代的机遇

经济循环是经济要素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流通和循环,需要推动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健康有序循环。12经济内循环更加依靠国内的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当前语境下,传媒产业应该抢抓“经济内循环为主”时代的机遇,主动完成产业转型与升级。

例如,在资本利用方面,无论是受到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还是受到全球疫情的持续压力,我国的传媒文化资本走向海外可能会遭遇更大阻力,文化折扣带来的消极作用可能会在文化贸易出口和文化消费领域中变得更加明显。传媒文化资本更有可能会转向国内寻求和支持优质的本土传媒文化项目。国内传媒文化产业如果聚焦于产品的高质量发展,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传媒文化资本的青睐。

再如,在逆全球化语境中,我们对于能够讲好中国故事、链接海外用户、创造理解与合作的传媒文化产品有更迫切的需求。中国传媒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需要具备更佳的叙事能力、制作水平和营销能力。

以我国的主流媒体为例,在“经济内循环为主”背景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将被赋予更多的期待,政策、资本、技术和用户等要素资源可能进一步汇聚以推进现代传播体系的建立和媒体融合国家战略的实现。这是主流媒体提升话语权、内容竞争力和市场主导权的绝佳机会。

【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8年度课题“UGC 生产范式下的广州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8GZMZYB39)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腾讯网.13000家影视企业“消失”了,2020年电影行业太难了[EB/OL]. [2020-06-13]. https://xw.qq.com/cmsid/20200613A00SGS00.

②国家统计局.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2%[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1/t20210129_1812934.html,2021-01-31.

③刘涛,卜彦芳.受疫情影响 传媒经济的下一步走向[J].中国广播,2020(04):44-49.

④新浪科技.2020年Q3印度哪些App最受欢迎?[EB/OL]. [2020-10-28]. https://finance.sina.cn/tech/2020-10-28/detail-iiznezxr8539839.d.html?fromtech=1&vt=4.

⑤陆岷峰.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内循环的概念、特征、发展难点及实现路径[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00819.001

⑥搜狐网.202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9年中国传媒市场规模达2.26万亿元[EB/OL]. [2020-08-31].https://www.sohu.com/a/415714335_250147.

⑦艾媒网.2020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正负影响行业及典型企业业绩影响分析报告.[EB/OL]. [2020-02-24]. https://www.iimedia.cn/c400/69270.html.

⑧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8/content_5589283.htm,2021-02-28.

⑨新浪财经.202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119.91亿元 跃居全球首位.[EB/OL]. [2020-10-08].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yjdt/2020-10-09/doc-iivhuipp8566428.shtml.

⑩中国新闻网.2020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200亿 超北美居全球第一[EB/OL].https://www.chinanews.com/sh/shipin/cns/2021/01-01/news876626.shtml,2021-01-01.

11中国青年报.创新高!牛年春节档78.45亿收官,近1.6亿人次观影[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1987471631548164&wfr=spider&for=pc,2021-02-18.

12蒲清平,杨聪林.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实施路径与时代价值.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00817.1402.002.html

作者简介:刘涛,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长  青

作者:刘涛

基于现代传媒产业的新经济论文 篇3:

一个行业的转型前瞻

跳出物流看物流

当制造业开始从生产环节向设计、销售等环节转型升级时,现代物流业供应链的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位于物流前端的采购、设计以及后端的分销和渠道也将越来越多地融合到制造业的发展中去,最终实现两大产业的双赢

参会嘉宾:

马增荣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汽车物流分会副秘书长

张之雄北京汽车经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郭士英北大方正金融研究院院长

王志明四川长虹佳华信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商务总监

刘峰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区营运部经理

高若惟中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副总经理

王金军中信建设采购贸易部副总经理

傅强智囊传媒总裁

主持人:冯宗智《新智囊》主编

2010年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一年,是我国出台一揽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收获成果的一年,2010年以来,物流业整体运行持续回升较快。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10年1-8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79.7万亿元,同比增长17.2%。预计2010年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长16.5%左右,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长12%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

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创新的发展理念、创新的手段。在一定意义上讲,两业联动,制造业是“因”,物流业是“果”,没有制造业改革传统生产方式,改善自身业务流程、集中资源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要求,物流业也难以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在配合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制造业升级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制造业为现代物流提供了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制造业发展释放了物流需求,而现代物流业推动了制造业技术结构升级,现代物流对制造业升级至关重要。

就物流业发展现状来看,现存大多数物流企业没有信息物流系统,缺乏面对新经济模式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所提供的服务仅仅是最为简单的仓储、运输、搬运以及货运代理。而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进一步加快,它们对于物流业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往高层次发展。显然,若物流业无法跟上制造业转型升级速度,那必将在新一轮的产业浪潮中再一次遭遇危机。

物流业转型因行业而变

冯宗智:正值岁末年初,会经常在路上看京东商城的快递来回奔波,而且现在到处都贴着急聘物流分销员,从这些侧面都能感受到物流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占了很大的分量,而且越来越高。物流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前提下,以及在2010年中国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增值的整体经济形势下,中国物流业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那么如何看待物流业时下发展的态势?

马增荣:不管是2010年3月份的“两会”,还是十七届五中全会,都提到了我国经济发展今后一个时期的关键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仔细分析这个转变过程,物流是贯穿其中的一个支撑,在各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比如京东商城、淘宝网等,从网上商城这样一种新型零售业态,逐渐发现其背后所支撑的物流存在的缺陷,所以从2009年开始,淘宝网需要解决其物流问题的同时也发现了进入物流业将为自己带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于是淘宝在2010年高调提出要进入物流业。

刘峰:提到物流问题,确实是目前我们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华联主要从事零售业和商业服务,在全国有近百家零售店。从目前经营状况来看,物流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向上发展的一个极大瓶颈。首先为了保证大量的货物提供给客户,我们需要库房,并且库房面积占到门店面积的15%左右,这么多面积,每天都需要高额的租金,这使经营上面临着极大的负担,怎样把这些面积转化为销售面积?其次库房需要人员管理,这也是成本。再来说说商品,一般来讲,门店库存商品大概有5%以上属于滞销品,就是说这个商品在一家店内可能有30天以上未销售,但是这个商品也是老百姓生活所需的,说不定哪天他会来买。所以你店内还得有库存,但同时就造成了资金的积压。可是这个商品可能在其他店卖得不错,如果能够相互间调货的话,那么资金就转起来了。另外有很多快消品或者是畅销品,每天卖很多,由于供应商送货能力或者内部管理等种种原因导致缺货,直接影响到销售。这些都制约到目前内部发展,可是怎么解决呢?导入物流中心,将通过系统的运作,把库存集中起来管理,成本降低了,商品流转快了,商品销售也提高了。

马增荣: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2010年的“两会”期间,新闻频道聚焦了我国典型制造业的几家代表,其中就有张瑞敏,在谈到海尔今后发展的时候,他没有讲产品战略,而是提到企业目前在市场上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产品到了国外以后,在仓储里面每多待一天所产生的成本很高。他提到了“空中接力”的概念,为什么NBA篮球好看,就是因为球不落地。第一,效率提高了,第二,整个流程时间缩短了。产品品质在全球同质化的情况下,尽量在流程方面优化,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是未来制造业竞争的一个关键。

傅强:我不久前刚从海尔回来,与张瑞敏、杨绵绵做了相关沟通,他们对于现在的物流流通领域这个环节,觉得是极为关键,尤其对于制造业来说。制造业的每一个环节上,利润区域与他们的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都融合在一起了。当然海尔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包括一些相关的措施。其实我也在思考,在其他的产业里面,物流这个行业现在发挥着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我在上周正好访问了中外运的张总,张总也提出,如果传统物流还有大量空间做的话,他想能不能让中外运继续辐射,包括与金融系统的合作,促成整个流通领域?如果这个能实现的话,会不会是对现代物流业一个新的认识和新的贡献。

高若惟:中国从有物流这个概念起到现在,成长是挺快的。最初我记得仅仅是把我们作为一个物流的服务商,比如说你有什么需求,报个价,运个什么东西,或者是要个仓库之类的。而现在客户的需求是希望在他有一些困扰的时候你能提供解决方案。中外运目前也跟一些国内外500强的公司建立了一些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

而我们的身份又有了一些变化,不仅仅只是某一个项目方案的提供者,还是他们物流资源的整合者。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相对应地来整合我们中外运的内部资源以及社会上的资源,来给他们提供服务。另外有的客户提出外包需求,那么就需要专注自身领域,用专业化公司的素质为大家提供服务。此外还强调要有一个集约化、网络化的优势。

王志明:长虹佳华是长虹集团下面的一个专门做IT产品分销的企业。近年来我们的销售规模保持了快速增长。对于我们企业来讲,感受最深的就是企业运作支撑效率这部分带来的瓶颈,当一个企业的规模发展大了,就必须要变革我们的运营管理体系。

我们的IT分销业务所做的就是国际大型IT公司和本土公司之间的商务、市场、服务的接口,是整个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提供资金、物流、营销、技术方面的服务,我们的物流从美洲、欧洲、亚洲,一直到国内,全部都涉足了,整个的体系都要有全球的响应。随着国内市场的成熟、电子商务等新商业模式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需求,以往以中心城市为主的物流体系要下沉到四六级城镇,在效率和成本方面、服务方面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应对?对于我们来讲,目前遇到最大的挑战就在这个方面。比如所面临的一个订单,有可能不是一个区域内的订单,它可能是跨区域的,这样整个物流也要随之而改变,这种情况下带来运营的管理难度,是现在遇到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跟中外运做了很多尝试,同时感觉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整合物流和整个社会更多的资源,另外也有待于物流行业针对这种新兴市场的发展来提供这方面的支撑和服务。

傅强:其实我觉得落到物流业是一个特好的方面,它是一个横切面,是与其他产业各个方面发展密切相关的,流通领域的这个角色越来越重要了。

物流如何优化产业链

冯宗智: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市场环境变化无常、竞争激烈,顾客需求呈多样化与个性化趋势,企业只有通过对所处的供应链进行协同管理才能获取竞争优势。我们该如何看待和进行物流行业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马增荣:物流在整个社会生产各个环节中间所起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完全被关注到。我们在谈物流能够优化产业链的时候,只有各行业中的高端企业能够看到物流在中间起的作用。2009年初,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如果各位注意到的话,除物流业外,其他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都有物流的影子。而我赞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其最大的作用唤醒了其他各大产业对物流的重视。就是说物流业作为一种服务产业,它不能脱离服务的本质,它与其他各个产业是相关联发展的。

高若惟:在供应链上,从上游到下游,整个链条是协同共赢的。这一点我们也是在这个方面不断努力,无论是我们的客户,还是我们的供应商,我们都在建立协同共赢的机制。

王志明:IT产品分销在整个产业链从制造到最终的销售中,我们仅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我们所处的产业链环节,承担两方面的职能:一方面的职能是资金链转付,这部分是资金流。另外一方面是物流。我们业务主要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开展。实际上我们在中间这个环节,也是提供服务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公司提出一个理念,叫支撑成功,帮助成长。这实际上定义了我们整个企业的战略定位。上下游,上游就是品牌的制造商,我们是作为他们营销外包的外包方。相对来讲我们要支撑上游品牌在中国地区的成长目标、战略目标的实现,我们要在这个方面提供我们所能够提供的服务。

傅强:一个资金流,一个物流,这两个关系已经越来越密不可分了,很难说我们就单做物流的部分,或者是资金的部分,如何看待这个趋势?

王志明:说白了,如果从供应链来看,其实我们所做的也是一个物流,我们这个环节也是一个大物流的概念。现在在国内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做这个方面的业务尝试,就是把分销业务和资金捆绑在一起。这些有的物流公司也在尝试,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结合金融和物流手段,一起来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这应该是这两年在行业里面的变化。

郭士英: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确实是一体化的,物流行业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现在整个社会越来越关注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行业的金融属性也越来越强了。说到物流的金融属性,我有一个感慨或者说建议:很多物流企业的供应链条上,包括厂家和中间商、原材料的直接消费客户等,应该更多地重视利用期货市场来降低企业在生产、供应和原材料成本控制方面的风险。套期保值和期货市场,应该跟咱们现代物流企业更多地结合起来。你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替代性地购买,或者是替代性地卖出,快速地根据你对某一种商品价格下行、上行的判断,对自己企业所面临的各方面系统风险加以回避。物流企业参与期货市场是有明显优势的,因为你多年在这个行业里,对行业形势、价格判断的这种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包括信息优势。把现货与期货结合起来,把你的买卖意图,很快地利用市场的杠杆原理,在期货市场快速实现。所以,我觉得更多的现代物流企业,应越来越注重对金融手段的利用。

物流业转型需要跨界思维

冯宗智:我觉得大家讨论的焦点越来越跳出物流谈物流了,从物流谈到资金流,还谈到了互联网以及信息流,还谈了期货,实际上物流牵扯的环节确实太多了,怎样从整个价值链和供应链上看物流?这些确实需要一种跨界的思维。

刘峰:北京华联在目前做了一个小规模的生鲜采购配送中心,它直接依托蔬菜水果大型的批发市场,能够拿到最新鲜的产品,并结合门店的需求,当晚给门店送货,第二天一早,就能售出。这一方面保证了品质,另一方面保证了价格。对于顾客来讲,这比老百姓到菜市场购买更有保证性,价格便宜,并且品质有保障。但是这只是解决了生鲜的问题,那么食品百货的量更大,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迫切了。我们现在也跟国内一些配送企业正在讨论交流,看看有怎样的解决方案?目前我们也计划建一个大的生产配送基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物流的概念真正融到终端,解决成本的问题,才能够让老百姓拿到最实惠的价值。

张之雄:我从制造业这个角度谈谈目前物流的情况。实际上传统的观念认为现代经济的运行有三大支柱:商流、物流、信息流。实际上这些都可以整合,淘宝网做得比较成功。我们的商流、资金流为什么不能跟我们互动起来,比如汽车企业就是通过资本到外面整合。现在产了150万辆,买了三个厂子进来,扩充到了200万辆。国家也号召用这种方式来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物流行业里面的小角企业进入到了一些大的制造企业,在这个时候你就做大了,它大你就大。你做大了之后,那些小的,它根本没法跟你争。还有物流业一定要沉到企业中去,企业物流从企业分割出去,这是历史的进步。必须百分之百推行内部模块化,建立利益共同体。

高若惟:其实中外运近几年一直在强调要专业化,我们不光只是以前传统的海陆空代运业务,我们也有传统链条的宣传,近几年还有合同物流部,他们从事汽车行业的轮胎、快速消费品、国际的买家集运,还有专业的工程物流做国际的工程、大型设备的运输外包服务,同时还有我们的展会物流、军事物流,我们都是按照不同行业客户的不同需求来分析,同时也结合我们对客户行业的专业知识了解,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中外运原来起家是一个货运代理公司,如果要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客户服务,需要拥有一定的战略性的资源。

同时我们也在布局世界网络,中外运在国内的网络是比较健全的,在搭建国际网络的过程中,我们跟随着我国一些知名企业一起走出去,而现在正好有这个契机。我记得原来欧美的公司进来,也是跟着它的客户一块进到了中国。我们现在也跟着中国的企业一起往外走,包括一些做工程的公司,我们也是跟着他们一起走出去,占据这些重要的战略要地,布局我们的国际网络。

傅强:物流业其实是伴随在各个行业里面,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它是一起长起来的,而且越长是一个越融合或者是跨界的过程,今天谈物流业下一段的发展,它就不能再说这个行业是怎么回事了。单看这个行业与所有产业发展过程中,它越来越变成一个跨界或者是资本上的合作,越来越是一个长在一起的过程。

与客户一起转型

冯宗智:当今市场瞬息万变,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客户的需求也逐渐向专业化、个性化趋势转变,物流企业如何预测和适应客户日益多样的需求?如何建立起自身与客户之间更紧密和更长久的联系?最终在向客户不断提供产品、服务等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推动客户战略目标的实现?

高若惟:供应链上的协同,真的非常重要,企业部门之间经常要开会,要沟通,要去协调,如果涉及到复杂的事情需要跨界的时候,就需要不同的公司来做。国外很多公司,制造企业在研发阶段,就已经把供应商包括进来了,每个阶段不同的供应商都要来参与。我觉得在中国,目前物流商还需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让客户信任你,相信你的能力,而后再进行深入合作。我前一段时间跟一个跨国公司也探讨过,我们希望在研发阶段的一些项目上,物流供应商能够参与进来,他们希望看到这些做得非常扎实,非常稳定,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会慢慢在前期跟你讨论一些大的项目。我想这一点,物流公司还有待于提高,把基础做扎实,让客户充分信任。

同时,从客户角度,一个是市场的竞争压力可能会逐渐逼迫客户要逐渐和我们融合在一起。同时我们在中国传统的一些商业方面的思想,大家需要有一些观念上的变革,我们更愿意去分享、去沟通一些东西,而不是两个公司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

张之雄:我们现在的物流从企业走到了社会,形成社会大物流,社会的大物流必须还得走回企业。否则的话,那种竞争很激烈。为什么谈这个问题,因为我现在在研究一个课题,就是成立北汽集团的物流公司,我做了一个调研,我们一级企业、二级企业、三级企业,甚至四级企业,物流全加起来,它的那种产值不得了。如果说建立自己的物流公司,那肯定这里面很多流通环节的管理成本等等,那种三四层的利润合成一体,那么就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们把物流从企业推出去,再重新建自己的物流,可不是重新建仓储中心。实际上它是通过现代企业机制,以资本为纽带的这样一种现代企业机制,实际上是把外部的专业的物流企业引进来,相互控股,需要专业的知识、专业的运行技术。这样引进来之后,形成了物流公司本身,起码有自己一块稳定的市场,因为你互相控股,谁也进不来。所以说当我们的专业物流公司带着一个行业的物流重新走到企业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里面有很广阔的空间。

马增荣:每一个产业链都有链主。实际上决定物流的并不是链条上的大多数企业。比如刚才说到的快消品行业,其中除了像可口可乐这样巨大的跨国公司,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都不是链主,而像华联、沃尔玛、家乐福等这种终端零售企业,在行业中有话语权,才是快消品行业的链主,主导着着零售业物流行业。再比如,目前全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网上商城,它们又成为零售领域一种新的链主。汽车行业的链主是生产企业,因此行业不同,链主也不同,链主主导着各个行业的物流。因此,我们分析行业物流发展时,一定要重点先分析链主的发展情况。

刘峰:我想补充一个案例,关于物流企业跟随这个链共同发展。大家都知道麦当劳,它是全球最大的连锁餐饮企业,它与物流供应商的公司,他们是一个战略合作关系,目前他们共同发展到什么地步呢?比如说麦当劳希望进入泰国市场,下游公司为了这个目标,先在当地花几百万建一个物流中心,在没有一分钱承诺情况下就去做,这是基于他们过去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靠这个公司自己做不一定做得那么强,但是通过麦当劳在全球的扩张,这个公司走进了全球各个领域。因为它为麦当劳服务,它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食品供应商,对于物流企业来讲有什么要求呢?人家为什么选它?第一个就是专业性。在麦当劳配送方面,它对食品品质要求非常高,这家公司在这个方面做到最好。双方的选择,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虽然甲方提供了需求,但是在众多被选对象中,你怎么样表现出自己的专业性,而且要有足够的经验,这是目前物流企业最重要的。我们在前期谈过一些能够为我们公司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它们在某些领域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是对于给零售商,我们的商品在每个卖场里面将近2万种,这种到货率和准时率,要你在不同其他的地方表现出这种能力,我们目前没有看到。就跟谈对象一样,你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让我们能够托付终身,一旦建立这种合作关系,我就会把业务很重要的一部分放在你这儿。

王金军:作为国际工程承包商,物流服务采购额占我司整体采购额的约30%;鉴于公司行业特点,此部分业务全部外包,其中中外运工程物流事业部承担较大份额,每年都谈物流服务价格。

因为工程物资发运量比较大,以安哥拉项目为例,今年一个月当中平均发两条整船;在公司整体的成本构成当中,比重比较大。同时往非洲运的货,货值比较低,价格弹性比较强。因此,每半年度都需与物流服务商谈判合同价格,在合同谈判期内对项目实施产生一些影响;如何发展成为互信的战略合作伙伴,是值得深刻探讨的问题之一。

傅强:谈到物流业整个作为一个现代服务员的龙头企业,它和各个行业的关系,如果它想有很大的突破,它自己的突破和别人的发展又有密切的关系。这里面自己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别人的每一个企业发展又相互关系,我觉得可能这是服务业的精彩之处,它实际上是伴随着链主也好,或者是服务的对象也好,是去不断挑战自我的一个过程。

马增荣:尽管我们的队伍现在不太强,但是大家实际上都挺勤奋的,应该说尤其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然作为一个比较重点的题提出来,作为2011年来说,物流业大的方向应该说还是会不错的。说实在的,我认为大的调整,应该说不是在整个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实现的。说到2011年,我想我们的行业还会增长,但是我们真正的企业实力会不会变强?我想也会逐渐变。但是我想企业、包括一个人的成长是在压力中长大的,不是在温室里面长大的。

冯宗智:总体来说,企业转型相当于自然界里的基因突变。而企业基因突变的能力就是所谓的转型力,转型力强的企业,其基因突变是优化,反之则是异化,异化的结果则是不能适应外界环境,正如自然界某些灭绝的物种一样走向死亡。物流企业要围绕特色转型,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无论何种模式的创新,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物流为目标,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不断丰富企业的特色,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这是转型之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子设备防雷应用解决方案论文下一篇:市场营销课程视频案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