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作用论文

2022-05-06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教学反思作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作用论文 篇1: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反思有效策略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效能,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学生的反馈和同行的交流等视角,回忆、审视和评估其教学理念及教学实践,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优化后续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认为,21世纪教师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教学反思,并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1]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成长=经验+反思”的教师成长公式。[2]可见,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發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数学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审视、质疑和批判,是数学教学创新的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之一。

一、教学反思与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掌握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教学设计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连续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师以教育理论为依托,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标)的要求实施教学方案的过程,它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设计和板书设计等。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监控、诊断和调节的过程。现今对教学反思的指向具有泛化趋势,认为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中。[3]笔者认为此说法不甚合理。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教学反思也应是在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案付诸实施之后发生,在教学实践之前的教学反思是缺乏反思对象的一种主观臆想。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处理一些不可预测的突发情况,是教学机智的体现,并非教学反思。所以,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是在教师实施教学设计之后为后续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进行的。

基于教学设计优化的角度,教学反思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思三个方面。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数学教学目标是对数学课堂中学生即将发生何种变化的一种预设,是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向,统领教学设计的其他要素,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整个数学教学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定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具体化”“可操作性”“可检测性”。例如,“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这是数学课标中的总目标,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因为总目标不可能在一节数学课上实现,所以应当将其具体化,细分为一个个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预设的学习效果。在反思按原教学设计实施的教学时,分析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实情,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可检测性的程度如何,将为后续调整教学目标提供具体支持。同时,教学目标是一种预设,而课堂教学变化多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可能生成新的、教学设计中未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原教学设计实施中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因此,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应包括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生成的反思,将生成的教学目标和预设的教学目标相融合,使原有的教学目标更趋合理,更有效地引领教学设计的其他方面。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主要包括对教材特点、教学内容的顺序和重难点的反思。对课堂上讲授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讲授时要详略得当。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即便是相同的一节课,不同的教师也会根据不同的学情和自身的教学经验,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是教师根据原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情况,运用专业知识对教学内容再次进行重组、扩展、深化、转化,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使教学过程得以切实有效地开展。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为例,这节课的教学侧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什么需要通分。研读苏教版数学教材编排发现,在此之前,教材已经设置了“整数的加减法”和“小数的加减法”两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将这三部分内容重新进行组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整数相加减需要数位对齐、小数相加减需要小数点对齐,二者的本质是计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直接相加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需要通分变为同分母分数之后,才可以直接相加减。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授教材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基于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反思教学方法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既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综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又要分析和回顾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运用,与预期达成度是否有差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别是什么。

例如,对于情境教学法的反思包括三个方面:①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否妥当,是否会削弱课堂教学中心,分散学生的注意力;②教学情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是目的,所以,情境教学不可流于表面,迷失于热闹的师生互动,丢失其辅助教学的作用;③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并非仅仅是快速地呈现情境,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充分展开情境,发挥其激活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总之,对于教学方法的反思,宗旨是教学方法的落脚点是促进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最终达成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认同,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反思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缺乏教育教学理论指引,对教学反思的认识浮于表层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自我监控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审视和评价,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关爱学生、师生平等的教师观;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的评价观;等等。现实中,许多教师不能真正与时俱进,表面上认可教育教学新理念,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仍由传统的学生观、教师观支配着自己的教育行为,主宰着教学过程。纵使大部分教师认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专业理论的指引,致使其对数学教学反思浮于表层,缺乏深刻的认识,教学反思过程无法体现数学独特的学科特征,也不能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教学设计难以得到优化。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重视技能层面,忽视思维层面

教学反思对于教学设计的优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三个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反思教学目标时,不能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三维”目标相互交融且整体实现,而一味地追求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是否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忽视了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基本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养成,以及对于数学价值的体悟。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有的教师更注重学生对学习重难点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逻辑过程;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则缺乏价值观和教学理念的思考,缺乏批判性。

(三)教学反思方法较为单一和传统,缺乏对教学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教学反思不仅是一项个人活动,还是一项社会性活动。教学反思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自省式反思、同行团体式反思、专家引领式反思等。现实中,很多教师惯于采用灵活便捷的自省式反思,但由于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容易导致教学反思有失客观和准确,比如反思往往停留在对教学事件的浅层描述,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停留在解决即可的层面,缺乏对教学问题现象本质的追溯,教学反思局限于教学方法技能,未能从教学理论层面剖析教学问题。教学反思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首先是回顾教学实践,发现教学问题,然后是描述教学情景,剖析问题,最后追溯原因,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整个教学反思过程需要有明确的认知,若一味采取单一的、传统的教学反思方法,容易导致教学反思出现偏差。

三、基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反思有效策略

教学反思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目标预设和教学生成的反思、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反思、对教学方法适切性与效用性的反思。

(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深化教学反思

反思,即回顾过去并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同样的,教学反思是审视教学实践并发现教学问题从而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需要有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以帮助教师加深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一学科本质,理解“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表达形式”的真谛。因此,教师要以数学本质作为出发点,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深化数学教学反思,达成优化数学教学设计的目的。

例如,反思“解決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这一课教学时,教师根据数学学习论知识,可知四年级学生思维水平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期,需要审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这节课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画线段图,教师可以回顾教学设计中是否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而优化教学设计。教学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反思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是否能够联想到运用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从浅层的学生做题的正确率的反思,到深层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形成的反思,再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能。

(二)转变观念,扩展教学反思的内容

受传统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的影响,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习惯将目光聚焦于教学技能方面,视角单一而局限。为提高教学反思实效,教师需要扩展教学反思的内容,如审视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学改革等,形成客观而全面的教学反思。回顾教学过程时,对于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关注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顺利达成,还要关注教学中生成的新的教学目标,思考学生是如何提出问题以及如何达成目标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的差异性,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方法,以优化教学设计。

例如,新课改实施以来,传统的应用题部分已被问题解决所取代。在反思“问题解决”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反思:①反思教学是否顺应教学改革,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问题解决的方法,检验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②结合课堂中学生的反馈,反思教学设计是否构建了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现实情境,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数学角度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成功解决数学问题;③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做题情况,审视学生是否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是否体验到了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总之,教师应当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多维度的、全面的反思,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三)聚焦具体教学事件,渗透教学反思方法指导

教学反思的对象是教学实践,目的是发现并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教学问题,通过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使得教学设计得以优化。为此,学校需要建立健全教研机制,营造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氛围,可以邀请教育教学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新教师一起进行教学反思,还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交流促使教师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情境中产生的教学问题,因而在引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应当聚焦具体的教学事件,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给教师示范教学反思的程序,渗透教学反思的思想和方法,引导教师以微观的、具体的、局部的教学问题作为出发点进行反思,从而掌握教学反思的流程,拓展教学反思的内容,达到审视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能的目的。

例如,教师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节课进行反思时,针对教授学生怎么认识量角器这一问题,需要反思交代“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外圈刻度”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教学中表述更便捷吗?围绕认识量角器这一具体教学片段进行反思,发现介绍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刻度线”是为了使需要测量的角与量角器的角重合,发现角的度量的本质是使角重合。如此,抓住教学情境中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层层推进反思的深度,教师才能抓住数学的本质,深化对数学的理解,优化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6.

[2]王光明,康玥媛.小学数学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00.

[3]黄伟.反思“教学反思”[J].中小学管理,2005(04):53-54.

(责编 欧孔群)

作者:李星云

教学反思作用论文 篇2:

发挥教学反思作用 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1. 記载成功之笔:任何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也许是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也许是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先进等,凡是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 牢记失败之处:不管一堂课有多么的成功,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定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教师课后应进行冷静思考,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同时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使之成为经验教训,为下次的成功作铺垫。

3. 捕捉瞬间灵感: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不断融洽,此时,师生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捕捉住这些智慧和思维火花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突然而至,转瞬即逝,不及时记录下来,以后的教学也就丧失了好的素材。

4. 珍视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1. 反思的重点——课堂教学

课堂是我们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要让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课后思”:一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尤其重要。“课后思”主要包括对教材的知识点落实如何?或对教材的再创造是否切合学生实际?课堂节奏感、密度大小适当吗?有没有让学生体验感悟?有否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反响如何?有关细节处理得当吗?有无改进提高之处?……

2. 反思的焦点——作业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提高的重要手段。作业的多少及效果是我们教学反思的焦点。反思作业练习,既要反思量的多少又要反思质的提高,还要反思作业的形式和答题的规范性等。在当前形势下,一定要强化基础性、规范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严谨科学的前提下,适当体现开放性、创新性;也要致力于思考题、讨论题等的设计和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要努力提高学生对陌生题的敏感度,引导学生善于找准突破口,掌握有关特例、特点、特性、特色等,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 反思的热点——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为我们构建了全新的教学环境,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地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为我们提供了广阔、新颖、生动形象、直观刺激地教学手段,体现出较多的优势。然而,每课必用课件、处处点击、教学效果行吗?课件动感如何?是自己制作的吗?点击能代替点拨吗?所用课件就是网上下载?自己修改过吗?传统意义上的启发式怎样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学生感悟体验怎样更有效地进行?板书的优点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经常性的反思和积累是教学反思新的增长点。

4. 反思的亮点——“困难生”的关爱与补弱

有的学生学习上有困难,有的心理有障碍,有的经济上有困难,有的行为有问题,有的是单亲家庭或父母在外工作,有的身体不是很健康等等,你对他们有关爱吗?有实际行动吗?结对帮扶吗?又有耐心去指导、弥补吗? 都说“困难生”有其闪光点,我们教师应该去发掘或挖掘,只要我们真诚地关爱,用情地呵护,用心地帮助,耐心地点拨,细心地指导,一定能使他们闪闪发光,有益健康地成长。 总而言之,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并持之以恒,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味的必由之路。

作者:白亚静

教学反思作用论文 篇3: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应然选择

摘 要: 教学反思有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基本功能。自省式反思、同事(行)团体式反思、专家引领式反思是教学反思的基本形式。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应采取以下对策: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教师自觉反思的意识;变强制性反思为鼓励性反思;从微观问题着手进行反思;创造有利于教师自觉反思的学校氛围;等等。

关键词:教学反思;问题;内容;功能;方式

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基于个人经验的、情境性的实践活动。它既有科学性的一面,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与技术性,更具有艺术性的一面,体现出一定的个体性与情境性。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提出的教师的成长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则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1]。中外专家和学者的论述,都说明了基于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与重要价值。

一、教学反思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基本的教学反思意识与教学反思活动

很多教师主动进行教学反思的意识比较淡薄,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的教学反思活动,更不用说产生教学行为改进的效果了。“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教学反思倦怠,具体表现为反思心理疲倦、不愿反思、对待学校的反思要求持消极应付态度等”[2]。

2.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

具体表现为教学反思行为与教学反思方式的表面化、单一化、随意化与程式化。不少教师会在教学设计的“教后反思”或教学反思日记中轻描淡写地写上几句空话与套话以应付差事,甚至在教学活动之前就已经预先写好所谓的“教后反思”。

3.缺乏系统而有理论深度的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关注较多的是某个(些)教学环节或教学片断,或教学中的纰漏,或教学中的“灵光一现”,等等。缺乏对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深入的反思,在教学反思中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达成情况、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等不够重视,对教师自身的教育经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反思较少。教学反思也很少涉及教学改革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适切性等较为宏观的方面。反思的表面化、片段化现象严重,在反思过程中缺乏对理论的深度挖掘。

4.缺乏有效的教学理论的指导

很多教师也知道应该进行教学反思,但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反思理论的指导、基于经验的、就事论事的、为“反思”而“反思”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学理论学习和修养的不足,制约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3]。

5.缺乏长期与持久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经常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虽然一些教师也能认识到开展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热情也很高,但是持续不了多久,热情就消退了,教学反思也就不了了之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缺少教学反思的时间;2)缺少专家的引领[1] ;3)教学反思缺乏实效。由于很多时候教学反思只是走过场,形式主义盛行,严重影响了教学反思的效果。

6.缺乏良好的教学反思氛围

一线教师的教学任务偏重,一切围绕课堂教学和学生分数转,教师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学校对教师的考评形式单一,并不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教学反思文化,也未能形成有效的教学反思机制。

二、教学反思的界定及其基本内容

很多研究中将“教学反思”专指教学结束后的反思,即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的一种反观行为或反观过程。我们认为,这种界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和削弱了教学反思的使用范围与重要作用,也不完全符合实际的教学反思活动。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前、教学中或教学后的经验或行为加以审视、分析、批判和调整,并改进自己的教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3]。章师亚(2011)[4]认为,“课前反思可称作前瞻性反思。它是一种对课的‘预想’的再斟酌。课中反思是对课的生成性反思。这是任何课堂都回避不了的。因为,任何课堂都存在着‘变数’,即都有可能发生不可预料的情况。课后反思是对课的总结性反思”。他还认为,对于一堂课来说,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总结,即所得、所失、所疑、所难、所创。岳宗友(2011)[5]把教学反思的内容界定为教育观、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层面。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益,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反思的基本功能

1.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行为

在教学之前进行教学设计是通过对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各种相关教学资料的反思,并结合当下的校情、学情和教情等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最终形成一个文本性的教学设计方案。而教学活动中的反思即通过分析教学中生成的信息和反馈的各种信息,对教学活动做出综合性的判断,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进行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另外,教学后的反思更有利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更为深入与系统的反观与思考,从而为以后的教学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方案。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当下或今后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由于教学活动具有个体性和情境相关性,因此,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教师本人基于教学实践,并运用适宜的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持续的反思。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及其行动跟进,才能实现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的有机整合和“内化”,最终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另外,教学反思提供了一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淀与升华,也有利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生成”。

四、几种常用的教学反思方式

1.自省式反思

这种反思的方式比较灵活,运用也比较方便,很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多采用自省方式进行教学反思,但自省式反思的经验成分较多。为了提高自省式反思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回顾要准确与客观。对教学过程的回顾要尽可能准确与客观,并包含尽可能多的教学信息。2)反思要深入。要挖掘教学信息的深层意蕴,而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3)反思要可行与有效。即教学反思本身是能够行得通的,同时反思的结果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能够解决教师本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者能拓展与提升成功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4)伴随教学行动跟进与持续的反思。教学反思的最基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行为、整合教育经验、提升教学能力,而只有伴随教学行动跟进的、持续不断的系列式反思,才能真正达到以上目的。

2.同事(行)团体式反思

由于个人记忆的有限性、个人经验的狭隘性以及教后反思的延滞性等因素,自省式反思难免会出现回忆失真、反思失灵现象,而同事(行)团体式反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上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同事(行)可以进行课堂录像、课堂录音,对教学活动进行笔录,或在课后对听课学生进行一定的问卷调查或访谈,收集学生的作业信息,等等,全面翔实而客观地掌握课堂教学信息,以便于在教学反思过程中综合运用有关课堂教学活动的各种信息。同时,同事(行)也参与其中,发表看法,回忆当时的教学情境或提出相应的问题。由于同事(行)的参与,使对教学活动的相关信息的提取更加全面、客观、深入,使教学反思的角度更加多元,同时使教学反思具有了团体性质,有利于教学反思成果的扩散与辐射。备课组活动、同行教研活动、详细描述[6]等等,都是同事(行)团体式反思常用的方式。另外,在每次进行同事(行)团体式反思前,可以预先确定一个(些)反思议题,参加讨论的老师,事先收集相关的研究材料,并进行一定的思考与整理,然后在同事(行)团体式反思中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将教学反思引向深入。

3.专家引领式反思

“中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等还是很有限的,有的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受到自己知识、能力、方法的限制,很难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有新的突破”[1]。课堂教学研究专家深入教学第一线,随堂听课,并进行课堂录像、录音等,在随后的教学反思中,教学研究专家、教师本人、同行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与交流,这种三方会谈式的深度交流有利于实现不同的教学理论的有效碰撞,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凸显教学反思的实践指导价值与理论创新意义。笔者认为,在专家引领下进行教学观摩与教学反思可以增加反思的理论深度,教学研究专家深入教学第一线,直面真实的课堂,也为教学理论的生成注入了新鲜血液。“理论工作者应从实践出发,从可操作性入手,探讨具有实效性的反思形式”[7]。结合具体教学实践阐释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会更有效、更合理、更深入。这种密切联系具体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更具有具体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对一线教师而言,这样的理论指导更有吸引力与亲和力,方法也更容易操作,有利于教育教学理论的吸收与传播。

五、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对策

基于本文的研究,并综合邵光华、顾泠沅(2010)[2][7]、安富海(2010)[8]等的相关研究结论,我们认为,要改变教学反思现状、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教师自觉反思的意识

“在教师头脑中必须进一步强化教师专业必须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意识,真正认识到积极的教学反思活动是教师成长和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7]。

2.变强制性反思为鼓励性反思

教学反思不应该是制度性要求与硬性任务,而应该成为教师自觉自愿的教学研究行为。“学校应重新考虑对教师反思的具体要求,改强制为鼓励”[2]。学校在确定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要求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主体作用,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对教师教学反思要求方面应充分考虑教师的真实感受,机制方面要有利于教师建立反思的心理意向”[7]。

3.创造有利于教师自觉反思的学校文化

目前一线教师的教学任务偏重,一切围绕课堂教学和学生分数转,教师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处于一种“单打独斗”的状态,难以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团体动力”。不同教师的教育经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孤立的离散的存在,既缺乏必要的整合与提升,也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传播。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解决也常常依赖于个人的努力,因此其解决过程也蒙上了一层浓厚的个人色彩。另一方面,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考评形式十分单一,并不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教学反思文化,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反思机制。“这要求学校去营造有利于教师反思的氛围,创建学校反思文化。如学校应考虑如何为教师减轻负担,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切实开展好教研组活动,定期开展反思经验交流会。学校还要注意塑造学校教师学习文化,让教师群体成为学习型组织”[7]。

4.给予教师一定的教学反思方法指导

通过专家引领、有丰富教学反思经验的教师的“现身说法” 、教学反思理论学习、教学反思经验交流以及日常的教学交流等方式促使广大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反思方法。由于“中小学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教学反思的经验,这就需要专业研究人员不仅要进行教学反思的理论研究,还要深入学校、课堂进行教学反思的实践研究,对教师的教学反思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指导和反馈意见”[8]。

5.从具体的教学问题着手进行反思

反思产生于以往教学过程中遭遇的“问题”或“无知境界”,教学反思的基本目的在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行为跟进促使“教师学会教学”。要将教学反思引导到对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反思上,“教师要多从微观层面和局部视角去分析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发现问题,从而进行反思”[2]。从具体的教学问题切入进行教学反思既易于入手,也易见成效,易于激发教师的反思兴趣与反思热情。另一方面,教学反思又不能仅仅止步于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个的具体问题,而应该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更高的反思要求,不断拓展教学反思的内容。

6.反思后要有行动跟进

“教学反思不是为回顾而回顾,而是要在回顾中发现问题和不足,进而修正行动方案,进入新的行动尝试。只有反思后进行行动跟进,教师才能获得真正的改变和成长”[2]。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经验+教学反思+行动跟进,“成长、经验、反思、行动跟进”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循环小周期。

7.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反思方式

教学反思不能完全局限于写反思日记或教后反思等几种具体方式,还应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反思方式。学校要创造真正有利于教师反思活动的机制和氛围,促使教师养成经常反思的意识与习惯,引导他们把主动进行教学反思作为一种进行教学交流与教学研究的常态行为,而不是局限于每周都提交一份反思日记,或每天都写空洞无物的所谓教后反思。比如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同组教师彼此交流自己的看法或处理方式,或者授课结束后同组的教师针对教学困惑或教学感悟等进行轻松自由的交流,或者交流一下教学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及其各自的处理方式,等等,都可能会对彼此的教学认识等产生意想不到的启发作用。

8.引导教师不断扩展反思的内容

“目前教师的反思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视角单一,主要集中在教学方面,而其他方面的反思如教育观念的反思、学生问题的反思、专业发展的反思、个人成长的反思等较少被作为反思的内容,而这些对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都十分的重要和必要。学校应该引导教师扩展反思的内容”[7]。在教学反思中,既要重视对教学过程中的局部问题、微观问题、具体问题进行反思,也要重视对教育改革、教学理念、学生问题、自身专业发展等宏观问题进行反思。安富海(2010)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研究了教学反思内容的6种不同指向[8],即课堂教学指向、学生发展指向、教师发展指向、教育改革指向、教育教学的影响因素指向、人际关系指向。这对我们拓展教学反思的视角、扩展教学反思的内容等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引导作用。

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教学实践活动的持续的教学反思,以及教学行动的不断跟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源泉与根本动力。因此,教学反思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追求与主动选择, 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深化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教学反思的方式。

参考资料:

[1]杭亚.中学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数学 学习与研究,2011(5).

[2]邵光华.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3]吴舸.教师教学反思行动的现状分析[J]. 教学与管理,2011(3).

[4]章师亚.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不二法门”[J]. 浙江教育科学,2011(6).

[5]岳宗友.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J]. 吉林教育,2011(8).

[6]龚伦军.教学反思——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对话[J].青年教师,2008(3).

[7]邵光华,顾泠沅.中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0(2).

[8]安富海.教学反思:内涵、影响因素与问题[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责任编辑:孙 凯〕

作者:马文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煤矿科技创新论文下一篇:招贴设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