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后反思

2022-08-08

第一篇:小学音乐教后反思

小学音乐《对不起 没关系》教后反思

《对不起,没关系》教后反思

今天我在音乐课上,教授歌曲《对不起,没关系》,这首歌曲调简单,歌词故事情节较明显,易于学生理解和表现,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教师自己录制的四二拍的学习微视频,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并很快掌握了要领。之后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我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从歌曲的节拍节奏、歌词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歌曲,学生对歌曲掌握有了一些进展,同时,我运用歌曲律动表演、加入乐器伴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的表现歌曲,学生忽然间兴奋起来,很快掌握歌曲并愿意表演,动作协调优美,表现力很强。但也同时存在着不足之处:个别学生演唱表演的积极性不高,个别乐句唱的不准。

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育方法,运用的教育形式要适合学生,多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吸引学生,激发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真正地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快乐。

第二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故乡的小路》教后反思(本站推荐)

《故乡的小路》教学反思

《故乡的小路》是小学五年级教材中的一首歌曲,表现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亲身感受,怎么样让学生“唱好”这首歌曲呢?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歌曲教学。

一、节奏

这首歌曲与以前所学歌曲最大的不同是歌曲中同时存在两种拍子,这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变拍子。我想让学生自己发现,于是在初听歌曲的时候,利用节奏游戏,我跟着歌曲拍节奏,让学生模仿节奏,然后让学生说出节奏型有哪些不同?最终,大家发现两种拍号在歌曲中是以小节交替的形式出现的。(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明白节奏的反复性)与此同时,老师弹琴,学生来伴奏,帮助学生熟悉歌曲,更好地把握这种结构上的相同性,为歌曲的演唱奠定了基础。

二、歌曲的意境

因为歌曲中乐句很相似,很多同学在歌曲演唱过程中都唱得没有什么变化,缺少歌曲意境的表现。我先让孩子们将歌曲按旋律分段,明白歌曲的前半段重在叙述,后半段重在抒情,歌曲的高潮在后半段。但是,后半段的这两个乐句在演唱中力度也是不一样的。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区别不同的力度?

我先让学生用朗读的方法体验文学朗读中的高潮。我先朗读,学生跟读,有些同学的处理是前一句强,后一句弱,有些同学处理是前一句强,后一句更强,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先强后弱,能更好地表现这种对故乡的意犹未尽的思念,先强再强,表现自己对故乡无比强烈的思念。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见解,接着说:“同学们,刚才是我们在朗读中的处理,音乐中的高潮不一样,它必须借助旋律来表现。我们想一下,歌曲高潮处的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怎么样的旋律才有助于我们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情?我们再来看这两个乐句的旋律,你听一听,想一想,怎么样的处理能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最终,在我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一致认为先强后弱的方法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意境,演唱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创编活动

这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创编歌词,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小组合作精神。

通过这节课,学生都参与活动,而且每个小组都表现的很好,表现了团体的力量,难点、重点在游戏中已经突破,了解变换拍子并能创编,我通过小组接唱、创编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反应能力。 这节课,让我们都明白了唱好一首歌曲的不容易,但也知道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乐于思考,多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小组合作,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我们的歌一定会唱得更好,更动听!

第三篇:音乐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

1、师生互动、同学同乐。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我认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的前提,只有重视情感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孩子们的情感很丰富,容易把同老师之间的情感转移到学科上去,学生若是喜欢你便会听你的课,因此,我们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情感为出发点,用温和、亲切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同学同乐的方法不仅使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爱,也从中感受到了音乐课的轻松、快乐。

2、深入挖掘、多元体验。

在音乐课的教学设计中,唱歌教学是关键。孩子们喜欢唱歌,但不喜欢传统的教一句唱一句的呆板模式,也不满足于只学会歌曲演唱,如何突破唱歌教学的旧模式是每个走在课改前线的音乐教师要积极探索的。在本课中,通过对教材的挖掘,我以认识小蜻蜓为主线,设计了听、说、演、唱等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反复且逐层深入的聆听体验、谈话启发、动作表演无不潜移默化地渗透歌曲,从而使得学唱歌曲变得轻而易举,再通过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方法引导他们把歌唱得更美。教学只要保持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感受,就没有负担。

3、学科综合、协同教学。

“提倡学科综合”是新课标提出的十大基本理念之一,音乐课不是“孤立的教学”,而应该有意识地将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课堂上,简单的舞蹈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歌曲优美抒情,也是帮助记歌词的好办法;美术课中的线条让学生表达了对音乐的独特看法;常识的知识使小蜻蜓这一音乐形象更生动更有趣,以此还渗透了环保理念。学科融合、资源共享,大大扩展了学生认知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感受音乐艺术时增添了更多途径。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也给了我启示:课堂上,因为担心学生表现得不够完美,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帮”学生一把,有时好心的帮忙,反而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性和表现力,得不偿失啊!相信学生,他们无限的想象和创意才能为课堂平添亮点、留驻精彩。

第四篇:音乐《小小少年》教后反思

《小小少年》这首歌在我童年时代非常流行,它是德国故事影片《英俊少年》中的插曲。我首先让学生听我的范唱,让学生感受音乐和歌曲带来的情绪,第二次让学生听录音范唱,通过2次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小小少年》优美、抒情的音乐,然后我简单介绍了《英俊少年》的故事梗概,影片描写了从小失去母亲,父亲遭诬害入狱的少年海因切。在女律师雷娜特的帮助下,以自己诚实善良感动他的外公,最后一家重新团聚的生动故事。当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后,对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有了更深的感触,在学这首新歌的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让他们自己找到歌中节奏、旋律的特点,如:弱起、附点八分音符等,跟着钢琴唱旋律,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课上积极发言、演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新理念。后半部分学生找出了歌中乐句相似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画旋律走向,帮助学生唱准相似的乐句。

当然这堂课还有几点不足之处:

1、《小小少年》是一首优美的歌曲,虽然我帮助学生找到了附点八分音符,但却忘了指出歌中好几次出现的连音线,一个字唱几个音。

2、在课的结尾告诉学生当你的烦恼来临时,希望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将困难克服。在课上我觉得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曾经碰到哪些烦恼,怎样去化解的,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烦恼,关键在于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这节课留给我的思考很多,需要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吸取别人的长处,不断进步。

1

音乐《小小少年》教后反思

《小小少年》这首歌在我童年时代非常流行,它是德国故事影片《英俊少年》中的插曲。我首先让学生听我的范唱,让学生感受音乐和歌曲带来的情绪,第二次让学生听录音范唱,通过2次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小小少年》优美、抒情的音乐,然后我简单介绍了《英俊少年》的故事梗概,影片描写了从小失去母亲,父亲遭诬害入狱的少年海因切。在女律师雷娜特的帮助下,以自己诚实善良感动他的外公,最后一家重新团聚的生动故事。当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后,对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有了更深的感触,在学这首新歌的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让他们自己找到歌中节奏、旋律的特点,如:弱起、附点八分音符等,跟着钢琴唱旋律,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课上积极发言、演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新理念。后半部分学生找出了歌中乐句相似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画旋律走向,帮助学生唱准相似的乐句。

当然这堂课还有几点不足之处:

1、《小小少年》是一首优美的歌曲,虽然我帮助学生找到了附点八分音符,但却忘了指出歌中好几次出现的连音线,一个字唱几个音。

2、在课的结尾告诉学生当你的烦恼来临时,希望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将困难克服。在课上我觉得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曾经碰到哪些烦恼,怎样去化解的,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烦恼,关键在于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这节课留给我的思考很多,需要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吸取别人的长处,不断进步。

第五篇:音乐《在欢乐的节日里》教后反思

通过对教材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想在本堂课上主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能感受歌曲节奏紧凑,旋律起伏的特点,能用轻快而富有激情的歌声演唱歌曲,表现节日里欢乐的心情。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这是在《音乐教学中自然渗透学科知识技能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下的一堂课。所以首先考虑的是怎样通过丰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欢乐地体验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因此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就作为这堂课设计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课的开始,一首欢快、热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欢庆的节日氛围。紧接着由歌曲《在欢乐的节日里》自然地过渡到印尼节日。然后通过媒体播放;教师介绍印尼风土文化;学跳伦巴舞;并在歌声中跳起集体舞等环节,为学生创设节日情境,把学生的情感步步点燃。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会歌曲的情况下,再激发学生仿照印尼人的服饰,用纱巾即兴打扮起来,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增强节日氛围。课的尾声是在两首经典的表现节日的欢歌中结束,使学生充分体验节日的欢乐。内心的情感在演唱、舞蹈、欣赏等活动中得到释放,产生情感共鸣。

二、在律动、游戏等活动中感受音乐各要素

奥尔夫教学法中有一个重要的主张:把音乐中各要素通过身体来反映。这一教学主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歌曲《在欢乐的节日里》是一首带有伦巴风格的歌曲,节奏鲜明,富于动感。歌曲第

二、三乐句是同头异尾的创作方法。前面相同,两个乐句的尾部,一句上行,推动情绪;一句下行,有结束感。根据歌曲的这些特点,我设计了集体舞,让学生在欢快、轻松的舞步的中一边感受歌曲节奏的特点,一边通过向当中聚拢拍手,再退后击掌,感受旋律起伏的特点。动作简单易学,又能反映歌曲各要素。还能让学生体验节日情景。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学生感受歌曲,是很有帮助的。

配合集体舞的表演(集体舞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歌曲,把节奏、旋律上的特点隐性地渗透在律动游戏中),为了让学生由感性的、无意识地感受歌曲上升到有意识地表现歌曲,我又设计了请铃鼓作指挥的活动。这个设计非常受小朋友的关注,引起他们充分的好奇心。利用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我根据歌曲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节奏音型配合铃鼓不同的演奏方法,带领学生表现这首歌曲。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加上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铃鼓的感觉走,把歌曲的情感特点,节奏特点,旋律特点等都表现了出来。应该说这也是整堂课的亮点。这两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在音乐教学中自然渗透知识与

1

技能的教研思想”。

这堂课,首先学生学得很开心,其次他们学会了用轻快而富于热情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节日的喜悦心情,达到了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而且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一首歌、一种舞步、一个音乐知识、一种表现技能等等。而是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听老师的风土人情介绍,跟随老师学习舞步,用纱巾打扮自己,围成圈师生跳起集体舞,听听经典的节日歌曲……使得一堂课的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富于变化,牢牢地牵动着孩子们的心。其中暗藏着许多隐性的知识,这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错在一起,大大地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每堂课总会留下些遗憾。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在学生用纱巾即兴装扮印尼小朋友载歌载舞的环节效果不是最好。主要原因是印尼地处亚热带环境,一年四季都很温暖。他们的服饰很有特色。但是现在正值冬天,学生穿着臃肿,考虑气温较低,只能在外套外面用纱巾装扮,所以达不到设计这个环节所设想的效果。因此,在备课时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借用媒体出示印尼服饰的图片,来弥补这个不足。

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收获很大。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反思,都大大地超越平时教学所积累的经验。以往上完课便大功告成,而现在我们会教研组坐下来讨论:这节课每个活动步骤是否有效?有什么可以改进?如何改进?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些教学上困惑,或是自己在教学上忽略的东西,经由教研组老师坦率的交换意见和建议,问题很快便显现出来,并在热烈而细致的讨论中,问题迎刃而解。例如:这节课中,在学唱歌曲的环节,因为过于考虑音乐知识、技能的隐性渗透,考虑给学生尽量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识谱教学上步子跨得大了些,使得学生在同头异尾的第二个尾部出现了问题,影响了歌曲学唱。所以在试教后马上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这样的例子在做这个课题时始终贯穿,我们尽量在不断的实验中寻找最佳的点,既要扎实的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又兼顾到学生学习的情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习英烈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英语师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