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指导和谐社会建设论文提纲

2022-08-20

论文题目: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和谐社会理论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史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主要是儒家三大思想资源相互竞争发展的历史。在长达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先是自由主义取代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显学,后是马克思主义取代自由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显学。改革开放之后,自由主义与儒家思想回潮,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目前中国的思想文化舞台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与儒家三者之间相互竞争的格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面临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上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三大思想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问题。这关系到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因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个体与整体、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观的基本矛盾。和谐社会观要解决什么样的社会是和谐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方式是什么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自由主义和儒家和谐观之间的基本分野在于对这两对矛盾中的双方的不同定位。马克思、自由主义和儒家和谐社会观之间的基本分野在于对什么是和谐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方式的不同回答。 儒家的和谐观是以整体为本位、以秩序为本位的和谐,自由主义的和谐观是以个体为本位、以自由为本位的和谐,马克思的和谐观则是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辩证统一、自由与秩序之间的辩证统一。这是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之间和谐观最基本的分别。根据本体论与主体哲学,和谐是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如何实现主客体的统一,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三者有很大的不同。儒家的主体主要是一种伦理主体,特别强调通过主体的自我修养实现主客统一。自由主义的主体是一种科学主体,特别强调通过主体对客体的片面征服实现主客统一。马克思的主体是一种辩证的能动主体,既强调改造客体又强调改造主体来实现主客统一,克服了自由主义和儒家的不足。 儒家认为封建等级社会就是和谐社会,人们按照儒家的礼制进行自我修养,控制个人的欲望和需求,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礼制,就能实现社会和谐。儒家提出了一整套包括伦理在内的政治、经济、法制方面的实现社会和谐的方式。在政治上主要通过治国者或者社会精英实施仁政感化百姓以获得百姓的拥戴,以实现天下的和谐以及百姓与政府的和谐。经济方面主要通过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来避免贫富不均的矛盾,以维护社会和谐。法制方面主张对于破坏制度、破坏秩序者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惩处,以此作为社会和谐的保障力量。 自由主义认为等级制度是不合理的,认为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永恒的和谐社会。自由主义中提出了一整套促进社会和谐的方式。自由主义将法律制度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平台,将自由的市场竞争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力量,将市民社会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导力量,将政府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辅助力量,尽量避免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将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从逻辑上看,自由主义的和谐观是对儒家保守主义伦理和谐观的否定,它是一种基于经济的和谐,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反映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自由主义用经济的片面性否认了伦理的片面性,仍然属于一种片面的思维方式。同时,自由主义虽然反对等级不平等,但它却又在保护贫富不均这种新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显然造成了新的不和谐。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自由主义和谐理论的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认为自由主义的形式上的平等和自由是社会和谐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这只是人类和谐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张的和谐建立在社会化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与个人所有相统一的基础之上,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真正的和谐。马克思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并不能必然导致社会和谐,反而会造成贫富分化和严重的阶级对立,同时,对财富的片面追求成为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这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的异化,将人的全面的、丰富的本质抽象为单一的经济本质。马克思认为,要发展经济,发展生产,但经济不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唯一手段,要将经济的、伦理的、精神的等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避免人的异化,避免因贫富不均形成的阶级对立。对于自由主义特别看重的市民社会,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获得了政治解放,只是人类解放的一个环节,只有全人类获得了解放,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和。 通过比较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和谐观为主体,辩证吸收中、西和谐思想中的有益成分。马克思主义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一指导思想。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关于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经历过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一个螺旋式辩证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在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辩证地吸收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和谐理论的一切有用因素,代表了人类和谐理论的最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成为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唯一指导思想,既是人类和谐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进行中国特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必然选择。保守主义和谐思想与自由主义和谐思想富含大量有价值的思想资料,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参考资料,我们不能轻视、忽视它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们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成为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历史与现实得出的必然结论。

关键词:和谐;和谐社会观;马克思;自由主义;儒家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理由

第三节 研究状况

一、马克思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研究状况

二、自由主义和谐观与社会和谐论研究状况

三、儒家和谐观与社会和谐论研究状况

四、三种和谐观与社会和谐论比较研究状况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和谐范畴的一般考察和规定

第一节 和谐范畴的词源学考察

一、汉语中的“和谐”

二、西文中的“和谐”

第二节 和谐范畴的语用学和现象学分析

一、声音的和谐

二、天体的和谐

三、人体的和谐

四、家庭的和谐

五、社会的和谐

第三节 和谐概念的本质探讨

一、和谐概念的神学臆测

二、和谐概念的数学表述

三、和谐概念的系统论解释

四、和谐概念的哲学规定

五、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第二章 马克思的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

第一节 马克思的和谐观:自由和秩序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同

一、构成和谐物的各个分子首先必须是各不相同的

二、构成和谐物的不同分子具有相互补充的特征

三、构成和谐物的各个分子都能毫无阻碍地自由发展

四、和谐在现象上表现为自由与秩序的统

五、和谐的本质是共性与个性的同一

第二节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论

一、和谐社会的历史性质

二、呈现在历史中的和谐社会

第三节 真正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

一、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人与自身的和谐

二、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人与人的和谐

四、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整个社会的和谐

第四节 资本主义:和谐还是对立?

一、关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二、古典经济学的对立论和现代经济学的和谐论

三、马克思评“一切乐观主义的和谐智慧”

四、单纯流通或简单交换过程确实是和谐的

五、不和谐的根源:资本和劳动的外在对立

第五节 和谐社会的实现方式

一、空想共产主义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

二、消灭社会化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

三、重建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和个人所有相统一的制度

第三章 自由主义的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

第一节 自由主义的和谐观:以个体自由为本位的和谐

一、自由主义的和谐概念

二、自由主义和谐观的本体论基础

三、自由主义和谐观的主体哲学基础

第二节 自由主义的社会和谐理论

一、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之上的社会和谐

二、人与自身的关系:人自身异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限制大多数人的发展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人与人的关系:通过自由竞争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五、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反对整体对于个体的干预

六、内部与外部的关系: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

第三节 自由主义对社会冲突原因的分析

一、自然秩序与人为秩序

二、社会主义导致不和谐

第四节 和谐社会的实现方式

一、法治是建设社会和谐的基础平台

二、市场经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力量

三、市民社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导力量

四、政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辅助力量

五、社会保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兜底力量

第四章 儒家的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

第一节 儒家的和谐观:以整体秩序为本位的和谐

一、儒家的和谐概念

二、儒家和谐观的本体论基础

三、儒家和谐观的主体哲学基础

第二节 儒家的社会和谐论

一、人与自身的关系:通过自我修养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始意义上的天人合

三、人与人的关系:等级秩序下的和谐

四、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个体服从整体

五、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朴素的系统观

第三节 儒家对社会冲突原因的分析

一、僭越礼制

二、私欲逐利

第四节 和谐社会的实现方式

一、仁政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导力量

二、伦理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力量

三、经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辅助力量

四、法制是保障社会和谐的兜底力量

第五章 三大和谐社会理论的整体比较和特质定位

第一节 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和谐观的异同

一、三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异同

二、三者在个体与整体关系上的异同

三、三者在自由和秩序关系上的异同

第二节 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和谐社会理论的特质

一、儒家的和谐社会理论的特质

二、自由主义的和谐社会理论的特质

三、马克思的和谐社会理论的特质

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和文化选择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舞蹈的文化差异论文提纲下一篇:审计职业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