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土木工程论文

2022-04-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土木工程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本文分析湖北省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现状,对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契机、困境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加强政府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学科体系、优化师资管理机制体制等举措,助推独立学院转型发展。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土木工程论文 篇1: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路

摘要 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回顾和介绍,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及特征,结合重庆科技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从市场需求、教学改革、师资管理、实验室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思路

Some Thoughts about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Jiang Shijie, Zhu Yahui, Zhou Li, Yan Chengshu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actical undergraduates; talents cultivation; thoughts

Author’s address

1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2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1998年教育部增设管理学科,把工程管理专业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二级学科。至今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已近300所[1],其中本科层次的院校143所[2]。但由于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在发展定位、行业背景、专业配套、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导致许多新设该专业的学校对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等方面仍处于思考和探索阶段。这与当前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既具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工程实践经历或体验,善于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创新思维、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要求相去甚远。做好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综合严密的思维和系统的方法、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才能实现。

1 工程管理专业介绍

工程管理是对工程从立项、规划、设计、实施、竣工和投入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计划、安排和过程控制,以实现预期目标的工作的总称[3]。通常,工程还分为土木工程、航天工程、生物工程等,而土木工程又包括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等。因此,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跨行业、多学科背景的专业。据黄鲁成等人调查(2007),将工程管理专业作为重点发展专业的学校占20%,作为不断发展专业的超过35%,而超过40%的学校新设立此专业[4]。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同济大学的建筑工业经济与组织专业(本科五年制)[5]。1998年以前,工程管理专业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称呼,有些学校称之为管理工程专业,有些学校称之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还有些学校称之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专业进行调整,新调整的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是一个和工商管理等学科并列的二级学科,并包含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和物业管理5个专业方向[6-8]。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在国内外的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过程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工程管理专业应包含技术类、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4个平台的课程,教学顺序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3个板块进行,穿插进行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校内外实习任务,最后一个学期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9]。在教学内容、教学顺序和教学实践的安排等方面,各个学校的本科阶段教育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基本上执行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经过4年的培养,在掌握了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管理方法和管理理论,并具备基本素质之后,可以从事建设项目、基础设施、房屋住宅等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

2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及特征

顾名思义,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是由本科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重新定位。1998年~2004年,我国6年共新增设本科院校171所,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均为高职高专院校升格或由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合并而成[10]。新建本科院校过去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其办学特色也得到行业和企业的认同。新建本科院校从升格之日起,就面临着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和“老本科院校”的夹缝中求生存的紧迫问题。为了实现与“老本科院校”的错位竞争,加快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轨,新建本科院校在重新定位的过程中提出在保持原有办学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兴办“应用型本科教育”。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培养的一种新型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提升和拓展。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既满足了社会对技术人才的新要求,又满足了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高层次高等教育的求学愿望,更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11]。

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校已经有很多,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重庆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湖南工程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等。分析这些学校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初步归纳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有的一些特点:1)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2)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中高层次的人才;3)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在素质方面,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非专业素养,诸如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12]。

3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路

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以石油、冶金为特色,理、工、经、管、文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重庆较早成立的应用型本科学院之一,学院自2006年开始尝试设立工程管理专业进行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经过不懈的努力,学院在教学改革和研究方面均取得宝贵的经验,并将部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其中一些思路可供同行参考借鉴。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价值的确认越来越偏重于社会的认可,高校的毕业生要接受社会的严格选择,高校正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都要充分考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而从市场需求来看,社会需要有一定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的毕业生,若高校还是按传统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势必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13]。

近几年,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也发生一些改变。除继续深造和到施工单位外,毕业生就业部门增加了建设管理、行政管理、咨询监理及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必须紧跟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以减小市场需求变化对学生就业的影响,达到增加就业机会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所以,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知识,掌握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筑企业生产与经营、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及合同管理、工程咨询、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监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营销、房地产评估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管理技术人才[1]。

3.2 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培养体系

1)构建适应性强的课程体系。结合长江中上游地区特别是重庆、四川等地的建筑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着力将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作为主要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适当兼顾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最大限度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具体培养方案制订中,既要面向就业市场的需要,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要着眼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使培养方案和相关领域的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包括国家注册的建造师,造价、监理、咨询等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及地方注册的造价员、房地产经纪人等。

2)优选教材,推行模块化教学。现有的工程管理专业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案例,造成理论滞后、内容与社会脱节、重复和交叉现象较为突出。为此,一方面要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从大量的教材和资料中筛选、优化,自编课程讲义;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模块化教学,避免重复和交叉,指导或帮助学生适当取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3)改革教学和考核手段,以提高学习兴趣。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该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来提高教学质量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一些课程,如施工技术,若采用播放施工录像或将施工工艺虚拟化(如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的建筑虚拟模型实验室CVPL),既可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建设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合同管理等,则可以利用各种软件,结合案例教学、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此外,结合课程具体情况,采取多样化手段,改革传统的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和考试制度。如可采用撰写课程论文、专题报告、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等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又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独立思考、组织和创新能力。

3.3 优化师资管理,提高培养基础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也是应用型的。因此,一方面在引进和招聘教师时,既要考虑其专业背景、政治素质、年龄结构等,也要考虑其工作经历、实践经验及专业资质,“双师型”人才应获优先考虑;另一方面,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有着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对在职教师的管理和个人发展上,既要强化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引导专业教学和实践工作有机结合,并通过科研深造或校企合作来推动和促进教师教学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3.4 强化实验室建设,改善培养硬件工程管理专业不是纯粹的软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这不仅要依托学校及行业背景形成鲜明的特色,更要围绕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制定一个经过科学论证的实验教学条件建设规划,不断增加软硬件的投入才能逐步实现。例如有学校正尝试建设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它的建成必将帮助本专业学生加深对工程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理解,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14]。另外,还要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能够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为学生接触社会和了解市场需求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渠道。

参考文献

[1]祝亚辉,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93-194

[2]乐云.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管理学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8-80

[3]李夏川.对“工程管理”定义的探讨[J].广东科技,2006(9):155

[4]黄鲁成.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3):46-49

[5]程敏.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现状、发展与前瞻[J].理工高教研究,2006(2):75-7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6-209

[7]宇德明.适应21世纪需要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29-131

[8]项喜章,付哓灵.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及分析[J].化工高等教育,2002(2):26-29

[9]陈春来,斯荣喜.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增): 28-30

[10]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92-95

[11]周泽民.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及其培养[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2):98-100

[12]吴耀兴,陈政辉.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123-125

[13]宋永发.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5(12):8-10,17

[14]黄大文,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增):51-53

作者:蒋时节 祝亚辉 周俐 颜成书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土木工程论文 篇2:

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发展困境与路径

摘 要: 本文分析湖北省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现状,对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契机、困境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加强政府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学科体系、优化师资管理机制体制等举措,助推独立学院转型发展。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转型发展 发展困境 发展路径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产物,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并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据教育部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独立学院有265所,其中隶属湖北省的独立学院有17所(原有独立学院31所,转设14所)。作为教育大省,为响应国家针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湖北省先后确定了23所本科作为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其中14所转设高校中有10所获得转型试点资格,17所独立学院中尚有16所未获批转型试点,深入研究湖北省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与发展路径,对湖北省独立学院转型发展起着重要引导和推动作用。

一、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契机分析

(一)政策驱动。

2008年,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26号令”)发布以来,一些独立学院都提出与母体学校错位发展的办学理念,但受母体学校的影响较深、自主办学时间较短及办学条件诸多限制等问题,独立学院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流程不对路,支撑资源不充分”等问题,难以达到“26号令”的验收要求[1]。2013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增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独立学院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需求难以有效对接,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二是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三是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为缓解这些现状,急需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与传统高校错位发展,构建现代化职教体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普通本科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不仅是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产业转型的紧迫诉求。

二、湖北省独立学院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缺少有效政策引导。

当前,湖北省独立学院正面临着办学转型的压力与阵痛,缺乏有利政策的引导。湖北省根据教育部“26号令”要求给独立学院设置的4种发展路径分别是:继续举办独立学院并准备验收;继续举办独立学院待充实办学条件后再验收;转设为民办高校;终止、合并或并入其他学校。自2008年正式实施以来,独立学院的规范设置工作推进缓慢,截至2017年5月,300多所独立学院已逐步縮减为265所,所减少独立学院几乎均选择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在湖北省31所独立学院中,转设高校数量为14所。独立学院发展到今天,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政府几乎没有从法规和正规文件层面上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进行规范和引导,2014年湖北省启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出台转型发展的相关文件,但对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依旧没有明确的指示,17所独立学院仅有1所获批转型发展试点资格,独立学院的发展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缺乏针对性强的政策引导其深入推进转型发展。

(二)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有待优化。

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本质上是推动高校的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必须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它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湖北省独立学院普遍面临学科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专业设置“同质化”现状严重,如表1所示,湖北省17所独立学院在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上设置率分别达到94.12%、88.24%,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视觉传达设计、土木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设置率高达70%以上,缺乏特色性与差异性。二是独立学院大多倾向于设置应用性不高、成本较低的文科性专业,尚未形成一批与湖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密切,特别是在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湖北省独立学院学科专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的尚需优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湖北省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需要一支学历层次较高、专兼结合、结构合理,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如表2可知湖北省独立学院师资水平整体不高,副高及以上师资水平主要集中在40%左右;各学院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如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高达90.2%,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仅为35%。此外,由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应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急需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当前湖北省独立学院普遍存在转型发展意识不深、认识不足、动力不强等问题,在“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上力度不大,“双师双能型”教师在独立学院中占比较低,如何尽快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以适应独立学院改革发展的需要,成为湖北省独立学院转型发展进程中迫在眉睫的任务。

(四)办学资金匮乏。

著名经济学家顾海良曾指出:“中国的民办教育市场还不成熟,独立学院仅就办学基本经费而言,在校生人数在1.1万人左右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低于6000人就开始赔钱,需要压缩师资和设备维持基本运转;如果低于5000人,这所学校可能陷入财务危机。”[2]当前湖北省独立学院都戴着公办高校的名号,生均规模约10000人,每年须向母校交纳当年学费总额的25%左右的管理费,按学费均收入14000计算,每年需向母体上交管理费约3500万,除开人力资本支出和基本基础设施建设,已无更多的资金投入教育教学改革,严重制约独立学院转型。此外,湖北省独立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时间较短,在硬件和软件上都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主要收入来源单一,自身创收能力较弱,同时其属性为民办性质,政府几乎无资金投入,办学资金匮乏,独立学院若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及引进上需花费大量的经费,应用技术型高校办学成本远高于普通本科教育,转型发展受到制约。

三、推进湖北省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管理,优化政策发展环境。

随着独立学院的逐渐成熟和发展,湖北省独立学院相继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截至2017年,湖北省转设高校已达14所,占独立学院“半壁江山”,为有效引导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政府可根据湖北省独立学院发展现状,完善有关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落实平等办学权。将独立学院纳入全省普通高校统一管理,在学科专业建设、教育质量评估、人才培养规格和学校发展定位等方面享受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同等待遇;二是大力支持独立学院转设。对转设后的独立学院,适当扩大其办学自主权,建立“政府调控、市场介入、社会参与、学院自主”的良性互动治理机构[3],三是落实对独立学院的政策支持。从土地、税收、资产过户、财政、收费、师资及转型发展与探索混合所有制等方面为独立学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助推独立学院真正“独立”。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办学硬实力。

当前,湖北省独立学院采用民办机制办学,在性质上大都可归为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独立学院的发展。为解决资金困境,一是可积极拓展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引进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分担办学经费,多方位多渠道地筹集办学资金。二是鼓励校内各单位利用学校的设备、人员、房屋等资源创造收益,积极探索非财政性收入途径,通过创收单位与学校利益分成的方式,增加学校财力[4]。三是与母体高校就管理费额度、比例及上交方式共同协商,争取母体高校的支持,缓解资金缺口对独立学院的制约,从根本上保证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

(三)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体系。

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背景下,独立学院要转变办学理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根据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学科专业体系[5]。一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高等教育形势的新变化,认真分析目前现有学科专业设置情况,转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傾向,集中力量办好地方产业发展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二是坚持以“突出应用、明确重点、培育优势”的专业建设思路,积极增设与湖北区域经济产业关联度高、就业渠道广、毕业生就业前景好的高新专业。

(四)优化师资管理机制体制,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湖北省独立学院中现行的教师管理体制是一个“身份管理”体,与公办高校教师编制身份存在难以跨越的体制性鸿沟,造成人才流失严重。为真正引进并留住高层次人才,一是政府要加快推进人事体制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保证教师身份的公平性,解决高等学校转型过程中师资的结构性缺失问题[6]。二是独立学院在现状暂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民办机制的灵活性,建立富有激励性的用人机制,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薪资体系,缓解高层次人才引进难、优秀人才流失等问题,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四、结语

湖北省独立学院数量较多,办学历史各不同,各学院实际差异性较大,推进湖北省独立学院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与攻坚改革工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需独立学院在转型中明确自身需求,理性分析面临的困境,科学规划转型发展路径,有效构建现代大学管理体制,扎实推进内涵式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实现转型。

参考文献:

[1]田秀华,李永发.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策略[J].教育评论,2014(4):11.

[2]熊健民,张清,邹军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5-8.

[3]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吴小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费短缺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9):39-41.

[5]刘智芳,阙明坤.独立学院发展现状、困难及“后过渡期”发展路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24):29-31.

[6]余瑾,朱进喜.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1):16-19.

作者:张清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土木工程论文 篇3: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实践教学作为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环节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与发展、多渠道拓展教学手段和实践环境等方面提出了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它既是工程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的延伸,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从而确保高标准、高质量的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

关键词: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郝伟(1968-),女,陕西西安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副教授。(甘肃 兰州 730070)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然而,目前的工程管理教育与工程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工程教育的培养层次、结构体系和人才类型与企业需求不适应,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素质不全面。许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体系不清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岗位知识及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实验室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

為了满足社会需求,应对工程实践提出的挑战,工程管理教育需要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并通过实践教育环节验证和巩固学到的理论与知识,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研究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工程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的延伸,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对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是甘肃省特色专业,学校按照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以增强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能力。同时提出了三级教育模式,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逐渐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一、夯实基础强化技能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强主干”和“重创新、高素质、强技能”的教育思想,结合铁路特色的办学特点和优势,通过“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充分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1.以精品课程提高学习兴趣

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指导下,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结合铁路特色的办学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依托“工程经济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等精品课程体系,引入实际案例教学手段,通过典型生动的工程案例与精品课程教材的结合,将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专业知识。

2.四大平台促进学科融合

工程管理交叉学科的特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单一的学科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建筑领域对工程管理学生的要求。为了与市场对接,满足“知识全面”的培养目标,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提出“四个平台”(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的技术型培养体系。

(1)技术类课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结构设计原理、建筑工程概预算、交通工程概预算、土木工程施工。

(2)管理类课程:管理运筹学、管理学原理、工程项目管理。

(3)经济类课程: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管理、会计学原理。

(4)法律类课程: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建设法规。

通过这四个平台的建设,使得技术型培养体系逐渐得到完善和扩展,同时促进多学科多专业的经验交流和相互促进,拓宽学生的学习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专业前景的认知度。

3.以课程设计强化技能

项目管理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本质。作为管理类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制定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控制项目成本与防范风险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制定课程体系平台的同时提出了基础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强化的教学手段,将贴近实际的工程案例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练习。通过“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交通工程结构课程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实战训练使学生在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其分析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风险应变能力。在多次项目训练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强化,同时对工程项目的性质和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项目管理能力逐渐形成。

4.多种考查形式检验学习成果

传统的学习效果检验往往以期末考试为主,但这一考查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工程管理专业提出弱化集中考试、强化多种手段的考查形式。配合案例分析、论文写作、课题大作业、团队讨论等多种手段,通过团队合作、分工负责等形式发挥个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枯燥的考试变得生动具体,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很大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决策能力逐渐形成。这一创新在“工程识图”、“工程财务管理”、“交通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中得到实验和推广。考查形式的改变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使得学习氛围得到明显改善,“教”与“学”变得轻松和谐。

二、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模拟演练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更大程度地发挥了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1.问题构建方案

问题是PBL 的起点和焦点,是影响PBL 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问题构建方案如表1所示。利用已有实验设备,合理且贴近实际的问题创建与选择,既能够与培养目标中基础扎实和勇于创新的要求环环相扣,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踏实认真地完成实训任务。

表1 问题构建方案表

问题情境 案例资源 解决途径 目标要求 参与实施课程

什么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项目管理施工组织案例 项目管理沙盘实验 熟悉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及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合同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变更及风险防范案例 斯维尔项目管理软件 土木工程施工

怎样做好工程项目概预算 工程预算案例 广联达算量软件 掌握编制工程预算及投标书的方法 建筑工程概预算

纵横预算软件 设备安装工程概预算

交通工程概预算

案例资源是影响PBL 效果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探讨问题的各个方面,充足的案例资源能够为问题解决提供有力支撑,避免学生陷入无思路、无头绪的困境之中。

2.PBL演练组织实施

结合项目施工分工协作的特点,在实验前将学生按照自愿组合的形式分组,并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模拟施工企业某项目部,每一小组由3~5名学生组成,分别担任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人员,每组选一个组长起协调作用。

在完成团队组建后发放实际工程图纸,图纸一般为框架结构的图书馆、幼儿园、餐厅等施工设计图。团队在接到图纸后开始读图并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利用实际工程案例获取相关知识,并讨论如何利用所获得的知识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并由教师组成的团队模拟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按照团队制定的工程方案,小组成员利用实验设备进行模拟操作。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专业知识,小组成员就需要反复循环地查找资源并讨论问题解答,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如果遇到施工风险因素或工程变更就必须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并不断改进。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程项目施工的精彩与艰辛,体验承担责任的乐趣与烦恼,进而体悟工程项目施工的关键。

实验结束后,学生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3.绩效评价检验能力

绩效评价是对实践操作能力检验的必要手段。在小组提交结果后,利用工程對量软件和评分软件等工具对演练结果进行分析评分及成果展示,针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相互答辩,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横向对比,直观展现成果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结合实际评出优胜团队。

三、校企合作促进市场对接

为了改善大学生在校实习机会少的困境,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积极创建教学实习基地,先后成立了一批校内、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测量实习、认识实习及施工生产实习的需要。学校设有下属的勘察设计院、建筑安装公司、工程咨询公司等单位,为师生的实践提供了便利,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实习环境,以确保实习效果。

1.小学期专项训练

为了增加大学生实习时间,保证实习效果,在第四学期末实行小学期专项实习计划,学生在没有课业压力的情况下深入工地和实习基地展开土木工程测量实习与认识实习等专项训练,在实践中磨练意志,熟悉建筑工程施工流程和管理方式。学生在实习中通过与工程管理人员的交流,既丰富了实践经验又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的对比强化知识结构,为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2.以竞赛促进技能提高

利用广联达算量大赛、工程测量大赛、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竞赛和沙盘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促进与其他院校的学习交流。学生通过竞赛发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取长补短,通过交流相互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最终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重在实践”的实践教学目标。

3.生产实习与职前磨练相结合

在完成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后,为了使毕业生能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掌握工程管理的业务流程,工程管理专业提出了生产实习与职前磨练相结合的方式,在第八学期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圆满衔接的培养模式。前4周为生产实习,毕业生提前进入已签订的就业单位实习并且接受岗前培训,在这种模式下毕业生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深入钻研专业技术,努力学习工程管理经验;后13周为毕业设计,通过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的实战演练,使毕业生在实践中提前适应工作环境,融入企业文化。同时,这一措施也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好评。

4.效果反馈

近年来,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就业率均在 97%以上。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各铁路局、中交集团、中建公司、中铁公司等单位的管理者、业务骨干和技术负责人。通过效果反馈来看,以目标为导向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管理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不断需求。然而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如对实践能力多样化培养模式的探索,包括不同工程阶段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同参与方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同领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同工程类型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鲍学英,王恩茂,黄山.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49-53.

[3]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

19(1):89-94.

[4]李文莉.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及绩效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4):99-108.

[5]孙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

18(2):127-130.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郝伟?李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供电所例常记录规范化管理论文下一篇:老年骨折卧床患者医学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