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1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学心理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教育改革关注学生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音乐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具有独特的视角。笔者在音乐学科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立足学生职业特点,努力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师范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音乐教学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篇1:

略论农村中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全面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摘 要: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中学生音乐教学中,发挥艺术的综合作用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音乐,在音乐活动中感受生活,认知社会,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个性,使其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文章就农村中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农村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心理素质教育;渗透

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发展的状况,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有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农村人口占据总人口70%的比例,农村学生也占据全国学生很大的比重,农村中学生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由于我国二元结构的存在,广大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更值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一 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化社会是创造教育的社会,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成为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农村中学生更是其中的主要力量,因此他们必须具备能够适应未来的创新能力和素养[1]。在音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将故事融入到教学当中,利用古今中外音乐家的传记、名人、奇闻趣事等等,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材料在课堂中讲出来,利用这些故事给学生的心里留下思索的空间,进而影响学生。也只有他们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知识,才能实现创新,因此教师应在教师中引导学生追求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 鉴赏感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促进学生智力与个性的发展。现代心理学表明:情感对个人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他们学习的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以音乐欣赏为载体,去丰富学生的情感;在乐理教学中,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讲解示范等途径强化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掌握,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要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注重情感的诱发,使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其次,要进行情感透射,通过肢体形态、表情语言等对学生进行暗示,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我形象,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最后要注意情感的融入,教师通过角色效应将对真善美的褒贬转化为学生的心灵体验,以此去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比如,在带领学生欣赏古今外的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配以深情的解读,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如在‘男儿当自强’‘嘎达梅林’的欣赏中,通过教师的引领诱发学生情感,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其中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世界当中,他们的积极情感也被激发出来。

三 勤学苦练,培养学生良好意志

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勤学苦练才能领悟到音乐的美妙。他们在勤学苦练的过程中,良好的意志品质也逐渐养成。比如在弹奏技术的练习中,要想让手指变得灵活有力和协调,就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练习精神和态度,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坚强意志的支配下,学生敢于学习和拼搏,并从中获得奋斗的成功体验。经过这样一个训练,学生会在以后的学生中发挥出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

四 因材施教,完善学生个性品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了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而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学生展开因材施教,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式,保证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新颖性;优化课堂结构,设计层次性的提问,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使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借助多媒体或教具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充分调动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理,对音乐保持浓厚的兴趣。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从头再来’‘隐形的翅膀’等歌曲,使教学更具现代感,让学生在熟知的旋律中慢慢纠正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素质障碍,形成乐观的心理素质;也可以开展歌咏比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写作心理素质的提升等。

结语: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生活起到重要影响。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提高审美体验,从对美的艺术欣赏中丰富情感,并在音乐表达的真善美中陶冶情操,从而使音乐达到净化学生心灵、启迪智慧、情商与智商互补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高尚的审美兴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其真正享受生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陈艳飞. 音乐教育对学生素质形成的重要性分析[J]. 教育现代化,2017,4(01):246-247.

作者:张金辉

音乐教学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篇2:

音乐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

摘 要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教育改革关注学生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音乐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具有独特的视角。笔者在音乐学科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立足学生职业特点,努力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师范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音乐教学 渗透 心理素质

The Exploration of Music Teaching Penetration Mental Quality Education.

ZHAN Xin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Key words music teaching; penetration;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1 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核心。它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迫切任务。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小学教师,他们未来的工作对象都是等待开启心智的儿童和少年,旋律与节奏是他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他们学会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师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未来教育所需的音乐素养与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重要方面。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忽视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探索,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惟恐自己想法和老师不一致而导致分数不高,因此有想法也不表现出来。因此亟需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动机的激发以及创造技能的训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智力测验分数和创造性之间并无正相关。即知识多的人创造力不一定高,知识少的人创造力也不一定就低。知识的多少,智力的高低只决定一个人在创造中可能达到的层次与深度。因此,在学科教学中,为培养创新人才,就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经形成的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如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常常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心灵中留下思索的空间,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只有使学生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同时,又会设法去突破现成的结论,才能最终实现创新。在教学中使学生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

2 鉴赏感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同时也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精神、情感的交流融汇是绝不可以也不应该忽视的。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之延伸愈深远,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就会愈高。现在的师范生,爱时尚,爱追星,爱谈论心目中的偶像,喜欢青春派的流行音乐。那么如何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真善美?首先要以音乐欣赏课为载体,丰富学生的情感。其次,在乐理课教学时,关注知识的传授,也强化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在实践课教学中,通过讲解、示范等途径使学生逐步了解音乐语言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要使情感交流达到预期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注意情感的诱发,使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学生获得进步的阶梯,每一个知识点都变成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激情涌动,欲罢不能。(2)要注意情感投射,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智,它是运用情绪具有感染性这一情感规律来作为与学生联结的纽带。情感投射可通过评价语言,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我形象”并以此唤起学生的自信心,还可通过体态语言,即用眼神、表情、手势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某种暗示,这是一种看不见的课程,它会微妙地进入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3)要注意情感的融入。即教师通过“角色效应”,将对善、恶、美、丑的褒贬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冲动,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情感上的问题或抒发情感。如在音乐欣赏的教学时,引领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老师深情的解读,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尤其是在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进行欣赏教学时,更要结合国情、人情,注意情感的诱发,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激励师范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男儿当自强》《嘎达梅林》教学时,通过老师的引领鉴赏,情感诱发,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积极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升华。

3 勤学苦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为了使学习内容得到长期而有效的巩固,必须进行“过渡学习”,也就是说在学习内容达到初步掌握时仍不停止,而是继续进行学习达到完全巩固的程度。音乐学科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勤学苦练,才能领悟音乐的美妙。学生在刻苦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如在弹奏技术的练习中,要使手指既有力、均匀又有速度,达到真正的协调,教者要引导学生有持之以恒的练习态度和行动。学生在坚强的意志品质的支配下,敢于学习,敢于拼搏,体验奋斗的快乐。经过有效的训练以后,很多曲子只要一看乐谱,手就“顺理成章”地弹出来了。如:《献给爱丽丝》中的琶音与半音阶,还有很多华彩乐段中大段的音阶跑动等等,学生都能通过学习和练习达到熟练程度并享受旋律的美妙。

4 因材施教,完善学生个性品质

每个人在人生的舞台上都绽放着独特的个性色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倾向、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因材施教,培养个性。

兴趣是人带有情绪体验的认识需要,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愉快的体验,并乐于去进一步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倾向。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激发出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本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更好地学,产生愉悦心理。怎样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应做到:(1)更新教法,保持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知识信息的新颖性。(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层次提问,巧妙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3)充分发挥电教设备和直观教具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发现学生特长、组织课外兴趣小组。(5)巧用动机迁移原理,引导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教育应当积极围绕着人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师范生单亲家庭子女比较多,普遍存在着自控能力差,缺乏责任意识、合作意识等,个性化人格有一定的缺陷。对此,在上音乐课时有意识地去关注那些个性人格存在缺陷的学生,通过体验音乐让学生们学会成长,学会交往,以摆脱自卑孤僻、心神散漫的消极心理。

参考文献

[1] 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杨树君,龙天广.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指导.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3] 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6.

作者:詹欣

音乐教学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篇3:

论中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音乐中,人们可以获得愉悦感,可以传达自己的想法,可以使自身精神境界得到一定的提升,而且现代医学也证明,人类身心健康,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而艺术感染力就是其中的一种,特别是音乐给人所带来的愉悦感,更是对人心理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故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通过音乐教学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与综合素质。文章以中小学音乐教学为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出几点有效地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综合素养

在当前这个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俨然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与家长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县级以上中小学中,音乐兴趣班、乐器特长班,舞蹈表演班如雨后春笋般陆续涌现,而且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也素质教育倡导得到了教师的广泛重视。然而,因受到应试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中小学音乐课堂仍停留在简单地音乐欣赏层面,有些甚至脱离了素质教育要求,认为音乐课只要演唱几首歌,或是学习一些简单乐谱,直接忽视了审美教育的展开,或是仅仅重视对那些所谓的“音乐天才”的培养,而相对忽视了对那些有音乐潜能学生的充分挖掘,抑或是一味地重视音乐比赛的成绩,而相对忽视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功能,忽视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艺术素质的培养,而这些均同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忽视了音乐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功能。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一具体分析。

一、突出情感熏陶,培养道德素养

良好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在良好品德的熏染下,学生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了好的习惯,自然就会文明做事,礼貌待人,而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品质,也自然可以得到很好地提高。故可以说,良好音乐素养,为学生学生提供了动力,使之逐步树立更为全面、正确地人生目标,使之对音乐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对生活与学习日渐充满信心与爱,进而借助这种“爱”的推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而且音乐素养中所蕴含的积极情感,也能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中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与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而音乐素养中的良好自信心,也能让学生在良好品德的形成过程中,迎合时代发展需求,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对未来、对生活充满信心,为理想而奋斗。为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室就需重视教学中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以民族音乐为例,就能很好地唤醒学生对民族的情感,使之对祖先所创造音乐感受由衷的敬意,感受到中华民族音乐的博大之处,从而激起满腔的爱国热情。如在教授《游子吟》这首歌的时候,笔者就适当给予了学生提示,告知其“母亲为抚养子女而付出的辛勤劳动”,并在学生唱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时候,向学生说明,其实这句表现的对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慈母无限的眷恋,进而引出,“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广泛推崇的美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懂得感恩父母,感谢其一直以来的照顾与关心,而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一番话下来,学生内心得到了很大的触动,不仅将“孝”深深印刻在了心中,而且这首歌唱起来也满腹深情。同时,在教学中,笔者有时也会通过讲解一些音乐故事与音乐家的故事,来帮助学生逐步培养优良的品质。如向学生讲“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故事,讲“聂耳与耳朵先生”的故事,讲冼星海困境求学的故事,播放“牛娃音乐”与《牧童短笛》等故事,引导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知到音乐家们崇高远大的梦想,顽强编拼搏的毅力,乐观向上的态度,进而在内心种下一颗“希望”的中心,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正确地人生观。

二、注重欣赏教学,培养审美素养

同其他学科不同,音乐有着本身独特的特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也特别注重音乐欣赏教学的展开,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音乐,获得情感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的展开,不仅对培养中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联想能力与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引导学生较全面了解音乐,开阔视野,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对音乐的兴趣,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同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净化心灵。但是,由于音乐欣赏教学本身涉及范围比较广,对学生知识水平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加之课堂时间也有限,无法面面俱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音乐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可为学生播放一些节奏较明快的乐曲,特别是那些比较符合中小学性格特点的音乐,也可让学生适当听一些器乐曲,来逐步提升自身鉴赏能力。如钢琴独奏曲《跳绳》、管弦乐合奏曲《溜冰圆舞曲》等,在这一类器乐曲中,其音乐形象都比较鲜明,这时,就可适当引导学生就其描绘的画面加以想象,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意识到“音乐并不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而是一副极富趣味的活动图画”,而且也可让学生欣赏一些有着丰富故事情节的乐曲,如《蜗牛与黄鹂鸟》《老爷爷赶鸭》等,通过学生欣赏乐曲中欢快地曲调与趣味歌词,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逐步提升音乐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还可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活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积累音乐鉴赏的经验。比如在欣赏名曲的时候,笔者就先让学生笔者眼睛欣赏音乐,后写出乐曲分段,而每个学生听的感受不同,必然就会出现不同的分法,这时,笔者也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谁是谁非,而是通过示范演奏每段主题乐曲的形式,让学生来反复熟记、哼唱,并在黑板上将乐曲旋律特征与结构特点用简单地线条来表现,引导学生借助一种更为形象的图形记忆形式来欣赏乐曲,这样一来,学生就可自行借助不同音乐图谱来记忆各种音乐旋律,从而在欣赏中感知作品脉络,这时,笔者又趁势将作品故事背景与音乐含义用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真正了解这首乐曲,长此以往,学生的音乐审美与鉴赏能力势必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紧扣兴趣培养,提高音乐素养

短短的45分钟课堂时间,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而这也正是现代音乐教育传授形式的一个较为快捷的方式,如学生习惯流行音乐,就可将其引入到课程中,尽量将课堂知识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联系在一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以此来提升中小学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升其音乐素养。首先,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具体结合教学内容创新对应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如在教《摇篮曲》的时候,就可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跟随音乐节奏轻轻摆动,感受音乐起伏,在脑海中浮现美好童年瞬间,再配以多媒体设备,把能够表现音乐内容的夜景图像展示在学生面前,后跟随音乐,导入本次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获得音乐知识;其次,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对青少年来说,其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且想象力也比较丰富,有自己的行动力,然而,若离开了对直观事物的感知与行动,其思维也会相对停止或转移,基于此,教学中,教师就需想方设法吸引学生注意力,避免其思维转移,投其所好,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如把流行音乐《青花瓷》当作课堂引导,将一首极富中国风的歌曲带到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听着歌词,想象画面,深入体会其中的音乐形象,同时借助多媒体效果来全面调动其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利用音乐来感化学生,突出音乐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有效地提升,而且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也能使学生深入感知到音乐的美好,进而爱上音乐;最后,引入流行音乐元素,调动学生兴趣。在如今这个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社会中,影视、流行音乐与广告音乐等充斥耳边,学生对其也比较熟悉,若是能将其引入到音乐课堂中,势必是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适当引入一些流行音乐、影视音乐或广告音乐,让学生意识到教师也是知道其兴趣爱好的,也是同其学习生活比较贴近的,从而拉近双方间的距离,并以此为出发点,相互探讨,这样不仅可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度,也可提升学生的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四、发散思维想象,培养创造素养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感知音乐、欣赏音乐、享受音乐,还需培养学生创造音乐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素养,而且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也需采取不同手段培养其音乐创造素养。如对于一二年级学生,需综合考虑其身心特点,音乐基本要素人手,引导学生先模仿,积累一些感性经验,从而为后期表现音乐、发展创造能力奠定基础。如在音色上,就可引导其深入感知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来辨别男生、女声与童声,也可准备一些打击乐器,让学生在练习中辨别不同乐器的音色,在初步感知之后,为培养其创新性,就可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可作为打击乐器的物品,有条件的也可带到课堂上演奏;而在节奏节拍方面,可先教会学生数拍子,通过听不同速度、不同拍子的音乐来数拍,而后股利学生大胆创造,选择不同打击乐器来进行击拍练习,并要求所选乐器和演奏强度需同音乐节拍强弱相吻合。同时,除了击拍练习外,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固定节奏的演奏,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节拍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对于三年级以上的高年级学生,基本上已经形成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感性经验,且对音乐探究欲望与好奇心也有了明显地增强,也初步具备了合作精神。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关于音色教学,在引导学生辨别几种比较常见的西洋乐器与中国乐器之后,就需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听音乐的形式来深入把握音色同音乐表现间的关系,进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逐步提升想象力。如对于《动物狂想曲》这组乐曲,其音色同音乐形象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比较容易理解,故在引导学生欣赏该组乐曲的时候,笔者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每段的标题,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大标题《动物狂欢节》来加以想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外,在音色学习方面,在学生初步了解各器乐的发音原理后,笔者又鼓励学生大胆创造,自制简易乐器,并用自制乐器来表现音乐。如有的学生在喝水中就发现,若瓶中水位不同,吹瓶子的话,就可发出不同的声音,对此,笔者就鼓励学生利用装水容器来制作一个有特定音高的打击乐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一个人走向成长之路的一种重要途径。而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一门主要课程,是实现对学生审美教育,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教育。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善于应用各种手段,来帮助学生培养道德素养、审美素养、音乐素养与创造素养,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的同时,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付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论文下一篇:城市园林设计现代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