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老公园改造的思考——以安徽省宿州环城公园景观改造设计为例

2022-09-11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 是市民近距离接触自然以及休憩、娱乐、锻炼的场所, 更是展示城市历史和文化内涵的窗口,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以及历史文明程度。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人们对公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园承载的功能也大大延伸, 特别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公园成为许多老年人活动、交流的场所;另一方面, 一些老公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布局零乱、园林建筑陈旧, 基础设施老化、植物配置单一、植物长势差等。公园软硬件设施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大众休憩、健身及审美的需求, 迫切需要开展公园改造, 提升公园的功能和品质。

1 宿州环城公园的历史沿革及景观改造背景

宿州环城公园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主城区内, 沿环城河而建。2001年宿州市委、市政府把环城公园改造建设作为美化宿州、造福市民的德政工程, 给予高度重视, 历时4年, 新建成的环城公园绿地总面积178500平方米, 分为东环公园、南环公园、西环公园、北环公园等6处休闲景点, 像一串翡翠项链, 把古城宿州装扮的更加亮丽。

宿州环城公园已经建设成了标志性的公园, 城市景观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仍有不足, 一方面这些景观点未得到很好的展现, 另一方面相对分散, 缺乏系统的整合。改造环城公园能提升整个区域的景观价值, 同时可以营造城市的特色。

2 宿州环城公园现状分析

对于改造工程来说, 强调最多的是对现状的分析, 因此在宿州环城公园景观改造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对现状也进行了详尽地分析。

宿州环城公园现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景观风貌:宿州环城公园建筑小品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其选材、形制等各异, 致使全园的景观风格给人以缺乏统一感、韵律感。

2) 道路系统:整个公园在前次改造过程中将道路分为主园路和次园路, 游线较为通畅, 也符合公园道路设计规范。但是局部由于道路过窄、植被较疏, 道路系统被人为破坏严重, 同时沿环城河园路不连贯, 形成多条断头路。

3) 植物配置:基地植被缺乏层次, 上木层 (大乔木) 较好, 中木层 (小乔、花灌) 、下木层 (地被) 则相对缺乏。局部因人为破坏严重 (如图1) 。

4) 高差因素:整个环城公园外环和内环高差约4~5米, 缺少出入口台阶及残疾人坡道。

同时, 对宿州环城公园年游人量及在一天三个时间段 (上午7点、上午10点及下午3点) 的人流量统计, 分析人流集中区域, 并对集中区域内的设施、绿地进行分析, 总结问题, 提出改造要求。现状分析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 从而使改造工程的设计更能够为公园游客着想, 例如, 增加锻炼场地以避免游客因场地不足而站到草地上锻炼破坏了植被, 增加多功能活动场地满足风雨天气游客活动的要求等等, 这些设计均是从现状条件分析中得出, 从而也增加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3 改造原则

3.1 保持公园历史风貌的原则

改造设计中应尊重历史, 保护和利用现有景观, 保持公园原有文化特色、风格和基本格局。注重公园风格整体协调与统一, 做到保留在先, 适当调整, 提升特色。如保留公园中的古建筑;保护公园的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和延续各公园的特色文化及相关人文资源等。

3.2 生态与景观并重的原则

通过生态设计, 创造一个可持续的, 具有丰富物种和生态环境的园林绿地是未来城市理想的模式。

公园改造坚持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进行植物造景, 保护现有树木和植被资源, 修复或塑造公园特色生态和植物景观风貌, 调整原有不合理的植物配置。种植设计注重乡土植物、花灌木和彩叶植物的相互搭配。

3.3 以人为本的原则

不同的人群对公园空间的需求不同, 改造过程充分了解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公园的需求, 公示公园改造方案, 让居民和游客充分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在尊重和满足公众意愿和要求的基础上, 针对性地解决公园存在的具体问题, 创造环境优美舒适、文化气息浓厚的和谐公共活动空间。

3.4 经济实用的原则

从有利于日常管理和低成本维护角度出发, 重点改造老公园的排污、排水系统等, 完善游憩基础设施, 适当增添茶室等休闲商业设施, 满足游客需要。

4 公园景观要素的改造与更新

城市公园的改造和更新不能只限于某个元素的改造, 应从整体出发, 本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综合处理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从根本上解决老公园存在的问题, 促进老公园的和谐发展。

4.1 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

公园总体布局的合理与否, 影响着公园各景观要素的表现。在公园的改造设计中, 总体布局合理是改造成功的关键。合理的规划可有效引导游客游园, 并使公园景观空间得到有效利用, 但不可对老公园推倒重建。

4.2 地形改造

在公园改造的过程中, 地形一般不作大的调整, 因地制宜, 适当增加微地形, 丰富地形空间和满足绿地的排水要求。如在环城公园南环段结合活动场地和园路走向做微地形处理, 设排水管的方法, 解决排水问题以及营造丰富的园路体系增加竖向层次变化。其余地段则结合园路体系, 采用缺土加土的原则, 不作大的地形调整。

4.3 广场道路改造

广场、道路是市民锻炼和游玩的场所, 完善交通体系, 增加广场, 更新铺装材质, 有效改善公园景观面貌, 有利于游客锻炼。因此, 在材质选择上, 尽量使用与公园原先景观相协调的材料。增加次园路及游步道, 开辟林下广场, 改造休闲场地的铺装, 使之成为游客的集散地和观景、休闲的场所。宿州环城公园的园路形式主要有青石板、透水砖、板岩、青砖等。铺地形式主要以透水砖、花岗岩、青砖等相结合的形式出现。

4.4 植物景观改造

公园植物景观应突出地域特色, 恢复乡土群落结构。在保留原有植被资源的基础上, 对原先杂乱的植物进行梳理, 组织空间, 形成序列。充分运用植物的多样性特征, 形成乔灌草多层次的复合结构, 植物品种多样, 公园植物景观丰富。宿州环城公园内不乏大树, 但缺乏开花品种及色彩变化的小灌木及地被植物。因此, 在改造时保留上层乔木, 重点突出植物季相变化:丰富“春花”和“秋色”, 增加垂丝海棠、红枫等品种。结合清淤, 在水体周边局部抬高水底岸线, 增植水生植物, 丰富岸线景观 (如图2) 。

4.5 园林建筑小品改造

公园建筑是公园景观亮点的体现, 在定位和造型上均有较高要求, 常成为游人观赏的视觉中心和景观标志。建筑改造尊重原有风格, 以保护和修缮为主, 并在挖掘其深刻的文化特质上, 寻求深层次的发展。改造原则就是尊重原有格局, 修复破损构件, 去除与周围景观不相协调的装饰, 恢复历史风貌。宿州环城公园内多处亭廊都已破旧, 风格主要为仿古建筑, 在改造上整体以保留为主, 部分拆除, 少量新建为原则, 重点对保留建筑进行立面整治和改造。统一全园建筑风格。

4.6 基础设施改造

改造或增加公园服务设施, 形成布局合理的服务网络, 完善公园的服务功能。主要解决公园的积水、排污问题。原有环城公园由于高差原因雨雪天经常会有雨水淹及路面, 本次改造在园路下下穿雨水管至环城河, 避免今后雨雪天气雨水淹及路面造成游人行走不便。电气专业重点解决公园的地下管线设施, 并更换损坏的庭院灯, 进行夜景的亮化设计, 同时新增背景音响系统。统一公园标识标牌, 更换垃圾桶、座椅 (如图3) 。

5 宿州环城公园景观改造对老公园改造的启示

长期以来, 宿州环城公园人满为患, 公园环境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游人活动、锻炼场地不足, 导致草坪、树穴被践踏, 植被被破坏;针对老年人这类主要服务人群, 符合其需要的各类设施如厕所、座椅、报廊、停车场等的人性化设计还不到位;公园的早期功能分区与周边环境不协调, 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形势需要;基础设施陈旧, 无法满足游人的要求, 甚至影响游人的使用……因此, 公园改造规划与设计必须从完善公园的规划布局、共享公园绿色空间、改造公园基础设施、丰富植物群落、提升公园文化内涵、恢复和营造公园特色等方面着手, 使公园的改造能满足游人的使用要求, 切合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

老公园改造有其迫切性, 宿州环城公园的景观改造工程对今后老公园改造项目有所借鉴。

1) 透彻的现状分析。公园改造是在已有公园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公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尤为重要。由于此类公园多处于居民区核心区域, 面积不大, 功能要求又相对较高, 公园使用者以周边居民日常活动为主, 因此, 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使用要求, 同时还需兼顾改造后居民的接受程度。

2) 文化内涵的赋予。当初老公园的功能分区、文化意境随着岁月的消磨已渐渐淡去, 在分析了公园现状的基础上应对公园进行重新定位, 取其精华, 使公园的特色更突出, 也使公园的生命得以延续。

3) 细节决定成败。公园改造的重点以基础设施改造为主, 尽管属于隐蔽工程, 但是直接关系到公园使用。同时, 公园改造的经费往往不多, 而基础设施改造要占掉相当大的一部分, 因此, 在其他方面, 如绿化、景观建筑、小品等, 从实际出发, 做“画龙点睛”的处理, 铺地上用卵石加一个公园标志、道路交叉口的绿化组景, 就可以唤起居民的认同感。

老公园的改造区别于公园的新建与重建, 应根据公园的社会定位, 确定改造的重点方向, 以便于在改造力度与资金使用上有所侧重。

城市综合公园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设计者运用精准的景观艺术语言去创造一个符合现代公园特质的公共空间, 同时又对公园内已经形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植物群落、合理的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保护传承。常德市滨湖公园景观的改造设计就是在充分了解基址现状和现代城市居民需求的基础上, 塑造的一个现代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摘要: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诉求在不断提高。城市中传统的综合性公园由于存在功能布局杂乱、景观设施陈旧老化等诸多问题, 已经无法使公园的景观特质和新型城市大众的审美标准之间达到平衡。本文以宿州环城公园景观改造工程为例, 归纳总结出适合老公园改造与更新的方法及实践, 使老公园重新焕发活力, 为城市居民提供新型的现代化城市公共绿色空间, 使老公园的发展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关键词:老公园,景观改造

参考文献

[1] 陈志翔.修旧为创新, 整合求转型:杜伊斯堡内港公园改造[J].现代城市研究, 2006, 21 (3) :80-88.

[2] 金海湘.尊重人文特色重塑现代公园:汕头市中山公园的改造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 2004 (2) :23-26.

[3] 顾芳, 曹宏伟, 朱铭莺.用人文和谐的理念重放老公园的光彩[J].中国园林, 2009, 25 (9) :65-68.

[4] 张丽, 王宁.老公园改造与人文关怀:记上海川沙公园景观改造[J].中外建筑, 2009, 12:97-9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集团资金形势分析与对策下一篇:脱硝催化剂性能检测中的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