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2022-09-20

第一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床新投入机制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合肥市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调研报告

合肥市财政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加快建立以工促促农,实质就是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就是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将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我市正处在工业化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我们农业财政工作

我市是沿江近海的内陆城市,总面积7029平方公里,耕地32.94万公顷。全市总人口45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5.72万事农业的97.3 万人。“十五”期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232元,年均增长10.2%,2005年达3207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均水平高566元。2005年,我市实现GDP 853.6亿元,财政收入跨过130亿元大关,我市从总体上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

一、“十五”期间合肥市财政支农工作成效显著

(一)合肥市财政支农投入总体情况

“十五”时期是我市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最大、资金使用效果最明显,也是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民所得实惠投入累计达到42.59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14%,是“九五”期间的2.49倍,其中支农专项支出17.54亿元重点支持畜禽养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以及中小水库除险加固、渠道硬化和南淝河、丰乐河、瓦埠湖、巢湖大堤等重点防洪河段整治等工元,对全市46个乡镇47.46万亩中低产田进行了治理改造,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安排专村村通砂石路目标的基础上,从2005年起,又启动实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着力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全部免除了农业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多种补贴,使每一户农户都直接受益。全面推行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卡式”发放工作,确保各项对中,2005年,全市通过“一卡式”发放的财政补贴资金2.08亿元,覆盖全市64万多农户。此外,还积极安排调度资金,建立了制,有力地支持了防汛抗旱、防治非典、禽流感等重点突发事件的处置。

(二)合肥市财政支农主要做法

“十五”以来,我市财政支农工作按照“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明确财政资金投入方向

理清支农工作思路,把握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是做好财政支农工作的前提。近年来力求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并据此研究和制定财政扶持政策,有的放矢,有所作为。首先,合肥市三

淮分水岭地区,岭区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1.7%。江淮分水岭脊线长度达100多公里,这一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地形地貌复降水分布不均,秋伏旱几乎年年发生。加之传统农业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结构形式单一,模式,广大农民从常规、大宗作物中增收难度较大,不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就没有希望,农民增收奔小康就不可能深入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逐步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农民市场意识不断增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愿望强烈,畜牧业、苗木花卉业、蔬菜瓜果业等主导产业雏形初现,如果加以正确引导,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扶持,就能够扩大规模、提升随着我市财政支农投入的加大,社会、民间资本也对投资农业这一广阔的领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举资兴办农业实体,农业产两年来,市财政将支农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放在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上,放在农畜牧业、苗木花卉业、蔬菜瓜果业等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支农资金的投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性投入。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二是引导性投入。会和民间资金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三是示范性投入。加大农业园区建设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等。

2、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初步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根据《农业法》有关规定,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我市财政严格执行这一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四类支农支出全市年初预算数由2001年1.16亿元逐年增长到2005年2.27亿元。全市财政四类支农支长到2004年 2.49亿元(含省级以上财政转移支付及市本级追加支出数)。其中市本级安排支农专项资金也由2001年的2000万元长12%。我市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经费新增部分也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主要向农村倾斜”要求,正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增长机制已经形成,随着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3、转变财政支农方式,着力打造“阳光财政”

在不断加大支农力度的前提下,市财政改革资金分配方式、创新财政支农政策,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改革支农资金分配方式。将市级支农资金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提前下达资金预算控制数,由农口各部门根据下一年到具体项目,与部门预算同步履行报批手续,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分配的透明度。资金分配以“资金跟着项目走”为原则,资果相挂钩。市级项目原则上不再要求县(区)进行资金配套,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2)改革财政支农资金拨付方式。结合市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市级财政支农资金,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实施主体等报帐制,减少了资金中转环节,缩短了资金拨付时间,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防止了支农资金截留、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3)以创新支农政策为先导,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各项财政支农扶持政策通过新闻媒体、合肥农网、下发文件等项目、产业,谁都可以做,做好了,验收合格了,就能够得到财政的奖补资金。对获得财政扶持的项目在资金兑现前必须向社会公开、公正、透明”的资金使用原则,改变了过去财政“先给钱,再干事”、平均分配资金的传统做法,扭转了等、靠、要思想,同财政支农资金扶持方式的改变,拉动了社会资本及民间资本加大对我市农业的投入,有力支持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养殖业、蔬菜业区域化布局加快形成。

(4)整合支农资金试点,建立农村中小企业担保资金。为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分散在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部门产业化资金的存量与增量部分集中到一起,设立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大对农业的投入。通过选择业绩优良的担保公司具体承办担保业务,实行市场化运作,按2-5倍放大担保贷款,有效发挥了财政资业融资难问题。

二、合肥市财政支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以来,我市财政支农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制约农业和农村经问题仍然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做好新形势下的财政支农工作仍有很多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县乡财政困难,严重影响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虽然我市肥西县、肥东县2005年财政收入分别达到7.26亿和5.34亿元建设和调控能力很差,等、靠、要意识依然浓厚。以2005年为例,肥西、肥东县本级支农专项资金投入分别为520万元、300万县的地位远远不相适应。同时由于三县税源少,经济欠发达,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保工资保吃饭是县级财政第一大事,乡、村两级支农投入无法落实。县乡两级农业投入依赖上级,不仅如此,上级支农资金下拨后,还存在挤占挪用现象。

(二)支农资金有效整合不够。由于财政支农资金的科目分类、管理体制都是以部门块块为主,资金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各部要求各不相同,政策之间有机协调不够,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战,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普遍存在。

(三)县级财政资金配套跟不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展开,需要地方财政配套的项目和政策越来越多,资金压力也越来越特别是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到位难,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项目进展、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四)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市农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扩大规模,提档提速需要大量资金融机构从风险控制考虑,不愿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融资瓶颈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

(五)农业保险业发展滞后。农业是弱质产业,抵御自然灾害和重大动物疫病的能力薄弱。“十五”期间虽然市财政在主导产险业基本上对农业没有涉足,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损失巨大。

(六)乡村债务问题亟待解决。与全省、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乡镇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我市农村基层工作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乡村两级债务总额达11.83 亿元,平均每个乡镇债务总额605万元,村级债务35万元。我市乡村两级债了家底,核减了一部分债务,但剩下的债务如何化解,办法不多,效果也不好。如此高额的负债,隐藏着很大的财政财务风险。

三、创新投入机制,合肥市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举措,是统筹合肥城乡发展、推进县域突破,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良好机遇一部署,积极调整财政支农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在前几年财政向“三农”倾斜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财政惠农政策只尽最大努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财政政策支持机制。

(一)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切实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

1、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逐年加大财政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对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在提高使用效率下功夫;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收益项目的投资,

逐步建立合理、稳定而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按照“三个高于”要求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即确保每一年的财政支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保证国家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法定增长,并切实加强预算执行。

(1)加大支农预算安排。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和“三个高于”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增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总量为3.95亿元,其中支农专项安排9000万元,增长14%,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5个百分点障等投入均有较大增长。

(2)增强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刚性。严格执行《农业法》“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都要高于其财政经常收入的增长幅度”规范围。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

2、明确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原则。

财政支农资金将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为投入重点,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市农业的可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框架,要求财政支农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区分财政资位的经费支出,按照WTO绿箱政策的要求,实行以间接保护为主、直接保护为辅的综合农业保护政策,突出重点,有保有压,优化用效益。

3、完善财政支农资金调控、引导机制。利用政策导向,扩大支农资金覆盖面和受益面。

为改变过去财政先给钱,基层再干事的做法,扭转等、靠、要的思想,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采取先政策后奖补的各县区、乡镇和项目单位根据政策规定和要求,先组织实施,凡符合政策规定的,经市组织验收后,均可享受市以奖代补资金扶持策更加具有宏观调控性,资金分配更趋公平;同时,也引导县区、乡镇和项目单位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4、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整合。

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涉及20个市级部门,必须切实加大资金使用的整合力度。市财政将积极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项目”或“产业”平台实现支农资金的整合。资金整合首先从市级财政安排的资金做起,以后逐步扩大到各级安排的所有支农资金。农口部门预算的的编制工作中,将打破原有“基数+增长”的安排模式,按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行整合。第一,支农专项分散到各个部门,主要用于安排农村中小企业担保资金1000万元,使担保资金本金规模达到2000万元,以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问,为呼应“工业立市”战略,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是对原来分散在农、林、畜牧水产各部门的支农存量进行调整、合并、集中设立。重点支持畜牧、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大对农业领域招商引资金力度。第三,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组金200万元。调整原有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资金现行分配方式,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展方向和目标,加大从源头扶持力度。第四,调整现有部分农业专项收入和基金收入分配方式。对城市水资源费收入在满足必要的水政余部分全部用于解决新农村建设人畜饮用水问题;从水利建设基金中集中一部分资金重点于防洪保安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设立发展设培专项资金,新菜地开发基金收入全部用于安排农业设施园艺建设。第五,按照土地复垦整理的有关要求和规定,尽快出台我市村庄整作实施意见。把土地复垦整理工作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具备条件的示范村镇进行整治试点。农民住房建设资金采

持与农民出资相结合,农民新村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根据试点村的区域位置、整治规模及农民新村建设投资额等按照一定标准,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给予补助,通过村庄整治,统一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实现缩村让地,以增加的耕地指标资金。第六,尽快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资金使用重点要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设标准农田。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加大对示范村镇中低产田改造,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第七,“村村”工程要重点向新农村示范村镇倾斜,争取示范村年内全部实现示范村通水泥路目标。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应加大对示范村镇完善道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具备条件的地方,解决自来水供应问题。调整工业园区基础建设设施贷款贴息政策,增加对新农村示范村镇业集聚区”投入内容。第八,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通过加强涉农资金的预算编制工作,对教育、社保化、民政、规划、计划生育、商务、科技等部门涉农项目的安排要根据新农村的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有条件可设立资金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防止产生各自为战,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

5、积极开辟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新渠道。切实落实从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按规定比例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切实落实政策。

6、积极转变扶持方式。探索利用财政补助、贴息、担保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

(二)改革财政支农政策,创新形式、突出重点。

1、突出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1)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从2007年开始,立足扶持农业主导产业,通过资金整合,设立农业产业件政策扶持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2)扩大农村中小企业担保资金规模,积极扶持各类农村中小企业。拟在目前1000万元的基础上,2007年将农村中小企业年增加。进一步完善担保资金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种子、粮油棉、菜瓜果、畜禽、奶制品、水产品、林秆转化等10大产业链,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每个产业链至少有1—2个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多层次、多类型龙

(3)继续实施品牌奖补战略。继续鼓励、扶持企业、基地积极申报农产品品牌,提高批量上市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商标注册产品,争创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品牌。

(4)大力支持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整合分散在农口各主管部门的致富带头人和专业合作组织扶持资金,重点向农村排致富带头人和专业合作组织分别是200万元、100万元,建议在以后年度,大幅度提高对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力度。坚持政府引导大力扶持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经营模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5)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契机,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提创新能力,重点支持丰乐种业等企业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育一批科营农业科研机构的发展;大力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农业优良品种、高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建立产学研联合新机制,院所共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技术研发方面的合作;引导企业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

势农产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研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强化县、乡农技站(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牵动性项目,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2、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产品,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力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的领域很多,在规划的基础上,分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眼下最迫切是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重点加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建立政府投入带动农民自愿投资投劳的农村公益事业和农田水利建设投以奖代补等有效手段,支持和引导农民统一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按照城乡统筹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将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纳入公共财政范围,大力支持农村教育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加大农业减灾防灾体系建设投入,继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等的资金投入。

3、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支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

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和“公开招标培训基就业”的原则,进一步做好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帮助外出务工人员掌握职业技术,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外出就业、劳动力培训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对持有《就业服务卡》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提供贴,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就业工作总体规划,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增加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资金投入,于项目区农民培训。

(三)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支农能力和管理水平

1、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积极调整完善县乡财政体制,进一步明确县乡政府的事权,强化财政支出责任;建立和完善县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继续深化乡财县管改革,加快发展县乡财政经济。

2、改进财政支农工作方式。按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确定的方向,探索建立新形势下财政支持“三农”工作新机制。整合财政配使用和统一管理;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实行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卡式”发放;积极推行“民办公入和管理方式,提高财政服务“三农”的能力和财政资金管理水平。

3、推行支农项目绩效评价制度。逐步推广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健全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监督约束机制,规范财政支农

二○○六年六月

第二篇: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问题上的具体实践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延续和提升。农业税免除后,农民负担明显减少,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农村在向全国小康的迈进中,原有滞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和谐与安宁。而且原有的公益事业兴办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公益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国家资金扶持非常有限,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脆弱,农民户集资相当困难,大多数农村在创办公益事业上遇到了极度困乏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呢?本文就此问题从乡镇的方面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因

1、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国家每年把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很少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打发了。特别是在城市绿化与农村绿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严重缺陷。城市的绿化建设完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而收益人没有投资。农村却要谁投资谁收益来发展,这就是农民与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级差异性,致使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

2、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往往是通过项目进入农村地区,项目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在财政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上级更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投向,而往往忽视农村地区的公益事业。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上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所有公益事业项目。

3、村民自身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虽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总的来讲,农民的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纯收入仍然远低于城镇居民。因而,经济承受力较低。而且,农村内部的公益事业,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

4、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马,就是按照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

5、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前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使集体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6、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出现了无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的“真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种事业单位(“七所八站”)后,虽然这些单位的一些职能被设计并转到了乡镇和县(区)直其他单位,但人手、经费都不足,这些职能实际已严重弱化。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

二、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是统筹城乡公益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推向前进。从当前来讲,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反哺和支持的重点放在农村公益事业上。一是要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把用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县(区)级投入,不断改善广大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在坚持标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政府资助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鼓励农民及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民自愿、社会捐赠、民主管理”的方式,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来源除了各级财政划拨外,还可建立社会团体捐助、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等多渠道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三是建议地方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认真解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意见》,明确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指导思想、原则、政策措施等,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

2、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县(区)特别是财政困难县(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较早实现“普九”达标验收的县(区)给予资金和政策倾斜。对因农村“普九”教育达标建设等所形成的政策性债务,可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办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逐步消化解决。切实开展农村困难学生助学活动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巩固“两基”成果,按照危房改造同农村中小学布局相结合的思路,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稳定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实施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今年莘口镇将实行农村医疗保险,即每个农民每年只需出10元,其余40元由财政支付,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3、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是借鉴扶贫工作“整村推进”的做法,指定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办法,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设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力争在解决一批乡村的重点公益事业项目。二是改变支农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减少对生产经营环节的支持,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减少中间环节,尽量采取项目资金直达的办法,防止层层截留和克扣。同时,建立项目资金跟踪检查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资金有效使用。三是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减少县(区)政府项目匹配比例,取消乡镇匹配,以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工程质量和效益。四是对于税改前村组在建设公益事业时,以免征农业税为调节手段战胜田地而出现减免农业税或“抬粮”等情况,属政府行为的,可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由国家一次性出资征用,或以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予以补偿。属村集体兴办的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制度办理,根据原合同和具体情况,由村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4、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要求,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开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想方设法,在强化财政支持的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引导农民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改善自身的生活生产条件。对此,一是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免征农业税后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乡(镇)村干部要加大“一事一议”的宣传力度,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发展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严格按“一事一议”制度办事,规范操作,以巩固减负的成果。考虑到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遵循公开、透明、自愿、协商原则和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基础上,对一些直接由农田受益的项目,如水利项目等,可按田亩筹资(但总额不得超过按人头的筹资额)。三是允许采取适当提前或延迟的办法,将两至三年的“一事一议”筹资集中起来,以兴办村内一些重要公益事业,涉及几个村的公益项目,也可以跨村联合使用“一事一议”资金,所筹集的资金使用情况必须全部公开。四是可以考虑把粮食直补资金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集中统一使用。把资金送到每个农户家庭,政府行政成本又太高,既费力、又费事、又费钱,人物浪费都大。如果能以村为单位把这笔资金作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修建乡村道路、水渠等,效益会更好,农民受益更大。

我们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口惠实至”,使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而安居乐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程,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这个战略问题,并从多方面付出努力。

第三篇:简论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摘要: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要有规划、有组织及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健词: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载体。对于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做好农业与农村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与党的建设。目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始。

2、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及农民持续增收

从根本上说,经济是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与发展农村生产力。无论何时何阶段都要始终紧密围绕这个中心。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以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另外,要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的

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切实使农民收入得以增加。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并通过品种更新、土地整理、田间排灌与“沃土工程”等措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与粮食单产,加快建设优质的粮食产业带,逐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粮食品质与生产效益。

(2)要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产业,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以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

(4)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好农村市场经济综合信息网络的建设,对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信息、营销物流及产品加工等多种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与产后系列化服务网络。努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推广“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以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1、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与竞争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

(1)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

市场条件下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与产品一样,有商品属性,那么出路只能由市场来决定,要抢占市场份额、开辟未充分开发的市场及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农产品价格问题,不仅由价值决定,而且还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化,制定农产品价格既要顾及国内市场,而且还要考虑国际市场。

(2)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吸引力与竞争力的核心。目前国际农产品贸易,大多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生产方法与加工过程,农产品成分、性能以及卫生检疫,农产品包装与储运环境,认证与审批制度,均提高了标准与限制,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的困难日益突显,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测体系,用标准化手段来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提供技术保障。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及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就要加快制定与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并强化其实施、示范及加强和监督。

2、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与创造力

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和坚持党的宗旨。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与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及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切实取得实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不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强化政策理论、法律法规与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与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

三、今后的发展趋势

1、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经济离不开本地的实际与资源,农业也如此。资源,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特色、优势与发展潜力。只有不断革新观念与创新机制,才可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大业。发挥地区优势,比如气候、土壤特点等。只要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抓住特色,找准项目,精心培育,就可推动农业经济良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更高与深层次发展。

2、调整农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农业提质增量

实现农业强、农民富,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如发展规模农业、订单农业是壮大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抓手,但问题是要有大量的成片土地来作支撑。政府要主动介入,一方面要协调好农民出让与出租土地的工作,做到公道与合理,以促进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另一方面要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创造企业生产发展的良好软件环境。因势利导及有计划地予以推广,并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及经贸等部门应加强规划、勘测与指导,切实配合好推广工作。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与城乡差距过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与制约。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只有不断解放与发展农村生产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了,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才可推动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目标。

作者简介:马春香,工作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新福乡政府。

第四篇: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于对余庆、三圣两地新农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考察报告

县委、县政府: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由县农办牵头,建设局等部门8位同志组成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考察组,于2010年9月2日至5日分别对遵义市余庆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及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9月2日出发,下午对余庆县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工作在余庆县农办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下,分别对县城郊的龙溪镇、红军村新农村社区示范点、千秋榜新农村示范点和白泥镇的满溪村“黔北民居”示范点、赵家沟新村示范点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9月3日由余庆至成都,4日对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进行考察,9月5日由成都返回独山。

(一)在余庆考察过程中,考察组一面听取该县新农办领导的情况介绍,一面深入创建点实地观摩与两个乡镇领导进行交流了解创建点的作法、取得的成效及经验并亲身感受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建设给农村经济、社会带来的新变化。在参观学习的基础上,还与余庆县农办的领导进行了专题座谈,深入了解余庆县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建设示范及村庄整治推动

- 1

扎实有效。从干部的话语听出了县委、县政府的信心,从群众安居乐业的景像感受到群众通过创建活动真正得到了实惠,从新村的建设看到了余庆县的农村景象在突变,农民的居住环境在突变,农村经济发展在加快,农民在向小康方向阔步前进。同时,深感我县的差距。

(二)在三圣乡考察过程中,通过参观创建成果展示厅、观看情况简介光碟、查阅创建资料、实地观摩感受、听工作人员介绍等方式仔细了解三圣乡依托成都市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景观改造农村,以经营保障农民,以市场托举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成功打造“五朵金花”,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三圣花乡”坐落于素有“中国花木之乡”之称的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街道办事处,总面积达15000亩,涉及五个村(红砂村、幸福村、驸马村、万福村、江家堰村),全乡人口总数达3.2万人,是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筹配套的试验区。目前,三圣乡已是一个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在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三圣乡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把握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抓住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核心,着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综合配套改革。坚持“三改”促“五化”。即:明晰

- 34

一是县财政支持优惠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四在农家”专项资金400万元,以物化形式投入扶持农民。二是每年拿100万元贴息贷款优惠政策。凡创建点上建房农民均享受政府贴息优惠,属新建住房户享受政府贴息两年2万元贷款,属原地改造住房户享受政府贴息一年1万元贷款;三是建房补助政策。2007年县委、县政府规定,凡按统一提供的黔北民居图纸集中15户、10户、5户以上建住房的农户,经验收合格,每户可享受5000元、4000元、3000元补助。四是房屋设计优惠政策。县建设部门针对农村实际,结合沼气改造、畜牧饲养等因素,设计6套房屋设计图交由乡镇无偿提供给农民建房使用。五是房屋宅基地审批优惠政策。在创建点上的建房农户,相关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减化手续或免除相关审批费用,尽可能给农户提供方便。同时,提供“社会赞助”和“群众自助”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支持“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群众在创建中作为投入主体,直接投入资金和投工投劳。形成“领导、部门、乡镇、村和群众“四位一体”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三圣模式:

一是以“三改”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明晰农村产权,改革过去农村产权不清晰的状况。实施区域范围集体土地按照自然村界进行现状实测,将其所有权登记到11个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将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到农户;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到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记载到组(注明各组台账面积)。通过确权、登记、颁证

- 6

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把分散经营转为规模经营,把土地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和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组织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在此基础上,2004年,政府因势利导,根据区域传统农民种花习俗,明确打造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三圣花乡”目标,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统一规划,大力发展新型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充分挖掘梅、菊、荷等花文化内涵,将全乡资源开发与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把全乡五个村分别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旅游观光区,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五朵金花”:幸福梅林、东篱菊园、江家菜地、花香农居、荷塘月色等五个分景区。“五朵金花”特色各异,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不同,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也有区别,但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产、供、销一体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消费一条龙。三圣乡鼓励多元投入,广泛引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标准和经营水平,旅游业快速发展。目前,锦江区可整理臵换出集体建设用地指标3264亩,可集中使用、规模经营的农用地近1.7万亩。农用地租金每亩由1000元提升至3000元。

2、健全完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走集体化集约化道路。一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化改造,成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进行土地的整理、土地流转经营、新型社区建设建设等。二是加大财政扶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同时将规划区域内各经济主体产生税收的区级

- 8

进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科学制定乡村及城郊建设发展规划,并与整个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度开发,有序发展。

启示二,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加强对各部门资金、项目的统筹。注重资金项目的集中捆绑使用政策体系,形成联动管理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政策、资金、技术、业务培训等方面,特别是税费优惠上给予统筹扶持,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监管,防止无序发展。

启示三:坚持多元投入和市场运作。借鉴成都锦江区三圣乡成功经验,积极吸引多元投资,鼓励集体、企业、社会资本、农户、个人一起上,国有、民营资本和外资多元投资乡村建设和发展旅游。提高乡村旅游经营市场化程度,提升经营品质,推进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地方政府应减少审批程序,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乡村发展旅游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助,蓄水养鱼,扶持健康发展。

启示四:依托新农村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和打造旅游亮点。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农家饭菜各地都有,我县农居、农家饭菜特色不明。如何营造特色,打造亮点,是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借鉴三圣经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观光型农业,以具有观光价值的果园、茶园、花园、菜园、荷塘及畜禽渔养殖场等为载体,培育发展具有观光、采摘品尝、参观考

察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型农家乐,依托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以自主参与作为主要特色,培育集种养、观赏、住宿、餐饮等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重点扶持利用农家庭院、民俗风情和农家生活,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农家乐主题活动。

启示五:政府需要有强有力推进手段。如土地审批、建房审批等需要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确保工作的推进。

第五篇:**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五”期间,**市突出优势畜产品区域发展布局,强化科技,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制,畜牧业生产呈持续健康发展态势,获得连续26年增长,构建了新农村建设平台。一是畜禽存栏、出栏稳步增长,畜产品产量、产值增加。2005年生猪存栏 46.4万头,大牲畜存栏18.2万头,羊存栏5.8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3% 、0.2 %和5.9%。猪、牛、羊、禽出栏分别达40.8万头、4.3万头、3.9万只和163.2万羽,同比分别增8.8%、8.9% 、22.3%和22.3%;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90.0%、30.9%、78.1%,同比分别增4.4、

2.5和15.8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达4.33万吨,同比增加0.35万吨,增长8.8%。禽蛋产量3288吨,同比增加7吨,增长0.2%。牛奶产量885吨,同比增加484吨,增长120.7%。蜂蜜产量165吨,同比增加4吨,增长2.5%。畜牧业产值

3.85亿元,同比增加0.34亿元,增长9.7%。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0%。在畜产品价格相对下滑的情况下,畜产品外销保持良好势头,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畜牧业仍然是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二是基地建设实现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和良种化。奶水牛基地产业化。目前,已有摩本杂一代母牛 5000 余头,二代摩本杂母牛 800余头,建立奶水牛养殖合作社,奶水牛

饲养专业户100余户,存栏奶水牛1000余头,调教奶水牛 500 余头,建良种繁育场1个,存栏牛100余头。扶持组建**市艾爱摩拉牛乳业有限公司,建成年加工水牛奶能力10000 吨的生产线1条。通过“政府引导、公司运作”的办法,养殖户有组织地成立养殖合作社,建立了章程,并与公司签订鲜奶收购合同,建立了企业与农户共担产业风险的机制,从提高进农民养殖积极性。饲养3至5头奶水牛的农户收入突破万元。

肉牛基地建设专业化。培植养牛大户、专业户1433户,其中:饲养5-10头的有940户,饲养10-20头的有389户,饲养30头以上的有104户,饲养200头以上的有户5户,饲养500头以上的有1户。在大户、专业户中实施优质肉牛生产品种组合模式筛选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引入婆罗门冻精1200支, BMY冻精200支,完成婆本配种79头,婆西本配种31头。

生猪基地建设标准化。建立了五个标准化养猪示范村,建卫生厩5460m2,安装红外线灯221个,安装饮水器670个,建永久性青贮池100m3,引进二元杂母猪共110头;通过标准化养猪示范村建设,预计每年多产优质仔猪600头以上,出栏率提高30%以上。市良种猪场不断转变经营机制,进行资金技术重组,制定了技术路线,以培育LY和杜保良种母猪为重点,建立标准化养殖示范区,更新母猪,进行标准化

生产。

肉羊基地建设良种化。建立肉羊养殖示范村,实施黄山羊品种选育提质及科学养殖示范。组建核心群3群,其中:增重核心群选育2群,双羔核心群选育1群;扩繁群8群。每群的规模为良种适龄公羊2只,良种能繁母羊50只。确立目标和实施方法,建立科技示范户11户,引进种公羊8只。

三是畜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从省良种猪场、肉牛中心、龙陵等引进一批良种猪、肉牛、肉羊等优良品种,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全年完成肉牛冻改8016头,猪杂交改良5万窝;山绵羊改良1.5万只。

加大饲料开发,推广青贮氨化料13万吨,农田种草3万亩,种植饲料玉米 1000亩。为筛选适合我市推广种植的牧草及高效栽培技术,共引种牧草品种36个,对其中18个品种116天生育期的亩产量进行测试。一些养殖大户向农民租赁农田种植,或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牧草,农田种草提高了冬季农田种植的亩收益,效益明显好于种植其它作物。

加大科技培训,完成科技培训2万余人次,其中邀请省农大、省肉牛中心的专家到我市进行专题培训1期,爱训人员60人。

加强疫病防治,猪、牛、羊、禽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

1.5%、2%和7%以内。

四是养殖专业合作社取得新进展。分别成立了“**市**养殖专业合作社”、“**禽蛋专业合作社”、“**水牛养殖合作”。合作社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自发组织成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宗旨是:通过社员的合作与联合:一方面为社员提供养殖服务,维护社员利益,促进社员增产增收增加效益,提高社员生活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保证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推进产业化打下基础。

五是畜牧产业化发展得到扩展。扶持组建**市**牛乳业有限公司,建成年加工鲜奶能力10000 吨的生产线1条,保鲜奶、果味奶已投入正常生产,产品供不应求,现正在与省农大食品学院研制水牛乳酪的加工。公司与养殖户签订了鲜奶收购合同,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建立较稳定的生产基地和产业链,促进了产业化发展,产业化雏型初步形成。自2005年4月投产以来,产值突破100万元。同时请省农牧工程设计研究院编写《**市水牛奶业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省级论证。

六是畜禽疫病控制及兽医执法得到加强。今年以来,多次召开了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专题会,传达贯彻了上级相关会议精神和安排布置了全市重大动物防制工作,明确了责任和目标。市抽派相关科技人员到乡指导防疫工作。全

年共进行猪瘟免疫851983头,免疫密度达95%,完成W病免疫985203头(只),应免疫密度均达100%。在育雏鸡苗销售户和部份养禽大户实施D病的强制免疫,累计免疫家禽183003羽;为防止羊痘传入我市,对重点养羊的7个乡镇的羊群进行了免疫,发放羊痘疫苗8250头份,免疫羊4743只。同时开展了W病、D病、猪瘟、新城疫、奶牛结核病、布病、马传贫、猪伪狂犬病的实验室监测。

加强禽流感防控工作。依靠科学,群防群控,认真落实24字方针。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修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分队,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控机制,落实人员,贮备应急物资等,同时政府拔出防控专项经费19.3万元,加强防控工作。对城郊结合部、水网地区、公路沿边沿线、边境地区、养殖密集区的禽类进行禽流感疫苗免疫注射工作。认真组织开展疫情监测、监督、检查,严防外来疫源传入。对各养禽大户、禽类和禽产品营销户到市外购入禽类及产品严格实行申报制。强化疫苗管理。严格按照农业部公布的经过GMP质量认证的9个厂家生产的禽流感疫苗进行免疫注射,杜绝假冒疫苗的流入,并对购入疫苗渠道严格控制。禁止各养禽户从外地私自购入疫苗。对养禽大户饲养的禽类开展禽流感抽样检测。利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禽流感科学防制技术的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

七是启动畜牧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去年以来,畜牧系统

组织57名(其中:市级安排12人、乡镇安排45人)畜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入企,进行挂钩帮扶。建立了五个标准化养猪示范村,两个肉牛养殖示范村,两个奶水牛养殖示范村和1个养羊示范村,确定了**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市**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挂钩帮扶龙头企业。确定了 90 户养殖大户、专业户,辐射带动各类养殖户200余户。建立的示范村、示范户畜牧收入明显增加,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揭开女性心中的秘密下一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