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文化遗产论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非遗之文化遗产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个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艺术,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非遗之文化遗产论文 篇1:

非遗语境下的传统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摘 要]目前传统医药的非遗保护领域有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尚未著书立传的医学思想、治疗手段以及师承经验、配方。二是流传在民间的技术和方法。

[关键词]非遗语境;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统医药在非遗领域的概念

1、什么是传统医药

WHO对传统医药的定义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土著理论,信仰与经验形成的,不论是否解释清楚,旨在维系健康,并用于防治、诊断、改善或治疗机体与心理疾病的一整套知识与做法。(1)

在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医药主要是指特有的认知思想、诊疗方式、用药技术等(2),包括中医学、民族医学和民间医学三个组成部分(3)。传统的中医学形成了完成的理论体系,人们通过师承和读书即可掌握,但流传在民间的验方和治疗手段却在不断的流逝。目前传统医药的非遗保护领域有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尚未著书立传的医学思想、治疗手段以及师承经验、配方。二是流传在民间的技术和方法。

2、哪些方面是值得保护的?传统医药的保护简况

(1)医学思想

医学思想即治疗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思想。由于传统医药的传承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接触古代的医学典籍,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通常能够很好的完成记录、整理、出版的工作,利于后来者学习。例如,《内经》通过阴阳五行学说,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天人相应观”,形成了独特的脏腑、经络学说(4)。

医学思想的保护状况良好,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中国名医名师讲稿丛书等,由名家解读医药经典著作,各中医院校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

(2)医治手段

传统医治手段强调人体的内外统一,在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各家各派的医治手段和医治思路也各有千秋。例如,金陵医派在内科方面对“下虚受风”证、“温病”等有明确的治疗依据和治疗方案;对小儿疳积,有解表和里法和深清托化法;在处方用药时,提出“胃以通和为贵”的主张,以“二陈汤”做衬方使用。金陵医派在外科方面,对“肛瘘”采用挂线疗法,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器官功能;对于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等杂症,可以通过推拿手法治愈。

医治手段的传承状况参差不齐,以XX疗法为名称进入非遗保护名录的传统医药项目大多能够得到政府的财政扶持,但行医平台是决定项目存亡的关键。以丁氏痔科医术为例,该项目以南京市中医院為项目保护单位,传承状况良好,家族成员世代在市中医院行医,丁义江及其女儿、女婿均掌握了丁氏枯痔疗法、痔分段齿形结扎疗法、肛瘘切开挂线疗法等专项技术,并不断取得科研创新成果。而张简斋国医术,由于缺少官方认可的医疗平台,传承状况并不理想。

(3)医药配方与临床经验

各类方剂自古就有详尽的记载,但对配方的掌握,除了掌握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还应当能够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古语有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难”,现代科技使得建立方剂的数据库成为可能,然而要想借用现代科技实现“临证易”还需借用“大数据”的思维,为同一病症选择的药物组合积累足够的临床数据。

(4)炮制技艺

中药炮制技艺决定了中药的疗效,经过炮制的中药能够降低毒性发挥药性,反之不但达不到疗效还会在体内积累毒性。

市面上所存的中药炮制教材,对于药材的基本处理,已经有了较为详实的叙述,但是对于膏、丸、丹、散等的制作,却乏善可陈。实际操作中,药材公司在中药的处理上,盲目追求机器化大生产,在药品的质量和包装数量上违背了中药的自然规律。

大面积的人工种植增加了中草药的产量,然而采摘时间和药物的产地却被严重忽视,《千金方·千金翼方》卷第一《药录纂要》记载:“论曰夫药採取不知时节不以阴乾暴乾,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採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其法虽具大经,学者寻览造次难得,是以甄别即日可知耳。”药物采摘的时间,对药效影响非常大,如果不能按合适的时间采摘,采得的中药有名无实,和朽木没有本质的区别。药物的放置时间对药效也有极大的影响,要遵循当陈则陈,当鲜则鲜的原则,陈皮等药材时间越久药效越好,荷叶等药材则越新鲜越好。此外,药物的产地不同,药性也不同。川贝母味甘偏润,又能润肺止咳,又可治虚劳咳嗽、肺燥咳嗽;浙贝母苦寒降泄,功专清热散结,善治风热、肺热咳嗽及瘰疬、瘿瘤、乳痈等证。

机器化中药炮制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标准化散包,以5克为一个单位,医生开方时只能以5克为计量单位。这种标准化违背了中药君臣佐使的规律。需知中医开方如调兵遣将,来不得儿戏,数量的差异严重影响中药的药效和药性,长期的不精确计量将加大病患体内药物毒性的积累,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肝肾不可逆转的损失。5克一个单位的计量方法,加速了中药房的配药时间,牺牲的是病人的身体健康。如此的标准化到底是救人还是害人?!

二、当前传统医药保护模式的几大弊端

1、西化的中医教学模式

(1)师生代替师徒,课堂代替诊所

师生关系较为松散

师生关系较为松散,老师无法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一方面受到课堂的局限,没有实例辅佐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过多,无法因材施教,即便老师将看家本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领悟。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以实践为主,教材为辅。学生白天在诊所抄方,熟悉病例,学习诊断方法,练习辩证,晚上学习医家经典。而现在的课堂本末倒置,以教材为主,实践为辅。同时医疗过程中的诊断方法,询问技巧,切脉技巧包括医生本人对病人的人文关怀,都被课堂这一僵硬的方式阻隔在教学过程之外,试问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人才?

(2)医药分家之弊端

中医和西医不同,它的指导思路较为宏观,在治疗同一种疾病时,不同的医生可以有不同的治疗思路,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药往往不分家,医生以身试药,分辨药性,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作药品和药具,给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名医张简斋民国时期已经可以研制一些符合西医标准的中药,例如,中药“马黄”,其作用类似于能够收缩血管的麻黄素。在中医外科手术中,医生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药剂和药具,例如“丁氏痔科医术”就可以通过丁氏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

2、西化的治疗模式

首先是分科过细的弊端,现代中医院采用了西医化的分科方式,不但增加了患者的就诊难度,也容易发生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如,腰疼这一常见病,在治疗时人们往往会选择针灸推拿科,忽视了内科的调理,如果能够内科外科双管齐下,那么就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既能够使小关节复位,排出体内“寒气”,同时又能够通过治疗“下虚受风”,标本兼顾,防止腰疼复发或减缓复发的进程。

特别是内科与外科分离,很容易治标不治本,例如皮肤病的治疗,虽然外用的敷剂有一定的疗效,然而常常发生反复,原因就是病根没有肃清,例如病人体内的“湿热”如无法顺利排出体内,加之不适当的饮食起居,就会导致病情的不稳定。

再次是常规检查代替了望闻问切,现在很多医院的医生,甚至是一些在高校常年担任教学工作的老师,对于切脉这门基本掌握的不扎实,给病人看病只管望、闻、问,连脉都不诊,就开具处方,实在让人望而生畏。检查的参考数据是基于统计得来的,检查结果反映的是共性的问题,而望闻问切则是对病人体质病情的个性分析。如果一味指望检查数据,就丧失了中医个性化治疗的优势,也治丧失了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优势。最后,则是中成药的滥用。目前市面上的感冒中成药,多数为清热解毒的药,普遍伤胃,且不具备祛风的功能。因此病人在服用感冒冲剂后,难于痊愈,虽然退烧,其他症状缓解,但是下一次受风着凉时,仍然容易复发感冒,西医常常将这类病因归为免疫力低下,其实是病根没有肃清。

3、西化的医药管理模式

(1)西化的医师管理模式

目前的医疗行业的管理模式,以西医的标准要求中医存在过严过细的弊端,一大批具有临证经验的家传医生,由于不具备中医专业学历无法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因而不能合法执业。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案具有多样性,很难有统一的治疗指针。在涉及医疗事故的时候,缺少独立的中医医疗事故鉴定机构,按照西醫的思路,倒置举证,赔偿金额巨大,遏制了中医医疗行业的发展。

中医医疗的特殊性导致医生的诊断价值高于药物价值,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择医难,患者往往以医院和医生的名气作为衡量医术好坏的标准,那些无法进入名牌中医院的医生即便医术了得,也很难在市场上分一杯羹,“看病难”和“行医难”成了行业发展的两个异相。

(2)西化的中药管理模式

名家验方进入医药市场成本过高,导致验方拥有者无法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造福患者。在毒性试验方面,动物实验代替人体实验,提纯注射的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水药和丸药,难以控制人体摄入计量,大大增加了中药的毒性。在药品专利管理方面,药品专利五十年有效的规则,忽视了验方的遗产属性,对于拥有者及其传承者没有相应的保护。在中药提纯开发新药的过程中,唯君独尊,抛弃“君臣左使”的配伍理论,通过提纯,急功近利的推出新药,忽视以毒攻毒,相互配伍能够降低中药的毒性,保护肝肾功能。

三、非遗保护对传统医药的积极作用

中医药可以克服西医西药的局限性,是能够替代西洋医学某些不足方面的实用性很强的医疗体系。中医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治疗菌群感染时,采用植物性的草药,防止了自然界菌群平衡的破坏,不易导致超级细菌的产生。

四、中医药在申遗道路中需要完善的方面

1、解决非遗保护与医药卫生系统之间的矛盾

对于"非法存在"的民间非遗医药项目,是否有资格申报非遗项目名录。笔者认为在申报过程中,核定一个项目是否为传统医药的非遗项目,不应当遵循医药卫生系统的标准,而应当遵循非遗的判定标准,毕竟目前的卫生系统是以西方医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如果该项目有杰出的传人,具有悠久历史,以活态传承至今,具有重要的价值,属于非遗传统医药的范围,就可以认定为非遗。(5)

2、完善中医药医学史的研究

还应当完善下列课题:各时代中医药与其他地区传统医药的学术交流及其影响;医药经典古籍善本的研究;各时代中医流派的整理研究,各流派代表性人物的生平及学术经验;医药遗物、遗迹的收集整理及研究,科对同类型的遗物进行类型学分析,并佐以同时代的“甲骨文字”、“金文”、“竹简文字”等加以考证,复原古代中医的医疗场景,通过考古资料了解相关的习俗。

注释:

(1)邱科星.论我国传统医药国际保护的途径[D][D].中国政法大学,2008.

(2)文化,乔成栋.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中医儿科杂志,2006,2(5):55-56.

(3)诸国本.传统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8-53.

(4)张知寒,古代医药史精华录[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5)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与学科建设相关理论问题探索,[M]非遗报2014年6月1日,第七版

作者:刘立云

非遗之文化遗产论文 篇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其应用分析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个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艺术,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令人担忧。在新的发展时期,应充分应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有效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且在新的发展时期依然可以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文章深入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特点,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应用前景,希望能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问题;特点;应用前景

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和底蕴。因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应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保护,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更久远的传承,让更多的人欣赏其艺术魅力,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源远流长。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处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数字化的形式得到保存,同时也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再现,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永久保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技术保护,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进行拓展和共享,使更多的人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我国早在21世纪初期就出台了相关文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有了明确的规定。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完整、真实和系统的记录,并将数字化资料进行存档,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存,打破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往的传承方式,将一些“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传承习俗进行革新。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不但及时有效地挽救了一些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且也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即世界的理念。

虽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经实施了十几年的时间了,但是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形式单一、功能简单。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虽然建立了自己的数据信息库,但是其归档大多数是根据非遗项目的申报材料进行记录和保存的,而且记录的内容比较简单,没能从非遗形成的民族历史、内涵作用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记录和展示。记录单一,功能简单,使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了深入研究的价值,影响其艺术价值的传承。

二是档案划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库的存档材料通常是按照非遗项目的类别或非遗项目的地域来划分的,这样的档案划分方式不利于人们对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识和了解,影响非遗项目的宣传。

三是信息库之间相对独立,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我国幅员辽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分散性,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非遗项目申报、审批和记录的程序。因此,各个地区大都建立了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库。但这些数据信息库各自独立,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这样就会使一些花费了大量时间和财力进行数字化保护的非遗项目无法得到有效的宣传和应用,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四是非遗项目数字化信息库建设标准缺乏统一性。我国各地非遗数据库建设的质量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的非遗项目数据库功能完善,数字化技术更加先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记录和保存水平也更高,其展示和应用的效果也更好。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非遗数字化数据库则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数字化技术不先进、设备设施不完善,非遗项目记录和展示效果都有待提高。

五是缺少专业性人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几年的时间,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专业性人才仍然缺乏。因此,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人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特点

应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需要。应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应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更具安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是通过人进行传承的。由于多种原因,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临失传的现状。而应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采集、处理和真实记录,并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归档和展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其保存的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第二,应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传承因素的制约以及人们关注度不高等原因,難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展示,影响了其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传承。但是,应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处理和记录非遗项目,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数字化数据库的建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高度的资源共享,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第三,应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使其应用更加便利。应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建立数据库和网站,实现资源共享。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网站上浏览、欣赏和研究。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站和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下载和保存,极大地提高了应用的便利。而且数据库和网站的建立,使非遗项目得到了永久的保存,避免因为传承人自身原因造成非遗项目失传。

第四,应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可以提升传播的广泛性。应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可以极大地提高传播的广泛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应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能够有效增强互动性。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更加便捷地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网站、手机小程序等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来,增强参与性、互动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宣传和保护。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应用策略

第一,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建设速度,提升服务质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推广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通过提高网站建设的速度和提升网站服务质量,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应用。一是通过非遗网站对非遗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将富有个性化的非遗产品在网站上宣传和销售,使网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的重要平台。二是提升非遗网站的服务功能,通过收集开发潜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求群体,扩大需求人群,增加网站点击率,加大对非遗项目和非遗产品的宣传。三是通过非遗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

第二,利用現代数字化技术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AR/VR/M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是数字化发展的趋势。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也要积极应用AR/VR/MR技术来扩大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该技术已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虚拟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人们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推广,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提高其影响力。利用AR/VR/MR技术不但能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体育项目、民俗故事、音乐表演等进行真实展现,让人们身临其境,切实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进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提高非遗产品的商业价值。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把更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资源展现出来,让人们更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人们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其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传承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传承人真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第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馆,开创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新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应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积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馆、资源库,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好的记录与保存、展示与传承。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库、博物馆等方式,使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多样性来吸引受众群体,使更多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发展时期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第四,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及周边产品,拓宽非遗保护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字化保护不能仅停留在用数字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记录、存档、展示的层面,还要注重对其文创产品及周边产品的开发和销售。通过现代3D打印技术开发独具个性的非遗文创产品,或者结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开发私人定制的非遗周边产品,吸引更多的群体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文创产品及周边产品的销售资金可以用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紧跟时代的发展,在新时期依然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得到更好的保护、更久远的传承。

第五,利用云技术,开发移动小程序,吸引受众群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来完成工作和满足生活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云技术,开发手机客户端小程序,满足网络时代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需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云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整理和保存,再通过移动小程序吸引广大非遗受众群体,满足非遗受众群体对非遗项目知识的需求,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众群体的非遗消费方式,进而促进对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存、传承与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应积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移动小程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程序为载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展示与发展、宣传与销售。

利用云技术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移动小程序,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程序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应用的一个途径,要发挥其作用还要依托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力;其次,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移动小程序还要与非遗项目所在地的特色资源相结合,不断提高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应用,能够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记录、应用和展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随着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艺术魅力和发挥更大的艺术价值,有利于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凌婧.文化产业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新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4):40-41.

[2]刘美华,李现彩,蔡雅丽,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在数字化背景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10):75-78.

[3]苏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1):72-73.

[4]马晓娜,图拉,徐迎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2):121-142.

[5]赵中华.数字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02):13-16.

作者:王智民

非遗之文化遗产论文 篇3:

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文献;开放获取;山东省

摘要:文章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放获取文献资源为例,采用互联网实证文献资源调研的方法,对公共图书馆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及其资源建设进行了探讨。

收稿日期:2015-02-06

作者简介:姜璐(1981—),山东省图书馆馆员。1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化

1.1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强烈的民族历史积淀,传承3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一个世纪,且要求谱系清楚和明确,作为该区域具有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和社会特性组成部分的团体或个人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人类智力活动成果[1]。随着人类群体或个人在所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以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的动态变化,也使得这种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可持续性传承和创新。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内容分为10类,分别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级别分为5级,分别是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自从2003年我国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到目前已走过了10余年历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彰显了我国对文化多样性价值的珍视[2]。2013年是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1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两周年,2013年6月14日,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暨庆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周年纪念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认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健康发展。

1.2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

由于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就是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以各种不同文献类型或文献格式类型的方式加以呈现、收藏、保存和保护,以便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除了采用传统的口授、身传、授课等方式外,由于文献是保存、记录、讲授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适用范围最广和稳定性最好的传播途径,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无论是采用身传和口授,还是学校授课的方式,都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强力支持[3]。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靠活态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也需要靠文献记载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需要从历史、文化、科学、经济、文献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充分的研究,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研究价值和实用效果。目前最为主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方式是采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各类数字化文献的方式加以保存和保护。由于数字化文献与传统的纸质文献相比优势明显,因此可以更好地实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2公共图书馆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中的作用

2.1公共图书馆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中的作用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具有承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教育的职能,其中,图书馆中的公共图书馆就更是如此[4]。公共图书馆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时代,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新技术手段,将数字化文献和开放获取文献这两种元素同时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中,从而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渠道,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服务的新途径,实现在资源广泛共享基础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利用新目标。为此,公共图书馆应当主动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纳入到自己的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中来,扩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领域,也纳入到地方文献服务体系[5],并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为核心内容开展新的服务项目。因此,公共图书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播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尤其是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也应当成为公共图书馆重要的地方特色馆藏文献资源类型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更应该成为地方公共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文献。

2.2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放获取文献资源的类型

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工作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6],要通过多种方式体现出这一系统工程的特点。一方面需要为用户提供具有泛在化特点的图书馆服务,包括为用户提供具有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用户和多种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为用户提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类型的多元化服务。其中,不仅要有电子图书,还要有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文献载体。这些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载体可以有多种类型,如按采用文献的格式划分有文字、图片、照片、图文、音频、视频、动漫、三维虚拟、摄像头、多媒体等;按采用文献的类型划分有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讲座、地方志、家谱等。同时,要为用户提供具有学术性质的免费全文开放获取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开放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文献的形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最为便利和有效的条件。

3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国家博览会

3.1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姜璐: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姜璐: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山东省是孔孟的故乡,礼仪之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蕴含着民族富强、爱国、自由、公正等核心价值观,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经过4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山东省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普查工作,共普查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06万条,整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万多项,并从普查项目中选出了历史文化价值高、生存状况濒危、传承困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优先列入名录体系。截至2014年6月的统计资料显示,山东省目前共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692项,形成了类型齐全的5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体系。其中,民间美术类的烟台剪纸、滨州剪纸、高密剪纸、莒县过门笺,民间音乐类的诸城派古琴,传统戏剧类的济南皮影戏、泰安皮影戏、定陶皮影戏共8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山东省是项目居于第二多的省份,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3项,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5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019项,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7]。山东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山东省地方公共图书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体系及其相关数据库和网站提供了坚实的文献资源基础。

3.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省举办

山东省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迄今为止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连续举办过全部3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省份。2010年10月15—18日,主题为“保护传承、合理利用”,以适合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览和销售为重点内容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同时,位于济南市西郊槐荫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也在博览会期间奠基开始建设。2012年9月6—10日,第2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举办,主题为“促进非遗保护,共建精神家园”,旨在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同市场的建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2014年10月11—14日,第3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共有700多个项目参展。博览会期间还举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交易,创意衍生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成果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展现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8]。此外,山东省为庆祝我国第9个“文化遗产日”,于2014年6月14日在济南举办了“美丽非遗·文化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2014年9月17日,在山东省文化馆举办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2014年10月底,台儿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正式落户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在山东省的蓬勃开展,为山东省地方公共图书馆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并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服务提供了极为良好的地缘环境和地方文献资源条件。4公共图书馆可提供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放获取实证文献资源4.1按文献格式划分的开放获取实证文献资源

山东省公共图书馆可利用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放获取文献资源数据库及其网站,为用户提供各类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放获取文献资源[9]。例如,可提供按文献格式划分的文字类资源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网站的民间舞蹈类项目——山东省级的《鲁南花鼓》,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潍坊市级的《潍坊潍城小磨香油工艺》和梁山县级的《李文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图片类资源如通过“FOTOE图片网站”可检索到涉及“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多的图片文献资源,如《章丘麦秸画》、阳谷木雕《孔子》、济南皮影《大明湖——荷花仙女》、济南面塑《钟馗嫁妹》、胶东栖霞彩塑《天师辟邪》以及台儿庄展区的《谭氏蚕丝制作技艺》;图文类资源如国家级威海荣成市的民俗类项目《荣成国际渔民节》,潍坊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潍坊红木嵌银漆器》;视频类资源如通过“优酷”视频网站展示和介绍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资源,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烟台剪纸音像集》《滨州剪纸》《济南皮影戏创意节目—济南影子舞—济南人体影子舞》《茅毅先生潍坊音乐会:诸城派古琴》《定陶皮影戏——菏泽》《日照莒县过门笺新春祈福》以及其他视频资源如省级的《杨家埠木版年画》。

4.2按文献类型划分的开放获取实证文献资源

山东省公共图书馆可利用建设的各种文献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放获取资源数据库及其网站,为用户提供各种文献类型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放获取文献资源[10]。例如,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放获取论文类资源,如《音乐时空》2014年第10期的专题研究论文《分析濒临失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学位论文类资源,如山东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2011年的硕士学位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山东传统武术研究》,青岛科技大学民间美术专业2010年的硕士学位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岛民间美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岛民间技艺研究》,青岛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讲座类资源,如《古筝流派大讲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筝乐》。2014年11月25日,在“11.26”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孔子研究院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齐鲁非遗大讲堂》首期在济南开讲。山东省将从2014年11月开始每月一次,利用一年的时间举办《齐鲁非遗大讲堂》专题培训讲座,内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建设,抢救性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的机制建设和制度保障等;地方志类资源,如《山东省情网·山东省省情资料库》收录有7,000余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文文献,如《迷人的东方芭蕾——济阳鼓子秧歌》《新一轮修志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收录》;网站类资源,如“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网站[11],设置有新闻资讯、政策法规、中心介绍、遗产名录、老字号名录、申报指南、专家论坛等栏目,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老字号传统技艺研究、传统工艺美术研究3个研究方向的文献资源。

参考文献:

[1]孙沁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民族地区图书馆职责与实践: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5):97-100.

[2]蔡磊.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特征与保护原则[J].理论与改革,2014(5):125-127.

[3]周梅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收集整理[J].浙江档案,2011(11):43-44.

[4]闫媛.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的作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0):103-104.

[5]姜璐.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9):71-73.

[6]陶琳.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以杭州图书馆对“西湖传说”的保护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6):103-107.

[7]山东健全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国家级项目达153项[EB/OL].[2014-11-30].http://news.sdchina.com/show/3085486.html.

[8]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10月亮相济南[EB/OL].[2014-11-30].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9-24/6627044.shtml.

[9]刘爱华.从“传承”的角度看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11):126-128.

[10]于新国.基于开放获取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以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硕士学位论文资源为例[J].文献信息论坛,2014(1):15-18.

[11]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EB/OL].[2014-11-30].http://www.sdich.com/index1.asp.

(编校:崔萌)

作者:姜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案例法会计教学论文下一篇:金融投资改革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