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2023-03-23

第一篇:如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如何才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2010-12-12 11:47:14

如何才能去做喜欢的事情

Paul Graham

翻译: 王亮修订历史

修订 1.0 2006年2月7日

来源:

摘要

本文译自Paul Graham的How To Do What You Love,原文链接为

。欢迎到HowToDoWhatYouLove 讨论本译文。 本文来源于拾遗记之家

目录

工作

界限

诱惑

慎重

两条路

致谢

喜欢一件事才能做好它,这可不是什么新想法,用4个字概括:"Do what you love."(“做你喜欢的事”)。然而,知易行难。

小时候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以为工作和娱乐截然不同。生活分成两部分:有时候大人给点活干;剩下的时间就去玩,随心所欲。偶尔,大人让做的事居然挺有趣,而玩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比如摔倒受伤。但这种情况不多见,通常,干活都没啥意思。 既然上学是为了工作,那它肯定也很枯燥。

生活有工作和娱乐两种状态,相应地,人被分成两种,大人和孩子。大人要辛苦地工作,孩子虽然不用工作,但他们得去学校学做一些简单的事,为将来打基础。就像孩子们不喜欢学校一样,大人们也都不爱工作,这似乎显而易见。

老师尤其相信工作没有乐趣可言,这并不奇怪,因为绝大多数教师没体会过教书的乐趣。就像孩子们不能玩躲球游戏(dodgeball),非要背各个省的省会一样,老师也不得不看着这些孩子,不能躺在海滩。谁都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么说并不代表我认为允许孩子自做主张是对的,他们总得学会点什么。但是,如果大人告诉孩子“工作不都是这么枯燥,现在之所以要做些很闷的事,恰恰是为了以后可以选择能带来乐趣的工作”[1]是不是效果更好呢?

在我9岁或者10岁的时候,父亲曾告诉我,只要我喜欢,长大了干什么都行。这话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听起来好像有人告诉我水是干的一样怪异。虽然我不敢肯定父亲想告诉我什么,但肯定不是说工作能像娱乐一样带来乐趣。过了好多年,我才弄明白这一点。

工作

很多人读完高中就开始工作了,所以,大人会在孩子读高中的时候向他们讲些工作上的事,也允许孩子跑去看他们工作的样子。那时我总觉得大人都很喜欢各自的工作,现在回头想想,也许只有私人飞行员才真正喜欢,银行经理肯定不喜欢他的那份工作。

有一种说法,中高层人士都喜欢自己的工作。于是,人们都装模作样喜欢自己的工作,仿佛自己是中高层人士中的一员,否则不仅会影响其职业生涯,而且显得没有教养。

本文第一句话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都要装作喜欢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只能做好他喜欢的事情,那么,有些人能成功,就是因为喜欢自己的工作。如同在美国,家家户户都有250年前法国国王用椅的不同程度的仿制品一样(尽管主人可能并不太清楚),人们对工作的态度也是在不同程度上、有意无意地模仿成功人士。

假装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做法必定把孩子弄得精神错乱,等他们到了开始思考喜欢什么工作的年龄,绝大多数人已经完全被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观点所误导。一方面,学校教导他们工作是一种责任,但毫无乐趣可言,工作甚至比上学还辛苦。另一方面,身边的大人却口口声声说他们喜欢工作。孩子们会想:“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不是孩子的错。

学校和大人们不一致的说法使孩子们错误地认为:学校里学会做的事情并不是真正的工作;工作不比学习更糟;要么那些说喜欢工作的大人都在说谎。然而,三种说法全是错误的。

最危险的谎言来自孩子的父母。如果某人选择无聊的工作是为了让全家人生活得好一点――很多人也真的是这么做的――那么他的孩子很可能受其影响,也认为工作挺无聊的[2]。而如果父母能为自己多考虑考虑(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尽管以牺牲全家人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译者注),教出来的孩子反而会好一些。热爱工作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昂贵的房子无法带来的[3]。

读大学时,我才明白养家糊口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选择什么工作要比赚多少钱重要。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工作就是为了生存,但也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故事(比如说爱因斯坦在专利局上班)说明,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如今,工作的目的是为世界做出贡献,同时也要能够生存。可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无法改变自己的错误想法,认为工作中令人痛苦的事情很多。工作中仍然需要不断钻研,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所以,人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做这些工作。

如果认为工作注定是件痛苦的事,当工作中出现错误就觉察不出来。这就是我在研究生院学习期间的思考所得。

界限

一个人能够喜欢工作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停止寻找。另外,如果他像其他人那样,低估了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又会过早地停止寻找。他或者会听从父母的安排,或者去追名逐利,又或者什么也不做。

一方面,“做你喜欢做的事”不意味着做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事,即便是爱因斯坦也会有想喝咖啡的时候,但他会告诫自己先完成手头的工作。

我总是无法理解有些人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其它的事都不想做,因为我从来没有如此喜欢过一份工作。如果我可以选择(a)花一小时做点什么,或者(b)瞬间转移(teleport)到罗马,然后在那里闲逛一小时。我会更喜欢哪一个呢?说实话,都不喜欢。

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几乎每个人都会倾向去Carribbean飘流、做爱、或者享用美食,而不是去解决难题。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有时间范围的。不能是只在某一刻特别想做的事,必须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比如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

没有成果的快乐是无法持续的,如果厌倦了躺在沙滩上,而又想保持快乐,就得做点事情出来。 另一方面,必须得喜欢工作多一点,喜欢享受少一点,要有不做点事就闲得难受的劲头。当然也不能没日没夜地工作,可以坚持工作直到疲劳为止,然后可能想做点别的,甚至只是发呆。但不要把这种时刻当成一种奖励,或者辛苦工作的补偿。

我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如果一个人在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那么不会有什么成就,因为强迫自己工作不可能比别人做得好。

要想工作得快乐,不仅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是令人佩服的事,是那种做完可以说“哇,太酷了”的工作。不一定非得制造点什么出来,学会开滑翔机,说一口流利的外语,都足以让人感觉

很酷,至少是那一刻。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试自己。

我认为读书就不符合这一标准。除了某些数学书或者实用科学书籍,很难准确说读完一本书后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读书和工作不太一样。只有在实践中运用了读到的知识,才会感觉有收获。 Gino Lee告诉过我一个好方法――做一件能让你的朋友说“哇”的事情。但这可能不适用于22岁以下的人,因为他们认识的人太少,碰不到真正的朋友。

诱惑

我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在乎别人的看法,除非是他的朋友。不要想着出名,不必太在意众人的意见。能够得到尊敬的人的意见就够了,何必在乎那些根本就不认识的人呢?[4]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5]。出名极具诱惑力,甚至可以让人放弃其所爱,转而去做一些他渴望喜欢的事情。

比如,有些人之所以写小说,是因为他们喜欢读小说,而且发现写小说可以得诺贝尔奖,于是乎他们会想,难道还会有什么工作比成为一名作家更好吗?但是,渴望成为一名作家还不够,还要喜欢写作,喜欢编故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就能赢得声望。然而,做某些工作会带来声望是后来才有的,爵士乐就是一个例子,其它成熟的艺术形式也是如此。所以,尽管去做喜欢的事吧,声望自会随之而来。

声望对于雄心勃勃的人来说是最危险的诱惑,想让这种人办事,只需向其保证一定的声望即可,比如让其做演讲、作序、服务于某个委员会、以及做个部门头头,等等。所以最好的建议就是不要做这类工作,如果它有趣的话,人们就无需使其听上去很美了。

同理,如果同样喜欢两种工作,其中一种会带来更大的声望,那么就选择另外一个。声望会一点点地改变人们的爱好,所以如果自己无法区分的话,那么很可能真正喜欢的是不引人注目的那个。 金钱同样使人堕落。钱本身并不危险,有些工作虽然可以挣很多钱,却被人瞧不起,比如电话推销、卖淫、或者人身伤害诉讼。做这种工作的人最终会是那些“只求生存”的人(建议:如果某个行业的从业者这么说,不要做这个行当),有追求的人才不会被其诱惑。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名利双收的职业,例如从事企业法律或者医学工作。一份既有保障又有前途的工作,再加上一点可以不劳而获的声望,才是对青年人最大的威胁,因为他们还没开始思考什么是他们真正喜欢的。 要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喜欢他正在做的事,就看他会不会无偿地工作,即使不得不做另一份工作以求生存。究竟有多少企业律师愿意在非工作时间免费做他们正在做的工作,而以日常工作糊口呢? 这种方法对于选择从事哪种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有帮助,因为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大多数优秀的数学家即使当不了数学教授也愿意从事数学研究,另一种情况恰恰相反,有人发表论文,就是想做英语教授,而不是在广告机构工作。即使没有数学系也会有人研究数学,但是如果没有英语专业,以及教学职位的存在,又怎么会有人长篇累牍地发表论文,研究Conrad小说中人物的性别和身分呢?没人会觉得研究这些东西很有趣。

做父母的往往会看重金钱。可以放心地说,孩子想当作家而父母想让其当医生的多,孩子想当医生而父母让其当作家的少。孩子认为父母太“实际”,其实未必。所有的父母对待孩子要比对待自己更慎重,因为作为父母,他们承担风险,却得不到好处。如果八岁的儿子打算爬树,或者10来岁的女儿要和坏男孩约会,父母无法体会孩子的兴奋,但是如果儿子从树上掉下来,或者女儿怀孕了,却要父母出面收场。

慎重

面对如此危险的诱惑,很难找到喜欢的工作就不奇怪了。大多数人从小就相信工作是受罪,不信邪的人也都栽在了名利的诱惑上。那么到底有多少人最终找到了他们所热爱的工作呢?10万,或者10亿。

找到自己爱干的工作是很难的。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肯定很难,所以,不要低估它的难度,同时,也不要因为暂时没有找到而气馁。其实,只要敢于承认自己对工作的不满,就比很多人更可能成

功了,那些人还在自欺欺人呢。如果周围的同事都说工作得很开心,而自己却对这份工作一点也看不上眼,那也许是同事在自己骗自己,虽然未必都是,但可能性很大。

做大事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艰苦,因为只有喜欢自己工作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他们根本不需要勉强自己,但是,寻找爱好的过程却得非常认真。有些人特别幸运,他们12岁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沿着这条路茁壮成长。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更多成就大事的人来说,其职业生涯就像乒乓球的轨迹,他们在学校里学A,工作后做完全不相关的B,最后成名于C。

有时候,更换工作是精力旺盛的表现,但也可能是因为懒惰。通常,你无法区分自己究竟是掉队了,还是在另辟蹊径,即使许多成就大事的人,在最初寻找人生定位时往往很失望。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保持诚实吗?一种方法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好它,即使不喜欢。这样至少知道自己不是在为懒惰找借口。更重要的是,往往会养成把事做好的习惯。

另一种方法是“坚持实践”。例如,如果想成为一名作家,又不想因为日常工作而浪费精力,那么,就要坚持练习写作。尽管写得不好,但还是要坚持写。只要坚持实践,就会知道想成为作家是不是想想而已。如果写的东西实在糟糕,选择这份工作就不现实。

坚持实践是一种启发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找到喜爱的工作,甄别出那些本以为会做好的工作,最终选择真正喜欢的,就好像水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可以找到屋顶的漏洞一样。

当然,明白喜欢什么工作并不意味着能够以它为工作,这是两码事。有追求的人更要把两者分清楚,喜欢做什么和能做成什么是不一样的。[6]

这一点看得越清楚,内心就会越痛苦,很多人因此降低标准。例如,如果在街上随便找人问问,他们能否和Leonardo画得一样好,就会发现很多人说他们根本不会画画。这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而不是事实。他实际想说,我不会去干那个。因为如果想方设法让他做画20年,他会为自己获得的成就而吃惊。当然那需要非常刻苦,可能要在头几年每天都得面对失败。所以如果有人说“我不行”,不要相信他。

另一个经常听到的说法是,不能每个人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总得有人做令人讨厌的工作。真的吗?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在美国,唯一强迫人的方式是征兵,但我们已经30年没有这么做过了,而是一直利用名利吸引人工作。

如果仍然有些事没人愿意做,那么人们就不得不自己做,过去发生在家奴身上的事就是这样。家奴的工作是经典的例子,在公元10世纪时,似乎那份工作总得有人来做。然而在20世纪中期,发达国家已经没有仆人了,有钱人得自己干活。

所以,也许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做,但是谈到具体的某项工作时这么说就不合适了。糟糕的工作可以自动化完成,或者根本就不做,如果没人愿意做的话。

两条路

有一种情况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他喜欢做的工作。人首先要生存,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会很难赚到钱。这时有两条路可以走:成长渐进法:随着能力的增强、名气的增大,逐渐放弃不喜欢的工作,选择喜欢的工作。

齐头并进法:做不喜欢的工作赚钱,以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成长渐进法更常用,工作做得好的人一般选这种方法。年轻的建筑师开始时不得不什么活都干,等到他做得很好之后就可以挑选项目了。这种方法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太慢,而且不确定,即使是终身聘用也无法做到真正的自由。

齐头并进法有多种做法,取决于需要用多少时间赚钱。一个极端是白天上班,靠一份工作时间固定的工作赚钱,而在闲暇时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个极端是先拼命赚钱,直到不再为钱发愁。 齐头并进法用的人比较少,因为需要事先做好周全的打算,而且这种方法更危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的要求也越高,所以为了赚到足够的钱,可能需要比预期更长的时间工作。更糟的是,人可能会被工作内容改变。如果做无聊的事情太久,脑子可能就锈掉了。钱给的越多的工作越危

险,因为需要付出全部的精力。

齐头并进法的好处是可以让人摆脱障碍[7]。职业发展不都是一片坦徒,不同工作之间的差距变化很大。从结构设计工作转行到产品设计工作还有可能,要转向音乐方面就不太可能了。有两份工作的人多一分选择,尽管其中一份只为赚钱。

到底该选哪条路走呢?这取决于你是否明确想做什么,是否擅长分清主次,能承担多大的风险,以及是否有人愿意为你喜欢做的事情付钱。如果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也知道有人愿意为此付钱,那么就选择成长渐进法。如果还不了解自己想干什么,或者不喜欢非黑即白的二元逻辑,那么可以选择齐头并进法,只要你能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

不要太早下决定。很小就知道自己未来做什么的孩子似乎让人印象深刻,就像他们比其他孩子更善于做数学题目一样。可惜,他们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错误的。

我有一位非常成功的医生朋友,她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工作。当有人向她咨询申请医学院事宜的时候,她很想握着他们的手说“不要去”(但是她从没这么做过)。她怎么会这样呢?她在高中的时候就想成为医生,而且她雄心勃勃信誓旦旦,克服了所有的困难,令人遗憾的是,她甚至克服了对这份工作的厌烦。

结果,她现在的生活实际上是一名高中生为她做出的选择。

年轻的时候,我们相信有足够的信息事先做出选择,工作却是个例外。试图做出选择时,手上只有少得可怜的信息。即使上了大学,我们也很少知道工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做过几次实习生,但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提供实习机会,而那些提供实习的工作,也不会教你太多东西,就好像做球童不可能学会打棒球一样。

人生规划和其它规划一样,多尝试会有更好的结果。所以,除非十分确定,最好还是选择一份可以应用成长渐进法或齐头并进法的工作。这也是我选择计算机行业的部分原因。在这个行当,做教授也行,想赚很多钱也行,也可以向一些相关专业转行。

尽早从事涵盖面较广的工作也是很明智的,这样就可以很快知道各种工作都是做什么的。相反,极端的齐头并进法很危险,因为无法得知自己喜欢什么。如果一个人做了十年的债券交易商,当他攒够了钱决定不再继续而转行写小说时,却发现自己并不是真得喜欢写小说,却已为时已晚。 多数人都会说,这好办,给我一百万,我就能弄明白该做什么。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环境塑造人,离开了自己生活的环境,多数人都会不知所措,看看那些中了彩票或继承了大笔财产的人就知道了。就像每个人都说他们在意财务安全,然而最快乐人不是那些拥有它的人,而是那些喜欢他们在做的事的人。这么看来,有一份明确的计划未必是件好事情。

选择哪条路,是要经历一番思想斗争的。找到喜欢做的工作很难,大多数人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即使能做到,也要等到

三、四十岁。但是,只要有这个愿望,就很可能会实现。如果知道自己会喜欢工作,就胜利在望了,如果知道自己具体爱做什么工作,就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致谢

感谢Trevor Blackwell, Dan Friedman, Sarah Harlin, Jessica Livingston, Jackie McDonough, Robert Morris, Peter Norvig, David Sloo, 以及Aaron Swartz阅读本文初稿。

[1] 现在,我们做的恰恰相反:当我们让孩子做无聊的事情,比如算术练习,我们没有坦白地说它很无趣,而是假装它很有趣。

[2] 有位父亲告诉我一个相关的现象:他特意向家人隐瞒有多爱自己的工作,当他周末想去工作时,发现说一些不得不去的借口很容易,而不原意承认自己更原意工作,而不是和家人待在一起。

[3] 郊区的情况也差不多。父母搬到郊区,为了他们的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但是郊区索然无味,不够自然,十几岁的孩子会以为整个世界都是这个样子。

[4] 我并不是说只能跟朋友说这些事情,帮忙的人越多越好,但是朋友的意见最重要。

[5] Donald Hall说,那些有望成为诗人的年轻人错误地执迷于发布作品。但是你可以想象,如果

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一首诗,那会是什么情形,他会在聚会上被当成真正的诗人,尽管他和从前没什么两样。但是,对于其他不知情的人,能不能在权威杂志上发表文章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说,实际情况比Hall认为的要困难。年轻人之所以特别在乎名气,是因为他们想打动的那些大人往往搞不清楚状况。

[6] 就像我们要警惕,事情不会因为我们希望它发展成什么样子就会成什么样子,这是同样的道理。很多人分不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宗教越来越受欢迎就是证据之一。

[7] 一个更形象的隐喻是,以各种工作为节点的图,并没有连通得很好。

本文来源于拾遗记之家

第二篇:如何才能去做喜欢的事情?

喜欢一件事才能做好它,这可不是什么新想法,用4个字概括:"Dowhatyoulove."(“做你喜欢的事”)。然而,知易行难。

小时候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以为工作和娱乐截然不同。生活分成两部分:有时候大人给点活干;剩下的时间就去玩,随心所欲。偶尔,大人让做的事居然挺有趣,而玩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比如摔倒受伤。但这种情况不多见,通常,干活都没啥意思。

既然上学是为了工作,那它肯定也很枯燥。 生活有工作和娱乐两种状态,相应地,人被分成两种,大人和孩子。大人要辛苦地工作,孩子虽然不用工作,但他们得去学校学做一些简单的事,为将来打基础。就像孩子们不喜欢学校一样,大人们也都不爱工作,这似乎显而易见。

老师尤其相信工作没有乐趣可言,这并不奇怪,因为绝大多数教师没体会过教书的乐趣。就像孩子们不能玩躲球游戏(dodgeball),非要背各个省的省会一样,老师也不得不看着这些孩子,不能躺在海滩。谁都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么说并不代表我认为允许孩子自做主张是对的,他们总得学会点什么。但是,如果大人告诉孩子“工作不都是这么枯燥,现在之所以要做些很闷的事,恰恰是为了以后可以选择能带来乐趣的工作”是不是效果更好呢?

在我9岁或者10岁的时候,父亲曾告诉我,只要我喜欢,长大了干什么都行。这话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听起来好像有人告诉我水是干的一样怪异。虽然我不敢肯定父亲想告诉我什么,但肯定不是说工作能像娱乐一样带来乐趣。过了好多年,我才弄明白这一点。

工作

很多人读完高中就开始工作了,所以,大人会在孩子读高中的时候向他们讲些工作上的事,也允许孩子跑去看他们工作的样子。那时我总觉得大人都很喜欢各自的工作,现在回头想想,也许只有私人飞行员才真正喜欢,银行经理肯定不喜欢他的那份工作。

有一种说法,中高层人士都喜欢自己的工作。于是,人们都装模作样喜欢自己的工作,仿佛自己是中高层人士中的一员,否则不仅会影响其职业生涯,而且显得没有教养。

本文第一句话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都要装作喜欢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只能做好他喜欢的事情,那么,有些人能成功,就是因为喜欢自己的工作。如同在美国,家家户户都有250年前法国国王用椅的不同程度的仿制品一样(尽管主人可能并不太清楚),人们对工作的态度也是在不同程度上、有意无意地模仿成功人士。

假装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做法必定把孩子弄得精神错乱,等他们到了开始思考喜欢什么工作的年龄,绝大多数人已经完全被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观点所误导。一方面,学校教导他们工作是一种责任,但毫无乐趣可言,工作甚至比上学还辛苦。另一方面,身边的大人却口口声声说他们喜欢工作。孩子们会想:“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不是孩子的错。

学校和大人们不一致的说法使孩子们错误地认为:学校里学会做的事情并不是真正的工作;工作不比学习更糟;要么那些说喜欢工作的大人都在说谎。然而,三种说法全是错误的。

最危险的谎言来自孩子的父母。如果某人选择无聊的工作是为了让全家人生活得好一点――很多人也真的是这么做的――那么他的孩子很可能受其影响,也认为工作挺无聊的。而如果父母能为自己多考虑考虑(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尽管以牺牲全家人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译者注),教出来的孩子反而会好一些。热爱工作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昂贵的房子无法带来的。

读大学时,我才明白养家糊口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选择什么工作要比赚多少钱重要。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工作就是为了生存,但也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故事(比如说爱因斯坦在专利局上班)说明,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如今,工作的目的是为世界做出贡献,同时也要能够生存。可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无法改变自己的错误想法,认为工作中令人痛苦的事情很多。工作中仍然需要不断钻研,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所以,人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做这些工作。

如果认为工作注定是件痛苦的事,当工作中出现错误就觉察不出来。这就是我在研究生院学习期间的思考所得。

界限

一个人能够喜欢工作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停止寻找。另外,如果他像其他人那样,低估了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又会过早地停止寻找。他或者会听从父母的安排,或者去追名逐利,又或者什么也不做。

一方面,“做你喜欢做的事”不意味着做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事,即便是爱因斯坦也会有想喝咖啡的时候,但他会告诫自己先完成手头的工作。

我总是无法理解有些人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其它的事都不想做,因为我从来没有如此喜欢过一份工作。如果我可以选择(a)花一小时做点什么,或者(b)瞬间转移(teleport)到罗马,然后在那里闲逛一小时。我会更喜欢哪一个呢?说实话,都不喜欢。

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几乎每个人都会倾向去Carribbean飘流、做爱、或者享用美食,而不是去解决难题。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有时间范围的。不能是只在某一刻特别想做的事,必须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比如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

没有成果的快乐是无法持续的,如果厌倦了躺在沙滩上,而又想保持快乐,就得做点事情出来。

另一方面,必须得喜欢工作多一点,喜欢享受少一点,要有不做点事就闲得难受的劲头。当然也不能没日没夜地工作,可以坚持工作直到疲劳为止,然后可能想做点别的,甚至只是发呆。但不要把这种时刻当成一种奖励,或者辛苦工作的补偿。

我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如果一个人在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那么不会有什么成就,因为强迫自己工作不可能比别人做得好。

要想工作得快乐,不仅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是令人佩服的事,是那种做完可以说“哇,太酷了”的工作。不一定非得制造点什么出来,学会开滑翔机,说一口流利的外语,都足以让人感觉很酷,至少是那一刻。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试自己。

我认为读书就不符合这一标准。除了某些数学书或者实用科学书籍,很难准确说读完一本书后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读书和工作不太一样。只有在实践中运用了读到的知识,才会感觉有收获。

GinoLee告诉过我一个好方法――做一件能让你的朋友说“哇”的事情。但这可能不适用于22岁以下的人,因为他们认识的人太少,碰不到真正的朋友。

诱惑

我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在乎别人的看法,除非是他的朋友。不要想着出名,不必太在意众人的意见。能够得到尊敬的人的意见就够了,何必在乎那些根本就不认识的人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出名极具诱惑力,甚至可以让人放弃其所爱,转而去做一些他渴望喜欢的事情。

比如,有些人之所以写小说,是因为他们喜欢读小说,而且发现写小说可以得诺贝尔奖,于是乎他们会想,难道还会有什么工作比成为一名作家更好吗?但是,渴望成为一名作家还不够,还要喜欢写作,喜欢编故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就能赢得声望。然而,做某些工作会带来声望是后来才有的,爵士乐就是一个例子,其它成熟的艺术形式也是如此。所以,尽管去做喜欢的事吧,声望自会随之而来。

声望对于雄心勃勃的人来说是最危险的诱惑,想让这种人办事,只需向其保证一定的声望即可,比如让其做演讲、作序、服务于某个委员会、以及做个部门头头,等等。所以最好的建议就是不要做这类工作,如果它有趣的话,人们就无需使其听上去很美了。

同理,如果同样喜欢两种工作,其中一种会带来更大的声望,那么就选择另外一个。声望会一点点地改变人们的爱好,所以如果自己无法区分的话,那么很可能真正喜欢的是不引人注目的那个。

金钱同样使人堕落。钱本身并不危险,有些工作虽然可以挣很多钱,却被人瞧不起,比如电话推销、卖淫、或者人身伤害诉讼。做这种工作的人最终会是那些“只求生存”的人(建议:如果某个行业的从业者这么说,不要做这个行当),有追求的人才不会被其诱惑。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名利双收的职业,例如从事企业法律或者医学工作。一份既有保障又有前途的工作,再加上一点可以不劳而获的声望,才是对青年人最大的威胁,因为他们还没开始思考什么是他们真正喜欢的。

要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喜欢他正在做的事,就看他会不会无偿地工作,即使不得不做另一份工作以求生存。究竟有多少企业律师愿意在非工作时间免费做他们正在做的工作,而以日常工作糊口呢?

这种方法对于选择从事哪种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有帮助,因为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大多数优秀的数学家即使当不了数学教授也愿意从事数学研究,另一种情况恰恰相反,有人发表论文,就是想做英语教授,而不是在广告机构工作。即使没有数学系也会有人研究数学,但是如果没有英语专业,以及教学职位的存在,又怎么会有人长篇累牍地发表论文,研究Conrad小说中人物的性别和身分呢?没人会觉得研究这些东西很有趣。

做父母的往往会看重金钱。可以放心地说,孩子想当作家而父母想让其当医生的多,孩子想当医生而父母让其当作家的少。孩子认为父母太“实际”,其实未必。所有的父母对待孩子要比对待自己更慎重,因为作为父母,他们承担风险,却得不到好处。如果八岁的儿子打算爬树,或者10来岁的女儿要和坏男孩约会,父母无法体会孩子的兴奋,但是如果儿子从树上掉下来,或者女儿怀孕了,却要父母出面收场。

慎重

面对如此危险的诱惑,很难找到喜欢的工作就不奇怪了。大多数人从小就相信工作是受罪,不信邪的人也都栽在了名利的诱惑上。那么到底有多少人最终找到了他们所热爱的工作呢?10万,或者10亿。

找到自己爱干的工作是很难的。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肯定很难,所以,不要低估它的难度,同时,也不要因为暂时没有找到而气馁。其实,只要敢于承认自己对工作的不满,就比很多人更可能成功了,那些人还在自欺欺人呢。如果周围的同事都说工作得很开心,而自己却对这份工作一点也看不上眼,那也许是同事在自己骗自己,虽然未必都是,但可能性很大。

做大事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艰苦,因为只有喜欢自己工作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他们根本不需要勉强自己,但是,寻找爱好的过程却得非常认真。有些人特别幸运,他们12岁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沿着这条路茁壮成长。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更多成就大事的人来说,其职业生涯就像乒乓球的轨迹,他们在学校里学A,工作后做完全不相关的B,最后成名于C。

有时候,更换工作是精力旺盛的表现,但也可能是因为懒惰。通常,你无法区分自己究竟是掉队了,还是在另辟蹊径,即使许多成就大事的人,在最初寻找人生定位时往往很失望。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保持诚实吗?一种方法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好它,即使不喜欢。这样至少知道自己不是在为懒惰找借口。更重要的是,往往会养成把事做好的习惯。

另一种方法是“坚持实践”。例如,如果想成为一名作家,又不想因为日常工作而浪费精力,那么,就要坚持练习写作。尽管写得不好,但还是要坚持写。只要坚持实践,就会知道想成为作家是不是想想而已。如果写的东西实在糟糕,选择这份工作就不现实。

坚持实践是一种启发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找到喜爱的工作,甄别出那些本以为会做好的工作,最终选择真正喜欢的,就好像水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可以找到屋顶的漏洞一样。 当然,明白喜欢什么工作并不意味着能够以它为工作,这是两码事。有追求的人更要把两者分清楚,喜欢做什么和能做成什么是不一样的。

这一点看得越清楚,内心就会越痛苦,很多人因此降低标准。例如,如果在街上随便找人问问,他们能否和Leonardo画得一样好,就会发现很多人说他们根本不会画画。这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而不是事实。他实际想说,我不会去干那个。因为如果想方设法让他做画20年,他会为自己获得的成就而吃惊。当然那需要非常刻苦,可能要在头几年每天都得面对失败。所以如果有人说“我不行”,不要相信他。

另一个经常听到的说法是,不能每个人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总得有人做令人讨厌的工作。真的吗?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在美国,唯一强迫人的方式是征兵,但我们已经30年没有这么做过了,而是一直利用名利吸引人工作。

如果仍然有些事没人愿意做,那么人们就不得不自己做,过去发生在家奴身上的事就是这样。家奴的工作是经典的例子,在公元10世纪时,似乎那份工作总得有人来做。然而在20世纪中期,发达国家已经没有仆人了,有钱人得自己干活。

所以,也许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做,但是谈到具体的某项工作时这么说就不合适了。糟糕的工作可以自动化完成,或者根本就不做,如果没人愿意做的话。

两条路

有一种情况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他喜欢做的工作。人首先要生存,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会很难赚到钱。这时有两条路可以走:

成长渐进法:随着能力的增强、名气的增大,逐渐放弃不喜欢的工作,选择喜欢的工作。

齐头并进法:做不喜欢的工作赚钱,以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成长渐进法更常用,工作做得好的人一般选这种方法。年轻的建筑师开始时不得不什么活都干,等到他做得很好之后就可以挑选项目了。这种方法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太慢,而且不确定,即使是终身聘用也无法做到真正的自由。 齐头并进法有多种做法,取决于需要用多少时间赚钱。一个极端是白天上班,靠一份工作时间固定的工作赚钱,而在闲暇时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个极端是先拼命赚钱,直到不再为钱发愁。

齐头并进法用的人比较少,因为需要事先做好周全的打算,而且这种方法更危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的要求也越高,所以为了赚到足够的钱,可能需要比预期更长的时间工作。更糟的是,人可能会被工作内容改变。如果做无聊的事情太久,脑子可能就锈掉了。钱给的越多的工作越危险,因为需要付出全部的精力。

齐头并进法的好处是可以让人摆脱障碍[7]。职业发展不都是一片坦徒,不同工作之间的差距变化很大。从结构设计工作转行到产品设计工作还有可能,要转向音乐方面就不太可能了。有两份工作的人多一分选择,尽管其中一份只为赚钱。

到底该选哪条路走呢?这取决于你是否明确想做什么,是否擅长分清主次,能承担多大的风险,以及是否有人愿意为你喜欢做的事情付钱。如果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也知道有人愿意为此付钱,那么就选择成长渐进法。如果还不了解自己想干什么,或者不喜欢非黑即白的二元逻辑,那么可以选择齐头并进法,只要你能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

不要太早下决定。很小就知道自己未来做什么的孩子似乎让人印象深刻,就像他们比其他孩子更善于做数学题目一样。可惜,他们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错误的。

我有一位非常成功的医生朋友,她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工作。当有人向她咨询申请医学院事宜的时候,她很想握着他们的手说“不要去”(但是她从没这么做过)。她怎么会这样呢?她在高中的时候就想成为医生,而且她雄心勃勃信誓旦旦,克服了所有的困难,令人遗憾的是,她甚至克服了对这份工作的厌烦。

结果,她现在的生活实际上是一名高中生为她做出的选择。

年轻的时候,我们相信有足够的信息事先做出选择,工作却是个例外。试图做出选择时,手上只有少得可怜的信息。即使上了大学,我们也很少知道工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做过几次实习生,但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提供实习机会,而那些提供实习的工作,也不会教你太多东西,就好像做球童不可能学会打棒球一样。

人生规划和其它规划一样,多尝试会有更好的结果。所以,除非十分确定,最好还是选择一份可以应用成长渐进法或齐头并进法的工作。这也是我选择计算机行业的部分原因。在这个行当,做教授也行,想赚很多钱也行,也可以向一些相关专业转行。

尽早从事涵盖面较广的工作也是很明智的,这样就可以很快知道各种工作都是做什么的。相反,极端的齐头并进法很危险,因为无法得知自己喜欢什么。如果一个人做了十年的债券交易商,当他攒够了钱决定不再继续而转行写小说时,却发现自己并不是真得喜欢写小说,却已为时已晚。

多数人都会说,这好办,给我一百万,我就能弄明白该做什么。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环境塑造人,离开了自己生活的环境,多数人都会不知所措,看看那些中了彩票或继承了大笔财产的人就知道了。就像每个人都说他们在意财务安全,然而最快乐人不是那些拥有它的人,而是那些喜欢他们在做的事的人。这么看来,有一份明确的计划未必是件好事情。

选择哪条路,是要经历一番思想斗争的。找到喜欢做的工作很难,大多数人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即使能做到,也要等到

三、四十岁。但是,只要有这个愿望,就很可能会实现。如果知道自己会喜欢工作,就胜利在望了,如果知道自己具体爱做什么工作,就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第三篇:做自己喜欢的事散文

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在短暂的一生中,我们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活出真我,让生命充盈着幸福与喜悦。生命的意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不被外界因素所牵绊,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任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依然保持自我,还原初心,快乐潇洒地活一生,让自己的人生没有太多的遗憾和悔恨。泰莱是纽约曼哈顿地区的一位神父,一天,他被请去主持一位垂危病人临终前的忏悔,他赶往医院时,听到了这样的一段话:“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梦想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我的梦想,我没有什么需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我的六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我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现在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们的父亲

这是一个流浪歌手临终前的遗言,这段话让泰莱感到吃惊,因为这名流浪歌手唯一拥有的只有一把吉他。他毕生所从事的职业就是在街头演唱,通过他悠美的歌声来换取那份微薄的收入。四十年来,他如痴如醉,他热爱他的职业,他那带着几分苍凉的悠美歌声感染了听他演唱的听众,听众的掌声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带给他心灵的慰籍和内心的满足。

不管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平凡还是伟大,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会全身心投入,从而获得真正的快乐,拥有人生真正的幸福。

摩西奶奶是一位闻名全球的风俗派画家。她七十六岁才拿起画笔,在将近二十年的生涯中,她创作了一千六百多幅作品,是一名高产的画家,八十岁时摩西奶奶举办了个人画展,她的画被很多名家收藏,现在摩西奶奶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有展出。

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老了,追求梦想太晚了等诸如此类的话,和摩西奶奶比较一下,你还会认为自己太老了吗?还会感叹追求梦想太晚了吗?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这是摩西奶奶一百岁时的感言:“人的一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幸运的。有自己真兴趣的人,才会生活得有趣,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儿。当你不计功利地全身心做一件事情时,投入时的愉悦、成就感,便是最大的收获与褒奖。正如写作是写作的目的,绘画是绘画的赞赏。今年我一百岁了,我往回看,我的一生好像是一天,但这一天里我是尽力开心、满足的,我不知道怎样的生活更美好,我能做的只是尽力接纳生活赋予我的,让每一个当下完好无损。”

摩西奶奶的话,让我们领悟到,在短暂的一生中,唯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珍惜当下的每分每秒,感恩上天赐予我们的一切,珍惜生活中的所有美好,开心快乐每一天!

每天清晨,当我们走出屋外,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映入我们眼眸的是葱茏的绿色,耳边聆听着鸟儿的呢喃,沁入心脾的是花儿的芬芳,让人感到多么惬意和舒畅!傍晚下班归来,看到夕阳西下,天边萦绕着五彩的云霞,月色朦胧,花影婆娑,风烟俱静,幽谧而安宁,带来内心的安逸和祥和,感受人生是多么的美好!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梦想,但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会实现所有的人生梦想,那就选择最有可能实现的梦想,并为之努力。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但是为了生活,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还要继续做下去。虽然感到无奈,但并不妨碍你追求自己的梦想,也并不影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我的工作和我的爱好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和我的梦想有关,因为我的梦想是将来和自己爱的人周游世界,所以我必须要工作,这样将来才会有资金去旅游,所以我要坚持做下去,并把它做好。我下班之后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事,沏上一杯香茗,在茶香袅袅中,耳边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坐在电脑前,读着让我心动的文字……

“海明威阅读海,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凡高阅读麦田,发现艺术躲在太阳的背后乘凉。弗洛伊德阅读梦,发现一条直达潜意识的秘密通道。罗丹阅读人体,发现哥伦布没有发现的美丽海岸线。加缪阅读卡夫卡,发现真理已经被讲完一半。在书与非书之间,我们欢迎各种可能的阅读者。”这段话让我看到了作者所具有的渊博知识,如果不是一个大量阅读的人,是不会写出这段文字的。

这段话的作者是台湾的知名广告人李欣频,她也是一名作家,她一共有八个身份。她喜欢看书,喜欢旅游,也喜欢看电影。她说,她每天读一本书,每一年去一个国家,每星期看几部电影。她的人生可以说是非凡的人生,我们大多数人不可能会做到,但她确实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榜样。

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的天赋所在。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才能,只要你善于发掘自己的潜能,就会在这一方面显示出卓越的才能。蒲松龄参加多次科举考试,屡屡落榜,但他却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著《聊斋志异》;阿瑟·柯南·道尔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业绩平平,但他却写出了让世人叹为观止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陈景润虽然天生有口吃的缺陷,但他在数学领域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差一步之遥的辉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须与任何人相比,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对生命的不辜负。什么才是人生的幸福?每个人的感悟都不一样,而我要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过简简单单的生活,就是幸福。

第四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_散文日志(推荐)

近几天总在想着一件事,人为什么总是太强求自己,为什么不放松心境好好渡过每一天呢?尤其是一个人的心态好坏决定着自身健康,没有一个好的心态欲想有个健康的身体是不可能的。

在已过去的岁月里,我感受到豁达的人要比内心狭小的人长寿。因为豁达的人都很乐观地想事做事,不把事当事,一切任其自然,做完一件事之后倍感快乐。而内心狭小的人遇到事就开始满脑子装着事,没等去着手去做就预想到结果怎么样,对自己有益与否,是该做还是不该做等等,这样怎么能休息好呢,休息不好是危害身体健康重要因素之一。我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或是抱怨命运不济,或是偏重浮世的虚荣,或是碍于面子总是心事重重,在内心深处总是一团的阴影笼罩着,不是不想驱散,而是内心根本没想走出这团阴影。久而久之,某种疾病附身,原本不算什么大病,可本就内心狭小而又添新的顾虑,这岂不又助病长!所以,人当学会豁达,保持良好的心态,世界上一切都是浮云,只有身体健康才是第一,其它的都是零。记得《养心歌》有句话说:“放心宽,莫量窄,古今兴废如眉列,金谷繁华眼底尘,淮阴事业锋头血。”说是让人心放敞亮些,不要斤斤计较,一切荣华富贵也许就是眼下的这堆尘土,多么大的帝国基业也终有一天会遭遇血洗而倒塌。

人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地去,世界上一切东西都不是属于自己的,没有必要去想这些,人当用德养性,用勤养身,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别让宝贵时光浪费在对身心无益的事情上。

第五篇: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文秘助手()之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星巴克的老板舒尔茨有次去英国出差,在伦敦最繁华金贵的地方,看见在很多名牌店的中间夹着一个非常小的店铺,在卖最便宜的奶酪。他很好奇的走了进去,见一胡子拉碴的老人在整理奶酪,他问:“老先生,这里是寸金之地,您卖奶酪的钱够付房租吗?”

老人看着他说:“先买十英镑的奶酪,我再回答你。”舒尔茨于是买了十几英镑的奶酪。

“年轻人,你走出我店门向外看看,”老头说,“这街上所有你看见的豪华店铺基本上都是我们家的地产。我们家很多代人都卖奶酪,赚了钱就买些店铺。我和我儿子现在还是卖奶酪,因为我们喜欢卖奶酪。”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这个故事叙述的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伦敦土豪卖奶酪,凭借这简单的工作赢得了亿万家产。从“我们喜欢卖奶酪”工作来看,人生可以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来立意;从我们家很多代人都卖奶酪来看,人生要学会坚持。

【例文】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刚刚走进社会,生活尚无保障的年轻人做不到;在商海搏杀,被生意困扰的商人做不到;在工作岗位上为养家糊口拼命工作的老百姓也做不到;身负一官半职的各级各类领导就更不用说了。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如此潇洒呢?我认为是活到一定境界,对自己的需求十分了解的人才会有此魄力。

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个老朋友在公园里散步,一个是州长,一个是亿万富翁。州长向老朋友抱怨说他被政务搅得心烦意乱,经常失眠,并慨叹当初要是他当作家的理想不被生活改变,该有多好。而亿万富翁则向老朋友诉说金钱使他失去了自由,并对当年一个人坐在海边看潮涨潮落、晚霞翻飞的惬意念念不忘。这时他们看到大哲学家罗尔带着孙女在草地上放风筝的愉快场景,异口同声道:“他们真幸福!”于是,州长和亿万富翁走上前求教罗尔:“幸福是如何获得的?”罗尔看了看他们说:“做你喜欢做的事!”说完,又放起了他的风筝。

原来,为自己而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竟然是成功的阶梯和内在动力;喜欢,也是幸福的源泉。有一次记者问爱因斯坦“你的成功是否是因为你的天赋”时,爱因斯坦风趣地说:“有天赋的人很多,而成功与否关键看你对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与勤奋。”热爱者,喜欢的另一种表达而已。你可能贫穷也可能富有,你可能平凡也可能伟大,你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而所有这些都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换句话说,不管你是腰缠万贯还是勉强糊口,不管你是达官显贵还是一介草民,只要你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要你所做的是你所喜欢的,你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你就会体悟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不仅会使你走向成功,还会使你获得幸福。

人生苦短,来去匆匆,我们要想在短暂的生命之旅中有意义地存活,就必须淡泊名利,忘却世俗,脚踏实地地去做你喜欢做的事,为喜欢而活着。如果上班时间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那就八小时以外去做。你可以看书、运动、听音乐、写博客,甚至做家务,织毛衣,闲聊天,都可以作为一种消遣,只要你喜欢做,能按自己的心意而行,就可让身心彻底的放松,有助于解除疲劳,有助于心情平静而舒畅,从而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快乐充实。做你想做的事,说你想说的话。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害怕吃苦、不要一味地去依赖他人的帮助或馈赠,而应当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真实地面对自己,尊重内心的感受,冲破世俗的罗网,冲破内心的矛盾,勇敢地做一次选择,这也是人生一大快事。有勇气和魄力、有意识和毅力的人,才能从生活的沼泽地中走出来。只有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你才会改变现状。

人各有所好。有的人喜欢喝茶,有的人喜欢品酒;有的人喜欢蜗居,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人喜欢当官,有的人喜欢当老百姓……每个人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性格习惯也会有所不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让心放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让身休息;而身心愉悦就不感觉累。譬如,你喜欢拥抱大自然,登山远望时,你就会欣赏到大山的美景,就会闻到风中的花香;你喜欢听音乐,在欣赏一段美妙的旋律时,你就会感受到音符跃动,就会领会到音韵的神奇,甚至陶醉在其中;你喜欢文学,但你读到一篇能产生共鸣的文章时,你就会发现文字的美妙,就会试着用文字去抒发情感和心声;喜欢养花,喜欢散步,喜欢下棋,喜欢打球,喜欢k歌……道理都是一样的。

人活一世不容易,活出一个真我,让自己活的更潇洒,更自在,更快乐,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你想清楚了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下一篇:如何拟写活动新闻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