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2022-07-10

第一篇: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助推新农村建设

*村位于*县柳格乡政府北2公里处,西临新106国道,有9个村民小组,485户农户,1960人,47名党员,2272亩耕地。2006年5月被确定党员远程教育播放站点以来,该村紧紧围绕“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广大群众长期得实惠”的目标,积极主动,认真实施,率先完成了站点设备安装调试,并迅速

组织开展了富有实效的学用活动,使全村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群众得到了实惠。

一、强化“三项措施”,夯实站点基础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赵瑞丰任组长,其它支部委成员和党小组长为成员的远教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一名有文化、有能力、热爱远教工作的同志为远教管理员,并结合实际,成立了*远程教育政策法规和农业实用技术宣讲辅导队,同时从集体经济中拿出1500元资金,解决所需经费。

二是建立健全制度。建立了《*远程教育管理制度》、《*远程教育机房管理制度》、《*远程教育管理人员工作职责》、《*远程教育学习制度》等10余个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以制度为保证的工作机制。

三是广泛宣传。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传达学习上级有关精神,研究安排远程教育工作。利用广播、标语、黑板报等形式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远程教育的意义,刷写固定墙体标语6条,召开广播会17次,编辑黑板报12期,进而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学用管理

加强学用管理是搞好远程教育学用结合的有力措施。*村把远程教育站点作为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学习教育的主阵地,将远程教育和“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传统教育手段相结合,通过成立远程教育学习班,提高学用效果。一是拓展学习对象。将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入党积极分子、农村乡土人才和党员一起都纳入远程教育学习班,共同参加远程学习教育,从而扩大了教育覆盖面。二是延伸学习内容。由村站点管理员制定学习计划,事先筛选学习内容,并提前通知学习人员,学习内容从单一的理论知识拓展到政策法规、专业技术、科普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党员素质的综合提升。三是丰富学习形式。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观看网络课程和专家辅导相结合,课堂学习和基地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学习形式。四是制定学习制度。该村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远程教育学习制度。规定村里每次会议之前都要先组织开展远程教育学习,每月必须集中学习4次以上,并要求每次集中学习都要做到“有学习、有讨论、有记录”。通过成立远程教育,党员干部不仅学到政策理论,还学习到土地、计生、村帐财务等农村实用政策法规,村民碰到政策问题,首先想到问党员,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远程教育网上寓教于乐的科普文体卫生等节目,形式多样、可看性强,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也培养了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的意识。支部书记赵瑞丰说,“远程教育好啊!原来很多学习内容想讲,但因自身水平不够而讲不出来,现在只要一按就有人帮我讲了,而且学习内容丰富,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比以前高多了”。

三、发挥远教优势,提高群众收入

远程教育开播以来,以其内容丰富、手段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迅速在全村广大干部群众中掀起了收看热潮,广大党员干部纷纷结合自身实际,运用从远程教育中学到的知识,大力发展经济,走出了一条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路子。村民高延瑞,通过观看远程教育,学到了烹饪技术,现已自己开办了饮食店,生意兴隆,为自己解决了就业问题,他内心非常感谢赵振峰,也感谢远程教育给自己带来了好处。村民赵连升种殖白灵菇,因技术掌握不好,多次失败,已亏损到身无分文的程度。通过观看现代远程教育课件,到恒立佳泰实地观摩学习,使他真正掌握了种植白灵菇技术,去年,他种植的白灵菇以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今年,他有又建立了白灵菇反季节棚,准备再大干一场。赵连升激动地说:“是现代远程教育挽救了我一家!”。村民高红泽,因身体不好,不能出去打工,通过多次观看远程教育,学会了淹制娃娃菜的技术,并当月见到了效益。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广大干部群众,利用远程教育这个平台,收看了十七大开幕的盛况,亲耳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听到中央将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各项惠农村政策时,大家都感到干劲更大了。

目前,*村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已组织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1800多人次。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群众对党支部的信任感明显增强,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公益事业明显增多,带动了全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2007年,*发展尖椒种植300亩,新

建灵芝大棚10座,白灵菇大棚10座,扩建了腾达肉牛养殖厂,在市、县工作队的帮助下,修通硬化了村规划东西大街主干道,并硬化了主干道两侧的人行道,使*新村示范区建设更加美丽,*村也由此走上了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篇:发挥军校优势推动素质教育

少年军校是青少年学习我军优良作风、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的好阵地,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面对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南山路小学为拓宽教育领域,深化素质教育,于一九九五年六月,在区委、区政府、教育局、团委、武装部及武警部队、青海省消防总队教导大队的大力支持下,与武警指挥学校联合创办了城中区少年军校,把国防知识军事化训练与培养少年儿童的“五自”能力,吃苦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学生家长的欢迎,由于成绩突出被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少工委授予“全国先进少年军校。

下面,我就如何发挥好军校优势,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指正:

一、加强领导,健全完善组织建设

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少年军校活动使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而增强国防意识,激发爱国热情,强化并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我们组建军校的办学宗旨。为切实办好少年军校,需做好“六个落实”。

1、落实组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把全校编为一个营,由城中区武装部领导担任军校校长,武警西宁指挥学校的领导担任名誉校长。少先大队辅导员担任营长,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并聘请武警西宁指挥学校优秀官兵担任军校教官,担负教学训练任务。

2、落实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据部队条令、条例和上级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少年军校总体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大纲,并集中编写了国防知识,内部条例、军校军歌,制作了少年军校校旗,分年级制定了各自要了解的国防知识和掌握的军体技能,人手一册,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体质,评教评学,检查验收,考评登记等有

关制度;完善了各种制度,使教育活动目标化、具体化。

3、落实经费,坚持专款专用自力更生,勤俭办学。学校实行经费单列,定期审核,专款专用。

4、落实营地,学员集训需要营地,我们的营地现设在环境优美的青海省消防总队教导大队,可以提供所需的学习、生活和训练场地,保证集训活动的顺利进行。

5、落实教官,为确保少年军校的教学质量,消防教导大队专门挑选12名优秀官兵,担任教官和连、排干部,另派20名优秀战士任班长。在组织形式上完全是部队编制。

6、落实计划,通过少年军校活动,使少年儿童熟悉军营生活,只管形象的了解军事设施和军事训练,受到良好的军人形象影响、培养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从小树立起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而刻苦学习的理想。

在狠抓“六个落实”的基础上,我们每年都组织了近三百名学生到共建部队进行了“军营一周”活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家长的重视,社会的关注。

二、开展活动,多种形式常抓不懈

少年军校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形式,把它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重要手段,广泛开展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首先,结合学校常规活动,对少年军校学员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基于少年军校自身所占有的优势,学校活动和军校活动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比如,学校的常规检查、行为习惯监督岗、卫生监督岗同样能激励军校学员形成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优良品质的形成。

其次,邀请部队领导对学员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样成立的,讲战争年代革命先烈的故事,讲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激

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子弟兵的思想感情。

第三,把少年军校活动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活动中与友邻单位密切合作,从而使武警一中队、五支队、南门体育训练场、南川烈士陵园、消防教导大队等场地成为少年军校活动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为学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参观军营、参观现代化军事武器、参观内务、认识军旗、军徽、军衔,丰富青少年的军事常识。每年清明节前后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通过祭扫烈士墓,参观红四方面军展馆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使同学们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每年还利用各种节日同部队官兵一起联欢,联合排演节目,同看爱国主义影片,制作爱国主义教育板报等。

形式多样的活动,辅以军事常识和军事素养的培育,为少年军校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陶冶了青少年的情操,开阔了眼界,塑造了感性认识的丰碑,把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引向深入,为学员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规范建设 ,保证少年军校健康发展

随着少年军校建设的发展,《国防教育法》的正式颁布实施,这对少年军校建设提出了更高和更加规范的要求。加强青少年的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全党和各级政府实施德育教育的完整思想教育体系。

我们在前期创办少年军校的基础上,力求扩大办学规模,使全体学生分层次、分阶段接受少年军校教育,扩大社会影响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使学校素质教育更加完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正出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通过军事训练这种有效形式,从小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国防观念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于今后走向社会,走向人生之路的国防观念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于今后走向社会、走向人生之路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使学校政治思想教育更加形象生动,我们于一九九九

年三月将这一思路正式拟定为我校素质教育的科研课题并向市科委正式申报题目为《少年军校在提高学生素质作用中的研究》,此课题已于二零零二年结题,并取得了非常有价值的优秀研究成果。

少年军校至今已进行十七期的军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针对学员转移兴趣快的特点,对军校表现突出的好人好事及时给予表扬,每完成单项训练后进行考核评比;每学期培训完后举行汇报表演,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运用激励机制,使全体学员对军训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同时,每期培训完后,对教员、辅导员、学员、家长等方面进行调查,认真听取意见,不断改进,逐步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四、活动到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陶行之说:“习惯即命运”。由此可见习惯的重要性。但我们现在的孩子最大的毛病却恰恰是习惯不好。许多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却忽视了习惯养成。殊不知习惯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其他方面无可替代也无法弥补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一个学校无论开展什么活动,成立什么组织,做出什么事情,其落脚点还是教育。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少年军校的创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纠正学生不良习惯的一个抓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载体。为此,我们在长期的军校工作中,始终把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作为第一要义,收到了良好效果。我们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豁达坚强,吃苦耐劳的习惯

军人的天性是服从。无论是多么苦、多么累的事情,他们都要尽最大努力完成,来不得一折半扣。军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没有什么苦和累可以品尝。如果有的话,那也是学习。但他们并不幸福。无休无止的学习,单调如一

的生活,再加上父母的管束,老人的娇宠,助长了他们的种种劣性。他们有的任性,有的娇气,有的心胸狭小,有的意志脆弱……如果任由这种问题发展下去,我们的教育堪忧,我们的孩子堪忧。少年军校的创办则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首先这种军人似的生活体验会为他们带来强大的心灵震撼,进而反思自己的缺点;其次高强度的训练会在体能上磨练他们的意志,并达到逐步坚强的目的;再者军人的服从会约束他们的任性,让他们明白“人,不能总是以我为中心”的道理,从而心胸更加开阔。

2、培养孩子遵守规则,团结合作的习惯

现在的孩子,不是不想团结,而是独生子女的生活让他们“独”惯了,上下学父母接送,回到家就写作业,有时侯和小伙伴玩一会儿的工夫都没有。他们很渴望集体生活,但一旦融入集体,却不知道集体最重要的规则就是“团结”,缺乏合作精神成了独生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素质缺陷。他们习惯于把“自我中心”带到学校和社会中去,到少年军校也不例外。于是个人主义,小脾气都使出来了,有时侯互不相让,哭哭啼啼,打打闹闹,但军校的纪律严明让他们这个“病”无处可发,并逐步消除,因为在军校中任何人都是普通的一员,个人的行为与集体的利益与名誉密切相关,军纪就是生活和学习的规矩。要想成为一名军校学员就必须服从军校管理,凡事从集体出发,为大局着想,那些坏毛病不改是不行的。

3、培养孩子永不言败、承受挫折的习惯。

少年军校的系统性、严格性使其有别于简单的军训。军校不仅要保证对学员体质上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加强精神和意志上的磨练。军训只是军校的一个训练部分。还有很多激励和教育手段,它们在巩固和强化训练成果上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遭受挫折是难免的,这些挫折会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各种变化,并使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弱化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要引导学生根

据自身实际正确地判断自己能否克服所遇困难,对于那些有一定难度但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的困难,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并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去战胜挫折,提高学生的耐挫力。

4、培养孩子乐于奉献,关心他人的习惯。

在家里,有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被关心者;在军校,他们是其中普通的一员,不仅要做好值日,为别的学员打菜、盛饭,在同伴生病、想家时还学会了关心、爱护,同时也享受着其他人的关心,享受着大家庭的温暖。他们不仅是一个关心者,同时也是一个被关心者,这种双重身份会给他们带来很多感受,并让他们在集体中逐渐学会了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懂得了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树立了乐于奉献、关心他人的意识,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将这种意识内化为习惯。

少年军校磨练了学生的意志,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真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

虽然,我们在开展少年军校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各级领导也给予了很高的荣誉,但距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今后,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学习其他少年军校的先进经验,再接再厉,再攀新高,努力把我们的少年军校办得更好!我们相信,在上级党政军及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少年军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少年军校的教育品牌一定会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谢谢大家

西宁市南山路小学贾洪寿

2011年6月

第三篇: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助推农村党建工作

上台阶

[2010-12-10 9.37.53.0 ] 本篇文章被0人阅读 共有0条评论,显示0条

玉屏县远程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开展农村党员群众培训学习,从党员政治理论、农业适用技术到生活常识和疾病防治,均与本地生活、生产实际需求相结合,并成功地组织了党员干部农民群众的学习和解决工作遇到的各种困难。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发展,群众对远教工作的知晓率比较高,站点制度建设规范,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远程教育工作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

一、 玉屏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做到三个到位”、 “化解四个矛盾” 、

“破除五个难题”。

(一)做到“三个到位”即为:

一是基层组织意识到位。现在村支两委利用远程教育为村级发展服务的意识强,对如何开展远程教育有自己的思路,对怎么才能开展好远程教育工作提出自己的想法。村支两委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制定符合实际的培训计划和方案,认真利用远程教育发展本村经济,根据

本村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

二是操作管理到位。通过多次的业务培训,管理员责任意识得到了不断加强,提高了管理员对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熟练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目前

玉屏县管理员业务精,管理到位。

三是党员群众到位。玉屏县农村的生产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玉屏不断加强对农村党员群众培训,从而提高科技意识,改变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社会经济取得

了较好的发展。

(二)“化解四个矛盾”即为:

一是化解农村现实培训对象与远程教育主题培训对象定位矛盾;以前在大多数村,有文化的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大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玉屏通过远程教育的宣传,加上这几年的发展,很多有远见、有文化的年轻人多外出务工,都回家发展产业,搞特色经

济,他们培训的积极性很高。

二是化解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与远程教育内容现代化矛盾。以前大多数村民文化水平低,特别是一些偏远村寨,有将近一半人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部分人文化水平低,对培训内容难理解、难消化。几年来,不断通过“夜校”、“村校结合”等方式,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现在村民乐意培训学习,还通过一些有趣味的节目,激发群众的兴趣、调动参与的

积极性。 三是化解党员群众居住地分散与远程教育集中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矛盾;我县根据农村各自然寨分布特点,采取大集中、小集中、分散三种学习方式,对党员群众居住地分散的地方以远程教育进农户的途径,通过发放刻录光盘、“小手拉大手”等活动送学上门。

四是化解教育教学任务繁重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之间的矛盾。采取“村校结合”的方式,学校和村支两委建立联系机制,平常通过联席会议讨论工作开展,培训工作由村支两委组织,学校老师负责教学管理。如大龙镇清水塘村围绕党员和群众的培训需求,大龙镇中心完小购买光盘和下载节目,制作了课件,今年,组织学习培训32期,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490人次、农民群众1030人次。这样可以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也不影响培训

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破除五难即为:

一是破除党员群众接受难。以前部分教育培训内容不符合基层党员干部群众需求,对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吸引力不大;政策性内容理论性过“强”,不便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理解和接受;在教育内容安排上,侧重于政策理论和生产性内容,生活服务类内容相对较少;教育培训形式不够灵活,党员干部接受热情不高。现在培训采取现场互动。如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安排到田间地头现场讲座,有针对性的进行“手把手”的教学活动。

二是破除操作难。通过远程教育设备开展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要求党员干部应当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近及年来,不断加大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意识。目前党员干部中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人越来越多,远程教育管理员业务精,能够有效的开展教育学习活动。

三是破除集中培训难。大部分村寨分布较散,交通不便,难以组织集中培训。现在以集中、分散两种学习方式,分散学习主要是上门送学,通过刻录光盘等方式让村民在自己家里学习, 还通过通过“双带”,不断加强党员的带头参训意识。

四是破除学用转化难。以前村民通过培训,学习了一些较好的技术,了解到一些较实用的信息,有致富的愿望,但因缺乏资金等问题,积极组织有关单位帮助解决相关难题,发展一些高技术特色经济,如朱家场镇茅坡村1000多亩的大棚西瓜基地。

五是破除村校结合难。以前学校与村支两委的互动较少,一方面是学校的主动性不够,在主动为村党员干部群众培训学习提供服务方面做得不够;现在学校老师做到“一头管理、双向服务、两份职责”的功能,有效开展示范站点围绕“管、学、用”。

二、发挥远教作用促进基层党建工作

党的十七大对农村改革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远程教育作为党的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从实际出发,发挥远程教育在促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远程教育开展以来,玉屏县从实际出发,发挥远程教育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优势,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工作。

1、开展专项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政策理论水平。一是开展党课教育。定期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党的重大会议、党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有关规定以及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最新要求,让党员干部及时了解掌握党的政策理论,加深了对党的认识。二是开展执政能力教育。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搜集一批民主治村、强村富民的典型教材,用生动鲜活的人和事,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学会新形势下开展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带领村民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2、搞好两项培训,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双带”致富能力。一是农业科技培训。围绕玉屏县油茶、果品、畜牧、蔬菜四大主导产业,探索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同时,发挥远程教育人才和各类农业示范基地的作用,搞好教学辅导和教学实践,促进教学知识向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创业素质培训。发挥远程教育培训功能,结合“百千万创业带富”工程,组织开展“创业素质培训工程”,逐级制定创业素质培训规划,从提高文化水平、创业技能、经营管理水平以及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等方面,确定好培训内容,增强了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创业素质。培养更多的

创业致富带头人成为“创业小老板”。

3、抓好三项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科学文化素质。一是科普宣传活动。在全县组织开展了以“发挥远教作用、提高科学素质、共建和谐玉屏”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利用远程教育网络上播放的农村卫生、计划生育、科普知识、节能环保等相关课件,定期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学习了解和宣传科普知识,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法制宣传活动。在全县组织开展以“发挥远教作用、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玉屏”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学习涉农政策法规、子女赡养、合同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讲座,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的自觉性,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搜集部分反面典型案例课件,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使他们时刻警钟长鸣,做到违法的事不干、违纪的事不做,学会用法律手段,依法开展农村工作。三是文体娱乐活动。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余热,由他们带头组建起村级秧歌队、文艺表演队、老年人体协等文体队伍,利用“文化中心”娱乐设施,带头收看一些文体节目,开展书画、球类、棋类、秧歌表演等文娱活动,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把党的富民政策和先进文化及时传播到广大农村,用先进文化教育和武装农村党员干部,营造起发展、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今年以来,全县四大班子、6个乡镇和县直部门已下到农村家访达400余次,1800余机关党员干部和农村党员群众成为“亲戚”,解决实际问题400多件,投入帮扶和慰问资金1000多万元。选出35名党员创业带富人建立信息库,目前已经带动了125户529人创业开展实质性的帮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

效。

4、搭建一个平台,为全方位服务“三农”奠定基础。下一步,可以探索按照“远教搭台、部门唱戏”和“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维护、共同使用”的原则,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载体,整合全县农口部门、社会事务部门、各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等单位的人力、技术、设备、信息和资金等资源,建立集远程教育、部门服务、视频互动、课件点播、专家答疑、网上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多功能、广覆盖的综合性网站即涉农服务平台,更好的服务于“三农”。 今年,我县在建立了亚鱼贡米产业链党支部、大龙清水塘杨梅协会+餐饮协会党支部等18个产业和行业党支部基础上,又提出了打造“一纵一横一中心”的党建与产业示范带,即围绕县城区,以平溪镇皂角坪村的食用菌种植、野鸡坪村的豆腐加工、茅坪村的大棚蔬菜、安坪村的箫笛用材基地等产业为基础,打造一个产业中心;依托320国道、玉铜高等级公路,以新店乡的北侗文化旅游,大龙镇清水塘村的杨梅,田坪镇田冲村的林果业,五里桥村的大米加工、小江口村的肉牛养殖,亚鱼乡的荸荠、茶叶种植和野猪、火鸡养殖等产业为基础,着力打造新店――亚鱼产业带;依托玉屏至朱家场公路,以油茶种植和大牲畜养殖产业为基础,着力打造县城――朱家场产业带。自2008年来,我县共投资300多万元对朱家场片区8000多亩油茶低产林实施改造,新建了2000多亩油茶示范林,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至100万元,用于油茶产业发展扶持和补助,沿线1万多农民从中受益;在郭家湾贡米联合支部带领下,现郭家湾村贡米订单基地面积已扩大到2000余亩,产粮120多万公斤,产值近300万元,今年米价随着行情上涨,让郭家湾村及周边8000多名群众与企业共同得到了实惠,预计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将比上年

增加600元。

三、发挥远程教育作用,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远程教育是科技发展和党的建设在新形势下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组织部门创新党员教育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开展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的一种重要载体;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重要思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用先进文化武装党员干部、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并造福广大群众的一件大事,是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基础工程。 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全新命题,这个命题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体现了党在执政意识上的进步,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鲜明标志。加强党员教育,造就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远程教育也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建设同样面临着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这么一个新的重大课题,而远程教育作为现代化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以远程教育为手段,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力度。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者队伍建设。利用远程教育开展对党员干部群众的政治理论、农业科技和经济社会管理等知识培训,丰富党员干部群众的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集中培训、参观考察等形式,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者业务素质和能力,为推进工作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示范引导功能。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学习和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一个人带动一批人,一批人带动一群人的良好局面。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推动党的组织生活正常化、经常化。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思想交流、知识传播、技术指导”的作用,开展党员干部“利用远程教育,学用科技知识”等竞赛活动,促使党员干部尽快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本领和生产力。

(二)、以远程教育为推手,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一是加强服务。通过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术,为群众提供播放收看和联系教育辅导等服务,帮助群众解决所想、所需、所急、所盼,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是加强交流。利用远程教育网络优势,将各个基层组织的优秀做法通过制作成片源在远教站点播放、交流,增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沟通,增进各基层组织的认识,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三是推动基层民主建设。通过远程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意识,增强党员的“双带”能力和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推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各级党组织利用远程教育提供学习培训服务,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三)、以远程教育为载体,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法。搭建党建工作实践基地。依托远程教育站点及资源平台,搭建党建实践基地,把远程教育站点建成党员群众的“议事堂”,将远程教育网上学习到的先进地区党建工作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学习探讨和摸索,发挥“实践基地”在党建工作中“实验田”的作用,实现远程教育与党建工作的成果转化。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利用远程教育,广泛搭建活动平台,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个全新的载体,不断丰富基层组织建设的内涵,进一步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特色化。做好经验总结工作。及时总结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过程中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特别是对带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要重点研究,及时总结,加以提升,通过远程教育辐射到基层党建工作的更广领域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使基层党建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四篇:发挥小班化优势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发挥小班化优势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班化

环境布置

管理模式 教学方式

优势

质量

内容提要:我们大丰实行“小班化”教学实验已有几个年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引起了众多教育专家的关注。我们应认识到“小班化”教学既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所有合理内核,又克服了个别教学的缺点;既不过分增加教育成本,又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取得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有些教师在“小班化”教学中还是采用那个大班教学的那套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穿新鞋走老路,墨守成规,而使得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小班化的教育教学的优势就必须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创新和变革。要重视小班化的环境布置,创新小班化的管理模式和优化小班化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下面就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一、重视小班化的环境布置

实行小班化教学的班级学生数一般在30人以内,教室更显得宽敞明亮,这使学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展示自己的空间,那我们就应重视小班化的环境优化设计和布置。首先,小班化的座位安排要有小班化的特色,可以与大班的座位安排有所区别,根据实际教学活动的需要可摆成围坐型、品字型、梅花型等形式,应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培养能力。其次,小班化的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要有小班化的特色,小班化的教室空间更大了,那么我们要把多余的空间精心设计,充分利用起来。我们可以在教室放置小书架、电视柜、学生手工制作成品展示柜、体育用品柜„„在教室四周建成一个个读书角、科学角、艺术角等等。还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人生奋斗目标、心灵感悟纸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窗户上,让教室的每面墙、每扇窗都说话,都有生命力。小班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要更方便学生的学习生活,突出实用功能,要赋予环境的育人功能,而不能仅仅是美化环境、做做样子。

二、创新小班化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大班由于学生较多,由于教师精力有限,使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可能只重视少部分学生,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双差生,而会忽视一部分学生。实施小班化教学后,有利于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全体学生,照顾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为此,小班化管理模式在沿袭原有的大班有效的管理方法外应有所创新。首先,我们应建立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档案,详实地记载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的状况,定期与每一个学生家庭交流沟通,如实反馈信息,加强家校合作,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班集体的班干部队伍建设可以打破以往选优的传统,而实行轮值制,小班化的班级人数以30人计算,那就可以一月为一周期,每人轮流做班长,参与班级管理。这就使每个同学能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再次,定期开展民主测评活动,即对学生在校的守纪和学习状况进行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测评活动。利用晨会和班会让学生自我评价,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肯定自己的优点,找出自己的缺点,分析解决的措施。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更好地健康成长,互相评价有利于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人,互相帮助,增强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但教师在民主测评活动中要注意加以引导,防止自评成为自吹,互评成为互相揭短的极端现象的出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促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优化小班化的教学方式

小班化教学中,由于人数少,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每一个学生,那我们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优化小班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教学要以生为本,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小班化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应有更多的改变,要成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这就要求我们在小班化教学中要科学编写和利用学案,课前让学生抓住学案预习,课中让学生围绕学案讨论交流、质疑答疑。教师要做成功的导演,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在学习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不断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其次,小班化教学中,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了解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师的心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学习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二是学习能力和成绩一般的学生;三是学习能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层的结果需要公开,可因不同学科而异,且可以随着教学活动的进展和学生能力成绩的变化而重新分层。在教学过程中要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布置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弹性作业,这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满足他们的自尊要求,从而让学生主动、自由、充分、和谐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小班化教学的实验还在进行中,小班化教育教学的模式还在探索中,成功的小班化教育教学经验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教师去积累去丰富和发展。正如鲁迅先生讲的:世界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不懈努力,小班化教学这条路必然会越走越通畅的,会使中国的教育事业更加辉煌。

第五篇: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

——让民族传统文化走进教学课堂

内容摘要: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在整个文化现象中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它既构成文化的本体又起着传递和深化文化的作用。这些来自民间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在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落实“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教育教学

民族文化

促进发展

一、认识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几千年来,先辈们为我们传承下来珍贵的民族文化,这些来自民间的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特征。然而,随着生活的日益现代化、多元化和外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威胁。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却越来越少,不够重视,不感兴趣。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没有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就等于失去了本民族的本色、风格,就等于这一种民族文化的消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如何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长久不衰,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我们作为教师,作为一名文化知识传播者,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也是办活教学,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我们要摆正这两个轮子。民族文化走进课堂,是传承民族文化新举措之一,我们继承民族文化,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一味强调“原汁原味”,否则民族文化就会停止不前。当然,对那些濒临失传乃至快要消亡的文化。要尽力抢救,并将用各种形式保存下来,用来告诉后人。文化建设只有创新,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创新是在原基础上的创新,不能脱离原基调,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所以,我们要开展了民族文化教育,促使更多的中国孩子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加深了解,继承优良传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发扬光大,使民族文化及其精神长久不衰。

在时代的脚步开始产生强大冲击波的今天,如何把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留住?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想保护好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就得从小抓起,在音体美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让民族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 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重要渠道之一。只有把民族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得以保护和发展。

二、民族文化教育的形式、教学科目和方法

我在多年从事民族文化教学中发现,就当前教学内容涉及的民族文化教育教材很少,可以说少之又少。如果这样,对我们学生继承、发扬民族文化是很不利的,甚至使民族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由于他们很少接触,所以并不了解本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不会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要想对本民族文化产生感情,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只有从小学习之,了解之,对民族传统文化才会有感情,长大后才会主动地去传承和发扬它。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和弘扬的自觉行动。

中国民族民族文化具有流布广泛、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的集合体,强有力地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典型心态和样式。本人认为,首先我们在设立教学内容时,必须强有力地包容那些能够反映该民族典型心态和样式的动态语汇,突出能体现该族群人民神态面貌的特有风格韵律,并将这些动态语汇和风格韵律向学生分析讲解,分解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对学生进行训练,并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不同民族文化的风格特性,并培养学生运用身体语言生动地体现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

如:在苗族文化走进课堂中,主要是在音、体、美课堂上和课余活动上实施,把苗族文化走进“音、体、美”课堂作为切入点。上音乐课,把课本上的音乐知识与苗族音乐结合起来,要求每个学生要会唱几首苗歌;上体育课,增设民族体育内容,结合苗族舞蹈的节拍、点子、基本动作编成苗族体操;上美术课,将苗族的剪纸工艺结合起来,使课本上的知识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使民族传统文化具体化、系统化,民族文化同课本知识相结合,不仅较好地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学习民族的东西就更容易了。通过摸索实践,逐步掌握书本和民族文化的异同点,从而掌握学习规律,如我校将苗族踩鼓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按其拍节分解,学起苗族舞蹈来就事半功倍;有的学生在家刺绣苦于绘画、剪纸,通过学习,他们掌握了方法和规律以后,进步很大,回到家里亲自实践,收效非浅。民族文化同课本知识的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实践使我们感到苗族文化走进课堂,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巩固率,减少了学生辍学率,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文化中活动,自然综合,形成可生成的学习环境。民族地区土生土长的学生,其个人成长环境包括学生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科学认识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文化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这样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样、鲜活充实,并获得持久的动力。

2 学生通过向家人询问或教师提供资料,了解某些技巧也较为容易,如:了解剪纸、刺绣、舞蹈形式等的象征意义,学习制作方法,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把自己了解的内容告诉大家,这些都是学校艺术教育可借鉴的方法。

三、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开展

在教学中,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重视民族文化教育,为了培养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要建立一个以本民族特色为主的文艺团体,让学生有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之地。有条件的学校,尤其是民族旅游景点的学校可以与当地旅游事业部门联系,在当地旅游景点建立民族风情艺术团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不断锻炼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事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学生参与家乡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或观看有关录像资料),在活动过程中自然地学习了艺术技巧,同时也了解了它所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含义。

让学生参与社会有益活动,不仅使学生得到锻炼,发挥了他们的一技之长,而且使他们的学业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也能让他们在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中获取精华,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多年来我校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每一个地区都蕴含着丰富的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如:贵州省台江县被誉为“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的故乡,“天下苗族第一县”,“最古老的情人节”发源地,蕴含着许多宝贵的苗族文化教育资源:反排木鼓舞、芦笙舞、苗歌、剌绣、古建筑文化、自然景观等等。我们可以将这些本土特色资源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精心选择、设计,引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进入课堂,是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造型强调想象力、自由表现、感情抒发;它的功能既能实用,又能教化,是精神的物化产品;它更能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体现中国民间和民族文化,激发了人们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可见民族文化走进课堂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门课,而是提高学生总体综合能力的一门课,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一门课,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门课。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训练学生的形体技能和心理智能,而且还要将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结构的新一代民族文化人作为总目标,以此来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肺结核的预防措施下一篇:发挥工会建设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