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景观规划管理论文

2022-04-2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生物景观规划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科学合理的乡村景观设计进行整体布局和引导,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由于理念、运作机制等因素影响,造成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生态宜居对接不充分,生态宜居的建设需求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有效供应不均衡,乡村景观设计的效果得不到应有的展现。

生物景观规划管理论文 篇1:

基于“AVC”理论的乡村景观规划路径研究

【摘要】成熟的乡村景观规划,不仅是乡村环境的改善、文化的振兴,更是经济的提高、产业的优化,对乡村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文章在生态性、审美性、叙事性、经济性原则下,链接乡村自然田园景观、聚落生活景观、民俗文化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分析当前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即规划缺少整体性思维、地域文化表达不充分、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其实质是乡村景观在承载力、吸引力、生命力方面存在的缺失,即AVC三力发展失衡。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基于AVC三力理论,进一步探究乡村景观规划的实践应用,因势制宜、整体全面地提出乡村景观规划发展路径,使乡村景观规划体系更加完整,为今后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指导。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路径

乡村景观赋予了自然生态美学价值,诠释了自然生态独特含义,正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强调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治理有序、生活富裕”,乡村景观规划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新时代城乡规划发展中,应更加关注美丽乡村建设,顺应自然,展现清新优美、生态盎然的乡风乡貌,表达朴实而不失内涵特色的生产生活状态,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指引。

1、乡村景观构成要素

乡村景观包罗万象,具有生态与人文并蓄的特色,属于自然景观、聚落景观、文化景观、农业景观叠加的综合景观,能够在多个维度提升乡村的形象,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标签。

1.1乡村自然田园景观

起伏的山峦、湍流的小溪、茂密的树林等都属于乡村自然田园景观,通过自然资源与人工设计的结合,优化自然界的本源面貌。乡村自然田园景观,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兼具环境效益,能够治理乡村水体污染、减少农耕垃圾等问题,达到与环境保护相融合的目的。

1.2乡村聚落生活景观

聚落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透露出一定的乡土色彩,是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乡村聚落生活景观包括房屋建筑、乡间小路、公园广场等,其建筑形式多以传承乡土特色为主,将建筑风格与功能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一种积极、和谐的邻里社交环境。

1.3乡村民俗文化景观

乡村民俗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包括寺庙、塔楼等空间可见实体,非物质文化包括节庆活动、民风习俗等。乡村民俗文化作为传承载体,传达了一个乡村的灵魂追求,记录了一个乡村的历史发展,表达了一个乡村独特的景观效果。

1.4乡村农业生产景观

农业是乡村最基本的生产活动,而由生产活动形成的农业景观是构成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农业生产景观因种植种类、耕作方式、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的不同,会呈现出多元化景观特征,这种大地景观对乡村景观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乡村景观规划原则

任何一个具有特色风格的乡村景观,其目的都是多层次的,规划时在较为单纯的美感度提升基础上,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优化,而社会文化对应吸引力、产业经济对应生命力、生态环境对应承载力,这与AVC三力理论是一一对应的,因此乡村景观的最终追求就是AVC三力的协调统一。

2.1生态性原则

随着乡村的開发建设,高强度的农耕作业和高浓度的工业污染使得生态系统日渐脆弱,环境负荷日渐加重。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时就要严格遵循生态资源保护性原则,尊重地域景观特性,合理设计景观容量,布局景观要素,对原始资源加以保护,找到乡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保持乡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审美性原则

随着乡村景观类型的不断完善,村民的心理层次也逐渐丰富起来,越来越关注乡村美学价值。乡村景观规划虽然经过了精心的雕刻、细致的设计,但却不应该显示出过多的规划痕迹,应在最大限度上丰富乡村景观的艺术特性,展现清水出芙蓉的颜值魅力,塑造出层次多样的观赏体验。

2.3叙事性原则

乡村景观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谱写了当地社会发展的自传,一颗满是年轮的古树名木,一座承载风雨残垣的庭院屋舍,清晰的描绘出乡村的历史轮廓。在规划中要将景观叙事应用其中,合理利用当地的人文构架,传承乡村独特的景观脉络,营建出符合乡村演化特征的生产生活规律,激发原著居民的归属感。

2.4经济性原则

乡村土地大面积用于农业生产,形成了乡村重要的经济单元。乡村景观规划则要以生产功能为目的,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场地精神、延续场地文脉,从战略角度合理利用资源,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焕发出乡村景观旺盛的生命力。

3、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生态失趣、文化失色、产业失联、空间失意的现象仍然存在,乡村景观规划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规划缺少整体性思维

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是却没有呈现出完整的景观效果,在没有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随意拼接、移植一些毫不相关的要素,缺少整体性思维,从而限制乡村的发展。乡村景观规划并不是乡村建设的辅助产物,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资源的衔接配合,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加之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体系还不健全,在规划过程中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依据,未能将美丽的外表和内在的功能紧密联系,使得乡村发展的承载力逐渐减弱。

3.2地域文化表达不充分

每个乡村都在其历史长河的流淌中积淀下来独特的地域文化,然而随着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激烈碰撞,许多城市文化走进乡村,乡村景观规划却没有做到取其精华,千村一式的规划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乡村本身的吸引力。现如今,乡村景观规划大多只是做了一些表面功夫,对地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对民俗文化了解不够透彻,从而导致规划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原始传统特色,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所冲淡,失去自有的文化底蕴,这对乡村的传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3经济产业结构单一

乡村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农田收入,而产业布局不合理、缺少多样性是乡村景观规划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乡村景观规划的主体是本土原著居民,但在规划中只有极少数村民参与,导致建设后不能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使得乡村景观的生命力逐渐衰落。乡村景观规划要具有科学性,单一的产业结构会使土地的抵抗能力变弱,影响生态环境,还会增加经济成本,(下转240页)(上接238页)限制乡村的基础建设。

4、乡村景观规划路径研究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要充分了解村民的切身利益,改变村民的陈旧观念,提高民主意识与责任感,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从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三个方面全面提高乡村景观规划的质量。

4.1提高自然田園景观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是乡村特有的宝贵财富,不仅是乡村重要的保护屏障,也是乡村发展的有效路径。在乡村景观规划中,要保护景观元素特殊性、尊重景观生物多样性,利用生态系统间的微环境,以种群完整、和谐共生为出发点,进行空间科学调整配置,提高景观视觉效果的同时,焕发乡村的生态承载力。乡村景观的生态承载力主要由其植物覆盖率高低体现,借鉴先进的规划理念,引进优秀的设计模型,根据土壤、气候形式选择适宜当地环境的植物,发挥不同植物之间的相互抑制或促进作用,控制群落排列密度,挖掘土地的隐藏功效,构建平衡节约的生态环境,在保持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打造可持续生态型乡村。

4.2增强聚落生活景观的吸引力

乡村景观承担着传统村落的装饰作用,具有年代感的设计总会给人们视觉和心理都留下深刻印象,观赏型聚落生活景观成为乡村吸引力高低的主导因素。在乡村景观规划中,透过建筑风格可以使乡村特色得以展现,如安徽的徽派建筑、朝鲜族的平盖屋顶,针对不同的村落要有不同主题特色的规划,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性的景观元素以及具有时代性的建筑小品。要重视原始村落的空间布局,合理运用乡村专有材料,在不改变原著村民生活习惯习俗的前提下,融入一些现代化创意元素,如凸显主题的浮雕墙,返璞归真的彩色木桩,形成具有生活艺术气息的景观,营建一种如诗如画的乡村环境,为乡村景观增加更多的点缀。

4.3构建特色的民俗文化景观

民俗文化是经过时间洗礼的精神财富,在蕴含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中,原著居民生活方式俨然受到民俗文化的影响,从侧面间接反映出乡村所独有的特性。在乡村景观规划中,要兼顾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努力寻找能够完整体现乡村文化特色的设计符号,通过内部地域文化和外部特色文化的融入,展示乡村的魅力。优秀的乡村景观规划,要充分挖掘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资源,有效承载原著村民的精神情感,激发村民的地域归属感,提高乡村景观的吸引力。

4.4打造旺盛的农业生产景观

农田是乡村的主要生产内容和重要经济来源,目前以网络游戏“开心农场”为蓝本的体验式农业项目为乡村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化农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根据景观学理论分析,每块农田都可以独自作为设计模块,规划中要从景观模块的格局、外貌、形态等角度提出相应方案,形成规模效应。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可以将具有农业代表性的元素经过现代化提炼,使农业景观同娱乐休闲等产业相结合,如种植园、采摘园以及观察农作物生长的体验馆,增加农业生产景观的观赏性、参与性、教育性,在提升经济收入的同时,展现农业景观的生产美感,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结语:

乡村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涵盖生产、生活、环境等多个领域,在乡村景观规划中,要结合乡村的环境肌理、文化习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文化氛围浓郁、产业结构合理、空间尺度适宜的乡村景观环境,使乡村景观规划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从而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苹,张玉钧,等.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03):52-56.

[2]王伟,杨豪中,等.乡村生态景观的构建与评价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7(03):448-452.

[3]王淑芬,张书远,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7(1).

[4]余慧容,刘黎明.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保护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行为视角[J].城市规划,2018,42(12):25-32.

作者:王静

生物景观规划管理论文 篇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生态宜居的有效对接研究

摘 要: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科学合理的乡村景观设计进行整体布局和引导,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由于理念、运作机制等因素影响,造成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生态宜居对接不充分,生态宜居的建设需求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有效供应不均衡,乡村景观设计的效果得不到应有的展现。因此,应围绕生态宜居建设要求,结合区域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乡村人文景观设计,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宜居是指生产、生活的区域既要拥有舒适的生态环境,也要拥有精神愉悦的社会人文环境。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就曾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出生态宜居是关键。但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科学的景观规划设计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布局和全面塑造,以此来体现乡村地域文化特征,升华乡村文化内涵,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一、生态宜居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现实诉求

(一)生态宜居所依据的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性需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支撑

生态宜居建设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一,应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规划设计,实现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生物及其环境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第二,针对不同地域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从景观镶嵌度层面,通过落实景观的规划设计方案,促进物种循环和能量转换,进而提高各种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态环境污染,保证农村生态系统稳定。第三,景观的规划设计要考虑多种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景观生态角度层面,要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要增加景观生物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发挥植物群体的生态效益,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自我维护、自我循环和自我更新的能力,进而达到自然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第四,通过景观整体规划设计,从景观地域性层面,促使自然生态环境多层次展示,形成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增强体验性和亲和感,呈现独特田园风光。

(二)生态宜居需要的基础设施要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宏观指导

乡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宜居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首先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基础设施建设要保护和尊重自然生态,依形就势,满足社会生态效益要求;其次,在景观尺度上,要充分贯彻自然生态优先原则,遵循自然,科学合理布局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形成由生产厂区、休闲公园、绿色廊道、农田、树林和湿地等要素构成的绿色网络格局,进而达到调节空气、改善水土质量,为生产生活创造舒适的生态环境;最后,在景观功能的连接方面,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从水、电、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入手,增强周边景观辨识度,协调各景观的结构连续性,突出防护林带、植物绿廊、田埂地带、沟渠路缓冲带等生物廊道功能,提高基础设施景观功能,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生态宜居建设提供支撑。

(三)生态宜居需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展示地域文化特色

乡村地域特色文化主要指影响力较大、认同感较强、独具特色的能引起家国情怀的民风民俗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它能与区域融合,能体现地域特色。外在表象上,既有文化主体上的同质性联系,又有文化客体上的同构性联系。内在特质方面,以乡村日常生产生活为基调,能体现农民精神生活,能传承区域传统文化。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生态宜居建设不应忽视地域特色文化,相反要重视地域特色文化的打造,通过对乡村地域文化的规划设计,构建特色地域景观,展示乡村传统和风土人情,提高乡村生态宜居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从社会文化角度看,要立足区域实际,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避免千村一面,形成“一村一品”,彰显特色,形成自然与文化、歷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空间。从精神层面看,乡村特色文化外层是农耕文化传承,中层是本土精神凝练,核心是农民勤劳本性,这种稳固淳朴的价值情感,需要用真挚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来进行体现。

二、生态宜居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现实阻碍

(一)乡村认识和接受能力不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未能体现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是结合乡村自然人文特点,融入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赋予乡村环境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与乡村人文特色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乡村人文景观。在对河南省某地区生态宜居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由于村民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欠缺,致使76.45%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在实践中没有有效贯彻落实,呈现出诸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相悖离的状况。具体是人与自然共生悖离,村民们的各种生活和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不统一,生态环境维护意识不强,生产、生活垃圾堆放随意,农田水利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和谐等问题较多,未能有效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和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和谐互补。另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执行不到位。在生态宜居建设过程中,部分乡村在人文景观建设、风俗习惯传承和周边环境的配置方面,没有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未能收到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效果。

(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供给不充分,结构性矛盾突出

有效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以乡村整体系统为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景观规划设计,结合区域内自然和人文特色,完成多样植物合理搭配,在确保乡村景观的文化特色能够得到展现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使整个乡村的生产生活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实现人与景观协调稳定发展。但调研发现,由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供给不充分,供需结构性矛盾明显,致使部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生态宜居建设效应未能充分体现。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景观规划设计人员前期调研不够全面细致,缺乏对区域内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系统研究,提供的服务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在调研的540家样本中,有394个乡村的地域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展现,占比72.96%。不同的乡村文化风俗、农耕方式等因素未能有效融入,致使乡村景观特色不能最直观地展现,乡村景观特殊的氛围没有形成,乡村景观设计的认同感不强。

(三)资金短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推广受限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乡村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道路生态景观、植被生态景观、水系生态景观和废气、废水、废弃物项目等,能很大程度提高区域间生态宜居的质量。但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后期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保证,由于农业农村的弱质性,加之涉农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多、收益率低等因素,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如果政府财政补贴力度不够,容易导致部分区域缺乏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不彻底,使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进展乏力。在进行调研的540个样本中,有167个乡村由于资金缺乏,在进行生态宜居建设过程中,没有聘请专业人员对乡村景观建设进行规划设计,而是参考别的乡村“比猫画虎”,完全没有凸显自己的区域特色;有46.32%的乡村景观建设、生态保护、环境修复、文化特色等项目由于资金供应不充分,追加投入不及时,形成半拉子工程,影响生态宜居建设效果。

三、生态宜居建设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有效对接路径

(一)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促使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得以展现

为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农村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促使人类更好地与大自然交流融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富有生机活力的生态宜居环境,农民应树立生态意识,提高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认知水平,确保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在生态宜居建设中得以展现。一是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生态环保的宣传和引导,加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人员与村民互动,结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相关设计人员根据乡村区域特点,现场对村民进行讲解,阐明景观设计的目的、设计的内容以及预计起到的作用,提升农民的融入度和认同感,促进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得以顺利贯彻落实。二是建立示范村,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内乡村景观设计实施。选择一个有特色的乡村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建设,并确保收到预计效果。通过实际体验让村民看到乡村景观建设的优越性,并利用特色传统文化的展示,让村民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三是增加村民经济元素,提升农民的参与度。在制订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坚持生态经济与景观功能相结合,充分挖掘乡村景观发展潜力和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将其转化为产业投资,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

(二)尊重乡村景观发展规律,加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针对性供给

尊重当地地域文化特点,在保留乡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合理利用乡村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构思,体现区域文化特色。一是规划设计前要加大乡村调研力度,使做出的规划设计方案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为将乡村的人文和自然特色元素较好地融入到风景规划设计当中,设计人员应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乡村进行详细调研,了解区域内文化特色、生活习俗和乡土环境,并加以提炼,使设计出的方案契合区域特点,体现家国情怀。二是结合地域特色进行系统规划设计。为避免设计时出现矛盾和局限,设计人员应从乡村景观的整体出发,结合景观要素特点,合理安排各景观要素的位置和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村庄与村庄、景点与景点的相互关联,促进区域整体发展。三是科技创新成果要充分融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扩大乡村特色文化影响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可以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内涵,把乡村静态景观设计成动态景观,并在微博、微信和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展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传承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加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宜居建设的资金保障

生态环境投资需求大,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加上引导不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容易缺乏资金支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困难。为保证生态宜居项目顺利实施,要结合不同项目性质,创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筹资模式,健全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机制,加大资金保障能力,促使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顺利落实。一是对重要的、没有直接收益的项目,采用政府直接投资。选择生态项目作为扶持对象,如土地资源保护与治理、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森林保护与恢复、气候调节与空气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二是对特色文化项目和遗留的风土人情工程,采用多元化筹资方式。比如具有乡村公共产品属性的景观项目可由政府财政出资,区域内生态建设项目可采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三是鼓励乡村成功人士基于家乡情怀,捐献资金美化乡村生态环境。对具有社区产品属性的小型景观建设,可考虑让乡村成功人士捐资,利用这些人的家乡情怀,回馈家乡环境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型乡村景观,让他们在加强乡村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获得心理慰藉。

四、结 语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生态宜居建设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在进行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要求乡村景观设计与乡村生态宜居有效融合,在对区域内乡村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服务于生态宜居建设,体现生态宜居要求,在维护生态环境前提下,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因素,集审美、生产、生活和自然为一体,使设计景观与村民的日常生活需要相适应,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佳.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的实践与展望[J].上海城市规划,2020(02):104-108.

[2]张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纵向区域协调[J].治理现代化研究,2018(5):45-50.

[3]王锦,惠伟.西北贫困山区乡村规划策略研究[J].甘肃科技,2020(11):1-2、18.

[4]刘维东等.“景村协同”理念下乡村规划路径初探[J].广东园林,2020(03):4-8.

[5]陈晓彤,谭正仕.乡村振兴中乡村规划的改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的分析[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20(04):8-14.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资金诉求的响应及有效对接研究”(项目编号:202400410075);2020年度河南科技智库调研课题“构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机制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NKJZK-2020-07C);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创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微观机理及有效对接的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20-ZZJH-187);2019年度河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等农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01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河南農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

作者:宋嘉宁

生物景观规划管理论文 篇3:

城市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园林景观建设和规划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的生态绿道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它不仅表现出高质量的生态效用,还形成了城镇景观,无形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生态绿道在景观规划建设的应用期内,容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降低了建设效果,甚至使建设作业无法按时、按质完成。由此可见,探索其实际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城市园林;生态绿道;园林景观;规划应用

导言

城市生态绿道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德国的鲁尔区绿道、美国东海岸绿道等。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在北京、广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也先后启动了城市生态绿道建设项目, 不仅发挥了较好的生态价值, 而且借助于园林景观规划, 打造城市周边特色风景区、旅游区, 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本文首先概述了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随后对优化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

1城市生态绿道的内涵

城市生态绿道指的是一种线形的绿色开放空间, 一般情况下是沿着河堤、山坡、溪谷、小路等自然或者人工廊道建立的, 为行人和游客提供休息和欣赏风景的线路。广义上讲, 城市生态绿道是连接公园、湿地、名胜古迹和其他人们聚集区之间的纽带, 公园路和绿带状的公园就是城市生态绿道的代表。城市生态绿道有以下特点:1) 有着线形的空间结构;2) 最主要的功能是连接;3) 能满足人们的生态、文化和审美需求;4) 可持续性。城市生态绿道的类型主要有十分普遍的河流型、以自然长廊为主的游憩型和连接各大风景区的游览型。

2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2.1 加强自然保护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但总体而言,保护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对独立,尚未形成一个全面的自然保护网络。通过建立生态绿道,将城市内外的绿化资源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便于集中管理和保护。例如,城市周围的河流和湿地可以纳入生态绿道的范畴。通过有效保护,避免城市化建设对湿地、河流等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壞,保护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

2.2拓展城市绿地

受城市土地资源短缺和土地使用成本上升的影响,城市规划中很少有大面积绿地,主要是点缀式绿地公园。由于城市中心缺乏绿色植被,容易出现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空气污染。城市生态绿道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沿河流和道路形成多重绿化带,有效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此外,城市生态绿道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步行和休息的场所,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3景观规划中城市生态绿道的设计原则

3.1结合城市特点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气候条件、自然特征、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实施城市生态绿道景观规划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特点,将城市的文化要素融入设计规划中。体现景观规划的特点和个性。近年来,基于城市生态绿道的景观设计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城市特色的设计理念,园林景观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3.2重视以人为本

人文理念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生态绿道的主要功能定位。此外,将人文理念融入景观规划中,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成本和社会价值的有机协调。以园林绿地中的绿化植物为例,首先考虑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优先考虑本地树种。这样,种植后不易大面积死亡,节省了采购成本和时间成本。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多种树种的相互搭配,不仅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可以提高美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3.3 完善相关设施

(1)餐饮住宿设施。按照“高端商务区在城区,精英度假在景区,大众休闲在乡村”的原则充分利用城镇现有的住宿接待,适度安排两岸沿线分散型的住宿设施,充分发挥乡村农家乐的接待能力。

(2)道路交通设施。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鼓励采用环保生态本地自然材料铺装慢行道路面,多采用青石。保证所选材料能与区域绿道及其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能代表当地特色或文化特征。

3.4 整合零散资源

对生态绿道沿线周边的各类零散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符合节约理念,同时又能够降低后期的建设成本。特别是在一些人群密集、交通繁华的地区,对于周边资源的有效整合,也能够营造出更加宽松的空间,避免园林内部出现拥挤的问题。除了对城市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外,还要加强对生态资源的整合,包括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等,用这些零散的资源更好的服务于园林景观的建设和使用。

4城市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措施

4.1 结合城市特点

在景观规划中,必须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道路基础,对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将生态绿道与城市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使规划科学化,又可以节约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在规划中,必须保护好城市的文物,使生态绿道的建设更有意义,更好地传承文化。最近,上海市长宁区在绿道规划设计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将沿线市政设施和项目纳入绿道路线,克服了绿道连接、多条市政道路和河流隔离等诸多困难。在绿道走向设计中,充分考虑和研究了绿道与市政道路和外环西河的关系,并充分考虑和研究了绿道的转弯半径和弧度。绿道更安静,远离外部干扰,避免周边高架道路,并通过茂密的森林进行遮蔽。绿道周围景观由滨水、森林、草地和湿地组成。整体改造进一步发挥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绿色景观廊道。

4.2完善城市生态绿道规划体系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为了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景观体系,必须严格遵循生态系统的规律,保证生态绿道在景观规划中的合理性。从城市景观规划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城市生态绿道规划体系,统筹考虑,循序渐进,提高城市生态效果。从经济角度看,城市生态绿道可以与旅游项目相结合,带动经济发展,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整合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降低城市生态绿道的成本,提高景观设计师的能力。结合时代的发展,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提高设计水平,构建完善的生态绿道建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生态绿道的建设可以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使市民可以放松和步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因此,要加大对城市生态绿道建设的投入,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绿道体系,重视城市生态绿道建设,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搞好宏观调控,构建和谐城市生态环境。

4.3遵循物种多样性

城市生态绿道园林景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遵循物种的多样性,这样能够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基础,具体情况要结合生态平衡和景观平衡进行设计。在选择树种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尽可能保留本地树种,在此基础上引进新树种,旨在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如春季是园林景观建设的良好时期,在进行春景设计时,高层一般以种植高大挺拔的树种为主,如木棉具有花大红火的特点,被称之为英雄树,作为建设红红火火的标志,也可以间种一些红花紫荆、黄花风铃木以及玉堂春、白兰等,或者种植一些常绿的树种,如香樟、尖叶杜英等,常绿和开花进行交替混种,美观大气。中层一般可以种植紫花勒杜鹃、吊灯花、桂花、米兰等,改善中层视线的单调性,让人们在赏景赏花的过程中感受到城市生态绿道带来的乐趣。底层一般种植一些半耐阴灌木植物,如花叶鸭脚木、春羽、蜘蛛兰、花叶良姜等,高低错落,使生态景观野趣足。秋景的高层一般以种植乔木为主,结合秋风扫落叶的情景,选择当季繁花茂盛的树种作为主树种,为城市生活提供美丽的自然画面。

4.4整合零散资源,建设配套设施

在城市生态绿道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整合分散的资源,通过接缝插绿、移墙、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措施,增加绿化量,使城市周边的河流和绿道有机结合,然后通过种植丰富的植物来增加绿色资源,使生态系统更加完善。此外,城市绿道的服务体系影响着景观规划的满意度。餐饮、交通、体育、休闲等服务设施也影响绿道服务系统的使用方式。城市绿道能够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为居民提供自然风格和人文风格的居住环境。作为实现城市绿道功能的媒介,配套设施也是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视觉语言。配套设施一般主要包括商业服务、休闲服务、环境衛生、交通服务和安全保障。建立具有生态文化保护的城市绿道,使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更加完善,促进园林景观建设。

4.5增加绿色数量

城市园林绿化应注重增加绿色生物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单位面积的绿色生物量和生态效益。一是改造现有公共绿地,适当增加植物种类。如果公共绿地的配置不合理,将严重影响绿化效果。为了有效节约城市用地,盲目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很难达到增加绿地数量的目的。在现有绿地中适当增加植物种类,确保单位面积绿色生物量显著增加,促进生态效益最大化。其次,增加屋顶、阳台和垂直绿化的绿化量。大力推进屋顶绿化,合理开发利用闲置的平屋顶。通过屋顶绿化,有利于增加绿化空间,净化空气,加快屋顶建材的散热,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同时,实行阳台绿化和垂直绿化,市民在自己的阳台上种植蔬菜和绿色植物也能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此外,加强垂直绿化。选择紫藤、凌霄和常春藤等植物装饰脚手架、墙壁和护栏,使建筑不再单调,提高了艺术性。同时,还增加了绿化量,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4.6 坚持以人为本, 并遵循生物多样性

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 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遵循生物多样性, 按照江阴市实际情况, 尽量做到生态和景观的平衡。例如, 在选择树种时, 结合江阴地区自然条件, 选择最适合的数木栽种, 并在此基础上, 引进新树种, 尽量保证生物多样性。另外, 城市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中,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 结合本城市居民实际需求, 将其作为一切设计和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并在设计过程中, 增加生活服务功能, 以满足城市居民需求。

4.7 坚持科学化、生态化和地域化原则

景观规划按照《城市生态绿道建设规范》进行。结合城市原有的景观设计体系,将生态绿道转化为城市重要的绿化资源。根据城市生态绿道路线进行科学规划,设计符合城市特色的景观,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许多城市的生态系统受到道路建设或商业街建设的破坏,这也影响了迁徙生物的生存规律。将城市生态绿道应用于景观园林建设,设计更好的人工绿化道路,扩大居民生活范围,合理设计一些娱乐休闲场所,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景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城市生态绿道的应用优势,对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应始终坚持科学性原则、地域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只有不断加强总体设计,兼顾其细节的规划管理,才能进一步发挥城市生态绿道的应用优势。因此,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者应充分重视生态绿道,积极转变其规划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城市生态绿道的优势,促进城市景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春花.城市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 2018(22).

[2]王慧敏.城市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 2019(01).

[3]肖峰.城市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山西建筑. 2018(29).

[4]陈娜.城市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 2019(32).

[5]毛魏魏.城市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 2019(08).

[6]祝仕贵.城市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 2020(16).

作者:王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森林生态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公共媒体传播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