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语法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淡化语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绥德炕头石狮艺术,是陕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具特征的艺术类型。然而长期以来,在美术史中,对于陕北炕头石狮的研究相对分散。

第一篇:淡化语法论文范文

“淡化语法”何时休

语法,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结构、运用法则。它是语言结构、运用的规律,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在阅读和表达中,借助语法的逻辑思维功能,能够更为全面、理性地认识语言的本质,掌握运用规律,进而还能具体地为语言的理解、分析和语言运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和清晰客观的评判标准,特别是在以句子尤其是长句为分析对象时体现得更为充分。因此不难理解,如果淡化甚至抛开语法,仅凭感知去阅读、去理解,仅靠习得去学习、运用语言,就难免会少慢差费。

80年代中期以前,现代汉语语法(另外还有修辞和逻辑)是当时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涉及的不亚于高等院校文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内容,当时考试,包括中考和高考在内就直接有一些语法判断和分析题目。现在回首,才知道,当时所学的先是《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年制订),后来取而代之的是在此基础上修订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1981年修订,1984年正式推出。自此,再无此类国家层面上的新文本,也就意味着这一系统现在仍然是中学语法教学的唯一合法依据)。当时对语法的重视,确实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是目的不明确,老师为考试而教,为教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缺少学习的内需动力;二是学习内容不切合学生实际,片面求全求系统,有些繁难偏多,学习起来困难较大,投入的时间与实际收效未能形成一个合理的比值;三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东西多,讲得多,用得少,注重名词术语多,借助语法培养阅读和表达技能少,静态语言分析的倾向比较明显,学用脱节,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导致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正是存在这种种问题且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因而在80年代末提出了“淡化语法”。(《语文学习》1990年第10期开始关于“淡化语法”问题的讨论,则是一次集中的反映)显而易见,“淡化”一词是针对当时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强势地位而言的,其初衷本非讨论语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存废,而是探求怎样改变当时语法教学“过度”的局面进而达到“适度”,寻求“教”和“学”的新路,诸如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语法的问题,如何居高临下、统筹兼顾明确不同学段语法“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和“怎么学习”的问题等等。可未曾料到,讨论归于沉寂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不是“淡化”了,而是渐渐被“淡忘”了,其地位可谓江河日下。为了证明此言不虚,下面把在语文教学中最具权威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实施)中对语法的表述作一个比较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一变化。(高中学段不管是原来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还是现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都难觅“语法”二字。高中只用不学,很显然,国家语文课程管理者是把语法学习的任务全部交给初中了。)

《大纲》:

了解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补充),单句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复句的主要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限于二重)和常见关联词语的用法。

《课程标准》: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附录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一.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二.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三.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四.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五.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二者都是用“了解“来规定语法的学习程度,但不同的是,前者只是静态的知识目标,后者进而提出了着眼于实际的运用目标——这就反映出“课标”较之“大纲”在学习理念上的进步;另外在语法内容的呈现上,后者也较前者全面。然而,结合“大纲”的上下文分析,很容易看到,“大纲”给予了语法一个独立的地位——它是在“教学内容”的表述中把“语文常识”排在第四位与“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课文”“课外活动”相提并论,而“语文常识”的第一条就是以上关于语法的表述(另外的三条依次是修辞格、作家作品和文体常识)。“课标”关于语法的表述见诸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中,是其15个目标中的第13个。这也就是说,不仅是语法,就是整个语文知识系统完全从属于阅读,降低了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对此,质疑和批评历来甚多,张志公先生的一番话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语文知识在我国的历史上是曾经被忽视的。人们认为不用语文知识,靠读写实践就成了。后来在我国和别国又曾经有过教学语文知识分量过多,讲法不当,采用学院式经院式的讲法,教学效果不好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助长了忽视以至于否定知识教学的倾向。这种倾向,目前在有些学校、有些教师同志之间有所滋长。从现代化角度考虑,这是不适当的。别的国家近一二十年有过不少研究和试验,证明不仅仅对青年,就是对少年儿童也可以介绍一些理性知识。建立一些抽象概念,具备一定的理性知识,这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有益处的。我们应该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总结自己国家多年来的经验,对知识教学的安排作全面的考虑,而不应轻易加以否定。……为什么以不学语文知识也会说话,也能写出《红楼梦》等等伟大作品为理由在语文教学中否定知识教学的必要呢?这里既有传统经验的影响,又加上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于是使人产生错觉,认为知识教学没有用,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毕竟是错觉,是不对的。今后,我们应从现代化的要求出发,处理好知识教学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肯定,大量的教;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不教。知识的分量、广度、深度都要处理得当,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联系起来考虑。”

张志公先生虽非仅针对语法和“淡化语法”而言,但他的观点已包含其中。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法与语音、文字、词汇、修辞一样是语言构成的要素。宏观上讲,中学生学习语法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对语言获得有着积极意义;二是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三是有助于学习外语和古代汉语;四是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作文)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法学习也是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状的一个新支点。反之,如果“淡化语法”,除了失却上述功能外,还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一是学生会以外语,特别是英语语法为支撑去建构汉语语法体系,从而导致理解的错误和语用的不伦不类,这种语用乱象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民族的语言屡屡受到挑战和戏弄;二是中学“淡化语法”,使一些对语法感兴趣的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错过了培养的良机,影响了他们成为语法研究者的可能,长此以往,势必会制约语法学的发展——对此,专家、学者忧心忡忡,多次发出高等级预警。

再从应考而言,可以全国卷为代表把语法知识与试题之间的关系大致作出一个描述:

第一大题第1小题语音,第2小题错别字,无非是考查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多音多义字;如果能熟练掌握“语素”这一语法知识,就能够帮助我们分辨语音,抓住重点,识记这些字的字音和字形。第3、4小题词语或成语的运用,可以借助语法知识中的“词”和“短语”的知识。第5小题的病句,第六大题中仿句、变换句式、仿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以及对对联等语用类题目与“句子”又有直接联系。三大阅读(第二大题的社科文阅读,第三大题的古文阅读,第五大题的散文阅读)其实与“句子”和“句群”的语法知识密切相关。第七大题的写作与语法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更是密不可分了。

矛盾也正纠结于此。初中语文教材虽以短文的形式把语法分散编排在各册中,但功利而浮躁的中学语文教学让语法学习几乎淡出了课堂,鲜有问津。学生在没有按编者的意图系统学习语法的情况下,升入了高中。高中语文教材中却再也难觅语法知识的片言只语,而学习中却又时时要触及或直面语法,高考中主要以语法为知识依托或相关联的试题(如上所列举等)还占有相当的分量。即使有时命题人并非有意如此,但在实际操作中,语法往往总能为解题提供快捷的途径和简便的方法。高中老师们觉察后,有意给学生补补语法,但能找到的又都是专业的高校语法教材,曲高和寡,难以为用,事情往往就不了了之。立身中学讲坛,反复经受和体味此种煎熬,而难以解脱。

“淡化语法”何时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笔者大声疾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确立现代汉语语法的合理地位!希望国家有关语文教学主管部门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开设统一的“中学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课程”。笔者的这一建议,与2003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建议汇总报告”中关于“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不谋而合:

宁夏、青海、山东、江苏、安徽、福建、北京、河北、内蒙古、吉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十四省市提出:要点应按年级细化,明确各段的具体要求,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提出指导意见,安排适当的练习。辽宁省建议对语法和修辞在语文学习中的功能和价值给出一个合理科学的定位,并适当推荐一些语法修辞方面的书籍。

众愿同归,民情已达!

我们看到了曙光,但我们更迫切地希望升起太阳!

姚文革,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艾永芳

作者:姚文革

第二篇:被淡化的艺术群落

摘要: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绥德炕头石狮艺术,是陕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具特征的艺术类型。然而长期以来,在美术史中,对于陕北炕头石狮的研究相对分散。本文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角度出发来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陕北炕头石狮艺术的保护,希冀陕北炕头石狮这一“被淡化的艺术群落”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陕北炕头石狮艺术 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怒放在唐宋的昙花——陕北炕头石狮

陕西炕头石狮是美术史中的一个篇章,其中包括了陕西的关中、陕北两大地区,并以陕北炕头石狮更具代表性。而唐宋以后,在美术学中,陕北炕头石狮艺术逐渐成为被淡化的艺术群落,即:一是现有的关于陕北炕头石狮艺术的研究成果或是在著作中一笔带过,或是夹杂在陕西炕头石狮艺术的整体研究中而未单独论述,因而关于陕北炕头石狮艺术没能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很多已有成果主要还是停留在知识叙述的层面,多是就“石狮”论“石狮”,而未能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论述。

1 陕北炕头石狮概述

炕头石狮,也叫“拴娃石”,是流传在黄河中上游的民间艺术品和祥瑞之物,其中包括了陕西的关中、陕北两大地区,并以陕北炕头石狮更具代表性。

陕北炕头石狮主要流布在今绥德县及邻近的米脂、清涧一带,大约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而如今已逐渐淡出了陕北人的生活。1陕北炕头石狮属于小型的民间石雕,体积不大,一般小不过寸,大不盈尺。据考究,陕北炕头石狮艺术是由上古流传下来的巫文化和古代的狮文化演变而来,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风俗与民俗的表现载体。2它与黄土文化中的“长命锁”习俗密切相关,民间视其为孩子的生命守护神。当孩子的父母在屋外劳作,为预防孩子从炕上滚落下来,便用个小石狮与孩子拴在一起,孩子因力气小而拖不动,也就掉不下炕了;其次,在当地人眼里,不过十二岁的娃娃魂不全,最易被邪毛鬼怪伤害,给小孩拴个石狮,让狮子来守护,就可以平安健康地成长。3

陕北炕头石狮这种身份职责的变化,使得它们不同于古代其他的狮子形象,而是被赋予了一种人格化的亲和力,显得既威严又可爱。

1.1 陕北炕头石狮整体造型风格

陕北炕头石狮包括头部、躯体、串铃、璎珞、底座五个部分。从整体上来看,陕北炕头石狮的造型风格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

1、写意概括。它们多大胆夸张,并不刻意地去追求严格的比例和关系,也不求细节的面面俱到。艺术家将石狮头部的鬛毛、尾巴及腿部的造型分别用一些类似于菱形、同心圆等的几何纹进行概括。总而言之,陕北炕头石狮的写意造型旨在写意、写神、写心。

2、虚实相间。匠人们采用了虚实相间的雕刻风格。“实”即对局部主要部分的刻凿,而省略的其余部分是喻指“虚”。这样的造型风格是基于哲学中的阴阳观,在陕北炕头石狮的创作中,受信仰、规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石狮眼部“实”,嘴部“虚”;前肢“虚”,后肢“实”,给人以层次感。

3、稚拙自然。陕北民间匠人不追求石狮外表的光鲜亮丽以及各部分的精美雕刻,而在意一种质朴淳厚的美,传达出陕北农民憨厚、朴实的一面以及他们对民间艺术最朴素、最本真的追求。

4、动态传神。陕北炕头石狮有的蹲踞、有的站立,有的怒目、有的憨厚,造型多变,不拘一格,生态万般。通过匠人们对狮子不同动态的把握,传达出每个小狮子不同的性格,形象刻划恰到好处。

1.2 当代视野下的陕北炕头石狮

在市场冲击下,陕北石匠渐渐丢弃了这种“不来钱”的什物。炕头石狮成了文化馆、博物馆的藏品——一种极具温情的风俗逐渐消失。4由于它是舊时代的产物,如今早已退出了陕北人的生活,古代那种崇拜炕头石狮、雕刻炕头石狮、使用炕头石狮等现象已不复存在。

然而,作为独具特色的陕北民间文化遗物,炕头石狮艺术的文化精髓却随着时代的变迁,愈来愈彰显出其非凡的艺术魅力。陕北炕头石狮艺术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当代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非物质遗产背景下的陕北炕头石狮艺术

包括陕北炕头石狮在内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任何一种对陕北炕头石狮的破坏,遗失的是石狮,毁的却是文化。

2.1 陕北炕头石狮保护现状

陕北炕头石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列入其中,其保护单位是陕西省绥德县人民政府。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三级政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出发针对炕头石狮的濒危状况采取了相关措施对其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2.1.1 陕北炕头石狮的濒危状况

1、炕头石狮雕刻工序多、经济效益小,因此民间艺人渐渐丢弃了这种“不来钱”的什物,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炕头石狮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儿童的得病率、死亡率也不同于以前,因此,炕头石狮不再作为陕北地区儿童必备的神武,人们对石狮的崇拜逐渐淡化。

3、对炕头石狮“外热内冷”(即外地人很看重这种包含神佑功能、人文精神的工艺品,本地人则表现出冷漠)现象的研究不够,没有探索出能使陕北炕头石狮传承光大的方法。

2.1.2 陕北炕头石狮的保护计划

对于陕北炕头石狮的保护,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三级政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保护和发展:

1、进一步收集陕北炕头石狮作品和相关资料,完善归档建档工作,使其有一个科学、清晰的归类和整理,让人们能更好的了解它。

2、组织陕北研究爱好者,对陕北炕头石狮的艺术、民俗及相关的地理人文进行专题研究,完成炕头石狮论文集的编辑出版工,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3、与县石雕协会合作,建立民俗石狮雕刻公司,有效缓解陕北炕头石狮艺术经济效益低的境况。

4、与旅游业对接,在陕北各景点设置专卖点,让各地游客领略陕北炕头石狮的神秘光彩。

总而言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陕北炕头石狮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推动陕北民间艺术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反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从总体上看,虽然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着眼于经济利益,没有认清“保护”是前提和根本目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不负责任的开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面目全非、特色全无。

2、保护工作与民众生活的割裂。脱离当地民众的“保护”往往都是“治标不治本”,促进民众的文化认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使民众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5

三、结语

在大力提倡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我们应克服浮躁之风,潜心研习先辈们遗存下来的这些宝贵的艺术珍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为我们今天的艺术服务,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1 朱尽晖:《陕西炕头石狮艺术研究》,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2 张静、田旗:《陕北炕头石狮的繁衍文化与民俗文化解读》,《装饰》,2011年8月。

3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4《榆林特快》:《陕西绥德传统特产:绥德石狮》,2009年9月。

5 刘魁立,张旭:《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要》,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06页。

作者:张媛 谷贺

第三篇:海水淡化,为人类“解渴”

蓝天下,一排排乳白色的蒸馏罐巍然矗立;不远处,淡蓝的海水正汩汩进入海水淡化预处理池;去除污泥杂物之后的海水随即被送入蒸馏罐进行处理……最终,清澈的淡水从阀门喷涌而出,并由管道加压后送往远在几百里外的城市和乡村。从高空俯瞰,整个地球一片绿意盎然……这并不是科幻小说,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这样一幅美丽的蓝图正逐步走向现实。

而海水淡化,未来将为日益“干渴”的地球“解渴”。

海水取淡占据主流

从表面看,海水淡化似乎很简单,只要将咸水中的盐与淡水分开即可。不过时至今日,海水淡化的方法虽然有了数百种之多,生产出的淡水也风味各异,但以经济实用的标准衡量,仍然不能尽如人意。

最初的海水淡化方法有两种,一个是蒸馏法,将水蒸发而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淡水;另一个海水淡化的方法是冷冻法,冷冻海水,使之结冰,在液态淡水变成固态的冰的同时,盐被分离了出去。这两种方法都有难以克服的弊病:蒸馏法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在仪器里产生大量的锅垢,相反得到的淡水却并不多;冷冻法同样要消耗许多能源,得到的淡水却味道不佳,难以使用。

随着科技进步,海水淡化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全球海水淡化方法基本上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从海水中取淡水,有蒸馏法、反渗透法、水合物法、溶剂萃取法和冰冻法等;第二类是除去海水中的盐分,有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和压渗法等。

海水淡化的成本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制约海水淡化大规模应用的瓶颈。目前海水淡化以第一类方法为主,其中反渗透法以其设备简单、易于维护和设备模块化的优点迅速占领市场,逐步取代蒸馏法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在新兴的反渗透法研究方兴未艾的时候,古老的蒸馏法也改弦易辙,重新焕发了青春。传统的蒸馏法只考虑了通过升高温度获得水蒸气的方式,耗能甚巨。而新的方法是将气压降下来,把经过适当加温的海水,送入人造的真空蒸馏室中,海水中的淡水会在瞬间急速蒸发,全部变成水蒸气。世界上的大型海水淡化工厂,大多采用新的蒸馏法。新的蒸馏法多级闪蒸(MSF)、多效蒸馏(MED)与反渗透法(RO)成为当前海水淡化普遍采用的三大主流技术。

反渗透引领新世纪

1953年,一种新的海水淡化方式——反渗透法问世了,这种超过滤法是利用半透膜来达到将淡水与盐分离的目的。

在通常情况下,半透膜仅允许溶液中的溶剂通过,而不允许溶质透过。由于海水含盐高,如果用半透膜将海水与淡水隔开,淡水会通过半透膜扩散到海水的一侧,从而使海水一侧的液面升高,直到一定的高度产生压力,使淡水不再扩散过来,这个过程是渗透。反渗透法则反其道而行之,对半透膜中的海水施以压力,使海水中的淡水渗透到半透膜外,而盐却被膜阻挡在海水中,得到淡水。

反渗透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节能,生产同等质量的淡水,能源消耗仅为蒸馏法的1/40。自1974年以来,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海水淡化的研究方向转向反渗透法。

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很快,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持续降低,主要发展趋势为降低反渗透膜的操作压力,提高反渗透系统回收率,廉价高效预处理技术,增强系统抗污染能力等。目前三大核心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技术,仍被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所垄断,基本依赖进口。

反渗透海水淡化具有节省投资、能耗低等优点,预计反渗透技术将是21世纪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

循环经济全新突破

此前,海水淡化的普及主要受困成本问题。为降低成本,水电联产和热膜联产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谓水电联产,就是利用电厂产生的蒸汽和电力,为海水淡化装置提供动力;热膜联产,则采取热法和膜法相联合的方式,满足不同用水需求,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海水淡化成本。

浓盐水的排放问题,也是海水淡化必须跨越的另一道坎。根据目前的工艺水平,海水淡化过程的效率约在40%~50%之间,即海水在一半转化为淡水后,另一半则是浓度翻番的浓盐水。如果直接将这些浓盐水排放到近海的话,势必对近海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将浓盐水通过泵打到深海。至于其他污染物,比如污泥,则要求尽量浓缩、填埋;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污染,则是尽量想办法从排放的海水中回收能量,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报告指出,海水脱盐过程会消耗大量能源,从而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此外,海水淡化在一些海岸区域,还破坏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随着建造脱盐工厂的数量成指数倍增长,这将会显著加速气候变化的步伐。

但现在正在探索将浓盐水排放与盐田制盐和肥料加工相结合,打造出一条由海水淡化开始,至肥料加工结束的多环节的环保产业链。加上发电,水业、能源、盐业三行业进一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清洁生产技术构想——火电、风电、核电为反渗透海水淡化提供动力需要,海水淡化的产物不仅仅是产生了淡水,同时又为海盐生产创造了高效的浓缩液,由此而可能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清洁生产技术,满足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构想。

作者:任鹏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媒介融合论文范文下一篇:新闻理论论文范文

热门文章

淡化语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