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论文

2022-04-2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现代医学从哲学中分化而来,又与哲学密不可分。健康的多重属性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决定了医学的多学科属性,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已成为医学专业学生和医学从业者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以目标为导向的医学教育不仅强调职业技能,而且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意识形态培育应贯穿于医学各学科教育中。

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论文 篇1:

重视和提高医学生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摘 要】当下医学教育更多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医疗技术能力的培养,却对哲学思维能力、反思创新精神、人文修养缺乏正确的定位。事实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哲学指导并服务于医学。医学教育必须不断加强科学建设,强化医学与哲学的融会整合。

【关键词】医学生;哲学;人文精神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技术的现代化为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效益。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光荣任务,科学的深入探究进一步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而且出现了一批与医学相关的学科,进一步拓展了医学的研究领域。但随之也出现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错综问题,例如医学教育的知识化、技术化和工具化使医学生缺乏了应有的人文修养,医学教育缺少了人性化、人本化和人性化;医学生哲学素养差、人文精神缺失、职业道德水平低。而真正的医学人才除了需要有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富有哲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瑞士学者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认为“探求自然界现象的唯一之道为哲学,医者而不知哲学者,实由旁门潜入而杀人,乃与盗贼无异。”因此,作为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和提高医学生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一、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智慧

随着人类疾病谱、致死病因不断的转变,医学及其相关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面对当前医疗发展中不断出现的突出问题,例如医疗费增长过速、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显著等,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医生智慧与技能的发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以及解决纠纷的艺术都需要正确的哲学理念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医务人员除了要有高超的技术,更应该拥有一颗懂得尊重生命、理解他人需求的职业修养和人文智慧。

二、哲学指导医学,并服务于医学

我国心血管病学青年学者郭航远教授曾谈到:“医学如果没有人文和哲学这对翅膀,并不能飞,即使勉强飞起来,也不可能飞得很高,非得很远,费得很安全。哲学把握和指明医学的方向,人文柔化和修复医学的创伤。医生如果没有人文和哲学这对翅膀,医生不能行医,即使勉强去行医,也不可能成为大医,成为儒医,成为名医。”

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试图获得某种终极至上的真善美,从根本上说,是对人自身“安身立命之本”的寻求,从而获得某种关于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最终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哲学的本质是反思、批判,是创新,不断克服片面性,能够全面地、发展地认识问题,从而促进事物健康良性地发展。这正是当代医学发展所需要的,当代医学前沿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尤其需要哲学的指导。因此,真正实现医学教育的价值,首先要使医学生具备基本的哲学素养,从而指导医学生的医学学习和研究。

哲学倡导理性,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探究人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对医学的发展有卓越的辩证思维和预见力量。哲学的研究发展及时转化为医学生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认识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判断和决策能力。卫正勋在《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思维方法》一书中就这样谈到:“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认识一个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作用。”

因此,只有重视和培养医学生的哲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使其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造就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三、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我国传统的仁爱精神追求人与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其目的是对生命的爱。同时,人的生命问题也是生命伦理学和西方生命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马克思哲学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领域。

所谓生命伦理学,即以道德价值和原则为标准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医学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关医疗道德和伦理问题也逐渐突出,例如辅助生殖、避孕流产、产前诊断、人体器官移植和临终关怀等问题。如何保护人类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合理使用先进的医学科技和医疗仪器;如何规范医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合理利用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应该成为医学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所谓生命哲学,以生命为关切的中心展开哲学的探问和思辨,从而形成的整套学问的钻研。医学是以治疗和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的一门科学,从狭义上看医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功能的极限恢复。也就是说,医学事实上也是一门关乎生命的健康发展的一门科学。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教育者不能仅仅满足受专业知识的熏陶和培养,而要直接切入“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也就是直达科学与人文之生命。既要关注学习对人的外在功利的意义,更要重视学习对人的内在生命的意义,包括心灵世界的丰富、精神境界的提高、自由幸福的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等。

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强化医学与哲学的融会整合

从医学本身来说,它首先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有着显著的自然科学性质;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又是一门关于人类生命的科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有着显著的社会科学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最高意义上的“人学”,医学则是哲学实践者之一。因此,医学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与哲学的融会整合。

在医学教育中,除了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之外,也要注重学生培养哲学思维能力,领悟哲学理论,深入挖掘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强化医学教育内容的哲学渗透,强化哲学在医学教育坐标体系中的基础性、前导性位置。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哲学讲座、人文沙龙、读书活动等方式全方位进行医学与哲学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医学的人文精神核心,即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发展生命。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胡大一.医学的哲学思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武惠庭.重视提高医学生的哲学素养[D].大连:医学与哲学,2006,2.

[4]卫正勋.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作者:袁雪艳 付玉洁

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论文 篇2:

医学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培育

摘 要:现代医学从哲学中分化而来,又与哲学密不可分。健康的多重属性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决定了医学的多学科属性,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已成为医学专业学生和医学从业者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以目标为导向的医学教育不仅强调职业技能,而且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意识形态培育应贯穿于医学各学科教育中。

关键词:医学教育;意识形态;哲学;医学模式;医学专业学生素养

当代医学教育尤其与西医相关专业,秉承的是典型的STEM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基于科学素养(Science)、技术素养(Technology)、工程素养(Engineering)和数学素养(Mathematics)基础上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医学教育体系包括教材、教学过程、考核等,都越来越强调“科学性、专业性”,强调科学证据,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哲学、政治、法律等人文和社会学科中意识形态的培育。这种越来越“专”的医学教育会不会有短板—培养出认知框架有缺陷的医学人才?医学教育和意识形态培育是突兀的融合吗?

医学发展与哲学密不可分

医学的发展,与人类对身体和疾病的认识有着密切联系。远古时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神魔化,注重祭祀、祈祷、巫术等原始宗教的方法,即神庙医学。而真正意义上医学的缘起来自于早期的自然哲学,医学摆脱神庙医学开始进入科学医学,从神话阶段进入到真正的哲学思考阶段。

早期古希腊人将哲学与科学完全融合,在思辨和经验研究之间不做任何区别,也称为医学上的前希波克拉底阶段。之后古希腊医学逐渐形成了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走向了一条与哲学相分离、注重分科与实验的道路。希波克拉底建议将医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认为医学的根本目的是治病救人,应当将医学的研究对象从现象转向人体,将经验的方法和解剖的方法视为医学的主要方法。而这种方法又对当时的哲学家产生了影响,哲学研究的对象也从自然转向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哲学家关心灵魂的健康,就像医生关心病人的健康一样。

医学模式的转变赋予医学教育的多学科属性

在医学和哲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古代和近代的西方传统医学,是以机械论和还原论来解释身体现象和疾病,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总是从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学特性上进行思考,总是试图在系统、器官、细胞或分子水平认识机体并诊断疾病,并在相应水平上用手术、药物、物理等方法治疗疾病。这种“生物医学模式”成为过往包括现今世界最普遍的医学模式,并贯穿于医学教育过程中。目前,医学院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是围绕生物医学模式设计的,而涉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内容占比较少。

正如古代哲学已经关注“灵魂的健康”,现代科学对人的健康开始了全面的审视。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给出了“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完满适宜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标志着以健康和疾病为中心的医学科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而生物医学模式却不能适应这个要求。1977年,美國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乔治·L.恩格尔提出建立一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认为:“为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

也就是说,健康的三要素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都赋予了医学的多学科属性,哲学、社会科学等已成为医学专业学生和医学从业者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目前,医学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是庖丁解牛的知识点,循证医学的原则处理疾病,但并非基于真实案例的描述;而医学专业的工作对象恰恰是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环境中的个体或群体,其健康状态或疾病风险并不只和生物、物理、化学等直接致病因素有关,也和个体特征、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文化环境、政策法规等有关。个体的健康促进、疾病治疗,一方面,要基于课堂上传授的专业知识—对症和对因处理;另一方面,要扩大“医学治疗”的领域,触及社会文化环境和物理环境,以获得最大化的健康效益。

医学教育中另一个不可避免的环节就是要比较国内外疾病流行趋势及其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以及相关卫生政策等。这其中涉及国情、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层面的描述,没有“前因”的铺垫,医学专业学生很难理解为何我国的慢性病呈现井喷趋势、为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用五十年时间日本青少年的身高发育就超越了中国、为何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能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这其中如果没有意识形态的引导,很有可能会成为“精日”及崇尚西方文化者所谓的“重要论据”。

以目标为导向的医学教育须融合意识形态培育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梳理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教育原则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发言中指出,要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015年,教育部首次提出STEAM新教育模式,即在STEM基础上与人文、艺术、社会学等学科的整合。

具体到医学教育方面,几乎所有医学专业学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都是《希波克拉底誓言》,这个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职业道德圣典,一直延续至今仍然是医学界的行业道德倡议书:“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人类;我将首先考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我将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和尊严;我要保持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尊重……”。

教育部于1995年制定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医学基础,较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医学专门人才。”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提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毫无疑问,这些医学专业学生核心素养要求不仅强调职业技能,而且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均提出了较高要求。

尽管希波克拉底时代将医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并不意味着分道扬镳,为解决当下全球主要健康问题和疾病负担,将哲学思维引入医学教育已势在必行。当前,医学教育体系须回归初心,在所有学科(而非仅人文和社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育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辨能力,培养能在社会生态学模式下促进人群“身”“心”健康的医学专业人员。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作者:朱文丽

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论文 篇3: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

[摘要]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制约着医学生的医术,体现着医学生的医德。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医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着认识上逐步重视,但贯彻落实不够;教师队伍庞大,但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时数不少,但课程体系落后;职业理想良好,但人文精神缺失等现实境遇。为此,可以从更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观念,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加强医学人文学科研究,构筑合理的教材课程体系,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等维度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现实境遇 出场路径

[作者简介]彭恩胜(1975- ),男,江西余干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医学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傅琛(1964- ),女,江西樟树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人文、思想政治教育。(江西 南昌 330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江西中医药大学医学教育改革校级课题“文化自觉视阈下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zjgy2012-18)和2010年江西中医药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资金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文、史、哲、艺等)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主要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制约到医学生的医术问题,也体现着医学生的医德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注重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已成为医学生独特职业品质的内在要求,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却出现了尴尬的现实境遇。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独特的职业品质

21世纪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1.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医学教育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诸多学科考察人类的健康,认识医学的功能,从而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①即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培养出医术医德兼备的全面发展型医学人才。其实,这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相一致。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人的发展”是人的全面、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绝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现代医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精湛医术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等人文素质的教育。

2.医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深度转型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学科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大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蓬勃发展,如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行为学、医学管理学、医学美容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学科的发展已经从单一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哲学、心理、社会、伦理等的复合模式发展,这种发展要求医学学科不仅要研究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而且要研究患者的心理、社会、生态等方面境况,还要研究医学职业特性、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与职业相关的伦理要求。因此,医学学科的发展要求,医学生不仅仅应该知晓患者的健康,还应该掌握与患者健康有关的人文社会知识,否则无法适应现代医学学科的发展要求。

3.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现实需要。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曾指出: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医学是一门综合性、服务性、社会性都很强的自然与人文合一的科学,它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使命,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职业的特性决定了医学人才必然是一个充满人性大写的人,大写意义上的人仅仅依靠专业知识是无法立足的,还必须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营养。因此,对医学人才的一贯要求是一个大写意义上的人,否则,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就会因人文素养缺乏成为奢谈。实践证明,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素养,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学人才。

二、尴尬的现实境遇

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才能使医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培育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新世纪以来,我国医学院校在探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面临尴尬的境遇。

1.认识上逐步重视,但贯彻落实不够。随着社会医学的不断发展,在医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国内外医学教育界所认识,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5年,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1998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但是,在贯彻落实时,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医学从业者的尊重,医学人文的重要性也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切实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然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人文素质教育一再被淡化,甚至边缘化。

2.教师队伍庞大,但知识结构不合理。就总体情况来看,医学院校教师数量并不少,师资力量也不是特别薄弱,但医学院校中的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脱离现象较为严重,基本上是各自强调各自的重要性。其实,这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不懂医学知识,而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知识欠缺。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主要是文科出身,缺乏对医学知识基本的了解,因而很难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结合现代医学的实际,致使文与医分离。而医学专业教师,主要是理科出身,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医学专业教师一般都只重视专业学习,而不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导致医与文分离。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在人文学科教育中或是专业教育中影响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②

3.课程时数不少,但课程体系落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数量达30多门,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人生哲理、外语、医学法规、社交礼仪等人文课程,许多医学院校还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医学辩证法、医学史、医学心理学等课程。从总体上来讲,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课时都有所增加。虽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占据了一定比例的学时,但它所包含的课程,实际上仍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为主,且部分医学人文课程之间内容编排重复,如“医学概论”与“医学史”、“医学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卫生法学”与“药事法学”等,而且各校根据各自的情况开展的一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发展很不平衡。截至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培养模式,课程庞杂散乱,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4.职业理想良好,但人文精神缺失。医学起源于哲学,成就于医药,回归于人文。选择医学、献身医学是广大医学生的职业理想。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做一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是广大医学生的不懈追求。医学的人文精神,是以求善、求美为特点,强调尊重患者身体的同时,更强调关注患者的心灵、追求医学的人性化。广大医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期待着在医学教育中得到提升,在人文活动中得到修养。然而,在现代性仍未充分体现的“乡土中国”,相当一部分医学生普遍患有“人文精神缺乏症”,他们在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缺乏良好的医德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合作精神;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被抛弃,贬低崇高、崇尚庸俗,已成为这部分医学生的时尚,“只有冷冷的钱在流动,只有孤独的我在徘徊”③便是其人文精神异化的真实写照。

三、当代医学生的发展路径

医学院校要成为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创造者,成为医学生具备人文素养的培养者、引导者。面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以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1.更新医学教育思想,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观念。观念的解放与转变历来是各项改革的先导。为此,医学院校全体教职工都要革新教育观念,把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一课题上升到关系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战略高度来抓。医学院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应一视同仁。在观念上,不能把医学科学理解为一种纯粹的实用知识,也不能把人文科学视为无用科学,否则将会割裂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紧密联系,引发医学生素质的“单向度”倾向。医学院校的教师,包括医学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都要遵循人文素质教学规律,努力探索教育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提高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不断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自身必须充分认识到医学不仅是一个科学系统,还是一个人文系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体。有了这样的观念转变,才能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2.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师资是立教之基、强教之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力量。目前,改变医学院校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主要思路为:要制定政策,定期举办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精神专题研讨会;要广开门路,以贤者为师,广纳社会医学教育和研究学界的高层次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要给予充足的经费,鼓励人文社会科学年轻教师跨专业进修学习,对医学专业年轻教师进行人文素质的培训。要结合实际,开展医学人文的教学改革科研立项等,鼓励教师开展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改革研究,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通过各种措施,促使医药院校的专业教师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在讲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灌输人文知识,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在人文社科教师讲授人文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穿插医学专业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时候,思想得到直接的熏陶,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升华。

3.加强医学人文学科研究,发挥学科孵化器作用。医学人文学科是关注医疗服务中的人的价值、探讨医学中的人文问题的学科群,属医学与人文相交叉的新兴学科。这个学科可以划分为医学哲学、医学文化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等几大类。医学人文学科研究旨在深化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规律,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职业观。为此,需要努力创建医学人文研究机构,建设一批医学人文重点学科与研究生基地;通过建立医学人文硕士点、博士点,逐步聚集、造就一批从事医学人文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医学人文学科的学术人才;有关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要依托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促成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建议教育部、卫生部联合,每年设立医学人文学科基金专项课题,进行公开招标,以开展医学人文课题研究;建立医学人文研究成果奖励制度,各级政府或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要定期表彰医学人文领域的优秀成果。

4.构筑合理的教材课程体系,确保医学人文课程的实效性。增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需要改革单一的平面型教材课程体系。一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材体系。目前,大部分医药院校人文社科选修课还没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议教育部委托高校编写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医学人文教材;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翻译一批国外较好的医学人文教材著作;鼓励医学人文任课教师对教学大纲进行研究,形成具有特色的系列医学人文教材。二是优化现行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大致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公共基础性人文课程、医学基础性人文课程、医学专业性人文课程。其中,公共基础性人文课程,旨在为培养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基础;医学基础性人文课程,旨在提高医学生的社会价值判断能力;医学专业性人文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应用医学人文的能力。这三部分课程体系内容有机整合,构成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毫无疑问,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第一,建设良好的校园硬环境。加强医学院校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完善人文意蕴的校容校貌,在校园内建立古今中外医学上经典名人的人文景观,在图书馆、教室内装饰具有人文情怀的图貌。优雅浓郁的校园文化硬环境氛围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医学生的情操。第二,有组织地举办人文讲座。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邀请医学相关专家来校传授行医之道,畅谈医德,等等,使医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受到启迪和熏陶。第三,培养和发展学生团体。加强大学生文化社团建设,开设校园医德论坛。由学生各种团体举办活动,如开展医学生誓言活动、各类弘扬医德医风的活动、人文沙龙、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等。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凝练一种精神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在自觉中提高人文素养。④

总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医学院校必须从培养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人才的高度,结合校情,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注释]

①谢颂平,黄杰.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J].医学研究杂志,2009(2):11.

②金仕琼,彭雷,李忠,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J].医北医学教育,2008(3):438.

③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④王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建议[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3):73.

作者:彭恩胜 傅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路工程监督工程质量论文下一篇:农村中学健康教学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