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新品种‘渝马铃薯7号’高产栽培技术试验

2022-09-12

马铃薯既是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 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及加工的经济作物。石柱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近2万hm2, 在夏粮作物产量中马铃薯约占85%。马铃薯除作为粮食外, 还是不可或缺的蔬菜, 更是畜牧的主要精饲料来源。

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因素除品种本身的特性外, 还与气候、土壤, 特别是与栽培技术密切相关。优良的品种加上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将发挥其最大的增产潜力。因此, 本试验对新品种渝马铃薯7号采用了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底肥种类及不同施肥水平进行研究, 以期找到最适的栽培方式, 为该品种的快速推广和高产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品种为石柱县马铃薯研发中心与重庆市农技推广总站联合育种, 用鄂马铃薯3号做母本, 以“388191-12”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鉴定、筛选育成。于2014年通过审定 (渝审薯2014003) 的新品种“渝马铃薯7号”。试验采用正交设计的L9 (34) 正交表, 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 (见表1) 。各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小区面积6.67 m2 (3.33 m×2 m) 。密度分别为3600 (A1, 株距0.37 m) 、4 000 (A2, 株距0.33 m) 、4400株/667 m2 (A3, 株距0.3 m) 。行距均为0.5 m, 小区间、重复间及四周走道宽均为0.4 m。底肥施用量水平, 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1 000 (B1) 、2 000 (B2) 、3 000 (B3) kg/667 m2;复合肥施用量分别为30 (C1) 、40 (C2) 、50 (C3) kg/667 m2。

试验在石柱县悦崃镇东木村海拔1100 m的试验地进行, 试验地前作冬闲, 肥力中等。采用整薯播种方式。2015年1月10日播种, 4月20日追苗肥, 每667 m2一次性施尿素15.0 kg, 分小区追肥, 同时进行中耕除草和培土。底肥施用量见表1。试验于2015年7月15日一次性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分析

通过对各处理产量结果的分析 (见表2-表4) , 不同处理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极差值的大小 (见表5) , 分析各因子对产量影响的主次 (见表6) , 可以看出各处理因子的次序是:复合肥>有机肥>密度。复合肥以667m2施50 kg, 平均667 m2产量2 312 kg。有机肥每667 m2施2 000 kg, 平均667 m2产量2 308 kg。密度4400株/667 m2, 平均667 m2产量2 296 kg。因此, 对上述各处理产量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密度以4 000株/667 m2产量为标准进行比较, 密度4 400株/667 m2与4 000株/667 m2比较, 产量667 m2增1.0%, 4 400株/667 m2比较与3 600株/667 m2产量比较, 增产幅度16.96%。有机肥以1 000 kg/667 m2产量为标准比较, 3 000 kg/667 m2与1 000 kg/667 m2比较增产13.19%, 与2 000 kg/667 m2增产5.4%。复合肥以50 kg/667 m2产量为标准进行比较, 50 kg/667 m2和40 kg/667 m2均大于30 kg/667m2, 产量增幅11.42%~7.6%。各处理产量经差异显著性分析, 产量水平, A1B3C3处理平均667 m2产量2 430 kg, 与A3B2C1比较差异不显著, 与其他处理比较差异极显著。

2.2 块茎大薯率比较

A 1 B 3 C 3处理大薯率占2 0.2%, 其他处理大薯率15.5~18.6%, A1B3C3处理大中薯占85.91%, 其他处理大中薯82.89~78.28%。整个试验数据显示, 各处理大薯率比例偏低, 除了与栽培技术、土壤肥力、气候因素外, 更主要与品种特性有直接关系, 渝马铃薯7号表现出中薯比例偏高。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上述各处理产量综合比较, 新品种“渝马铃薯7号”密度以4 000株/667 m2、有机肥2 000 kg/667 m2、复合肥50 kg/667 m2组合趋于合理。

摘要:试验采用正交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对马铃薯新品种“渝马铃薯7号”设计了不同的种植密度、不同底肥种类及不同施肥用量 (有机肥、复合肥) 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 根据极差值的大小, 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每667 m2施用复合肥>有机肥>密度。底肥以有机肥2 000 kg/667 m2、复合肥50 kg/667 m2, 密度以4 400株/667 m2产量最高。

关键词:马铃薯,渝马铃薯7号,高产栽培技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体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下一篇: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双主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