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调研思考

2022-08-07

第一篇:学校发展调研思考

学校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思考

学校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学校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思考2010-06-29 18:55:43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学校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思考学校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思考(2)

按照州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做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工作的指示和要求,我校认真开展了详细具体的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在学习活动中,我校的调查研究工作分四个重点,由校党委委员分头开展调研。校党委书记、校长**负责联合办学的调研;校党委副书记侬孝芬负责教学改革

的调研;副校长邱丽克负责科学管理(制度建设)的调研;副校长**负责招生就业的调研。调研工作于4月15日-4月27日期间开展,采取召开座谈会、中心组学习及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

二、具体调研情况

(一)联合办学

1、联合办学的基本情况。 我校创办于1958年8月,1997年被省教委评定为“省合格中专学校”,2004年4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105人,专兼职教师72人。办学50年来,共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万人,其中,学历教育万余人,非学历教育万余人。目前,我校已发展成为一所集计算机、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营销、文秘、法律、旅游等二十一个专业的财经类职业学校,学校现有资产10600余万元,在校生36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500余人。

2008年4月以来,经文山州人民政府,经与云南财经大学多次协商,达成了依托我校开展的“州校合作办学”协议。按照协议,云南财经大学与文山州人民政府合作办学项目,依托我校组建“云南财经大学文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文山学院”);建设地点及建设规划用地为文山县城南三角塘,用地面积为1350亩,其中首期征地500亩;学校建设以财经类为主,兼有法律、工业、旅游、文化及生物工程等特色专业共同发展的全日制本专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文山学院用两年时间建成并达到规模,中远期规模为在校生10000人。其中高职本科7000人,高职专科3000人;另有2000—3000人的中职中专学生;文山学院力争于2009年开始招生及教学,规模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2个班100人。按照云南省财经大学与文山州人民政府合作办学协议书的规定,文山学院合作项目模式为股份制合作办学,采取招商投教的办法筹资。

2、联合办学的基本经验。

(1)高瞻远瞩,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好时机顺势而发。当前,正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大好时机,党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采取一系列政策支持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尤其是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会议精神,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已对贯彻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意见和改革的具体目标:调整教育结构和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我州已于2007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每年的初中毕业生在5万人以上;按照州教育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州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达

万人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规模与普

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抓住这个时机发展职业教育是有广阔前景的。

(2)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迎难而上,开拓进取,自强不息。我校对联合办学的市场前景及可行性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撰写了项目分析报告,积极主动向州委、州人民政府及主管局州财政局请示、汇报。多次与云南省财经大学沟通联系,进行项目自荐,以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促成了州校联合办学。

3、联合办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主动参与意识不强。部分教职工对联合办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虽然对联合办学持肯定态度,但担心合并后影响切身利益,害怕合并后失掉原有的办学传统和局部利益等,因而对联合办学持观望态度,在思想上与党委不一致,行动上不够积极主动。

(2)受客观条件限制。如联合办学必要的项目启动资金、校园硬件建设、

教学资源配置等问题,都是学校单方面力所不能及的。

(3)经验积累不足。在我州开展州校联合办学并没有太多的成功先例可鉴,如学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合并后的管理及教学运行等,都有待于在实践中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

4、解决问题、困难的思路和措施。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参与联合办学的意识。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引导全体教职员工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充分认识到联合办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思想上和党委保持一致,支持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2)多方面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联合办学的支持。争取政府在联合办学相关政策上

第二篇:乡镇发展劳务经济调研思考

近年来,****镇依托城郊优势,坚持劳动力本地就业和对外输出两条腿走路,通过有组织、成建制的劳务输出,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走出了一条以劳务输出促农民增收、带动镇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2004年,该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近6500人(其中跨国输出38人,省外输出500人,县外省内输出1600人,县内转移4362人),占

全镇劳动力总数的50%;劳务经济总收入达2200万元,人均劳务收入7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以上。

一、政府引导,规范化管理,全力构建劳务输出新平台

****镇有耕地3万亩,农村人口2.5万人,农村劳动力1.3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人多地少,当地资源承载力有限,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是****镇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该镇通过认真分析,认识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实现就地转移;二是劳务输出,实现异地转移。为此,该镇积极引导,强化服务,着力发展劳务经济,取得了较好效果。

⒈从思想源头入手,全镇上下全部“换脑”。劳务输出要形成气候,关键是要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由于长期来对土地和农业的依赖,广大农民群众的乡土观念牢固,加之城镇农民具有的“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意识,多数群众不愿外出务工,甚至一部分党员干部,对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也不理解。针对这种情况,****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召开领导班子、机关包村干部和村干部会议,深入分析本镇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充分认识到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了镇村干部抓劳务经济的思想;通过镇劳动管理站的层层培训、包村干部入户宣讲和村干部宣传,引导农民群众解放思想,从根本上树立了“要想发家致富,外出务工是近路”的思想观念。

⒉充分发挥政府功能,将静态管理转化为主动服务。为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带动作用,****镇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以主管副书记、副镇长为副组长,劳动管理、民政、计生等8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劳动管理站,负责劳务输出的具体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劳动管理站的硬件建设,为其提供专门的办公室2间,安排专职工作人员3名,并配备了电脑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协调计生、公安等部门,为外出务工人员在办理生育证、身份证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督促用工单位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务合同7000余份,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定期和不定期去人、发函、写信了解用人单位和务工人员状况,及时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清理建筑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时,帮助农民工追讨恶意欠薪17万元,得到了群众的信任,为他们外出务工解除了后顾之忧。

⒊强化信息管理,延伸中介服务职能。信息不畅、视野不宽是阻碍农民工外出的主要因素。为强化信息服务职能,****镇加强了与劳动管理部门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多渠道搜集用工单位信息,进一步丰富了招工信息总量,扩展了农民外出务工空间;为保障招工信息的质量,该镇建立了信息筛选审批制度,所有招工信息必须经严格审批后才能发布,对可疑的信息派人或请求当地劳动管理部门帮助核准,严防因虚假招工信息使群众上当受骗而利益受到损害。

二、市场配置,企业化运作,精心打造劳务经济产业链

外出务工成本的高低,是制约农民外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进一步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提高外出务工的成功率,也就成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⒈从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出发,大力发展订单劳务。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用工信息的使用效率,****镇构筑了镇村劳务输出管理网络体系。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组织开展了劳动力资源普查工作,将每名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建档立卡、输入微机;建立镇就业工程信息网络,以镇劳动管理站为核心建立信息平台,现已发布各类招工信息1300条,各村明确妇联主任为就业工程联络员,负责劳务信息的发布、劳动力资源统计、协助村民办理培训、务工手续等,进一步强化了服务职能。为提高劳务输出的成功率,该镇与信誉良好的北戴河中直疗养院、市83石油管理局等50余个单位建立长期的用工合同,与其签订“劳务订单”,针对不同的用工需求,组织具有相关专业劳动技能的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全程服务,直至签订劳动合同,安置妥当。

⒉从提高劳务经济的竞争力出发,全力推进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优化升级。针对乡村劳动力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差、就业门路狭窄的问题,****镇积极争取市、县劳动管理部门的支持,动员全镇的所有的培训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分门别类对务工人员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截至目前,该镇筹措资金2万余元用于劳务输出“阳光工程”培训。印发《劳动法》和《进城务工教育读本》小册子7000余份,免费提供给参训农民,保

第三篇:陶瓷行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市**县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晋北高原,是我国一座新型的重要煤炭能源工业城市,也是全国日用陶瓷主要生产城市之一。早在辽宋时期,**市**县就成为当时中国北方重要的日用陶瓷生产集散基地。其生产加工陶瓷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种类齐全、享有盛誉,史书曾有“陶埴一技、独擅北方”之说。中国陶瓷业发展到今天,从数量和规模上看,已雄

居世界第一。2006年中国陶瓷现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2%。近年来,中国陶瓷行业发展迅速,陶瓷产量不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陶瓷生产和贸易大国。其中,中国的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等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2005年,中国陶瓷总产量达9600多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2%;出口达50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二,约占全球陶瓷出口总额的17%;特别是艺术陶瓷、日用陶瓷,中国的产量和出口额均居世界第一。 2006年上半年,陶瓷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比去年同期的增长都超过了28%,陶瓷产品累计出口26.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在世界陶瓷业发展格局中,中国在日用、建筑、艺术陶瓷领域,继续保持着相对领先的地位。目前日用瓷生产山西省占全国第7位,**日用陶瓷产量达到3.99亿件,占全省的十分之七强。**已经成为华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在全国陶瓷行业中已占有重要地位。**也从一个陶瓷业的小县成长为销售网络遍布全国、日用膏白瓷产量占到国内三分之一市场份额的陶瓷大县。

一、**县陶瓷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近几年,**陶瓷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是由于自身原因、市场因素和政策影响,整个行业面临着种种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为:

(一)品牌意识差

**日用瓷在全国已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可是到现在多数企业仍只生产低档的白瓷或贴花瓷,没有注册商标,没有自己品牌,最多在包装箱上印上自己的厂名和厂址。销往外省市后,用户只知道**陶瓷这个地域品牌,不知道商品品牌,这严重影响着陶瓷业的发展。

(二)环保政策的影响

传统的陶瓷由于采用直接烧煤方式烧制,因而能耗高、污染重。随着国家环保整治力度的加大,烧制陶瓷由原来的烧煤改为燃气。这一措施的到位,对陶瓷企业是一次极大的挑战。首先,燃气烧制是一项新的技术,短期内成熟不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据测算煤改气以后,产量只是以前的50%-60%。其次,加大了生产成本。以前的燃煤用的是当地的煤炭,每条线每月大约消耗10-12万元,煤改气后每月消耗18-20万元,且必须是优质煤或精洗煤,仅此一项每条生产线每月增加成本30多万元左右。

(三)相互低价恶性竞争

往年陶瓷企业都与客商签订货单,但在实际操作中这订单上的数量和价格虽然从表面上看很可观,但到最后,大部分都实现不了,签订的订货单只是个美丽的肥皂泡,而造成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企业间相互低价恶性竞争。由于低价竞争,企业利润微薄,导致企业缺乏积累资金,生产后劲不足,没有能力进行生产技术及工艺的更新改造,这样大多数企业只能生产普通瓷,因而产品上不了档次,价格就上不去,价格越是上不去,企业就越是没有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就这样,**县的陶瓷业陷入了一个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如华艺陶瓷公司,原先一个酒瓶售价可达到3.8元,由于相互竞价,现在降为1.8元,每件下降了2元。

(四)工人技术水平低下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县的国有集体陶瓷企业,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和数以千计的技术工人,为后来**陶瓷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陶瓷工艺的不断改进,这些工人逐渐不能适应新工艺的需要。如原先采用烧煤工艺,产品合格率可以上到90%以上,而现在采用烧气工艺,高一点的达到48%左右,低的才20%。再加上陶瓷工艺流程复杂,达70多道工序,有一道工序出现问题,整个产品就会报废。工人技术水平低下,严重影响着陶瓷业的发展。

(五)劳动力资源短缺

陶瓷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是生产的主要要素。每条生产线大约需要150名工人,按56条线计算,**陶瓷企业就需要工人大约8400人左右。近几年,由于陶瓷企业的迅猛发展,工人需求量较大,人员短缺越来越制约着陶瓷企业的发展。造成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原因,一是建筑业工人工资较高,使得一部分人愿意到建筑工地干活;二是陶瓷企业工作场所温度高,劳动强度高,体力消耗大,使得一些人不愿意到陶瓷企业工作。由于人员短缺较大,导致了工人工资上涨,女工工资上涨到了1000——1200元左右,男工工资上涨到了1800——2000元,工资平均上涨了10%多;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产能不能充分发挥。如佳美乐陶瓷公司,现有9条生产线,由于工人短缺,只能有60%的生产线开工,其余生产线只能停产。同时由于用工紧张,也加大了企业管理工人的难度,企业之间出现的管理和待

遇不平衡,造成工人频繁跳槽,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六)材料成本上涨

生产陶瓷需要十几种材料。近几年材料涨价太快,企业成本加大,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前几年,某陶瓷公司负责人算了一笔账,生产一个碗,需要煤矸石40%、长石15%、石英20%、粘土15%、滑石粉7%,还需要煤、方解石、龙岩土、氧化锌、氧化钴等辅料。1吨煤矸

石150元,长石和石英分别为180元,粘土80至100元,滑石粉300元,方解石和龙岩土分别为400元。1吨原材料做成混料约需400元,还需人工费用400元,水电煤200元,合计1000元的费用。那么1吨原料可生产普通碗2000件,每件市场的销售价为0.4至0.5元,它所实现的利润是1000元,成本和利润持平。而现在,本地产煤矸石上涨到400元,左云煤已上到了600多元/吨,精煤上到了800多元/吨,其他材料程度不同的上涨了50——100元/吨,再加上工资上涨因素。据测算2008年1季度,陶瓷产品成本提高了14.5%,而销售价格只提升了10%左右。因此多数陶瓷企业现在处于持平或亏损状态。

二、从对比看**陶瓷与世界陶瓷强国意大利陶瓷的差距

意大利的陶瓷代表了目前世界陶瓷发展的方向。**县陶瓷与意大利陶瓷在陶瓷文化、工业设计、产品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运作及生态经济等方面作对应比较,以看清两地的差距所在。

(一)陶瓷文化的差距。

意大利陶瓷在产品质量、设计风格、花色品种、专业化分工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产品从设计到模具雕刻及整个生产过程,都作为一件艺术品来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新产品推出较为慎重,不盲目追求产品更新速度(大约一年推出一个新产品),但产品的生命力很强,一种产品销售可以持续3—5年。每一款产品的工业设计和空间环境的营造,都表达了独特的风格和意境,不仅体现古罗马历史文化深远意蕴,而且与他们的建筑、家具结合一起,形成一种张扬着意大利民族浪漫风情的独特风格。**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目前还处在盲目模仿的阶段,产品开发偏离了本土民情,并没有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使陶瓷产品缺少文化底蕴的依托,产品寿命大大缩短。

(二)工业设计的差距。

意大利陶瓷以其独特的设计赢得了全世界消费者的喜爱。主要体现在:一是标本的采集。意大利陶瓷产品标本采集有专业人员在世界各地寻找各种石材、植物、化石等,标本百分之百取自于大自然。二是标本的选择。从标本的选择加工、电脑分色、底片制作、图片展示以及模拟实物样板等,高度专业化。**县陶瓷专业化程度偏低,企业设计人员或合作设计公司没有能力采集世界各地各种标本,产品前期设计思路受到较大的限制。

(三)产品研发的差距。

意大利陶瓷产品的研发有专业的研发机构,有些企业与色釉料公司和陶瓷装备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因此,世界最先进、最引导潮流的产品往往在色釉料公司和陶瓷装备公司可以看到。这些公司在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仅帮助制造企业开发新产品,而且在技术上进行指导,提供一条龙服务。其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在新材料运用的竞争中占有较大的优势。**县陶瓷目前的研发机构和色釉料公司以及陶瓷装备公司尚未达到这种程度。

(四)专业化分工的差距。

意大利陶瓷专业化分工非常细,而且标准化程度高,每个企业只做一段相当于**县陶瓷企业的一部分,他们是专而精,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物流各司其职;我们是大而全,基本上靠自己企业的内部部门来处理,效率低下。这也是意大利陶瓷产品长期质量稳定的原因之一。

(五)市场运作的差距。

意大利建陶产品的市场运作与中国有很大差别,或者说我们**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他们已进入高级阶段了。意大利的产品销售是工厂生产什么市场就卖什么产品,而中国是市场需要什么,工厂就做什么,也就是说意大利陶瓷企业领导着消费,而我们的企业是跟着消费走。

(六)生态经济的差距。

意大利陶瓷产区萨索罗市内近300家陶瓷企业分布在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中,不仅没有对生态产生任何影响,而且还因为陶瓷产业的昌盛使在地图上难以找到的小城镇成为世界闻名之地。80年代初,**县兴起了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出现了大批陶瓷企业,形成了**县陶瓷产区。但是陶瓷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环保意识薄弱,对生态经济造成较大的破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倡导绿色革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很明显这些企业与环境保护出现了逆反。

三、陶瓷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出路

(一)做好陶瓷行业规划和结构调整。**陶瓷发展到今天,已建成在世界上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掌握从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产生的自主创新技术,特别是陶瓷日用瓷生产制造技术、陶瓷装备生产制造技术,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当前,**陶瓷行业的发展正处于提高、升级换代、做强做大的关键时期,如何把陶瓷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经济效益、竞争能力全面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将关系到**陶瓷是否可持续兴旺发展。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好时机,并用长远战略的眼光去做好产业发展的定位与规划。建设好陶瓷的清洁生产、装备制造、工艺美术、色釉料特种(精细)陶瓷等几大基地,以及推进生产、研发、会展、营销、物流、信息等六个中心,全面提升陶瓷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坚定陶瓷不能丢的观念,抓紧陶瓷产业的升级改造,择优汰劣。通过税收、环保、用地、能源等手段设置门槛,让脏乱差、占地大、能耗大、效益低的企业知难而退,外迁甚至关停。集中资源,对发展潜力大、品牌知名度高、效益好、无污染的大中型优质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扶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特种陶瓷、精细陶瓷的研发和生产,打造一批中国顶级的,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明星企业。

(二)不断增强协会服务行业的职能。陶瓷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服务功能,主动跟国内外的同行协会联系沟通,真正成为会员企业的“娘家”。为企业提供专业到位的服务,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指引市场发展方向,协助处理一些贸易纠纷;同时,加强规范、约束企业,避免恶性竞争行为。尤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等热点问题,要加强联系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找出对策,营造我县良好的营商氛围。具体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政府要进一步转变官本位的观念,下放一些事权由协会来处理,给予行业协会充分的权威。二是协会要丢掉官气,树立对企业服务的意识。三是行业协会要大胆管理协调,建立对违规不自律企业进行惩罚的机制和权威。

(三)不断提升陶瓷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意大利在世界陶瓷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靠的就是别人不可比拟的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县陶瓷产业从发展起步到现在,已经历了一个初级发展的阶段。目前,陶瓷企业的发展正面临重新洗牌的格局:优质企业日渐壮大,在国内外开疆辟土;劣质企业举步维艰,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陶瓷”要生存、要发展壮大、要在世界陶瓷产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创作素材浩如烟海、俯拾皆是。我们的陶瓷不可能也没必要一味跟着人家走,走自主创新之路才是正途。“自主创新”并不就意味着闭门造车。本地的研发、设计机构和企业应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协助下,主动走出去,与意大利、西班牙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陶企互动交流,在查找差距的同时,借鉴别人的长处,自主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绚烂陶瓷文化。

(四)发挥政府在陶瓷行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繁荣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产业界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在产业的规划、协调、推动、监管等方面进行扶持引导。根据**县政府《**市陶瓷产业整合提升工作方案》的精神,我们要抓紧“整合六大资源,实施六项工程”,逐步实现陶瓷产业由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生产模式的转变。

1. 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个包括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

2. 整合行业资源,组建一个行业协会;

3. 整合服务资源,培育一个流通宣传平台;

4. 整合文化资源,建造一个陶瓷文化博物馆;

5. 整合技术资源,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体系;

6. 整合人才资源,开设一个陶瓷产业人才培训平台。

(五)大力发展陶瓷会展业。打造一个国际级的会展品牌需要较长时间和持续的投入。跟国际上知名的展会相比,我们还存在巨大的差距。硬件方面,我们的规模还偏小,配套设施也有待完善。软件方面,宣传手段、展会布置仍有差距,举办仪式较为繁琐和沉闷。我们可以采取引入国际上有成熟经验和良好的客户信任度的展览公司,利用已初步建立起一定知名度的“陶交会”和“陶瓷工业展”等会展平台,整合**陶瓷会展业的资源,规范会展秩序,缩短与国际会展的差距,努力打造成一流的陶瓷会展中心。

(六)打造陶瓷机械生产基地。陶瓷生产的优劣,直接取决于陶瓷机械水平的高低。陶瓷产业要提升,前提是陶机的升级。**作为陶瓷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和潜力巨大的陶瓷市场,也催生出巨大的陶瓷机械等配套产品市场。

(七)打造**陶瓷区域品牌。“**陶瓷”应作为一个区域的整体品牌来打造,通过品牌战略提高产业经营水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牢固确立自己的国际竞争地位。一是加强区域品牌的标准化建设。建立“**陶瓷”的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通过品质管理,规范**陶瓷的整体运作。为“**陶瓷”这一区域品牌属下的产品质量、生产管理、销售服务、形象标识、人员培训以及原材料采购等建立完善的标准,并争取转化为国内、国际权威认证认可。二是加强区域品牌的技术性保障条件建设。建立一个公共性国家级或国际级陶瓷产业综合性工程中心,加强对工艺和设计技术的研究,建立权威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设计制定和定期修改各种相关标准,推进标准化工作的逐步国际化,逐步创造条件转化为行业的认证认可中心。三是搭建国际交流、共享资源的信息平台。加强国际、国内最新工艺和设计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市场和原材料信息的交流,做好动态信息发布,定期举办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和人员培训活动。四是做好商标设计以及国内特别是国际注册工作。创建“**陶瓷”区域品牌的第一步,应做好商标设计和注册工作。在设计时充分考虑陶瓷产业集群的行业特性,突出公共特性,突出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理念,强化对历史和人文文化内涵的反映,强化显著性设计。除进行国内注册外,特别要注重国际性广泛注册,科学运用好资源性、防御性、组合性注册策略。五是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制定一套完善的专业化推广方案,“**陶瓷”一旦申请注册以后,区域内现有的一切与陶瓷产业集群有关的公共性集体活动,都要全力推广这一品牌。同时有针对性地经常策划组织或参与国内、国际高层次的品牌推广活动。

四、陶瓷业税收征管在发挥税收职能中的几个不到位

2007年,**县陶瓷产量达到28785万件,比上年增长6.3%;陶瓷工业总产值39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陶瓷工业总产值占到了工业总产值的4.76%。

2007年,**县陶瓷行业上缴税收1369万元,比上年增长23.89%。其中,上缴国税1275万元,比上年增长35.21%。每条生产线平均上缴税收24.45万元,比上年增加4.72万元。其中,每条生产线平均上缴国税22.77万元,比上年增加5.93万元。

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时期以来,**陶瓷特别是日用陶瓷行业强势规模效应发展势头之好,令人鼓舞。但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全行业的税收贡献率一直较低,很不对称。税收规模增长远远低于日用陶瓷工业经济规模的发展水平。说明税收管理滞后的弊端已暴露出来,这种状况引起**县国税局高度重视,为堵塞税收漏洞,加强行业税收征管,**县国税局组织精干力量在进行典型调查、数据采集、数据筛选、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于今年5月份,在山西省首家创新建立推出实施了《**市国家税务局日用陶瓷生产企业税收管理办法(暂行)》(计6章23条)及“日用陶瓷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旨在切实提高对全市日用陶瓷行业税收管理质量与水平。其四项典型经验与基本做法是:

(一)创新建立和推出**日用陶瓷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有效开展行业纳税评估、提升行业税收管理质量与水平,必须科学设定指标,测算参数,建立评估模型。**市国税局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全面采集基础数据。在全市日用陶瓷生产企业中选取8户纳税信用好,产品种类齐全的单位进行典型调查,分别采集不同规模、不同品种和不同烧制窑型的电耗标准,各规格瓷器的原材料投入产出情况,各类设备的生产能力,废品率等数据。为保证各种数据指标的客观真实,税务调查人员在深入车间,实地查验的同时,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了集体座谈,以进一步了解设备、工艺、管理、原料差异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幅度。

2、多方筛选(收集)涉税信息。为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努力拓宽信息渠道,以获得第三方信息数据。从环保部门了解企业窑炉工艺,从电力部门掌握生产用电信息,从质检部门了解产品质量情况,从工商、地税部门掌握其他涉税信息,从行业协会了解产品销售价格、市场状况。

3、准确测算参数指标。为使纳税评估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税务调查人员参照行业标准以及同类企业的能耗、物耗比,结合实际,认真分析,对各类型的陶瓷企业进行了综合调查、筛选、测算,初步确立了用于评估的行业预警值。如瓷砖生产企业评估指标参考值确定为设备实际生产能力3750平方米/日, 浮动幅度上下20%;日用瓷、酒瓶、琉璃瓦生产企业评估指标参考值分别为:日用瓷的主要原料(石英、长石、砂石、粘土)的投入产出率86% --97%,吨瓷耗电578度,吨瓷耗电幅度±15%;酒瓶的主要原料(石英、长石、砂石、粘土)的投入产出率79% -- 84%,吨瓷耗电650度,吨瓷耗电幅度±8%;琉璃瓦的主要原料(粘土)的吨瓷耗电454度,吨瓷耗电幅度±10%。

4、规范建立评估模型。一是设备生产能力模型 ,主要适用于瓷砖产品。即按照纳税人投入生产的单位设备生产能力和正常生产耗用的时间,测算纳税人实际生产量,进而推算其应税销售收入和应纳税额。二是能耗定额模型,适用于各种陶瓷产品。根据生产耗用电力支出耗用定额指标,测算产品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三是投入产出模型,适用于各种陶瓷产品。根据主要原材料的投入产出率,通过纳税人评估期内主要原材料耗用情况,测算出评估期产销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

(二)创新日用陶瓷行业纳税评估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主要取得了税收收入、税源控管和秩序规范“三突破”。根据确定的各项评估指标参数和评估模型,**市国税局有针对性地对日用陶瓷行业开展纳税评估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全市日用陶瓷行业税收管理质量与水平,强化行业税收管理,从而走出了一条以建立行业评估模型为突破口,进而加强整个行业税收征管的新路。从效果上看,达到了以产控销、以销控税的目的,实现了税收收入、税源控管和规范秩序的“三突破”:

——税收收入大幅增长。2007年陶瓷生产行业共入库增值税1506万元,比上年增收623万元,增长42%。2008年上半年,为保证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大部分企业进行了窑炉工艺转换,但在生产不稳定、产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仍实现增值税512万元,税收下降幅度远低于产量下降率。

——税源控管不断加强。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对全市39家陶瓷生产企业共70条生产线实行分类管理。对出口企业实行市局、县局、分局三级立体管理,对一般纳税人实行重点管理,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通过采集动态数据,对基础数据不断进行维护,使纳税评估的参数指标更精确,进一步提升数据处理和税收监控能力,为实施长效管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税收管理秩序明显规范。针对评估发现的13类问题,**市国税局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宏观经济职能部门进行了逐级逐条反馈。现陶瓷、乳品等行业都成立了行业协会,建立了协税组织,行业税收秩序明显规范。

五、当前日用陶瓷行业生产的税收管理难点

陶瓷产品主要分为日用瓷、工业用瓷和建筑(装饰)用瓷三类。**的陶瓷以碗、盘、杯、碟等日用瓷为主,产品有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风格,同时也生产各种类型的地砖,所用原料主要是石英、砂石、粘土等非金属矿物质,其能耗主要是电力和煤炭。行业生产工艺复杂,有人称陶瓷工艺是“土与火”的艺术。从调查中了解到,陶瓷业的生产流程与核定税额有关的主要在选料、烧窑、烤花三个环节,是税收监控的重点。选料涉及到主要原材料的投入,选料、烧窑和烤花这三道工艺流程也是耗用电力和燃料的主要环节。

通过调查,发现该行业的税收征管难度较大,主要为:一是陶瓷产品生产所需原辅材料多,工艺复杂。各种原辅材料至少在30余种,生产工序多达50多道,产成品品种繁多,税务人员难以掌握其原材料耗用量、动力消耗量等与纳税评估密切相关的指标数据;二是原材料购进数量难以掌控。由于日用瓷企业主要原料为未经加工的石、土等矿物质,供货者多为当地山场及农民,进货发票多为代开,业务真实性大打折扣;三是日用瓷行业近年来迅猛发展,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小,为了获取效益部分企业采取各种手段逃避税收。

六、创新建立行业纳税评估的完善方向

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市把大力扶持发展陶瓷产业发展,作为大力发展全市五大新型支柱产业战略之一。从2008年开始,**市紧紧抓住国家宏观经济战略中实施“南瓷北移”的战略机遇期,按照全市“十一五”时期“调整陶瓷产品结构,发展精深加工” 战略和山西省“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增加品种、淘汰落后”的方向,以建设好金沙滩、海北头、北曹山、藏寨等陶瓷园区,培育壮大嘉明、明星、新星、世嘉等20户骨干企业,实施名牌战略,转变初级生产方式,着力发展精细加工,进行产品升级换代的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新骨瓷、釉中彩、釉下彩等中高档日用瓷。完善和扩大陶瓷协会功能,引导支持企业开展专业化、标准化协作生产,调整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加快工艺技术改造,整顿规范市场行为,壮大日用瓷产业整体经济规模,增强整体技术素质和竞争实力。

**市国税局紧紧抓住国家宏观经济战略中实施“南瓷北移”的战略机遇期,有针对性地对日用陶瓷行业制定出台巩固和完善新的行业评估管理办法。

1.构建一支业务精、政策通、素质高的专业评估队伍。一方面,在日常税源管理中注意收集行业信息资料,为开展纳税评估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应抽调负责该行业税源管理的税收管理员、本单位业务骨干和行业协会协税人员联合组成行业评估小组,在充分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2.实现涉税信息资料的全面获取。保障行业纳税评估基础信息的完整真实,必须在当前税收管理模式下,拓宽信息采集渠道,提高信息采集的数量和质量。必须加强与政府及社会各部门(特别是行业协会)的协调配合,及时沟通工作情况,建立定期交换信息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获取行业涉税信息,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为智能化分析、评估提供有力保障。。

3.加强对日用(陶)白瓷行业制定出台巩固和完善新的行业评估管理办法工作的宣传。纳税评估不仅是强化税源管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深层次的纳税服务。通过开展纳税评估,可以有效避免由于纳税人不了解政策引发的税收违法问题,提高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能力。要通过宣传税收政策,使纳税人充分认识评估工作对降低税收风险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税法遵从度。

第四篇:对发展温泉经济的调研思考

摘 要 地热是一种宝贵的能源矿产,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开发利用。温泉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具备丰富的地热资源,拥有悠久的温泉开发利用历史,但温泉经济却一直不被重视。本文拟在调查**地热资源概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发展温泉经济对**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探索加快发

展**温泉经济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温泉经济 发展

温泉即地热资源,是一种能源矿产,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温泉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温泉的开发利用拉动消费、推动相关产业整体发展,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温泉经济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浸透着鲜活的地方风土人情。**具备丰富的地热资源,拥有悠久的温泉开发利用历史,但温泉经济却一直不被重视。今年“两会”上,民盟**市委会提出《创建、申报“中国温泉城”,发展**温泉经济》的提案,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引发笔者的调查与思考。

1 **地热资源概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1.1 **地热资源概况

**地处环太平洋构造活动带,属于中国东南沿海温泉密集区,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全市除东山县外,其余七县一市二区都有温泉出露,共有温泉54处,分布密度位居我国前列。**温泉温度高,流量大。水温高于60℃的中高温泉有18处,最高达121.5℃。天然自流量大都在100吨/日以上,最大的可达1555吨/日(南靖汤坑温泉)。温泉水化学类型比较多样化,有氯化物泉、硫酸盐泉、重碳酸盐泉等类型。据估算,全市温泉可采量达50000吨/日以上。位于**市区的**地热田规模最大,分布面积7.9平方公里,允许开采量13000吨/日,温泉水量和水温均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之首。

1.2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历史悠久,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源远流长。相传早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就有胡商前来**活动,在漳浦西南的温源溪,曾留下胡商洗温泉浴的佳话。明、清直到民国时期,温泉澡堂业发展较快,《**府志》对此留有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温泉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开发利用时期,其应用领域不断得到拓宽:

洗浴——是**温泉最早也是直到现在仍然广泛应用的领域。建国后,改变人工凿井、人工抽水为机械开采、电力抽水,**市区沿北京路有10多家温泉澡堂营业,还有单位自办澡堂专供内部员工洗澡。进入本世纪以来,**的温泉澡堂发展迅猛,设施和服务明显改善,地理范围已经扩大到新华南路、新浦路、水仙大街、江滨大道乃至桥南一带。同时,郊区各地的温泉也大多建设澡堂经营洗浴。

医疗保健——始自五代,疗效甚佳。初时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病,明、清和民国时期还用于治疗疥疮和关节炎等病。1963年,**工人温泉疗养院开始利用温泉水治疗各种疾病。1984年,该院建成一座水疗楼,面积500平方米,安置一套水疗设施,设有床位200个,18平方米运动池1个,个人池32个,每年接纳千余人,对关节炎、皮肤病、神经系统、高血压、消化系统及妇科病、肥胖症等病症的治疗有显著疗效。此外,**市中医院、芗城区中医院也利用温泉热水疗养疾病。

工业发电——1971年,**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计划组下达“地热利用—地下热能发电”科研项目,选址南靖县汤坑,利用温泉热水,采用扩容法地热发电系统,建设5座地热试验电站。1973年完成装机容量为192kw的地热发电热力系统及设备的设计工作,1976年完成地热发电设备的安装,1977年2月、4月及10月进行三次试运转,均未达到预期设计参数。主要原因是温泉水温度低和发电设备质量问题,导致地热发电效率太低,不具有经济效益。该项目于1979年12月停止。

水上训练——1988年,**市体育委员会铺设一公里长的专用管道,引温泉水到**市人民游泳场,使这座花园式的游泳场成为全年综合性水上训练中心。目前,全市已建成多处温泉游泳场。

旅游度假——1990年,**市区马灶路建成一座温泉大厦,以温泉的特色吸引来漳的旅游者。此后,**市温泉宾馆、南靖大酒店、**龙佳温泉山庄、长泰古堡温泉、**云顶温泉大酒店等一批温泉酒店山庄应运而生,带动了**的温泉旅游度假业。

烘干——1990年末,**市地热开发公司在市区马灶路建成一座地热烘干厂。初时进行蚊香烘干、农产品脱水和蘑菇脱水,后来增加木材、粮食制品、水产品等烘干项目,规划还将增设制革、漂染、纺织等生产线。该项目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因企业破产而停止。

集中供热——1990年底,**市地热开发公司在市区马灶路建成地热水厂,日供温泉水600吨,可供800户居民使用。地热水主输送管道第一期工程为胜利西路以北城区,支管道根据用户需要铺设;第二期、第三期进一步

完善北区和发展南区。该项目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因企业破产而停止。1998年,作为南靖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南靖汤坑温泉引进县城项目”工程胜利完工,总投资1480万元,将距离县城8公里的汤坑温泉水引进南靖县城,可供6000户居民使用。

水产养殖——1993年,**市地热开发公司进行规模化地热鳖鳗总场的二期建设,占地8公

顷,投资1500万元。项目建成后,地下热水大面积反季节水产养殖的推广应用获得成功。此后,长泰林墩、华安汰内、龙海田里和东泗、南靖汤坑、平和南胜、云霄溪口和院前都利用温泉养殖鳗鱼、对虾、长毛对虾、罗非鱼、鳖等,有的产品还出口创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农业生产——广泛用于水稻育秧、农作物和果树育苗、蔬菜种植、花卉栽培、食用菌培养等,成效明显。

梯级利用——**市地热开发公司委托**省能源研究会地热委员会和**市工程咨询公司,编制《**市区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项目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列入1989年国家节能项目。1990年10月通过初步设计审查,投资1500万元,将1个地热烘干厂、2条地热蚊香烘干生产线、1个地热空调制冷厂、1个脱水厂、1个地热水产养殖场和1个余热咸水回灌站串联起来。1991年建成后,在梯级地热应用、防止污染、节约水源能源上取得重大突破。该项目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因企业破产而停止。

房地产——由于招商引资和房地产业的兴起,开发商竞相在有温泉分布的地段盖高楼、建公寓和娱乐休闲场所,其地段价位明显攀升,成为繁华地带,涌现出东盛温泉公寓、华港温泉公寓、天隆温泉公寓、下沙温泉广场、温泉佳苑、龙海芗鹭温泉人家、长泰汤泉世纪等一批具有温泉特色的商住小区。

除此之外,**市还开展温泉科学研究,着重进行碱性稀释、输配设备管道技改和开发深部高温热水的可行性研究;实施地下水监测,控制温度界面变化情况;编制《**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建立市区三级地热资源保护区。

2 发展温泉经济对**的重大意义

发展温泉经济对于所有地热资源丰富的城市,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而言,在未来的海峡西岸城市竞争中,温泉经济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发展温泉经济,促进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带动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从新打造和提升城市品牌,其意义十分重大。

2.1 发展温泉经济,可以有效促进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

**是个资源大市,拥有丰富的农业、渔业、旅游、海岸线等自然资源,但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做好做足资源开发利用这篇文章,地热资源就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初级、粗放、无序、技术含量低的开发利用,直接导致**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佳,保护和管理不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是**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鼎盛时期,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未能抓住机遇保持稳定发展。**地热资源所具有的数量多、水量大、温度高、埋藏浅、区位好、应用领域广等特点,是其开发利用的极其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确立和实施发展温泉经济战略,**的地热资源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利用和更加有效的保护管理。

2.2 发展温泉经济,可以拉动消费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温泉旅游是近年来我国发展迅猛的一个旅游主题,它以感受温泉沐浴文化为目的,将原先温泉单一疗养的物化享受,提升到符合现代消费的文化和精神层面,成为一种以健康为主题,达到养生和休闲效果的时尚旅游。温泉旅游不仅具有很多下游产业,还有很多横向协作产业。此外,温泉的开发利用不仅拉动旅游消费,而且带动建筑、餐饮、服务、娱乐等行业的发展,直接刺激一个地方的经济。**温泉曾经应用于广大领域,因此温泉经济是一个很好的商机,是**经济的一个极佳的增长点,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温泉产业链,不久之后将可能成为支柱产业,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2.3 发展温泉经济,可以传承温泉文化进而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

纵观世界温泉文化史,至今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第一代温泉文化是洗浴,就是人们常说的“泡汤”;第二代温泉文化是洗浴加游戏,强调温泉的动感;第三代温泉文化则是洗浴加休闲,突出温泉的休闲旅游特性;最新的第四代温泉文化是洗浴加保健,是最具包容性的全民共享的全新温泉文化。**温泉文化究竟起源于何处,这个答案也许因为年代太过久远而无可考证,但**拥有悠久的温泉文化,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川秀美,人文荟萃,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泡汤”或称“澡堂子文化”历史悠久,温泉医疗也已近半个世纪,是一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发展温泉经济,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的温泉文化,进一步充实**的传统文化内涵,保留**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和城市精神,继承并发扬**城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4 发展温泉经济,可以打造优势资源品牌和生态名片提高知名度

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而文化城市的成功首先在于城市品牌的建立。城市品牌是城市风格的展示,是城市个性的表达,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更是城市整体功能的抽象呈现。品牌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它体现着城市的实力。提起**,我们可能联想到中国女排摇篮、**

110、水仙花、片仔癀、天宝香蕉、八宝印泥、华安玉等等,但这些名片有的属于过去,这些品牌有的难以形成产业链。**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打造一个能够形成完整产业链具备高经济效益和高资源效益的资源品牌,亮出一张迎合全球发展趋势具备高社会效益和高环境效益的生态名片,而“**温泉”正好将是这样一个**的经济品牌,这样一张**的城市名片。通过发展温泉经济,申报和创建“中国温泉城”,将有助于提升**的知名度和城市品位。

3 加快发展**温泉经济的主要措施

发展温泉经济,涉及投资、经营、消费、管理等各个环节,涉及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等各个方面,还涉及三大产业的众多领域,既是发展观念的转变,更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发展**温泉经济,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供组织保障和前期投入;要发挥资源的优势作用,摸清全市地热资源家底;要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编制实施地热资源专项规划;要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宣传推介温泉资源优势;要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积极招商引资促进开发利用;要发挥品牌的综合作用,积极组织申报“中国温泉城”。

3.1 政府主导

政府理所当然是发展温泉经济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此,市政府要成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协调机构,以加强对发展温泉经济的领导和协调。协调机构可由市政府及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发展改革、旅游、水利、环保、建设、经贸、外经等有关部门组成,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市政府还要设立地热经营管理公司,对全市尤其是市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经营管理。同时,财政要专门列出预算,为各项前期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3.2 基础先行

摸清全市地热资源家底,是发展温泉经济的基础。据现有资料统计,全市已经发现温泉54处,其中已经和正在进行地质勘查10多处,其余尚未开展工作,资源情况不明。因此,有必要委托有资质的地质勘查单位开展地热资源勘查,提交地质报告,并进行资源储量评审登记,以便于用来招商引资开发利用和申报“中国温泉城”。

3.3 宣传推介

利用现代媒体,大力宣传推介**温泉,营造发展温泉经济的舆论氛围。目前有如下几个重点:一是出版发行**市2005年度科技项目《**市地热资源与开发利用调研》的成果——《**温泉》一书,使社会各界深入了解**温泉;二是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开辟“**温泉”专栏或专题节目,介绍**温泉的资源优势、可应用领域、开发利用现状及其效益;三是策划、包装和推出“**温泉”特色旅游线路,拓宽旅游新领域。

3.4 规划牵头

规划是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的龙头,也是申报“中国温泉城”的基础工作之一。要委托有资质的机构编制《**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并由市政府公布实施,作为温泉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的依据,同时也是申报工作的一项要件。

3.5 项目带动

确立项目带动策略,建设一批温泉项目,是提高**温泉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招商引资,在休闲度假、养生健身、供热制冷、烘干养殖等领域引进一批温泉项目,以项目促进**温泉经济发展。

3.6 打造品牌

大力开展创建,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启动“中国温泉城”申报工作。由财政拨出专项经费,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协调机构统一组织协调,指定一个部门牵头负责,全面启动申报工作,力争在一年内完成各项准备,两年内获得命名。

发展温泉经济是当今世界潮流,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早,也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只要转变观念,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措施到位,就能抓住发展温泉经济这一契机,实现“海西建设、**先行”。

第五篇:落实科学税收发展观调研思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对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发展规律和执政理论认识的飞跃,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基本原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税收工作是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

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税收发展观,做好税收工作,对于支持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税收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税收发展观,是指以经济与税收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把组织收入工作建立在执行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通过税收与经济、管理与服务、治税与治队、改革与发展协调推进、促进税收事业的全面进步,进而更好地为“五个统筹”服务。我们认为,科学税收发展观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税收工作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税收发展观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不能落实科学税收发展观。正确的税收工作政绩观就是税务机关领导干部要坚持用政治观点、群众观点、发展观点、实践观点、全面观点来指导、推进税收工作。税收工作最大的政绩在于严格执行税收政策,依法组织税收收入,与时俱进,创新规范管理。尤为重要的是税务机关必须始终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指导思想。在税收工作中,按照“有税尽收、无税禁收”的要求,逐步缩小税收与税源的差距,真实地反映经济状况,使税收收入的规模、速度、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保持税收与gdp的同步协调增长。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税收人才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国税事业发展的依靠力量,国税事业兴衰的关键都是在人,要牢固“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干部培养力度,建立选贤任能,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竞争激励机制,造就充满生机活力的干部队伍。

第三,要树立科学的税收管理观。税务机关要把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作为税收管理的主攻方向,引进流程再造理论和精细化管理理念,稳步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效能。

第四,要树立坚定的税收法治观。要以税法为准绳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将依法管理与依法监督结合起来,既要切实维护国家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又要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

第五,要树立现代的税收服务观。税收服务将逐步成为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把税收服务作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意识上升为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律意识,依法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通过服好务,体现“以纳税人为本”的要求。

二、当前国税工作与科学税收发展观之间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政绩观念扭曲。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政绩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税收事业的成败。应该说,当前国税事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和正确引导。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近年来,由于税收改革的频繁进行,不少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税务部门领导,对待工作业绩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形成了种种错误观点。一是唯税论。长期以来,我国对税收实行的是计划管理,完成税收任务历来是税务部门的“中心”工作和第一要务,更是考核税务部门领导干部政绩唯一标准,自上而下一级考核一级,以任务完成情况论英雄,以收入数字多少定奖惩,于是有些税务机关领导干部一味追求这种“显性”政绩与“暂时”政绩,为完成收入而不考虑实际税源,不顾税收政策执行“过头”,对税源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样就导致税源萎缩的地方不得不采取预征预借、收“过头税”等办法完成收入计划,而税源充足的地方一旦完成了计划,则有税不收,甚至截留税款、转移入库。这些不仅直接影响了税收收入的质量,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还造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税务机关领导因完不成任务而常常坐“冷板凳”,而经济发达地区的领导干部则因任务完成好而得到提升,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心理失衡。二是唯上论。信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认为只要上级满意就是最好的政绩,于是追求这种“邀功”政绩,工作未干就闭门造车,精心总结经验,哗众取宠,谋取一时的轰动效应,以引起上级关注,甚至追求“虚假政绩”,填假数字,报假情况,骗取上级领导一时的信任和青睐。三是迷茫论。不少基层领导对一轮接一轮的税收改革无所适从,导致把握不准工作前进方向,分不清工作轻重主次,工作创新意识不强,仅停留在一般水平,疲于应付,在处理完成任务与规范管理,严格执法与强化服务矛盾的过程中求稳怕乱,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开展工作,认为“现在保持稳定就是政绩”。四是短视论。不愿从解决税收

工作中的基础性问题做起,认为上规模大的项目才是政绩,看不到默默无闻抓基础工作也是惠及长远的潜在政绩。

政绩观念扭曲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税收计划管理方式仍在沿用,税务部门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完成任务上,至于税收能否真正起到促进和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则是次要任务。二是传统的政绩考核方式仍在沿用。对领

导干部的工作业绩缺乏统一规范的综合量化指标考核,很大程度凭上级领导的个人喜好、主观印象来判断,很难对一个干部作出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

(二)人员素质堪忧。一是人员结构老化。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1年底,全省国税系统干部年龄在25岁以下的比例不到5%,甚至有部分县市干部年龄在25岁以下的比例仅为2%;干部年龄在35岁至45岁之间的比例较高,达到56.7%;离退休人员占在岗正式人员的22.3%。人员的老化,干部年龄结构不够合理,造成工作上的不思进取,不图创新,缺乏活力。二是领导者素质不强。随着管理方式的变革,相当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钻研业务不深,掌握政策不透,操作电脑不会,造成外行领导内行。三是整体素质偏低。从思想素质看,在少数国税干部身上,存在着政治理论修养不深、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较为严重等问题;从文化素质看,存在“高学历、低能力;高文凭、低水平”的问题,以**市为例,到2003年底,全系统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高达97.2%,但绝大多数人的学历都是在参加工作以后,通过函授、委培等途径取得的,虽然学历教育在提高干部的文化层次上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某些办学机构把关不严,导致部分人员的学历“含金量”不足,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的第一学历仅仅是初中,甚至是小学;从业务素质看,整体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差异明显,通晓税收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和财会知识的人员比例不高,“通才”和“专才”奇缺,既懂执法程序、又懂税收法规,既能查清帐目,又能说服对方的“能人”太少,计算机、公务员在线人才奇缺。四是创新能力太差。大多数国税干部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动应付的多,自主创新的少。

究其原因,一是以往“进人”门槛太低,大量素质低下的人员涌进来,造成人员基数大,而国税系统需要的大量高素质人才却因名额限制无法进入,造成各种专业人才奇缺。二是分配制度不合理,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现象十分普遍,能者多劳不能多得,活力不足,激励不够,挫伤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教育培训考核不严,尽管近几年加大了干部职工的培训力度,但对培训效果没有严格考核检验,使培训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提升素质的作用。

(三)管理质量与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征收管理失序。ctais上线后,征管工作虽然实现了由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由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但对税收的源泉控管则明显弱化,日常基础管理环节相当薄弱,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由于职责不清,职能缺位,造成税源管理失控。实行集中征收后,保留的农村基层分局,名义上履行管理职能,实际上只负责催报催缴和代为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领购发票等工作,完全放弃了对纳税人的日常管理,导致纳税人户籍不祥,登记不实,管户不清。二是由于ctais软件的自身缺陷,导致税源控管乏力。纳税评估岗形同虚设,无法产生案源,传递给税收稽查岗位,这就给纳税人逃避税务机关的监控提供了可乘之机,致使漏征漏管屡查不绝。三是由于对政策的错误理解造成税源控管缺乏。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后,部分国税干部错误的认为免征就是免管,于是就放弃了对不够起征点的纳税人的管理。四是信息数据失真,导致信息管理失效。一方面由于国税部门尚未建立起与地税、工商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国税机关所掌握的仅仅是在ctais中所反映的孤立、静止的信息,无法对纳税人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另一方面,基层国税部门为了片面追求机上征管考核质量,提高“五率”,在数据输入微机前,就事先进行了人工处理,制造该登记的不登记,并人为制造假申报、假停业,使相当一部分纳税人游离于ctais监控之外,导致信息数据失真,从而大大削弱了微机的监控作用。

2、行政管理失范。一是机构设置不规范。缺乏明确的设置依据与标准,往往是以加强管理为名,自搞一套,随意性大,以至于今年设,明年撤,机构时常处于变动之中,不仅带来一系列人员调整、职能调整的麻烦,而且使纳税人无所适从,影响国税部门在社会上的声誉。二是激励制度尚未建立与完善,制约干部发挥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在大多数干部政治前途渺茫的情况下,如何激励干部还没有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办法,人员苦乐不均、分配不公已经成为国税事业发展的严重掣肘。三是行政管理透明度不高,政务不能实行完全公开,财务经费支出结构性矛盾突出,公用经费,尤其是招待费用和车辆费用支出过大。

(四)规范执法的体制、机制、人员素质还有差距。第一,执法体制不配套。尽管国税部门是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但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仍需接受当地政府领导,且方方面面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再加上现行财政体制“各管各”,在这种情况下,使国税部门听命于各级党委政府,难以独立执法,以至于行政干预执法。同时现行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也迫使少数国税机关为任务而执法,甚至“靠税吃税”。第二,执法机制不健全。在管理机制上,税收征管机构设置不统一,职能交叉或遗漏,税收征管基础设施跟不上,税收信息化协同不够,共享程度不高,影响了执法的质量和效率。在监督约束机制上,业务工作制度缺乏衔接,协调性差,各执法环节存在一些“空隙”,在各工作系列内部也缺少严密系统的制约与监督。执法责任制落实不力。在执法保障上,办案经费不足与装备落后问题突出。第三,执法人员素质没保障。少数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不高,许多人员的执法业务素质亟待提高,执法素质的缺陷,导致在执法过程中难免出现执法走样,造成执法偏差的情况。

(五)税收服务体系建设跟不上形势。近几年,国税部门越来越重视税收服务,尽管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来强化服务,但总体上收效甚微,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纳税人的要求,问题在于:一是管理出位。纳税人只被当作国税机关的被管理者来对待。优化税收服务并没有当作税务行政的主要内容,完成收入任务是硬指标,税收服务则是软指标。二是保障失位。税收服务应该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并且需要有效的计划和组织来保障实施。但长期以来,办税服务厅成为主要的服务场所,并没有专门的服务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税收服务没有保障。三是监督缺位。税务机关没有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纳税服务很大程度取决于行政领导的自身觉悟与管理水平。四是内容错位。社会化服务与税收服务不分,税务代理机构与税务机关“明脱暗不脱”,推行强制服务,获取部门利益,而税务机关提供的服务还处于较低层次,纳税人并不能得到真正需要的服务。

三、进一步做好国税工作的措施

上述五大问题,在树立和落实科学税收发展观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逐步予以解决,当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改进和完善考核办法。促进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政绩观,首先是要改进收入考核办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将更多地依靠税收,在履行税收收入职能过程中,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将税收计划由指令性、行政性改为预测性、指导性计划,并体现一定的弹性,弱化行政考核,强化依法治税,破除单纯考核收入数量的旧体制,将依法治税与税收计划统一起来,强化税收征管和执法质量的考核,加强对税收执法行为的监督。其次,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做到全面、客观、公正。所谓全面,就是在考核一个地方的工作时,对干部进行定性和定量双指标考核。不仅要看税收任务的总量,还要看税收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不仅要考核税收收入,更要考核税务管理;不仅要考核物质文明建设,还要评价精神文明建设等。所谓客观,就是既要看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能动性,也要看客观条件的优劣;既要看上级党组织的认可度,也要看群众的满意度;既要看领导班子集体的作用,又要看领导成员在集体领导中发挥的作用。所谓公正,就是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办事,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不断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将政绩考核结果向群众公布,听取群众意见。

(二)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一是改革进人机制,规范“入口”。以后进人一律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择优录用,改普遍招考为分类录用,在公务员招考中重点扩大稀缺人才,专用人才(计算机、法律、文秘)的招收比例,改善队伍素质结构。二是健全分流机制,疏通出口。适当放宽内退条件,对工作能力差,不适应工作岗位的,不分年龄界限鼓励其内退,保留基本工资待遇,对需要分流的人员一律实行买断工龄制,减少国税系统人员基数,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三是改进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办法,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做到客观、公正评价干部职工的工作业绩。同时设立专门的督办考核机构,有专人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实实在在的考核督促。四是完善培训办法。在培训对象上,以中青年干部、业务上的新手、生手为主;在培训内容上,大力开展税务稽查、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法律法规、应用写作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岗前培训和应用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可采取网上办学、委托办学、联合办学等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效率和效果;在培训考核上,要建立培训必考的制度,采取闭卷考试方式,学什么考什么,把考试成绩与工作考核奖惩挂钩。

(三)强化税务管理。税收工作将逐步实行无计划管理,把考核目标多元化、内在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与新时期治税思想相贯通的税收管理体系,通过定岗、定责、定标,逐层细化,逐个量化,推行全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完善岗责体系,明确岗位职责,按照专业化管理要求,科学进行业务重组,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并制定规范、明晰、流畅、高效的税收征管流程,建立各种信息传递制度,确保业务流程中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转和各岗位间的紧密衔接,形成良好的征管格局;开发研制,建立起较为实用的计算机综合目标量化考核税收管理系统,实现税收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要建设新型征管模式,实施以信息化为依托的“征、管、查”三分离的征管改革,全面推行“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格局,理顺申报、征收、管理、稽查等工作环节,严格收入监控。要夯实税源基础,通过实行税源户籍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税源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做到户籍管理专业化、规范化。要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利用ctais信息技术建立重点税源的数据库,指定专人实行分户跟踪动态管理。

在内部管理上,要改革分配办法,推行能级管理,按照“三考一定”的思路,即通过考试、考评、考核,确定能级,将干部的能级与收入挂钩,彻底打破平均主义,改传统的按人头分配为按能级分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庸者少劳,少劳少得;懒者不劳,不劳不得”。要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利用网络等媒介公开人事、财务等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确保干部职工的知情权。

(四)严格税收执法。一是要把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作为保证税收执法质量的根本,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培养,特别是要加强业务培训,严格实行持证上岗。二是要完善税收执法工作机制,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在征收环节,通过推进多元化申报方式,加快征管信息化建设,实现税收执法的网络化管理;在管理环节,通过加强对税收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以制度约束方式来突出管理质量考核,切实夯实管理基础;在稽查环节,努力实现稽查程序的规范化,按照职责分离,相互制约,密切配合的原则进一步规范稽查执法行为。三是要健全税收执法监督机制。对内,重点加强对税收执法行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事前监督重在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确保执法的依据合法;事中重在强化过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和执法的随意性,包括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认真执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抓好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等工作;事后监督必须注重责任的落实,通过开展税务执法检查,落实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等。同时,要进一步抓好“两权”监督,强力推行执法责任制,在国税系统内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对外,要通过完善税务执法公示制、聘请社会税收执法监督员、加强信访、投诉举报管理等形式,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强化税收执法考核。要根据规定设立税收执法考核指标,如偷、逃税处罚率、税务保全强制措施执行率、税务违法案件移送率等指标,逐步代替单纯的税收任务完成情况考核,进一步健全税收执法考核机制,此外,还要完善奖惩措施,将质量考核与实施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激励机制等结合起来进行。

(五)优化税收服务。要从根本上优化税收服务,必须从机制上建立有效的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税收服务体系,将税收服务从口号性要求变为制度性要求,从被动性要求变为主动性行为。一是要创新税收服务机制。税收服务与征管工作的联系紧密度越来越强,要积极构建服务机构与服务体系。当前,要抓住起征点调整后,机构进一步收缩,农村管理人员“富余”的机会,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服务机构。根据服务工作的需要,在市州局设立“税收服务管理科”,加强对全系统税收服务工作的指导、协调与检查,在县市局设立“纳税人服务中心”,在办税大厅设立“税收服务岗位”。同时建立纳税服务责任制和服务工作考评制度,从组织上、体系上,保证税收服务工作的系统化、长期化。二是要整合现有办税岗位。将目前单一办理某项涉税业务的“一岗一责”整合为可办理所有涉税业务的“一岗多责”,推行“一窗式”服务,变多个窗口为一个窗口对外,让纳税人在一个窗口就能办理不同涉税业务。三是要更新服务方式。要进一步完善办税服务功能,包括公开办税规则、简化办税手续,如推行税法公告制、首问负责制、纳税提醒制。并积极探索多元申报方式,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要大力推行维权服务,切实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申辩权、受尊重权以及对税收活动的监督权,如通过推行公开办税,实行“阳光服务”,开通办税服务“绿色通道”,实行贴近式服务;开展送政策下户,实行“零距离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强化税收服务功能。四是要改进服务手段。要充分利用金税工程、办公自动化等手段,借助先进信息化技术改进传统税收服务手段,发挥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搭建电子平台,使纳税人从繁杂的办税事务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享受方便、快捷、高效的税收信息服务。如,可尽快建立计算机税收法规信息库,设立税法知识查询热线,设置纳税信息电子触摸屏。同时,要制止强制性税务代理,让税务代理与税务机关彻底脱钩,使税务代理健康有序发展,不断完善社会化税收服务机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校德育活动材料下一篇:学校法制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