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现代模具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9-13

模具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装备, 是工业化国家实现产品批量生产和新产品研发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从航天飞机到手机, 背后都有模具的身影, 可以说是制造业的先行者, 有“点铁成金”之称。用模具生产制品所表现出来的高效率、低消耗、高一致性、高精度和高复杂程度是其他任何制造方法所不及的, 没有高水平的模具就不会有高水平的工业产品。现代模具制造业对数控加工技术装备和计算机辅助 (设计/制造/分析) 技术等高技术的广泛应用, 越发表现出它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装备产业的特点, 当今模具制造业已成为与高新技术产业互为依托的产业, 模具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1,2]。

高层次现代模具人才, 包括具有高学历和掌握现代模具技术的研发人员,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积累的工艺编制及机加工、电加工人才等等。他们是专业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经济的集合体, 具有分析、设计模具的能力, 具有在生产现场处理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此外, 还需要具有模具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1,2]。

1 现代高层次模具人才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这为中国模具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也导致了国内各层次模具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 出现了模具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很多企业无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近年在沿海人才招聘会上屡屡爆出“年薪15万招聘高级模具钳工”、“年薪12万招聘模具造型师”、“年薪10万模具设计师成最紧俏灰领”、“新兴职业前景看好, 模具设计师年薪可达10万元”等新闻[3]。

纵观国内的本科院校的专业演变历史可发现,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仅仅在1997~2001年间短暂的出现, 之后专业改造后在名义上已经不存在了。它由铸造、锻压、焊接三个个具有相当长的历史的老专业衍生出来, 但很快又融合在一起, 而形成一个新的综合性的专业—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虽然模具专业的名称消失, 但是模具方面的课程保留下来了, 并正在积极的普及模具C A D/C A E/C A M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但由于软硬件设施的限制, 培养的学员理论水平可以, 实际技能不够, 不能满足模具企业的需求。

国内部分高校如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培养硕士、博士的方案中, 开设了模具CAD/CAM/CAE方向, 旨在培养能够采用现代设计和分析手段解决模具工程问题的高层次创新型研发人才。而大部分高校偏重于培养先进材料设计、先进材料成形工艺方面的人才。

模具行业的高速发展引来了人才的短缺, 于是在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模具培训班, 因为缺乏规范的职业标准。所以, 学员能力也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

一些中等技校、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员主要是操作工及较浅的模具知识, 不完全具备模具设计能力。

2 培养模式分析

针对目前国内模具人才的教育现状和办学宗旨, 受到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发, 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重庆大学以周杰教授为核心的团队提出基于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平台的高层次模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育人工程, 直指培养复合创新人才的目标。

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 弘扬“有理想、重事业、敢创新”的时代精神, 加速实现特色鲜明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 以高校、产业界、科研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 依托具有理论及基础性研究优势的高校实验室、享有经验及实验条件便利的企业基地, 构建基于多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平台的模具人才团队科研实践及综合素质培养广阔型实验室[4]。规划并建设一系列能够迎合专业需求、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及实验课程。

3 培养的有效途径

模具专业是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 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 建立模具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体系, 向学生讲授及普及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的课程, 理论课如:《材料成形CAD/CAE/CAM》、《铸造工艺CAD》、《计算机三维实体建模与应用》、《材料成形过程模拟》等, 辅助以实验教学如:《体积成形系列虚拟实验》、《板料成形系列虚拟实验》、《铸造成形系列虚拟实验》、《材料成形综合实验》等。

(2) 建立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体系, 有机的引导学生将先进模具技术同基础理论结合起来, 并激发学生再创新及应用的热情。理论课如《材料成形多尺度仿真》、《虚拟制造》、《精密锻造》、《材料变形行为》等, 辅助以实验教学。如《精密锻造》、《精密冲裁》、《合金凝固》等。

(3) 组建以博士为学术小组带头人、硕士为主体、科研小助手为辅助, 指导教师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团队内定期学术交流, 并定期向专业内本科学生推广及普及先进模具知识。

(4) 提出产学研合作下多元化培养创新团队, 主要是面向培养工厂、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具有创新型人才的一般特征。工程人才的成长周期一般是10年左右。大学和研究生学习4或7年, 企业锻炼6或3年。鼓励本科生留校继续深造, 鼓励本科期间以科研小助手身份参加科研团队。鼓励研究生、博士生积极参加企业的科研项目, 对企业技术难题提出建设性的方法与措施, 实现关键问题的解决或对原有技术的改造。

产学研合作形式为创新人才的成功培养提供了两个前提:一是必须具备的一定基础;二是辅助学生选定成长目标。捕捉和积累与自己选定的专业目标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知识进行积累, 同时更主要的是炼就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潜能, 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自觉接受终身教育的素质。

4 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转变观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精神。转变观念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 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

(2) 重视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人才。

摘要:分析了我国模具领域行业现状, 及高层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紧迫性。提出了产学研合作下的多元化培养模式, 构建广阔型实验室、建设迎合需求的专业课程, 组建人才梯队。从本科到研究生, 工程人才的成长周期一般是10年左右, 较为连续的规划了课程培养方案, 鼓励本科生留校继续深造, 鼓励本科期间以科研小助手身份参加科研团队, 鼓励研究生、博士生积极参加企业的科研项目。最后提出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精神, 重视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心理素质教育。

关键词:模具,人才,产学研,团队

参考文献

[1] 黄贞益.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建设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107~108.

[2] 王梦寒, 周杰.材料成型CAD/CAE/CAM课程教学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9) :163~166.

[3] 郭俊卿, 陈拂晓.广东模具工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1) :12~13.

[4] 曾宪军, 刘欣欣.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182~18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渝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发展历程、现状分析与展望下一篇:侧钻井固井射孔后管内防砂完井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