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原则

2023-05-26

第一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原则

关于《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的实施细则

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医院实际,制订以下实施办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一)成立防护工作领导小组及防护专业组

为全面贯彻执行《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切实加强对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领导,成立院领导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领导小组及专业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二)机构职责

领导小组:在上级的领导下统一组织布署、协调指挥全院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做好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防护及疫情监测、登记上报工作;协调物资、药品准备(防护物品、消毒液和抗艾滋病药品);督促检查科室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防护小组:负责对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级别及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评估,指导科室对污染的物品、医疗器械的消毒及处置,

1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对发生职业暴露者及科室分析发生原因,查找环节漏洞,提出整改措施等。

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向上级部门及时报告相关信息;收集、整理、拟定相关资料;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加强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医务、护理、院感、防保及各相关科室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组织全院职工学习《指导原则》及相关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技术水平。

三、制订职业暴露防护相关规定

根据《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订《XX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暂行规定》以及《XX医院择期手术、待产病人术前、产前传染病筛查制度》,要求各科室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严格遵照执行,严禁违规操作。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同时重视血源性疾病的术(产)前筛查。

四、做好防护物品及药品准备

院感科按照相关规定拟订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物品、药品购置计划以及设立职业暴露应急药箱。物品购置计划交医务部和护理部审核并由院领导批准后,交后勤部门购买并在相关高危科

2 室定点存放并专人管理;药品购置计划交医务部审核及院领导批准后,由药剂科购进,定点放置于本院急诊科及院感科的职业暴露应急药箱内。

五、做好职业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的标准认定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后,须立即按照《XX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暂行规定》中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执行,并立即报告科室主任,科主任报告院感科,再由专业组负责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由医务部、护理部、院感科指导临床科室对可能或已被污染的物品、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及处置。

六、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必须按照《XX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用药方案》在规定时间按照规定程序及时服用预防药。其中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用药方案包括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逆转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后,专业组人员应当按照《XX医院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血清学追踪检测时间表》规定的时间给予随访和咨询。

七、登记、报告

3 院感科要对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相关病毒携带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并每半年将发生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篇: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护指导原则

一、防护用品的标准及使用

在SARS病区工作或进入SARS病区的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医用级的标准。

1.防护服 应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3,由帽子、上衣、裤子组成,可为连体式或分体式结构,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帽子面部收口和腰部可采用弹性收口或拉绳收口。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静电性、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

2.防护口罩 应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3-2003。口罩可分为长方型和密合型,应配有鼻夹,具有良好的表面抗湿性、对皮肤无刺激,气流阻力:在空气流量为85L/min的情况下,吸气阻力不得超过35mmH2O,滤料的颗粒过滤效率应不小于95%。

3.护目镜或面罩 使用弹性佩戴法,视野宽阔,透亮度好,有较好的防溅性能。

4.手套 为医用一次性乳胶手套。

5.鞋套 为防水、防污染鞋套。

二、防护用品的穿脱顺序

1.穿戴防护用品顺序

(1)戴口罩 一只手托着口罩,扣于面部适当的部位,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戴在合适的部位,压紧鼻夹,紧贴于鼻梁处。在此过程中,双手不接触面部任何部位。

(2)戴帽子 戴帽子时,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3)穿防护服

(4)戴上防护眼睛,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5)套上鞋套

(6)戴上手套,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

2.脱掉防护用品顺序

(1)摘下防护镜

(2)脱掉防护服,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3)摘掉手套,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4)将手指反掏进帽子,将帽子轻轻摘下,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5)脱下鞋套,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6)摘掉口罩,一手按住口罩,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摘下,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三、分级防护方法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除按常规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外,在SARS流行期间、流行地区的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其他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到医院或其它现场进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消毒等工作时尚应遵循以下防护原则:

1.一级防护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发热呼吸道疾病门诊(原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和临床诊断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时的工作人员;对公共场所、学校、托幼机构以及其它场所进行预防性消毒的工作人员。

(2)防护要求

①穿普通工作服,戴工作帽,外罩一层防护服(隔离衣,流调人员可不穿),戴符合N95或FFP2标准的口罩。

②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洗手应采用非接触式的洗手装置,离开病区时,脱防护服前用流水及肥皂冲洗手一次,脱防护服后再次用流水及肥皂冲洗手。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

2.二级防护

(1)适用范围

①进入隔离留观室或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②在发热呼吸道疾病门诊、集中收治定点医院污染区或其它发病地点,对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③在疫点或疫区进行终末消毒的专业人员。

(2)防护要求

①防护要求为穿普通工作服、外罩一层防护服(隔离衣),戴防护帽和符合N95或FFP2标准的防护口罩(离开污染区后更换),以及戴乳胶手套和鞋套,近距离接触病人时戴防护眼镜。

②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见图)和消毒。同前。

③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

3.三级防护

(1)适用范围

①对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护人员。

②适用于采集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咽拭子等标本的工作人员。

(2)防护要求

除按二级防护要求外,将口罩、防护眼镜换为全面型呼吸防护器(符合N95或FFP2级标准的滤料)。

四、对手的清洗消毒的要求

1.对洗手的要求

(1)接触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前后;

(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3)处理清洁或无菌物物品前;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

(5)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6)在同一病人身上,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

(7)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

2.对手消毒的要求

(1)接触每例确诊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之后;

(2)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之后;

(3)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等部门带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4)检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

(5)接触SARS病毒污染的物品之后;

(6)双手需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五、其他要求

1.工作场所要注意通风。

2.医务人员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的卫生和保护。

3.离开污染区到半污染区时将全套防护设备交医院灭菌和消毒处理。疾控机构人员离开疫点、疫区时将全套防护设备放入密闭污物袋封闭后带回疾控机构灭菌和消毒处理。

第三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防护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手卫生。

手卫生——是指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液、含酒精的手消剂启用后有效期为一个月,分别放置在治疗室、换药车、查房车。

外科洗手手消毒

1、先洗手,后消毒,洗手前摘除饰物,剪指甲。

2、清洁双手时,应注意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

3、流动水冲洗时手掌的位置要高于肘部,不能让 水倒流。

4、使用无菌手巾依次擦干双手,严禁来回擦手。

5、涂抹消毒剂时认真揉搓至消毒剂干燥,消毒后双手朝上举在胸前,禁止双手下垂。

6、不同患者手术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洗手和外科手消毒。

医院规模再小,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不能低,医院感染是可以避免的。

第四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

(一)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凡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其基本特点为:

(二)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三)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因此,既保护了医务人员,又保护了病人。

(四)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飞沫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一)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的物品时,不论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属情况必须立即洗手:(1)摘出手套后;(2)接触病人前后;(3)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二)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三)上述物质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四)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消毒或适当消毒。

(五)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六)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七)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一)基本要求: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人员。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二)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为传染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

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三)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或做传染病尸解的医务人员。

着装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使用面罩。

2011-10-28转载注明:http://

第五篇:医护人员职业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l、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l、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

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 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对传染病尸体进行解剖的医务人员。 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 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医院供应室担负着各临床科室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洁、消毒、灭菌和发放工作,是医院无菌物品的供应站,也是污染物品的集中点。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的防护能力和保证工作人员的自身健康显得十分重要。

一、危害因素

1、生物因素

医疗用品在供应室进行去污、清洗、消毒和灭菌,再返回临床使用的循环程序中,频繁地接触病毒和细菌。污染物品的数量多、种类复杂,成为交叉感染的媒介。这不仅仅是造成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2、物理因素

消毒灭菌时高压锅、排气扇等的噪声,可损伤人体的听神经,引起心血管系统等的生理变化。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可以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它照射产生的臭氧,对呼吸道也有损害。热力灭菌法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使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对健康造成影响。

3、化学因素

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化学消毒剂在应用时散发的气体,可污染供应室的工作环境。这些消毒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直接接触人体时可引起皮肤、黏膜、呼吸道的损伤;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长期作用可引起支气管炎,最终导致呼吸系统的损害;另外对人的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模糊、视物不清等; 还可以引起接触性皮炎。

4、锐利器械伤害

在物品回收和清点的过程中,污染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工作人员的血液暴露,,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险。

5、环境因素

供应室工作繁琐单调,消毒灭菌工作需付出较大的体力,人体容易疲劳,使身体免疫力下降。每日把医院各处回收来的布类、器械等物品统一在回收间再重新分类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又造成了回收间环境的污染。

二、 防范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加强供应室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强化护理人员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在回收的过程中, 要求戴口罩、帽子、手套,出供应室时换外出衣、外出鞋;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尿液、脓液以及体内各种引流液的器械时,要求戴手套,并且要及时更换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2、建立医护人员健康档案

供应室人员必须维护自身健康,不能患有急慢性传染病。每年定期进行健康查体两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提高工作人员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

3、加强锐利器械损伤防护和处理

在操作中应戴手套,注意避免损伤,动作轻巧,避免碰撞,对金属器械应先分类,,采用持物钳持物。锐器必须放在利器容器内进行运输,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锐利器械,以免刺伤。一旦被利器刺伤,应立即反复挤压伤口周围并洗手,用碘酒、乙醇等消毒,必要时包扎。如被HIV、HBV等污染利器刺伤,应进行相应的接种及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严重刺伤,立即到外科处理。

4、环境因素的防护

安装排气扇,在制作敷料、棉球等,应戴口罩。

5、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置时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的危害。定期通

风,工作时应开排气扇,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强酸浸泡物品操作要小心谨慎,操作完毕用自来水充分冲洗所接触物品及区域。放酸位置需固定,切忌与其他溶液混放,容器表面要有明确标志。 锐器伤的防范措施及处理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对医务人员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

1、常见的锐器

在医疗活动中,常见的锐器包括:手术刀片、注射针头、医用缝合针、安瓿碎片、玻璃及剪刀等一些锋利的医疗器械。

2 、防范措施

①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锐利面对着他人,以防不慎刺伤。操作完毕,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禁止双手回套针帽,防止刺伤自己的手;禁止用手去折弯或弄直针头;在为不合作患者做治疗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

②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将用过的针头、刀片、缝针等及时处理,丢入合适的锐器盒内,不要将针头、刀片、缝针等丢在一般的垃圾桶内,以免刺伤保洁员。

③严格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项操作规程,手术科室医护人员与锐器接触机会多,操作者要严格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做到忙而不乱,从而避免锐器刺伤自己或他人。当手要接触血液、体液或污染物品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特别是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必须戴手套操作,虽然戴手套不能防止锐器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处理血液污染的器械时均应戴手套进行,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

④完善防护措施,接种乙肝疫苗,定期体检,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

3、 锐器伤后处理

医务人员工作中不慎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流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酒精消毒,遇特殊感染手术中医务人员不慎刺伤,应立即进行临床处理和消毒。并在手伤后48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填写报表,在伤后72h内作HIV、HBV等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应尽早注射乙肝疫苗(最迟不超过7天),1个月后再注射1次;可疑暴露于HC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作HCV抗体检查;可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即刻抽血检测HIV,

3、6个月后复查,72小时(越早越好)内采用二联或三联药物治疗28天,并随访6个月。

X光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一)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加强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通过职业教育,增强专科理论知识,深入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

(二)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1、工作时尽量缩短接触X 线的时间以减少危害,定期脱离放射环境以减少射线的照射及积蓄。

2、改善工作环境,减少与X射线管焦点或散射体的距离来减少其受照剂量。

3、对病人进行X光透视、照片操作时,应穿戴铅橡胶防护衣,佩戴铅围裙、专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在不影响正常操作的条件下,使身体尽量远离X 射线管和患者,避开有用线束的直射线。对患者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照射时间,并用铅胶板屏蔽非检查部位 。

4、加强通风换气,消除X射线机房内有害物质:

除安装迷宫式百叶窗保持良好通风外,设机械通风,保持每天换气4~6次。 实验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实验室医务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临床标本,而标本中含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因此实验室医务人员每天都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为保护实验室医务人员的健康,防止污染向实验室外扩散。特制定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措施:

1、实验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

(1)实验室检测的标本大多是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粪、尿等)。其内可能含有多种病原体,为了提高标本阳性检出率,选送的标本往往都是含菌数量和活菌数最多的部分。另外,带菌者、防护用品床感染者、潜伏期病人,这些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人有时送检标本做例行检查时,标本中也可能含有病原体。

(2)实验室锐利器械

实验室人员在采血工作中被针头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医务人员血液暴露,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的危险。另外,针刺伤还可传播一些其他疾病,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

(3)检验操作时形成的微生物气溶胶

检验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危害性的微生物气溶胶。 ① 直接涂片或制作湿片时;

② 吸取和稀释体液标本或排除注射器内的气泡时; ③ 倾倒微生物悬液时;

④ 使用组织搅拌器后立即打开搅拌器盖或当培养管振摇后打开管塞时。

2、防范措施

(1)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控制实验室医源性感染的管理工作的要求,建立实验室微生物学监控制度、保洁工作制度、消毒工作程序和感染性垃圾分类、收集、运送及登记制度。

(2)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伤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要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进行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预防措施,要增强医务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的危险性认识,要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职业培训的一项内容,以减少不安全隐患的发生。

(3)增强自身防护意识

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在实验操作中戴一次性手套、口罩,高危操作环境要求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正确配制消毒液,定期对工作环境消毒,经常保持实验室内空气流通。

(4)加强锐器损伤的防护和处理

医务人员被锐器意外刺伤后,应先脱去手套,再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净水冲洗伤口,使部分血液排出,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受伤部位,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

(5)加强接触部位的消毒

在配制、使用和处理污染物的过程中如发生接触,必须做到: ① 迅速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②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接触部位的皮肤; ③眼睛接触后迅速用水或等渗洁眼液冲洗; ④记录接触情况,必要时就医治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全下一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