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论文

2022-04-17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新课改实施以来强调的“核心素养体系”这一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各科课程时要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认知能力则要求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勇于探索和创新、具有打破常规的胆量和勇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它形式的特殊性——多为学生自身实践操作,因此,它更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和非认知能力的提高。

高校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论文 篇1: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综合性的,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始重视推进体育教学工作,在帮助学生掌握足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鼓励学生能够重视体能训练,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但仅仅依靠教师的引导来强化体育教学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通过运用自主学习能力做到自我的强化。本文就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分析,寻求相应的培养途径,希望能够为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起到有力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引言

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高校不能再一味的只知道推进专业知识教学,而忽视了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开始鼓励学生学习体育,也投入了一定的精力来强化体育学科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校继续教育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为高校培养人才及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对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的愈发重视,由此产生的文献研究成果亦极为丰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关于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的研究虽较多,但关于如何在高校继续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却较为鲜见。在下文当中我们就具体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1]。

1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重要价值

1.1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需求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引导者,与其一味的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来完成学习,倒不如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互联网发展速率的逐步加快,人们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知识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能够借助有限时间对学生讲解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学生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2]。

1.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其面向的主体是学生,如果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学质量自然会有所提升。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获得显著的提升,他们会更愿意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环节当中,更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与锻炼,也更能够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和强健的体魄。可以说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从教学工作开展的被动位置转到了主动为之,从次要位置之上转到了主要位置之上,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我发挥的空间。

1.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树立体育意识的方法

对于目前就读于许多高校当中的学生而言,他们都普遍存在着缺乏运动、体能素质较差等问题。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高校需要定期组织校内学生参与体能测试,并将体能测试上升至了与学生学科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之上。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年轻且充满活力,急需获得知识,更需要获得体质上的锻炼。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清晰明确的体育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自主进行体育锻炼,提升其身体素质水平[3]。

2培养高校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2.1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强化学生学习水平的无形的动力,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而言,他们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发掘自身对于体育的兴趣。学校方面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应当借助兴趣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兴趣,将教师的引导式学习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充分意识到体育学科学习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充分理解学生的想法,将体育技能的培养放置于低于体育认识和自我锻炼的层面之上,帮助学生端正体育学习态度,让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开展自我锻炼,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探寻更适宜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对于体育学习过程当中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提问,获得自我的完善与提升[4]。

2.2合理的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规划设计

教育学本身就是两项互通性的内容,在学生的学习生涯当中,二者缺一不可。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主动学习的观念逐步渗透至学生的意识思维当中,合理地进行教学活动的规划设计。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的前提之下,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开展自我创造式的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所存在的不同个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锻炼目标。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当尽可能地与高校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实际情况相契合,构建既能够满足学生学习能力,又能够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的优质教学体系。将传统体育教学活动只注重体育技能培养或竞技比赛培养的模式彻底转变,并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增加更多趣味性的内容,强化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体验。

2.3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

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其虽然具备体育锻炼的意识,但却很难完成体育课程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时,屡屡受挫,其学习兴趣也会逐步消失。学校在对于学生体育方面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培养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的安排教学活动。具体来说,教师方面首先需要对于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进行充分的了解,从多个角度入手了解学生的多层次发展需求,适当的转变教学方法。教师方面还可以充分运用新型的教学手段,将难度较大的、抽象化的讲解转换为更为具象的图片或視频等方式,给予学生更为直观的学习体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过程当中,体育教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体育学科的学习环节当中,寻求更为适宜自身发展的方式,树立起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关键,不断的强化自身的体能水平,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晨.合作教学法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使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4):141+143.

[2]  杨杰.高校体育舞蹈“课证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3]  荣亚欣.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9.

[4]  方婷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姚广军,1965年12月出生,男,哈尔滨,黑龙江大学体育部,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学生体质健康。

作者:姚广军

高校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论文 篇2:

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非认知能力

新课改实施以来强调的“核心素养体系”这一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各科课程时要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认知能力则要求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勇于探索和创新、具有打破常规的胆量和勇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它形式的特殊性——多为学生自身实践操作,因此,它更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和非认知能力的提高。下文将是对于在高校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非认知能力的方法的具体介绍。

1 教师要具有长远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高校对学生的核心素养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忽视,导致高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高校体育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非认知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促成的,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和教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但要给学生讲解具体的运动常识,比如运动前要进行怎样的热身练习等,还要在具体的课程中教授学生一定的技巧,比如在篮球课程上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运球、投篮等技巧。除此之外,教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通过动作细节的纠正以及平时的小小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具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通过学习对自己的身体素质也能够有一个清楚地认识。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重严肃性和娱乐性相结合,体育课程毕竟主要靠学生实练,但这种练习不是盲目的练,也不是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和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轻视体育课程,或者只是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去学习或者运动,他们才能真正的主观上接受并且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全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2 教师积极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高校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针对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师并非盲目的去上体育课,也不是仿照其他科目的教学方法去设计,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制定阶段性的培养计划,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高校教师要意识到体育课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教学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该秉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且保证训练内容适时适量的原则,认真观察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接收情况,并且及时的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修改原有教学方案,從而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另外,高校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非认知能力,必须注重体育教师的筛选和考核。对于体育教师的考查并非只围绕体育知识和运动能力,而是要同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要提高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建立一批高质量的、有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可以为体育教师开设继续教育课程,这样不仅体育教师可以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师生双方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3 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喜好程度。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课堂上应该跟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使高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课堂学习。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给予学生适当的关心,使学生能在小小的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从而获得能量和继续体育活动的动力。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如果遇到肢体不协调、体育技能较差、难以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体育任务的学生,一定要耐心细致地提供他们帮助和辅导,使他们能够在温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体育活动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改善因为学不会而产生的糟糕情绪,才能够形成正确的对人对事的观念和态度,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一节好的体育课还应该锻炼学生养成坚韧不拔的品格和遇到困难不服输的顽强意志,学生真正做到了这些才能够受益终身,才能妥善的应对之后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困难和挫折。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也可以采取小组练习、团队pk的方式去训练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学生除了是具有强烈个性的人之外还处于社会这个大团体中,他们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因此,教师在平时体育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不仅有助于他们在体育课上配合默契、亲密无间,而且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让他们明白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团队合作大于个人崇拜,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

4 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背景下高校体育工作者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使其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状况,让学生对体育活动能够越来越充满热爱,从而懂得依靠体育活动强身健体,更好的学习。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也将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非认知能力的改善。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作者:赵晨辉

高校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论文 篇3: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们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素质是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非常重要部分,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校的体育教学要以素质教育目标,确实加强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们身心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素质;培养

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体育运动重要性,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往往只重视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历练与培养,体育育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体育是发展和培养现代大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体育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向上的教育功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融合到体育教学当中,更加适合我国新时期现代体育教育的要求。

1、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教学可以有效调控学生的情绪波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就业的严峻形势,给大学生们产生了很大压力,在学习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不安。而体育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加之体育老师在教学中适当、有效的安排教学内容,能給学生带来愉快和轻松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大学生的内在心情,起到调控学生的情绪,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品质。

2、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在的心理健康

2.1重视情感,抓好环境创设

在体育教学中,大学生情感体验,包括对高校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和自身的情感体验。对教师情感体验主要表现在对表象的了解、认知上。促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与信任。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要组织好活动,关心到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正当的需求,只有教师的重视,才能建立起对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学习过程中,在体育技术动作的实践上,动作完成情况、质量水平的高低、教师的积极评价、同学的客观反映等。教学中应注意动作结构的分解与组合,根据实际情况降低一定的难度,不断改变练习方式和方法,多运用游戏形式,增加练习方法,加强动作过程的内心体验。如球类项目,适当多开展教学比赛;田径项目,增加趣味性练习等。同时加强器械的使用和安全性,营造一个轻松的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2.2结合教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体育教材里都蕴涵着丰富而又积极心理健康因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保障。

2.3善于观察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体育课堂教学是进行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过程,在这进程中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大学生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和身体实践进程中的行为、意志等的外在表现是其真实心理状态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发现有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问题及时的正确引导,提升学生运动中自我保护意识。

2.4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锻炼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中应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老师对学生应积极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从而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并得到加强。

2.5利用体育比赛培养健康心态,促进心理相容

组织不同比赛,如拔河比赛、接力比赛、球类比赛等,培养学生班集体凝聚力。在安排学生课堂练习时多用竞赛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竞赛前多让学生练习,这样会使得每一小组为争取好的成绩,就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比赛期间,每组学生就会互相鼓励,促进学生之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有利于克服现代大学生身上存在不良个性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的发展。

2.6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的实践

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对于自身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同时又是品德教育的落脚点之一。对大学生来说,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健康的性格与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可以积极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来提高。因此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才能起到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7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体现。现代心理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相关学科知识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不断提升自己,从而更好的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有利于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学习气氛。反之,往往会导致学生与老师关系冷漠造成教学气氛的紧张与不协调。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胡燕,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魅力中国,2010年01期.

[2]李建国,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3]唐荣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4期.

[4]许德顺,刘永光.新体育课程标准与学生个性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4年.

作者:杨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互联网新产品营销策略论文下一篇:我国电力通信网络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