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建设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生态化建设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一篇:生态化建设论文范文

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公路的建设掀起高潮。在公路建设中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对于重大的不可恢复的环境影响,采用优化设计方案解决:对不可避免的可恢复的环境影响,采用相应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技术解决。本文阐述了公路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保护生态措施,促进生态公路建设的科学进行。

关键词:公路建设 生态影响 生态公路 设计措施

交通运输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公路作为商品流通的渠道、社会交往的纽带、对外开放的窗口,其等级标准、视觉景观、管理水平,都鲜明地反映了路文化的发展程度,公路养护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运输车辆的经济效益和人们的旅途生活。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沿线生态环境和景观影响评价是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也已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和灵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公路”,把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努力建设具有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的生态公路,为生态型经济发展创造绿色的公路交通环境,实现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建设的肤浅看法。

1 生态公路的内涵

生态公路是指在公路的设计、施工运营中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彰显地方生态特色,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由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建设技术等多种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公路领域的具体体现,与区域的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它要求公路在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等每个阶段与环境协调一致,在公路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措施,在满足安全、舒适等功能要求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1.1 生态公路的建设特点

生态公路是人们在探索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的有益尝试,它的出现必将大大改变公路建设的传统理念。保持用土平衡,做到少取土,少弃土,施工营地施工前把植被保护完工后再植,取土场、弃土场植被恢复。公路上设置生物通道,在湿地建路尽量采多用桥函设计,少破坏湿地系统原来的状态,保证地表径流的联系,将生态公路纳入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之中。

1.2 生态公路的建设原则

(1)坚持自然景观与人文设施协调发展的原则

自然景观是指天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和地物,如平原、山区、草原、森林、大海、沼泽等景物.这些景物恰恰又是单元生态系统,又称为“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的各种建筑物、交通设施、城镇、村落、庙宇等社会文化艺术景物。生态公路是建立在交通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结合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而建立起来的公路系统。把公路建设成自然景观与人文设施协调发展的典范,使得公路景观不仅在自然景观方面,而且在人文景观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2)坚持绿化、美化和效益最大的原则

生态公路就是要在路界范围内绿化美化,以草皮护坡、绿树分割防眩为特点,再加以大面积的路旁行道树减噪吸尘。将公路作为生态景观建设和传播公路文化的主要载体,结合公路沿途景物、风土人情、人文景观、自然风貌等元素,组合造景,打造一路一景特色生态路段。凸现沿线景物的层次感,远近结合,使山景“活”起来,海景“动”出来,风貌“显”出来,气势“亮”出来,文化“显”出来,使公路变成了一道道靓丽的时尚风景线,彰显了生态公路特色。

2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对植被的破坏

公路施工时,需取土填筑路堤,开挖山丘形成路堑,必将破坏原有植被,干扰动物栖息环境。钻孔灌注桩产生的废弃泥浆,路基工程填筑将破坏地表原有植被,形成的裸露地表和边坡。在雨水的作用下,将产生水土流失,山坡绿地遭到破坏,影响生态环境。在河道附近还可能造成河道淤积,影响泄洪能力,植被遭到严重损毁。2

2.2 对景观的影响

公路线型的结构特点对生态系统又具有分割和破碎的功能,从而造成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非连续性。在施工中公路建设将不可避免地破坏自然景观,占用土地,破坏植被,可能影响自然地貌,原始景观,形成大量的裸露边坡,特别是在通过森林茂密的山区时,自然景观的破坏很大,而且难以恢复。

2.3 对水土流水的影响

在项目施工期,由于大量采用机械施工,路堤填筑、路堑开挖、爆破、取土采石、架桥砌池、机械碾压等,破坏了公路沿线原有地貌和植被,致使土体抗蚀能力降低,土壤侵蚀加剧,加上开挖隧洞和岩土表层剥离,在施工期取土、弃土场及暴露的工作面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源,山区坡面弃土可带来长时间的水土流失,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 生态公路的设计措施

3.1 立足环保,净化污水

公路的排水系统是由路基排水、路面排水及中央分隔带排水三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排水系统,路面排水采用集中截流式,在硬路肩边缘土路肩范围内设置沥青混凝土拦水缘石,汇集路面水,每隔一定距离经泄水口流入边坡急流槽,排至路基边沟,将边沟水直接排入涵洞,

进行排水设计时应与周边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量,立足环保,净化污水,使污水净化处理,再利用,创造出景观上整体协调、综合效益较高的生态公路排水体系。

3.2 生物防护,降低噪声

植物造景不仅能改善高速公路的生态环境,在降低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良土壤、遮光防眩、吸尘等方面发挥作用,而植物造景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小。林木通过其枝叶的微振作用将车辆行驶而产生的噪音减弱。林木通过蒸腾作用的生理过程,不断地向空中散发水分,同时还要吸取周围空气中的热量,使空气较为凉爽和湿润,这对改善公路的小气候有着重要作用。

3.3 绿色文化,美化公路

增设紧急停车道、设置线型诱导标、减速标线、防撞墙、波形防护栏等措施。注重生态文化、地域特色,采用乔、灌、花、草结合,形成复层混交群落。做到合理布局,绿化带、景点相互配套,以达到“树种多样、四季常青、花草成片、层次分明”的效果,体现公路整体景观,打造公路绿化文化特色,美化公路

总之,打造生态公路就是追求对生态环境最小的破坏和最大的恢复,追求良好的景观生态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道路的舒适性。坚持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注重民生,服务社会,进一步加强路文化建设。选择实用、经济、美观的工程措施,确保生态公路建设稳定和营运安全,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保持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

参考文献

[1] 王趁意.论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及保护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4):155.

[2] 李青芳,闫陇恒.浅谈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价值工程,2010(15):41.

作者:魏国辉

第二篇:探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堤防工程;规范;生态建设

水利工程生态化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宏观上讲,生态水利就是研究: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中,在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的条件下,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因此,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须尊重生态法则,将生态用水列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方案中,抢救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量和质的问题,而且应该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

1水利工程生态技术必要性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2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

2)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3)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4)岸坡防护。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5)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6)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7)工程管理。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3实现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从而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上的双赢

1)加强领导,做好生态水利建设的实施。生态水利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跨世纪重要工程。生态水利建设要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纳入工作计划,制定水利行业的专项规划。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水利建设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水利建设和保护意识,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生态水利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激励和动员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生态水利建设和保护工作。

3)切实抓好重点工程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对确定的工程项目,严格执行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强化工程管理,生态水利建设工程项目严格按水利部门制定的规程、规范和标准组织实施,引入招投标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严格检查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对在水土流失地区建设的项目,必须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4)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保障机制。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将生态水利建设资金列入预算,充分发挥群众劳务投入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利用国内、外各方面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上的各类投资主体向生态水利建设投资。

作者:胡凤霞

第三篇: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生态强省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重大举措,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得到极大丰富,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要明确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适应振兴发展新要求,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建设生态强省决策的提出,为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推动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策略;生态强省;

引言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夯实永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要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森林大理建设。要强化河湖长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沉重代价。

1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而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一条重要指标,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二是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要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之上,所以构建生态经济发展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三是要坚定不移肩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吉林省是粮食大省,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要筑牢生态屏障,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就要加快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这既是吉林省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2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2.1市政建设中城市绿化工程监督检查

为了实现市政建设中城市绿化工程的生态化管理绿化工程质量检测站需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以云南昆明市为例,为全面加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昆明市绿化工程质量检查站需日常监督检查项目,并将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参建单位,要求严格执行施工技术、规范标准,对照问题举一反三、及时整改,加强日常养护管理,做好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符合竣工验收条件及其要求。針对重要城市道路市容环境、绿化环境检查,质检站将按照相关规定的有关工作要求,安排专人全程参与步巡进行检查,准确记录问题,认真整理资料文档,及时汇报检查情况,并全面配合做好市容环境巡查检查工作。

2.2将保护绿水青山当作追求金山银山的前提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改善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从系统工程角度寻求治理修复之道,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整体施策、多措并举,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要强化固体废物处置和管控,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3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要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利共生。产业生态化要求产业发展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服从生态、服务生态、改善生态,通过改进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方式等途径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彻底改变产业发展对生态无度开采、浪费和破坏,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生态产业化要以生态资源为依托,推进生态产品产业化发展,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同时,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化的目的在于促进生态资源的良性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关键是要立足生态优势,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持续促进生态和产业发展的融合,依据本地实际瞄准绿色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促进生态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协同发展,重点应放在长远发展上,让生态环境蕴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加充分彰显出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2.4城市绿化生态规划

城市绿化生态规划的展望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手段,模拟城市的自然生态体系,构建多层次生态多样的新型城市绿化体系。当然,城市绿化工程也应该具备明确的实施指标与技术要求。例如不同职能区绿地的评估、植物品种选取的地域特征、群落中的生态构造、绿地养护管理的目标和技术、微型环境保护措施。同时,应该积极进行教育,普及新的社会主义绿色科学发展理论政治思想,树立正确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社会全体人民广大群众对城市自然美的客观正确认识和热切美好向往。改变传统生态城市绿化建筑过度追求建筑风格、时尚气派和盲目攀比炫富求洋的不良现象。倡导为人民群众营造健康、自然和舒适的生态城市文化绿色生活环境和文态生活空间。

2.5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要推进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打造绿色生产、低碳生活先行先试区。要巩固“三禁四推”(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大力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成果,推广绿色生态种养。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要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做大碳汇,减少碳源,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大理贡献。大理市要探索零碳城市建设路径,让发展之变催生生态之美。

2.6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率,才能减轻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新时代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要依托市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产业化,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兼顾。绿色创新体系的良性发展要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吸引创新主体和多元资本进入生态经济发展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结束语

构建新型生态文明城市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的重要手段。其中,城市绿化建设工程被认为是促进城市发展、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加速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需要在相关领域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同时提速,为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提供更加可靠的法治保障、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李春雷.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生态强省[J].新长征,2021(09):17-19.

庄贵阳,窦晓铭.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绿色路径[J].中国环境监察,2021(04):46-47.

房嬿嬿.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性探究[J].商讯,2021(07):141-143.

潘文静.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体系[N].河北日报,2020-07-03(005).

无锡市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以生态优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N].无锡日报,2019-12-13(006).

作者:韩永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制造成本法论文范文下一篇: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