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创新发展论文提纲

2022-08-28

论文题目: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测度、演化及空间效应研究

摘要:党的“十九大”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创造性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旨在破解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进村衰”、乡村传统产业没落、农村空心化、乡村文化边缘化等现实困境。作为中国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部门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具有融合性好、关联性强、带动性大、受益面广等特点,决定了其在乡村振兴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与独特功能。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要加强“旅游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使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不仅是当前各级地方政府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同时也受到了相关领域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如何推进旅游业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重要的理论课题与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既有文献中,学者们主要针对旅游业引导乡村振兴的单向作用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而从系统耦合视角出发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现象、演变及效应的定量研究尚不多见。有鉴于此,本研究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关系为研究对象,对二者耦合协调内涵机理、时空特征、演化规律及空间效应等问题进行学理分析与实证研究,对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有序、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与实践双重背景下,本文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旅游空间结构理论、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空间溢出理论、耦合协调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理论机理分析—要素综合评价—耦合协调测度—时空演化分析—空间效应揭示—路径调控优化”为逻辑主线,建立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研究框架。利用2010—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多指标评价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非参数核密度估计、障碍度模型、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及面板空间计量模型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定量测度,探讨其时空演化特征及空间效应机理,最后提出促进旅游业与乡村振兴系统高质量协调发展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以期完善和丰富现有关于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互动关系研究框架体系,为旅游业与乡村建设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2010—2019年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存在显著的交互耦合关系。在耦合内涵机理上,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结构效应、技术效应、集聚效应、生态效应、文化效应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振兴通过在产业、生态、文化、社会、治理的全面发展对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反馈效应。实证研究发现,研究期内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和乡村振兴指数整体水平不高,但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从期初的0.1553增长到期末0.2454,乡村振兴指数均值从0.3197增长至0.4339。各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且表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特征。协整关系检验与面板回归分析表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系统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因果关系和动态关联的耦合关系。(2)2010—2019年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不充分不均衡状态。研究期内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均值介于0.466~0.566之间,可分为濒临失调(2010—2012年)和初级协调(2013—2019年)两个发展阶段,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但离优质协调等级仍有一定差距。省域层面上,江苏、广东、上海、北京、山东耦合协调度大于0.6,属于第一梯队,浙江、安徽、云南、天津、福建、重庆、河南、湖北、江西9省域耦合协调水平处于0.5~0.6之间,其余16个省份得分均值均低于0.5;从区域发展上看,东部地区(0.573)>中部地区(0.511)>东北地区(0.477)>西部地区(0.476);区域内部差异上,东部地区(0.0637)>西部地区(0.0433)>中部地区(0.0225)>东北地区(0.0214);区域间差异上,东部—西部(0.0990)>东部—东北(0.0962)>东部—中部(0.0733)>中部—西部(0.0450)>中部—东北(0.0435)>西部—东北(0.0411),区域间差异是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贡献率超过60%。(3)2010—2019年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空间分异特征,空间集聚性和关联性显著,“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突出。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在东西方向上由东至西随地理距离增加而逐级递减,在南北方向上呈“南高北低”的倒“U”型分布格局。研究期内各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等级逐步提升,从轻度失调向初级协调演进。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性较强,大多呈现“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特征,地理上存在空间邻近同伴效应和溢出效应。耦合协调度冷热点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总体呈现以长三角为热点区的“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形态,冷点区位主要位于西北和东北地区。耦合协调度标准差椭圆整体走向为东北—西南方向,并且呈现集中趋势,标准差椭圆扁率变小,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差异逐步缩小。(4)2010—2019年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一方面,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某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受自身因素影响,还受临近省域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影响机理上,区域经济水平、旅游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区位交通和对外开放度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和负向溢出效应;技术创新和政府干预对本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影响不显著,对邻近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也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某省耦合协调度不仅受自身因素影响,还受临近省域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影响机理上,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和政府规模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具有直接促进作用,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产业结构升级、旅游专业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具有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城镇化对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科技创新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效应均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本文首先提出了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路径,即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增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动力;以结构优化为核心,夯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以绿色发展为保障,筑牢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基底;以文旅融合为手段,突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特色;以制度改革为引领,提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能力;以民生福祉为旨归,巩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成果。然后,建构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优化路径,包括厚植区域经济基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专业化水平,强化旅游驱动作用;重视区域发展差异,加强区域关联合作;加强政策制度引领,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依据新时代背景和新发展理念,完善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和理论模型,诠释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理论内涵、前提条件及作用机理,验证了中国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交互耦合关系,为未来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和事实;二是基于系统耦合协调视角,构建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研究的探索性框架,突破了以往单向作用机制的分析范式;三是将地理空间因素纳入回归分析框架,开创了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影响机理的空间计量分析。尽管如此,今后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时空间尺度细化、空间效应影响机理等方面仍需进行更为深入的跟踪研究。

关键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空间效应

学科专业:旅游管理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1.1.2 乡村振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命题

1.1.3 旅游业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要素和新动能

1.1.4 旅游业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是旅游研究的新课题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进展

2.1.2 乡村振兴评价研究进展

2.1.3 旅游业与乡村振兴互动关系研究进展

2.1.4 耦合理论在旅游领域的研究进展

2.1.5 研究述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新发展理念

2.2.2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2.2.3 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2.4 空间溢出理论

2.2.5 耦合协调理论

3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机理阐释

3.1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3.1.1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解析

3.1.2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

3.2 新时代乡村振兴提出背景与内涵

3.2.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3.2.2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理论意涵

3.3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内涵分析

3.3.1 基本内涵

3.3.2 主要特征

3.4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条件分析

3.4.1 城乡融合催生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动力

3.4.2 资源共享奠定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基础

3.4.3 关联互补体现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本质

3.4.4 价值趋同预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前景

3.5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作用机理

3.5.1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驱动机理

3.5.2 乡村振兴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反馈机理

3.6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阶段

4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综合评价及耦合关系检验

4.1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

4.1.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4.1.2 研究方法与评价模型

4.1.3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4.1.4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障碍因素诊断

4.1.5 结论与讨论

4.2 乡村振兴水平综合评价

4.2.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4.2.2 研究方法与评价模型

4.2.3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4.2.4 乡村振兴障碍因素诊断

4.2.5 结论与讨论

4.3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检验

4.3.1 单位根检验

4.3.2 协整关系检验

4.3.3 面板回归模型建立

4.3.4 回归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测度及时序演化

5.1 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

5.1.1 现有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简述

5.1.2 本研究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5.1.3 Dagum基尼系数法

5.1.4 非参数核密度估计

5.2 耦合协调测度结果分析

5.2.1 耦合协调度总体特征

5.2.2 耦合协调度省域特征

5.2.3 耦合协调度区域特征

5.3 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分解

5.3.1 总体差异及区域内差异

5.3.2 区域间差异及演变趋势

5.3.3 差异来源及其贡献

5.4 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变

5.4.1 全国层面

5.4.2 区域层面

5.5 本章小结

6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空间演化

6.1 研究方法

6.1.1 趋势面分析法

6.1.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

6.1.3 标准差椭圆分析法

6.2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化分析

6.2.1 全局趋势面分析

6.2.2 空间分布格局演化分析

6.2.3 空间集聚性演化分析

6.2.4 空间方向性演化分析

6.3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化

6.3.1 全局趋势面分析

6.3.2 耦合协调度空间总体格局演化

6.3.3 耦合协调类型空间演化

6.3.4 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性演化

6.3.5 耦合协调度空间方向性演化

6.4 本章小结

7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空间效应

7.1 研究方法

7.1.1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7.1.2 面板空间计量模型

7.1.3 模型判别准则

7.2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空间效应分析

7.2.1 空间自相关检验

7.2.2 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7.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7.2.4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7.2.5 空间效应计量结果分析

7.3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空间效应分析

7.3.1 空间自相关检验

7.3.2 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7.3.4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7.3.5 空间效应计量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相关对策建议

8.3 研究创新之处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司法腐败道德成因探究论文提纲下一篇:多媒体中学物理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