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中的点滴思考

2023-03-28

第一篇:书法教学中的点滴思考

研修论文:书法教学点滴思考[模版]

书法教学点滴思考

昌黎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齐丽婵

作为即将升入小学阶段的幼儿,专家建议:“家长及幼儿园应做好幼小(幼儿园升小学)衔接工作,及早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小学适应能力教育”.而参加书法学习也是幼小衔接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5-6岁正是幼儿学习执笔姿势、掌握正确书写方法的黄金时段。从刚刚执笔写字开始,就接受正规的书法训练,对幼儿的终身学习大有裨益。

一、不少家长把孩子写好字的希望寄托在升小学以后,须知现在不少学校开设了“书法”课,但基本上用语文、美术甚至数学老师代教。这些教师在几年的师范学习中,仅上过了了的几次书法课,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学习书法仅是皮毛的认识,没有多少“专业”可言。教师参加工作后,教学工作繁重,想再继续在书写上继续进修是有心乏力的。不少教师本身的字也写得东倒西歪,自身难保何以救人?学校书法课往往名实不符,简单的扔几本字帖给学生临摹了事。针对目前各学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书法课由非专业人员代上,敷衍了事误人子弟的现象,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华师大张桂光教授在省政协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等教育机构的书法课必须邀请校外有专业水平的教师进校执教”。

在我们接触过的未接受书法培训的许多幼儿,由于长期没有及早接受正规书法教育以及错误的书写姿势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不少幼儿握笔姿势及坐姿畸形,引致近视,严重者影响其正常发育,不少幼儿缺乏书写法度,任笔为体,习气丛生,丑字满纸,达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在少年宫我们接收了一批又一批的“高龄”孩子。他们准备参加高考,怕改卷老师辩读不了他们书写的高考作文而临急抱佛脚,要求“速成”。从吃写字亏的孩子委屈无助的语气中隐含着一缕对父母的埋怨。

面对这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感到无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须知书法正规学习须从小抓起,按部就班才会取得成效。一曝十寒,拖延孩子接受正规书法教育的时间,只会使孩子积习难返,让教师回天乏术!

在从事少儿书法教学中,时常遇到一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已报了英语、阅读写作、钢琴、舞蹈,没时间学习书法”、“今后大部分都用电脑,学习书法意义不大了”、“学习好就行了,字能看得懂就可以了”等等关于学习书法无用论。其实不然,一张字迹端正、规范、整洁的答卷往往能获得老师的青睐与好评,一手漂亮的字将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学习书法对少儿的智力成长与学习品质的培养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觉得在幼儿园的中班下半年或者大班就开始学是有很多好处的。从我多年教学来看,我认为学龄前学书法有几个优点。

一、 这时孩子没有上小学那么忙,可以有较为充实的时间来慢慢写字,不要赶作业。我们可以将他们握笔姿势正确定型,而到了小学,马上面临着大量的功课要完成,要赶写,在拼命书写的同时,手会僵硬,会变形,不少孩子就此落下看上去所握笔近乎痉挛的手形,难看不说,这样是写不好字的。而任何需要肢体动作的技术,在僵硬条件下,是不可能做好的。

二、少儿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动手,尤其是训练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达到协调性和灵活性。这些动作靠大脑指挥,经常有规律地训练,对促进大脑的生长发育十分有益。少年儿童正值生长发育的高峰期,12岁时大脑发育己基本接近成人。在些之前,抓住这个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学习书法,对促进少儿大脑的生长发育,开发智力,培养高智商的人才非常重要。这一点往往被很多家长忽视。

二、 孩子在学龄前练字,一般经过3-5个月后,就比较习惯了,能适应较长时间的站立,我们称之为定性长了,这样他上学时坐上40分钟,对他来说,就不算什么了。对他自己的安静学习,和老师对他形成良好的看法,都是一个好的准备。

三、 幼儿园的孩子进了一年级,会不适应繁重的学业的。我们现在的幼儿园是较为宽松的环境教育,而到了小学,立即就变成了紧张,孩子一下子就无所适从。一堂40分钟的课坚持不下来,上课坐立不安,好动,讲话,老师对待这样的孩子往往是采取压制的办法,甚至对他们讲些过头的话。有时会伤害小心灵,让他们感到自己在老师眼里不是个好孩子,自己就是个坏孩子,是不好教育的,他以后就可能会按照老师的看法定型。而老师也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的。

四、 如果他在学龄前将字写的好看些,老师就会给予比别的孩子多的表扬,往往这样就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个非常好的孩子,以后他会按照老师对他的看法模式成长起来。再者,因为他之前练过字,一般要比别的孩子字架子安排得好,受到老师表扬也会多些,事实证明,孩子非常在乎老师对他的评价,老师对他下的定论一般会跟他一生。这时是孩子最需要赏识教育的时候,如果得到,他一生就会正常发展,如果相反,他一生可能就会往不良的方向滑下去。

因此说,学龄前不是不能学写字,而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当然,在最后还要注意的是:

一、 由于孩子较小,缺乏自制力,家长尤其要多加关照,不骂、不打,多表扬。你要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这时就要做什么样的人给他看,他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你的影响的。

二、 还有就是,孩子写字家长要一起陪在身边,因为这时,他还没有定型,要一个孩子做到非常努力用功,是不现实的。如果不监督,他很可能会乱写,偷懒,如果动作坏了,反而适得其把。这样家长就会比较累,学生坚持不下来,实际上都是家长坚持不下来的缘故。所以家长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有足够的耐心。

三、 另外,有些好习惯,也要在这时注意培养,比如,不让孩子动作效率过低,做事要强调连贯,有效动作之间的无用动作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在他上学后,就不至于做事拖拉,作业完成不了,这样,晚上睡觉太晚,家长、孩子都会非常疲惫而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

四、 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找个好的书法老师。老师不但对孩子要有爱心,他还必需是个掌握教育心理学,能灵活运用正确书法教学和心理疏导方法的老师。

第二篇:中高职教育贯通实践中的点滴思考

袁卫军 (yuanweijun)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是指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中职与高职贯通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其内涵是对具有相同专业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师资管理等一体化设计,从而加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学籍管理前三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后两年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完第一年课程后进行甄别,不适合或不愿意继续在同一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从“3+2”一贯制专业转入相近中职专业学习;学生学完三年,符合学籍等各项管理要求,实行中高职转段;五年内,对完成全部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同时颁发中、高职院校的两张毕业证书。

目前我们学校构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索仅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完善协调机制、一体化设计课程教材、配备教学团队、注重校企结合、加强学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这一培养模式的长远发展来看,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可能面临诸多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一、 保持 “3+2”长学制下学生学习动力的举措

中高职贯通班的学生培养时间长,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跨度大,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其生理、心理的变化,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和管理新模式。

首先,由于学生的“准大学生”身份以及他们前三年没有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可能会对个别主观能动性不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进而造成个别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其次,虽然从学籍管理角度划分了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学生要在五年时间要保持对专业学习的持续兴趣仍然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隐忧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贯通培养模式的生源综合素质确实比相应中职专业的学生高一大截,在前三年中职阶段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被中职生同化的倾向。因此,如何激励这些学生能一直坚持在学习、操行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中职相关专业甚至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的良性发展也是中高职贯通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学习动机减弱的问题,除了在第一学年实施甄别制度外, 1 还可以在以后的每一学年实行严格的考试淘汰制,坚持“宽进”与“严出”相结合。规定如果学业成绩达不到一定要求,如每学年学科成绩经过补考后仍有两门不及格以上者,必须转入下一年级学习,让学生产生“紧迫感”。

组织学生到贯通培养的高职院校参观、与学长们交流学习心得,参与高职院校文体活动,如艺术节、科技周、运动会、技能比赛等,让他们提前感受高职院校的学习和生活。另外,可以利用专家讲座、企业参观、优秀毕业生座谈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毕业不代表能顺利就业,就业不代表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给予学生一定的“危机感”。当然,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力求形象生动、活泼风趣,增强学习本身的趣味性。各专业可以成立学科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

二、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材。

贯通培养模式的重点之一是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为此,我们学校以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平台,明确贯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积极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考虑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强化实践教学比重,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明确各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同时确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目标和考核标准。

教材编排内容力争把中、高职两个学段的知识进行整合贯通,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与整体性。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按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前三年重在打好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后两年则适当拓宽专业面,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强实训和毕业实习设计。设计符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征、认知规律及发展趋势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课程,加强实践课程,重视人文课程,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如我校园艺专业自编的语文校本教材,第1~4册综合中职教材重应用和高中教材重阅读的特点,以文学史为纵线,按照文体特点为单元组合,由浅入深地编排阅读篇目;第5册为大学语文的阅读范畴,以审美主题为单元设计;第6册注重实用性,对应岗位职责要求进行编写,充分体现了语文能力的综合性及专业应用性并重的特点。通过该课程建设,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的汉语言文字,通过阅读感悟文学艺术给予的人生启迪,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并通过一系列的 2 科目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服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以及成长发展规律,彻底打破原有中高职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去除重合、交叉内容,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有效整合,强化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连续性、层递性和技能训练的持久性,创建中高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实施中高职师资一体化的教科研制度

整合中高职相关院校的师资力量,逐步提升师资水平。成立联合教研室,对两校教师队伍优化组合、优势互补,按照中高贯通人才培养整体要求,共同参与贯通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综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

搭建中高职相关院校教师工作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工作座谈会,定期发布工作简报,总结并宣传相关教育教学经验,共同研究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工作办法。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专业教师培训,以主题形式加强教师对中高职贯通工作精神的理解,推动他们将一体化设计的理念贯彻到课堂,就中高职贯通理念、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工作等模块进行专题培训。除此之外,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教研活动,使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切磋交流,共同进步,以提高师资水平。

实践证明,教师对贯通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对学情的分析以及自身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师资队伍非常重要。

首先,遴选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贯通班的教师。这些任课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教研任务,而且要承担教材编写任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因此,挑选优秀的师资力量参与这一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其次,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针对贯通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需求,设计一定的研究课题,组建科研团队,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水平。第三,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增强教研活动效果。组织中职和高职学校专业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研讨,分析学生学习心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适应中高职教育贯通教学任务的能力。

四、加强学生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

中高职贯通培养具有接受教育对象年龄小、可塑性大、有效教学时间长、知识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强等特点,贯通培养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教学和管理。按照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遵循中高职贯通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身心发展和成才规律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科学的规划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系统化的育人机制,确保育人工作全过程贯穿、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达到中高职贯通一体化教育的整体效果。

修订、补充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中高职贯通培养教学管理流程与规范,进行教学实时监控,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结果与过程结合、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结合,强调技能操作、体现综合应用能力、加强过程考核。建立自评、互评、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教师评价模式;建立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同学互评的多主体学生学业评价模式;建立笔试、口试、作品展示等多元学生学业能力评价方式。

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行)教学管理运行条例》《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学籍管理办法》等。学校还实施了严格的甄别制度。甄别内容一般包括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两个方面。明确规定学生学完第一学年课程后,由学校对学生学业能力进行甄别,甄别科目累计不及格(经补考后)达两门者转入中职相近专业二年级学习,甄别科目经补考后三门仍全部不及格者转入中职相近专业一年级学习。甄别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保证了培养质量。在贯通培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教学工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两校联合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织机构,联合成立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成立质量监控委员会并邀请来自合作企业的主管及校外职教专家参与,确保教学工作规范、科学、高效开展。

五、设置招生程序的面试环节。

贯通专业的选择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更要关注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送孩子到职校读书,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是为了实现合理就业,因而,具有高收益预期的热门专业更会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而且,初中毕业生仅有15~16岁,作为未成年人,一切还存在变数,在对就业前景不看好的情况下,过早定位选择职业学校就读并非家长和学生的理 4 想选择。

我校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要求具有良好的文化和技能基础,符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中考成绩不低于中专最低投档分数线。为增强学生与报考专业之间的匹配度,中高职贯通招生实施面试环节,面试合格后,考生方可填报“中高职贯通志愿”。由于“中高职贯通”需要五年的时间,如果学生自己原本对专业不了解,盲目填写对自己是很不利的。而面试则有效规避了这个风险。面试时,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面对面地向教师发问,如专业的培养目标、师资力量、今后的具体就业方向等;同样,通过面试,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情况,因为有些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有的可能对学生身体情况有一定限制,而这些都可以通过面试加以筛选。

通过面试学生可以更好、更直观地了解学校和专业,而不是以往只凭借学校招生简章上的内容来认识专业。参加面试的学生与家长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贯通专业的相关政策、专业特点、就业形势等相关问题,还可以了解报考学校其他专业的各种情况,从而也改变了以往学校派大量教师到初中学校低效率的招生宣传,有效地吸引更多更好的初中学生积极报考我们学校。

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把中高职衔接起来的目的就是打破目前职业教育间的屏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降低教育资源的消耗,提高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2014年11月

第三篇: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山东省广饶县丁庄中心初中燕好荣

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说,作文这点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写起作文来真要命。

听完这句话,我想了很多。做语文教师十年,天天如是,周而复始,日子就像被切好的了土豆片。我们让孩子们写周记、写作文、写练笔,颈椎断了般的批、改、增、删。大段大段的讲评指导,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会了多少?积累了多少?扪心自问,冷汗直流。孩子们对作文兴趣缺缺,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作为语文老师,真的应该好好想想了。

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我最想说的是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练字,让学生拥有一生一世的汉字情。

“平生所爱颜如玉,巧意浓情绝世姿。月下花间看不足,几边枕畔恋弥痴。千秋甲鼎留芳泽,万里巾笺寄妙辞。博雅尤能常进取,为伊能不苦相思?”汉字是人类文字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几千年以来,虽经历了变化和发展,却始终如一脉相承,不仅成为我国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而且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作为一个华夏子孙,不仅要认识汉字,了解他的起源、意义,而且还要写好这些前辈留下的汉字。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借助了汉字,宣泄着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报负,绵延不绝流淌成为中国的文化长河,铸就了巍巍的中华魂魄。黄鹤楼、滕王阁、泰山、庐山都因诗文而永垂不朽。……烟花三月下扬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览众山小、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华儿女的乡愁乡情永不止息,汉字文化就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 “字如其人”,其实字就是人的另一个仪表,字的好坏可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心正则笔正”,书以德贵。想想现在社会上那些大腹便便的老总们,拿着派克金笔,签着比蛤蟆还难看的名字,真是令人汗颜!很多明星,歪扭的汉字让人惊叹,只好请人设计姓名,拼命模仿,好在公众场合挥笔签名时减轻尴尬。作为一个中国人,写好这一手汉字是最起码的吧!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啊。

我每每接一届新初中生,第一节课我就会给他们讲汉字的重要性。我说中国汉字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它里面有龙飞凤舞,有虎啸龙吟,以其浩瀚广博书写着华夏历史,以其灵秀展示着炎黄之精神,一定要好好练字。我为他们制订了练字方案,先练握笔,再练描红,每天几个字。有的孩子兴趣高昂,自己拿着田字格本来找我,让我在一页纸的左手边写上一行楷体字,他们就练满这一页。慢慢的,孩子们对字的间架结构有了些感觉。写的字越来越端正了。我们班里的一些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像我的,甚至比我的还要有特点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到他们漂亮的中国字在眼前跳跃,我深感快乐。 中考作文,字是门脸。在字上吃亏失分的例子不可胜数了。树立良好心态,持之以恒,假以时日,定能练出一笔好字,受用终生。

二、体验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 现在的学生功课负担普遍很重,真是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作业,一年到头在“封闭式”管理的圈子里生活。他们很少接触学校以外的社会,很少阅读课本以外的读物,回家看电视也为大部分家长所禁止。没有生活积累,写作文时自然只能挤出几句话来应付。有时候似乎还会一些“议论”,但只是东拉西扯,罗列一些诸如“爱因斯坦如何如何”“爱迪生怎样怎样”之类的陈谷子烂芝麻来充数,根本没有来之于生活的鲜活材料。遇到“诗意生活”之类的中考题,不少学生就立刻傻了眼,真的是“无话可说”,只好作些“急中生智”式的胡编乱造。 所以,要让学生真正有话可说,根本的一点是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阅读各种书刊,让学生从生活中、从经典中获得真切的体验,让学生脑子里有东西,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作文时自然而然地“有话可说”。

为了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写“每日思考”,记录活动经历、学习所得、生活感悟;让学生写“每周涉猎回眸”,摘录阅读内容,反思阅读过程,以便自我督促和相互交流;让学生回家必看中央台“新闻周刊”等新闻评论类节目;每月至少让学生观看一部诸如《美丽人生》《虎口脱脸》等经典影片,并让学生说或写“我看《美丽人生》”“美丽人生来自……”之类的话题,这样,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了。

虽然从整体上说,学生生活积累明显不足,但实际上也并非一点生活感受也没有,问题在于,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往往会有种种限制,让学生觉得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写。如,一般教师都反复强调,政治敏感问题千万不要去碰,最好不要去写社会的阴暗面,以免被认为思想不健康;又如,张扬个性不要自说自话,不要热衷于写“小我”,等等。教师的提醒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学生往往因此有话而不敢说。 还有,教师出的作文题目有时触及学生内心隐秘,学生也会有话而不敢说、不想说。如,有教师分析完“问君能有几多愁,却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后,就布置学生写“我的愁”,结果学生只是笼统地说说“考试成绩不好之愁”、“课业负担重我愁”、“对不起家长和老师之愁”,千篇一律。学生之于成长中的困惑,心中即使有许多话要说,一般也不太愿意像小学生那样在作文中说出来。 针对学生有话不便说、不愿在作文中当众说的情况,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写日记,不用交给老师看。也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困惑与感想,通过书信的形式写给语文老师。在寒假和暑假中,可以给老师写一封信,告诉老师假期生活的情况,假期读书与影视观赏中的想法等,不拘形式,学生没有顾虑,自然就“有话可说”了——在这样“私人性”交流中“有话肯说”,就会慢慢地在作文中“有话可说”了。 老师们也要尽全力给孩子们创造有话可说的情境。如笔者一篇作业里谈到的一次削苹果情景作文,就是一次积极探索的作文教学案例。

有些孩子是有话不会说,茶壶里煮饺子。这就需要老师把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与辅导学生“如何把话说好”结合起来。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还觉得“无话可说”或者说有话不会说的时候,不必更多地强调如何点题、如何铺垫照应、如何安排结构等等。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的基本表达能力,而培养学生基本的表达能力,除了让学生多记日记之外,一个重要的抓手是,把日常阅读与日常练笔结合起来,因为阅读是日常语文学习的重要活动,把阅读与练笔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训练机会。

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作文能力自然会有更多的提高了。

三、人生引导,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怎么做人。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位中学生写的一段文字,他说“老师似乎只教会了我们如何把作文写得花团锦簇,却没有教会我们做人。同学们经常都是写作文的时候一套:激昂文字、批判社会的不良和黑暗;做起事来又一套:满嘴脏话,不讲公共道德,随意损坏公物、乱扔垃圾……这让我觉得非常痛心和失望,如果学习不能教会我们做人,如果一作文就要言行不一,那我们受教育、写作文还有什么意义?”这句话不禁引起我的深思,教学生作文对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引导。

学生由于青少年特有的热情和激情,常常都是一些理想主义者或者完美主义者,心中怀着极其美好的愿望,希望这个世界是完美的世界,希望周围的人也都是完人;可同时他们往往又都是一些愤世嫉俗者,不能容忍这个世界有一丝缺陷,不满意周围的人有一点不足,但往往是最看不到自身的不足。因此语文老师在指导作文的时候,要教育他们认识到人生并不是只有光明美好的一面,还有黑暗丑陋的一面。这个世界,是光明与黑暗、美好与丑陋并存的,我们绝不能因为黑暗和丑陋的存在,就抹杀世界的光明与美好。语文,是用文字叙述世界,引导学生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而作文则让学生把平时的所学、所感,用文字记录描述出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在辅导学生作文的时候,教育学生在遇到理想与现实有冲突和矛盾时,不应该抱怨、害怕和逃避,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它。教育他们既要拿出青少年的热情,去面对世界美好的一面;更要拿出青少年的勇气和激情,去改变世界不美好的一面。语文教师应教育学生做一个心理成熟、人格健全的人,能积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不如意,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并更进一步地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不美好,不但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

为此我们在辅导学生作文时,对作文的选材内容一定要给予正确指点,切不可为了标新立异而使内容片面化,使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理解产生偏差。许多作文就出现过这种偏向,如在全国中学生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的众多作品中,反映社会真善美的动人故事极少:里面有对严肃音乐的调侃,有对医院医生冷漠和不负责态度的批评,还有对国际政治人物的漫画式嘲弄与攻击等,却鲜有反映社会与人生真善美的东西。我们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了教育对国家、社会和学生成长所应肩负的道德与责任。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应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作文题材,加强“真善美”的引导与强化,倡导积极向上的作文思想和风气,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还要不失时机地将做“文”与做“人”联系起来。写文章难,做人更难。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不能只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教学生“做文”与“做人”的“真诚”。我们都知道:为文的根本在于育人,教文的过程就是在于育人,教做人才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决定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做“文”时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笔下有人,这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育人”。

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这就是写作。写作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身为语文老师,深感自身之任重道远,将上下求索,让学生品味川流不息的生命灵动,拥有甜蜜幸福的人生。

山东省广饶县丁庄中心初中 电话:15954604397 邮编:257345

第四篇:政治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样一个与大家一起探讨初中政治教学的机会。其实,我就是做了我该做的一些份内工作,谈不上经验,只是一些不成熟的体会,愿在这里与各位同仁共勉!下面就把我在教学中工作的做法和点滴体会向大家作以汇报,恳请大家予以批评指正

一、

我们所教的学生大多数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上政治课,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边睡,尤其是初二学生更为严重,学生上课睡觉会引发传染效应,如果一个学生睡觉老师不管或纠正不力,有时会有接二连三的学生效仿,尤其是在下午第一节课,经常能够看到半个班整体倒下,上课趴桌子、睡觉现象严重影响学生情绪、学生们的成绩、老师的心情、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最初,我也是象其他老师一样,给予及时的提醒,可是效果不佳,提醒的次数多了,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学期我在课堂上试着采取游戏的形式去解决这一问题,只要看到有趴桌子的同学我就以提问的形式把他们都叫起来,然后在让全班同学以抢答的形式回答问题,以被叫站起来的同学先抢到优先答,从学生的内心来讲,谁都不愿意站着,所以绝大多数学生为了能坐下,都能积极主抢答来赢得坐下的机会,坐下以后再趴桌子再叫,他们再回答,有的学生怕被提问,所以就尽量自己克制自己,所以一堂课我都尽量设计出更多的问题,或者给学生多讲的机会,对于用游戏形式来改变课堂趴桌子现象学生易于接受,还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上课时了课堂注意力,取到一定的效果。

二、运用妙趣横生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就是设置一个好的导入,一个好的导课,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像磁石一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注意力指向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政治课导入的形式丰富多样,比如:故事、歌曲﹑传说﹑典故﹑名言警句﹑新闻资讯﹑时事﹑生活事例﹑恰当的比喻等。

我在讲七年级下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课时,采用讲故事、互动方式,尝试过这样导入:首先让学生讲“晏子使楚”的故事,当学生一讲完故事,我便问:“晏子为什么坚持要从大门进入?”学生思考片刻,便揭示了答案为了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这不仅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而且为主题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彼此尊重。再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课中。给他们讲了我的亲身经历:“一次我到街上去逛,看到某商店店门口写着:‘老人头皮鞋,200元,买一送一’,于是我立即走到店里,看了一下质量和商标,确定是真的。心想这回捡到便宜了。随即挑了两双,径直走到柜台掏出200元给售货员。她却说要400元,我纳闷,不是买一送一吗?她回答说:“是买一送一,买一只送一只。”我傻眼了。学生们听后哄堂大笑。于是我马上提出问题: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侵犯我们消费者的权益比比皆是,各种广告、打折宣传、五花八门的有奖促销等常让我们有“雾里看花”的感觉。那作为我们

消费者应该怎样识别?当我们的消费权益受到侵犯是应该怎样维权?这样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入到本课。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变换各种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添新课内容的吸引力,使课堂生动有趣。

三、开发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初中生大多天性活泼,喜欢实践,喜欢网络。而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工具,具有容量大、信息多、趣味性强和效率高的优越性,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所以在教学中每节新课我都使用多媒体。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动逼真,图文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帮助学生释疑解难,突破难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直接”见其人,闻其声,观其事,临其境,从而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适时的恰当讲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有利于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抓课堂、重笔记

课堂笔记是对课堂教授内容的记录,做课堂笔记是提高听课效率,强化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而在初中政治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学生不愿做笔记,或者不会做笔记。与单纯的听讲比较,记笔记可以提高注意力,进而使学习者更加精细地思维。同时,在复习笔记时,唤起对讲课内容的再认,对讲课内容进行较好的全面回忆,巩固所学的内容,帮助理解知识。所以,我要求他们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认真复习笔记。我让学生记在课本上或者记在自己专用的政治笔记本上。每一节课的笔记都要有谨慎的态度,让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笔,黑色用于画教材基础知识,要求把问题写在每题第一点答案的旁边,问题答案一一对号,不能只画作案,不记问题,蓝色用于补充说明,红色用于圈示重点。在做笔记的时候,便利贴也是一个实用的小帮手,可以方便及时地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为了督促学生把笔记做好,我还加强了笔记的检查力度,自已亲自检查,同时还让每组的小组长定期检查,并指导少数没做好笔记的同学及时整理。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养成了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五、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掌握 ,

但是如果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话,学生的应用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长久不了。所以一定要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这就需要学生记忆知识点。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惰性较大,不愿意背诵,所以导致一部分学生,即使会但因为基础知识没背而答不上。为此,我专门在每堂课上拿出五分钟,政治课后的十分钟课间,还有辅导课,用于背诵做到每节课每道题都背到,。我主要采取分小组背诵互考,小卷笔答的形式考查背诵,同时,又列出背诵有重点学生,帮助其背诵,背不下来就一遍遍的找他,直到他背下来为止。对待个别学生有时要狠。有些学生就是不配合那就对不起了,我要采用两种手段:一是主动找老师背诵的要宽,二是老师找学生的要严,如此一对比,学生就会主动找我背了。当然学生找我时要满脸笑容,笑容可掬,给学生一种轻松的感觉

六、加强试题的训练 ,指导解题方法

做好基础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本学期我重点指导了学生政治题的解题方法以,并且讲解的时候,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点可能会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考查,首先,要学生把握解答试题的一般思路与步骤。第一步审题,通过认真阅读背景材料,准确把握试题所要求回答的是属于“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类的问题。第二步找原理。试题所要求回答的问题涉及到课本中所学的哪些知识?课本中又是怎样具体论述的?经过这一环节,把试题中所论述的现实问题和课本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第三步要选取最佳知识点。试题的答案有时是多元的,所以,要进一步对题中所涉及的问题作一番仔细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最符合题意的论述角度,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 期末复习时,还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诸如对漫画、材料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想、启示、评论等形式的新的题型,要求对此进行专项训练。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和自身的实际,作多角度、区别性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在教学中的一些还不太成熟的做法,肯定会有很多不当之处,权当抛砖引玉,敬请大家多多指导、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第五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清流城关小学

马清香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已经八年的时间了,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我谨以个人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与各位同仁共勉!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恐龙的灭绝》这篇课文时,我找来各种各样恐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博物馆里巨大的恐龙化石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恐龙,了解它们灭绝的原因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恐龙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拓展教材,放飞学生想象力。

在教《宿新市徐公店》这课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进行对照,并通过情境的设置启发学生想象“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美好景色,最后让学生想象篱落外还有怎样的美丽景色,这样一来,教师以教材为本,又超越了教材本身,突破了课文的局限性,拓展了教材,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整节课学生的创造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获得了知的收获,思的启迪,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及能力的发展。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创新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结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局面,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学生的教材,开放学生的课堂,利用语文的优势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因此,语文教材就要联系学生实际,努力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信息。引导学生在自然、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拓宽语文教育,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1、与其他学科整合

语文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把握语文课个性的基础上,适当向其他学科开放,使各学科相互渗透,互相提高。如,《找春天》一课,理解课文后,结合《春天在哪里》这首歌让学生唱春天,学生兴趣高涨。这样把教材当作载体,打破了学科界限,体现出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使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音乐融为一体,更加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四个太阳》一课,跨越学科界限,让学生动手画,鼓励学生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这一环节将语文与美术有机融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2、向课外延伸

开放的语文离不开感悟。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扩大阅读增强积累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关键,而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中华文化宝库浩如烟海,语文课本只能是沧海一粟。如果把课本看作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那必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的经验说明广泛涉猎、大量吸收,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学中把课文当作“例子”,课前指导搜集资料,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推荐读物,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科学的补充教材。《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引导学生搜集其他动物的尾巴特点资料并编故事,孩子们编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拓宽了知识面,实现了知识共享。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收费站值班长述职报告下一篇:施工安全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