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

2023-01-06

第一篇: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

对我校体育选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

摘要:展开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体育选项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没有固定的格式套用,也没有前车可鉴,因此,在选项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地回顾、分析和审视,才可能正确地总结教学的成败与得失,不断地完善体育选项教学操作手段,从而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选项教学操作模式。

关键词:高中体育

选项教学

实践

反思 前言: 新课程改革给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与生机,体育选项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正以它独特的方式悄然走入课堂。选项教学不仅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开放和更富有弹性,而且还能适应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与兴趣爱好,这对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在实施操作过程中,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就难免出现或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及困惑。笔者认为,及时展开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则是有效解决当前体育选项教学中实际存在问题的关键。

1.体育选项教学仍要重视教学手段运用的新颖性与多样性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被淘汰,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带有浓重的竞技化教学色彩。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枯燥的竞技化教学方式极易扼杀学生的运动兴趣,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之所以倡导学校采用体育选项教学方式,其用意是让学生根据自我特点和运动能力,选择乐于参与的运动项目,从而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培养其终身体育能力的目的。虽然选项教学内容是学生根据自我兴趣爱好选择的,但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运动兴趣会随着自身体验的变化而呈现动态变化的,并且,这种变化能否朝着持续良性的方向发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新颖而富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才是课堂教学焕发永久生命力的源泉,才是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的动力。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同时,对所选的项目也拥有了一定的参与兴趣,但这种学习兴趣的维持性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我们不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激发,一味的把追求运动技能的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选项教学又会逐渐蜕变为传统的竞技化教学,学生就会在这种竞技化的教学中,逐渐丧失原有的一些运动兴趣。这不仅难以达到利用开展选项教学来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和培养多方面运动兴趣的目的,反而还扼杀了学生本身已拥有的运动兴趣,因此说,加强教学手段的革新,积极创编有效的教法学法,仍是开展体育选项教学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2.体育选项教学评价体系要体现针对性、动态性和人性化

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重点,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否从教学中体验到进步、能否从运动中得到乐趣、能否从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完全取决于评价机制的有效调控。作为体育选项教学模式,要想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优越性,就离不开好的评价机制作为支撑。我们知道体育选项教学的最大特色,就是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学生在选择项目的同时,对所选的内容也拥有了相应的运动兴趣。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学生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并不等于拥有了相同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智能,他们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体育选项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学情,把握学生的运动经验、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能力,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建立的评价体系突显出针对性。并且,笔者认为,选项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操作具有相应的动态性,课堂教学的服务对象发生变化时,其评价体系也应随之调整,例如:同一选项内容在高中三个年级或同一年级不同教学班级之间,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其评价方案也应有所差异,以一种固定的

评价体系,来衡量不同教学对象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一种好的评价体系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产生积极的体验与感受,注重学生的这种运动体验与感受,才能突显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人性化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以及树立课堂自我存在意识,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因此,只有重视体育选项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的针对性、动态性和人性化,才能充分展现出体育选项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3.在体育选项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单周课时数为二节,从理论上来讲,每学期体育教学课时数至少有三十几节。但由于高中阶段各种文化课考试较为频繁,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经常被占用,加上南方雨天多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所以,每学期实际教学课时数只有二十几节。因此,仅仅依赖体育课堂教学,要想让学生在高中三年内,确实有效地修满11个学分是相当困难的。 笔者认为,重视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体育课堂选项教学内容,合理地渗透到体育群体与社团活动当中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田径类项目是必修内容,并且要求高中三年内只要修满一个学分即可。田径项目是发展学生跑、跳、投及一般身体素质的最佳手段,在体育选项教学过程中,仅靠18个课时来发展学生田径项目的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利用课外群体活动时间,针对性地安排一些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活动内容,例如:在课外活动的开始阶段,统一安排集体有氧耐力跑练习,然后,由各班班主任负责带领本班学生到指定地点,做一些如引体向上、俯卧撑、跳跃或仰卧起坐等发展学生一般力量的素质练习,剩余的时间再让学生进行一些其它项目的自主活动。这样的安排既弥补田径教学课时的不足,又解决了学生身体素质得不到有效锻炼的问题,而且,也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运动技能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其次,<<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中规定,除田径与体育教育专题为必修内容外,体操类或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也作为我省体育课堂教学必修内容,并占有一个学分。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选择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作为必修内容。学习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如:太极拳,少年拳等,这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又可以作为强身健体的锻炼手段。虽然通过一个学分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但如果在高中三年内不能及时加以推广运用,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学的技能也会随之谈忘,也就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把所学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合理地渗透到课间操当中,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如:实行常规性课间操与所学民间体育运动项目的周轮换方法。这既有利于促进所学民间传统运动项目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发挥这些项目的健身价值。

再则,将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到体育社团活动之中,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又一途径。所谓体育社团活动是指:有规定的活动内容,有固定的活动时间与场所,有教师参与指导以及相应管理制度的体育活动方式。在体育社团活动期间,学生既可以参加与课堂选项内容相一致的社团活动,也可以选择其它项目的社团活动,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同样可以获取一定的学分。但由于体育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其活动方式和教学形式更加开放,因此,其学分的确定方法也应有所差异,如:学校如果每周安排一次社团活动,那么,学生参加两至三次社团活动就可计为一个课时,累计课时达到一定数量,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给予一定学分。这既可以增加体育选项教学内容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有效性,缓解高中体育选项教学课时紧张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运动兴趣和多方面的运动能力。 4.要正确认识学生特长培养与身体素质协同发展的关系

从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看,高中阶段应该是人体力量素质与耐力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这些素质的锻炼。但目前在体育选项教学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即过于重视学生特

长的培养,而忽视学生一般身体素质的发展。近些年,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如果在开展体育选项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好学生特长培养与身体素质协同发展的关系,那么,体育选项教学模式也就失去了自身价值与生命力。实际上,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前提,反之,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也为学生自我发展身体素质创造了条件。笔者认为,在体育选项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想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由于不同项目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技能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因此,在每个学期安排选项教学内容的搭配时,必须体现出技能与健身的相融性。如:安排乒乓球项目与田径项目的穿插搭配,前者是以发展学生的灵敏性与协调性为主的,而后者则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耐力、力量与速度等,再如:安排排球项目与足球项目的穿插搭配,前者体现的是以上肢练习为主的,后者则是以下肢练习活动为主的。根据不同项目的运动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搭配,才可能达到促进学生技能与素质协同发展的目的。其二,由于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运动技能学习的初期阶段,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练习的密度与强度还难以体现出来,也就难以达到利用技术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因此,可以根据课堂选项内容的运动特点,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或结束部分,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安排一定的基本素质练习内容,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或各种原地跳跃练习等,虽然练习的时间短,训练的强度与量相对较小,但通过日积月累,同样能达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不会因身体素质练习的强度过大,而影响课堂的技术教学。 5.体育选项教学的操作手段要具有灵活性

在高中推行体育选项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它既没有固定格式,也没有前车之鉴,因此,只有在遵循体育选项教学原则的前提下,针对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才可能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选项教学模式。例如:在选项教学进行一个阶段后,少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串课”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选项时,只凭自我的意识感受填写选项志愿表,当他们在实际学习体验中,发现与当初自我设想有较大反差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串课”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选项教学进行一个阶段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范围内的调换项目安排,以便学生结合自我运动体验,选择到相对较为满意的项目,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选项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再如,在体育选项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都采用同一项目多模块的教学操作模式。这虽然有利于选项教学的实施操作,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运动兴趣较为广泛,因此,采用同一项目多模块的教学模式,则很难满足学生运动兴趣的多方面发展与需求。笔者认为,在每个学期内,采用2—3个项目的组合方式和相互穿插的教学形式,才更能体现出选项教学模式的优越性。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多方面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因长期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能达到调节课堂学习氛围的目的。目前,体育选项教学还处于探索的初期阶段,作为体育教师,只有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逐步解决,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一套合理而富有校本特色的体育选项操作模式。 6.结论

开展体育选项教学的目的,并不是简单意义上让学生获得11个学分,它涉及到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了解新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设计的目标、体育选项教学的组合依据及原则,更重要的是能结合本地区及自我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以上原则的前提下,灵活的组织和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选项教学模式。虽然体育选项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在操作的过程中既没有固定格式,也没有前车可鉴,但只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多反思、多探讨,注重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那么,体育选

项操作模式必定会给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学习资料选编[Z].2006,2.

[2]余立峰.浙江省高中新课程课前培训资料汇编高中体育(高一下)[Z].杭州: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印.2007,1. [3]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Z].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4]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编.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6.

[5]季 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单 位: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校

姓 名:宋 忠 飞

经 丹

联系电话:0575—82275830

第二篇:对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教学反思

人们在从事比较剧烈运动之前,都知道需要做一些准备活动,目的就是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克服神经机能惰性,加快运动神经传导作用和反应速度,使人体尽快地由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运动生理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准备活动促使血液循环加快,需氧量增加,机体的代谢速度加快,还能使体温略微升高,肌肉,肌腱的弹性、伸展性等处于良好的状态,提高肌肉的收缩力和速度以及动作协调性,避免运动损伤。

小学体育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因为他们深知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直接关系到基本部分的学习乃至整个体育课的任务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有的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只重视基本部分学习,对准备活动,懒懒散散,动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为一种形式。要想让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就要让他们明确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尽量注意:

1、准备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一套基本体操,一个游戏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主感到乏味、厌烦。在教学中,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全面、丰富、形式多样。既要有徒手体操,又要有器械操;既要有原地的、也有行进间的;既有单人的、也有双人或集体的;既有一般练习,又有模仿、诱导或辅助性的专门练习。这样使学生才能感到新颖有趣,才能在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

2、准备活动要具有小学特点。小学生由于年龄不同,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小学的准备活动应具有起独特的特点。但在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区别不大,小学成人化,中学公式化,一套操,一个游戏,小学用,中学也用,甚至把高级运动员的专门性练习也拿来用。这种毫无区别,毫无特点的准备活动,违反了教学规律和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小学生的准备活动应根据身体发育特点,以游戏或简单易学动作为基本,再结合教材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3、注重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门性准备活动的结合。准备活动不只是做个游戏,做几节基本操。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使全身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都得到充分的活动。准备活动是为主教材服务的,因此要有的放矢,使与完成基本部分主要教材有关的肌肉群、器官以及各主要系统机能得到充分活动。它是在一般性练习基础上,采用动作性质相似和结构与基本部分教材相类似的专门性练习。专门性练习是一般性练习无法代替的。因此上课时必需合理地安排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练习的比重。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的个人教学反思

一、做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这一节课中,以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为工具,通过实践活动,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组和拓展延伸。利用《科学》这门学科来让学生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用《信息与技术》学科中的知识来创建博客;综合《语文》学科进行小记者的采访和报道。

二、结合时事选择主题,学生的兴趣非常的浓厚。

三、展示形式多样。

1、符合各小队的活动主题。例如粉丝带小对他们研究的主题是汶川灾情,他们认为,图片是最能体验这一主题,能让人非常只管地感受灾情,从而引发人们去关注灾情,所以他们选择用剪贴集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

2、能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收获。每个学生是各有所长,成果展示和交流,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树立他们的自信。红丝带小队中的成员都是对电脑非常感兴趣的孩子,这次活动就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他们每天都花很多的时间设计博客,搜集资料,教其他同学进入博客,发博文,对其他同学发的博文进行及时地跟贴。

存在不足:

1、每个小队在汇报时应当向大家介绍自己主题内容,再进行展示。

2、活动环节相扣不紧密,使得课堂教学不够流畅。例如由于博客界面打开速度比较慢,影响了博客的介绍,这个问题是我在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如果能在课前先打开最小化,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

3、学生展示时老师的指导跟不上。例如:在博客介绍时,一位学生因为紧张而无法进行展示,这个时候,我就先对他进行鼓励,接着就帮助展示博客内容了。如果这个时候让小组成员帮助展示就更能体现小组合作了。

第四篇:对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理性思考

语文组章之文

摘要: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有开放性、实践性、过程性。教学中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注意科学编组,提高学生社交技能,培养团体意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评价应适应个体性、多元性、发展性的要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合作;评价

从2009年秋季开始,国家规划新教材中的语文教材分三个模块,其中的基础模块每一单元都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上好每一堂课,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活动,完成新时代赋予语文课的教学任务。

一、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将现实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统一整合起来,实现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我们教师在设计这种新的教案时,一定要记住,这一教学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的体验与探索活动,让身心得以和谐地发展。所以,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求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广阔的大自然,进入社会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境,去探索和创新。在校内,学生应该拥有民主开放的学习活动的空间;在校外,学生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设施开展学习活动。不仅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空间是开放的,而且时间也是开放灵活的,既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多少来确定学习时间,也可以根据学习时间来决定单元活动的内容,还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安排学习时间。比如,语文基础模块中,第一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和第三单元的“认识自我”以及第六单元的“中华古诗诵读比赛”,可以在校内课堂举行,时

间一二课时都可以。而第二单元的“我们热爱大自然”,最好在公园举行,时间可利用周末的假日;第四单元的“好书伴随我成长”则可以到图书馆举行;第五单元的“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则应该到社区去,时间可以安排在节假日。

2.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直接接触广阔丰富的大自然,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从各种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宝贵的个人直接经验和充分的情绪情感体验,这其中包括切实体验创造性活动所带来的充实感和成就感,以此来战胜转化常见的消极情绪和不良情感。我班上有部分学生因为中考失误,成绩不理想,无法进自己想进的重点高中学习,情绪低落,经常提不起精神。通过第一单元的“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他们了解到我校毕业的往届生,通过三年学习后,有的考入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成为电子行业的骨干技术人才;有的拥有国家专利技术,自办企业当了老板;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模样消失得无影无踪。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探究实际问题的精神和能力、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生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第二单元的“我们热爱大自然”活动中,大家走出去看到被污染的公园湖水,心痛不已,纷纷谴责那些不经处理排放污水的周边住户,更加坚定了今后积极倡导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

3.语文学习的过程性

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相关信息资料的搜寻整理。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时看起来很幼稚,或者只是提出一种见解,这种见解也许没有多大价值。但是他们在活动中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在研究解决问题中,他们学会在自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交往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有了种种新鲜的体验,这种过程本身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我们在第五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举行“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 ,号召大家点亮爱心、奉献青春,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走访社区的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组织青年志愿者小组,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在活动的过

程中有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大家因此更深刻地理解了江泽民同志的话:“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学习

根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我在教案设计时,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之相配合的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还经常需要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以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有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尝试。有时是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结果,有的小组学生各自为政,部分好学生自己埋头研究,部分差生以小组为掩护,说闲话。有的小组好学生包揽一切,差学生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现在,我们要改变这种不够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现象,必须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从以下几点来探索:

1.科学编组有利合作学习

科学编组是指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好中差三类齐全。学生的能力有不同,有的观察能力强,有的善于表达,有的思维深刻,有的勇于创新,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能有助于每个组员的全面发展。另外,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认知风格、能力、性格、特征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学生必须学会与各种人一起工作,需要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接触来往,所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小组合作学习中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应对真实的社会生活。

2.社交技能有利合作学习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受到学生社交技能的影响,90后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人合作的方法。我在开展活动前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交技能。首先是组成小组的技能,包括“向他人打招呼问候”、“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等。其次是小组活动的基本技能,包括“注意听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对鼓励参与的回应”、“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回应”、“用幽默的方式促使小组继续活动”等。最后还有交流思想的技能,包括“想办法说服他人”“提建议——对建议的回应”“询问原因——说明原因”“有礼貌的不赞成——对不赞

成的回应”等。这些社交技能不仅让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帮助,而且对学生与家人朋友的和睦相处,以及他们未来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3.团体意识有利合作学习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经常在班级里进行小组对抗赛,用竞争来鼓励大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小组里的团结互助形成的团体意识有利大家的合作学习。小组成立时可以让大家选择小组的名称、口号、标志等,确定一个共同的身份标识,这样有助于激发小组成员对所在小组的归属感,增强小组凝聚力。在开展活动时,小组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完成某一任务,组员分别承担不同的部分。寻找资料信息时,全体出动,交流共享。最后小组的成绩取决于小组内每一成员的成绩,这样既可以打破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的局面,又可以打破了由好学生包揽一切的局面。每个小组成员都意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伙伴的学习负责,每个成员都可能代表小组来展示团体活动的成果。这种由团体协作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每个组员认真投入小组活动。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传统语文教学的评价经常围绕考试和升学率的指挥棒运转,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书面测试,而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往往是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随着全新的开放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由传统的目标取向到过程取向再到主体价值取向。这才符合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的个体性

丁邦平先生2001年在《比较教育研究》上发表的文章《建构主义与面向21世纪的科学教育改革》里强调:“个体通过理解重复发生的事件独自建构知识,知识与其说是客观的,不如说是适应的”。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是建构主义理念的主要支撑点,即认知是个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另外,建构主义还指出个体凭借自己的理解为知识赋予内涵意义,

在此基础上同化知识。所以,我们应相信每个学生个体有自主构建认知体系的能力,且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因人而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不能千篇一律。因为智力是以同等重要的多种能力而非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的,因此个体的智力不存在优劣之分,每人都具有相对独立的优势智力,每一种智力都有其珍视的价值,我们必需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并协助学生挖掘其潜藏的智力。比如一个男生在普通语文课中经常讲话,以引起哄堂大笑而自鸣得意,期末作文考试成绩比较差。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让他在班级举行的小组对抗赛中任评委,他以幽默的评讲获得同学的赞许,他自己也获得好成绩。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的多元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视评价者为主体,被评价者为客体,力求将主客体绝对化,这样容易本末倒置。现代的教学评价在确立多元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时,强调双向式评价,并注重自我评价。根据多元评价教学的五项基本原则——评价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评价要反映教学信息;正式与非正式评价同等重要;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我在语文综合实践的期末总结评价中,既要参考每个学生所参加的小组的成绩,又要参考他交上来的书面材料的成绩,还要参考他对自己做的评价总结。我们教师应从教学的各阶段入手,将期初的诊断性评价和期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期末的终结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进程中。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的发展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综合的,教学与个性发展的所有方面都是紧密联系的,是把促成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同时也推动教学自身的发展。个体发展的内涵指个性的自由发展,我将塑造与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己任,尽量博采众人之长,以促进全班学生个性的共同发展。个性发展的外延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趋向社会化。我在每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都引导学生认识全面发展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社会化形象,目的使学生最终具有认知、处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比如在社区开展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时,许多学生都对我们国家逐渐老龄化的社会现象有了理解,对完善更加合理的养老制度提了许多自己的看法。

第五篇:音乐欣赏活动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教育家冯德全说过:“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身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应该摒弃枯燥、单一的反复倾听的教学模式,要创设游戏环境,烘托游戏氛围,采用游戏式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幼儿积极地、主动地、快乐地在玩中、游戏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表达音乐。下面谈谈我在音乐欣赏游戏化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与尝试。

一、烘托游戏氛围是音乐欣赏活动教学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孩子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和探索。所以在活动中要找到幼儿感兴趣的点,而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把游戏引入活动中来,首先要烘托起游戏氛围,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一)故事情境导入

我喜欢根据音乐作品的结构,提取可供了解作品结构、理解作品内容的自编故事,让孩子随音乐听故事。如大班音乐欣赏“小老鼠与啤酒桶”,我提取了中间的故事内容:安静的池塘里啤酒桶安静地躺在地面上一动也不动,小老鼠出来跳舞,但是没有朋友多孤单啊,于是小老鼠请来了魔法师给啤酒桶施展了魔法,让它长出了头、手和脚,有了头、手和脚的啤酒桶高兴地和小老鼠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午夜过了,魔法消失了,啤酒桶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此时地下室又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孩子们在故事情境里不知不觉地感受和理解了作品的结构。

(二)节奏游戏导入

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有些作品的节奏复杂,我们就可以提取其中的节奏进行相应的节奏游戏。这个环节不仅满足了孩子爱敲打的兴趣,同时又可以突出作品的重点、降低后面教学的难度。如中班音乐欣赏“加油干”活动中,引导幼儿在每个乐句末尾的“嗬嗨”处,拍打出节奏。可以是拍两次手、跺两次脚、拍两次腿,同时可以发出“嗬嗨”声。声音是很有气势的,接着我们再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在“嗬嗨”处还可以加入什么乐器来加强这个气势,孩子们选择了小鼓、小盆、小碗、桌子等发出相应的节奏。整个活动孩子始终都很有兴趣,同时在一次又一次的敲打过程中进一步感受音乐、熟悉音乐、体验音乐。

二、游戏化的教学是音乐欣赏活动教学的基础

如何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起幼儿的注意、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那就是要将音乐教学内容情节化,趣味化,让单一的内容有了更多样的展示空间,使他们感到音乐活动的快乐,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中班音乐欣赏“小蚂蚁”活动中,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游戏情境:小朋友扮作小蚂蚁出洞去寻找食物,孩子们在音乐中想象创造出小蚂蚁的各种活动。老师提问引导:“小蚂蚁们,你们在干什么啊?”孩子兴奋地告诉我:“我在搬家,我在抬好吃的,我们在说悄悄话……”他们在聆听音乐时,通过对比、排列,匹配出与音乐相吻合的小蚂蚁的各种活动。该欣赏活动是通过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想象情节发展,帮助孩子们开动小脑筋,并感受乐曲的结构,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孩子始终充满激情与浓厚的兴趣,可以不断增加游戏的难度来进行,在挑战过程中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在音乐欣赏“小红帽”活动中,刚开始小朋友按音乐提示扮演“小红帽”去摘花、绕木桩、爬山坡、过小河等情节进行游戏。后来我逐步增加游戏的难度来调动孩子的兴趣。如:我增加了小河的宽度、木桩高度以及大灰狼角色的创设等,孩子们一直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游戏法的运用是音乐欣赏游戏化教学的手段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如何巧用游戏法组织活动,把枯燥的知识和抽象的音乐符号变为富有趣味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使孩子们感受到音乐欣赏活动的愉快,是我们老师需要认真推敲与思考的。我觉得首先要听懂、听透音乐,从感受音乐入手,学习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边感受边学习,再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了解各年龄段孩子已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游戏程度,在此基础上增加点难度使其有所发展。最后根据孩子爱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设计形象化、多样化的游戏式的教学方法。

(一)角色表演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尊重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宽松、轻松的音乐活动空间,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表达,使其感受到音乐欣赏活动的快乐。如:歌唱欣赏“扮家家”活动中,我先让孩子在家中观察爸爸妈妈的活动,着重观察自己想扮演的角色,让幼儿对不同的角色进行详细了解。然后三人一组来玩这个游戏。一个做爸爸,一个做妈妈,一个做宝宝,进行“做饭、炒菜、喂宝宝饭”的游戏。他们在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了歌曲?热荩?边玩边唱,乐此不疲。还有小朋友对歌词进行创编,把“炒小菜、炒小菜”改为“冲牛奶、冲牛奶”“煮鸡蛋、煮鸡蛋”“包饺子、包饺子”等等,还有的连最后“肚子饿了我们来喂他”的歌词也做了改编:“洗衣服、洗衣服,衣服洗好了呀娃娃又尿了呀,我们来换它。”这样,一节单纯的音乐活动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他们把平时观察到的内容都编到了歌曲里面,体现出他们与成人、同伴之间的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

(二)图片操作法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我经常根据音乐的内容用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孩子们根据每段音乐性质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图片,例如在音乐欣赏“小蚂蚁”活动中,我根据音乐的特征画出蚂蚁出洞,蚂蚁寻找食物,蚂蚁高兴舞蹈,蚂蚁抬食物回家等内容,孩子们根据音乐找出与之相匹配的图片。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专注的聆听不仅增强了孩子的注意力,对比、判断、推理等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提高。

(三)动作创编法

自由创编动作表演,是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他们在音乐声中自由大胆地用肢体表现音乐,大大满足了孩子们的爱表现特点。例如小班音乐欣赏“放鞭炮”活动中,孩子们创编“嘭啪”鞭炮爆炸的样子,非常高兴,也特别喜欢。他们创编各种各样的动作,有的蹲下,有的跳起来,有的双手上举,有的双手侧举,还有的张开四肢躺在地上,还有一个孩子居然把自己的衣服脱掉,甩了出去说是炮被炸飞啦!短短的动作创编折射了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从而生动形象地用动作表现了音乐。

(四)绘画表现法

绘画是孩子们喜欢的涂鸦方式,同时孩子在绘画时心情是放松的、愉悦的。有人说一种颜色能表达一种情绪,一首乐曲体现一种心情,提供一张纸他们就能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我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效果很好。例如大班歌曲欣赏“毕业歌”活动中,孩子们根据歌曲中不同旋律及歌词内容及想象,画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表达了自己毕业了的心情。孩子们的画无论形象与否都表达了自己毕业了的心情,或开心或悲伤,表达了孩子们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加上我适时地进行鼓励、表扬,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

四、游戏化评价丰富了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评价

游戏化教学评价是在玩玩做做说说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孩子们之间对某节活动进行自评、互评。音乐欣赏游戏化评价通常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点,鼓励孩子们主动参与评价,以达到加深对音乐欣赏的理解、感受以及孩子们之间取长补短、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目的。

例如我在欣赏活动结束时,开展“我是小小评论员”活动。我把每个小朋友的照片贴在格子上,凡是能大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都会得到一个小话筒标志,每周评出一名“金话筒”。小朋友在活动中踊跃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小朋友动作很美,真像一只跳舞的小蝴蝶;??小朋友真会想象,创编出各种采蘑菇的动作……孩子们在自评与互评中,不是简单地说谁好谁不好,更重要的是发挥了评价激励功能,引导孩子在评价中逐步形成积极的情绪与正确的态度,这也是社会性发展良好的一面,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用音乐来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在音乐欣赏游戏化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到献给孩子们什么样的乐曲,介入什么样的游戏,怎么样介入,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去玩音乐,去推广游戏化教学。这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坚持的,但愿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中茁壮成长。

总之,音乐欣赏游戏化教学是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研讨、创新,才能使音乐欣赏游戏化教学更适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从而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建述职点评问题整改下一篇:打击商业贿赂宣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