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意义

2023-02-19

第一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意义

加强税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税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税务部门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执法部门,税务干部的职业道德如何,关系到整个税务机关乃至党和政府的声誉。税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搞好了,不仅可以促进税务人员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税务人员必须提高对职业道德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自觉摆正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与做好税收工作的关系,以德为本,以德修身,既对社会承担应尽的道德义务,又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产生积极影响。

(二)税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税收工作的需要

税收既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又是国家调节经济和监督管理,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的重要经济杠杆,它介入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接触的纳税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担负的任务越来越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各方面对税收工作和税务人员思想作风的评价和反响也越来越敏感。根据我国财政经济的实际状况,税务部门及税务人员肩负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为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税务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使职业道德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贯彻执行税法和加强征管工作的自觉性,达到促进经济、服务改革、培植税源、积累资金的目的,充分

发挥社会主义税收的职能作用。

(三)税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建设税务干部队伍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实际上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和道德素质。如果税务干部的知识技能欠缺,可以活到老学到老,而人一旦丧失道德,就将贻误终身。我们在提倡建立“学习型”税务部门促进税务干部全面发展、提高领导水平的今天,必须要树立“要成才先做人,做官先做人”思想观念。只有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实现税务干部全面发展的目标。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一方面是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的增强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利已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因素。以税务系统来说,有些税务人员受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经不起金钱物质诱惑,沾染了不正之风。其主要表现为: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谋求私利,索礼受贿,擅自减、免税款和滞纳金;对管户吃、拿、卡、要、报;收人情税、关系税;到管户借款、借物和报销票据;到企业和个体企业户低价购买商品等。这些腐败行为尽管是发生在极少数人的身上,但它玷污了税务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败坏税务系统的形象,直接损害国家和群众的利益,干扰、阻碍税收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税务人

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树立良好的税务人员形象起着积极的推动作

用。

四、税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税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根据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税收工作的职业特点形成的税务人员应具备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是税务人员政治素质、思想意识、文化修养、品德情操、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它所包括的内容是:“热爱税收,依法治税,廉洁奉

公,文明征税。”其核心是“廉洁奉公,依法治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热爱税收

热爱税收是税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热爱税收,就是热爱、忠诚于自己所从事的税收工作。税收工作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一个税务人员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就必须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税务工作,这是对一个税务人员起码的道德要求。只有热爱税收,才能忠于职守,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这一道德标准,是税务人员做好

本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二)依法治税

依法治税是税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一个税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尺度。它要求税务人员要严格按照所有税收法律、法令、条例、税则、实施细则、征收办法等办事,把依法办事贯彻于税收工作的一切方面和始终。决不允许徇私情、乱征、乱罚或擅自减税、免税。税法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每个税务人

员都要用高尚的税务职业道德、税务职业纪律来保证税法的严肃性和完整性。

(三)廉洁奉公

税务人员是税法的具体执行者,执法者必须首先守法。廉洁奉公是税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税务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格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光荣,以权谋私可耻”的良好道德风尚,

成为党和人民信得过,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税务人员。

(四)文明征税

文明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税收征纳双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纳税人是我们的服务对象。税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税务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因此,广大税务人员要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观点,

在工作中要做到文明征税,礼貌待人,谦虚谨慎,讲究、工作方法和言谈举止艺术,切忌作风粗暴,态度生硬,盛气凌人。要做到以法论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切不可利用手中权力,对纳税人采取多征税、滥征税等报复行为。要处处体现人民税官为人民的道德风尚。

五、加强税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加强税收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个税务人员都应自觉加强职

业道德修养,必须时时严格要求,处处自我约束。

(一)是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对新时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每个税务人员都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税务系统职业道德的特点、原则和规范,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和观念。通过学习,使大家懂得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从而提高认识,增强开展职

业道德建设的信心和自觉性。

(二)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参与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不是哪个部门、哪个领导的工作,而是全系统、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大事,需要每个税务人员参与、支持。每个税务人员要充分的发挥个人的智慧,为搞好整体税务系统的职业道德建设想办法、出主意、

定措施、群策群力,搞好职业道德建设。

(三)是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确定目标,狠抓落实。税务人员的工作与钱打交道,接触的行业特别多,手中掌握着为国征税的权力,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国家财产损失。每个税务人员要根据税务工作的性质、特点,制定出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的目标,并根据目标要求,切实遵守税务人员的工作行为规范和廉政行为规范,经常开展自我检查和自我督促,在落实上狠下功夫,这就要求每个税务人员要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公正廉明,兢兢业业,依法征

税,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礼貌为社会、为企业、为纳税人服务。

(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对广大税务人员和全社会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使广大税务干部和全社会认识、遵循、弘扬税

收职业道德,营造良好的税收职业道德氛围。

(五)是将税收职业道德理念渗透到税收实务中。税收职业道德建设不能游离于税收工作之外。必须紧密结合税收工作实际,将税收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渗透到税收工作的全过

程,使税务人员在税收实务中遵守税收职业道德。

(六)是建立相应的税收职业道德奖惩机制。道德奖惩机制的核心,是通过建立健全严明的赏罚机制,实现义与利的对等。道德义务和其他义务一样,必须与相应的权利结合在

一起,二者不可分离。在税收职业道德建设上,还应在风险和回报之间建立一个良性机制,使尽义务、守道德的人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回报,使不尽义务、不守道德的人受到谴责和惩处。

(七)是加大税收职业道德建设的投入。新加坡一位学者提出:“人们的道德水准都不是免费的午餐,而是教育和宣传投资的结果。而对每一单位道德水准的教育投资的追加,会使法治的投资相应的递减。因此,存在着一个道德教育成本与法治成本的权衡,在这个权衡上,如果追加的边际道德教育成本正好等于节省的边际法治成本,那么政治就找到了最经济的德治与法治的比重结构。”这一观点给我们一个启示,在考虑到对法治投入的同时,也要考虑对德治的投入,这也是搞好税收职业道德建设,实现税收职业道德控制的重要条件。

(八)是坚持发展税收文化,培养税收人文素质。一个人是否有修养,往往表现在其言谈举止上,但根子却在其内在人文的素质中。诚信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弃信则无得,无诚则有失。现代社会,在不同的领域,讲诚信有不同的内涵表现,但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在大力提倡打造诚信税务的今天,税务干部首先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税收事业;实事求是,言行一致,坦诚相见,以诚相待,言必信,行必果。这既是道德准则,也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因此,税务部门要不断发展税收文化,提高人文素质,促使税务干

部做一个有良知、有智慧、有修养、讲诚信的人。

第二篇: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委领导带队进行的这一系列调研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加强执政能力的高度谋划上海未来几年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陈良宇同志在调研中指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使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实现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他说:“要多出具有中国特

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精品力作,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使上海成为汇聚名家大师的高地、培育青年才俊的摇篮。”“要着力打造著名院团、院校,逐步把上海变成名作、名人、名团、名校汇聚之城。”市委的要求,凝聚着群众的智慧,如春风激荡着人心。

抓紧抓实,系列举措推进文化发展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一种‘软实力’。”充满激情的深刻话语,触动着申城文化工作者的心弦。助推器的引擎已经启动,上海文化建设正在以全新的气势和雄姿向前迈进。

登高望远。上海市文化工作会议是一次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等中央领导视察上海工作时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大力推进上海文化建设的重要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这就是建设文明城市,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努力走在发展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列。会议还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落实的十大文化建设任务。

我们要“求”文化建设规律之“真”,“务”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之“实”。加快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文化发展的核心要求,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上海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春日播种,秋日收获。随着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和落实,上海文化界收获着千姿百态的丰硕果实。

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入围第二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昆剧《班昭》和《天地人和——朱践耳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在精益求精反复打磨中,更具艺术神采。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等主办的上海文化产业发展说明会开到了美国洛杉矶,迪士尼、华纳兄

弟、环球影城、百老汇等美国著名文娱“大鳄”都来了,上海在影视、出版等文化产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近20个文化发展项目引起了“大鳄”们的强烈兴趣,张江高科技园区与风险投资机构美国中经集团当场签署了共建上海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合作备忘录。在平移整修之后的上海音乐厅里,新成立的上海爱乐乐团在首场演出后,艺术总监陈佐湟望着“整旧如旧”的音乐厅,他感叹道:“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上海做到了我在国外几十年都不曾敢想的事情,这是上海独有的魄力和活力!”

金秋十月,一部名为《在灿烂阳光下》的电视片,更是引起了广大市民的热烈关注。在这部电视片中,记录了市委领导亲历亲为,带头参加群众歌咏活动的一个个动人场景;记录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和风貌在优美的旋律中不断提升:一座城市的神奇不再遥远,一种生活的绚烂就在眼前。

在建国55周年全市42支合唱队献

演的《祝福您,伟大的祖国——上海群众歌咏展示主题演唱会》上,由陈良宇等6位市领导领唱,市委办公厅合唱团献演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和创作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在市委领导倡导下,群众歌咏活动参与者达数百万,男女老少携手,干部群众比肩。指挥家曹丁说得好:“上海的群众歌咏有今天的风采,是城市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好写照。”

深化改革,做大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

任重道远。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上海今年以来已根据中央确定的方针,制定了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明确了改革目标、任务和方案。从转变政府文化行政管理职能入手,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的构建,到从文艺院团改革试点入手,推进文化市场微观基础的塑造;从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入手,推进文化市场环境的培育和改善,到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的解剖,推进文化观念

的创新,为文化发展开辟更宽广的视野。

今年11月,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印刷有限公司完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制的第一步,两家国有文化企业已经改制成国有多元投资企业。

世纪出版集团去年获得上海科技出版社等7家出版社的配置资源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一套聚集集团13家出版社之力的巨大出版工程“世纪人文出版规划”已正式启动。

上海电影集团改制进程也在悄然推进,目标是建立具有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能够适应当代影视一体化的现代影业集团,形成以电影、电视剧、动漫创作、影视声录和电影频道栏目为核心的综合性华语影视制作主要基地。

一系列加快改革的措施,有效地释放了文化的能量,构筑了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为上海文化未来的发展,创设了更加优化的体制和机制条件。

浦江之水滔滔东去,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

努力和奋进。在陆家嘴每一个夜晚灿烂的夜景之后,带给世界的是这座城市更美好的新的一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把坚持以人为本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明确提出“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作出的伟大价值选择,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文化发展为了谁,体现着它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原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是它的本质规定,也是其不可移易的价值原则。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这个价值原则贯彻和体现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第一位的是要把文化

的焦距始终对着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思想脉动。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树立大众情怀,强化大众视野,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体会人民群众的酸甜苦辣,体察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实际中汲取素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画意,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生动展现劳动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创作出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文化作品。

——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最根本的就是要自觉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充分反映和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由此出发,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必须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在想些什么、忧些什么、盼些什么,从文化视角思人民之所虑,急人民之所难,帮人民之所需,谋人民

之所求。今天,我国正处在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和谐安康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愿望,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保障公民权益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为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提供舆论支持和社会引导。

——关照人民群众的情趣。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有一个在文化表达方式上主动从人民群众的情趣爱好着眼的问题,有一个让人民群众乐于接受、便于接受的问题。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人民大众的文化,应当而且必须彻底摆脱那种高深莫测、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贵族文化阴影。如果把社会主义文化弄成让人民大众看不懂、听不进、品不了的东西,那就是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这一价值原则的背弃。所以,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深入了解人民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习惯,依照他们的

品味和情趣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和传播艺术,努力把深奥理论通俗化、抽象思维形象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和传输精神食粮,不断提高文化发展成果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实现人民群众的价值。文化是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路径。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加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力度,更好更快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全体人民有效实现并不断提升人生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重要之点,就在于引领人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激励和帮助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价值中不断升华自身价值的境界。社会越是发展进步,文化在实现人民群众价值方面的作用就越是显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上,突出弘扬思想道德风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

质,为实现全体人民的价值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至为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发展文化,才能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人民群众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最明白自己喜欢什么。社会主义文化愈是依靠人民来建设来发展,就愈能为人民创造最鲜活、最亲近的文化产品,提供最体贴、最温馨的文化服务。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只有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而实现对资本主义

文化的历史性超越。

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包括创造自己文化的先进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广大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也就为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开辟了现实道路。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当家做主权利进一步实现,从而使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动有了更好的政治保障。同时,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逐步形成,极大解放了文化生产力,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这些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民教育不断扩展,新兴媒体广泛应用,等等,都为人民文化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是我们党

一贯坚持的重要方针原则。充分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开拓和推进文化事业的重要历史经验和政治优势。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阐明了依靠人民发展进步文化的政治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提出和确立了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在文化领域的贯彻运用,是自觉依靠人民发展文化的伟大创举。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就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大力提倡和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和支持人们大胆进行探索,努力使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精神得到空前焕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提出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这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双百”方针的继承和发展,必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到来。

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群众共建共

享的文化,而“共建”的目的在于“共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的必然归宿,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价值原则。

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文化根本性质所决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是属于人民的文化。而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属性,也就意味着这种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由人民共享的文化,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由少数人享有的文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共同富裕原则在文化领域的必然要求和体现。如果人民不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就空洞化、虚无化了。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

享,作为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根本性质的“政治底线”来把握。

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目的的必要条件。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实现这一目的,与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道是:读什么样的书,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问题的关键是,人们必须充分享受到读书的权益。以文化人的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人们享受和消费文化成果的过程。因为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才能具体汲取先进文化所提供的精神营养,才能在灵魂深处与先进文化的精神价值进行直接“对话”,其品格情操才能真正受到先进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所以,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与我们党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完全一致的。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越广泛、越充分,就

越能更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文化获得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能否自觉焕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满怀激情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能否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不难设想,如果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人民群众则被排斥在文化发展成果享有者之外,那就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就会导致文化建设事业的委顿。相反,只有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才会自觉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始终以火一般的热情投身到文化建设中去,努力把社会主义文化这块“蛋糕”做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持续发展繁荣。

第三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从狭义上讲体现为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

1.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企业里的一切围绕着生产和经营展开活动,只有经济价值观,没有文化价值观。但事实是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中无不充满着文化的气息,文化的价值观始终主宰着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和它的经济价值观。企业文化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溶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企业文化的抽象性,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与重视。其实它就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无时无刻地环绕在我们身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离了它却不行。所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现代企业里的员工,已不仅仅只想通过劳动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他们还需要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并有一种个人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企业是员工赖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寄托,企业也就是员工之家。让员工们认识到企业是自己的企业,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产生出来的积极作用。反之,员工们认为企业不是自己的企业,吃光、用光、败光,这是失败的企业文化产生的消极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规划了员工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而且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能在新老主管交替、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2.1.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2.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而脱离企业管理实践

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

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2.3.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3.全面构建企业文化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3.1.企业文化的构建要以人为本

首先,发现并关注细节。企业中蕴含着某种有价值的独特文化因素,这是任何一个企业在创办或运行过程中都会有的因素。比如说,有的员工非常爱护自己的机器,有的员工上下班非常准时,有的员工特别节俭,有的员工喜欢着装朴实整洁,有些员工非常喜欢学习新的知识,甚至业余时间自费去读培训班,有的员工喜欢钻研,总想改进产品形状和功能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细小的文化现象。我们的管理者通常不会特别注意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善于培育企业文化的管理者,才会知道它们的价值,发现它们的价值,因为它们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要素。好的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些琐碎的积极要素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其次,立足于内部。对于企业文化因素,有些管理者不认为那是从本企业孕育出来的,而是看重外部引进、移植。企业管理者通常认为:企业可以任意造就文化,甚至认为管理者自己可以造就企业文化。其实,这种企业文化移植论,少数人创造论是不合乎实际的。企业文化是内生的,而不是外在的,更不可能由少数人强加给多数人。这种强加给企业的文化由于缺少根基,往往成为一种装饰。好的管理者恰恰善于发现本企业积极的文化因素,能够慧眼识珠。

再次,走出口号,走向员工。把概括的企业文化其特征描述、标志性事件、典型案例与代表性人物品格、思想、选择恰当的方式和途径传达给全体员工,使他们努力理解这种文化表现。员工接受与否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前面的三道程序任何一道程序做得不到位,都可能影响员工接受这种文化,非本企业产生的文化因素会引起抵触,难以与本企业完全对接,管理者本身没有文化潜质则很难发现企业文化的因素,即使看到一些文化因素也难以与之产生共鸣,概括提炼失真,不当,员工也不会接受。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渗透到员工的工作和活动中去,目的就是让员工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

第四,融进员工的意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理解和认同,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即表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最初可能是被动的,员工会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如果这种被动的约束与规范不能转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企业文化建设也会流产。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使员工产生自觉行动,没有外在约束,这时的企业文化才算初步建立起来。员工的自学行动是企业文化初步建立的标志。再有,企业每一项经营战略的实施、每一件高质量的产品都要靠全体员工的有效

工作来实现。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为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满意产品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工作责任心。企业经营展丰富多彩的、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丰富员工的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凝聚力。

第五,突出和依靠主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者的关键作用和员工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员工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和动摇。强调突出和依靠主体,就是要注意吸收员工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创造的特色文化原料,注意发现和升华员工在工作中创造的闪光点,不断充实企业文化的内容。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提出和形成企业文化关键要素的过程中走群众路线,使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反映企业发展方向与反映职工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企业文化诸多要件都按程序正确确立起来以后,必须通过反复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达到全员认同,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表现在领导者和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地实践企业文化的信条,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使企业文化不仅成为领导者对全体员工的要求,也同样成为全体员工对领导者群体的要求。

3.2.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

员工把企业文化与自身融为一体,从自己身上就能体现出企业文化,员工需要像完善自身一样去完善企业文化,这些都仅仅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初始进程。创新企业文化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步进程。由于企业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不能固守一种固定文化表现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这是企业文化获得巩固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不能一次完成,员工能住所发展变化自觉不断地创新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文化走向成熟。成熟的企业文化是一个能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文化,其标志是上下同欲,自觉求新求变。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种活动,并有巨大的同化作用,使新的企业员工能很快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当中,接受、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自觉约束自己,通过自身体现企业文化、加入到创新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创新是企业活的灵魂。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生命力所在,是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它与时代的发展和环境变化同步,不能有丝毫的窒息和停滞。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创新的企业英雄人物和创新的员工队伍,就没有创新的技术、创新的管理、创新的产品、创新的服务和市场,企业就会丧失其社会价值的依据。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企业价值观,全方位融入企业文化诸多要素和建设企业文化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企业的品质,这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同经验。创新作为一条成功的共同经验,又存在于各个企业的个性化实践之中,以本企业特有的表达方式、实践式和实际效果表现出来。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要激发和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其提供创新的外部环境,大力推进企业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意发现、总结、提升独具特色的创新内核,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第四篇:论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及途径

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品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数量在扩大,质量在不断提高。从整体上看,高校教师是一支能够担当起高校教育、科研、教书育人重任的队伍。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近年来,部分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也出现了奉献精神衰退、注重物质追求等现象。教师的职业道德滑坡影响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真正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其特征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总和。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职业活动范围内, 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规范要求的总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属性和特点主要包括: 特殊性;先进性;示范性;教育性;继承性和时代性;奉献性。高校教师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也是大学精神建设的主体。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和善于治学育人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精神的人格化象征,这支队伍中每位教师的个体人格形象与职业道德品质直接折射着其所在大学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因大学精神的特殊性,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有其特殊性。第一,要有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第二,要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第三,要有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第四,要有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深入贯彻落实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高校在实践“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宗旨的过程中,肩负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责任。我们的教师,是以德治校的主力军,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人才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加强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和推进以德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以德治国,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并且,我们还应该走在时代和社会的前列。

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迫切需要。要办好一所大学,必须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我们看到,正是由于多年来广大教师爱岗敬业、辛勤耕耘、前赴后继、无私奉献,才创造了突出的办学成绩,铸就了学校的品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否提升办学层次、推进跨越式发展,与师德师风具有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战略的实施、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都需要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和衷共济、敬业奉献,需要广大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才能保持学校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3、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带动校风学风整体建设的迫切需要。大学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教师是学生健康成才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当前,我校师德师风整体是好的,然而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尽人意的状况和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声誉,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校风学风的整体改善,极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三、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敬业精神。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在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有的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 想方设法到校外兼职, 影响了本职工作。部分教师对缺乏社会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 工作懈怠, 不求进取。缺乏积极向上的热情和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 不安心教师职业。

2、教学不认真,学术不严谨。在高校以科研为第一评价标准,教学为次要标准的制度下,大量的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方面,很少潜心研究如何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上课敷衍塞责、照本宣科, 应付差事,不认真备课,教学效果差。而科研方面,缺乏科学求实的态度和严谨朴实的治学精神,急功近利,伪造数据,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 严重损坏了高校教师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声誉。

3、只教书不育人,教育失规。有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毫无兴趣,敷衍塞责。育人观念不强,把教书看作是单纯的业务,缺乏育人意识,轻视“ 两课” 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只管学生的学习,不抓学生的思想;有的教师一味追求个性自由与思想解放,忘记了自己的教师责任,在课堂上或对某些问题的解释上,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随意发泄牢骚和怨气,发表学术上乃至政治上都不成熟的观点,造成了对学生思想上乃至行为上的误导。

4、缺乏为人师表意识。有的不注意自身的师德修养, 不注意树立教师风范, 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上课自由散漫,仪表不整, 语言粗俗, 纪律松懈, 随意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这些行为不仅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不良的印象, 甚至起到错误示范的作用。

四、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1、提高思想认识,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首要任务。

对社会来说,道德的重建、精神的提升,无疑靠教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一所学校、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重大而深远的。人们希望今日的教师是社会的道德楷模,是唤醒人们良知的天使。如果教师自身的道德出了问题,岂不是源头出了问题!对一所学校来说,师德滑坡会破坏一所学校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精神特质,降低学校的社会声望,殃及学校发展。一所高校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象征,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追求、治学风格与文化氛围。一所高校的精神特质是经过长期的培育而逐渐形成的,是一所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如果教风浮躁,教师不能潜心治学,何以谈上学校的精神追求?而失去精神追求,没有精神特质的学校何以谈改革与发展?所以,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将其作为师资队伍建设乃至整个学校管理的首要问题来抓。

2、加强教师思想教育,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思想基础。

从当前整体情况看, 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普遍薄弱的环节。近年来, 高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局限于职称的评定, 对学历、论文、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教学工作量、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 但是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的要求呈现软性和弹性的趋势。不少高校只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而忽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要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对教师职业道德明确要求, 制定、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的道德要求, 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同时对少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要敢于批评教育, 严格纪律, 严格要求,以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3、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

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风, 创造教师职业道德的良好氛围。一是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竞赛、优质课评选、基本功技术比武,选拔培养教学科研骨干、学科带头人,举办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展等,努力提供有利于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的条件和施展才能的舞台,使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二是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教育活动,如举办师德建设大讨论、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师德报告会、科技文化艺术节、演讲赛、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三是积极开展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形成教师讲师德、机关树形象、学生抓素质的良好育人氛围。坚持正确的道德舆论导向,对师德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积极影响和规范教师的言行。

4、科学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是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保障。

一是建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训机制。要把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对教师进行思想品德、职业精神和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尤其要侧重对新加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进行教育。要加强日常思想政治学习,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教师树立职业形象,加强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的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二是建立宣传示范机制,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经常举行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再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以“树师表形象,树师德典型”为主题的宣传、交流活动,树立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教育人,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经常强调,经常宣传,经常褒奖,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深入人心。

三是建立考评激励机制,以积极的政策领引人。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是教师考评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学校师德师风指标体系。对师德师风的标准进行量化和细化,对师德建设目标、组织实施、保障措施, 考核评价、奖惩办法提出明确要求, 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约束力。把师德评价纳入教师岗位职务考核体系, 考评工作必须做到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充分发挥考评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职务评聘、评先表优、工资晋升的重要依据,记入教师档案,对不能尽职尽责,工作态度不端正,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问题以及违犯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进行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主导力量。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和核心,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全体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在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师德建设的新思路,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第五篇:加强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国税部门担负着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和收入分配的重要职责,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对于保证国家税收稳定增长、建设法治公平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税收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推进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加强权力运行的监控制约,对于积极应对税收管理、

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的各类风险,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推进内控机制建设,是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内控机制建设紧贴税收工作实际,把反腐倡廉建设的目标要求融入到各项税收业务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贯穿于权力行使的全过程,是惩防体系建设重要内容和主导机制。

二、推进内控机制建设,是“两权”监督制约工作的深化和提升。在“两权”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内控机制建设的要求,巩固成果,深化内涵,提升层次,全面整合、修订、充实、完善各项制度,构建全面覆盖、关联制约、协调互动、科学管用的管理机制,是“两权”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

三、推进内控机制建设,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有效措施。内控机制建设重在治权,源头防范。通过明晰权力运行程序,强化制约措施,落实岗位责任,把预防腐败的要求落实到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实现标本兼治、有效预防、长效管理,才能从源头上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

四、推进内控机制建设,是提高反腐倡廉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内控机制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各级国税部门反腐倡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发现问题、自我纠正、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实现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的有机统一,使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有效,监督更加有力,从根本上提升反腐倡廉的能力和水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融统计问题自查报告下一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