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论文

2022-04-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首先从图书馆经费、人员素质、服务方式、馆际交流等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提出了图书馆图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和利用的合理化建议,希望能为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有所帮助。关键词:图书馆综合利用信息化建设1前言随着高校建设日益发展,师资力量及生源的不断扩大。

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1:

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信息素质

摘要:在当今时代,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信息素质,才能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参与信息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信息能力,已成为领导干部的一项迫切任务。不断提升思想觉悟、精神境界和能力素质,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树立先进的信息观念和培养强烈的信息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先进的学习平台,自觉学习、勤奋学习、终身学习。

关键词: 信息化;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提高

Leading Cadres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Processing Information

TAN Jian-rong

(Party School of CPC Guangxi Committee, Nanning, Guangxi, 530021)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里,对信息的开发、控制和利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这个背景下,信息化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命题,这不仅体现了十六大以来中央对国家信息化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信息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而且还对新时期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系统应用迅速普及,传统的领导模式和思维方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作为社会决策者与管理者的各级领导干部,除了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之外,还应努力提高信息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型人才要求的新特点。

首先,是适应高素质领导人才的需要。领导干部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决策者,领导干部信息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信息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一方面,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地位的日益突出,领导干部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将决定我国能否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能否实现信息化发展的伟大目标,能否“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和,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能否在新的形势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另一方面,计算机信息网络已成为政府服务民众的新平台、民众表达意愿的直通车,各级领导干部,都有必要在不同的岗位上不断提升信息技能,尽快成为网上冲浪的行家里手,以获取信息、学习思考、开阔眼界、了解民意、与民同行,促进决策的科学化。领导干部如果信息素质缺失,将会严重影响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无法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改进部门的工作,更不可能大胆创新。

其次,是适应社会信息化的需要。互联网的出现正在造就一个社会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正日益成为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信息化的目标包括四个方面:1?郾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2?郾建立支撑我国信息化的新的产业体系,催生新兴的产业部门;3?郾掌握信息化的核心科学与技术,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郾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普及信息应用,提高全民的信息素质,推动国家和民族走向信息社会。只有普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才有可能在政府的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等领域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三,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需要。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迅猛发展和企事业单位广泛的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已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变成覆盖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主要支撑和科学规范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提升单位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和必要条件。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必然涉及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变革,涉及到对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优化与重组,是一项复杂多变的改革和创新工程。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局面,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认识、决心和素质能力。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自身的信息素质,才有可能采取切实可行的各项措施,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大事来抓。而当各项信息化工作逐步实现后,同样需要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强有力的领导干部去推动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四,是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学习是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个人素质、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领导干部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很多,不同程度的存在“本领恐慌”问题。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一切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学习。例如目前正在各级政府大力推行和实施的电子政务,就是政府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其实质就是用信息技术支持政府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和综合决策能力。在这个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过程中,对政府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而言,就是一个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学习和实践过程。

人类已进入终身学习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日趋多样化。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为先导的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阅读纸质印刷文本和人工检索信息的方式,从而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超媒体阅读和自动化检索方式。领导干部要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中立足发展,就必须要掌握现代化的学习方法,自觉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特别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开阔胸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和能力素质,更好地承担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信息素质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信息素质包含诸多方面:传统文化素质的延续和拓展;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必须拥有的各种信息技能等。我国教育专家何克抗也指出:“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不仅是信息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具备的文化基础之一。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信息社会的‘文盲’,就将被信息社会所淘汰”。

纵观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信息素质不高的倾向,尚未形成用良好的信息素质辅助领导生涯的意识。他们不了解或不理解信息和信息活动的功能与作用,没有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积极体验,缺乏赞同感、支持感和依赖感,只满足于从上级文件或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并依靠这些信息工作。如果不迅速地改变这种状况,要么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障碍,要么将被时代所淘汰。

首先,计算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差,是当前领导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时至今日,我们仍有不少领导干部不会使用各类办公自动化软件,不能在电脑上“写”字,不会使用QQ等即时通讯工具,甚至不会使用电子邮件。在我们的领导干部中,真正将电脑用到无形,用到极致并能创造性地使用者为数不多,价格不菲、功能强大的电脑在这些人手里,只能是简单的浏览工具、娱乐工具或摆设。网络化办公对领导干部使用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年龄偏大的同志对此感到力不从心,只能放任自流,甚至对新技术感到恐惧和威胁。一些年轻的同志懒得动手,过多地依赖秘书或打字员,久而久之变成了电脑生手。更为严重的情况是,由于领导者没有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积极体验,缺乏应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与判断能力,在部门信息化的建设中,往往无法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单位信息化建设的真正目的和意义,经常出现两种极端的领导结果,一是听任技术官员或商家的任意摆布,花费巨资建设并不实用或根本无法使用的信息系统,一些单位甚至出现了“换一任领导错一次”的现象。另一种是对信息化建设缺乏起码的认识与热情,致使单位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近似空白,群众怨声载道。

其次,缺乏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积极体验,缺乏参与互联网中信息交流的积极性。互联网之所以日益强大且参与者越来越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互联网环境下,没有种族、等级、财富、年龄之分;民众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对时政现象的评论能力日益提高;网上论坛、聊天室等网络交互平台,更成为民众表达民意、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所有的这一切,无一不对现代社会的人们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与此同时,国内外的许多重要的官员纷纷上网开“博客”、做“版主”,通过互联网联系民众,凝聚民心,宣传执政理念,展示自己的魅力并与网友平等交流。例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百忙中到人民网上与网民在线交流,他谈到平时抽时间尽量上网,非常关注网友意见建议,表示会认真阅读研究网友帖子等,这充分地反映了国家领导人的开放和自信。反观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似乎对此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或许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或许是应酬太多没有时间,或许是衣食无忧无需涉足,或许是认为网络与仕途无关不用投机。由于缺乏对网络社会的积极参与,自然谈不上对网络文化的深刻认识,也无法体验网络社会带给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更无法面对信息社会思想多元化的矛盾与冲突。

我们的一些干部,仍沉迷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时代,依靠掌控媒体、封锁消息等传统模式和思维方式解决当代问题,以至于发表“没有网络的时候真好,那时容易控制,易于管理”的言论。虽然网络信息未必准确,也不能代表整体民意,但网上信息更具个人色彩,内容广泛且不需要掩饰,我们的这些同志往往对此无法理解,反而对一些网络的负面作用忧心忡忡,杞人忧天,束手无策。

在信息知识爆炸的今天,信息海量化使人们极易丧失对信息的辨别、判断及处理能力。人们一方面迫切需要信息,另一方面又将大量的信息闲置或废弃。如何驾驭沙子般的信息而不被浩瀚的信息海洋所淹没,自然成为每一位领导干部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缺乏信息素质的系统教育与培训。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我们不少的干部培训机构中,对培养领导干部信息素质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较少甚至不设置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这也是负责此方面工作的领导干部信息素质缺失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教师不仅奇缺,而且水平不高,一些既没有信息化工程实践经验,也没有信息化建设领导经历的计算机专业老师,较难胜任对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培训工作。二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同志错误地认为,不使用电脑好似并没有影响当前的工作,他们没有意识到计算机教育不仅仅是学科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教育、素质教育。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与技能,不仅能“生巧”,还能“益智”。三是对信息技术再教育的重视不够。不可否定,如今我们很多领导干部的文凭都很高,在大学时期也接受过一些计算机方面的教育,但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使得知识老化周期大大缩短,不注重信息素质培养与提高必然落伍。遗憾的是,我们一些领导干部至今尚未意识到这些问题,一些同志仍满足于简单、粗糙的电脑应用,对自己与下属之间存在的巨大数字鸿沟浑然不知。四是信息素质没有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之中。我国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公务员制,每年都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进行德、能、勤、绩的考核,但信息素质尚未列入其中。对信息观念淡薄、信息意识低下、信息能力差、盲目决策的领导干部,没有给予必要的警示或量化考核的指标。

三、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质的对策与方法

首先,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信息化思想贯穿十七大报告全篇,从第一部分到第十二部分,共有近十处表述与信息化密切相关,对我国信息化发展赋予了新的重任。因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有关信息化工作要求,既是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质的具体任务,也是一项政治要求。

从具体任务讲。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化,推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完善决策信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在这个层面上,领导干部要有所作为,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一是不断提升知识层面的“文化素养”,例如信息技术的历史与基本常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结构,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等。二是不断提升意识层面的“信息意识”,例如对信息的认知水平,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对信息道德的认知和理解等。三是大力提升技术层面的“信息技能”,例如对信息的获取、甄别、有效利用、科学管理和创造能力,熟练地使用各种信息设备的能力等。此外,还必须在具备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四个习惯的基础上,把上网练就成为第五个习惯。要极大地重视互联网这种新媒体,并将其作为了解民意、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要像胡锦涛同志那样,经常上网看一看国内外的新闻,从网上了解网民关心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从网上了解网民对党和国家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就政治要求而言,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提高科学素质的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国务院颁发的《科学素质纲要》首次正式提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指南;党的十七大又突出强调了信息化建设问题,并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领导干部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和重视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党的领导干部要成为我国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领导者,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在社会的各类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平等、真实原则,勇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使用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重视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具有良知和尊重基本人权;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正当使用与合理发展信息技术;树立信息社会的法制观念,自觉抵制各种淫秽、迷信、谣言、欺诈和其他虚假信息等。

其次,大力培养先进的信息观念和强烈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是对信息的根本看法以及对待信息的基本态度,它是领导干部提高信息素质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信息观念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内化积淀,即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深刻理解,对信息的兴趣与需求,不断提高信息技能并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信息观念越强,对信息就越敏感、越重视,信息的需求量就越大,利用信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越高。信息意识,这是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自觉的心理反映(或称信息敏感度),也包括人们对信息交流活动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功能和作用的认识等,它是形成信息素质的内在动力。一个人没有信息意识,就意味着失去智慧的眼光,再好的机缘也会转瞬即逝。在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并呈爆炸趋势,缺乏信息的敏感度与洞察力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只有积极培养在社会信息活动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增强信息的敏感度与领悟力,才能成为信息时代的真正的主导者,以主动的态势获取信息,以敏锐的思考识别信息,以辩证的方法接受信息,以有效的形式储存信息,以正确的目的利用信息,以科学的态度创造信息。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注重培养积极健康的信息意识。

第三,构建信息知识体系。领导干部信息素质的培养,既非简单地参加一些网络利用、资料文献检索之类的选修课或系列讲座,亦非生硬地学几门信息技术或文献学的相关课程,而是要通过各种先进的学习手段和计算机应用的实践,逐步构建完善的、具有内在逻辑性的信息知识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层面内容:一是信息能力素质的培养,包括接受信息理论、方法与技能的教育,培养应对信息化社会的适应能力等;二是信息意识的培养,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传播意识、保密意识、守法意识、更新意识等,核心是倡导在信息活动中信息行为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遵守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三是信息观念的培养,核心是接受信息价值观教育,涵盖计算机、微电子、多媒体、信息管理与利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信息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培养,领导干部要逐步养成应用信息技术成就领导生涯的积极态度。例如,能敏锐地意识到是否可以利用信息使自己的工作更出色,更主动地参加各种信息交流活动,通过传递和交流来保持信息的活力,使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不断更新与增值,通过自己高超的信息技能,在不违反法律法规与信息道德的前提下,不受干扰地获得更多的信息,做更有趣、更富想象力和开创性的事情,并由此获得美好的享受。

第四,努力提高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个人信息素质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信息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领导干部积极主动地强化自身的信息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信息能力大体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搜集获取能力,即在识读和理解各种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交流主动获得信息的能力;二是信息分析、鉴别及科学管理能力,即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存贮信息,在阅读、分析、筛选的基础上使之有序化的能力;三是信息的综合利用与创新能力,即在掌握信息资源并吸收与利用的基础上,开发与创新信息的能力。提高自身信息能力必须把握四个至关重要的方法:一是要掌握有关信息学和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有效而且高效地获取信息;二是要提高对信息的科学管理能力,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排序、综合,并能在需要时快速检索与提取;三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发挥信息的最大价值;四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加工整合创造出新信息和新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锦贵.论信息素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

[2] 冯仿娅.信息素质:党的执政能力新要求[J].岭南学刊,2005,(2).

[3] 游五洋,等.信息化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 Ross A.Malaga.信息系统技术[M].张瑞萍,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01,N0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0L].http://czdj.czedu.com.cn/yjzy/

llyj/llyjnr/llyjll.htm,2003-9.

[7] 信息素养能力的评判标准[0L].http:Hxzhzx.51.net/vw8.htm,2003-9.

[8] 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0,(12).

责任编辑 谭 焰

作者:谭鉴融

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2:

借助信息化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合理性建议

摘 要:本文首先从图书馆经费、人员素质、服务方式、馆际交流等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提出了图书馆图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和利用的合理化建议,希望能为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有所帮助。

关键词:图书馆 综合利用 信息化建设

1 前言

随着高校建设日益发展,师资力量及生源的不断扩大。广大师生对图书资料的需求越来越广。高校图书馆工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纸质资源的丰富完善和电子资源的快速发展,导致了馆藏信息资源的构成、管理、服务和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不论是纸质资源的外借率,还是电子资源的利用率都不高。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馆藏图书资源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 图书馆资源的现状

2.1 建设力度不够,经费缺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图书馆普遍都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图书馆重要性逐步加强,各高校都建设了新馆,各级部门和领导也加大了图书馆基础建设的力度,但对于各馆的实际需求还显得非常不足。如人员配置与新馆建设要求不相匹配,基础设施建设、文献资源建设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经费匮乏,严重制约图书馆的业务开展和自身的发展。众所周知,图书馆经费来源一部分为正常的校内年度拨款,另一部分为图书馆的创收收入(如为企业等单位提供有偿情报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要实现开源节流,一方面利用先进的信息分析手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另一方面通过取得市、省、部级课题项目支持经费和自营服务创收等方式,来改善经费匮乏的问题。

2.2 在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从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称、学历、年龄、专业结构、学生科研情况等方面来看,现有人员的学历不高,缺乏责任心和上进心,大大地降低了图书馆人员的整体素质,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工作需要。目前许多图书馆都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纷纷采取多项措施来弥补。如目前许多高校正积极开展的学科馆员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图书馆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在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馆内人员。已经具备专业学历的人员,积极鼓励他们包括第二学位、考研,参加各种学术科研活动。一般的馆员通过在岗培训、自考等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但有些图书馆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实施或者开展的力度和广度不够,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2.3 服务单一

传统图书馆是藏书越多地位越高,存在着“等读者上门”的思想,使得图书馆的利用率很低,这样的服务是封闭、落后的服务。目前,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的同时,仅仅完成了对新书宣传导读工作,对于到馆新书上架,及时宣传等基本工作,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时代下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借书、还书、复印、代查代检、新书展览、定题服务、科技查新、参考咨询、读者导读、读者讲座、读者活动等传统服务开展的力度不够。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服务体系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要。

2.4 馆际间交流合作较少

馆际间合作是指两个或多个图书馆间,为提高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提高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提供给读者更好的服务而共同开展的各种活动(包括馆际间的交流、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等)仅仅利用本馆馆藏满足读者需求是不够的。每个图书馆又都有各自的特色馆藏和资源,如果能相互间合作利用、优势互补,既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又能实现长期以来追求合作的思想,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是弥补图书馆资源不足,满足读者需求的有效方式。有的图书馆由于人力资源、经费等限制,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通过馆际间合作,可以改善劣势,从而提高服务水平。

3 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合理性建议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仍然是以纸质资源为基础,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电子资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然而,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并存的发展模式。图书馆不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而是以手工操作为基础、计算机操作为手段的自动化图书馆与正在流行的数字图书馆同时并存,表现为一种多维的发展态势。

提高纸质资源利用率的设想有如下几点。

(1)提高纸质资源的利用,关键是要资源共享。目前,景德镇地区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所采用的图书集成管理系统都不同,有的是基于UNIX系统下的图书管理系统,有的是基于WINDOWS系统下的图腾、妙思管理系统。如果采用简单的数据共享将会出现数据库不兼容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图书馆可以一方面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如数据仓库技术)解决跨平台问题,另一方面利用超星读秀数据库整合数据。在数据统一的情况下,联合采编和馆际互借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馆藏的作用。如果读者在本馆检索不到,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或者其他有效方式得到所需图书。真正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互相补充,取长补短。统一数据平台,建立数据仓库,以此为基础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读者的借阅行为进行分析和总结。分析读者的阅读倾向,每年的阅读高峰期和低谷期,读者阅读的热门书籍和热门专业,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读者服务。为优秀读者(包括高校优秀大学生、科研技术人才)提供智能信息推送服务,利用关联规则算法分析其以往的借阅数据,定期向其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图书。

(2)近一步完善传统纸质资源的收藏,将馆藏特色文献转化为电子信息资源。如针对本校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作品、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建立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包括:精品课件数据库、实训教材及相关技术标准库、教师教研成果库、优秀毕业生论文库、学生作品数据库、陶瓷过刊论文数据库、随书随刊光盘库等。

(3)图书馆通过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使用,将图书管理由以前的粗放型改变为精细型。在以前,读者通过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检索图书时,只能通过索书号查到图书在馆内某个图书区,但现在通过RFID层标的使用,将以前以书架为最小管理单位,缩小到以层为管理单位。这样,读者在通过OPAC检索图书时,就可以精确知道图书的存放位置是在哪一架、哪一面、哪一节、哪一层,这样,读者寻找图书的时间将大大缩短,效率成倍提高。

(4)目前各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重复建设现象比较常见,如超星、方正阿帕比、书生之家等电子资源各馆都有。购买电子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有多有少。如果能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跨平台跨图书馆进行联合检索和查阅,开发出可以整合不同数据库或网络资源的统一用户界面,并加强各数据库间的关联度,那么将会实现电子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共享对方的资源,以弥补各自馆藏资源的不足。

(5)随着3G、三网融合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给“移动图书馆”技术应用带来了深层次内容变革与服务创新。通过与电信、移动公司联合开发瓷都移动电子资源,应用先进的通讯网络技术,便捷读者文献查询利用,以使图书馆用户服务无缝、动态、交互地融入到用户的日常行为之中。为瓷都读者设计一款移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平台。注册成为正式读者后,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包括移动电子资源、短信服务、图书馆Web网站、手机阅读和图书馆漫游等五部分。

(6)设立自助图书馆漂流亭的设想。为提高图书利用率,方便读者,可以考虑设置先进了自助图书馆漂流亭服务。自助漂流亭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自助式服务系统,以射频识别技术实现图书资源漂流。比如在景德镇陶瓷博览会上,为瓷博会提供相关的图书漂流服务。它具有实体图书自助漂流和电子资源下载漂流两大功能。包含两个图书浏览区和一个图书漂流区,可同时为读者提供:图书浏览、电子资源下载、实体图书漂流等服务。读者通过USB存储设备、手机蓝牙、电子邮件三种方式获得电子资源进行浏览;可凭借书证或身份证,参与图书“取漂”。利用RFID技术特点进行研发,系统设备内部书架的基础容量为480本,采用智能机械手技术实现图书的自动化上下架,可以根据需求扩容成720本,甚至50000本闭架书库。

(7)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根据图书馆的发展需要,设计一套适合读者的个性化服务系统。为图书馆构建文献数据仓库、读者信息数据仓库,对其进行数据挖掘以实现整合馆藏文献资源、指导图书采购、评价和维护藏书的目的。与此同时分析读者的阅读兴趣与习惯,正确划分读者群体,预测读者的借阅行为。将个性化服务系统同搜索引擎和邮件系统结合起来,实现信息的自动搜索和自动推送,从而实现“信息找人”、“自动推送”的功能。

4 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图书馆的纸质资源还是电子资源都是服务于大众,要想提高综合利用率就必须兼顾人力、物力、财力,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培养读者的信息素质,加强馆藏建设的力度,真正实现为读者服务。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阅读气氛,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使用价值。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参考文献:

[1]高丹.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源与利用研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为例[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37(4).

[2]程金楠.电子资源的利用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杨勇.谈我院数字资源的使用与服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4]毛兴武.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利用分析和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现代情报,2008(6).

作者:陈新胜

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3:

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刍议

【摘要】分析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资源内容单一、技术匮乏、基金不足等问题,提出创新服务理念、实现信息集群等信息化建设建议。

【关键词】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

ASEAN Literature Resourc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Qianzhen Wang

(Library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 530006)

key words:ASEAN;Document Resources;Information Technology;Construction

21世纪面临国际化、全球化大趋势,东南亚各国的发展和崛起备受瞩目。中国已率先起步与东盟开展合作,凭借广西与东南亚山水相连的特殊地理环境,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功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打开了中国与东盟交往的重要通道和枢纽,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南宁举行,中国—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也不断深入和发展,深入研究并有效开发利用中国-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对于促进中国—东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关系的合作与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一、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南宁举行,中国—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工作也不断深入和发展,深入研究并有效开发利用中国-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切实为促进中国—东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关系的合作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探讨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问题,首先必须厘清两个概念,即:文献资源、信息化。关于文献资源的概念,国家科技部信息司在《关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已经做了高度概括:“文献信息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一个国家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积累、开发水平是国家科学技术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和信息占有能力的重要标志”。而信息化,根据最新公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从两个概念涵盖的内涵来看,文献资源信息化意味着要不断利用持续发展的科技对文献信息进行加工、管理,提高工效,减轻管理者工作强度,为读者提供最便捷的服务。而我国在文献资源信息化过程中,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思维层面,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管理思想的变革。在東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

(一)资源内容单一,建设条块化

目前我国对东盟各国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几个东盟成员国,如越南、泰国、新加坡等,有少部分成员国的资源相对缺乏,如:老挝、菲律宾、文莱等,且原文文献更是接近空白。而且从其信息资源载体上来看,主要以纸质为主,数字化程度不高其资源也比较缺乏。虽然在一些馆中近几年陆续制作了《东南亚研究论文库》、《东南亚风情资源库》等资源,但收录的资源不多,文章仅有数百篇,音像、图片资源也非常有限。在网络信息中,大量的东盟文献资源散落在各处,且处于无序状态,读者检索较为困难。其次,从内容上来讲,目前各馆现有藏书大多为地方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文学、及语言类文献,而涉及东盟各国法律、政策、军事、通讯、工业技术比较少,特别是东盟一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的背景文献更是缺乏。随着中国与东盟以及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推进,现有东盟馆藏资源结构与经济发展形势是不相适应的。再次,部分文献老化、内容过时或针对性不强,难以吸引读者眼球,许多东盟文献处于无人问津的处境。

文献是图书馆生存和服务之本。数量多少、质量高低、藏书特色是图书馆价值的体现和在新的改革开放中社会作用发挥的保证,随着广西与东盟各国经贸往来规模的扩大,此状况若不改善,将进一步拉开需求矛盾。

(二)技术匮乏、人才缺失

图书馆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知识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而文献信息化的实现必须要依托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水平才为可行。目前,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差的人力资源严重制约图书馆的发展。许多从事东盟文献服务的工作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他们对东盟国家的基本概况缺乏了解,更不用说掌握东盟国家的小语种语言人才。图书馆虽拥有了一些丰富的东盟文献信息资源,但缺乏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人员对读者服务,工作内容仅限于文献的流通、借阅,涉及到专业的东盟问题咨询,大都无法给予读者详细而满意的答复。有些单位则在信息化过程中极度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无法有效开展信息化工作,成为东盟文献信息化过程中的掣肘。21世纪,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发展经济不仅仅取决于参与经济活动人数的多少,关键是投入人力的质量。图书馆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基础,通过人的技能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使图书馆的资源达到最优化运用,实现图书馆的高层次发展与服务功能。

(三)经费不足,基础薄弱

财政的投入是图书馆得以发展的基本物质保证,而文献信息化更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支持。我们应依托东盟—博览会在广西逐年召开的这个契机,加大对东盟文献的建设力度,是当务之急。政府要加强对我区图书馆事业的政策倾斜及资金投人,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的注入,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中来。

二、加强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服务理念

图书馆的知识创新重在研究性、创新性、隐性智力型知识资源的收集和整合。图书馆的知识创新是一个发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图书馆对知识信息的管理,不仅仅限于对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和传递进行机械性管理,重要的是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逻辑性地创造出新知识,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东盟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就是要围绕中国—东盟的发展,在广泛开展中国—东盟发展市场调查、切实掌握读者对文献资源需求和发展趋势、立足于现实条件的基础之上,提供相应的服务。

当前,各大图书馆都在改革、创新,试图建立自己的特色,然而大多还是停留在对文献信息资源信息的统计、编目、流通、登记等领域。开发文献信息,不能只停留在提供篇目和论文索引上,要深入到文献信息的内容中去,将分散的某一学科领域,某一专题通过文摘、汇编、整合,最大限度集中起来,制成二、三线文献,使读者能够从中准确的获取有用的东西。要对文献资源信息做主题索引服务,为读者提供最便捷的查询方法。要致力于统计学分析和计量学研究,对国外光盘数据结构和文献分析进行研究,探讨信息的收藏策略,预测某些学科、科研课题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利用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编辑专题目录、专题资料索引等,向有关方面传递。

其次,图书馆要抛开传统的服务理念(重馆藏,轻使用),充分发挥自身向馆藏特色优势.加强馆藏文献与网络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服务范围,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科建设与特色专业的需求。以学科建设和特色专业为本,对馆藏文献、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在编目时增加MARC字段的链接,比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网络信息的链接。对图书馆能获取全文的外文期刊U数据库重新进行集成,减少读者的检索时间,有效方便读者。精心制作图书馆主页。读者可以随时访问。主页主要有各数据库的链接、图书馆馆藏的OPAC,另外本单位人员可以通过主页的“我要全文”提交全文传递申请。在图书馆配备上网口、复印等设备,方便读者使用;设置电子阅览室,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用于教学和科研人员查找、下载资料以及看书学习、开展学术讨论,图书馆专业人员有针对性地从文献检索的角度对读者进行指导。图书馆还可为校内人员代查代借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民族大学图书馆等高校以及专业图书馆的文献,提供延伸服务。

最后,是要实现效益观念的转变.从重馆藏数量和规模向效益型图书馆转化。提高馆藏文献利用率.充分体现文献的价值,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成为东盟文献信息化的重要目标。

總之,信息社会的发展,文献信息量爆炸式的增长,读者利用要求的提高都对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图书馆应该改变思路,更新服务理念,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

(二)实现信息集群

信息集群是在信息化基础上对图书馆信息建设提出的新目标。《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是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这就要求各大图书馆打破那种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缺乏标准化,互不兼容的局面,要把各类型图书馆在特定地域范围按照一定的专业信息集中,组成信息集群,构成一个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信息群落,形成强劲、持续信息竞争优势的服务网络。

要坚持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高标准原则,确保文献信息建设要以满足未来信息化的要求为最终目标,以计算机综合管理为手段,以数字化信息为主体,实现网上资料信息查询和检索,面向社会和市场,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只有具备完整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的文献才可称标准文献,他可以满足用户对信息精、准、尖、新、专、深的需求。因此,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先进、成熟、可靠的数据库技术,实现信息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及传递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目前,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已经形成了涵盖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营销、导游、旅行社管理、商务外语、电子商务、法律与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双语秘书等东盟文献库和东盟语言文学、东盟经贸商旅东盟政治法律等东盟学学科文献群。如何将这些文献资源进行深层次信息开发需要经历辨认知识类型,解释和破译信息,选择相关信息,摒弃不相关信息、抽象新知识和增强信息等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工作过程。

因此,图书馆要由原来信息处理变为数据的信息服务,不断开发文献资源的书目数据产品,将分散无序的文献或者是将蕴藏在文献中有价值的、适应中国—东盟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挖掘出来,进行整序、提炼,使之成为系统有序的相关文摘、索引、题录等二次文献;或者,将一批相关文献进行按类归档,整理成分析报告、行业述评、数据手册等三次文献。帮助读者从繁杂而耗时的原始文献查检中解放出来,为读者提供更多、更新、更全面的网络信息服务,开展东盟资源共建、共享。

(三)切实提升馆员素质

馆员的素质是拓展文献服务的关键,加强文献资源信息化工作迫切需要一大批职业道德品质好、情报意识强、专业技术硬、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懂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熟练掌握文献信息服务的技能和方法,胜任文献信息搜集整理、咨询服务及深层次开发工作。因此,图书馆系统的人资管理自然要改变那种偏向行政控制的管理方式,要重视员工的学习培训,定期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把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加强网络信息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不断丰富和更新,以适应现代图书信息服务网络化、自动化发展的需要。其次,是要积极创造一个馆员迅速发展的平台。充分利用东盟文献信息化建设的契机激发馆员学习创造的热情,在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迅速成长发展,为不同特长不同专业人才提供成长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唐野琛,邓银花.基于重点学科的东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71-73.

[2]胡海燕.东盟文献资源建设与开发研究[J].图书情报论坛,2011(1-2):54-56.

[3]陈小慧.地区研究文献资源建设的特点与分析——以厦门大学东南亚、台湾研究中心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9):53—55.

[4]李灿元,王红.东南亚研究信息资源采访策略谈论[J].图书馆界,2011(5):42—43,52.

[5]吴郁.“中国一东盟法律文献数据库”建设实践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9(9):14-17.

作者简介:汪前珍(1971—),女,硕士,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馆员。

作者:汪前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资产证券化瓶颈问题解决论文下一篇:人口伦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