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核心词汇英译策略论文

2023-01-02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一带一路” (The Belt and Road) 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为推动与沿线国家经济政治合作与发展而提出的新战略。其沿线经过60多个国家, 官方语言共53种, 各国逻辑思维、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和我国大相径庭。而在政治语篇的翻译中, 思想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 为了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因此, 在政治话语“一带一路”文本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该保持启蒙思想的敏感性, 在翻译过程中既要斟酌用词的准确性, 又要保持中国特色, 这也有利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

2“一带一路”核心词汇翻译策略

2.1 归化策略

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是美国翻译理论家。1995年,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要从受众者的语言文化思维观念入手, 掌握不同民族、地域背景下读者的文化解读习惯, 对翻译的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和适当删减”[1]。

例如, 习近平主席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 其中讲到一句:“伟业非一日之功。”根据英语国家读者的语言文化思维, 可以将此句翻译为“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这句英译本就是源自英语国家中的一个典故, 我们在翻译时将两者相通, 从而达到了求同存异的效果, 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大大提高。

其后, 习总书记又提到“孟夏之日, 万物并秀。”官方双语文件中, 将其翻译为:“In this lovely season of early Summer when every living thing is full of energy…”其中early summer一词指的就是孟夏, 中国有孟夏、仲夏、季夏, 但在外国人的文化和观念中, 不存在孟、仲、季这一说, 因此, 译为初夏更易接受。

2.2 异化策略

异化强调保留原文的特色。与归化相比, 使用异化策略能够更好地反映本国语独特的语言风格, 更好地将本国文化传递出去。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 要把英语与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相结合, 创造出中国英语 (Chinese English) 。李文中定义中国英语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 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 不受母语干扰, 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 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2]。

例如, 将“区域一体化”译为regional integration, “中国梦”译为Chinese dream, “经济走廊”译为Economic corridors等, 这样翻译既符合规范英语, 又融入了中国特色, 使得“一带一路”反映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直接地进入到英语语言中, 成为特定的语言元素, 在中国特色的文化的传播, 构建中国话语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时政术语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和文化, 字面意思简单但内涵深刻。关联理论代表人物古特 (Gutt) 认为“译者可使直接翻译的阐释法变得更为容易些, 那就是通过诸如解释、夹注、集注之类的附加的交际渠道为译文语境提供部分所需信息”[3]。

例如, 我国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 不能简单译为Internet Plus Action Plan, 而是对其进一步解释, 如Internet Plus Action Pla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traditional industry through online platforms and IT technology。这种翻译方式既能了解到词汇的中国特色, 又能通过添加解释的方法帮助目标语受众者消除认知语境中的障碍, 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在进行“一带一路”相关翻译的时候, 要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采用异化为主, 归化为辅的方法, 在翻译一些中国独创的提法和表述时, 直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特色。当直译不能使目标语受众者理解时, 可以采用添加解释, 集注的方式或归化的方式。因而必须安身“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做好外宣翻译, 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唯有如此, 才能与沿线国家民众通心, 赢得广泛认同。

摘要:建设“一带一路”, 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对外开放而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随着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深化, 一带一路英译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本文通过考察"一带一路"英译文本的语言特征以探究"一带一路"中的某些核心词汇的翻译策略, 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效果, 以期提升中国对外话语权。

关键词:“一带一路”,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 朱义华.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2] 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4) .

[3] Gutt E.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91:18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业财务管理现状及改善策略分析下一篇:网络环境下农产品的市场营销策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