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建筑美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要求、建筑美感要求逐步提升,使得建筑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并且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的结合,能够将实体艺术与设计建筑美学巧妙地融合,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概述建筑美学,对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

第一篇:建筑美学论文范文

从建筑美学到建筑师美学思想的辩证研究

摘 要:建筑本质来说是自然界的物质,建筑师的意识指导物质的建造,随之在实践过程诞生了美学评价,这些美学评价及思想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因此文章通过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来探究建筑美学与建筑师美学思想背后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建筑美学;建筑师美学思想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它认为这个世界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并且意识是物质的产物[1]。从哲学角度来说,建筑是一种物质存在,而建筑师的美学思想是一种存在于大脑里的思维意识,是建筑师的一种观念。研究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对建筑、建筑美学以及建筑师美学风格的形成有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

一、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

(一)物质与意识

建筑作为物质的一种,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我们可以在自身的意识中对其进行再现和重塑。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建筑会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是美的,有的人认为是丑的,这些不同的评价都是我们人脑的意识反映。由此分析,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评价,是因为物质被我们人的意识所反映时,在人脑里进行重塑的阶段产生了变异。不同的人在大脑里对建筑进行重塑时,会因为自身的经历、受教育程度及地域等的影响,对大脑里重塑的建筑掺杂不同程度来自自身意念,最终意识是被我们的大脑按自身的逻辑修正过的,由此形成的印象必然会与自然界存在的建筑有所差别。我们知道建筑美学是人对建筑进行美学上的评价产生的产物,但建筑在人脑中被修改成不同的印象,必然会影响其美学的评价,因此对于同一个建筑来说,可能会有普遍上的一种美学评价,但是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其他一些不同的评价。所有共性的意识形象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主流的建筑美学风格,而个性的一些意识印象则被不同的人保留在他们的大脑中。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运用

在建筑美学领域,建筑及自然界存在的符合建筑师美的标准的物体,决定建筑师的美学思想的底层架构,而建筑师的美学思想依赖于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并反作用于建筑本身。

不论是自然界的物質,还是我们人类的意识,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我们知道意识并不是单独进化出来的,而是结合人以及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建筑师在建造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不断修正大脑中的意识,以求得到自身大脑认可的建筑形象,对自然界的物质起到了指导的作用,所以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建筑师建造符合自身审美标准的建筑。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建筑师的灵感或者设计理念都来自于客观世界。人类会自发地学习自然界一切美的事物,包括自然界本身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植物、动物,也会学习人类主观创造的一些事物包括且不限于建筑本身。建筑师会在大脑里抽象或者具象地提取自然界存在的美的物体,将其作为自身的设计原型。

二、建筑美学与建筑师的美学思想

(一)建筑美学

建筑作为自然界一种人工创造的物质,其美学的评价不可避免地会与设计它的建筑师以及所处地域的文脉历史发生联系。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美学评价因为互联网的存在遍布世界各地,全球的美学潮流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无疑会对特定地域的建筑设计产生冲击。从哲学角度来说,意识会穿越地域的屏障,对特定地域的人工物质的营造产生冲击,它可能会在建筑师进行脑海中的物质重塑时,突兀地加入进去,对建筑师最终的脑海中的意识形象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跨越时空的意识冲击,是当代建筑师应该考虑的,因为人的大脑潜意识总会被外来意识所影响。

在特定的场景下,建筑的一些元素会引起观者的想象或者记忆,如果建筑师在脑海里重塑的建筑形象的原型能和观者的所见所思产生共鸣,那么两者之间就具有相同的美学意境。在同一个地区的人们,可能会有更加相似的体验和记忆,这会让当地的建筑师和观者产生思想共鸣的可能性更高。

曾有研究者认为,物境、情境、意境这三者是进行地域建筑创作的三种境界,是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气质的渐进过程[2]。这个观点如果用唯物辩证法来探讨,我们可以认为意识虽然反映了物质,但是并不一定与现实世界的物质完全相同,反映到建筑创作上,建筑师从自然界汲取灵感,如果是照搬原样放进脑海,大脑并没有进行加工处理,那么就是取形,这一般被我们认为是不算先进的设计手法,所创造出的建筑一般来说没有真正的美感。如果建筑师提取了自然界存在的物质的构成要素,并在自己的脑海里进行简化重构,加入了自己的阅历、记忆等意识流的限定,那么就具有了场景感,所创造的建筑会让观者产生联想,观者在脑海将该建筑进行重现并且与自身的所有类似记忆进行对比,会发现该建筑与自然界某种美的事物很相像却又有不同,如果该事物达到了观者的审美标准,就会使得观者对该建筑产生正面而又积极的评价。最后,用中国古代山水画作比喻,没有具体的形象作参照,却具有了所有美的事物的抽象特征,就出现了意境。有的建筑会让观者在自己的脑海里找不到可以参照的事物,但能给人以熟悉的感受,如果这种感受的朦胧的源泉正好是观者所喜爱的,或者能引起情感共鸣的,那么该建筑就会得到来自观者正面且积极的美学评价。在笔者看来,美学评价就是一场建筑师与观者之间的意识交流。

建筑美学是一种体验的美学,和建筑师的脑海里的意识经验有关,也与观者的经历有关,只有双方的审美观或者情感经历产生共鸣时,建筑才会得到积极的美学评价。自然界的物质同时被建筑师和观者的脑海里的意识所反映,具有较高的美学修养的建筑师会不自觉地选取具有客观美的原型在脑海里进行重塑,更甚者只抽取那一瞬间的感觉来进行重塑,达到此种境界能更加深刻地将生活场景中的感觉赋予建筑,进而引起观者的共鸣。说到底,建筑美学是建筑师和观者的脑海中意识形象的创造与评价,它有深刻的哲学内涵:自然界的物质被人类脑海的意识所反映,进一步在脑海中加工,意识反作用于自然界,产生新的人工的物质——建筑,这个物质背后有自然界的物质原型,其美学是自然界的原型和建筑师意识思想碰撞的火花。

(二)建筑师的美学思想

本文分别以建筑大师贝聿铭以及勒·柯布西耶为例,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解析建筑师美学思想形成的规律。

有研究者认为,贝聿铭先生形成自己建筑风格的因素有三点,其一是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滋养,其二是结合生活实际去设计建筑,其三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3]。贝聿铭大师的文化底蕴深厚,在其所设计的建筑上能看到中国悠久文化的影子,为什么贝聿铭大师可以将其真正地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前面已经讨论过,建筑美学的第三层境界即为化境取意,这可以在贝聿铭大师所设计的建筑上看到。那么如何有意境呢?我们在在哲学层面进行探究,首先人的脑海意识里要有其原型的形象,并且能够磨碎化为意境,一种原型在笔者看来是不足以磨碎撑起一种丰富多彩的意境,贝聿铭大师广泛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慢慢地消化沉淀下来,才能在设计中突发灵感,而这实际上是以往积累的原型磨碎重组成为的一种意境。

纵观勒·柯布西耶的美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发现他在第一个阶段“工业美学时期”,将现代工业技艺和艺术审美融入到了建筑当中,而在第二阶段“粗野主义时期”,回归了生命、历史及自然[4]。勒·柯布西耶在不同阶段的实践中获得了不同的积累和感悟,不能说哪个阶段的美学思想更胜一筹,但总的来说,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奠定了基础,而回归自然在笔者看来更加符合生命的真谛,因此建筑美学和其他艺术的美学是可以相通的,其他艺术上的实践同样可以给建筑美学增加灵感。

我们在学习到新的知识或者有新鲜的体验时,总会潜意识地往我们的脑海里添加该记忆的碎片,记忆越深刻,在脑海的影子越深,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就会无知觉地触发它们,往往那些揉碎的记忆碎片就会成为设计的美学源头。这些美学源头会迫不及待地迸发,希望我们能用到它们,因此我们去实践,去把脑海里的意识形象呈现在物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进行纠正,会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其中包括甲方的干预以及建筑落地后来自观者的评价,最后成型的建筑与建筑师脑海的形象有所差距,然后建筑师进一步反思,并且在脑海重塑,重新开始新的流程,周而复始。两位大师的建筑美学思想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并通过实践来反思自己,再进一步升华。

三、结语

本文以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建筑美学与建筑师美学思想的哲学内涵,以哲学范畴中的物质对应建筑,以哲学范畴中的意识对应建筑师的美学思想与观者的评价,力求弥补在建筑美学领域绝大多数学者僅对建筑美学流派或者只对单一建筑师美学思想分析的空白,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但也存在相关不足之处。建筑美学有多个领域,在本文没有详细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讨论和分析,建筑师仅以贝聿铭和勒·柯布西耶两位大师为例进行简要的分析,学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比古今中外展开更详尽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

[2]钟灵毓秀.当代地域建筑美学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D].天津大学,2007.

[3]李想.贝聿铭建筑的美学风格及成因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7):6-7.

[4]韩萍毅.“现代建筑的旗手”的当代意义:勒·柯布西耶的美学世界[J].美术教育研究,2019(21):58-59.

作者单位:

吉林建筑大学

作者:段昕

第二篇: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的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要求、建筑美感要求逐步提升,使得建筑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并且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的结合,能够将实体艺术与设计建筑美学巧妙地融合,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概述建筑美学,对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建筑美学;建筑设计;结合;特点;应用

1建筑美学的概述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一般认为建筑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建筑美学是指单体建筑美学,是指美的房屋、美的造型、美的装饰;而广义建筑美学则把建筑放到广阔的特定时空背景中去研究,它跨越单体、走向群体,跨越房屋自身、走向整体环境,跨越单体建筑、走向城市。前者旨在揭示单个建筑造型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而后者侧重于从建筑美学的边界条件,从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从建筑街道、广场、区域乃至城市的宏观角度,去把握美的特性,研究建筑美学的问题。建筑美学内容有很多,主要有: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等等。

2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的分析

2.1建筑美学中的统一协调性与建筑设计结合分析。

2.1.1色彩与建筑美学统一协调的要求。建筑设计中的色彩巧妙运用及搭配能够使建筑从整体上看起来更和谐统一,利用色彩搭配是设计及建筑美学互相统一协调的常用方法。 首先应当为建筑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建筑的年代不同选择与之协调的建筑材料来装饰,进而达到整体、统一之效。近几年来,建筑材料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與开发,各种颜色的建筑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当中,从而通过鲜艳、多样的色彩来烘托出建筑的美感。

2.1.2结构设计和建筑美学统一协调的要求。建筑设计的首要目的需要满足建筑使用性能,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体现建筑美学特征,也就是说不管采取何种建筑方式都必须使其结构与美感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站在结构建筑美学设计的角度来看,部分结构处于重要位置,对建筑整体美感的影响较大,而部分结构对建筑整体的建筑美学效果影响较小。

2.2建筑美学中的序列性与建筑设计结合分析。建筑美学讲求空间与结构序列,而建筑设计无一不是功能、序列、艺术的完美综合,如果需在建筑设计更好地体现建筑美学的原理和特点,就必须体现建筑美学的序列性。首先应该设置建筑的单元,使建筑整体能够得到完整而科学地划分,以功能和结构关系定义建筑的序列,以审美的角度使序列得到有效地结合,做到完美地统一。应该在建筑序列中明确开始和结束的位置,上一序列应该与下一序列做到有机衔接,每一序列都应该自然而平顺地开始,实现整个序列的艺术和建筑美学风格,在序列的结尾处应该集中功能与艺术的精华,做到这个序列的完整,进一步体现建筑的建筑美学特点和内涵。

2.3建筑美学中的均衡性及稳定性与建筑设计结合分析。建筑美学的均衡性要求建筑作品对其均衡中心给予强调。稳定性指建筑上下整体间存在的一种轻重关系,通常建筑上部分结构小,下部分结构大,那么这种由下往上逐层缩小的设计手法则极易获取稳定感。建筑的设计手法随时代发展而发展,使得底层架空设计的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广泛,这类建筑结合例悬臂结构特性,采取粗糙的建筑材料及浓郁色彩,使得建筑底层质感、厚重感等大幅度增强,同样也能够达到稳定性效果,例如上海外滩东方明珠的设计,就体现这类稳定设计手法,这种与金字塔类似的设计依旧融合了建筑美学。并且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受到个体量高低、大小以及材料质感、颜色深浅等各不相同,建筑所表现出来的轻重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材料粗糙、体量较大以及实体、色彩较暗的建筑,给人的感觉比较沉重;而材料光洁、体量较小且色彩明快、通透的建筑,就会给人轻快的感觉。因此,要想建筑的设计有效结合建筑美学,首先就应当使二者稳定与均衡的效果,这样才能体现出建筑的平稳与安定,例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就是类似于此类稳定及均衡,这种四合院的正房为主房,其占地面积最大,高度最高;与住房对称的就是倒座,和正房相比较倒座占地面积较小,层高要低,这样就凸显了正房与厢房之间均衡性。

3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应用分析

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应用主要体现在:

3.1在建筑比例设计中的应用。建筑比例设计与建筑美学息息相关,建筑物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都存在比例关系。恰当的比例会让人感受到建筑物协调、完美,相反地,不恰当的比例则让人感觉不舒服。通常情况下,一个呈现美感的建筑物,其中所有主要尺寸比例都相同,这种比例关系有助于建立协调的比例关系。

3.2在建筑内部布局中的应用。建筑设计中的布局分为规则布局和不规则布局,规则布局序列设计不仅能呈现出明确、爽直和庄重的建筑设计空间。同时,能促进和凸显建筑风格,给人们建筑美感。而不规则的形式,让建筑设计显得灵动,充满活力,从而体现出建筑设计的风格和形式。不同功能的建筑运用不同的序列设计能给人们美感暗示,同时能促进生成协调统一的建筑氛围。建筑的结果是空间的形成,空间艺术的形成基于建筑结构的合理序列,建筑设计与建筑美学的结合在内部布局上的体现上主要表现为使用功能序列和建筑美学序列的完美结合,使用功能序列能保证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建筑美学序列能保证房间布局上的美感,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要把握好建筑里单项元素,使其独特的排列组合,从而营造要求的美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建筑美学相对比较具体,通过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的结合,有助于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思维,并结合人文环境、现代建筑结构以及地理位置等设计出既满足居住需求,又能体现建筑美学的建筑,因此对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鹏.房屋建筑设计中美学规律探析[J].建筑建材装饰,2017(03).

[2]杨帆等.关于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的探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8(06).

[3]许秀存.关于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的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8(17).

(作者单位: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作者:任珂

第三篇:建筑美学在现代公共建筑上的表现

摘 要: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并体现了各关系之间的融合与交互,从建筑艺术审美的本质、特征、创造及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建筑与艺术在形式美法则、审美价值和鉴赏机制等方面的互相关性。以现代的某些公共建筑为例,对现代建筑所蕴含的建筑美学特征的研究,则可使建筑师等工作者的思维更清晰,在设计中手法更纯熟,并使他们的创作在符合功能之外更接近美的标准。

关键词:建筑;艺术;建筑美学;公共建筑

一、建筑美学的概念与发展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二、分析与实例

(一)形体之美——里尔现代艺术馆扩建馆

里尔现代艺术馆旧博物馆由Roland Simounet于1983年设计而成,并且已被列入历史古迹名单。新建部分为五个长条状不规则方盒子以扇形结构往外延伸,呈现出流畅而有机的姿态,画廊的曲折则使得空间更加自然而富有生机,体现了博物馆的传承性特点,并且使新旧两馆之间拉近了联系(图1)。

扩建部分的里尔现代艺术馆本身即是对艺术的展现,小体量的五个建筑高低错落,末端部分利用镂空花纹产生虚实对比,在这里可以体验到时间的流逝与美丽的光影所产生的虚幻又清明的感觉,并使整个建筑看上去被掩映在强光和公园风景之间,显得不那么强势。设计将博物馆建设为一个连续的、流动的实体,通过增加新的画廊,致力于艺术作品的集合,推断现有的空间。建筑外墙壁是未经处理的、光滑的混凝土,外观略显严肃。尽端处的镂空设计手法将绿意引入了建筑内部,而混凝土与镂空挡板一起又能保证阳光的适度进入,且随着光线的强弱变化,混凝土表面也会显出一种淡淡的、变化着的色彩。

(二)流动之美——银河SOHO

由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担纲设计,占地5万多平方米的银河SOHO(如图2)是一个集商业办公于一身的大型综合项目,全新的工作休闲空间使项目与周边枢纽的联通更趋完美。在建筑技术上,银河SOHO使用了如高性能的幕墙系统、日光采集、高效率的采暖与空调系统等多项绿色建筑的先进技术。

这座融动的建筑群形式优美,而设计的主题之一则是借鉴了中国院落的思想,希望创造一个内在的世界。这里的关键策略是流动的空间和视线的导向性,通过可塑、圆润的体量相互融合、分离以及拉伸天桥的再连接,创造了一个连续的形体及连续的内部流线。建筑在不同层面平滑地向各个方向展开,平台与视线的相互错综位移,产生环绕着的、引人入胜的环境,渐渐走近时则将体验到开放与封闭空间的转换,感觉似游离在光影的游戏中。

(三)技术结构之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

在结构设计中,体现出形式与内容、造型与功能的一致和统一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当以注重明确而清晰的逻辑关系和理性精神的结构科学与需要一定形式美的建筑设计相结合时,会碰撞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火花。

由让·努维尔设计的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图3)与其说是一座建筑,不如说是一个精密的科学产品。该建筑外观具有强烈的图案表现性和科幻效果,其精巧之处在于采用了相机光圈原理的玻璃窗设计,通过感光度去控制窗的开合,阳光洒进室内,随着开开合合的窗起舞。让·努维尔说:“建筑设计灵感源自于阿拉伯文化,是对一种精巧、神秘、蕴含宗教氛围的东方文化的赞美。我对清真寺建筑的雕刻窗很感兴趣,光透过它洒在地上形成了几何形、精确的、波动旋转的深浅阴影。”

正如设计师所言,建筑南立面采纳的是阿拉伯历史上的几何装饰母体,巨大的玻璃窗整齐地排列,基于照相机快门原理,根据外部光线的强度和亮度开放或关闭,一个光电管可根据太阳光的强度来调整进光量。这种技术还可以被看作是对阿拉伯建筑窗户及其他高贵装饰的一种现代化转换,新技术与传统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不一样的建筑技术之美。

(四)解构之美——大连国际会议中心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图4)是一座非常典型的解构主义建筑,由蓝天组建筑事务所设计,占地4.3公顷,总建筑面积14.68万平方米,高59米,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的四层。建筑外表皮是由穿孔材料构成的一个扭曲多面形式,首层的公共空间则利用参数化设计的外表皮结构直接反射了空间中的光线,而内部能容纳2500人的会议大厅与大剧场相连,剧场和悬臂式会议空间与建筑外表动感的形态相呼应,内部空间风格蜿蜒流动,体现了弯曲的、平面的流动性。

由10万块铝板构成的会议中心“表皮”,让其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建筑外墙及屋面均采用双层幕墙结构,室外面层为穿孔金属板幕墙,室内面层为玻璃幕墙或金属板。外观结构新颖,看似复杂无规律可循,却给人以曲折流畅但又柔和的整体感觉。该设计方案亦呼应了当地的自热景观特点,以行云流水般的建筑形态回应着大海的召唤,室内共享空间尺度恢宏,展示了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

三、结语

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人对美的判定是不同的,从根本上来说,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环境而又服从于自然环境。各异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处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表现出了各种文化自己的建筑美的语言。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建筑,当与不同的地域和自然环境相容时,亦可以像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建筑之美也在于其“随意之处竞显精致,虽由人做宛自天成的艺术创作”。无论是整合,是变异,抑或是缺减、奇险…无论哪种形式,好的建筑总能在建筑的形体、色彩及空间中体现出独特的文化与内涵,展现各异的建筑之美。

参考文献:

[1]曾坚,蔡良娃.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张华.建筑的形式[J].美术观察,1996,(07).

[4]王沫.浅析建筑美学的客观规律——形式美法则[J].天工,2015,(04).

[5]马国馨.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J].建筑创作,2002,(07).

作者简介:

陈雅,湖北宜昌市人,中南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钟林君,湖南郴州市人,建筑学硕士,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陈雅 钟林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广告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医学实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