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2023-06-12

第一篇:中学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

摘要: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查阅近几年的中文体育期刊,输入关键词“体育教学目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文献进行综述,阐述了研究的概况,总结和反思了所存在的问题,为以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目标教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志,被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接受。但是在具体备课中不少教师对如何进行“教学目标”的表述还存在着一些茫然和困惑,具体为现在没有掌握目标的特点和准确的目标表达方式。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中反映学生学习后行为变化并产生效果的重要依据和标志,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及时矫正,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控制,能有效的促进教师重教向重学转换。

一、对于概念的界定

1.1目标、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

所谓目标是指某一活动在一定时期内预期达到的境地和取得的结果。目标通常是一个体系或一个系统,具有方向性、层次性、网络性、可操作性和挑战性。通过制定某一实践活动的目标,可以使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明确活动的方向,提高实践活动群体的凝聚力,并通过实践活动目标的推动作用,最终实现实践活动的目标。

广义地讲,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这种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概念在《教育大词典》中解释为: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育管理学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术语”。《现代课程论》一书阐述目的与目标的关系时,认为:“目的含有方向的意味,表现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价值,目标含有里程的意义,表现个别的、部分的、阶段的价值”。[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目的,新课程把它称为“课程目标”,是由国家政府规定的学科教育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制定各阶段教学目标、专题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和指导。 区别在与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它是由国家政府制定的,其要求是概括和宏观的,其描述则是笼统和抽象的,如“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因此,它难以测量;而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下位概念,是由每一位教师制定的,是对学生一堂课后必须达到的学习结果的一种规定,一般采用具体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学生能准确的完成百米蹲踞式起跑的技术动作”,因此,它是可测量的。

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在教育大辞典和体育科学词典上均未查到,只有查到百度百科和潘绍伟主编的《学校体育学》中的概念: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的亚目标,它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1]还有其它的解释: “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2]以上概念与教育学中的概念基本类似,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是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也就是在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预设目标; 其二是体育教学的结果目标或达成的标准,也就是实施体育教学之后的评价目标。

1.2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与外延

学科中包含了以下几个不同层面的目标: 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学目标、课外体育目标、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体育课目标等。这些目标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也具有教强的关联性,但这些目标有的是同一个层面的,有的是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可被理解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上接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下承水平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较为连贯的目标体系。 目标的概念表述,体育教学目标可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2)作为预设的体育教学目标与作为结果的体育教学目标必须具有一致性,才能实现两者的对接,并确保体育教学的实效性。(3)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测量性,教学目标既是预设的标准,也是验证体育教学效果的指标,应具有可测量,可评价的性质。(4)体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根据学习者在学习基础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可将教学目标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 合格层次(符合课标的 最低要求),中等以上层次(基本符合课标的标准要求),优秀层次(符合或超出课标的最高要求)。在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特征的基础上,还需要了解体育教学目标的外延。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由于学校体育目标和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因此,本文在进行体育教学目标的划分时暂不考虑在内,由于本文所指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指中小学体育教学,因此,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可分解为图 1所示:

在以上各教学目标的外延中,有关学期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水平教学目标”学段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较为清晰: 两个学期教学目标之和等于一个学年教学目标"几个学年教学目标之和等于一个水平教学目标(小学阶段每二个学年为一个水平,初高中阶段三学年为一个水平)。较为复杂的是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学期教学计划是由每一个具体的课时所组成的,每一相邻的课时之间基本没有直接的关系(课时之间有各种编排方式: 间隔排列"连续排列"综合排列)[3]。因此,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我们很难看出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 而要表明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是单元教学,单元教学计划若作为独立的一个内容,它是可以呈现的,但它只是一个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内容,虽然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无法呈现单元教学,但它却是各课组成的基础与依据,缺失这个基础与依据,那么学期教学计划中的各课就无法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进行编排了。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2.1新课标下制定目标的方式有两种:

1、按照水平来制定。要制定课程目标,先要选定学生的学习领域,体育课共分成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一般只选择其中的三个领域,因为领域选择的越多,课的目标越是难以实现,这样就会影响课的质量。选择好领域目标后,再按照水平来制定符合水平条件的目标。

2、按学生的发展的三维观来制定。三维观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现在新课该中大多都是围绕三维观来制定目标的。

2.2制定目标的对象

不管什么课,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新形式下的体育课更关注这一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是学生的能动状态为基础,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主,自己为辅。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而不能为自己的需求来制定教学目标。有些老师为了要让自己在上课声音响亮一点,就在目标中制定了这样的一点:学生们在学生中互帮互助,教学教态自然,声音洪亮,这显然的正确的。教师的活动千万不能来目标中出现,它只能体现在教案中。

2.3、制定目标的内容

写教案就和写文章一样,写文章要求要围绕中心,论点要明确,论述的范围要小,这样才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制定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事实上也是同一回事,要求选择的学习内容范围不要广,因为范围广,学生学习的内容就多而复杂,学生就不容易接受,老师也不容易把握教材。因此,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不光要写清楚教的内容,还要把关键的教学重点写也清楚。如:上立定跳远一课要制定目标,一般老师都会这样来制定:让学生学会立定跳远动作。这样的目标很笼统很粗糙,立定跳远的动作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好它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它分成起跳、腾空、收腹、落地四个步骤,光一节课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因此,就要根据所学的课是来制定学习的内容。

三、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与方法 3.1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3.1.1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新修订的体育课程标准内含四个目标: 运动参与、体能、运动知识与技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因此,在制定各个层面的体育教学目标时应与体育课程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保持学校体育、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单元教学、课堂教学的衔接性与一致性,否则会破坏体育教学目标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3.1.2 依据体育教学目标的不同性质

体育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行为性与非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是指需要精确陈述学习者学习结束后的结果,如学生在学过篮球投篮这个单元后,需要进行投篮准确性的测试,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10次投篮投中5次以上。而非行为性的一般具体目标则是指态度或情感等一些无法运用量化表述的内容,如学生学完篮球这个单元,学生将理解篮球的含义、篮球技术的种类、篮球明星、篮球比赛规则,表现打篮球的能力,喜欢篮球运动等。因此,体育教学目标可分解为行为性目标和非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必须表述具体、准确、可测; 非行为性目标则不需量化。

3.1.3 依据行为性体育教学目标表述规则

表述恰当的行为性目标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包含要求达到的具体内容的明细规格; (2)能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9]我们通常运用的是ABCD法来表现行为性教学目标: A(学生),B(行为),C(条件),D(标准)。专家西登拓朴的“条件、标准、课题”三点论模式[10]与 ABCD模式是一致的,只是省略了A(学生)。按ABCD法,教学目标可表述为:“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教学对象),能在2min内(条件),完成篮球运球上篮来回2次(行为),投篮准确率达100%(标准)。”

但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若以班级授课制为基准,我们认为在ABCD法基础上,增加一个C(Collective)。为什么要增加一个C(Collective)因为ABCD法中所述的 A(学生)虽然表明了教学对象,但没有具体说明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状况,因为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更为普遍; 其次,就班级群体教学视角来看,全体学生(100%)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既是一个理想中的目标,也是一个贯彻教学理念的要求,但实际上,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习的基础与层次不同,达到 100%掌握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一个现实的目标,而这个现实目标的标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与要求来定,如定位与使90%的学生熟练掌握技能,10%的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技能,那么这个单元教学的现实目标是递进的。如单元教学共 3次课,第一次课 40%的学生熟练、40%的学生较为熟练、20%的学生基本掌握; 第二次课60%的学生熟练、30%的学生较为熟练、10%的学生基本掌握;第三次课就达成了90%的学生熟练、10%的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因此,在阐述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说明教学对象,而应更明确地表明班级教学中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不同程度的数量等状态。

3.2 体育教学各类具体目标的制定方法

3.2.1 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编制方法运动知识

主要包含运动技术的原理、线路、环节、次序与要求和有关身体知,没有这些内容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运动知识目标虽不是体育教学的重点,但也是必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需单独理论授课来达成,因此,运动知识目标可放置运动技能目标中阐述,测量时则可集中统一进行理论考核与测试。 在编制运动技能目标时,我们需要考虑ABCD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它两个层面的标准: 一是定量化标准,如投篮“几投几中”,100m几秒、跳远跳几米等。但仅仅于此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运动成绩的评价标准,如果仅用运动成绩评定方法来评价学生学习,那一定的不合适的,因为跳远远度与跳远技术之间没有因果的关联,相反,现实情况是: 学生所取得的跳远成绩往往都不是跳远技术学习的成果,只有少数人是运用良好的跳远技术来获得成绩的,但他们是少数运动尖子;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运动技能另外一个评定标准,那就是运动技术掌握程度的评价标准: 很熟练、熟练、比较熟练与不熟练。总之,在单元教学结束时,描述运动技能目标既要有运动成绩定量标准,又要有运动技术定性标准。以“挺身式跳远”(共8课时的第2 时) 为例,运动技能目标阐述见表 1

3.2.2 运动参与目标制定方法

制定运动参与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基本属于非行为性目标。严格地说,“参与”要体现以下几个指标: (1)参与的行为状态: 分为自主参与、动员式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 (2)参与数量: 个体参与与集体参与(3)参与的持续性: 间断参与和持续参与。 根据以上思路,以排球传球为例,编制情况可参 考表 2。[11]

四、体育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体育教学目标重要性是无容置疑的,但这仅仅为理性层面,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的教学目标却远不如理论阐述的那么理想,人们经常会看到体育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表现出形式主义、自由主义倾向; 很多教学目标相互雷同、大同小异,去掉运动项目之后则可相互替代; 有的教学目标说些大道理,根本看不出体育教学所想要达成的结果等等。造成体育教学目标混乱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课程标准中有关四大目标的具体含义,要求等不够明确,导致体育教师无从着手; 其次,从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几个层次的演变,比较繁琐; 第三,体育教师的惯性所致!传统的做法比较简单,如填充有关身体健康、掌握技能、合作意识、心理健康等词语即可。因此,有的体育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就学会了套用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用词或沿袭原先的做法,至于能不能实现这些目标却很少考虑,从而出现了形式主义倾向。[8]

五、健康第

一、增强体质、培养“三基”、全面发展、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反思 5.1 “健康第一”的反思

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肯定了体育教学对健康可以有促进作用。因此许多学者一直坚持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健康。

也是否因为体育课程中身体运动与学生健康之间有关系,把增进学生健康作为体育课开课目标呢?事实上体育课它仅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一个具体环节或措施。并且以“健康”为目标的体育课它的关注点并不在于运动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而是集中在运动负荷的大小,因为合理的运动负荷是改善健康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大部分学校实行的平均每周 2 学时,每学期 36 次的体育课在时间上不可能使学生的机体获得足够的负荷,体育课无论在单元时间上,还是在课的间歇上均无法按照科学健身的机理进行安排。

再谈谈健康,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每个人的健康,影响的因素很多,如生活条件、营养状况、作息制度、遗传、医疗水平、生活环境等等[2]。把千百万中、小学生的健康交给体育教师来负责,未免责任太重。这样看来,“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存在着不足,值得反思。

5.2“增强体质”的反思

把“增强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困惑。多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除了身高体重比以往略有增长外,学生的耐力、力量和肺活量都更差了。许多研究表明,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有多种:1) 学生体育锻炼不足,包括锻炼时间和强度均不够;2)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的变化,而运动时间明显减少;同时,热量摄入过多,饮食结构和习惯也不尽合理;3)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升学压力的加大,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也是影响学生健康的不可忽视的原因[3 -4]。这些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教学只是影响学生体质的一个方面,不能把学生体质下降的所有原因都归于学校体育教学。通过体育课的身体练习是否能达到“增强体质”的体育教学目标呢? 事实表明通过身体练习,确实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但这绝非就等于学生的体质就增强了,因为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包括体格、体型和身体姿势。增强体质也绝对不是单靠体育课上的身体练习就能实现,只能说体育课上身体练习,在“增强体质”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己。

5.3培养“三基”的反思

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简称传授三基)是体育与其他学科最具共性的目标。由于体育学科教学内容方面的特性,体育课程理论上略显幼稚和研究的不够深入,使得这个体育教学思想的认识也存在问题:首先,学科内容的“基础”和“基本”是根据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以及人为的要求(如高考的要求)来确定的,而体育学科在这两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性。因此,体育学科的“基础”和“基本”至今不太明确。其次,体育教学内容的庞杂和身体练习的“一项多能”和“多能一项”的特殊性,使我们确定体育的“基础”和“基本”更加困难。最后,以终身体育实践的需要来考虑体育学科的“基础”和“基本”是一条现实的思路。但在把“实用”当作“实用主义”的思维定势下,在终身体育思想尚未完全被人们接受的条件下,这方面的研究和工作还显得相当缺乏[4]。因此,对于什么是体育学科的“基础”和“基本”还只是初步的认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不能说“传授三基”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目标了。 5.4 “全面发展”的反思

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不仅要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经常锻炼身体的兴趣,注重能力、习惯、和个性的培养;还要进行积极的生活方式、理解体育与健康、对体育与多样性的理解。可以说“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几乎涵盖了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各个方面。因此体育教师面对“全面发展”思想就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在组织教学,如何全民发展进一步体系化、层次化、具体化和行为化,并使之更具可操作性、评价性,将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事实上不能面面俱到、多重并举的。自古至今杰出人才的发展都是要突破一定协调格局的,甚至放弃一部分追求,只管单峰拓进。鉴于此,应当重新审视“全面发展”的主张[5]。

5.5 “快乐体育”的反思

“快乐体育”内涵为:“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学生在遭受失败与挫折、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实践的目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了“快乐体育”思想,将其异化为:“快乐”目的化,偏离体育课的本质功能;异化为“放羊式”教学;“快乐”绝对化,忽视意志品质的培养;对学生表扬过度使其缺少挫折感;追求娱乐的同时淡化竞技。其实快乐只是体育的一个元素,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教学方法。快乐体育应把出发点定位于学生的间接兴趣(所谓间接兴趣是指人对活动的结果及其重要的意义有明确的意识后产生的兴趣)。笔者认为,体育课必须有体能训练和技能学习才能实现体育课的目的和价值,苦中有乐是体育的魅力。奥林匹克主义是这样定义体育的:“体育必须与教育和文化相结合,通过体育使人的身、心、智和谐发展,在奋斗中寻求快乐,树立良好榜样,遵守社会公德”所以说快乐只能是体现体育价值的一部分。

六、总结:

新课程在不断的探索、学习、感悟中已经走过了近8年。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体育与健康课也在不断的深入理解与探究,从传统的体育教学转变到新课改来的体育教学中,思想波动颇大,旧的教育体制总教学目标就是以体育课三基为目标,围绕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而组织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这三年的课程学习情况来看,新课程在体育与健康课的实施效果还是很好的。课改以来体育教学开始提倡向三个健康转变,我们的教学也开始从单纯围绕技能技术的教学而开始向如何促进学生的三个健康转变。

体育与健康课是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目标为发展观,这样就更加深入到了把体育带入到了一种文化的氛围中,同学们在认识上提高了,主动的参与性更强了,从而对我们所要达到的在快乐中提高每位同学的健康指数更迈进了一步。在这三年的教学中,明显的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了,掌握技术的水平也更全面了,自发性也较从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我本人的课堂上就明显的感到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位同学都能够相应的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与成就感,真正的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成长为己任,这样的课堂效果就完全的好于从前以课本为主,不尊重学生感受,缺乏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老模式,而导致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的培养。所以我认为新课程是我们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原教学大纲中教材使用不够灵活,内容过于单一,教学形式单调枯燥,只强调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兴趣的形成。例如学生掌握了掷铅球的技能,但走出校门之后,却无从着手锻炼,你能想象一个人在公园扔铅球的话,别人不说精神病才怪呢。所以,体育教师们吃了苦、费了力,学生们受了累掌握了一些技能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至于让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更别想了。所以说体育课单纯的以练习身体素质为目标是不行的。

新课程改革的初级阶段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十分完善的地方,所以我认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要真正领会到改革的目的,意义踏实的走好每一步,而不是太表面形式化的去脱离教育目标,这样才可以把新课程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紧紧抓住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真正培养起学生一项或几项的体育兴趣和技能,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也能和愿意参加体育活动,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国民身体素质才会持续提高。

进入 21 世纪以来,学校体育教学经历了新一轮规模空前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体育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当前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在实践中出现很多困惑,它需要我们不仅要总结经验,更要以理性和睿智进行反思与超越,进行多角度的批判性思考,走出误区,化解困惑。

[1]姜志明.中国体育教学的文化反思[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56. [2]张洪潭.再谈技术健身教学思想[J].体育与科学,2004,25(1):70-73. [3]胡爱武,樊炳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4):68-70. [4]宋会君.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与整合[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05. [5]张洪潭.体育教学目标基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19(2):3-4.

第二篇: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摘 要:体育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的喜好、体验、感受、倾向和基本认识的综合反映,是情商在体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随着我们教育重心向学生的发展的转移,情感与态度指标更显出它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体育;知识与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01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介绍了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新课标不但没有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而且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相应的体育运动知识,掌握相关的知识结构。

此外,小学体育课“掌握知识”的教学,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体育学习动机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要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不仅对身体有有益,而且对心理和智力也有益。体育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互相促进的。做到课内外结合,以满足身心健康,达到终身受益。

2、培养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的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有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自我评价意识,在技术掌握的过程中,起着信息综合分析器的作用,它对众多的内外部信息进行分析、纠正、选择并确定下一步的具体行动。如果一位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评价能力,他在练习中只会机械重复、死练硬套。产生错误时,不仅判别不清,甚至有可能由于一再重复导致技术的错误定型。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线索与办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即通过引导学生获得 体育能力和享受成功,来树立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改善了课堂学习风气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质量,有利于学生自立、自强的人格培养,为个体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的主体目标

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体育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主动的参与者,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自主与主动的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体育的理解。在这活动过程之中,获得经验,对经验的分析与理解,和对获得过程以及活动方式的反思至关重要。

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富有个性的、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的同时,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像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这本没有好坏之分,因此差异性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优和劣,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物和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能要求大家都是一个思维模式,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就个体的整个体育学习而言,多种风格的认知方式可以为其形成良好的体育认知结构提供保证。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经历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得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体育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的喜好、体验、感受、倾向和基本认识的综合反映,是情商在体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随着我们教育重心向学生的发展的转移,情感与态度指标更显出它重要的意义。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是一种正反馈,它会增加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投入和学好体育的信心,使学生更深的体验体育的魅力和学习兴趣。而消极的情感与态度是一种负反馈,它会在学生心理蒙上一层阴影,让学生对体育近而远之。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态度与价值取向,消极的情感与态度对学生的工作态度与价值取向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体育素养的养成。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喜欢体育课。 创设广泛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些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创设积极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

学生从事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又能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定学生是否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努力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因此,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取向,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刻苦耐劳的作风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终身受宜。

第三篇: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上)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发,并将在一些地区进行试验。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体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义务教育体育大纲》)颁发之后,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的一件大事。新大纲的颁发,标志着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它是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继续与发展,也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这部新大纲是在总结《义务教育体育大纲》实行近十年的基础上,总结了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历史的经验证明,历次新大纲的制订和颁发,都是我国学校体育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又是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始。因此,通过新大纲的试验和学习,必将有效地推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提高。

这次颁发的新大纲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我国高中(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是否可行和能否作为编写教材、进行体育教学、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依据,还要在试验工作结束后得出结论。我们的责任就是共同研究、学习新大纲的精神实质,深刻体会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明了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及其目标体系。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认识。

一、高中学生的体育,如何体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精神

(一)体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也理所当然地是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关键是高中学生的体育是不是具有基础教育(或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性质。这里仅从高中学生的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论述高中体育的基础性。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讲到《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体育是素质增长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体育。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抓智育没有载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载体也不行。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还要通过体育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体育和健康不能等同,但是健康是离不开体育的,体育的功能也首先是为了健康,为了体质的增强。因此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是离不开体育的,任何忽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完全的教育。

(二)高中学生的身体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

体育课程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的教育过程,完成体育的目标,也是完成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体育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而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本学科的主要特征。因此,制订体育课程和编写体育教材时,必须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基础,反映其生理和心理特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何呢?他们的年龄一般集中在15~19岁之间,刚进入缓慢的增长期,除少数发育指标外,大部分指标仍处于正向增长期。80年代和近几年对全国学生前后进行的近100万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测试与研究,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表明,在高中年龄段的汉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如50米跑、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斜身引体(女生)等项目的指标,除个别项目略呈平稳的下降趋势外,绝大多数项目的指标都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抓住高中阶段的有利时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为终生体育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要教会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打好强身健体的基础,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也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归根到底是全面锻炼身体,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渐形成较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因此,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仍是主要目标,这一基础的目标是不能动摇的。

(三)高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特点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是什么?动力,来源于动机。学生是否喜欢上体育课,对体育课的态度如何,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趋动力。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意向、愿望、兴趣已不是他们唯一的趋动力。而且高中学生对于兴趣内涵的理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可以说他们的体育价值观有了“转变”。如果把体育的功能概括为生物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高中学生的价值观是与其功能相对应的。而且逐渐地从比较单纯地追求兴趣的心理满足,向比较理性的、为了实现体育的生理的和社会的功能转化。

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分类,可作下列表述:

┌心理价值观:追求和满足自己的心理要求,寻求和

│享受体育的乐趣,把兴趣、爱好作为

│自己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趋动力。

│生物价值观:把体育活动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

│,追求锻炼身体的实效性,认为生命

学生的│在于运动,把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增

体育价值观〈强体质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趋动力。

│社会价值观:加强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并

│且与个人的幸福、未来事业的发展和

│社会责任相联系,把服务于集体、社

│会、国家相联系,责任感和荣誉感成

└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趋动力。

把学生体育价值观这样分类,不表明它们之间是截然分开的。特别是兴趣对各级学校的学生,都是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但是,对体育的兴趣有直接的兴趣和间接的兴趣。直接的兴趣是学生在体育的学习锻炼中,通过参加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追求体育成绩和竞争中获得的。而间接的兴趣则是学习目的明确、把参加体育锻炼作为达到身心发展目标的自觉活动。这种兴趣是必要的,而对高中学生来说,间接的兴趣逐渐得到升华。如果说初中以下学生体育价值观,是以满足心理的价值为主要倾向,而高中学生生物的、社会的价值观则逐步成为主要倾向。这里讲的只是一种“倾向”性,而不否认几种价值观的融合兼顾性。特别是兴趣几乎是伴随人们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之一。

高中学生与初中以下的学生不同,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学生的体育与成年体育、康复体育、竞技体育和单纯的娱乐体育也不相同,他们仍然需要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手段与方法全面锻炼他们的身体,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体现。

(四)普通高中的“普通”性,决定了它的“基础”性

普通高中的体育课程,不仅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不同,而且与职业中等技术学校的体育课程也不相同。高中体育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普通性”和基础性?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普通性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更具有其现实性。因为体育课程既是学科课程之一,又具有普遍性,其目标的内涵具有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直接的、主要的关系。不论学生未来的去向如何,都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通过体育的教育活动所获得的相关素质。即使有少数高中学生,把体育作为未来的一种职业,毕业后希望自己成为一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或体育的管理人员,但是就学生的学习而论,也必须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因材施教,通过各种途径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把普通的体育课,改成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将来不论做任何事情,包括做一位体育的专业人才,都必须打好思想、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基础。即使是运动技术的提高,也必须在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与提高。这里还必须强调指出,不经过科学选材、增加训练时间、强化训练、提供多种特殊的条件,只是通过体育课是不可能培养出专业运动员的。

(五)基础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课程教材必须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学科的知识,体育课程教材也不例外。但是,教材内容的发展与更新,也必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教材相对稳定的特点。体育,就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论,它既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又是一个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的事业。新的体育项目不断增加,健身方法也不断增加并向科学化发展。但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体育,特别是学生必修课程中的体育教材内容,是不能完全与社会文化体育相提并论的。竞技体育的项目层出不穷,新的竞技项目,作为文化是一回事,作为教材内容又是另一回事。例如,拳击运动,特别是女子拳击以及散打等项目,搏击剧烈,最容易伤害身体,不符合高中体育教学目标。这类的运动项目对学生既无强身健体的价值又无教育意义的项目,绝对不宜选入普通高中的课程教材。但是,新的体育思想和有关强身健体的研究成果,则必须在体育教材内容中有所反映。例如,不顾学生的具体情况,过分要求学生达到某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或无氧锻炼的时间过长等,科学已证明对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而有氧锻炼对改善人体健康,增强体质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高中体育教材的构建中就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体现基础性和科学性。

(六)高中的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后“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在论证了高中体育的基础性的同时,还必须明确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与初中是不完全相同的,它是九年义务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普通高中的办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与义务教育不完全相同

就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目标而言,在与初中体育的目标相衔接,继续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几个方面都提高了要求。例如,在身体锻炼方面,从初中强调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健康状况为重点,向培养强壮型体魄,提高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转化。特别是要加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教育,强化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积极、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把锻炼好身体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在体育学科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即具有自学、自练、自我调控、自我设计锻炼计划、自我检测和评价体质状况能力等。

高中学生应具有与高中教育阶段相适应的体育运动文化和体育卫生保健的知识水平。 2.体育教材内容的层次提高了

高中学生的课程,有的是采用小循环排列的,作为课程的学科名称是相同的,但具体的内容和难度、高度却不相同。甚至个别科目的内容也是相同的,但知识的深度、广度却不相同。体育教材的内容,从运动项目和身体锻炼的手段名称来看,大体都是相同的。例如,初中有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等,普通高中几乎都重新开设,继续学习、锻炼,但是其动作的难度、定量要求、熟练程度、技术和战术(如球类教材)都有较大的提高。其中较大的差别是加大了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性。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加注意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特长。 3.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变化

高中的办学模式与初中有所不同,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正在从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所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一部分普通高中,通过分流,办成兼有为升学和就业两种预备教育的学校;还可以试办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还可以办一些特色学校。

新大纲与高中各种不同办学模式的关系如何呢?首先不论是哪一种办学模式,都必须重视体育,体育课程是任何一种办学模式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并保证贯彻执行新大纲的内容和规定。如果办具有体育特色的学校或班,在使用新大纲时,应相应地有所变化。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去向不同,在完成新大纲基本要求的同时,在限选和任选教材的授课时数和有关的规定范围方面可灵活使用。

4.为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条件

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都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高中学生的“高层次”,表现在体育教学的内容、方[1][2]下一页

第四篇:实验中学体育教师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

体育教师除履行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外,还要履行以下几项安全责任:

1、每节体育课必须对学生进行相关项目的安全教育制定保护措施。

2、按照体育课堂常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或训练中必须带领学生先做准备动作,教育学生在练习中要规范技术动作,确保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发生人身伤害。

3、教师在做示范动作时,也要注意自身安全。教授每个动作或技术前,先向学生或队员介绍相关项目的安全常识和保护方法。

4、体育锻炼既要教育学生勇敢顽强,又要教育学生小心谨慎。听从教师的安排。

5、体育课和课余训练时,体育教师必须亲自带领、指挥安排好学生和队员,按照课时计划上好每堂课。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严防体育事故发生。如果教师无故离开,发生事故由体育教师负责。

6、体育器械使用前,体育教师必须事先检查有无安全隐患,在确保器材场地安全的情况下方可使用。如果因为没有事先检查,发生事故应由体育教师负责。

7、掌握所任班级有特异体质的学生(心脏病、重感冒等不能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的学生)要有记录并安排特异体质学生其力所能机的活动或见习

8、违反以上规定,犯故意、过失、失职或渎职错误,造成学校、师生财产损失或师生伤害的,视情节轻重,将给予责任人通报批评、缓聘、严重影响学校声誉的将给予调离工作岗位。

本责任书一式两份,体育教师和学校各保存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自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止。

分管校长(签字):

体育教师(签字):

第五篇:浅谈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

摘要教学目标设计是以获得优秀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现阶段体育教学目标的重新确立与设置对于有效地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目标 浅谈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1 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界定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体育教师组织和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评价体育教学质量标准的依据。体育教学目标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并且用清晰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编制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阐明教学目标已经成为体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普遍要求,也是体育教学设计的一个核心的环节。体育教学目标是指体育教学活动活动的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定的教学结果和标准。科学设计目标本身已成为当前体育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2 体育教学的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包括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层次,是体育教学目标制定的基础(图1)。

图1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体育教学目标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详细说明目标的内容,即说明做什么和如何做(知识、方法等)。第二,用特定的术语描述教学后学生应能做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即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详细规格。

依据学校体育的总目标,体育教学目标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方面的目标;(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方面的目标;(3)培养良好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目标。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促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确立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这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要遵循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学校体育目标体现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体育方针和有关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国家、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是确立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根据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制定了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和各项教材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了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它是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指令性依据。

体育教学目标确立应突出其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能的本质功能。同时,也应全面考虑在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的规定与影响下,体育教学目标所反映的体育教学的多种功能的可能性依据。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体育教学只有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依据,同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学习、生活、锻炼的具体条件来制定体育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的、可行的。学生的身心特征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由于这种阶段性和个体差异,也就决定了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不同需要。因此,应根据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和不同需要来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根据学生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提出相应的目标。这是确立体育教学目标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科学性依据。

教学环境,也有人把它包括在教学手段之中,这里指的是影响教学过程的外部条件,如物质条件(优良的环境、图书设备、场地、器材、教具等)、社会条件(学校的管理水平、班级组织状况、教师的素质、家长的文化素养等)和心理条件(指教师的心理状况),影响教学的因素很多,这里讲的是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必须结合教师和学生及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或自己开发的器材资源的具体情况,才能确保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4 确立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的系统,不论制定总目标、大目标、中目标还是小目标,都应从整体出发,注意目标系统纵向与横向的有机联系,特别要研究各层次目标的纵向衔接。

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规定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必须用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具体化的量化指标加以描述。这样有利于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的计划性,为体育教学实施,特别是检查与评估工作奠定基础。

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体育教学目标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诸多因素都在不断变化。因此,保持体育教学目标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要保持一定的弹性,以便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或调整。

5 确立体育教学目标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体育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是指教学目标要符合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育教学目标的科学体系有五个方面:首先,要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其次,要全面,即包括认知、情感、动作技能、身体素质和健康素质诸多领域的目标;第三,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突出重点和难点;第四,要具体、可操作;第五,难度适中,所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大多数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的。

(2)灵活性原则。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尽管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但由于不同学生体育基础和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目标又必须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将教材按难度设立不同等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实际水平达到相应的等级。

(3)整体性原则。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指的是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编制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把握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课程目标,从整体出发,充分反映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并注意处理好一般和具体的关系。

(4)可测评性原则。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用比较科学、准确的逻辑语言来描述的,这种描述一般比较抽象,比较难确定评价标准。这就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所制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不能用笼统、模糊的语言来描述,必须有一定的量化指标,并可以通过一定的内容和方式比较客观地进行评价和检测。

(5)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原则。长期目标应同短期目标相结合。所设定的目标不应该直接指向终极目标,相反,长期目标应该分解成短期的子目标,当子目标被实现后,就自然加大了实现长期目标的可能性。研究的成果表明,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具有其合理性,因为短期目标能够给学生以期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长期目标给学生以遥远感,长期使用长期目标会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述体育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要求、原则,是制定体育教学目标之前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它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具有方向性指导,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59.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生考试作弊检讨书下一篇:政协委员是如何产生的